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精神家园 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 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 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 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我这样理解。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一个知识分子,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有宏大的志向后,还有博大的胸怀。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了。毛泽东曾经豪迈地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正沧桑。”其中抒发的正是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啊!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需要微笑

高考满分作文800字:生活需要微笑 高考满分作文800字:生活需要微笑 尼采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巴黎大学的围墙也刷着“生活在别处”的字样。我曾经长久地喜欢这些闪光的句子,它们无不阐述着一个道理:生活需要乐观,需要微笑。 悲观者愁眉苦脸,认为他们从天空飞过,天空却没有留下他们的痕迹,他们看到的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乐观者微笑生活,认为天空没有留下他们的痕迹,但他们已经飞过,他们看到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打来,在它的身上,脚下碎开”,在那段红色动乱的文化大动荡中,艾青被扣上反动的帽子,受尽折磨,但他却始终微笑着。在大兴安岭,你常常可以看到正在劳动却依旧哼着歌的他。即使前路是无尽的黑暗,但他始终追寻着心中的光明。他说:“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所以,纵然他被困在窗台,却依旧能够构想着海洋。他说:“生活需要微笑,我便微笑。” 是的,生活需要微笑。亚历山大市的海蒂在实验室里度过了她23岁的生日。这个女孩,从一出生就待着科学家为她制造的无菌室里,因为她有一种奇怪的病,她的皮肤对外部环境过敏。她从出生开始,母亲没抱过她一次,她也不能哭泣,因为咸咸的泪水会腐蚀她的皮肤。多么孤独的人啊,但是她笑着说:“我喜欢上网,那里有我喜欢的天堂。” 因为不可以哭泣,海蒂选择了微笑。然后,那个写下“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顾城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却因为不会微笑而走上了极端的自杀道路。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看见什么取决于你的心态。同样是半杯水,悲观者说:“只剩下了半杯水。”而乐观者则会说:“还剩半杯水。”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的际遇也许会因此而不同。 乐观,就像是寒冷季节的一丝阳光,就像是炎热夏日的一缕清风,给予你的永远是希望、信心和勇气。生活需要微笑,那么便微笑面对生活,怀揣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即使遇到空谷,你面对的不再是悬崖峭壁,而是栈道桥梁——越过空谷,通向新生活的途径。 微笑是一块磁铁,吸引并感染他人;微笑是一把号角,使你振作起来勇敢面对生活。我很想告诉米兰?昆德拉,我见过一种微笑,比上帝本人还要美。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_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_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何谓“水木清华”?实乃水清木华。木华,树木坚毅挺拔而生生不息,求学治业当如木之“自强不息”;水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待人接物当如水之“厚德载物”。水木清华,是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2011年暑假,一次北京之行来到清华园,游到“水木清华”时被其景其境吸引,只觉“水木清华”很美。后来我了解到“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谢混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乱世之下,他将人们审美引入欣赏自然,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私以为,这正是中国文人的向往,是一种远离世俗,回归宁静,释放真我的人生追求。那时的我,便下定决心要来清华园,来追求这份宁静与美好。 2016年暑假,我有幸参加清华暑期学校,再次踏入清华,我对“水木清华”的理解更进一步。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了解到清华建校以来培养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勉学励志,坚忍强毅,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正是如树般“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他们;通过每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我深切体会到清华“文理渗透”的特色:长腿男神刘云浩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物联网,但他引经据典,提到许多文学典故,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文科生,从小便听到许多“工科清华,文理北大”说法,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

刘云浩教授作为工科教授,却有着广阔的人文视野,可见清华人并不缺少人文素养,清华人有着一种“理性的浪漫”,这种“文理渗透”的风格正是如水般“厚德载物”的体现罢。 为期一周的暑校更坚定了我要到清华园求学的梦想,而“水木清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成为了我高三一年里每次考砸之后重新执笔再战的精神动力。 2017年7月19日,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像梦一般:六年前水木清华的一瞥、一年前难忘的暑校、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可以徜徉于清华园求知治学,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天地筑梦,可以更深刻地探求“水木清华”的精神。 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及阅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得到了完善:我认为“水木清华”乃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象体现,“木华”“水清”是校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自强不息,是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少年志气,是蒋南翔“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代怒吼,是科学大师杨振宁等于黑暗中探寻光明的求索精神,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救国的奉献精神,是清华英烈“不因斧钺在前而变初衷”的铁骨铮铮!

