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民报》

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

3、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革命爆发导火线:四川的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三、革命的发展: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四、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成立概况: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南京

4、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五、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课本64页

1、条件:①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助袁篡权。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④袁世凯自身条件:拥有当时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新军,善于玩弄政治手腕。

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课本65页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㈡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三)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板书设计: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 “三民主义”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成立概况:

1、时间:1912.1.1;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南京

4、国旗:五色旗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条件:

2、步骤: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㈡功绩

(三)局限性: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 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 年至1905 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 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 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 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 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 年初,黄兴、宋教仁 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 元培任会长.1906 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 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 多人集会,决定成 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 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 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 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第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同时,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清政府在当时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专制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6课 抗日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抗日战争 编者选题表 1 (2017·天津滨海期末)《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 )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国民大革命开始 C 抗战的全面爆发 D 国共间十年对峙 解析:C 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及国民大革命开始时蒋介石并非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故A、B两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故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党多次“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并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2 (2017·浙江湖州期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句中□□处应填入( ) A 南京 B 上海 C 太原 D 武汉 解析:B 根据材料“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对淞沪会战的指导,其中心为上海,B项正确。 3 (2017·云南昭通期中)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中央军。这说明( ) A 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 B 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

C 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 D 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解析:C 题干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C。A、B、D 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 4 (2017·河南洛阳期末)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淞沪会战 C 平型关大捷 D 百团大战 解析:D 通过材料中“华北”“主动”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D 项正确。 5 (2017·贵州贵阳月考)1942年初,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进入缅甸作战。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 ) A 营救被困英军 B 对日军形成包围 C 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D 配合英美军队反攻日军 解析:C 注意题干中“直接目的”这一限定,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故选C。 6 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当年的综合战果报道中指出:“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 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在我方所收容的19 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这表明( ) A 国民党正面战场连续溃败 B 国民党放弃了抗战 C 日本灭亡中国计划被粉碎 D 敌后战场作用重大 解析:D 日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占了七成五,“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说明敌后战场的存在,消耗了日军大部分精力,其作用非常巨大,D项正确。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张淑兰 时间:20XX年12月13日 地点:高二(5)班 课题: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设计思想 1、新教材观: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课堂民主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文明史观:本课是西方政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文明进程,认识政治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体会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二、教材分析 1、[会考大纲] (1)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本专题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英国资产阶级和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美国联邦宪法的颁布和共和政体的确立以及法、德两国代议制度的特点等几大问题入手,再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艰难历程,勾勒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以及各国代议制度所呈现出的共性与个性。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侧重于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些重大事件,关于英、美等国的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本课的知识时间跨度大、理论抽象程度高、政治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创造熟悉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方法与过程] 学习本课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美等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为切入点,去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实现在知识的迁移中对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制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gai)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播放一段《药》的影像资料。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7 课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其过程和影响;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 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造成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 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传 统文化的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的学习,初步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影响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加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哥伦布传》的插曲《Sailing》,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展示图片《世界握手》的图片,提问“看到这张图片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世界联系在一起最早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概念】展示新旧航路的地图,解析新旧航路的概念。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新航路:15、16 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 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一、梦想——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1: 1500 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金银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金银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2:“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 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哥伦布 材料3:“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 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材料 4 航海发现是首先在葡萄牙作为国家计划的,是一个全国计划,是一个由一个王子主持的计划。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像那些商人为贸易所进行的孤立探险,而是一个有规划、有系 统的任务和策略…… ——《大国崛起》。 材料5: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 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 据点。并且在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忠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材料6:15 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 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 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 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通过师生逐段材料讨论、分析,总结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显示 1、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 《马可.波罗行记》欧洲人的“寻金热” 3、政治根源: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4、宗教根源: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热情 5、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教师:欧洲人不能控制欧亚之间的贸易商路,欧洲所需要的亚洲商品经多次转手,价格猛涨。商路被阻成为欧洲人致富路上最棘手的问题。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学们想如何解决? 学生:开辟新的西方到东方的航路。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7)》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用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地图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通过分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探索精神。通过对郑和和西方航海家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正确认识本民族存在的问题,培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理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原产于美洲的一些植物图片。(如:辣椒、玉米、马铃薯、土豆等。) 概念解释:什么是旧航路?①从中国或印度出发,到中亚沿里海和黑 海到小亚细亚转往欧洲。②从印度出发,由海路到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转往欧洲。③从中国出发,由海路进红海,然后陆路穿越苏伊士地带前往埃及或通过地中海转往欧洲。 什么是新航路?15、16 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既然有旧航路,为什么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新的航路呢?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材料一:1500 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 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土地。——哥伦布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作业

