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彝族舞教学设计 (1) - 副本

云南彝族舞教学设计 (1) - 副本

云南彝族舞教学设计 (1) - 副本
云南彝族舞教学设计 (1) - 副本

云南彝族舞

-----《踩桥步》组合教学设计

(2)、提扣手的动作:右手从体侧旁边提,屈小臂,90度抬起,抬到90度手平的时候,手指尖画半圆,往外延伸,弯肘;同时左手手心向上,在后背提起,手拐和手肘同时定型。

提扣手的分解动作:

a、右手往右跨前手肘微提,手拐弯曲,左手往左臀后手肘微提,手拐弯曲,左右手前后交替做一个八拍。

b、双手掌心向上向两侧往上提,手拐弯曲,手指尖画半圆往下压做一个八拍。

(3)、撩分手的动作:右手于胸前,左手于背后,向外撩伸出去,右手撩的时候要沿着身体的中线往外撩伸,主要的动作是小臂沿着肘去运动。

撩分手的分解动作:

a、右手往胸前提到头顶往外撩,左手手心向下从后侧往上抬平90度,做一个八拍。

3.注意:肩膀随着身体的动律自然摆动,不允许耸肩。

4.学生自己去模仿,领悟,由组长带队进行分组讨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设置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让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这过程中,不时的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比,“谁的动作做得好看?”“为什么好看”“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教师的动作与学生的动作进行对比,“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自己与自己对比:镜子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镜子,把一些动作上的细节给弄清楚,“一样的动作,我这样做与那样做哪个更漂亮?哪个更能体现彝族舞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找准彝族舞的特点。)

5、最后进行分组展示、巩固提高

6、为了让动作更加规范化,教师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讲解要领,这样能使学生动作更加规范、准确。随后把每一个基本动作逐个逐个的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

动作然后进

行模仿。

5、分组练习,互

相纠正,互相

指导评比。

6、和音乐练习,

练习舞蹈动

作与音乐的

协调一致。

附:学生评价表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斗蹄壳”

彝族舞蹈——烟盒舞概况

烟盒舞概述 这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 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 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 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 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

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篇一:《彝族舞曲》教案1】 《彝族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通过活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 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器具: 多媒体,钢琴,琵琶。 教学过程: 一、乐曲赏析 1、a部分赏析 (1)、播放a部分。 (2)、分析a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等,什么乐器演奏? 师:请同学们哼唱下这段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乐句,这样完 整的乐句一共出现几次?那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句?(三句) 师:请同学们来概括下这段音乐的旋律、速度特点。(优美抒情的 慢板旋律,琵琶演奏,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 2、b部分赏析 (1)、播放音乐,跟老师做律动(四种动作) 师:下面老师播放另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随音乐动起来 (四个乐句,每乐句一个动作)。 (2)、分析b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有几句组成? 师:老师刚才做了几个不同的动作?(生答:4个),所以,这部 分音乐一共有几句组成(生答:4句)。 师:同学们讨论下,这部分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特点?(这 段音乐一、三句节奏欢快,刚劲有力,二、四句优美、抒情)。

(3)、学生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相互 讨论研究动作) (4)、根据自己组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放音乐,同学们进行音乐律动。 3、播放整体音乐,点出音乐题目《彝族舞曲》。(目的让学生知道 乐曲的整体结构)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曲子是一首少数民族音 乐《彝族舞曲》。 二、介绍作品 1、介绍作曲家 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于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曾创作琵琶 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 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 音柳琴。 2、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 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 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 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 中所描写的意境。“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 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 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 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3、简单介绍彝族青年男女跳舞的场景 把学生前面的体验感受与老师讲述的情景形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结束部分

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分析

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分析 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月”。自称“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约135厘米,琴筒宽度约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有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响。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边弹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伴奏曲多是五拍为一乐句,前三拍为主弦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大家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忽而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 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

