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文学史文章汇总

天文学史文章汇总

天文学史文章汇总
天文学史文章汇总

注:收录格式为:年代/著者/题目/期/页码

《自然科学史研究》中有关天文学史的文章

(1982-2003年)

2004年

2003年

王玉民:古代目视天象记录中的尺寸之研究.1.42

陶培培: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回回历法>研究.2.117

石云里、王淼:邢云路测算回归年长度问题之研究.2.128

2002年

曲安京:中国古代日食食差算法的原理.2.97

白光琦:颛顼历三事考.2.179

杨小明:黄百家与日月五星左、右旋之争.3.222

古克礼:关于对一行等人工作的认识.3.283――读者来信

李勇:西周既望历日与建正范围研究.4.289

安大玉:明末平仪(Planispheric Astrolabe)在中国的传播.4.299

潘鼐:评<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4.370 ――书评

2001年

曲安京等: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九服晷影算法.44

宁晓玉:晓庵新法中的常数系统.53

武家璧:曾侯乙墓漆箱房星图考.90

关立行等:春秋时期鲁国历法考.163

胡静宜:略论宋代天文人才的培养与任用.170

徐凤先:帝辛周祭系统的可能年代.238

陈美东:史记西周共和以后及东周年表初探.252

庄天山:试论方志记载的彗星的声266

曲安京等:消息定数探析.302

胡铁珠:大衍历交食计算精度.312

李勇:试论月龄历谱的数理结构及编排规则.320

李迪:关于元大都高表结构的一种推测.362

2000年

吴守贤:夏仲康日食年代确定的研究史略2.114

陈美东:鲁国历谱及春秋的西周历法.2.124

孙小淳:关于汉代的黄道坐标测量及其天文学意义.2.143

胡铁珠:<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3.234

关增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中概念.251

大桥由纪夫(日):没日起源考.3.364

李银姬(韩):西周天象与绝对年代.3.274

Christopher Cullen(英):Weeing the Appearances: Ecliptic and Equator in the Eastern Han

《天文学报》所载古天文学论文

刘朝阳,1953: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后出路.1(30)

刘宝林,1953: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月食推算表.集1(43)

----------------------------------------------------------------------------------------------------------------- 席泽宗,1954:从中国历史文献的记录来讨论超新星的爆发与射电源的关系.2(177)

------------------------------------------------------------------------------------------------------------------ 席泽宗,1955:古新星新表.3(183)

------------------------------------------------------------------------------------------------------------------ 钱宝琮,1956:授时历法略论.4(193)

席泽宗,1956:僧一行观测恒星的工作.4(212)

刘仙洲,1956:中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4(219)

曾次亮,1956:评刘朝阳先生”中国古代...和今后出路”.4(235)

张钰哲,1956:睿玑玉衡的一个解释(文摘).4(257)

------------------------------------------------------------------------------------------------------------------ 唐如川,1957:对陈遵妫先生….的商榷.5(292)

------------------------------------------------------------------------------------------------------------------- 席泽宗,1960:盖天说和浑天说.8(80)

------------------------------------------------------------------------------------------------------------------- 李鉴澄,1962:论后汉四分历的晷景,太阳去极和昼夜漏刻三种记录.10(46)

------------------------------------------------------------------------------------------------------------------- 刘宝林,1963: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3000年月食推算表.11(168)

刘宝林,1953: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月食推算表.集1(43)

------------------------------------------------------------------------------------------------------------------- 席泽宗-薄树人,1965:中朝日三国古新星记录及在射电天文中的意义.13(1)

-------------------------------------------------------------------------------------------------------------------- 庄天山,1966:中国古代流星雨记录.14(37)

-------------------------------------------------------------------------------------------------------------------- 张培瑜,1975:甲骨文日月食纪事整理研究.16(210)

-------------------------------------------------------------------------------------------------------------------- 陕台天文史组,1976: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及其意义.17(209)

云台黑子记录整理小组,1976:中国历代太阳黑子记录整理和活动周期的探讨.17(217)

-------------------------------------------------------------------------------------------------------------------- 厉国青等,1977:元朝的纬度测量.18(129)

王德昌,1977:1054年天关客星的历史记载.18(248)

李天赐,1977:汉和平元年黑子记录日期考订.18(273)

-------------------------------------------------------------------------------------------------------------------- 张钰哲,1978:哈雷彗星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19(109)

李启斌,1978:天鹅座X-1—1408年超新星遗迹.19(210)

-------------------------------------------------------------------------------------------------------------------- 徐振韬,1979:《周易》丰卦和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20(416)

-------------------------------------------------------------------------------------------------------------------- 江涛,1980:论我国史籍中记录下半夜观测时所用的日期...21(323)

帕伦博等,1980:使用威斯特波克射电望远镜对古代东方“客星”射电遗迹的探测...21(334) 徐志锐,1980:《周易》丰卦不是太阳黑子记录...21(340)

--------------------------------------------------------------------------------------------------------------------- 潘鼐等,1981:宋皇祐星表—一部中世纪最早的中国恒星表...22(107)

---------------------------------------------------------------------------------------------------------------------- 丁有济,1982:古代太阳周期...23(287)

陈美东,1982:郭守敬晷影测量..23(299)

王立兴,1982:民间24制与天象记录..23(409)

-----------------------------------------------------------------------------------------------------------------

庄天山,1983:关于日夜出...24(293)

-----------------------------------------------------------------------------------------------------------------

王胜利,1984:28宿四象与四季无关..25(304)

-----------------------------------------------------------------------------------------------------------------

刘次沅,1986:由南北朝以前月掩恒星观测得到的地球自转长期加速..27(69)

刘次沅,1986:由月球掩犯记录得到的50颗黄道星的东晋南北朝时期星名...27(276)

-----------------------------------------------------------------------------------------------------------------

刘次沅,1987:中国古代天象记录中的尺寸丈单位含义初探...28(397)

江晓原,1987;天文学史上的水晶球体系...28(403)

