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生物制品复习资料(朱善元版)

兽医生物制品复习资料(朱善元版)

生物制品复习题

第一章兽医生物制品的免疫学基础

1. 抗原的定义: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反应过程

3.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和最终效应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规律有序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人为地分成三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antigen-recognitingphase)是抗原通过某一途径进入机体,并被免疫细胞识别,递呈和诱导细胞活化的开始时期,又称感应阶段。一般,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被局部的单核-巨噬细胞或其他辅佐细胞吞噬和处理,然后以有效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结合)递呈给TH细胞;B细胞可以利用其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直接与抗原结合, 并且可将抗原递呈给TH细胞。T细胞与B细胞可以识别不同种类的抗原,所以不同的抗原可以选择性地诱导细胞免疫应答或抗体免疫应答,或者同时诱导两种类型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一种抗原颗粒或分子片段可能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因此可被不同克隆的细胞所识别,诱导多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淋巴细胞活化阶段是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时期,又可称为活化阶段。仅仅抗原刺激不足以使淋巴细胞活化,还需要另外的信号;TH细胞接受协同刺激后,B细胞接受辅助因子后才能活化;活化后的淋巴细胞迅速分化增殖,变成较大的细胞克隆。分化增殖后的TH细胞可产生IL-2,IL-4,IL-5和IFN等细胞因子,促进自身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生成大量的免疫效应细胞。B细胞分化增殖变为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进入血循环,.这时机体已进入免疫应激状态,也称为致敏状态。抗原清除阶段是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将抗原灭活并从体内清除的时期,也称效应阶段.这时如果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还没有消失,或者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效应细胞和抗体就会与抗原发生一系列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复合物,将抗原灭活及清除;T效应细胞与抗原接触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诱发免疫炎症;CTL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以上机制,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

4.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抗体产生有何特点?

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动物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也就是某种抗原首次进人体内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初次应答。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后,B细胞克隆被选择性活化,随之进行增殖分化,大约经过10次分裂,形成一群浆细胞克隆,导致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初次应答有以下特点①第一具有潜伏期。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在一定时期内体内查不到抗体或抗体产生很少,这一时期为潜伏期,又称为诱导期。潜伏期的长短视抗原的种类而异,如细菌抗原一般经5~7d 血液中才出现抗体,病毒抗原为3—4d,而毒素则需2—3周才出现抗体。潜伏期之后为抗体的对数上升期,抗体含量直线上升,然后为高峰持续期,抗体产生和排出相对平衡,最后为下降期。

②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可在几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接着才产生IgG,即IgG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比IgM长。如果抗原剂量少,可能仅产生IgM,lgA产生最迟,常在IgG产生后2周至1—2个月才

能在血液中检出,而且含量少。③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较低,维持时间也较短。其中IgM的维持时间最短,IgG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其含量也比IgM高。

再次应答(secondaryresponse)动物机体第二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过程称为再次应答。再次应答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潜伏期显著缩短:机体再次接触与第一次相同的抗原时,起初原有抗体水平略有降低,接着抗体水平很快上升(约2—3d)。②抗体含量高,而且维持时间长:再次应答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可比初次应答多几倍到几十倍,而且维持很长时间。③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大部分为IgG,而IgM很少,如果再次应答间隔的时间越长,产生的IgM越少。

5. 常用的免疫血清学技术:直接凝集实验、间接凝集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病毒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6. 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答:原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两者比例适当并有电解质存在及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一定的时间,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的抗原可以是多糖、蛋白质、类脂等,与相应的抗体相比,抗原分子小(<20pm),单位体积内所含抗原量多,具有较大的反应面积。为了使抗原抗体之间比例适合,不使抗原过剩,故一般均应稀释抗原,并以抗原最高稀释度仍能与抗体出现沉淀反应为该抗体的沉淀反应效价(滴度)。

操作步骤:①.预复琼脂玻板的制备将溶化的1%预复琼脂用滴管加玻板上,使之能将表面覆盖即可,放于温箱内干燥(或自然干燥),即可用以制备凝胶板。②.凝胶板的制备溶化琼脂糖,在水平桌上将溶化的琼脂糖倒在预复琼脂玻板上,制成厚度约3~4mm厚的琼脂糖凝胶板,待冷却后根据所需形状打孔(注意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以免干燥)。

③.免疫扩散及结果观察将抗原加入中心孔,倍比稀释的免疫血清加入周围孔,留1孔加双蒸水,以作空白对照(注意:加样至孔满为止,不可外溢)。待孔内液体渗入凝胶后即可放于温盒中。湿盒于25℃中,一般保温24~48h,观察抗原抗体产生的白色沉淀线。免疫血清的滴度以一定抗原浓度下出现白色沉淀线的最高稀释度来表示。如不知抗原浓度是否与免疫血清相当时,抗原也可倍比稀释,多做几个梅花孔以作比较。

第二章兽医生物制品的概述

1.兽医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生物制

剂,用于动物传染性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亚单位疫苗:一类新型疫苗。其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或有害的成分,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

诊断抗原:是用已知微生物和寄生虫及其组分或浸出物、代谢产物、感染动物组织制成,用以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如沉淀反应抗原。

2.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1)按生物制品的性质和作用分类,可分为疫苗、抗血清和毒素、诊断制品、血液

生物制品和微生态制剂。(2)按制法与物理性状分类,可分为普通制品、精制生物制品、液状制品、干燥制品和佐剂制品。

3.生物制品的命名一般原则:目前,兽医生物制品命名主要遵循一下10个原则

①生物制品的命名以明确、简练、科学为基本原则

②生物制品名称不采用商品名或代号

③生物制品名称一般采用“动物种名+病号+制品名称”的形式。诊断制剂则在制品种类前加诊断方法名

称。特殊的制品命名可参照此方法。病名应为国际公认的、普遍的称呼,译音汉字采用国内公认的习惯定法。

④共患病一般可不列动物种名。

⑤由特定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制成的疫苗,一律称为疫苗;

