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鲸》中人与自然的悲壮_和谐曲_

《白鲸》中人与自然的悲壮_和谐曲_

《白鲸》中人与自然的悲壮_和谐曲_
《白鲸》中人与自然的悲壮_和谐曲_

第31卷第5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31 No.5 2010年9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Sept. 2010

《白鲸》中人与自然的悲壮“和谐曲”

杨 华

(湖南城市学院 外语系,湖南 益阳 413000)

摘 要: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梅尔维尔代表作《白鲸》是一本以当时人们的捕鲸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皮阔德号”水手们与白鲸莫比·迪克的殊死搏斗,展示了以船长亚哈为代表和以叙述者以实玛利为代表的两类人对待白鲸的不同的态度而导致的不同命运,作者梅尔维尔向世人传递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思想。

关键词:《白鲸》;人与自然;悲壮;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42(2010)05–0010–03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类对待自然的看法与态度往往也就决定了人类在广袤无垠而又神秘无限的大自然中的地位和最终归宿。在西方海洋文明思想体系的深刻影响下,在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时代,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以捕鲸业为代表,显示出了人类对自然无限索取,并不断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西方英雄主义表现得尤为突出。捕鲸业也成了当时既可以让人发财致富,又可以让人在大海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大展身手,充分满足人类寻求刺激,捕获猎奇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征服欲。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就是这样一本以当时人们的捕鲸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该书通过对“皮阔德号”捕鲸船上以船长亚哈为代表及以叙述者以实玛利为代表的两类人在对待白鲸的不同态度及不同归宿的描述,向世人昭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本文拟从作为大自然征服者的“人类英雄”——“皮阔德号”船长亚哈和作为大自然的神圣代表的白鲸,以及犹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平使者的小说叙述者以实玛利等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疯狂的征服者——亚哈

亚哈的名字来自《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王亚哈,是一位傲慢、邪恶的国王,是十恶不赦之人,最终被箭射死在战场上。小说中的亚哈与亚哈王有着相似的性格,相同的命运。在《白鲸》中,作为捕鲸水手,亚哈见识广博,“曾进过许多大学堂,也到过好些吃人生番的地方”[1]113。他有“跟可怕的大海斗争了四十年”[1]760的丰富经验!然而作为一名捕鲸船船长,亚哈在自己的水手同胞面前,犹如一个暴君,脾气暴躁,对待水手就像使唤奴仆一般。在“皮阔德号”上,“看到亚哈坐在那只用牙骨做成的三脚凳上,怎不叫人想到那就是象征着他的王位呢?因为亚哈就是船上的可汗,海中之王,也是大海兽的太君”。[1]180为了满足自己复仇的欲望,亚哈用尽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诱使水手们同他一起在茫茫大海上追杀白鲸莫比·迪克,最终导致船毁人亡的惨剧。

亚哈在小说中从一开始出场就给人一种神秘感、陌生感和距离感。他虽然只有了一条腿,但他在小说中的一言一行都时刻保持着一种高大、威严、充满自信、富有智慧和探险精神,却也自始至终让人感到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个人英雄主义者的形象。作为一个睿智、大胆、勇敢而又经验丰富、富有冒险意识的捕鲸手,他很好地代表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产者积极开拓进取,敢于冒险,为了达到征服的目的甚至不择手段的一面,他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真正的个人英雄。他在自己的捕鲸生涯中积聚了大量的财富,获得了丰厚的经验

收稿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学院科技计划项目(09A035)

作者简介:杨华(1975-)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

杨 华:《白鲸》中人与自然的悲壮“和谐曲”

第31卷11

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当然也是以远离妻儿、牺牲自己的家庭幸福,甚至失去了自己的一条腿为代价换来的。也正是这失去的一条腿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耻辱和伤痛,让他对白鲸充满了无限的愤怒和仇恨,所以这次海上捕鲸之旅,对亚哈船长而言倒不如说是复仇雪耻之旅。因为白鲸莫比·迪克咬去的不仅仅是他的一条腿,更严重的是摧毁了他作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捕鲸英雄的荣誉和尊严,打碎了他驰骋海洋,征服大自然的美梦。