高中生关于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一百岁感言

高中生关于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一百岁感言 本文是关于高中生关于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一百岁感言,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高中生关于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一百岁感言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这样写道。读罢杨绛先生这篇洗濯心灵的感言,疲惫和浮躁都在文字中乖乖地驯服,顿觉夏日清凉无比。相对于杨绛先生的淡然处世,我们还只是莽撞的小青年。 多少人热衷于追名逐利,找不到心灵与生活的平衡点,找不到欲望与现实的平衡点;多少人忽视了家的真正含义,被物质操纵了心灵,被欲望出卖了灵魂……其实,人生精彩不精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就如大海一样,波澜不惊的时候多,纵然狂风袭来,波涛汹涌,波澜壮阔,也终归恢复平静。生活也亦如此,不必非要轰轰烈烈,不必非要一鸣惊人,不必非要丰功伟绩,只要找到自己价值所在,只要活出生命的价值,就是精彩的人生。保持平常心,保持平静心,保持平和心,一如杨绛先生那样淡泊人生。 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的大名,是在《围城》附录——《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围城》自1980年在国内重印以来,许多读者对大师诙谐的语言文字拍案叫绝,引来非常关注。杨绛应胡乔木建议写《钱锺书与〈围城〉》:杨绛略书钱锺书的经历、家庭背景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并为《围城》做详尽的注解……她的笔触平静而柔和,她注重细节,从容地叙述,娓娓道来。从而引起我对她本人及其作品的关注。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2020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洲东吴大学。1932年春与钱锺书在清华初识,1933年订婚,1935年结婚,两人同去英国留学,1937年秋同到法国留学,1938年秋同船回国。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长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和

关于精神家园的作文素材

关于精神家园的作文素材 我的精神家园 15岁的我,似乎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精神”,精神,看似空洞、遥远,但蓦然回首,惊讶地发现自己确有一段心路历程…… 在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心灵只容得下绝对的真挚。那时的笑是百分之百地源于内心 的喜悦,而丝毫的委屈、不快都会化为放声大哭,毫不掩饰,毫不伪装。 稍微大一点儿,大到可以分享他人的秘密了,于是便有了承诺——两指相勾的承诺。 即使再大的秘密,从小指相扣的一刹那起,也就定下了永恒的约定,决不背叛。那时“真挚”已由个人延伸到了人与人之间,大家一旦有约,就彼此信任,坚不可摧。记忆中,那 时的天空是单纯的蓝色,而世界也充满了简单的斑斓。 再后来,就大了,大到变得圆滑了。有一天,笑看往事,忽然失望地发现,人与人之 间的真诚已并非记忆中的那般。承诺,尚在耳边余音袅袅,但举手投足间便灰飞烟灭。信任、真诚正一步步地远离,而竞争带给我们的是明争暗斗与太多的虚伪。戴着面具的关怀、夹着嫉妒的祝福、源于0℃的心和100℃的言语,甚至不惜恶语中伤,再也找不到童年的 稚与纯。于是我讨厌竞争,甚至有所逃避。 我不喜欢竞争,并不是怕它,而是觉得它太现实,太残酷,没有一点儿戏剧性发展的 余地。我确实讨厌竞争,或者说,我宁愿同自我竞争,也不愿和他人竞争,因为竞争让人 与人之间失去了“真”!我不想。 但是,我无法避免竞争。记得傅雷先生说过: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过劫 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更何况,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无法舍 弃而必须争取的东西。真正的与世无争、真正的出世是永远做不到的。 于是,回到现实,回到竞争,面对一切的人与事。我知道,我能做的就是把握分寸, 努力争取自己该争取的。信人则己诚,只要坚持住内心的一份真,世界依然有一方纯真。 于是,用真、用纯,我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儿的天空依旧是纯净的蓝色,一如 童年…… [例文二] 我的精神家园 人行走的时间长了,便渴望有个落脚的地方,渴望有人等候、记挂着他。于是人有了 一个小小的家。同样,人的心疲倦了,也渴望有个放松、歇息的去处。于是我们便有了属 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路上》读后感1000字

