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力环流教案公开课

热力环流教案公开课

热力环流教案公开课
热力环流教案公开课

大气的热力环流

教学目的: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点燃小纸堆,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进入火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让我们学习接下来的内容,谜题就会为大家揭晓。 阅读教材P29,找出热力环流概念和形成根本原因。

一、热力环流的概念

1、热力环流的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面的冷热不均。

过渡: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0,结合图2.3,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假设:A 、B 、C 三地受热均匀。

(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结论一: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等,等压面互相平行。

提问:在同一地点,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

结论二:同一地点,随海拔高度升高,气压下降。

提问:想一想,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吗?这时空气会不会运动起来? (三地温度相同,同一高度,密度相同,气压相同,不会运动起来)

过渡: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如果A 地受热,B 、C 两地冷却,那么A 、B 、C 三地的近地面空气会怎样运动?A 、B 、C 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空气密度(气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

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 ,

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

值,因此ρ大,P 也大。

(1)大气的垂直运动

【总结讲解】A地受热(温度较高),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温度较低),B、C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提问:分析完高空气压,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来分析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在近地面,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结论三: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热→空气上升→气压低(热升冷降)

近地面冷→空气下沉→气压高(热低压冷高压)。

结论四: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正好相反。

过渡:此时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还相同吗?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会怎样运动?

(2)大气的水平运动

【总结讲解】由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不同,而产生气压差异。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A′地的气压较小,B′、C′两地较大,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的空气就从气压高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形成热力环流。

结论五: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强调:高压与低压是相对同一高度的周围地区气压而言的,但不同高度上的高压数值不一定比低

压数值高。)

过渡: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还是水平面吗?

【总结讲解】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下移,在B、C处往上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此时的等压面在高压处凸起,在低压处下凹。结论六: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凸高为高,凹低为低)

【课堂练习】

过渡: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热力环流有哪些?

三、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1、海陆风 (绘图:“海滨地区海陆位置图”)。

(1)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海水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水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则较快。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图中标出:图A 中,陆——低,海——高;图B 中,陆——高,海——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影响: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

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

2、城市风

绘图:“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如果将陆地换成山顶,海洋换成山谷,情况会怎么样呢?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情况又会怎样?

【板书设计】一、热力环流的概念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假设:A 、B 、C 三地受热均匀。

2、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

1、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

2、A 、B 哪受热,哪冷却?

3、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5

三、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1、海陆风(绘图)

2、城市风(绘图)

小结: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热力环流导学案.doc

热力环流导学案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实验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预习案: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同一垂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高空的气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注意:高压和低压一般是相对于同一而言的。 2、思考: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空气运动:膨胀上升——溢出——气压; 收缩下沉——流入——气压; 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气流由压区流向压区(类似水往低处流);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会,空气冷却会。 4、形成降水条件之一是饱和空气有(升温、降温)过程,即垂直方向上有(上升、下沉)运动。 5、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太阳光照射大地,各地获得太阳光热是一样吗?为什么? 学习案 一、读图思考 (1)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 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2)BC两地空气下沉,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 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3)这样,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 还是水平的吗?如何变化? (4)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 动? 二、:读图讨论回答,图中黑色实曲线为等压面, 虚线为某一等高面 1、根据地面状况和等压面弯曲特征, 判断图中虚线附近为高空还是低空。 2、比较ABA′B′四点气压大小。 3、补充相对的另一条等压面,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4、判定A、B两地可能的天气状况 合作小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气温:在水平方向上,气温高气压。 2、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受热 , A'B' A B C

热力环流课堂实录

《热力环流》教学实录 鸡西市实验中学刘忠民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同时,其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熟悉规律,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因此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才可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成因。 能力目标: 1、绘制常见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2、把握气温、气压和气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学会绘制等压面。 德育目标: 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着眼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 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及其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对地球上的生命存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今天我们来复习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板书) [师讲]:请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板书:1.常用的概念2.热力环流的过程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学案已经提前下发到了同学们的手里,老师相信你们已经提前进行了预习,所以我们先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检测。 [学生]:看学案并思考。 [师问]:图中反应了气压变化的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值降低。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密度在下降 [教师]:非常正确。 [完成学案]: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教师]:高压、低压是比较出来的,通常高低压的比较主要是方向(水平或垂直)。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称为高压; 密度越小,气压值,称 为低压 同一高度或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压向压运动. [学生]:高低压的比较主要是比较水平方向,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反之就越小,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师讲]:非常准确,请同学们整理到学案上。 [师讲]:生活中有很多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的事例,比如给轮胎大气。 [教师]:试着用“>”连接ABCD四点的气压值 [学生]:A>D>C>B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45中李俊霞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理原理。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探究的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三、背景分析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又是分析全