在小说中,“皮阔德号”捕鲸船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手们由社会各阶层不同领域形形色色的人所组成的,种族构成复杂,有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热带小岛的部落民等等,[1]168其本身就象征或代表着整个美国社会,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在捕鲸利益的驱使下踏上了大肆杀戮和追捕鲸鱼,最终船毁人亡的不归之路。作为“皮阔德号”船长的亚哈也就成了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杰出代表。以亚哈为代表的“皮阔德号”上的水手们近乎疯狂的捕杀和报复行动进一步展示了人类打着文明进步的幌子对大自然的赤裸裸的无休止的索取和掠夺,当然也暴露出了人类那好像永远难以填满的贪婪的欲望。殊不知这一切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最后“皮阔德号”船毁人亡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也是对人类的无知和近乎疯狂的野蛮行径的残酷警告和惩罚。

二、悲壮的反抗者——白鲸

白鲸莫比·迪克不仅是鲸中的异类,也是非人类自然物不可捉摸的力量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从外表看来,白鲸莫比·迪克是一头富有传奇色彩的白色抹香鲸,它的下颌畸形,似一把镰刀,有“一个雪白异常的、皱结的前额,和一个高高的、金字塔似的白色背峰”。[1]256除了其奇异的外形之外,它常离群索居,神出鬼没。在小说中,白鲸莫比·迪克尚未出场,作者即以大量的笔墨叙述了各种关于它的神奇传说,给白鲸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经过水手们的谣传,白鲸“不只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是不朽的……它身上插遍了簇簇的枪头,它还能无恙地游走了”,[1]256而在叙述者以实玛利有眼中,它更是戴上了神性的光环:“在它那硕大、柔和的头顶,由于它那无法言传的沉思默想而挂着一顶雾气重重的华盖,而那种雾气——你有时看得到——又被彩虹照耀得光辉灿烂,仿佛上天已经批准它的思想似的。”[1]524

因此,神出鬼没的白鲸总让人觉得有一种神奇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犹如大自然的神秘化身。这让以亚哈为代表的捕鲸水手们对它既充满了贪婪和仇恨,又怀着无限的向往、崇拜和噩梦的恐惧,这也是人类中心主义者对大自然的贪婪、崇拜和恐惧。正如陆地适合人类的生存一样,那广袤无垠的大海才是白鲸们生活、栖息、驰骋畅游的天堂。这是大自然的安排,也是地球生物必须遵循的生存规则。然而人类为了鲸油,为了所谓的财富,为了一己私欲便不顾大自然的生态规则,对大自然展开了无休止的征伐和杀戮,而白鲸的反抗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一种以牺牲自我生命为代价的殊死挣扎和抵抗。这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和震憾的抵抗,也是值得人类必须警醒和深思的抵抗。在大海这片宽阔的领域中,本来以白鲸为代表的鲸鱼们生活得悠然自得,是人类让它们变得凶神恶煞,是人类让它们不得不奋起殊死抵抗,也是人类让它们学会了誓死捍卫自己的生存领域。最终白鲸莫比·迪克与“皮阔德”号的同归于尽,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白鲸的报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是人类咎由自取。这种完全出于自卫而进行的自我毁灭式的报复和反抗是悲壮的,是轰轰烈烈的,难道不是对人类的野蛮行径的深刻警示吗?