《在路上》读后感1000字 50多年前,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写了一本小说《在路上》,书中写了一伙叛逆的年轻人,坐上一辆车,沿着美国进行了一场自由乃至放荡的旅行。这本书还有一种历史性的意义,它被认为是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在旅行中,迪克对萨尔说:“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怎么走呢?……”我看到这么多的问号,心里不禁生出一个疑问,就是我正走在一条什么样的路上?并且我们呢?然后我开始审视自己每天的生活,似乎全在忙碌中又似乎全在空虚中,而到底怎么样又很难说清楚,每天也按部就班的上课,和大家一起写作业,但是一天过完了又觉得没有一种可以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没有内在的充实感,好像自己变成了盲从的躯壳,只知道不停地走,却不知道路在哪里。有一天,我翻开一本书,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我才忽然像发现了什么,就是每人必要有一条精神的路途,拥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才会使自己不至于迷失于浮躁的喧嚣里,不至于空虚。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还不够,他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我想了想,这诗意的世界怎么去修筑和建造呢?显然,想象是靠不住的,那就如一片云,就如空中楼阁,就如诗人的理想。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知识,是美的情感,是一团凝结的思想。而这些,当然是要靠读书,要靠思考,要靠走很多路,想很多事情,然后我们才可能拥有一条精神的路途,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想想现在的我们,缺少了知识,冷漠了情感,懒得想一些东西,走一些路,我们的大脑里只藏有更多的空白,更多的幼稚,更多的只言片语啊!当与那些丰富而幽默的人交谈时,我们只知道呵呵的傻笑,这样的时候,我们又何止矮了半截呢,这样的时候,我们想没想到就地挖个坑把自己的头埋进去呢?不过,当我们知道这些时,我们不要灰心,灰心只能是我们的阻力。正如鲁迅在《我观北大》中说:“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是的,我们都还有醉人的希望,因为我们年轻,胳膊有劲,腿也很结实,梦想也都纷繁。我们可以读书,也可以闯荡出一番事业来,路是绝不止一条,而是四通八达的,谁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在这些路的背后,我们都要记得还有一条我们必须走的路,那就是精神的路。罗素有言:“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是的,对于我们的每一个抉择,首先要扣问我们的内心的追求。而对于明天的路能走多远,就要看看我们今天的脚印吧,精神的路不只会给我们希望和指引,它还给我们力量和勇气,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 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文革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 表现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这一种坚韧的力量传递给我。当然,这只是单纯而不真实的希 冀,浅浅微笑,笃笃追求。 一本书,书外面是我,杨绛的人格在书里面,写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希望这一枝的绿芽可以在这个春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诚实的小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他都是诚实的凭良心说话的,有什么说什么,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现在入正题,书中也有关于杂文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杂文就是讲道理的,然而讲道理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杂文就是把道理讲明讲透,看完后会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给人启发让人痛快。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么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我也喜欢。 这本书收集了多年来王小波在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积才能写出这么多精品。并不是在夸耀这本书怎样怎样,而是这本书包括了一个人不同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态。,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写,想写出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所以我们从这本书上也可以了解王小波是个怎样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独立的、乐观的人。当然这些远不够形容他。 按照我的理解,我把本书分成四大区域。第一部分就是主要阐述了自己的女性观和两性观,对男同性恋的看法,传统中国婚姻观的影响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以及一些关于社会现象的分析。而第二部分,则是写自己对小说写作的态度,当然包括写作方法、形式上的创新。他主张真正的好小说是经得起推敲的。第三部分是站在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主要针对传媒方面的想法,对一些中外电影手法和思想的评价,对其影响的分析和主题的看法。其中体现出了社会的浮躁等现象,当然提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艺术。在这一点他主张欣赏文艺要用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第四部分是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上去谈我国的社会现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这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的范围。也写了一些域外杂谈系列,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描写体现整个民族的习性,也反映了他对这种差异的看法。虽然我知道对于这本书,分开描述会使得很多观点不容易安家,因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贯穿整本书的,这只能等到详述后,在各段中提取了。 先说第一部分,我认为其中主要体现的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和理智这些观点,其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中重点提到了男女平等,是从心里尊重他们,而不是当成弱势群体来进行所谓的关怀照顾,现在我国的男女平等虽然进步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认,这一点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这一点在后面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对弱势群体改善以前践踏的态度,也指明了现在国人一种对不想看见的事物采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说出了男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这个群体的困扰,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这种现象。这也体现了作者坚持了科学精神,而不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在《有关给点气氛》《我看老三届》《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几篇文章主要是呼吁大家保持理智,尤其是后两篇,用一种笑话的方式来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迹,他是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上的,这并不是套话,这几篇文章里的闹剧让人发笑,但当它成为现实,我们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么可笑和悲哀。在《男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读书笔记400字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读书笔记400字五篇 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主要分为文化、艺术、社会三部分,作者似乎以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人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考虑过的生活,其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真诚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万千读者。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400字(一)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合上书本,我被作者独特的个性震撼,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的文化的见解十分独特,他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的精神让我佩服。 作者善于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情感,谈及孔孟程朱,他并非盲目夸赞,也并非一味贬低,而认为他们的想法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只要细细体会,其实也没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在他眼里,孔孟程朱所创造的价值远不如法拉第,爱因斯坦,牛顿,莱布尼兹等人。而孔孟程朱的宣扬的那些“仁义”、“格物”、“中庸”等思想,作者认为虽然是好话,但是这好像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再琢磨的过分点,又感觉很肉麻。还有他将孔孟和古代的劳动人民相比,他更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就这么简单。 他的文章很幽默也很有讥讽意味,比如在说到钻研《红楼梦》这里,说到: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