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等谚语。新中国成立后,“阿细跳月”正式搬上文艺舞台。多次出省、进京演出。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舞蹈,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八十年代,“阿细跳月”乐曲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1992年2月,由弥勒县西山地区彝族农民组成的阿细跳月艺术团破天荒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农民艺术团,列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大型文艺表演者之一,在昆明人民胜利堂一展让人心动、诱人迷恋的“阿细跳月”风采,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誉。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弥勒县组织200人的“阿细跳月表演团”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中国馆日、闭幕式演出,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再度辉煌;新千年第一个春天,悠扬、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它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 1.起源于社交 在烟盒舞中,烟盒的作用主要是伴奏和道具,体现了彝族地区“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在《建水县征集通志资料》中其进行了描述,“跳月,也被叫做吃火草烟,是建水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由男女因为恋爱跳舞形成的。”由此能够看出,烟盒舞主要是在男女的社交中开始发展起来的。当地居民一般将男女之间的这种社交活动称作是“玩小姑娘”、“玩小伙子”。男女聚集在一起玩乐、吃喝,情到深处的时候便倾诉爱意,便相互邀请跳烟盒舞。建国之前,由于烟盒舞主要用于社交活动,因此被大部分的人视作为一种有伤风化的活动,因此通常只可以在村寨之外进行,不允许在村寨内进行,当时很多的年长之人更是严禁家里的子女参加烟盒舞活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烟盒舞的禁忌才逐渐开始淡化。由此能够看出,烟盒舞与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具有很大的联系。 2.起源于劳动 劳动造就文明。《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劳动是产生游戏的真正原因。因为有了劳动,游戏才逐渐的产生,然后出现了艺术。而烟盒舞中的动作套路正是印证了这个观点。“正弦”体现的是农耕动作较少,通过发展,动作套路有所增加,“上通海,下曲江”、“哑巴砍树”、“搓绳子”、“划小船”等等。单纯的从名字上上就能够了解烟盒舞的动作和表达的内容,集中体现出了彝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场景。将彝族居民的辛勤劳动详细记录了下来,表现出了一种彝族居民田间努力耕耘的场景。这种极具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居民劳动的技能传承下去。 3.起源于模仿 “原始居民比较热衷于模拟舞。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只是不能够在原本食物发展的基础上保留同样的势力。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的模仿欲望是没法控制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这种模仿的势力就逐渐的开始淡化,再到后来人们基本上就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原始部落中地位比较高的模拟舞蹈逐渐的开始淡化,遗留的大部分是以感情作为基础的舞蹈,例如战争舞蹈与爱情舞蹈。” 烟盒舞中的“杂弦”是在“正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杂弦”的动作内