------------------------------------------------------------------------------------------------------------------

庄天山,1988;中国所见的De Cheseaux彗星...29(199)

江晓原,1988:从太阳运动理论看巴比伦与中国天文学之关系...29(272)

------------------------------------------------------------------------------------------------------------------

郭盛炽,1989:北宋恒星观测精度刍议..30(208)

赵定理,1989:《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剖析..30(217)

张培瑜,1989:孔子生卒的中历和公历日期...30(409)

------------------------------------------------------------------------------------------------------------------

江晓原,1990:巴比伦与古代中国的行星运动理论.31(342)

------------------------------------------------------------------------------------------------------------------

郭盛炽,1991:周髀算经中天文学思想评述.32(208)

李勇,1991:从左传所言星土事看中国古代星占术.32(215)

曲安京,1991:东汉至刘宋时期历法上元积年计算.32(436)

-------------------------------------------------------------------------------------------------------------------

曲安京,1992:东汉至刘宋时期历法五星会合周期数源.33(109)

江晓原,1992:中国古籍中天狼星颜色之记载.33(408)

-------------------------------------------------------------------------------------------------------------------

张培瑜,1993:中国古代月食记录的认证和精度研究.34(63)

吴守贤等,1993:由中国古代月掩犯记录得到的地球自转长期变化.34(80)

-------------------------------------------------------------------------------------------------------------------

钮卫星,1994:罗睺、计都天文含义考源35(33)

-------------------------------------------------------------------------------------------------------------------

张培瑜等,1995:八世纪前中国纪时日食观测和地球转速变化.36(314)

何玉囡,1995:傣历算法分析.36(321)

-------------------------------------------------------------------------------------------------------------------

刘次沅,1996:<史记-历术甲子篇>探讨.37(105)

-------------------------------------------------------------------------------------------------------------------

卢仙文等,1999:古代彗星的认证与年代学.40(312)

-------------------------------------------------------------------------------------------------------------------

刘次沅等,1998:带食而出的天光变化.39(278)

-------------------------------------------------------------------------------------------------------------------

李勇,2001:用天文方法建立商后期甲骨文年代序列的新途径.42(215)

-------------------------------------------------------------------------------------------------------------------

李勇,2002:用月龄历谱求解西周既望历日及其年代.43(333)

-------------------------------------------------------------------------------------------------------------------

吴光节等,2003:我国古代记录的特殊流星现象与现代印证.44(156)

王玉民,2003: 中国古代流星记录的亮度归算44(416)

---------------------------------------------------------------------------------------------------------------

2005年整理

本所出版《史料》中,有关天文学史之文章,从创刊(1980年)至2001年。收录格式为:篇名/著者/年代/期/页码

《史料》中有关天文学史文章

回忆旧中国天文学会陈展云1980 3 85-95

我国第一座天文馆的建造李元1980 2 88-98

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超新星梁锐1980 2 115

研究月球岩石样品的科学意义王道德1980 3 82-83

天文学的起源鹿羊1980 2 65-71

------------------------------------------------------------------------------------------------------

陈遵妫回忆录陈遵妫1981 1 50-54

纪念我国天文历法学家郭守敬诞辰750周年薄树人1981 3 11-17

-------------------------------------------------------------------------------------------------------------------

戴文赛教授和南京大学天文系曲钦岳等1982

从三辰公晷仪到玑衡抚辰仪白尚恕等1982 2 85-90

------------------------------------------------------------------------------------------------------------------

约翰?赫歇尔的《谈天》--记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近代天文学著作叶晓青1983 185-87 约翰·赫歇尔的《谈天》

中国近代天文事业创始人——高鲁陈遵妫1983 3 66-70

1926年上海徐家汇经度测定试验沈祖耀1983 2 71-74

------------------------------------------------------------------------------------------------------------------- 北京第一座“天文馆”设在圆明园1984 3 102

南通军山天文台始末张明昌1984 4 71-78

青岛观象台的86年邵元疆等1984 4 90-96

徐家汇天文台的建立和发展(1872—1950)阎林山等1984 2 65-72

考察古阳城测景台观星台的回忆李鉴澄1984 1 65-66

现代中国天文学大事记(1915—1982)1984 3 103-109

《灵台仪象志》评介刘金沂1984 4 101-107

《石氏星经》的观测年代(日)薮内清1984 3 14-18

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1984 3 31

《诗经》中的日月蚀1984 2 92

中国古代天文记录的应用1984 3 97

------------------------------------------------------------------------------------------------------------

王锡阐及其《晓庵新法》江晓原1986 6 48-51

我国观测慧星最早1986 2 64

我国对哈雷慧星的历史记载张培瑜1986 6 3-15

------------------------------------------------------------------------------------------------------------

北极阁观象台陈德群1987 1 40-42

------------------------------------------------------------------------------------------------------------

对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筹建及建设紫金山天文台的回忆陈遵妫1988 3 75-78

汪忍波獐皮书中的僳僳太极图陈久金等1988 3 79-86

------------------------------------------------------------------------------------------------------------

中国天文学会简述吴美霞1989 3 66-79

高鲁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陈鹰1989 2 28-32

回人马依泽对宋初天文学的贡献陈久金等1989 2 3-11

------------------------------------------------------------------------------------------------------------------- 滇南十月历文献《天文历法史》的发掘和研究李维宝等1990 4 12-19 关于望远镜的一条史料江晓原1990 4 91-92

“旁罗”考华同旭1990 3 88-89 -------------------------------------------------------------------------------------------------------------------- 中国人借助望远镜绘制的第一幅月面图石云里1991 4 88-92 -------------------------------------------------------------------------------------------------------------------- 著名天文学史家席泽宗江晓原1993 1 64-73 清代科学家蒋煜及其创制的浑天议和万年表王秉钧1993 1 29-33 关于1572年超新星的一条新史料乔晓华1993 2 87--89 -------------------------------------------------------------------------------------------------------------------- 泉州发现明天文图达知1994 3 91-92 宋濂《楚客对》中的月食知识和地形观吴一琦1994 1 19-21 回历《寰宇述要》研究李晓岑1994 3 3-10 ------------------------------------------------------------------------------------------------------------