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这几句话我特喜欢,讽刺了那些苦于钻研古人学问,而不去创造新学问的人。 他也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到个人尊严,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个人尊严必须是与国家,单位,集体联系起来的。但是王小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为什么非得把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呢。 伴随着王小波的批判与嘲讽和幽默,畅游了他的精神家园,觉得他是一个特真实的作家,用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一些事物的最独到的见解。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400字(二) 近来,我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利用空余时间我已全部读完。合上的书本后,除了感受到了作者的幽默外,更被作者的精辟所折服。 作为知青出身的王小波,与那个年代的同代人一样,经历着无数次的政治运动、上山下乡……,同时也经历着由此所带来的家庭不幸、个人的坎坷,精神上的被愚弄,纯真的情感被裹读……,但与之俱生的是作者以其独特的、不停顿的思索与追问,表现着生命的尊严和顽强不屈的自由意志。其思想的成熟过程,也就是靠自己的判断力找寻真知的过程。王小波由此终身保持着对精神自由和理性思索的信念。在这个方面,他与同代人一样又不一样,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独特的一个。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思想的盛宴。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

【初二作文】我的精神家园

【初二作文】我的精神家园 无意间在布满灰尘的木柜中发现了多本已微微泛黄的书籍,全都是些诗词文言诵读之书,童年情怀,固执的挤上前来…… 轻触着书页,感受着沁染了生命的书香,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为中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 经典诗篇,寄寓了古人的悲欢离合,豪情壮志,那一颗颗急切的报国之心,从文字书本中 溢出。我羡慕读书人的理想,羡慕才子们的饱经诗书,羡慕陶渊明的远离官场,与世无争,尽享田园的闲逸我效仿他们,向他们学习,书本中的知识道理,在我心中扎根发芽。 我喜欢阅读古人的故事,特别是《成语故事》,小时候,我不明白书中的内容和意思,因此我常以书中的插图取乐;再大一些时,我识字了,知道了故事的内容,但仍不能懂之 道理,可笑的是,每当我心情低落时,我会去翻看它,看到书中的人物比我还悲惨,我心 里就好受了些;现在,我会与书中的人物同欢喜,同伤悲,他们常使我热泪盈眶,我从中 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理想。 如果说故事使我成长,那么《诗经》则为我打开了文学的大门。我喜欢李清照的词, 她在词里吟唱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宋人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心绪复杂,国难家变的南宋人 的泪,而是超越了时代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和时空的亘古不变的感受,和独自疗伤的泪水。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透露出她的悲苦;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透露出自己的青春易逝, 她的感慨,若即若离,让我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在历经风雨之后,逐渐由衰败转向富强,但中华之经典,陪伴我们走过一个 又一个朝代,它就像是一个精神家园,其内布满了中国风,撑起人民不倒的雄姿。 良辰美景奈何天,纵四季流转,中华经典,陪我一起走过好时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名人传读后感范文8篇