浅谈旅游文化对彝族舞蹈发展的得失

浅谈旅游文化对彝族舞蹈发展的得失 前言 随着人们日益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愉快的旅游生活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明世界,旅游文化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彝族人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增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旅游文化对彝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使彝族舞蹈得到弘扬。舞蹈是一个民族的肢体语言,记载着一个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彝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我们的彝族旅游生活中是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代外来文化的进入给我们的民间舞蹈提出了新的要求。彝族舞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旅游文化的重视。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逐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休闲的一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愉快的旅游生活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明世界,而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行、吃、住、游、购、娱等六个因素中产生的。如旅游者在彝族旅游时参与的娱乐活动------围着篝火跳舞,就是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生活方式、服装饮食、音乐舞蹈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包括了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旅游文化的特征包括综合性、民族性、大众性、地域性等等。 (一)旅游文化的综合性 旅游文化的综合性,旅游文化是一项以文化交流、文化消遣为基础,涉及社会各类成员,包括各种旅游文化的形态和借助于日益丰富的旅游媒体的综合性大众文化。 在现在由于旅游产业的转型,旅游业得迅速发展,旅游文化也不断提高,在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中,包括在旅游文化中的帮助旅游的专业人员和设施也逐渐统一规划,为旅游提供了各种旅游服务,使旅游资源得到更有利的发挥,旅游文化包括旅游的所有活动,也包括不同的人种和不同阶级的人群。 社会的发展是影响旅游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离不开人,人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对旅游文化的发展也不同。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也有不同的旅游文化,在休闲娱乐的环境中,可以体验到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新鲜感。 旅游文化也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这门文化需要你自己投身到特定的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介绍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介绍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基本信息 彝族舞曲:王惠然1965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 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 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殷飚将它改编成吉它独奏曲,1987年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吉它艺术节中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扬,成为一首在吉它界中颇有影 响的吉它名曲。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 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皎洁,夜色 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 意境。”“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 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 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作品于1959年开始创作,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 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段落分解 〔一以轮指开始,慢起渐快,犹如悠扬的笛音。接着从彝族山歌《海菜腔》发展而来 的缓慢自由、色彩朦胧的旋律,描绘了恬静朦胧的山寨美景。 〔二主题源自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琵琶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 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盈的舞姿。 三与四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运用扫弦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 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五出现一小段以均匀音型陪衬的长音旋律。速度的突慢,对比鲜明。尾部又回到四段的快速度。〔六段浑厚深沉的一连串排比短乐句,乐音坚实有力、热烈红火。尾部以音区的逐层提高把把音乐推向高潮。 七与[八再次呈现对比性的抒情段落。更加充分发挥了曲首悠扬的笛声和歌声,展现 了一个更加恬美、朦胧的意境,表达一对对恋人互吐衷肠,情意绵绵的情景。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以贵州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 摘要: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的肢体语言,记载着彝族最古老的文化,它和酒一样,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彝族传统舞蹈主要表现在劳动、祭祀、节日、婚庆等方面,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彝族舞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舞蹈种类繁多,独具特色,情感丰富,表现力强。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主要调查对象,就彝族传统舞蹈的保存、继承、保护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旨在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体验多彩绚丽的民风民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关键词: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铃铛舞撒麻舞酒礼舞阿西里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世界舞蹈百花园中一朵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彝族人民历来酷爱歌舞,舞蹈形式多样,舞姿奔放,情绪活泼,节奏欢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彝族聚居的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保留了大量原始舞蹈的成份,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西里西》、《铃铛舞》、《酒礼舞》、《撤麻舞》《燕麦舞》等。这些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上,上身动作很少。舞步多以踢脚、踏脚、跺脚为主,穿插一些撩腿、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简单、形象、直接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 一、珠市彝族乡简介 珠市彝族乡是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在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860米,平均海拔2400米。北距赫章县城36公里,南与六盘水市中心相离60公里,西接威宁县,东与兴发乡、雉街乡相邻。全乡总面积160.02平方公里,辖18个村77个村民组,总户数4594户,总人口20979人,其中彝族11956人,占总人口的57%。珠市彝族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贵州彝族母语文化中心之一,保留有完整的语言、歌舞、服饰、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婚嫁、丧葬、十月年、花场(青年男女对歌场地)等最为典型,所以,珠市一直有贵州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环山而居的彝族同胞们三五户自成一寨,星罗棋布地散居山麓,由于地域偏远,很少受现代文明的濡染,因此彝族文化里许多面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在这里却活化石般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独特的“阿西里西”文化。 二、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又称“跳脚”,彝语叫“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合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赫章县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铃铛舞没有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作间隙的吹奏。在古代,铃铛舞是军事舞蹈,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

彝族舞曲

课型:综合课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2012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 一、课标解读: 根据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2012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缤纷舞曲”。舞曲是中外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体裁,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见本单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大时代分析:当下,许多年轻人受“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的影响,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超越自己。 区域分析:身处特区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包容性强,喜欢现代流行歌曲和港台歌星,面对各种音乐充斥耳边,可能出现对音乐审美的片面与迷茫。 身心特点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需要慢慢适应,他们渴望音乐的熏陶,渴望从音乐中找到共鸣。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作为有多年教龄的音乐老师,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自然清新、活泼新颖是我的教学风格,我希望学生能通过感受、体验、探究音乐等方式,让音乐回归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彝族舞曲的风格,体验民族舞曲中之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能熟悉并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分析复三部曲式结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听觉,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内容及意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民族舞曲体裁有初步了解;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和器乐独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 五、教学重点: 聆听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哼唱舞曲主题旋律,感受音乐要素在不同主题音乐上的丰富表现,体验彝族舞曲音乐。 六、教学难点: 分析乐曲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七、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情境创设法为主要的教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音乐。 2、学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法是参与体验、小组合作。 八、教学用具 琵琶、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九、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阶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搜集整理彝族民俗和音乐的资料,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导入新课(感知民族舞曲体裁) 1、播放彝族舞蹈《烟盒舞》,创设情境,师生随音乐拍二拍子为舞蹈伴奏,让学生感受到独特鲜明的彝族音乐风格。(设计意图:从而起到凝神、激趣、点题的作用。) 2、“彝族民俗知多少?”环节,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纷纷发言,引出火把节的三个活动:对唱曲子、跳弦、款白话。(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民族舞曲体裁,认识到艺术来