⑥凡将特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毒力致弱或采用易源毒制成的疫苗,称“活疫苗”;用物理或

化学方法将其灭活后制成的疫苗,称“灭活疫苗”

⑦同一种类而不同毒(菌、虫)株(系)制成的疫苗,可在全称后加括号注明毒(菌、虫)株(系)。

⑧由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制成的一种疫苗,命名采用“动物种名+若干病名+x联疫苗”的形式。

⑨由两种以上的血清型制成的一种疫苗,命名采用“动物种名+病名+若干型名+x价疫苗”的形式。

⑩制品的制造方法、剂型、灭火剂、佐剂一般不标明。但为区别已有的制品,可以表明。

4.基因工程亚单位苗的制备过程:

①取得目的基因,方法有三:从供体细胞中分离;利用反转录酶,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人工合成

②选择合适载体

③目的基因与载体集合,载体质粒与基因分子均匀内切酶处理,形成黏性末端,重组后形成重组DNA

④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等

⑤在受体菌中高效表达

⑥提取表达产物多肽

⑦加佐剂,制苗。

5.试述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发展前景

从以下要点分别阐述

①提高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调整疫苗品种结构

②以现代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新型疫苗的研究与开发是主导方向

③新型疫苗佐剂、免疫增强剂及保护剂的研究前途光明

④常规诊断试剂标准化,新诊断技术实用化,诊断制品的研究将异常活跃

⑤细菌疫苗,寄生虫疫苗、微生态制剂及鱼用疫苗的研究开发将成为热点。

第三章兽医生物制品生产的基本技术

1. 菌(毒)种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兽医生物制品的菌种与毒种是指应用于兽医生物制品生产、检定和研究的细菌菌种、病毒毒种及分类地位在原虫以下的生物种,主要指兽医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的菌种与毒种。

分类:生产用菌(毒)种、工具菌(毒)种、检定用的菌(毒)种、标准菌株或参考菌株

2. 菌(毒)种的一般要求①来源清除、资料完整②生物学特性典型③血清型相符④遗传性状稳定纯一⑤毒力在规定范围内

3. 菌(毒)种的致病力或毒力常用易感动物、禽胚或细胞进行测定,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禽

胚半数致死量ELD

50、禽胚半数感染率EID

50

、组织细胞半数感染率TCID

50

等来表示。

4、强毒菌(毒)种的选育和弱毒菌(毒)种选育

5、细菌进行生长繁殖需要合适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渗透压和气体等。大多数细菌生长

的最适pH是7.2-7.6。

6.细菌典型的生长曲线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

7.细菌规模化培养方法有固体表面培养法、液体静置培养法、液体深层通气培养法、透析培养法、连续培养

法。

8.什么是灭菌?:是用化学药品或物理方法清除或杀灭所有活的微生物(致病微生物、非致病微生物以及它

们的芽孢在内)的方法

9.培养基的定义:人工配制的含有适合微生物生产繁殖所需营养成分的混合物。

10.培养基的分类、培养基的原料、培养基的制备程序

培养基的分类:按原料来源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按物理性状分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按用途分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增菌培养基和厌氧培养基。

培养基的原料:水、肉浸液、蛋白胨、琼脂、明胶、酵母浸液和化学试剂

培养基的制备程序:调配、酸碱度调整、过滤与澄清、灭菌

11.病毒的增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12.病毒增殖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和细胞培养。其中禽胚接种病毒途径有绒毛尿囊膜接种、尿囊

腔接种、卵黄囊接种和羊膜腔接种。影响禽胚增殖病毒的因素主要有禽胚质量、孵化技术、接种技术和禽胚污染。

13.用细胞增殖病毒时,细胞的类型有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细胞培养的方法有静置培养、转瓶培养、微载体培养、中空纤维培养和微囊培养。

细胞培养的要素有培养液、血清、细胞接种量、pH、温度和无菌条件

14.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过程

鸡胚成纤维细胞制备的主要操作步骤:

a.细胞培养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b.取胚及剪碎:取出胚胎,用灭菌剪刀剪去头部、翅爪及内脏后,尽量剪碎余下组织,用Hank’s液洗至不浑浊为止;

c.消化:加预热的0. 25%胰酶于组织块中,37 ℃水浴静止消化10~15min;

d.洗涤、吹打:用Hank’s液将组织块轻轻地冲洗两次后,加入含10%~20%犊牛血清的MEM培养液(血清能终止残存胰酶的作用),反复吹打小块,尽量使细胞分散;

e.转瓶:将组织块转入细胞培养瓶,置37℃培养箱(烛缸)培养,;

f.换液:生长成单层细胞后,即可倒去细胞瓶中的液体,加入37 ℃预热的Hank’s液洗两次,再加入含10%~20%犊牛血清的MEM培养液继续培养。

15.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已经繁育成功的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家兔、鸡等。

16、实验动物根据遗传性控制程度可分为近交系动物、突变性动物、杂交群动物。封闭群动物和混杂群动物。根据微生物学控制程度可分为普通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

SPF动物:是指体内外不存在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这类动物主要来源于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16. 实验动物的接种途径有皮下接种、皮内接种、肌肉接种、静脉接种、腹腔接种和脑内接种。小鼠采血途径主要有尾静脉采血、眼眶静脉丛采血、挖眼球采血、心脏采血和断头采血。

17.如何进行动物实验的设计和正确选择动物?