山戊等北方民族天文学知识的萌芽, 蔡·尼玛, 1995, 1, 3

历史上的中国天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金虎俊, 1995, 4, 3

简述江南制造局天文台李迪1995 4 54

汤若望进呈顺治皇帝地平日晷顾宁1995 1 72

<天文大成管窥辑要》中的黄赤道差与白道交周算法曲安京1995 3 84

------------------------------------------------------------------------------------------------------------------- 中国历史上的天象记录在现代科学上的价值李迪邓可卉1997 2 -3

毕奥对中国天象记录的研究及其对西方天文学的贡献韩琦段异兵1997 1 80

王锡阐年谱薛斌1997 4 28

西安碑林的《唐月令》刻石及其天象记录刘次沅1997 1 88

清代钦天监暨时宪科职官年表屈春海1997 3 45

《经天该》的一个日本抄本石云里1997 3 84

--------------------------------------------------------------------------------------------------------------------- 中国古代历法、天文仪器、天文机构对日本的影响姚传森1998 2 3 薄树人先生与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孙小淳胡铁珠段异兵1998 3 45

明制浑仪与玑衡抚辰仪之比较研究李东升1998 4 77

《癸卯元历》闰年的特点鲁大龙1998 3 87

朝鲜传本《步天歌》考石云里 1998 3 69

-------------------------------------------------------------------------------------------------------------------- 清朝前期观象台天文仪器的欧洲化张柏春1999 198

略论清代学者对古代历法的整理研究卢仙文江晓原1999 81 面东西日晷在清代的发展邓可卉1999 74 哥白尼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的最早介绍杨小明1999 67 浙江临安五代吴越国马王后墓天文图及其他四幅天文图蓝春秀1999 60 ---------------------------------------------------------------------------------------------------------------------- 清钦天监天文科职官年表史玉民2000 1 34 20世纪中国学者关于世界天文学史的研究丁蔚2000 2 109 《天步真原》与哥白尼天文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石云理2000 1 83

明末欧洲式天文仪器的试制与使用张柏春2000 1 75

清代天文档案中交食预报史料之补遗石云里2000 3 270

中国早期对西方双反射八分仪的介绍和研究王淼2000 4 340

-------------------------------------------------------------------------------------------------------------

明末历争中交食测验精度之研究吕凌峰石云里2001 2 128

日本历书的直宿张培瑜张健2001 3 281

中国标准时制考郭庆生2001 3 269

《崇祯历书》和《历象考成后编》中所述的蒙气差修正问题付邦红石云里2001 3 260

把《科学》杂志中有关天文学的文章摘录下来,文章不多,是按年代排序的,请参考吧,里边会有错误,请纠正。

《科学》杂志中关于天文学史之文章

赵元任,海王行星之发见,1915,1(12),1359-1360

彭禹谟,天体测量,1924-25年

丘葆忠译,二十世纪之天文学,1924-25,9(12),1505-1506

高均,日面经纬度测量简法,1925,10(8),994-995

张云,晚近天文学进步之大概,1925,10(11),1317-1318

饭岛忠夫,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之研究,1926,11(12),1654-1658