民族舞蹈学习:彝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蹈学习:彝族民间舞蹈概况 近百年来,关于彝族族源问题众说纷坛,主要有“东来说”、“西来说”、“南来说”、“北来说”、“土著说”、“卢人说”、“卢戎说”等八种学派。通过近年来对彝族地区大量田野调查和考古新发现的研究,云南多数学者和广大彝族干部群众较为倾向和所接受的看法是“北来融合说”与“云南土著说”。 生活在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猿人”的化石遗址,就在今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带的金沙江流域。这一带不仅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基地,而且还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一个摇篮。在六千年至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与彝族存在渊源关系的古羌人创造了青海大通县马家窑舞蹈纹饰的彩陶盆。这些以畜牧为主,兼事农耕的古羌人从河湟流域出发,向四方迁徙发展。其中一支至西南金沙江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与古越人相邻杂居,形成“耗牛羌”。直抵滇池、洱海周围,在今天的云南广大地区创造并遗留了与北方、西北形制极为相似的多种新石器文物。 约当中原春秋战国时期,与彝族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各族歌舞便出现了前所末有的繁荣。楚雄万家坝、南涧、弥渡等县出土的早期型

铜鼓、编钟、属配套使用的古乐器。证明彝族先民及周围其他民族在当时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音乐舞蹈活动。 战国至两汉的“滇国”,民族歌舞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祥云大波那铜葫芦笙、编钟和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大批青铜乐舞俑,青铜器上的乐舞形象、乐舞纹饰,反映和折射出当时民族乐舞兴旺鼎盛的局面。诸如铜鼓舞、葫芦笙舞、羽舞、干戚舞、铃舞、徒手舞、踏歌之类道地的“西南夷歌”、“文成颠歌”,至今还可以在广大彝区寻到它们的遗踪。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上还铸有一件曾盛传于中原。它在这里则是与滇人的铜鼓合奏的和谐场面。 《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据前清旅滇文人陈柞祚兴考证称即是彝民踏歌的孑遗。歌词完整地保存在《后汉书》中的“白狼歌”三章,又称“慕化归义”乐歌,是南可唱可舞的“夷歌”。曾于当时向中原朝廷献演,成为汉·永平年间的一桩盛事。近人研究,多认定“白狼歌”是“彝语文民族歌舞”,其语言是“白狼文是倮倮文的前身”。(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 在弥勒县金子坡崖画、路南县石林崖画、邱北县狮子山崖画的祭祀舞蹈场面、杂耍、羽舞人等图像,与汉代两次由滇入洛阳宫廷献艺的乐舞有某种关联。在汉代曾风行于川、黔、滇之间的“巴渝舞”及彝文史书《西南彝志》中记载的战阵舞与遗存至南诏、大理的器械舞均有传承关系。现存众多彝族兵器舞中还能窥知古代刀光剑影的场景。

扬武民间烟盒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首届烟合舞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 扬武民间烟盒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郭文华 新平县旅游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摘要:本文从扬武烟盒舞所具有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点考察,对开发烟盒舞文化旅游价值的所在和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了烟盒舞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思路和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扬武烟盒舞文化旅游开发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县,民族文化底蕴丰厚而古朴。17种民族山寨星落棋布,奇风异俗点缀于谷地到高山的茫茫山峦间,形成了“隔山语难通,隔河习相远”的复杂、奇特的民族结构。新平县利用一方水土孕育的一方风土人情,成功开发了红河谷“花腰傣风情体验游”,但显得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内容单薄。选择以烟盒舞文化为载体,发展彝族风情体验游,以此丰富新平民俗风情旅游内涵是可行和必要的。 一、扬武民间烟盒舞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烟盒舞是彝族群众性的民间舞蹈,流传于滇中南地区。舞蹈时姿态形象生动,动作变化多端,声情并茂。烟盒舞体系庞大,舞蹈套路种类繁多。仅套路就有一百八十多种;而舞蹈所反映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反映婚恋习俗的,有体现劳动场景和表达生活情趣的,有表现仿动物生活习性的;既有充满艺术欣赏价值适合舞台表演的双人舞、三人舞,又有适宜群体娱乐的集体舞。可以说,在民族舞蹈中,