动物实验设计原则:相似性;可靠性;重复性;可控性;经济性。

正确选择动物的原则:选择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选择在结构、机能、代谢以及发病机理与人相似的实验动物;

选用解剖、生理上有特点的动物;选用特殊生理反应的动物以符合不同的实验要求。

18.何谓3R原则?3R原则是指替代、减少、优化。

第四章兽医生物制品的灭火剂、佐剂和保护剂

1. 灭活:是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繁殖能力及致病性,但尽可能不影响其免疫原性,用以制备灭活疫苗。血清经56℃加热30min处理,使补体丧失活性、破坏一些抑制因子的过程。用来灭活的药物成为灭火剂。

2. 物理灭活一般常用热灭活、超声波灭活、紫外线灭活和γ射线灭活等方法杀死卫生或消除其毒性。

3. 常用的灭活剂有甲醛(0.1%-0.8%)、苯酚(0.3%-0.5%)、β-丙内酯、结晶紫、硫柳汞(0.01%-0.02%)、烷化剂

4. 影响灭活作用的因素有灭活剂种类、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灭活温度、灭活剂浓度、灭活时间、pH、微生物含氮量、有机物的存在。

5. 佐剂:凡是可以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均称为佐剂。

6. 免疫佐剂作用机理

(1)对抗原的作用:增加抗原分子的表面积;增强T细胞和B细胞的协同作用;延长抗原在组织内的储存时间,使抗原缓慢降解和缓释。(2)对抗体的作用:引起细胞浸润,加速淋巴细胞的转化,膜和胞浆的变化,细胞功能的改变。

7. 佐剂的类型

(1)根据佐剂的生物学性质分类:①微生物及其组分佐剂;②非微生物物质佐剂—核酸及其类似物佐剂、不溶性铝盐类胶体佐剂、油佐剂、药物佐剂、表面活性剂佐剂;

(2)根据佐剂在体内存留时间分类:贮存型佐剂、非贮存型佐剂

(3)根据佐剂的物理性质分类:颗粒性佐剂—盐类佐剂、油水乳剂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蜂胶佐剂、脂质体佐剂、其他类佐剂;非颗粒性佐剂—肽类佐剂、表面活性分子类佐剂、核酸及其衍生物类佐剂、含硫复合物类佐剂、碳水复合物高分子佐剂、细胞因子类佐剂、脂质分子类佐剂、其他类佐剂。其中细胞因子类佐剂主要有IL-1、IL-2、IL-4、IL-12和IFN-γ。

8. 保护剂:又称稳定剂(stabilizer),是指一类能防止生物活性物质在冷冻真空干燥时受到破坏的物质。(指对疫苗生产、血清制备等)

9. 冻干保护剂作用机制

①防止活性物质失去结构水及阻止结构水形成结晶而导致生物活性物质的损伤;②降低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防止细胞内结构水结晶,以保持细胞的活力;③保护或提供细胞复苏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生活力的复苏和迅速修复自身。

10. 影响保护剂效能的因素

①保护剂种类: 根据微生物种类或者用途来添加不同种类保护剂。②保护剂浓度:严格按照配方执行。③保护剂配制方法:糖类不能用121℃高压灭菌处理。④保护剂酸碱度(PH值):主要对M的影响。

11. 兽医生物制品常用的保护剂

①5%蔗糖(乳糖)脱脂乳保护剂:蔗糖(或乳糖)5g,加脱脂乳至100ml,充分溶解后,110~116℃高压灭菌30~40 min。②明胶蔗糖保护剂:明胶2%~3%(g/m1)、蔗糖5%(g/m1)、硫脲1%~2%(g/m1)。先将12%~18%明胶液、30%蔗糖液和6%~12%硫脲液加热溶解,116℃高压灭菌30~40min;③SPGA保护剂:蔗糖76.62g、磷酸二氢钾0.52g、磷酸氢二钾1.64g、谷氨酸钠0.83g、牛血清白蛋白10g、加去离子水至1000ml,混合溶解,过滤除菌

第五章兽医生物制品制造的基本程序

1. 细菌灭活苗制造的基本流程包括

2. 布鲁氏菌19号活疫苗的制作

(1)菌种制苗菌种为牛种布鲁氏菌弱株a19,其生物学特性典型。

(2)制备工序

工序1 种子繁殖冻干菌种接种于胰蛋白琼脂平板培养基上,于36-37℃培养2-3d,选取典型菌落,再次接种于胰蛋白琼脂平板营养48-72h,作为种子。

工序2 菌液培养按培养基总量的1%-2%将种子液接种于马丁肉汤,在36-37℃下通气培养36h期间于第12h、20h、28h分别按培养基总量的1%-2%加入50%葡萄糖溶液。纯粹检验合格。

工序3 浓缩与配苗将菌液用ph6.3-6.8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120亿-160亿个/ml,无菌分装即为湿苗,若制冻干苗,按总量的0.2%_0.4%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浓缩沉淀菌体.浓缩的菌液纯粹检验及活菌计数合格后,加入ph7.0的蔗糖明胶稳定剂进行配苗,定量分装,迅速冷冻真空干燥.

3. 制造病毒类疫苗时选择的毒种必须具备的条件:

(1)持有特定的抗原性;(2)有典型的形态和感染特定组织的特性,并能保持其生物学特性;

(3)易在特定组织中大量繁殖;(4)不产生神经毒素或能引起机体损害的其它毒素;(5)如制备活疫苗,繁殖过程中无恢复原致病性的现象;(6)未被其它病毒污染。

4. 简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弱毒活疫苗制备过程

(一)培养病毒: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悬液,通过细胞计数结果,调细胞数为100万个/ml。按0.3%~0.5%的量同步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弱病毒,置37℃5%CO2培养箱培养72~96h,观察CPE,由法氏囊炎病毒所致的CPE 主要表现为细胞变圆、拉丝、脱落等。细胞出现70%以上的CPE时即可将培养瓶反复冻融3次,收获病毒,供检测用。