饭岛忠夫,中国天文学之组织及其起源,1926,11(6),762-765

新城新藏,东汉以前中国天文学史大纲,1926,11(6),744-745

湛约翰,中国古代天文学考,1926,11(12),1676-1677

高均,火星观测图之说明,1927,12(2),179-181

陈啸仙译,书经诗经之天文历法,1928,13(1),18-19

陈啸仙译,中国古代纪年之研究,1928,13(2),185-186

张钰哲,天文台之设备,1928,13(4),488-489

王锡恩,绘图日食算法,1928,13(3),355-356

王锡恩,绘图水星过日算法,1929-30,14(2),169-170

王锡恩,绘图月掩星算法,1928-29,13(9),1188-1189

张钰哲,日蚀推算浅说,1929-30,14(3),321-322

余青松,爪哇茂沙天文台一瞥,1929-30,14(5),655-657

余青松,最近天文学之进步,1929-30,14(6),784-784

李晓舫,天体物理学概观,1930,14(8),1155-1156

李晓舫,最近发现之新行星,1930,14(10),1480-1482

王锡恩,简捷绘图日食算法,1930-31,15(10),1595-1596

余铭漪,相对论之天文考证,1934,18(6),741-742

高均,日食周期之新研究,1934,18(7),890-891

李晓舫,二十年来恒星天文学进步之一瞥,1935,19(10),1487-1489

李晓舫,时间概念之演进,1935,19(2,3),161-162;367-368

李晓舫,由B型星研究银河系之结构与旋转,1935,19(7),1054-1055 张钰哲等,西伯利亚观日食报告,1936,20(11),946-945

刘咸,徐家汇天文台概况,1937,21(1),62-64

李晓舫,天文学研究对于哲学及人生观之影响,1939,23(5-6),241-243 李晓舫,现今天文学所昭示之宇宙,1939,23(3-4),147-148

孙连汀译,天文界之奇迹,1939,23(3-4),207-208

李晓舫,三十年来天文学之重要进步,1947,29(2),35-36

张云,张钰哲君最近发见的食变星(BD62376),1947,29(8),239-240 李晓舫,民国37年5月9日日环食,1948,30(4),114-116

施士元,日食时日光辐射通量之变迁,1948,30(11),333-334

李晓舫,射电天文学的辉煌成就,1959,35(2),81-83

李启斌,哈雷彗星的基本参数与重要事件,1985,37(2),76-79

向德琳,射电天文方法和现代天文学,1987,39(3),175-176

徐道一等,中国天文地质事件研究进展,1987,39(1),50-51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曲阜师范大学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王院喜 2012414359 摘要: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悠久,当人类文明产生以后,天文学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天文学正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发展对我们人类社会的贡献及重大意义。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创造幸福。 关键词:天文学进程人类社会重大意义贡献 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探索天体演化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中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天文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方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当代推动高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一、天文学的发展进程 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就是天体测量学。古代的天文学家在测量星星的基础上观测到恒星位置基本是没有变化的,据此就制出了星图,并对星座进行划分和编制出星表;再对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进行研究时,编制出了历法。在17世纪,不仅发明出了望远镜,微积分也被创立起来,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且还建立起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 当前,在天体测量学中用到的测量于段越来越多,山最初的可见光观测发展到现在的射电波段、红外、紫外、X射线Y射线波段等,而对天体进行观测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如星数多、星等暗的光学恒星、射电源及红外源等,并且对它们的观测精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提高。在16世纪哥自尼提出日心体系后,17世纪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后来伽利略又在力学上进行了研究,这些为创立天体力学作下铺垫。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后,天体力学就产生了。 天体力学在天文学中也是发展较早的一个学科。它产生后,天文学家从对天体

天文学基础知识

天文学基础知识 1.什么是宇宙? 宇宙是天地万物,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可以转换不同的存在形式,但在本质上是永久存在,永久不灭的。宇宙是普遍永恒的物质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从空间看宇宙是无边无际,它没有边界,没有形状,也没有中心,如果承认宇宙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就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本性;从时间看宇宙无始无终,它没有起源,没有年龄,也不会终结,如果承认宇宙有起源,就会导致创世说,实际上也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本性。 但具体事物的有限性也不能否认。宇宙的无限与具体事物的有限并不矛盾,因为只有无数具体的有限才能构成全部的无限。人类观察到的宇宙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所知的宇宙在不断扩大。18世纪以前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只限于太阳系,随后认识到太阳系以外还有千亿个恒星,它们组成了银河系。19世纪人类又发现了河外星系,发现银河系在宇宙大家庭中只不过是相当渺小的一员。20世纪50年代的光学望远镜、60年代的射电天文望远镜把人类对宇宙的探测距离猛增,人类可以永远扩大自己对物质世界的观察视野,不会停留于某一固定的边界上,这有力证明宇宙是无限的。 天文学上通常将天文观测所及的整个时空范围称为“可观测宇宙”,有

时又叫“我们的宇宙”,或简称“宇宙”。现代科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就是可观测宇宙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有它诞生发展的历史。据现代宇宙学说估算,宇宙年龄是极其漫长的,约为150亿岁;可观测的全部宇宙空间是极为庞大的,已观测到的最远的星系距离我们大约150亿光年。 宇宙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宇宙的多样性在于物质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组成宇宙的物质在存在状态、质量和性质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宇宙是由各类天体和弥漫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有形形色色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天体都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2.什么是恒星和星云? 宇宙中最主要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因为它们拥有巨大的质量。恒星是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恒星是像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的星球,晴夜用肉眼看到的许多闪闪发光的星星中,绝大多数是恒星。星云是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形状很不规则,似云雾状的天体。 3.什么是星系? 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它们的尺度可以从几千到几十万光年。星系或称恒星系,是宇宙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星系数量众多。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在宇宙中观测到了约1000亿个星系。地球就处在由1000多亿颗恒星以及银河星云组成银河系中。有的星系离银河系较近,可以清楚地观测到它们的结构。离银河系最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而不能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来布置自己的实验。

数学史话之三角学发展简史

数学史话之三角学发展 简史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数学史话之——三角学发展简史 三角学简称三角,包括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 传统的三角学以研究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为基础,达到测量上的应用目的,我国中学数学课程现已包含平面三角和球面几何。 三角学起源于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定量考察,这始于古希腊的喜帕恰斯、梅内劳斯和托勒密等人对天文的测量,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三角学隶属于天文学,而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利用了当时已经积累得相当丰富的算术、几何(包括球面几何)和天文知识。 鉴于此种原因,作为独立的数学分支前,它的贡献者主要是一些天文学家,如印度的阿耶婆多、阿拉伯的尔。坦尼(Al-Batbani)、纳速拉丁等人。 13世纪起,含于天文学中的三角知识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出现新的发展。 1464年数学家雷基奥蒙坦着《论各种三角形》,独立于天文学之外对三角知识作了较系统的阐述;1595年,德国的皮蒂斯楚斯(Pitiscus,1561~1613年)着《三角学,解三角形的简明处理》,首次将拉丁文“trigonon(三角形)”和“metron(测量)”组合成trigonametriae,即“三角形”。 14~16世纪,三角学曾一度成为欧洲数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面包括三角函数值表的编制,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的解法,三角恒等式的建立和推导,主要的方法则是几何的。 17世纪,函数概念的引入为三角函数成为三角学的基本概念奠定了基础。

1748年,欧拉在他的《无穷分析引论》中对三角函数和三角函数线作出明确区分,使全部的三角公式能从三角函数的定义中逻辑地得到,从而使三角函数与几何脱钩。 1807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在研究热传导问题时,提出把函数看作三角函数的无穷级数之和,三角函数就成为调和分析的基石,于是三角学成为分析学的一部分。 1631年,三角学传入中国。同年,德国传教士邓玉函、汤若望和明朝学者徐光启编译成《大测》一书。“大测者,观三角形之法也。”可见“大测”与当时的“三角学”的意义是一样的。不过,“大测”的名称并不通行,三角在中国早期比较通行的名称是“八线”和“三角”。“八线”是指在单位圆上的八种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余切线、正割线、余割线、正矢线、余矢线,如1894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的《八线备旨四卷》和1906年方克猷撰写的《八线法衍》等书都已记载。 “三角”这一名称最早见之于1653年薛凤祚和穆尼阁合着的《三角算法》。“三角”一词指“三角学”或“三角法”或“三角术”。 事实上,直到1956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编订《数学名词》时,仍将这三者同义。现在“三角术”和“三角法”已不常用。 三角学的现代发展已经结束,随着现代数学的综合性趋势加强,其中的一些内容已分属于数学的其他学科,如三角函数可归于分析学,三角测量可归于几何学,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可归于代数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独立的数学分科的三角学已渐渐消失,但作为刻画周期性现象的三角函数,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现代天文学发展