像烟盒舞这样内容丰富的舞蹈是罕见的。 烟盒舞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扬武烟盒舞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烟盒舞节奏明快,动作变化多端,在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舞蹈风格。其形式多样,舞蹈动作有激烈,有舒缓,有轻快,有柔和。在不断变化的节奏中生发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情趣效果。观赏性的舞蹈以表演类型和技巧类型的舞蹈为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较高的艺术性。表演类型的如:“哑巴拿鱼”、“老鹰叼小鸡”、“鸳鸯戏水”、“鸳鸯断水”等,技巧类型的如“癞蛤蟆摔跤”、“仙人搭桥”、“穿花”等。 第二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舞蹈艺术是一种外在的文化表现手段,烟盒舞同样承载着彝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情操,性格特征等等。亲哥尼阿妹、阿哥阿妹勾等舞蹈,表现彝族青年自由寻情、婚恋习俗,踩谷种、山上种黄瓜等舞蹈则表现彝族农耕文化,舞蹈“老人家”则表达了彝族人民开朗、豁达的人生观。由于扬武鲁魁山一带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文化融会的机会及其少,因此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舞蹈形式。它以生动的形式向外界传递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情。 第三是参与性强。烟盒舞虽然套路变化多端,但基本动作干净利落,节奏很强,容易学习。气氛热烈,闻者顿足,观者情不自禁。 二、扬武民间烟盒舞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动集镇相关产业发展。扬武

彝族达体舞分解动作

彝族达体舞分解动作 彝族达体舞动作分解 ——彭震 一、跺脚 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右迈两步,跺右脚两次,双手划小圈,同时,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二、晃步 主要动作有: 1、双手在腰间画圈; 2.、向右走三步,撩左脚; 3、向左走三步,撩右脚; 4、退后四步,向前三步,双脚半蹲跳跺地。(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三、平跳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双手五指扣着同伴的手,手在胯之间上下摆动。 2、向右走八步,退右脚,踏左脚,做两次。 3、同时,埋头,抬头。 四、掂歩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手拉手; 2、双手上甩,曲肘下甩直; 3、同时,掂右脚,抬左脚,右脚在后自然抬起; 4、向圆心上右脚,双脚并拢跺脚,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双腿屈膝,左脚向圈外退步;右脚靠拢,双脚跺脚;双腿屈膝,半蹲跺地;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

四、对拍 主要动作有: 1、放手,双手半握拳与肩齐甩下; 2、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拍掌; 3、转身向前跳两步,对拍,右脚踏两下。 五、大家跳 主要动作有: 1、手拉手前后甩,原地拐腿两下,向左走八步,再跺抬脚。 2、向右方向再做一次,原地拐腿两下,弯腰向圆心拐右脚,左脚走八步,双脚蹲跺地一下,跳起,身体直立。 3、手牵手,曲轴前后推动。 4.、同时,左脚起,退后两步,上前两步,走十二步,然后面向圆心,右转四个方向拍手,双手向外翻,同时抬脚,向圆心原地站着拍手两下。(请注意手脚的动作) 六、踏步 1、互相拉手,肘与肩齐,划小圈,走八步,双手自然抛下。 2、跺右脚,收左脚,迈右脚,收左脚。 七、摇步 1、双手前后甩,身体轻摇。 2、同时,向右走三步,左脚踏地。 3、向左走三步,右脚踏地。 4、向圆心走三步,踏左脚。 5、向后退三步,踏右脚, 八、撩脚