(二)检测TCID50

病毒TCID50的测定

(1)稀释病毒液将细胞培养的病毒液作10倍递进稀释,即稀释成10-1、10-2、10-3、10-4、10-5、10-6、10-7…。(2)接种细胞培养板取适宜稀释度的病毒液分别与培养液按1∶1混合,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上。每个稀释度接种4~6孔,每孔100µL,同时设立病毒对照和细胞对照组。置37℃5%CO2培养箱培养72h。观察记录病变情况。

(3)判断70%以上的细胞出现CPE判为感染。

(三)法氏囊弱毒冻干苗的制作及检测

(1)法氏囊弱毒冻干苗的制作

将细胞培养的病毒液按1∶1的比例加入5%蔗糖脱脂乳保护剂,充分混匀后分装于西林瓶中,盖上棱形胶塞,切勿盖严。放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预冻4~6h。取出放入真空罩内抽真空12h,视感疫苗已完全干燥,转动有机玻璃罩上方手柄,使罩中压盖架丝杠转动下移,将瓶盖压入瓶中,使瓶中达到真空状态。

(2)冻干苗的检验

①真空度检测利用高频火花真空测定器对法氏囊弱毒冻干苗进行测定,如果冻干疫苗瓶内出现蓝色辉光,则真空度检验合格。注意放电火花不应指向容器内的制品,否则会损伤制品。

②安全检验取10只10日龄无法氏囊(IBD)母源抗体的健康鸡,每鸡点眼和口服10个使用剂量的疫苗,同时设不接种疫苗的对照组,与免疫组同条件隔离饲养,观察21d,应健康存活,剖杀后,法氏囊应无明显病变。

③效力检验取10只10日龄无IBD母源抗体的健康鸡,每鸡点眼和口服1/2使用剂量的疫苗,同时设不接种疫苗的对照组,与免疫组同条件隔离饲养20d后,攻强毒,免疫组80%以上应健康存活,剖杀后,法氏囊应无明显病变,攻毒对照组应80%发病。

④支原体的检验用细胞、禽胚或动物组织制成的活疫苗和用于配制细胞培养液的各种畜禽血清,需做支原体检验。常用改良Frey氏培养基。每批样品取样3~5瓶,因为是冻干制品,先加液体培养基复原成混悬液后,再做检测。

5. 分析至今仍无世界公认的寄生虫疫苗的原因。

6.类毒素:由外毒素经甲醛作用及加温处理去除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者称为类毒素。它是一种

自动免疫制剂。

外毒素: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可从菌体扩散或自溶后释放到菌体外者,称为外毒素。

7. 高免血清:指含有高效价特异性抗体的动物血清制剂,能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相应病原体所致的疾病。

8 单克隆抗体:指有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9.试述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优缺点?

第六章 冷冻真空干燥技术

1. 冻干:指冷冻真空干燥,是进行物质干燥的方法之一。

2. 简述兽医生物制品冻干的基本过程:预冻,干燥,冻干曲线与时序,加塞与压盖,冻干机的清洗和消毒。

3. 绘制冻干曲线和制定时序的依据和参数主要有①预冻速率②预冻最低温度③预冻时间④冷凝器降温时间⑤

抽真空时间⑥预冻结束时间⑦开始加热时间⑧真空报警和真空控制工作时间⑨制品加热最高许可稳定⑩冻干全程时间.

4. 冻干曲线的影响因素有①制品的品种②制品装量③制品分装容器④冻干机性能

第七章 兽医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1. GMP :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造兽用生物制品的条件必须达到GMP 的要求。

2. GMP 的基本内容、作用和特点?

(1)基本内容:a.人员;b.硬件,即药品生产企业的厂房设施、设备、原材料等;c.软件,即组织、制度、工艺、操作、卫生标准、记录、教育等管理规定。

(2)作用和特点:a.GMP 的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政府药政管理部门从管理角度出发,把GMP 看成是政府对制药厂(包括生物制品生产单位)提出的最低要求,并作为药品质量监督员检查药厂和药品质量的依据;对制药单位来说,应把GMP 视为本厂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水平,即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测应达到的必须水平。

b. GMP 是根据通用的原则性规定,针对本国所有的药厂而制定的。各药厂应按GMP 要求,制定更具体的实施条例。

c 、GMP 是为了防患未然。GMP 强调药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应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过程来控制来保证生产出来安全有效地药品。

d 、GMP 强调有效性的证实。既对一个工序或一件用具、设备在用于生产之前,要经过验证,证明是符合要求的、有效的,以确保产品质量。

e 、在管理系统上,GMP 要求有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两权分立的特点,在组织上两者的地位是平行的,在人事上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不能互相兼任。有人把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称为GMP 的两大要素。

f 、GMP 强调人员素质、卫生要求、无菌要求、核对制度以及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疫苗种类

优 点 缺 点

1.一般仅通过自然途径免疫一次,可产生广谱的抗体,并具细胞免疫作用 1.毒株有毒力回升,返祖的危险 2.可自然传播给接触者

2.产生局部的分泌性lgA ,有局部免疫作用。 3.可能发生严重副反应 4.有污染外源因子或生物活性物质之可能 苗

3.免疫持久性长,可能在局部消除野型病毒 5.可因病毒干扰影响免疫效果 6.不易保存,易被热灭活 灭

1.较为安全 1.一般需多次接种及加强免疫 活

2.能制备多价混合疫苗 2.不能诱生局部抗体,一般无细胞免疫作用。 苗 3.稳定,耐热性相对较好 3.需要病毒抗原高浓度

3. 我国新生物制品的生产与审批需经哪几个步骤?

(1)实验室试验

(2)中间试制

(3)临床试验申请

(4)新制品注册

(5)新兽药注册审批

4. 生物制品质量管理应该包括菌(毒)中鉴定、原材料检验、生产程序和半成品检查,以及成品检验。

5. 生物制品安全检验的内容包括(1)检查外源性细菌污染(2)检查杀菌、灭活或脱毒状况(3)检查残余毒力或毒性物质(4)检查对胚胎的致畸和致死毒性。

6. 成品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抽样

(2)无菌检验或纯粹检验

(3)安全检验

(4)效力检验

(5)物理性状检验

(6)真空度检查

(7)残余水分测定

7. 你认为如何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管理?