名人传读后感范文8篇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这本书也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___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下面是收集的名人传范文8篇,欢迎大家参考。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

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但他们也是与我们一样的人—在完成着生的使命,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软弱的不幸的人,那么请听罗曼·罗兰的心声吧:所有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作我们的养料吧。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高中作文 高中生关于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一百岁感言-精品

高中生关于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一百岁 感言 高中生关于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一百岁感言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这 样写道。读罢杨绛先生这篇洗濯心灵的感言,疲惫和浮躁都在文字中乖乖地驯服,顿 觉夏日清凉无比。相对于杨绛先生的淡然处世,我们还只是莽撞的小青年。 多少人热衷于追名逐利,找不到心灵与生活的平衡点,找不到欲望与现实的平衡点;多少人忽视了家的真正含义,被物质操纵了心灵,被欲望出卖了灵魂……其实,人 生精彩不精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就如大海一样,波澜不惊的时候多,纵然狂 风袭来,波涛汹涌,波澜壮阔,也终归恢复平静。生活也亦如此,不必非要轰轰烈烈,不必非要一鸣惊人,不必非要丰功伟绩,只要找到自己价值所在,只要活出生命的价值,就是精彩的人生。保持平常心,保持平静心,保持平和心,一如杨绛先生那样淡 泊人生。 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的大名,是在《围城》附录——《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围城》自1980年在国内重印以来,许多读者对大师诙谐的语言文字拍案叫绝,引来 非常关注。杨绛应胡乔木建议写《钱锺书与〈围城〉》:杨绛略书钱锺书的经历、家 庭背景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并为《围城》做详尽的注解……她的笔触平静而 柔和,她注重细节,从容地叙述,娓娓道来。从而引起我对她本人及其作品的关注。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2019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 洲东吴大学。1932年春与钱锺书在清华初识,1933年订婚,1935年结婚,两人同去英国留学,1937年秋同到法国留学,1938年秋同船回国。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 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长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和戏剧等,主要作品有 《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晚年的杨绛一直笔耕不辍,2019 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我喜欢她读她的作品,也羡慕她和钱锺书的爱情,更敬佩她对待人生的态度。回 顾杨绛先生的个人生涯中,她与钱锺书既有过在国难当头惶惶不可度日的艰难岁月, 也有过“文革”中被作为“资产阶级学者”揪出来批斗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或许杨绛 先生这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便是她与钱先生的爱,那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是她和钱锺书相濡以沫厚重的深情,是他们精神上心灵相通,生活中悉心呵护。 是这爱支撑了她,是这爱让她甘心付出,因为她知道自己最爱什么,最想要什么。在 心爱的女儿、挚爱的先生相继离世以后,杨绛先生的痛楚可想而知。三河里的寓依旧 是水泥地、白墙,家具简陋,而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她独自一人在整理《钱钟书