彝族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特点与特质

彝族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特点与特质 摘要:在我国彝族的各种传统民族文化当中,彝族舞蹈的地位十分重要。彝族舞蹈拥有十分丰富的形式,舞蹈风格十分鲜明,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品味以及艺术形式,对彝族独特的舞蹈特色进行展现。本文分析讨论彝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研究其发展状况,并透过研究看到传承和保护彝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彝族舞蹈;;艺术风格;文化内涵 一:彝族舞蹈概述 (一)彝族舞蹈溯源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十分团结,我们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并且浓郁的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每一个民族都有丰富而又多彩的舞蹈文化资源。每个民族因为地狱的不同,风俗的不同以及信仰和文化的不同,各个民族的舞蹈内涵和舞蹈形式也各有千秋。 在彝族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彝族的舞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彝族人民看来,彝族的舞蹈是他们平时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是人们之间一种特定的文化语言。 彝族有很多种族源的说法,其中包括东来说、西来说、南来说、北来说、滇池中心说等等,其中受到广泛认可的说法是东来说,即指氐羌族群是彝族远祖的来源。彝族的形成时期是发生在南诏那个时期,当时在南诏时期,庙会舞、巫舞和佛舞以及各种各样的乐舞都非常盛行,有些歌舞到现在仍然在彝族人民中间保留和流传。据有关数据统计,彝族的民间舞蹈约有170多种,跳法大约就有1900多种。彝族最主要生活的地方是神山,一直到我国解放之前,仍然保留着很多的社会形态,所欲,彝族仍然保留着远古时代的舞蹈风格。彝族生活和舞蹈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例如过节、斗争、祭祀、农耕、声场等,舞蹈的动作形态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演练而来的。因此,这也从另一方面形成了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多样的彝族舞蹈文化。 (二)彝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1.彝族舞蹈的意义 彝族民间的舞蹈拥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从舞蹈表达的内容来看,舞蹈大多表演耕种、狩猎、丰收和放牧等场面,并且表现出同敌人进行斗争的勇猛姿态和男女之间互相倾诉爱慕等的情节。彝族的民族舞蹈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又能把生活中普通的动作提升到美的表达和层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而且独具美感。而这些模仿人们生产劳作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舞蹈动作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彝族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彝族舞蹈的不同分支 由于支系众多,彝族舞蹈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四川凉山地区的民间舞蹈质朴古拙、动作简练,通常是与歌唱和器乐演奏紧密相连的,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边歌边舞和群舞。红河地区和云南楚雄的舞蹈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技巧性,经常伴有乐器演奏。而黔桂地区的舞蹈则是以祭祀、婚丧活动中表演的舞最有特色,有些舞蹈不用乐器伴奏,而在生活气息的歌唱中表演,期间会以呼喊来助兴或增强气氛。彝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有烟盒舞、阿

峨山彝族自治高二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三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2017-2018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三一、单选题(共12小题,每小题 5.0分,共60分) 1.回旋加速器是加速带电粒子的装置,其主体部分是两个D形金属盒,两金属盒处在垂直于盒底的匀强磁场中,与高频交流电源相连接后,使粒子每次经过两盒间的狭缝时都能得到加速,如图所示。现要增大带电粒子从回旋加速器射出时的动能,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仅减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B.仅减小狭缝间的距离 C.仅增大高频交流电压 D.仅增大金属盒的半径 2.某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M、N、Q是以电场线上一点O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的三点,OQ连线与直线MN垂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O点电势与Q点电势相等 B.M、O间的电势差大于O、N间的电势差 C.将一负电荷由M点移到Q点,电荷的电势能减少 D.正电荷在Q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OQ垂直且竖直向上 3.已知均匀带电球体在球的外部产生的电场与一个位于球心的、电荷量相等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相同.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球体上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的电荷,在过球心O的直线上有A、B两个点,O和B、B和A间的距离均为R.现以OB为直径在球内挖一球形空腔,若静电力常量为k,球的体积公式为V=πr3,则A点处场强的大小为( )