三、孤独的幸存者——以实玛利

以实玛利取名于《旧约·创世纪》中亚伯拉罕的长子以实玛利,是被遗弃者的意思。在小说叙述伊始,作为小说叙述者的以实玛利一出场就诉说其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员对神秘的大海充满了莫名的向往和渴望,甚至崇拜。当他厌倦了自己身在其中的文明社会的陆地生活而情绪低落,当“岸上没有什么特别叫我留恋的事情”时,就想“去见识见识这个世界的海洋部分”,因为这是他“驱除肝火,调剂血液循环的方法”。[1]1他没有任何的海上经验,仅凭着自己对大海的这种莫名的情感就踏上了凶险的捕鲸之旅。这可以说他是为了探求生活的全部奥秘,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放逐,对所谓的文明社会的一种逃离。也许正因为如此,以实玛利捕鲸的动机和目的才没有太多的利益因素或仇恨情感。

在小说的第87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皮阔德号”偶遇一群抹香鲸,便大开杀戒,而当以实玛利所乘坐的小船不幸被一头负伤的大鲸拖进了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2010年第5期12

鲸群中央的一片水域后,他却意外地发现这里如世外桃源般地宁静,祥和,一些幼鲸“也许可能因为它们都还年纪太轻,不懂世故,各方面都很天真,缺乏经验的缘故”,[1]540竟向那些猎手们游来。这种纯真对以实玛利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也正是在这航海的过程中,随着对白鲸莫比·迪克的传奇经历的不断了解,以实玛利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生物伦理关怀的伦理思想,建构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的伦理观念。[2]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小说的末尾时在“皮阔德号”沉没后,作为唯一的幸存者,以实玛利乘坐的小船遭遇到的鲨鱼却“嘴上挂了大锁似的”,“而骇人的海鹰也掩着鸟咏”。[1]808因此,以实玛利最后得以神秘幸存,也许不仅仅是偶然或是凭借冥冥中大自然的魔力,而应是对他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伦理观念的回报和昭示。这种幸存是孤独的,但却足以让我们反思,反思我们人类究竟应怎样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白鲸》中,作为“皮阔德号”上唯一幸存者的以实玛利既是小说的叙述者,又是人类与大自然(在这里体现为以亚哈为代表的水手们与白鲸)殊死搏斗的见证人,在很大程度上他即是作者梅尔维尔的化身。梅尔维尔正是借助以实玛利之经历,一方面赞同人类对自然的适度利用,肯定捕鲸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以实玛利在捕鲸船上所看到的人类对白鲸的疯狂屠杀的经历引起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深深反思,对人与自然伦理秩序的沉重思索。正是通过“皮阔德号”上以亚哈为代表的水手们葬身海底的命运归宿,作者进一步向世人展示:人类对海洋的近乎疯狂的大肆入侵和掠夺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伦理秩序,而人类则必然会为自己打破这种“和谐”秩序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皮阔德号”的沉没便是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沉重惩罚;同时,作者梅尔维尔也通过以实玛利的幸存传递了人与大自然可以也应该和谐共生的伦理思想。在这个大自然灾难相对比较频繁的年代,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切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梅尔维尔. 白鲸[M]. 曹庸,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2] Garrard, Greg. Ecocriticism[M]. Oxfordshire: Routlede,

2004: 137.

On the Solemn and Stirring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Moby-Dick

YANG 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Abstract: American novelist Melville’s masterpiece Moby-Dick in the published in the 19th century is an epic novel which tells the people’s whaling life at that time. The desperate fighting between the whalers on the “Pequod” and Moby-Dick shows the different fates of Ahab and Ishmael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Moby-Dick, which thus declares Melville’s ecoethical ideas that Man should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Key words: Moby-Dick; man and nature; solemn and stirring; live in harmony

(责任编校:彭 萍)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不但资源消耗急剧增长,而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与破坏。由于负载人口过多、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恶化形势:沙漠化、荒漠化在加剧,生物物种不断减少,湖泊、江河、湿地面积在缩小……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 这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一直并将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能源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这也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这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我们不断地科学认识和致力于合理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基本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1.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在于,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白鲸》的论文