第四单元第15课 一、选择题 1.(2019·江西赣州南康中学月考)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宴会厅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他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于有周密的准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从材料中,可知中国共产党() A.摆脱了右倾思想的影响 B.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 C.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起义”指的是南昌起义,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南昌起义是以城市为中心,所以尚未正确认识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也未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排除B、D两项。 2.(2019·江苏南京金陵中学调研)1931年8月2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高度评价、赞扬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斗争策略,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推广(毛泽东的)良好经验”。材料中的“良好经验”是() A.发动城市工人武装暴动 B.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领导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D.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斗争策略”可知,“良好经验”指的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发生于1934—1936年,排除;D项所述事件开始发生于1937年,排除。 3.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文艺复兴》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考纲考情分析:展示近几年高考中考查有关文艺复兴知识的问题,明确备考复习方向。 第二环节:基础知识梳理环节。设计问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第三环节:主题探究——先进文化的建设 一、说一说什么是先进文化 中世纪圣母西斯廷圣母局部 1.请结合两幅作品的不同特点谈一谈什么样的文化是先进文化。二、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先进文化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请同学们结合14-18世纪东西方历史的经验来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请结合这一观点谈谈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三、谈谈如何建设先进文化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1.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我们该如何搞好先进文化的建设?四、作业: 请简要评述近代以来我国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先后出现过的几种倾向。 第四环节——学术瞭望 有关文艺复兴的两种不同评价: 二、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1.彼特拉克在他的《登上文图克斯山》的信件中,说道“我对自己感到愤怒,因为我们 仍然赞美尘世之物,虽然我很久以前就从教徒哲学家哪里得知‘比较而言,除了灵魂 以外没有什么值得赞赏,如果灵魂是伟大的,那么其余的都微不足道’”。由此可见( ) A.彼特拉克不是赞美尘世的人文主义者B.彼特拉克对宗教来世观痴迷不悟C.他与教徒哲学家保持着密切交流D.彼特拉克的人文思想具有矛盾性2. 亚·沃 尔夫在《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中写道:“开普勒的看法就是一个特别 突出的例子。他的态度不仅是宗教的,而且还极其神秘。它的伟大的天文学发现主要出 于宗教动机。它从寻找上帝之路出发,结果发现了星星的路径。”对此,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人文主义者不注重理性B.文艺复兴时期尚未形成真正的自然科学观C.开普勒在探索天文方面仍有浓厚的宗教动机D.开普勒天文成就令人敬佩提示:不要因为了解了中世纪色彩的一面,而否认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文化存在本质区别。3. 据统计,采用圣徒的名字为自己取名的人在意大利也很多,1099-1199年,有11.72 %的意大利人采用圣徒的名字,到1200-1299年间增至23.33%,到1300-1401年间更 增到66.66%。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人文主义思想提升了宗教热情B.人们的信仰比以往更加虔诚C.世俗 伦理观念没有得到市民认可D.基督教会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社会生活视角下的文艺复兴: 1.“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 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 主义者() 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C.揶揄上帝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2.1329年佛罗伦萨的城楼上安装了第一家每次运转一昼夜、每小时敲打一次的机械钟,以后这种钟相继出现在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和各城市的主要建筑物上。这从本质 上说明() A.意大利是最早使用时钟的国家B.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C.意大利钟表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日本: (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d39306164.html,] 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 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 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 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 [来源:学|科|网Z|X|X|K] 三、全民族抗战