要点:(1)依法组织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研究和经营;(2)严格控制和提高原料的质量;(3)加强生产、检验动物的控制与管理;(4)加强基因工程产品的管理与控制;(5)加强生物安全意思,提高人员素质。

8. 生物安全:可理解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国家、社会、经济、人们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第八章兽医生物制品的使用

1.母源抗体:通过胎盘、初乳或卵化母体所获得的抗体称为母源抗体

免疫程序:现代化养殖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采取集约化生产的形式,为了提高畜禽对特定疫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必须搞好免疫接种,免疫接种不仅需要质量优良的疫苗,正确的接种方法和熟练的技术,还需要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才能充分发挥各种疫苗应用的的免疫效果。一个地区、一个养殖场可能发生多种传染病,而可以用来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的性质又不尽相同,免疫期长短也不一,因此需要根据各种疫苗的免疫特性合理地制定预防接种的次数和间隔时间,这就是所谓的免疫程序

2.如何进行兽医生物制品的运输与保存?

(1)运输:不论用何种运输工具运送兽医生物制品,均应注意避免高温、曝晒和冻融。运输时,药品要逐瓶包装,衬以厚纸或软草然后装箱。凡需要低温保存的活疫苗,应按制品要求的温度进行包装运

输。少量运送时,可先将制品装入盛有冰块的保温瓶或保温箱内运送,切忌把制品放在衣袋里,以

免由于体温较高而降低制品的效力。大量运输时,应用冷藏车运输。灭活以免、诊断液及血清应在

2-8度下运送。在寒冷地区要注意避免制品冻结,尤其要避免由于温度高低不定而引起的反复冻结

和融化。

(2)保存:兽医生物制品厂应设置相应的冷库,防疫部门也应根据条件设置冷库或冷藏箱。冷冻真空干燥的疫苗,多数要求放在-15度下保存,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冻干苗的保存温度与冻干保护剂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一些国家的冻干苗使用的是耐热保护剂,可在4-6度保存。多数活湿苗,只能现制现用,在0-8度下仅可短时期保存。灭活苗、血清、诊断液等保存在2-15度,不能过热,也不能低于0度。冻结苗应放在-70度以下的低温条件下保存。

工作中必须坚持按规定稳定保存,不能任意放置,防止高温存放或温度忽高忽低,以免破坏制品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分类、分批存放,不要将不同种类、不同批次的疫苗混存,以免用错和过期失效造成浪费。

总之,不论何种疫苗,均应尽量保持疫苗抗原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立体构型,保护期抗原决定簇,才能保持疫苗的良好免疫原性。

3.免疫接种的形式有哪些?

(1)定期预防接种;(2)环状预防接种;(3)屏障预防接种;(4)紧急接种

4.鸡的免疫接种的途径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免疫接种方法免疫接种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疫苗的品种和禽群的规模、饲养管理状况以及防疫条件来选用。

①饮水免疫适用于大群免疫,节省劳力,简便易行,禽群的应激料轻,免疫效果较差,免疫水不参差不齐。所用的饮水必须清洁无污染,无消毒药物,不使用金属容器,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可在饮水中添加0.2%脱脂奶粉。饮水免疫前应停水,夏季3~4小时,冬季5~6小时,饮水量要根据鸡群平时的饮水量来推算,要求在半小时内饮完。饮水器必须充足以保证只只饮到。

②滴眼用洁净的滴管将稀释的疫苗液滴入眼内,待禽眨眼将疫苗液吸入后方可放开。特别适用于早期免疫,免疫水平均匀一致。

③滴鼻将稀释的苗滴入鼻内,免疫效果与滴眼相似。

④肌内注射将稀释后的疫苗注入胸肌或腿肌。产生免疫反应快,保护率高,但耗时耗力,禽群应激反应较重。

⑤皮下注射将稀释疫苗注入皮下疏松组织(常为颈部背部皮下)。

⑥翅蹼刺种用特制的针尖或笔尖蘸取稀释的疫苗,在翅内侧无血管部位或足蹼皮肤上刺种。

⑦气雾免疫疫苗稀释后用气雾喷松使其产生雾滴,被免疫禽通过呼吸道雾滴吸入而产生免疫。舍内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最好在夜间鸡群密集时进行。大群鸡新城疫免疫接种用此法。有背负式-K15(Intervet)气雾仪,由英特威公司制造。

⑧胚胎接种将疫苗注入禽胚(一般鸡为18日胚龄)。这是一项新的接种方法,据称用此方法对18日龄的鸡胚接种HVT疫苗,免疫效果优于1日龄雏鸡接种。此外还有羽囊接种、插肛接种等。

5.母源抗体的转移途径有哪些?