Abstract Moby-Dick is regarded as the masterpiece of Herman Melville. It contains plenty of symbolism. Understanding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characters and subjects in the novel is importa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in order to mak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Moby Dick represents God owing to his godlike characters and his awfully severe beauty. Ahab symbolizes the league human with evil. In the whaling trip, we can see his bravery and patience, as well as his madness and stubbornness. The third symbolic element is the idea of the “counterpane” that is woven throughout the story as a symbol of the world’s multiculturalism. Melville develops the symbol proving that the world is indeed a counterpane of diverse cultures, races, and environment, in which we are always connected by our humanity. Key words:symbolism; Moby Dick; Arab; counterpane 摘要 《白鲸》被看作是赫尔曼·麦尔维尔的杰作。它包含了大量的象征主义。在这部小说中,理解人物事物的象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小说,这篇论文将分析不同个体的象征意义。其中的白鲸被描写成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万能的上帝。埃哈布船长为复仇远涉重洋捕捉白鲸,最后自己,同伴与白鲸同归于尽的事迹,既表现了人类的勇敢与忍耐,也反映了他们的偏执与疯狂。另一个贯穿全文的象征就是“床单”,它象征世界不同文化的混合与交织,世界就像一块由多种布拼凑而成的床单,由不同的文化、种族、背景交织而成,人们在一起相互依靠,相互依存,小说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船员就是最生动形象的体现。 关键词:象征主义;白鲸;埃哈布; 床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指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地提出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且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表现。古人认为,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天道的自然是人道的社会的根基,也是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效法的榜样。从绝对的、根源的意义上分析,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关系的和谐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实际上处于一种基础性、前提性的地位。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基础。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建立的载体和基础。我们所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主体应当是指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实践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正是由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需要,才产生了

人与自然不和谐之音

人与自然不和谐之音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二框题——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情境材料一:(见教材P37页图片) 图1:滥捕滥杀图2:乱砍滥伐 图3:大气污染图4:水污染 (指导学生看图,交流) 探究讨论—— ①看了上面的图片自己有什么感想? ②对目前大自然面临的威胁自己知道多少? 2、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 1、自然物种在减少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8页)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600种鸟、400多种兽、2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植物濒于灭绝。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了有关物种灭绝的惊人信息:…… 讨论交流—— 读完上述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导致大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讲述: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或濒临灭绝,而且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探究讨论——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危害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共同归纳: 原因:人为因素、不可抗拒的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 影响: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 教师小结: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人类的这种肆意行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比如:全球化气候正在变暖,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土壤过分流失与土地沙漠化扩展严重;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的不断耗损,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的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水源严重污染等,人类正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 为此我们呼吁——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吧! 体会与交流—— 捕杀、食用野生动物有什么危害? 2、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9页) 近年来,随着张家界旅游业迅速升温,一大批供游人食宿、娱乐、休闲、购物的楼堂馆所蜂拥而起。这些建筑与周围的青山绿水极不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到张家界考察时,发现景区内城市化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和自然景观,要求限期拆除。否侧,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子招牌将被摘除。面对联合国亮出的“红牌”,张家界人痛定思痛,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拆迁,此次拆迁将耗资3亿多元。 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山和新景区建筑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80年代中期,约为7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约为17万平方米;而到2001年,则达到20万平方米。尤其是近10年来,黄山核心景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了大量宾馆、饭店、招待所和职工宿舍等。种种人工设施极大地破坏了黄山的自然景观。 在全国许多风景名胜区均存在这类问题,有的地方比张家界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缺乏科学规划,在核心景区内随心所欲乱建宾馆、商店和娱乐设置,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去发展旅游经济。 讨论交流—— 我们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摘要: 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 正文: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一方面,人类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