天外有天 ——现代宇宙学的兴起与发展王远谋101170067 匡亚明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基地班)

20世纪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是其主流。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诞生了将整个宇宙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宇宙学。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大尺度的天文观测,特别是河外星系的普通红移和宇宙背景辐射为事实依据,宇宙学展示了宇宙整体的物理特征,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现代宇宙学的几大重要成果——宇宙的诞生(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宇宙的年龄(哈勃定律的提出),以及暗物质,暗能量的提出叙述现代宇宙学的兴起与发展。 关键词:宇宙年龄;大爆炸理论;宇宙膨胀;哈勃定律;暗物质,暗能量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前,传统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边有界的的世界,宇宙的最外层是由恒星天构成,恒星天是宇宙的边界。 在牛顿的无限无边的宇宙图景中,宇宙是一个三维的欧几里得空间,在任何一个方向均可无限延展下去。在这个无限大的“箱子”中,布满了无限多的天体,这些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按牛顿定律运动。然而,这种宇宙图景在解释经验事实上遇到了困难,出现了“引力佯谬”“光度佯谬”等。 “光度佯谬”由奥尔柏斯在1826年提出,表达如下。 按照牛顿的宇宙图景可以作以下推论: 1.在无限的空间中,充满了无限多的星体。 2.每颗星星虽然有生有灭,但从整体上看,可以认为宇宙的物质密度保持常数。 3.时间是无限的,从整体上讲,星体可以无限期存在。 4.无限远处星体的光,总可以通过无限长的时间传到地面。 5.在地面上,黑夜将像白天一样光亮。 这显然是荒谬的。 1.哈勃定律 1929年,哈勃发表了《河外星系距离与视向速度的关系》一文,提出了闻名于世的“哈勃定律”,给出了简明的哈勃公式—— 河外星系离我们越远,它逃离的速度也越快,且二者成正比关系。 这表示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在不断地向外膨胀,这种膨胀是一种全空间的均匀膨胀。因此,在任何一点的观测者都会看到完全一样的膨胀,从任何一个星系来看,一切星系都以它为中心向四面散开,越远的星系间彼此散开的速度越大。 早在1912年,施里弗(Slipher)就得到了“星云”的光谱,结果表明许多光谱都具有多普勒(Doppler)红移,表明这些“星云”在朝远离我们的方向运动。随后人们知道,这些“星云”实际上是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1929年哈勃(Edwin Hubble)对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与距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当时只有46个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可以利用,而其中仅有24个有推算出的距离,哈勃得出了视向速度与距离之间大致的线性正比关系。现代精确观测已证实这种线性正比关系 v d H 其中v为退行速度,以千米/秒为单位,d为星系距离,以百万秒差距为单位, H为比 例常数,称为哈勃常数,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测量遥远星系距离的唯一有效方法。只要测出星系谱线的红移,再换算出退行速度,便可由哈勃定律算出该星系的距离。哈勃定律中的速度和距离不是直接可以观测的量。直接观测量是红移和视星等。因此,真正来自观测、没有掺进任何假设的是红移-视星等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假设,才可得到距离-速度关系。 哈勃这一发现的意义真是无可估量,使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产生了飞跃的、质的提高,他因而也被人们尊称为“星海将军”、“宇宙边疆开拓者”、“星系天文学之父”。可以说,没有哈勃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就不会有后来的“大爆炸”学说。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不同于大多数英文系的女生,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也不同于大多数女生,我很喜爱天文。所以,我决定谈一谈我所喜爱的天文,而为了切合本课程的要求,我就来谈一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 而根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而最最令我钦佩的就是我们的先人在科学技术还不怎么发达,没有很多的仪器或者技术来做辅助的时候就能够发明出那么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将自己的眼光早早的就投射到了我们地球以外的广袤宇宙中去。那么下面就让我根据资料来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记录仪器吧。 浑仪: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天文测量工具之一,是一种与浑天说密切相关的天文仪器,由於浑仪的结构是以多个同心圆来模拟天球,所以它的出现不早於落下闳时代(104BC),所以浑仪的出现也不会早於此。 纪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六十度以内任一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 简仪:主要由一架赤道经纬仪和一架地平经纬仪组成,另外底座上还开有水平沟,并装有一只正方案,用以校准仪器的水平和朝向,除此之外,赤道经纬仪的北极端还设有一个候极环,用以校正仪器的极轴指向。 地平经仪:由於明末历局筹设之时正逢与后金交战时期,因此在经费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明末所制造的天文仪器多半是木质结构,再包上铜,至清康熙年间,南怀仁主持钦天监,在康熙八至十二年(1669-1673)间,以铜为材料铸成六件新的天文仪器,此地平经仪即其中一架,它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按照欧洲古典仪器的风格设计的,可用以测定天体的方位角。 圭表: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象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或天顶距 赤道经纬仪:由南怀仁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主要用於测定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由於南怀仁将许多仪器的功能简化,因之他的天文仪器彼此可以相互参校,在南怀仁所著的《灵台仪象志》一书当中就编有黄道、赤道及地平三种座标间的互换表。 地平经纬仪:继南怀仁之后,清政府又相继制成两架大型仪器,此为其一,制造於清