母源抗体从母体到达胎儿的途径,取决于胎盘屏障结构的组成。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胎盘是血绒毛膜性的,也就是母体血液直接和滋养层相接触。这种类型的胎盘允许IgG通过,而不允许IgM、IgA和IgE 转移到胎儿。母体的IgG可以经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所以从母乳获得少量IgG(5~10%),但大部分是从母体中获取。反刍兽的胎盘呈结缔组织绒毛膜型,胎儿与母体之间组织层次为5层,而马、驴和猪的胎盘则为上皮绒毛膜型,胎儿与母体之间的组织层次为6层,具有这两种胎盘的动物,免疫球蛋白分子通过胎盘的通路全被阻断,母源抗体必须从初乳获得。犬和猫的胎盘是内皮绒毛膜性的,胎儿与母体之间

组织层次为4层,这些动物能从母体获得少量IgG,大量抗体也来自初乳。禽类的抗体可以经卵传给下一代,产卵前一周,母鸡的抗体通过卵胞膜进入卵黄,因此产卵时抗体(IgG)在卵黄内。鸡卵孵化的第4天,抗体转移到卵白内,12—14天抗体在鸡胚中出现。出壳后的3—5天内,继续从残余的卵黄中吸收剩余的抗体,因此母源抗体滴度的高峰在出壳后的第三天左右。未吃奶的新生动物正常血清中只含极低水平的免疫球蛋白。成功地吸收了初乳免疫球蛋白的动物,立即得到免疫球蛋白供应,尤其是IgG,使其接近于正常成年动物的水平。在生后的12~24小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达到高峰。在吸收终止后,这种被动获得的抗体水平,通过正常的降解作用开始下降,而下降的速度取决于免疫球蛋白的种类,而降到无保护力的水平所需的时间,也因为原有的浓度而不同。从初乳中最早获得的IgG是幼畜抵抗败血性疾病所必需的。继续摄取IgA到肠管中则可以保护幼畜免于发生肠道疾病。以上任何一种免疫球蛋白吸收量小或吸收失败都会导致幼畜发生

6. 分析免疫失败的原因?

(1)畜禽饲养管理水平及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也间接影响疫苗的免

疫效果。

(2)疫苗的种类、质量与运输、贮存条件,及操作技术是免疫效果的最基本的先决因素

(3)母源抗体水平高低对幼畜禽早期应用疫苗的免疫效果有干扰。

(4)免疫程序的安排及疫苗的免疫接种方法是否合理对免疫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5)畜禽的免疫状态对疫苗免疫回忆反应的作用,在不同畜禽群中各有不同的反应。

(6)畜禽中处于免疫临界线以下易感动物的比例,对机体免疫水平状况有密切关系。

(7)日龄因素及免疫器官的发育程度对疫苗免疫应答反应有影响。

(8)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应激因素的强弱程度,对免疫效果有很大影响。

(9)畜禽中其他疾病感染,如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因子等对免疫效果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免疫畜禽的隔离、消毒、卫生条件对在畜禽场周围或场内存在的自然野毒的感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7. 如何制定免疫程序?

疫苗的免疫程序在各个养殖场,各种不同用途的畜禽群,各种不同饲养方式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相同的。要达到免疫程序和实施方案的合理,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程序。

(1)应考虑各个不同品种畜禽群间的免疫基础,即种畜禽群的免疫状况决定了幼畜禽群的母源抗体的水平,因而决定了疫苗首次免疫的日龄。

(2)应考虑各种不同用途品种间的差异,对于种用鸡等饲养周期较长的动物,其免疫程序应综合考虑系统免疫,而且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时间,尽可能地在产仔(蛋)前全部结束。

(3)应考虑本地区内发生疫病的种类、流行情况。一般情况下,常发病、多发病而且有疫苗可预防的应重点安排,而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即使有疫苗,也应慎重使用。

(4)应考虑本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环境控制的程序。管理制定严格,各种防措施有力,环境控制得较好,各种疫源入侵的机会相对减少,即属于相对安全区域,反之管理松散,防疫制度名存实亡,各种疫病常发,则属于多发病区域。这两种不同区域的免疫程序和疫苗种类的选择是根本不同的。

(5)应考虑选用疫苗的免疫特性,产生免疫力的时间,免疫期的长短。略种疫苗的免疫期及产生免疫力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应首先选用毒力弱的疫苗作基础免疫,然后再用毒力稍强的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6)为使免疫更合理、更科学化,并通过实际的免疫效果检验免疫程序,应考虑建立免疫监测制度,根据免疫监测修正免疫程序,使畜禽免疫更科学、更合理。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兽医免疫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超抗原(SAg):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2.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分布于生物体有核细胞表面的抗原性物质 3. Ab(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也称为可溶性抗原受体。 4. 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 CDR(互补决定区):三个超变区在氨基酸序列上并不连续,但当Ig分子折叠形成天然构象时,它们就聚在了一起,与抗原表位的空间位置互补,形成互补决定区。 6. 抗原(Ag):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7. 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8. 免疫器官:是机体中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9. 免疫细胞:是所有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过渡型细胞、终末效应细胞的统称。 10. 免疫分子:是现代分子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抗原、分泌性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膜分子等。 11.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2.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 13.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14.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异物,并能将非己异物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15.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16. 免疫记忆: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如再次接触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17. 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 18.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识别“非自体物质”(例如病原微生物)并能将之消灭或排除的防御

兽医生物制品复习资料(朱善元版)