《白鲸》中亚哈精神探寻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白鲸》中, 作者梅尔维尔描述了亚哈船长带领“裴廓德号”全体船员疯狂追逐白鲸的场面,整部小说叙述了亚哈追杀白鲸的疯狂心理和不杀白鲸, 誓不罢休的坚定决心。笔者从象征主义的视角出发来分析说明亚哈船长对白鲸的追杀行为不仅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探寻, 而且, 作者对这种精神探寻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 一、终极真理的探寻 对亚哈船长精神探寻的阐释与对白鲸的象征意义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白鲸象征着退近亚哈的一堵墙, 这堵墙压得他近乎窒息, 他在墙内苦苦挣扎,企图冲破它, 但却不能, 他看到了这堵靖的强大, 感觉到它的力大无穷, 深不可测, 有时他也想, 即使冲破了这堵挡在他面前的培, 发现的只是空白一片。这不正说明了亚哈在寻找问题的答案, 探索宇宙的真理吗而这墙就像知识的面纱一样挡在他的面前, 使他永远看不到墙的另一面,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但他仍在苦苦追求, 努力探索, 亚哈岂不知, 这堵墙就是终极真理的象征, 而对它的探寻就像亚哈所感觉到的那堵冲不破的培一样, 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人的能力受其知识局限性的限制。而且, 这种盲目的探索肯定会招来失致, 甚至是人类自身的毁灭。因此, 亚哈在探寻终极真理的过程中也感到了宇宙的神秘和它所给人类带来的威胁。 二、寻找自我的过程 亚哈精神探寻的第二个象征意义解读墓于亚哈和白鲸关系的理解。在整部小说中梅尔维尔在亚哈和白鲸之间创造了一种很徽妙的关系。他的腿是亚哈在海上第一次与白鲸相遇时被白鲸咬去的, 那次事故不仅给亚哈带来了肉体的痛苦, 更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后来他让工匠为他打造了一条鲸骨假腿。装上鲸骨假腿的同时, 也就表明了亚哈要找到白鲸的决心。从肉体上来看, 白鲸成了亚哈的一部分, 而亚哈也成了白鲸的一部分, 因为白鲸带走了亚哈的一条腿, 并把它消化在体内。从这层意义讲,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进一步分析亚哈的心理, 我们会发现, 亚哈冥冥之中感到白鲸对他有一股强大的吸力, 这种吸力催促着他必须找到白鲸, 找到他丢失的魂魄, 原来的自我。找到白强烈的欲望令他心烦意乱。坐卧不宁, 在“ 裴廓德号”上,亚哈要么就呆在他认为是自己的“ 墓穴” 中, 好似一具僵尸, 要么就出现在甲板上, 来回踱步, 就像一个幽灵, 亚哈脑海中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惜一切地找到白鲸, 这种追寻白鲸的欲望使他不顾一切, 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成为了一个偏执狂, 复仇变成了他重新找回自我的唯一手段, 因此, 惟有重新找回丢失的灵魂才能挽救亚哈精神的空虚与迷茫。 三、裹读和叛逆的表现 从宗教意义上来看, 白鲸不可理解的沉寂和神秘的生活习惯, 可以被理解为象征了不可知的上帝。在小说中以实玛利多次提到白鲸, 但是无论怎样描述都不能说清白鲸的具体特征和习性, 梅尔维尔自己也承认, 尽管花了很大功夫也不能真正了解白鲸, 它好似一个迷宫。白鲸在太平洋里到处游动,正如无处不在的上帝。但水手们和亚哈始终看不到白鲸的真正面目。迩百列认为白鲸就是上帝, 他曾多次预言, 捕杀白鲸的下场就是死亡, 他的预言也感染到船上的船员, 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茄和动摇的想法。但亚哈不接受任何别的法则, 不服从任何意志, 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他是一个反对上帝的撒旦式的人物, 他是从不忏悔的约拿。他说, “ 自己是火神的儿子, ”他鄙视上帝, 崇拜火, 像波斯徒一样迷恋太阳。当亚哈的捕鲸枪被打造好后, 他说他是奉魔鬼之命, 而不是上帝之命来为它洗礼。亚哈的行为自始至终表现了对上帝的蔑视和憎恨。因此, 亚哈追逐白鲸的行为就象征着对上帝的裹读和叛逆。为此, 他也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四、西方文明和社会规约的挑战 在梅尔维尔的时代, 美国的文明发展到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不断地追求着物质财富, 贪欲和索取充斥着人们的头脑。在享受着物质快乐的同时, 另一方面, 美国人也出现了精神空虚和心理压抑。许多人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感和目的感。他们开始寻求精神的满足, 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海洋,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目前大自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2、认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激发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表现。 教学难点: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声由心生:教师出示教材37页中的四组不同的图片,学生看图片,用自己的自然流露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看到图片后的内心感受。 2、教师小结导入:从大家的'声音之中,我听出了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有看到美景的舒心,也有看到不和谐景象的气愤与无奈。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令人尴尬的不和谐,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 1、明确目标:学生齐读“我们的目标”,教师强调学习重难点。 a.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之音有哪些表现? b.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