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500字

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500字 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观卓别林喜剧,有时是要准备一块揩泪的手帕的: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时时刺得读者心灵深处隐隐作痛。这是大师的幽默与市井幽默之不同处。市井泼皮被警察捉住,便央求道:"警察大爷,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此等幽默,想象力不可谓不佳,可是除了逗笑,别无其他功能。大师的幽默,常常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 时下能够于余音里品出几分深邃内涵的幽默高手所存无几了,王小波算是一个。可惜45岁就英年早逝。王小波游侠般地在文坛突然出现,又遽然离去,可以理解成天妒英才,也可视之为上帝的幽默。同是混迹于京都文坛,有缘小聚自是情理中事。小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不是王朔那种口若悬河的幽默,相反倒有些沉默寡言,至少在我这个生人面前是这样。但倘有什么话题引起了他的兴趣,偶尔插言,则必是点石成金的妙句,令人长久不忘。

王小波死后出版了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寻来一读,果然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他写的不是相声,目的亦非逗笑;引人发笑,不过是不经意中的本性流露罢了。他的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除了文化的处境便是人的处理,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所以读王小波杂文,是不能笑笑就了事的。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其中,就全看我们个人的兴趣了。 有趣的是,读王小波的同时,我还在读李辉,《风雨中的雕像》、《沧桑看云》等若干长卷都拜读了。李辉是将王小波涉及的一些问题具象化了,以历史中的文人作为载体,读来颇觉滞重和沉闷。同样是沉重的母题,王小波选择了轻松诙谐的外壳。王小波与李辉,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读王小波文章常常令我乐不可支,可是当我试图寻找王小波的幽默例句时,却一句也找不出来,这才发觉王小坡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维特根斯坦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当世界荒唐时,

家园观后感1500字作文

家园观后感1500字作文 《家园》,这个名字很有新意,若是不了解的人看了这个片名,还以为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亲情大片。不过也没错,这确实是一部“亲情巨作”,是关于慈爱的地球母亲和她无情的人类小孩的家园。 家园观后感1500字作文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观卓别林喜剧,有时是要准备一块揩泪的手帕的: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时时刺得读者心灵深处隐隐作痛。这是大师的幽默与市井幽默之不同处。市井泼皮被警察捉住,便央求道:"警察大爷,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此等幽默,想象力不可谓不佳,可是除了逗笑,别无其他功能。大师的幽默,常常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 时下能够于余音里品出几分深邃内涵的幽默高手所存无几了,王小波算是一个。可惜45岁就英年早逝。王小波游侠般地在文坛突然出现,又遽然离去,可以理解成天妒英才,也可视之为上帝的幽默。同是混迹于京都文坛,有缘小聚自是情理中事。小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不是王朔那种口若悬河的幽默,相反倒有些沉默寡言,至少在我这个生人面前是这样。但倘有什么话题引起了他的兴趣,偶尔插言,则必是点石成金的妙句,令人长久不忘。 王小波死后出版了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寻来一读,

果然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他写的不是相声,目的亦非逗笑;引人发笑,不过是不经意中的本性流露罢了。他的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除了文化的处境便是人的处理,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所以读王小波杂文,是不能笑笑就了事的。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其中,就全看我们个人的兴趣了。 有趣的是,读王小波的同时,我还在读李辉,《风雨中的雕像》、《沧桑看云》等若干长卷都拜读了。李辉是将王小波涉及的一些问题具象化了,以历史中的文人作为载体,读来颇觉滞重和沉闷。同样是沉重的母题,王小波选择了轻松诙谐的外壳。王小波与李辉,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读王小波文章常常令我乐不可支,可是当我试图寻找王小波的幽默例句时,却一句也找不出来,这才发觉王小坡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维特根斯坦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当世界荒唐时,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同样是荒唐的,而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来消解它,便成了智者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幽默。当然,绝对的"漫不经心"是无法做到的,这种幽默,也往往并非全然的消解,而是一种更为巧妙的反抗。在《论战与道德》中,王小波发现,国人的文化论争往往"不是争谁对难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一旦争出了结果,

杨绛百岁感言完整版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百岁感言》杨绛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转载于: 杨绛百岁感言完整版)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毫无关系。篇二:《一百岁感言》杨绛 杨绛《一百岁感言》 2013-07-08 21:33:01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百岁感言》杨绛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 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 读书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7612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体会 My spiritual home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一】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