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前后知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本课主要是在研究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几种典型的热力环流形式和高空风、近地面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地理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层层推理法、学生合作探究、画图法等方法便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夏天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同学有暑期去海边游玩的经历,白天在海边如何站立才能给自己或家人拍出长发飘逸的美照,这又是为什么呢?学完这节课后我们会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海边拍照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顺利的导入新课。 了解气压、等压面的概念得出:垂直方向P 下>P 上;等压面在理想大气状态下与地面平行。 【设计意图】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伊宁市第三中学付智荣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分析: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旨在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二、设计思路分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讲解变学生合作探究。本节课通过深圳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故事让学生掌握珠三角推进城市化的模式,本节课不是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掌握书本知识并学会迁移和应用更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第二章第一节,是“地球上大气”这个重要内容的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几种 常见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 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试着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空气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 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

热力环流导学案

热力环流导学案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实验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预习案: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同一垂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 高空的气压(海 拔越高,气压越低)。注意:高压和低压一般是相对于同一 而言的。 2、思考: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 :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空气运动:膨胀上升—-溢出-—气压 ; 收缩下沉-—流入——气压 ; 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气流由 压区流向 压区(类似水往低处 流);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会 ,空气冷却会 . 4、形成降水条件之一是饱和空气有 (升温、降温)过程,即垂直方向上有 (上升、下沉)运动。 5、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 源。太阳光照射大地,各地获得太阳光热是一样吗?为什么? 学习案 一、读图思考 (1)A 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2)BC 两地空气下沉,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3)这样,ABC 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 是水平的吗?如何变化? (4)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 二、:读图讨论回答, 图中黑色实曲线为等压面,虚线为某一等高面 1、根据地面状况和等压面弯曲特征, 判断图中虚线附近为高空还是低空。 2、比较A BA′B ′四点气压大小。 3、补充相对的另一条等压面,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4、判定A 、B 两地可能的天气状况 A'B' A B C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自主学习】 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 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 “=”);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 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 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 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 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 理由: (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 υ结论: 理由: 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 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 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 出 现( ) )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 近地面风从 吹向 海陆风 白天 ;夜晚 【当堂达标】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 、热力环流 B 、气旋 C 、反气旋 D 、大气环流 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 A 、B 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_;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 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 A 、 B 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 若图中 A 处为海洋,B 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并初步了解这些现象对环境的影响。 【课堂导学】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一)、概念 1.气压: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为百帕(hpa)。在同一地点,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2.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3.热力环流:由于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A B C A B C A B C 1010hPa 990hPa 970hPa 950hPa 〖归纳〗:近地面→气流→同一水平面产生→空气→形成热力环流 〖活动1〗 读上面“热力环流图”,思考下列问题: ⑴.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近地面温度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近地面温度高的地方,气压;温度低的地方,气压。 ⑶.同一地点,高空的高压与近地面的低压的实际气压值哪个大?高气压、低气压是指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状况? ⑷.找规律:①等压面的弯曲有何规律?②同一地点,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有

何规律? 高气压等压面向 处弯,低气压等压面向 处弯。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海陆热力环流(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活动2〗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如下任务。 ⑴在图a 和图b 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⑵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⑶在图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⑷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2.山谷风 在山区,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增温,使邻近坡面的空气因受热较多而比同高度的空气温度高;夜间山坡上的空气由于山坡辐射冷却而降温较快,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降温较慢。山谷风因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 1 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 “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 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学案(2)

热力环流学案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3.形成过程 4.常见的热力环流:风、风、风。 5.方法技巧热力环流中“五个关系”的判读方法