c.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人为破坏的情况? d.环境问题的含义原因危害 教师强调自学方法:圈点勾画学习法。 2、学生结合自学提示展开对课本的自学,可以遗留自己的自学疑惑。 3、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所学,力争在小组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惑。 4、交流展示:小组代表交流展示自己组的学习成果,力争用一些实例来说明情况,可以把自己组的共性疑惑提出来在班内求助。由其他小组帮组解决。 5、教师引导、归纳、强调。 a.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特别是人为因素) b.物种减少的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 c.正确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现象。(饮鸩止渴) d.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分享读书感受:大家自学的很好,读书要有感悟,老师今天带来了自己的读书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阅读“惊叹”“担忧”“无奈”。(幻灯片) 7、学生小组活动:“我们在思考” 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只有一个,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惊叹、无奈、担忧一起来反思自己或身边,看看有哪些对大自然的破坏的行为!

以生态批评视野谈《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216725213.html, 以生态批评视野谈《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赵常虹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 摘要:自古以来对于怎样对待自然,人类就一直争论不休,虽然人类常常受到大自然的恩惠,而且人类能够生存繁衍,很大程度上来说还是依赖自然的力量。但是不少人基于人类主体的思想对于自然一直采取征服的态度以及方式。自从生态文明的理论开始出现之后,人类才开始真正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本文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代表性作品《白鲸》加以研究分析,《白鲸》中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对抗性的,人与自然是矛盾的两个主体,必须相互依赖相互成长,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将会受到限制。《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小说,小说具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本文对《白鲸》从生态批评视野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生态批评;《白鲸》;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53-04 《白鲸》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巅峰作品,作者是麦克维尔,在作者的笔下塑造了三个主人公,他们分别对自然有着不同的态度,也根据自身的态度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家想要告诉我们的人到底应该对自然采取怎样的态度,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小说的三个主人公分别具有不同的对待自然的态度,一个对自然采取的是征服的态度,一个对自然是完全顺从的态度,另外一个则是他们之间的要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小说的主人公们的命运不尽相同,想要征服自然的亚哈最终却被自然所毁灭,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以实玛利则成为了这个悲剧当中幸运存活下来的人。[1]作者通过如此鲜明的结局对比,突出了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重要性,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才会善待你,比如说以实玛利。这篇小说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现代价值,对于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深刻的启迪。写于19世纪的小说《白鲸》并没有因为时间间隔过久而丧失了它的价值,反而更能说明作者的远见,果然当今社会真的如作者所料,对于自然的不恰当的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上个世纪末期的时候出现了生态批评的学说,他们认为导致人与自然的相处不和谐,环境破坏的原因与资本主义自身的文化是难以分开的。现如今我们通过《白鲸》来审视过去在资本主义文化开始盛行的时代,作家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对于当代解决环境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也给了当代人如何对待自然以深刻的启示。 一、生态批评理论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 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2009/3 95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姜素红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在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后,开始反思环境观念。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能的。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问题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3-095-03 作 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南,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法律保障研究》 (07C835)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资助 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① 。这一理论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法哲学维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自进入工业化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也由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失调等,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但是最终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迄今为止,大致产生了四种环境观念。 (一)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观念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由于人类缺乏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利用的精神条件和物质手段,虽然人们在战胜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基本上还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人类的主体意识并没有真正的觉醒,他们将自己视为与其他自然物没有本质差别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对某些不可控制的自然力量和自然事物,人类只是以敬畏和崇拜的心态企求自然的庇护与赐福。这一时期,人类处于屈从与顺应自然的地位。在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情绪下,虽然“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希望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然而,当时的科技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这只能是人类一厢情愿的“奢望”而已。 (二)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以人为自然界中心的观点。其实质是把人看作宇宙的主宰和绝对支配者,一切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来处理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对人的束缚、控制,具有启蒙作用。