A. B. C. D. 4. 16.【题目】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于1932年发明的回旋加速器,应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特点,能使带电粒子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经过电场的多次加速获得较大的能量。如图所示为改进后的回旋加速器的示意图,其中距离很小的盒缝间的加速电场的场强大小恒定,且被限制在A,C板间,带电粒子从P0处静止释放,并沿电场线方向进入加速电场,经加速后进入D形盒中的匀强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对于这种回旋加速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带电粒子每运动一周被加速一次 B. P1P2=P2P3 C.粒子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与D形盒的尺寸无关 D.加速电场的方向需要做周期性的变化 5.一台额定电压为U的电动机,它的电阻为R,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为I,则( ) A.电动机t秒内产生的热量是Q=UIt B.电动机t秒内产生的热量是Q=I2Rt C.电动机的功率为P=I2R

彝族舞蹈串词大全

彝族舞蹈串词大全 篇一:彝族年晚会串词 节目串词3、《格桑梅朵》——杨林 杨:好的,感谢***充满激情的舞蹈。 芝: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梅朵,就找到了幸福。杨:雪域格桑的美丽,将绽放在今晚的彝族年之夜。 芝:接下来,有请来自艺术学院的藏族小伙杨林,为大家带来《格桑梅朵》。 4、《dan》 周:好的,谢谢杨林的精彩演唱。 兰:大家找到格桑梅朵了吗? 周:如果找的话,今晚可要留心哦,幸福可能就在今夜来敲你的门。兰:好的。接下来请欣赏动感的舞蹈《dan》。 5、《大小凉山》——尔古、曲别美曲、郭阳平

芝:好的,感谢··· 周:诶,杨虎、阿芝,你们的家乡就是在自凉山州吧? 杨/芝:是的,怎么了? 周:每年的彝族年活动,应当属咱们四川凉山地区的最热闹吧?芝:没错,因为凉山州是彝族聚居区嘛。 杨:咱们彝族年为三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周:诶,这三个名字应该是从彝语音译过来的吧? 芝:是的,在这三天中我们会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宰杀年猪、摔跤、跳舞、跳锅庄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一起快乐到通宵达旦。 周:哇哦,听你这么一说,我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想马上飞到西昌去过彝族年了! 杨:虽然,我不能帮诸位实现到西昌去愿望,但是,今晚我们带来的节目也同样可以让大家感受到咱们彝族年的魅力。

芝:是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一首歌曲《大小凉山》中,去感受咱们凉山的魅力 吧! 周:有请尔古、曲别美曲和郭阳平为大家带来《大小凉山》。 6、《阿育王》 兰:好的,谢谢··· 周:一心有一份大海的气魄, 兰:一生有一份苍穹的广阔。 周:跨艰难而含笑, 兰:厉万险而傲然。 周:他正是凭借着内心深处这份果敢和英武,才书写了历史上的精彩一页。兰:古老的金字塔神秘且美丽,法老的陵墓、君王的征战、美人的归属构成了古埃及阿育王的史诗。 周:接下来,这个舞蹈将会带领大家走进法老、美人与战争的世界。请欣赏舞蹈《阿育王》。

彝族达体舞

《彝族达体舞》的教学过程 一、跺脚 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右迈两步,跺右脚两次,双手划小圈,同时,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二、晃步 主要动作有: 1、双手在腰间画圈; 2.、向右走三步,撩左脚; 3、向左走三步,撩右脚; 4、退后四步,向前三步,双脚半蹲跳跺地。(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三、平跳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双手五指扣着同伴的手,手在胯之间上下摆 动。 2、向右走八步,退右脚,踏左脚,做两次。 3、同时,埋头,抬头。 四、掂歩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手拉手; 2、双手上甩,曲肘下甩直;

3、同时,掂右脚,抬左脚,右脚在后自然抬起; 4、向圆心上右脚,双脚并拢跺脚,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 甩下,双腿屈膝,左脚向圈外退步;右脚靠拢,双脚跺 脚;双腿屈膝,半蹲跺地;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 四、对拍 主要动作有: 1、放手,双手半握拳与肩齐甩下; 2、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拍掌; 3、转身向前跳两步,对拍,右脚踏两下。 五、大家跳 主要动作有: 1、手拉手前后甩,原地拐腿两下,向左走八步,再跺抬脚。 2、向右方向再做一次,原地拐腿两下,弯腰向圆心拐右脚, 左脚走八步,双脚蹲跺地一下,跳起,身体直立。 3、手牵手,曲轴前后推动。 4.、同时,左脚起,退后两步,上前两步,走十二步,然后面向圆心,右转四个方向拍手,双手向外翻,同时抬脚,向圆心原地站着拍手两下。(请注意手脚的动作) 六、踏步 1、互相拉手,肘与肩齐,划小圈,走八步,双手自然抛下。 2、跺右脚,收左脚,迈右脚,收左脚。