经典力学史话

现代科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时间,我们普遍认为“科学之父”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略出生于1564年,他与1642年去世,因此这样算来,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只有400来年时间,不过,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经典力学的建立者牛顿出生,英国人牛顿(1643-1727年)以及其后的几代物理学家把经典力学建造成一幢雄伟的经典力学大厦。其后又由英国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年)在他的前人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基础上建立了经典的电磁学理论。还是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典的热学、经典的光学、经典的微观物理学也相继建立。到了19世纪到20世纪的世纪之交时,当时的物理学界的大师们、教授们、专家们如普朗克等为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的建立而欢欣鼓舞,而意气风发,而踌躇满志,而志得意满。因为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是有物理学推动而进行的,一次是蒸汽时代的工业革命,另一次是电力时代的工业革命。尽管在物理学的晴朗天空的上方还有两朵乌云。谈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在近代这400来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对全世界都在兴起的科学技术革命无动于衷?不仅没有参与,而且是根本不知道世界的变化,根本不想知道世界的迅猛发展。一直在闭关锁国,一直在孤芳自赏,一直在固步自封,一直是踌躇不前甚至在倒退。这是领导层的事情,主要是封建统治者的问题,也是我们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与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问题。从中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一定要跟上潮流,一定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思想意识上。 经典力学的建立源于意大利兴起并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几位天文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集大成者是鼎鼎有名的物理学泰斗,英国人牛顿。下面我先谈一谈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13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的以复兴古希腊文明为口号,最后席卷到西欧各国的,于16世纪在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大约17世纪中叶结束。这场运动,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欧洲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界。“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时间有不同的争论,其中有的观点是以1401年两位天才的竞争圣母百花大教堂洗礼堂铜门的合约为标志。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城市,都公认是意大利的弗洛伦萨。我就暂且以1401年前后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起始时间,16世纪进入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

公元前~公元元年的大事记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宇宙史话题集

宇宙史话课程复习题 注:试卷共二大题,满分40分 一、填空 1.爱国诗人屈原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时代,著作了气势磅礴的《天问》。他对宇宙的起源、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人世的盛衰兴亡一口气问了一百八十八句。 2.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提出大地是球形的人,他出生于与米利都隔海相望的萨莫斯,年轻时曾拜泰勒斯为师,泰勒斯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并劝他去埃及求学。他尊师教先后游学埃及和巴比伦。回国后由于政治原因,移居意大利的克罗顿,在那里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他首次使用了“宇宙”(Cosmos)这个词,用以表示宇宙是和谐和有秩序的, 3.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现代有些人称他为“西方的孔子”;亚里士多德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4.欧几里德(Euclid,公元前330~275)著作的《几何原本》出世,确定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它给出了一整套用公理、定理、定义、证明、推理等表述的逻辑推理格式。《几何原本》集希腊古典数学的大成,是当时理性思维最系统的表现,在解释宇宙上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5.第一个提出大地是球形的人是毕达哥拉斯,他从美学观点出发,认为圆和球体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所以天体和大地都应该是球状的,而且星球的运动也都是在圆形轨道上作匀速运动。 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提出大地是球形的人,他首次使用了“宇宙”(Cosmos)这个词,用以表示宇宙是和谐和有秩序的. 6.阿那克西曼德和毕达哥拉斯都是地心体系的开创者。 7.阿利斯塔克他继承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央火理论,只是进一步将太阳放到了中央火的位置上,因此成为日心体系宇宙结构的创建者。 8.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s,约公元前276~195)约在公元前240年利用日影成功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9.《尚书·尧典》中云: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天文学的发展

天文学的发展 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讲授提纲一,天文学的发展 1,天文学的发展历史 2,天文学的研究对象 3,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关系 4,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1,天文学的发展 天文学历史悠久 近代天文学发展迅速 发展余地很大 新成果还会不断出现 老结论可能被修改和推翻三大学科: 天体测量学: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距离天体力学:研究天体之间的关系天体物理:研究天体的形态、物理状态、结构、化学组成; 天体的产生和演化天体物理学是主流天文学三大观测波段: 光学天文射电天文 X射线和γ射线 (紫外、红外、中微子、 引力波、宇宙线) 远比人的眼睛看得远、看得广 被动接收 2,天文学研究对象行星层次,地球、其它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陨星恒星层次,太阳及其它恒星星系层次,银河系、河外星系、 类星体、星系群、星系团宇宙整体(可观测的宇宙) 人类了解最多、能深入探讨的天体地球(行星) 太阳系(行星系统) 太阳(恒星) 银河系(星系) 可以说是几个,孤本”,没有其它天体可以与之相比! 行星层次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小行星(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彗星 陨星太阳系九大行星(合成照片) 行星层次研究 1,第谷,测量天体的位置及变化(观测资料积累) 2,开普勒发现行星三大定律 (资料分析,经验定律) 3,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由天体运行总结出物理规律,成为天体物理的里程碑) 太阳系研究的重大进展 托勒玫-地球中心说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太阳系行星的空间探测最热门 人类要突破只能被动观测的局限登月和探测火星,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有没有生命(或适合生命繁衍生存的条件)? 有没有值得开采的矿产? 有没有可能成为人类生活、科研的基地?(月基天文台等) 恒星层次 1,赫歇尔等:恒星的亮度和光谱观测(观测资料积累) 2,赫茨普龙和罗素:赫罗图 (光谱型-绝对星等) 3,爱丁顿、钱德拉塞卡等恒星演化理论(热核聚变理论为核心) 太阳丰富多彩的恒星世界 正在诞生的恒星恒星爆炸恒星演化的归宿: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恒星的能源恒星的化学成分来源恒星的内部结构星系层次 1,哈勃等发现河外星系+确定距离(观测资料积累) 2,哈勃:哈勃定律(宇宙在膨胀)(经验定律)退行速度和距离成正比 3,伽莫夫大爆炸宇宙论(热核聚变理论为核心) 银河系银河系大得惊人( 10万光年) 约有 1000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外有数十亿个河外星系最远的距离可达 150亿光年空间尺度地球直径 1.3× 10-9光年太阳直径1.47× 10-7光年太阳系范围 1.2× 10-3光年最近的恒星4.3× 光年银河系范围 105光年(十万光年) 最近的星系 106光年(百万光年) 富星系团 107光年(千万光年) 可测宇宙1.5× 1010光年( 150亿光年) 天体空间尺度比较示意图 3,天文学与物理学相互促进物理学是天文学的理论基础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离子体物理学、固态物理学、致密态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高能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核天体物理学天体和宇宙是物理学的巨大实验室天文观测为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提供了地球上实验室无法得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宇宙中所发生的种种物理过程比地球上所能发生的多得多。 ( 1)极端物理条件实验室如中子星:超高密、超强磁场、 超强压力、超高温和超强辐射的空间实验室 ( 2)引力实验室 ( 3)等离子体实验室 ( 4)超流超导实验室 ( 5)高能带电粒子加速器等天文学与物理学的相互促进 20世纪初物理学家预言: 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弯曲 水星近日点的运动规律 引力场中的光谱红移 中子星的存在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2018考试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 成绩: 91.0分 一、单选题(题数:40,共 40.0 分) 1黑洞视界大小与以下哪个名词有关()(1.0分)1.0 分 A、 史瓦西半径 B、 钱德拉塞卡极限 C、 奥本海默极限 D、 洛希极限 我的答案:A 2梅西耶星表收录的天体不包括()。(1.0分)1.0 分 A、 星云 B、 星团 C、 星系 D、 彗星 我的答案:D 3以下传统黄道十二星座中,中文名称与天文学所用的星座名称一致的是()。(1.0分)1.0 分A、 水瓶 B、 处女 C、 射手 D、 双子 我的答案:D 4关于奇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分)1.0 分 A、 时空曲率无穷大 B、 体积为0 C、 温度无限小 D、 密度无限大