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二】 再一次读。觉得《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我也喜欢。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 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中重点提到了男女平等,是从心里尊重他们,而不是当成弱势群体来进行所谓的关怀照顾,现在我国的男女平等虽然进步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认,这一点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这一点在后面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对弱势群体改善以前践踏的态度,也指明了现在国人一种对不想看见的事物采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说出了男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这个群体的困扰,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学的

最新【我的精神家园作文怎么写】我的精神家园作文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篇一我的精神家园 15岁的我,似乎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精神”,精神家园作文素材。精神,看似空洞、遥远,但蓦然回首,惊讶地发现自己确有一段心路历程…… 在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心灵只容得下绝对的真挚。那时的笑是百分之百地源于内心的喜悦,而丝毫的委屈、不快都会化为放声大哭,毫不掩饰,毫不伪装。 稍微大一点儿,大到可以分享他人的秘密了,于是便有了承诺——两指相勾的承诺。即使再大的秘密,从小指相扣的一刹那起,也就定下了永恒的约定,决不背叛。那时“真挚”已由个人延伸到了人与人之间,大家一旦有约,就彼此信任,坚不可摧。记忆中,那时的天空是单纯的蓝色,而世界也充满了简单的斑斓。 再后来,就大了,大到变得圆滑了。有一天,笑看往事,忽然失望地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已并非记忆中的那般。承诺,尚在耳边余音袅袅,但举手投足间便灰飞烟灭。信任、真诚正一步步地远离,而竞争带给我们的是明争暗斗与太多的虚伪。戴着面具的关怀、夹着嫉妒的祝福、源于0℃的心和100℃的言语,甚至不惜恶语中伤,再也找不到童年的稚与纯。于是我讨厌竞争,甚至有所逃避。 我不喜欢竞争,并不是怕它,而是觉得它太现实,太残酷,没有一点儿戏剧性发展的余地。我确实讨厌竞争,或者说,我宁愿同自我竞争,也不愿和他人竞争,因为竞争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我不想。 但是,我无法避免竞争。记得傅雷先生说过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过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更何况,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无法舍弃而必须争取的东西。真正的与世无争、真正的出世是永远做不到的。 于是,回到现实,回到竞争,面对一切的人与事。我知道,我能做的就是把握分寸,努力争取自己该争取的。信人则己诚,只要坚持住内心的一份真,世界依然有一方纯真。 于是,用真、用纯,我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儿的天空依旧是纯净的蓝色,一如童年。 篇二我的精神家园 人行走的时间长了,便渴望有个落脚的地方,渴望有人等候、记挂着他。于是人有了一个小小的家。同样,人的心疲倦了,也渴望有个放松、歇息的去处。于是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生活中,能带给我心境平和的、灵魂沉淀的、思维冷静的不是单纯的一桩事抑或是一件物,而是一种复杂而又简单的状态——独处。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4000字