生物制品复习题 第一章兽医生物制品的免疫学基础 1. 抗原的定义: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反应过程 3.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和最终效应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规律有序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人为地分成三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antigen-recognitingphase)是抗原通过某一途径进入机体,并被免疫细胞识别,递呈和诱导细胞活化的开始时期,又称感应阶段。一般,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被局部的单核-巨噬细胞或其他辅佐细胞吞噬和处理,然后以有效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结合)递呈给TH细胞;B细胞可以利用其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直接与抗原结合, 并且可将抗原递呈给TH细胞。T细胞与B细胞可以识别不同种类的抗原,所以不同的抗原可以选择性地诱导细胞免疫应答或抗体免疫应答,或者同时诱导两种类型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一种抗原颗粒或分子片段可能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因此可被不同克隆的细胞所识别,诱导多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淋巴细胞活化阶段是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时期,又可称为活化阶段。仅仅抗原刺激不足以使淋巴细胞活化,还需要另外的信号;TH细胞接受协同刺激后,B细胞接受辅助因子后才能活化;活化后的淋巴细胞迅速分化增殖,变成较大的细胞克隆。分化增殖后的TH细胞可产生IL-2,IL-4,IL-5和IFN等细胞因子,促进自身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生成大量的免疫效应细胞。B细胞分化增殖变为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进入血循环,.这时机体已进入免疫应激状态,也称为致敏状态。抗原清除阶段是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将抗原灭活并从体内清除的时期,也称效应阶段.这时如果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还没有消失,或者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效应细胞和抗体就会与抗原发生一系列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复合物,将抗原灭活及清除;T效应细胞与抗原接触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诱发免疫炎症;CTL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以上机制,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 4.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抗体产生有何特点? 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动物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也就是某种抗原首次进人体内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初次应答。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后,B细胞克隆被选择性活化,随之进行增殖分化,大约经过10次分裂,形成一群浆细胞克隆,导致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初次应答有以下特点①第一具有潜伏期。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在一定时期内体内查不到抗体或抗体产生很少,这一时期为潜伏期,又称为诱导期。潜伏期的长短视抗原的种类而异,如细菌抗原一般经5~7d 血液中才出现抗体,病毒抗原为3—4d,而毒素则需2—3周才出现抗体。潜伏期之后为抗体的对数上升期,抗体含量直线上升,然后为高峰持续期,抗体产生和排出相对平衡,最后为下降期。 ②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可在几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接着才产生IgG,即IgG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比IgM长。如果抗原剂量少,可能仅产生IgM,lgA产生最迟,常在IgG产生后2周至1—2个月才

兽医生物制品的复习参考题 (2).doc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单价疫苗、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一种为生物中的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所制备的疫苗。单价苗对相应的单一血清型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功能。 多价疫苗、由一种病原生物的多个血清型抗原所制成的用于免疫接种的一种生物制品。 联合疫苗、联合疫苗是指由厂家将不同的抗原进行物理或化学混合后制成的一种混合制剂,包括多种疫苗和多价疫苗。 同源疫苗、同源(同种)疫苗即用所要预防的该种传染病的微生物的本身或无毒变种制成,如预防炭疽用的P2等 异源疫苗、指利用不同种微生物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后能使其获得对疫苗中不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 微生态制齐叭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也就是说,-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称为“微生态制剂”。灭活、灭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病毒、细菌等,但是不损害它们体内有用抗原的方法。 灭活剂、用于灭活微生物的化学试剂或药品称为灭活剂。如甲醛和丙内酯(BPL)。 保护齐」、保护剂是指对金属、非金属或复合材料表面进行保护的液状物质,使材料表面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耐酸碱、耐盐雾、耐水、耐磨、耐溶剂或特殊气体、耐老化、耐紫外线、耐高温、耐低温、耐振动、防滑、减摩、防静电、防潮气、防污、绝缘、导电、导热、绝热、阻燃等。 免疫佐齐叭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见抗原)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 孚L化齐叭乳化剂是能够改善乳浊液中各种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或乳浊液的物质。乳化剂是表面活性物质,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它聚集在油/水界面上,可以降低界面张力和减少形成乳状液所需要的能量,从而提高乳状液的能量[1] o 孚L齐叭乳剂是经过乳化的溶液,通常是水和油的混合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另一种是油分散在水中。 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

生物统计重要复习资料(畜牧兽医)

第一章绪论 1.生物统计学的内容:统计原理、统计方法和试验设计。 2.生物统计的作用:a.科学地整理分析数据;b.判断试验结果的可能性;c.确定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d.提供试验设计的原理。 3.样本容量常记为n,通常把n≤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n.>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 4.名解:(重)①生物统计:生物统计是应用概率论和数据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 ②总体:是被研究对象的全体,据所含的个体的多少,总体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③样本:是指总体内随机抽取出来若干个体所组成的单位。 ④随机误差:由于许多无法控制的内在和外在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内在如个体差异,外在如环境,它影响试验的精确性。 (了)①参数:从总体计算出来的数量特征值,它是一个真值,没有抽样变动的影响,一般用平均数u,标准差s。 ②统计量:是从样本计算出来的数量特征值,它是参数的估计值,受样本变动的影响,一般用拉丁字母表示,如平均数。 ③系统误差:主要是试验动物的初始条件不同,试验条件相差较大,仪器不准,标准试剂未经校正,药品批次不同,药品用量与种类不符合试验计划要求,以及观察,记录抄案,计算中的错误所引起的误差,它影响试验的准确性。

④准确性:指在试验或调查中某试验指标或形状的观测值与其真值接近的程度。 ⑤精确性:指试验或调查中一试验指标或形状的重复观测值彼此接近的程度。 第二章资料的整理 1.统计资按性质分为:计量资料、次数资料和半定量资料。 2.计量资料是指用量测方式获得的数量性状资料,即用度、量、衡等计量工具直接测量获得的数量性状资料。计量资料整理的五步骤如下: (1)求全距,即资料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R=Max(x)—Min(x); (2)确定组数即按样本大小而定; 样本含量与组数 样本含量组数 30~60 6~8 60~100 8~10 100~200 10~12 200~500 12~17 500以上17~30 (3)确定组距,每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记为i ,公式:组距(i)=全距(R)/组数k ;