我的答案:C 5以下哪个星云不可能是恒星的诞生场所()(1.0分)1.0 分 A、 猎户座大星云 B、 鹰状星云 C、 天琴座行星状星云 D、 玫瑰星云 我的答案:C 6人类对UFO的猜测和认识不包括(1.0分)1.0 分 A、 可能是敌对国家的秘密武器 B、 可能是地球以外的天体到访 C、 结果是各种大气、生物、人造天体现象 D、 肯定是存在外星人的确凿证据 我的答案:D 7黑洞、白洞和虫洞当中,目前可以视为已经有观测证据的是()。(1.0分)1.0 分A、 黑洞 B、 白洞 C、 虫洞 D、 都没有 我的答案:A 8活动星系核的质量至少应该是太阳质量的多少倍()(1.0分)1.0 分 A、 10 B、 1000 C、 1000000 D、 1000000000.0 我的答案:C 9下列哪个选项是生命存在所需的最基础物质( )(1.0分)1.0 分 A、 液态水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可与数学并列,仅次于农学和医学,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后,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撰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天象观测,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从远古到西周末1960年在山东莒县和1973年在山东诸城分别出土的两个距今约4500年的陶尊,上都有一个象形符号。有人释为“旦”字,因为它就像山上的云气托出初升的太阳,其为早晨景象,宛然如绘。《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尧典》还说,一年分为四季有366 天,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这些都是中国历法的基本内容。《尧典》里还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 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此时流传下来的《夏小正》一书,反映的可能是夏代的天文历法知识:一年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外,每月都用一些显着的天象作为标志。在殷商(公元前16 世纪到公元前11 世纪)的甲骨卜辞中,干支纪日的材料很多。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 世纪)的牛胛骨上完整地刻划着六十组干支,可能是当时的日历。从当时大量干支纪日的记录,学者对当时的历法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殷代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连大月,有闰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大体固定的关系。甲骨卜辞中还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纪事。西周时期(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 (二)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到秦汉(公元770~公元220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天文学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礼记·月令》虽是战国晚期的作品,但据近人考证,它所反映的天象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现象,应能代表春秋中叶的天文学水平。它是在二十八宿产生以后,以二十八宿为参照物,给出每月月初的昏旦中星和太阳所在的位置。它所反映的天文学水平要比《夏小正》所述的高得多。同时,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春秋》和《左传》,都载有丰富的天文资料。 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战国时期已有了天文学的专门着作,齐国的甘公(甘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

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记录 日食是一种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当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于影子里的观测者便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书经?胤征篇》记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失驰,遮人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的场面。《诗经?小雅》中还以诗歌的形式记载着发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无日食可考的仅有8次,不及总数的1%。 夜中星陨如雨——流星的记录 繁星密布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闪而逝,这就是流星。有时候还能看到天空的某个区域有无数亮光四下飞流,好像下雨一样,这就是壮观的流行雨现象。流星和流星雨是行星际空间中称为流星体的尘粒和固体块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 中国人对流星群、流星的记载,早于其他国家。古书《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流星的记录:“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我国古代的流星雨记录达180次之多。 星见于房——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

论我国天文学研究的历程

论我国天文学研究的历程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我国对天文方面的观测、记录和研究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而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大概是从鸦片战争时开始的。 关键词: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天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我国对天文方面的观测、记录和研究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尧帝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大致可分为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这三个方面。 在天象观测方面,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对于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且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例如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墓内发现的一幅彗星图,被命名为《天文气象杂占》,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 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 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西周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唐代时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

2019《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 40.0 分) 1 泡利不相容原理具体指的是同一体系内的任意两个()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运动状态。(1.0分)1.0分 ?A、 电子 ? ?B、 质子 ? ?C、 中子 ? ?D、 原子核 ? 我的答案:A 2 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旋转时,哪种动作可以获得更快的转速?()(1.0分) 1.0分 ?A、 下蹲和直立、双臂向上双腿向下并拢 ? ?B、 下蹲和单足点地,其余三肢全部横向伸展 ? ?C、 张开双臂和直立、双臂向上双腿向下并拢 ? ?D、 张开双臂和单足点地,其余三肢全部横向伸展 ?