刚刚读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世界》,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我曾经脑海中的一些疑问发生了碰撞,产生了一些火花,结合当下的一些困惑,觉得有些问题,自己终于找到答案了,至少是说服自己的答案,在此分享一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活得那么的辛苦?从来没有听见周边人中的亲朋好友说,自己最近在休息,或者出去玩了之类的话。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看到的眼中的父母,一年到头好像就没有什么时候休息过,每天早上起来,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从小到大:自己一个人吃饭,洗衣服,自己去上学,生病了自己去医院看病。感觉父母陪伴自己的时间不是那么的多,似乎父母永远有干不完的活,永远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有时候就在想,父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生都在忙碌,究竟是为了个什么?曾经的答案是:为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吃饱穿暖之后呢?为了孩子有钱去上学,孩子毕业之后呢?为了给孩子娶媳妇,娶完媳妇之后呢?帮孩子带孩子。之后呢?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人都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父母岁数大了,该养老了。 想到这里,我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都是在家里由父母这一代人为他们养老,那么我们我们父母这一代,又该怎么养老呢?我们作为孩子的这一辈待在家里为父母养老?显然不可能,因为我们要在城市里面工作,离家太远。把父母接到城市里面来?反问一句,城市里的生活方式,父母会喜欢,会适应吗?我觉得我的父母就不会喜欢,也肯定适应不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忙碌了,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突然把他们放到城市里面来,在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该做什么?他们想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与周边的陌生人如何相处?人都有一种需求:被人所需要的需求,人是社会的人,人是集体的人,人是同类中的人,人或许在物质上能够个人满足自己全方位的需求,但是在情感上,个人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的,需要他人给予,在这个情感稀缺的时代,情感上需求的满足,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不知道在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觉得,自己周边的建筑,好丑啊,为什么盖房子的人就不能把房子盖的好看一点,至少一眼看上去显得不那么的反感,恶心,想吐。有一句话这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光要有居住功能,还要有观赏功能。后来学习了经济学,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因为成本问题嘛。在大多数人看来:房子只要结实,能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就可以了。如果一位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我看到一个家财万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住在一个我看上去觉得恶心得想死的别墅里面去的时候,成本问题这个答案我就无法接受了。因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说,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尊重和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当一个人的物质问题解决完了之后,解决精神需求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为什么那些人的行为用这个理论解释不了呢?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人的行为出了问题? 从小到大,看看自己村子里面的建筑,县城里面的建筑,再看看昆明省会城市里面的建筑,再从昆明坐火车去长沙,看着沿线城市里的建筑,再到大学期间出去玩,看看去过的那些城市里面的建筑:南宁,南昌,南京,衡阳,桂林,再到毕业之后。自己去过城市里的建筑:重庆,北京。大江南北看完以后,我觉得肯定是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不可能这些我去过的城市里面的建筑都出了问题。直到我去了一个城市:云南省红河州的屏边县,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这城市,我喜欢。城市整体布局,规划,建筑风格协调一致,给人一种美感,当时只是觉得那个县城的建筑美,符合我的审美观,却没有想过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看见了一句话:美是一种秩序。突然觉得,自己多年的疑惑找到了答案,对呀,我去过的这些城市,不就只有屏边这个县城在城市整体的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存在着一种显眼的秩序吗。其他的城市,不都是这里一栋高楼,兴许旁边就是一栋低矮的瓦房,甚至是旁边就是一个垃圾场。想到这里,另外一个疑问突然就冒出来了:为什么屏边一个小小县城都可以做到,城市规划布局上整体风格协调一致,而一座大都会城市反而做不到呢?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里面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原话这么说: “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做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 “我前半辈子走南闯北,去过国内不少地方,就我所见,贫困的小山村,只要不是穷到过不下去,多少还有点样。到了靠近城市的地方,人也算有了点钱,才开始难看。家家户户房子宽敞了,院墙也高了,但是样子恶俗,而且门前渐渐和猪窝狗圈相类似。到了城市的近郊,到处是乱倒的垃圾。进到城里以后,街上是干净了,那是因为有清洁工在扫。只要你往楼道里看一看,阳台上看一眼,就会发现,这里住的人比近郊区的人还要邋遢得多。总的来说,我以为现在到处都是既不珍惜人文景观、也不保护自然景观的邋遢娘们邋遢汉。这种人要吃,要喝,要自己住得舒服,别的一概不管。” “我以为,每个人都有—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它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住海德堡,在剑桥,在萨尔兹堡,你看到的不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人,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才会像现在这样漂亮。” 在西方,人们修缮房屋的时候都是做到修旧如旧,而且只是进行内部装修,露天部分是不动的,所以整个城市看上去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存在一种秩序美,反观中国的这些城市,直接将旧房屋推到,全部重来。我就在想,30年后,当一个孙子问一个爷爷:为什么你们当年盖的房子这么丑时,我很想知道这一位爷爷怎么回答。不仅如此,中国的道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思想,中国人自身没有做到,西方的一些国家反而做到了,小国寡民,将房子建在山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