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原因 (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来源:学.科.网] (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 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经济史第二单元第一课,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起点,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必要性与可能性),培养学生获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②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 ③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图文史料分析、互动探究等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②通过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使学生更清晰明了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通过问题探究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建设性和破坏性并存的双重性影响。通过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③通过提供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依据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经过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西欧 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中国的罗盘针对欧洲航海事业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热情;②依据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新航路开辟的进步性及伟大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如何正确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四、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件。1 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PPT) 播放美国乡村音乐、电影《哥伦布传》的主题曲《I am sailing》(我在航行),使学生感受 到歌曲中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的思乡之情,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 13 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知道中 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搜集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材料,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有全方位了解,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从多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较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功绩与教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民主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辛亥革命顺应了这 一历史发展大势,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影响。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的原因,辛亥革命的评价。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涉及,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认识却比较浅显。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并不一定科学。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熟悉,但对其他革命者了解不是很多,这一切有待通过系统有效的学习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等方法,通过相关史料的 展示,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如何认识《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成果为什么落入 袁世凯手中,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等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 参与性,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 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导入(旧知复习):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试题:第16课_五四爱国运动_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这段话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A “巴黎决议”是巴黎和会的决议,“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 合成了一个整体”指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引发的“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 的五四运动,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2. (2017 ?山东青岛期末)“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 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D 通过材料中“青岛问题” “强邻”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五四运动。 3. (2017 ?辽宁大连期末)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 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 ...... 在道理 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 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A. 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 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 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解析:A 从材料中“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说明梁漱溟认为学生的行为即使是爱国的,但也是违法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教案(获一等奖)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教案 课题名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人教版教材 时间:2009.5.15-17 地点:济源一中 讲课人:河南省安阳市龙安高级中学余文国 (注:本优质课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讲课重点:贞观之治与封建盛世 难点:武则天的评论、如何看待封建盛世 讲课方式:师生共主课堂,探究性学习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导课:(课前3分钟) 先放鸡蛋首页,后点击“唐朝印象”,播放唐朝滚动图片 师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愿意回到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 (课前引课,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奠定整节课堂基调) 生:(如可让姓武、杨同学或较胖美女生回答) 师:许多学生选择“梦回唐朝”,讲女学生喜欢唐朝的两大理由:胖为美(举例:杨贵妃1.64M,138斤);欣赏一代女皇武则天女强人形象,男尊女卑思想压抑上千年的中国女子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当时不是女子半边天,而是一个女人一手遮天。看这唐朝印象,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唐流韵,盛唐气息,让我们感叹我中华文化泽被后世,恩波四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唐王朝,看那: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好,上课! 唐朝的开国 时间:2分钟(播放图片,师讲述为主) 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624年,基本统一全国 谐音记忆:“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建唐618) 开创大唐盛世290余年伟业,对唐朝建立有开创之功,庙号“高祖”。 玄武门之变 师:概括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秦王破阵居功至伟,秦王府人才济济,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争夺皇位如箭在弦,不得不发,政变在所难免!6月4日,玄武门,当秦王一箭封喉射向李建成的时候,分明听到了锁骨断裂的声音!当箭射出去的一霎那,骨肉亲情在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面前都已化为乌有,即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权力的颠峰,那年只有29岁。李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一个属于他的全新时代即将开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授课教师:高丽芬 授课班级:高一年1班 授课时间:2010年3月30日(星期二)第三节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 的因素。 设计思想 1.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基本思

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及周围生活体验历史,最 终认识历史。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物质生活方 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中国近现 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近现 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

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 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 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 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立历史唯物 史观。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的改变起着 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

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 民。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二)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法(各时代的服饰) 讲授新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 (一)服饰的变迁:(图片展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