我的答案:A 3 中国古人记载的公元185年超新星爆发的文字中,有可能反映了恒星化学组成的变化的语句是()。(1.0分)1.0分 ?A、 客星出南门中 ? ?B、 大如半筵 ? ?C、 五色喜怒 ? ?D、 至后年六月消 ? 我的答案:C 4 太阳的寿命预计还有()亿年。(1.0分) 1.0分 ?A、 46 ? ?B、 50 ? ?C、 100 ? ?D、 700 ? 我的答案:B

理论上应该出现的在各个不同波段,辐射强度分布的情况,这种分布被称为( )。(1.0分)1.0分 ?A、 正太分布 ? ?B、 普朗克分布 ? ?C、 t分布 ? ?D、 泊松分布 ? 我的答案:B 6 黑洞二字分别指的是()。(1.0分) 1.0分 ?A、 这个天体是黑色的和天体存在洞穴结构 ? ?B、 这个天体是黑色的和所有的物质在视界内都往中心奇点坠落 ? ?C、 任何电磁波都无法逃出这个天体和天体存在洞穴结构 ? ?D、 任何电磁波都无法逃出这个天体和所有的物质在视界内都往中心奇点坠落 ? 我的答案:D

数学史话之三角学发展简史

数学史话之——三角学发展简史 三角学简称三角,包括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 传统的三角学以研究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为基础,达到测量上的应用目的,我国中学数学课程现已包含平面三角和球面几何。 三角学起源于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定量考察,这始于古希腊的喜帕恰斯、梅内劳斯和托勒密等人对天文的测量,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三角学隶属于天文学,而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利用了当时已经积累得相当丰富的 算术、几何(包括球面几何)和天文知识。 鉴于此种原因,作为独立的数学分支前,它的贡献者主要是一些天文学家,如印度的阿耶婆多、阿拉伯的尔。坦尼(Al-Batbani)、纳速拉丁等人。 13世纪起,含于天文学中的三角知识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出现新的发展。 1464年数学家雷基奥蒙坦著《论各种三角形》,独立于天文学之外对三角知识作了较系统的阐述;1595年,德国的皮蒂斯楚斯(Pitiscus,1561~1613年)著《三角学,解三角形的简明处理》,首次将拉丁文“trigonon (三角形)”和“metron(测量)”组合成trigonametriae,即“三角形”。 14~16世纪,三角学曾一度成为欧洲数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面包括三角函数值表的编制,平面三角形和 球面三角形的解法,三角恒等式的建立和推导,主要的方法则是几何的。 17世纪,函数概念的引入为三角函数成为三角学的基本概念奠定了基础。 1748年,欧拉在他的《无穷分析引论》中对三角函数和三角函数线作出明确区分,使全部的三角公式能从 三角函数的定义中逻辑地得到,从而使三角函数与几何脱钩。 1807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在研究热传导问题时,提出把函数看作三角函数的无穷级数之和,三角函数就 成为调和分析的基石,于是三角学成为分析学的一部分。 1631年,三角学传入中国。同年,德国传教士邓玉函、汤若望和明朝学者徐光启编译成《大测》一书。“大 测者,观三角形之法也。”可见“大测”与当时的“三角学”的意义是一样的。不过,“大测”的名称并不通行,三角在中国早期比较通行的名称是“八线”和“三角”。“八线”是指在单位圆上的八种三角函数线:正弦线、 余弦线、正切线、余切线、正割线、余割线、正矢线、余矢线,如1894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的《八线备旨四卷》 和1906年方克猷撰写的《八线法衍》等书都已记载。 “三角”这一名称最早见之于1653年薛凤祚和穆尼阁合著的《三角算法》。“三角”一词指“三角学”或“三角法”或“三角术”。 事实上,直到1956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编订《数学名词》时,仍将这三者同义。现在“三角术” 和“三角法”已不常用。 三角学的现代发展已经结束,随着现代数学的综合性趋势加强,其中的一些内容已分属于数学的其他学科, 如三角函数可归于分析学,三角测量可归于几何学,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可归于代数学。

从天文学的发展看李约瑟难题-2019年文档

从天文学的发展看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是 20 世纪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家。他倾 毕生精力编撰的鸿篇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文通常译为 中国科学技术史》),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技 术与文明进行了概括, 整理和总结, 不仅成为我国古代文明史研 究方面的著作, 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 响作用,而且也对我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带来了广泛 影响,甚至建立起了中西文化比较与沟通的桥梁。“长期以来, 李约瑟'几乎成为‘中国科技史'的代名词,而最近 20 余年 来,很多人热衷于探寻‘李约瑟难题', 而新世纪的“钱学森之 问”无疑是这个思潮又更加兴盛。 1 “李约瑟难题”基本介绍 1) 李约瑟生平简介 李约瑟生于 1900 年,是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家。 1937 年,在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李约瑟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 学、技术与医学; 1948 年,在中国经过了四年考察研究,在 国助手的协助下,他开始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并于 1954 中国学者影响巨大。 李约瑟更是成为了“科技史”的代名词。 研 究科技史,就必然绕不开对“李约瑟难题”的讨论。 2) 提出“李约瑟难题”的背景 匚=f 年出版了第一卷。 引发了一股中西对比研究的热潮, 尤其是对于

20世纪30 年代末期,李约瑟开始接触中国学者。在不断地 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李约瑟发现:中国远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着 众多的科技成果与文化习俗,而且中国人大多数也都聪明勤劳,但是,近代的工业革命并没有从中国产生。这引发了李约瑟的思考。1939年,李约瑟被英国皇家科学院派为代表,带着援华使 命开始到中国工作,工作中收集和查阅的众多有关中国科技史与文化史的资料,使他获得了实地考察中国及其历史文化的好时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研究,他提出著名的了“李约瑟难题”。 3)何谓“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由提出到精准的把握其内在含意经历了很 长一段时间,李约瑟本人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著作之中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描述。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章说道:“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始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的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维萨 留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一一这种传统注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 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 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这是“李约瑟难题”第一次以专著文本的形式公布于世。后来经过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和演进,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不过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涵却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人们一般还是将其看作为一种两段式的问题:第一段:为什么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