七、摇步 1、双手前后甩,身体轻摇。 2、同时,向右走三步,左脚踏地。 3、向左走三步,右脚踏地。 4、向圆心走三步,踏左脚。 5、向后退三步,踏右脚, 八、撩脚 1、手拉手,手从下往上平抛下,同时,迈右脚,左脚微抬勾脚,靠拢右脚。 2、右脚向前迈一步,踏右脚,双手自然下垂,迈右脚,收靠拢右脚,左脚尖点地,撩右脚。 九、拍手 1、甩手,拍手,同时,迈右脚,吸左腿跺地两下。 2、向前迈左脚,吸右腿跺地两下; 3、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同时,手前后甩。 十、踏春 1、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圆心走三步,左脚开始退三步。 2、向左埋头,上右脚迈一步,左右退两步,向右埋头迈一步,向右走两步。

小学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优质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 【执教年级】 二年级 【教学内容】 《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课型】 唱综课 【教材分析】 1. 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2/4 拍,曲调欢快活泼,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歌中采用了“阿里里”这一具有彝族韵味的衬词,使歌曲极富民族特色。作品通过对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时欢快歌舞这一生活场景的描写,热情洋溢地展现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 2. 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是一首弹拨乐合奏,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流畅优美, 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音乐知识缺乏,喜欢用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等形式学习音乐。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聆听《快乐的罗 嗦》通过唱、跳等音乐实践活动参与课堂表现感受 民族歌曲带给大家不同的音乐体验,激发学生对 民族音乐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师生互动、听唱法、学生学唱歌曲并在音 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 3.知识与技能:1、通过拍手律动、演唱等形式,充分感受阿里里的音 高变化,并准确的演唱。 2、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能随教师学跳 简单的烟盒舞,并随音乐《快乐的罗嗦》律动。【教学重难点】

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乐器手铃彝族烟盒舞道具 【教学过程】 一听导入 1听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娃娃朋友,你来听他是谁呢?生:彝家娃娃。听得很仔细,那彝家娃娃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快乐的,幸福的。师:出示课题,对了是幸福的。 2听 师:那就让我们跟随彝家娃娃走进彝族了解一下他们的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师生间谈话导入,拉近距离,聆听感受音乐。运用微课形式讲解彝族的风光,学生充分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听 师:了解了彝族的幸福生活之后,就让我们跟随彝家娃娃跳起来吧。 二解决衬词 师:歌曲中你认为最有意思的歌词是什么呢? 生:阿里里 师:阿里里可了不起呢,他可是彝家娃娃通向幸福生活的谜语。 4听。 师:阿里里在歌曲中出现了几组呢?你来听。

彝族舞蹈说课稿

彝族舞蹈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彝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纯朴、清新、欢快、豪放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本堂课彝族舞蹈的学习,是为学生能更快的掌握彝族舞的风格、韵律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a、通过彝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彝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舞步,基本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等。 b、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表演舞蹈的能力。 c、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舞蹈虽然是动作的艺术,但不仅仅是做做动作而已,更重要是体现一种内涵,尤其是民族舞蹈,更要舞出本民族的文化与特点。本堂课彝族舞的学习重点掌握第二部分的动律特点及风格,难点在于把握膝部有连续不断的曲伸和踏步的衔接。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 “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及时纠正表扬,共同进步。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部分 a、首先我先完整的示范 b、让学生们谈谈:看完老师的示范,说说你对彝族舞蹈的了解 c、对学生舞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 2、授新在这教学环节中 a、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的程序,首先是彝族舞蹈基本体态和动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彝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激起学生对彝族舞蹈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