并且它鼓舞了人们不断地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但另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无视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存在、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种原始协调的关系,完全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愿望去掠夺、索取自然界,甚至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的制约性。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界存在状态的根本改变,使原本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的恶化,使人类的现实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二十世纪以后,环境危机迫使人类改变无视自然存在的态度。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所代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再被人们所信奉,人们在发展中探索着新的观念。 (三)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和自然界的各成员都是地球上平等的主体,与人类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一样,自然环境自身也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也无权任意剥夺,而只能尊重之,否则即违背了对自然的伦理道德。与人类中心主义相比,自然中心主义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无疑是先进的,不仅因为它有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而且体现了人类道德关怀标准与道德关怀对象的理性扩展。但它从泛伦理而非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主客分野的现实差异。它只看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秩序已经造成和可能具有的破坏性,而没有看到人类也可以通过理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恢复和重建自然界的秩序。事实上影响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之所以把某些破坏生态环境平衡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视为不道德的、应受谴责的,不是因为这些行为侵害了自然的道德利益,而是这些行为侵害了其他人利 益以及后代人享受良好生存环境的权利。② 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是对他人和后代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既要反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那种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采取急功近利、贪婪掠夺的行为,也不赞同自然中心主义降低人类自己地位的观念。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是要人来起主导作用并且发挥人的主动性的。 (四)可持续发展观 基于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和对传统发展观的深刻反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摘要] 《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象征意义的小说之一。本文将对小说中的象征主义进行探索性的分析。象征主义在小说中无所不在: 裴考德号全体船员的最终灭亡, 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及至宇宙的命运; 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 而它的船长亚哈伯是人类本质中邪恶的一面的象征; 这次航海本身象征着对人类生活最终真理的追求; 白鲸既象征着那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象征着自然, 而它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和无辜 《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它作为一部在发表时反响平平而在半个多世纪以后才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重视的“奇书”,其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邃、意象之奇谲, 确为美国文学上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自20 世纪20 年代以来,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 尤其对他的象征主义进行饶有兴趣的探索, 可谓百家争鸣, 在本文中, 我也将对此进行探索性的分析。 一、裴考德号全体船员悲惨命运的象征意义 《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伯的带领下追击白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 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伯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 它不仅仅是一部离奇曲折、充满异国风光与浪漫情调的历险小说。贯穿作品始终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深沉的忧患,处处闪耀着象征主义的光芒。小说中裴考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 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及至宇宙的命运。这一命运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悲剧意绪, 而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1. 裴考德号的象征意义 显然, 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注定了的。首先, 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 在美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 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麦尔维尔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 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 因为全书的叙述者伊史玛利是这艘遇难船上的惟一生还者, 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述一遍而已。正如伊史玛利所说的, 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 千辛万苦的穿过那无垠的大海, 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的跟踪、追逐, 只是在搜索那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惟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 预示了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 2. 裴考德号船长亚哈伯的象征意义 其实, 裴考德号船长亚哈伯曾经有过许多次调头的机会,但每次都被他毅然拒绝了。书中写到该船先后与“信天翁号”、“处女号”、“玫瑰蕊号”、“拉吉号”等好几艘船在海面上相遇。这几次相遇都起到对裴考德号的警告和劝戒作用。船长亚哈伯一次又一次被告知, 莫比·迪克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谁要与它抗争必死无疑。然而, 这些忠告都未被采纳。直到最后一天的决战来临之前。船员斯达巴克最后一次劝船长及早停手时,他还是执意的表示, 一切都无法更改了, 因为这一切都是既定不移的天意。亚哈伯是人类本质中邪恶的一面的象征, 他对白鲸的仇恨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敌视, 而他以及船员们对白鲸疯狂的追逐, 象征着人类意识中疯狂的失控状态。当人的意识处于这种失控状态时, 就会被邪恶的一面完全控制, 从而招受自我毁灭, 也毁灭他人。亚哈伯正是处于这样的状态, 所以他才不顾一切的寻找白鲸, 并且不惜在桅杆上挂起一枚金币以奖励首先发现白鲸的水手, 而水手们在金钱的刺激下, 也变得疯狂了。在亚哈伯的带领下, 他们不顾一切的冲向安静的海洋搜索被他们视为敌人的白鲸, 在打破了海洋的宁静和白鲸的和平以后, 和白鲸一起葬身于海底。亚哈伯以及全体船员的这种疯狂的邪恶为他们带来了最终的毁灭。 二、这次航海本身的象征意义 这次航海本身象征着一种追寻和发现, 是对人类生活最终真理的追求。故事的叙述者伊史玛

