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乡愁》优秀说课稿

九年级《乡愁》优秀说课稿

九年级《乡愁》优秀说课稿
九年级《乡愁》优秀说课稿

九年级《乡愁》说课稿

部编教材新课程培训时指出,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自主欣赏,品味诗歌。

另外,我们工作室的课题为“丰富初中学生语文课外生活实践研究”,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多一些诗意的节奏,拓展一下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我设计了这节课的学习。

今天,我就自己所上的《乡愁》一课,作简单的阐述。

一、说教材。

《乡愁》一课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的内容,这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诗歌,写于1972年,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因此,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分析诗歌意象,感知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爱国情怀。(重点)

2、发挥想象,仿写、创作诗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充分理解本课诗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朗读感悟法。

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我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听读、自读、齐读、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1、想象感悟法。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乡愁”,

做到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2、读书动笔法。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练笔时间,让学生仿写《乡愁》,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七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抢答积累的有关思乡的诗词。

2、【倾听乡愁】听录音朗读。

3、【诵读乡愁】

读诗技巧温馨提示:

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啊”读轻声,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

第四节音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一字一顿。

4、【品味乡愁】

A、理清诗歌顺序。提示:

时间——数量词——修饰语——意象——思念对象

B、诗人借助四个意象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这四节诗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C、乡愁是凝重、浓烈的,诗中为何却说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情感的升华体现在第几节?从这节诗中你还体会出了什么情感?

5、【仿写乡愁】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6、【情感升华】

从意象上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原文见阅读链接)

7、【创作诗歌】

仿照余光中的《乡愁》试写一首诗或一段诗。(也可写母爱、快乐、友谊等其他题目)

四、说反思。

这节课构思严密,教师引导自如,学生有感而发,积极创作,时间分配合理。但教学内容有些太散,没有对诗歌的赏析作透彻的启发引导,朗读练习较少,学案的设置束缚较多,不利于课堂灵活发挥。

苏初中语文《乡愁》一等奖说课稿

苏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道不尽的乡愁

道不尽的乡愁主题学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的。学习诗歌中叠词表达效果,理解复沓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叠词及复沓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余光中的两首乡愁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深受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作者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和浓重的文化寻根情节,体会诗歌中所寄予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诗歌中叠词和复沓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两首乡 愁诗与《诗经》等传统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 2、难点:理解余光中的两首乡愁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深受中国传 统诗歌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作者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和浓重的文化寻根情节,体会诗歌中所寄予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魅力。 师:2016年《出彩中国人》总决赛的舞台上迎来了一位传奇人

物——冯满天,他带着他的中阮为大家深情弹唱了一首《乡愁四韵》,轰动了全场,并且凭借此次表演一举夺得了冠军,接下来请同学们静静欣赏这首曲子。(播放视频) 师:怎么样?谈一谈你听完之后的感受。 生:感慨颇多,畅所欲言。 师: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走进作者和写作背景 1、师:通过课下的预习,相信你们对于余光中有不小的收获,请大家谈谈你的看法。 生:余光中,台湾诗人,1928年出生,祖籍福建,出生地南京,1950年去台湾。直至1992年才重回大陆。 生: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正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体验。9岁离家读书,28岁结婚,30岁赴美国进母亲去世,永失母爱21岁离开祖国大陆到台湾,63岁才重回大陆。 2、师:谁知道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在什么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生: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

部编版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多次感受配乐诗)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品读”、“美美地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整理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第一部诗集《大堰河》,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文题理解: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有多灾多难的祖国。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抒发了对祖国的爱,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中心内容: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刻骨铭心的真挚而深沉的爱,也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 《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等。文题理解:“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感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余光中的这首《乡愁》,从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中心内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寄托于相对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两岸人民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殷切期望。 2.《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诗人,代表作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雨巷》等。文题理解:“我”是指诗人自己,“残损的手掌”即是实写又是虚写,它是诗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意象。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中心内容: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水深火热生活的忧愤之情和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代表作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船》《馈赠》等,她是新时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文体常识: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北岛等。文题理解:面对凝聚着沉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诗人将“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背景下,表达了这一代人的心声。 中心内容:诗人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诗人强烈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4《祖国》:作者: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诗人。作品有长诗《恶魔》《童僧》,剧本《假面舞会》,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文题理解:莱蒙托夫把对祖国的感情比作“爱情”,选取最能代表俄罗斯山川之美的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中心内容:通过铺陈俄罗斯的自然景象和人民生活的场景,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黑人谈河流》:作者:休斯,美国著名的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文题理解:《黑人谈河流》中的“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中心内容:诗人通过黑人对河流的追溯,表达了对祖先和故土的热爱之情。 5.《孔乙己》: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文体常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文题理解:文章以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为题,预示着将围绕这个人物展开情节,并靠人物来揭示主题。而这个怪怪的名字也对应了人物性格,同时也给文章奠定了讽刺的基调。中心内容: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场景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6. 《蒲柳人家》:作者:刘绍棠,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文题理解:蒲柳人家本指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这里代指普通贫苦农家。中心内容:本文主要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豪爽、泼辣、爱打抱不平,以及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似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展现了人们崇高的品格。 7.《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文题理解: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比作变色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