兽医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电大《兽医基础》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组织按一定的规律结合成的可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2、胸廓:由肋和胸骨共同围成的前小后大的圆锥形结构称为胸廓。 3、韧带:是指分布在关节的周围,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的结构,有连接二骨、加固关节的作用,同时也限制了关节的运动。 4、脉管系统:是指动物体内由心血管与淋巴组成的封闭的管道系统。其主要机能是运输。 5、神经元:神经系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二种细胞成分。其中,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称为神经元。 6、血清:即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在不做抗凝处理的情况下,血液离开血管后会凝固,在凝固的血块周围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7、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8 、临床诊断:是一个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综合分析到作出判断的过程。 9 、问诊:是指通过询问动物的饲养管理人员,听取有关动物发病情况的介绍。问诊的主要项目包括现病历、既往史和平时的饲养、管理、使役情况,以及本地疾病流行情况等。 10、稽留热:是指高热持续数日或更长,昼夜温差变化在1℃以内的发热。 11、弛张热:是指发热后昼夜温差大,超过1℃,但不降至正常体温的发热。 12、疾病潜伏期:是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最初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时期。 13、充血:是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中含血量比正常增多的现象。 14、水肿:过多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15、梗死:动脉血流供应中断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梗死。 16、坏死:是指活体的局部组织、细胞病理性死亡。坏死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完全丧失,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是不可恢复的。 17、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局部组织和血液中持续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造成广泛的组织损害,使机体处于严重中毒状态和全身性病理过程。 18、炎症:是指机体活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损伤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19、肺脓肿:是指肺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20、胃溃疡:指胃部黏膜局灶性深层组织坏死脱落后留下的缺损。21、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 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22、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 比消毒要求高。 23、耐药:是表示检测菌不能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 后在体内达到的浓度所抑制。 24、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5、灭活疫苗:即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过 人工大量培养,用理化方法灭活后,仍保留免疫原 性,接种后使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的疫苗。 26、检疫:是指由法定的机构或人员,按照规定的方 法和标准对动物产品的疫病状况及卫生安全实施强制 性检查、定性和处理,并出具结论性法定证明的行为。 27、原料药:供配制各种制剂使用的药物原料,称 为原料药。 28、疗程:为使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需 要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因此,有些药物常常 需要连续用药至一定次数和时间,这一过程称为疗程。 二、填空题; 1 、动物的骨由骨膜、骨质、骨髓、血管和 神经构成。 2、高等动物的骨骼由躯干骨、头骨和四肢骨组 成。 3、动物肌肉由于功能及分布位置的不同,形态也是 多种多样的,一般可概括地分为纺锤形肌、多裂 肌、板状肌和环形肌四种。 4、动物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由口 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 成。 5、动物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肺、咽、气管、 喉和支气管。 6、动物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子宫、 管阴 道、尿生殖前和阴门。 庭 7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巴管和淋巴干、淋巴导。 管 9、动物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个部分。 10、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有生长激素、促性腺激 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催乳素、 促黑素细胞激素、催产素和加压素等。 11、家畜疾病正常的诊断程序包括病畜登记、问诊 和记录、临床症状的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和备 案。 12、家畜的神经机能紊乱主要包括兴奋和抑制二种。 兴奋、惊恐、狂燥等表现主要见于脑膜炎、狂犬 病、中毒、脑部寄生虫等疾病;中枢抑制的表 现主要有沉郁、昏睡、昏迷等,常见于严重热性病、 中毒、代谢病、肝脏疾病和脑病等疾病。 13、变质性炎是以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渗 出与变化较轻的一类炎症。多发于增生、肝、心、 肾等实质器官,常由脑或微生物感染所引起。 14、渗出性炎有浆液性炎、卡他性炎、纤维素性炎、 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和增生性炎等类型。 15、急性淋巴结炎主要见于猪丹毒、猪瘟等急性传 染病,可区分为单纯性淋巴结炎、出血性淋巴结 炎、坏死性淋巴结炎和化脓性淋巴结炎等四种类 型。 16、心肌炎一般可分为实质性心肌炎、间质性心肌 炎和化脓性心肌炎、慢性心肌炎等四种类型。 17、肺炎是指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的炎 症,可因病毒、细菌、支原体和寄生虫等 感染而引起,或由刺激性气体或异物引起。 18、家畜的消化系统常见病理包括胃肠炎、肝炎、 肝坏死及肝硬变。 19、肾炎是指肾小球和间质的炎症,包括肾小球肾 炎和间质性肾炎、化脓性肾炎。肾病是指以肾小 管上皮变性、坏死为主而无炎症变化的一类病变。 20、家畜寄生虫性脑炎的病原有吸虫性、囊虫性、 原虫性和线虫性。 21、细菌培养基按其性质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基础 性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性培 养基和厌氧培养基。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可分 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大类。 22、物理消毒法是指通过热力、紫外线、辐射、 超声波、过滤、干燥等物理方法对环境和物品 中病原体的清除或杀灭。 23、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 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 胸腺和法氏囊。 24、动物传染病个体发病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 驱期、临床明显期和恢复期等四个阶段。 25、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 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条件。 26、国境检疫分为入境检、出境检、过境检和 疫疫疫 运输工具检疫等四个方面。 27、根据检疫的设置地点,检疫对象和要求,将国 内检疫分为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屠宰检疫 等。 28、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过 敏反应。 29、药物的剂型按形态分为液体剂型、半固体剂 型和固体剂型。 30、药物的给药途径通常有口服、注射、局部 给药、吸入给药等。 31、联合用药的后果可能会使药物原有的作用增强, 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会使药物原有的作用减弱, 称为颉颃作用。 8、淋巴管为淋巴液流经的通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 1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案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案 一、课程定位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运用化学的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课程。它 在基础化学上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对构成生物体主要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变化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并对微生物及免疫学、基因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和生物药物分析和生化分离技术等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及其在体内代谢的规律,熟悉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产物积累过程及其调控,掌握糖、蛋白质、核酸及主要次生代谢 产物的定性、定量测定的生化技术,为其今后走向相关的职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知识讲授、多 媒体课件、视频录像、专题讲座、网络课程、校内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及递进式的教 学过程,使学生能把生物化学的知识应用到相关岗位的实践中,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蛋白质和核酸以及参与生命活动的酶、维生素等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理 化性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掌握生物体内主要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及这些代谢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3.熟悉遗传中心法则,DNA的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4.了解物质代谢的调控。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基本的生化实验技术。 2.掌握糖、蛋白质、核酸及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测定。 3.能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素质目标 1.培养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3.培养社会适应性,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知识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