(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其高空形成低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详见知识点三)。 (4)气压高低关系 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图中A、B、C、D四地气压关系为D>A>B>C。 (5)气温高低关系 近地面的气温总是高于高空气温,图中A、B、C、D四地气温关系为A>D>B>C。 归纳:热上升,冷下沉;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近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相反;空气水平运动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例1.学以致用

读图,回答(1)~(2)题。 (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 (2)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降温 6.等压面分布规律和特点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导致同一地点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等压面的“高凸低凹”规律。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气压,凹向低处的为低气压,可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具体如下图所示。

热力环流教案公开课

大气的热力环流 教学目的: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点燃小纸堆,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 下沉,然后进入火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让我们学习接下来的内容,谜题就会为大家揭晓。 阅读教材P29,找出热力环流概念和形成根本原因。 一、热力环流的概念 1、热力环流的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 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面的冷热不均。 过渡: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0,结合图2.3,思考热力环流的 形成原理?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 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 值,因此ρ大,P也大。 1、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 (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结论一: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等,等压面互相平行。 提问:在同一地点,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 结论二:同一地点,随海拔高度升高,气压下降。 提问:想一想,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吗?这时空气会不会运动起来? (三地温度相同,同一高度,密度相同,气压相同,不会运动起来) 过渡: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如果A地受热,B、C两地冷却,那么A、B、C三地的近地面空 气会怎样运动?A、B、C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空气密度(气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定稿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 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 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 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 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 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热力环流》 执教者 郭宝 田 课时2 所属教材目录 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 第三节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大气环流”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地表受热不均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根本 原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示意图,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 产、生活中常见的局地热力环流问 题。 过程与 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探究 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学习生 活中的地理的概念,培养学生探索自 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 明每个环节预设的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2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剪辑视频《火熄上方谷》2-3分钟 【新课导入】 1.拯救司马懿的这场奇雨为什么下得如此及时,难道真是苍天保佑吗? 2.大战在山谷进行,山顶并未着火,为什么山顶却发现衣服的碎屑和炭灰呢?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热力环流的形成】 探究一:多媒体播放热气球、孔明灯图片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热气球和孔明灯会上升? (学生回答)热胀冷缩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段落,每人准备一张纸, 【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适时点拨法、激励教学法 【学生】 探究任务:绘出热力环流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探究成果展示交流:作图正确的小组代表上台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 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导学案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冷热不均就是引起大气运动得根本原因; 2, 能够简单掌握热力环流得原理。 3,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得理解; 4, 能运用热力环流得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得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学习重难点】 1, 重难点:理解与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得热力环流。 2, 突破: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相互结合。通过练习加强对重难点得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大气压强部分内容,自主掌握气压得垂直分布与水平分 布规律。 2, 合作探究,对热力环流得应用部分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全面得分析热力 环流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自主学习】 一、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得分布规律。 .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 界所承受得空气柱得总重量,单位:百帕(h Pa)。右图 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与丁地海拔相等,乙得气压_ ____丁得气压(“<”、 “>”、“=”);气压最大得为_____,最小得为_____;因此,气压得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 越高,气压越_____。 2、运用气压得概念与分布规律,在图中右侧气柱上标 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得 A 地。 二、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得分布规律(这里得高压、低压就是相对于同一高度而言得)。 1,图中同一高度得A 、B 两点, A 点位于等压面下方,推测A 地为 压, B地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方,推测B 地为 压。(高/低) 2,观察等压面得弯曲情况,A地等压面向 处弯曲,B地等压面向 处 弯曲。(上/下) 100020003000高度(m 百帕

3,总结规律:在等压面图中高压等压面 ,低压等压面 (凹起/凹 陷)。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高压/低压), 因此空气由______处(A/B)流向______处。 三、热力环流得形成 各类型得热力环流以及应用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您就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您就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 办水泥厂。(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主要考虑污染。 ◆ 结论: 理由: (2)从威海度假回来得小明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得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 较干燥。您认为小明有没有撒谎?(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 ◆ 结论: 理由: 【当堂检测】 1,关于热力环流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得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形成 大气得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得形式就是( ) 城区郊区郊区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 赛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