自然辩证法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

论《白鲸》的生态意识

论《白鲸》的生态意识 作者:徐明, 李欣, XU Ming, LI Xin 作者单位:徐明,XU Ming(天津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天津,300100), 李欣,LI Xin(沈阳大学,外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15) 刊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6)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13条)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1986 2.冯契哲学大辞典 1992 3.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 2003(05) 4.韦清琦生态批评:完成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最后合围[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 2003(04) 5.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 2003 6.圣经 1994 7.唐纳德·沃斯特;侯文慧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 1989 8.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 2001 9.弗洛姆;张燕在幻想锁链的彼岸 198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3 11.马凌征服与回归:生态思想的文学渊源[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 2003(01) 12.吴承笃人文精神的生态视野[期刊论文]-东疆学刊 2005(02) 13.王确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汪文君生命的拷问——《白鲸》之生态主义解读[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9(22) 2.周海燕.杨正和.ZHOU Hai-yan.YANG Zheng-he解读《白鲸》的生态伦理困惑[期刊论文]-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5) 3.邹渝刚.ZOU Yu-gang《白鲸》的生态解读[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申红生命的呐喊:《白鲸》的生态启示[期刊论文]-电影文学2010(20) 5.胡天赋.Hu Tian-fu生态主义批评观照下的《白鲸》解读[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9(9) 6.孙筱珍《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3(4) 7.李皓婵尊重海洋——对《白鲸》的生态主义解读[学位论文]2009 8.田宁《白鲸》中亚哈的悲剧之生态解读[期刊论文]-电影文学2010(18) 9.韩德星谈《白鲸》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0(2) 10.韩飞虎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白鲸》[学位论文]2009 引证文献(6条) 1.王岩《白鲸》的象征意义评析[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2) 2.陆海峡.姚延晓论《白鲸》中的生态思想[期刊论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3) 3.谢奥欲望与自然之争:《白鲸》的生态解读[期刊论文]-南都学坛 2010(5) 4.王霞生态批评视域下《老人与海》和《白鲸》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学术探索 2013(10)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班级:道路桥梁1003班姓名:张淑文 2010年12月21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 ,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