乡愁 PPT

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能够体会诗歌所表 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学生能够学会欣赏这首诗; 3、学生能够学会写几句表达真情的诗。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 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思乡曲》(此曲低沉略带忧伤,为本课定下了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欣赏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后)你有过这种体会吗?(引导学生联系初四了住校不能回家,那种想家的心情。)艺术总是想通的,音乐可以勾起人的思乡之情,诗歌也是这样,你知道有哪些表达乡情的诗?(《静夜思》《回乡偶书》等)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现代也是这样,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余光中照片及生平。(指名学生读。)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让学生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 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明确: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

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 什么? 明确:(1)语速要放缓慢一点;(2)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5、学生试读。 学生自读--指名读(谁来读?)--学生评,再读(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位同学读的怎样?那你能读一遍吗?)--学生评,再读--学生评,再读(直到读的比较好为止)。 6、放录音并屏显本诗节奏,重音标记。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说课人:宋松胜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优秀教案

(封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优秀教 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 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 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乡愁》说课稿 2篇

《乡愁》说课稿 2篇Lecture notes of homesickness

《乡愁》说课稿 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乡愁》说课稿 2、篇章2:《乡愁》说课稿 篇章1:《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说课人:杨煌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 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 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

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 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 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 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 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 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 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 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 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 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 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 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余光中

《乡愁》 西安市第十四中学李永慧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理查德.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学生初谈听后感悟。是啊,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地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诗集有《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钟乳石》等。 三、指导朗读 1、听朗读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一.说教材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余光中)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张伟波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1.简介作者 (看屏幕)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学生先自读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3.指名读,师生共评。(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看屏幕)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学生个别示范。让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评价。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揪人的旋律时,当我们凝神聆听这声情并茂的朗诵时,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乡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几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

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一二点,难点是第三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最基本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诵读,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象构设的画面 3、感悟诗歌的主题及诗人浓烈的思乡情怀。 4、学习用具体意象来表现抽象“乡愁”的手法。 重点难点: 1、诗歌诵读情感的把握 2、诗中深刻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以歌曲《乡愁四韵》导入,渲染诗歌气氛。 二、诗意介绍余光中生平 1、诗意介绍:在当代诗坛,有一位诗人,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他就是余光中。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余光中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 2、大屏幕展示: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音频,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和诗人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蕴含的深情。 3、分组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体会诗人的“家国之思”

四、细读赏析,品味诗歌之美 1、领悟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语言美。 4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幅画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永别 现在——海峡——两岸分隔 五、领悟思考,读出情感 1、乡愁是沉重的,为什么诗人却说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正语反出,反衬乡愁的浓烈) 2、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3、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可以用别的的词语替换吗?换别的词语后的效果有没有不同? 4、这四种意象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6、全班齐读,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 六、比较阅读(课后练习四) 余光中的《乡愁》席梦容的《乡愁》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1、相同之处: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

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2_0678文档

2020 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 2_0678文档 EDUCATION WORD

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2_0678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乡愁》说案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小时候/是一枚的/我在/母亲在/长大后/是一张的/我在/新

乡愁说课稿ppt

乡愁说课稿ppt 乡愁说课稿ppt 篇一: 《乡愁》说课稿乡愁我说课的题目是台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的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2、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初 三,对现代诗歌的形式不陌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据此,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诗歌赏析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在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参与,

使之感受诗歌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思乡爱国之情,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本诗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 1.重点在读,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及其象征含义。 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在于: 抓住这四个中心物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突破重点难点,我的方法是: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教师配乐读、指导朗读、学生齐读、互读、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这样学生能满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的爱去美读,在美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 2、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进而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找出诗中名句,品味并积累。老师要在诵读中起示范作用。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乡愁”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