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纸的知识

关于纸的知识

关于纸的知识
关于纸的知识

关于纸的知识

关于纸的知识篇一

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又是文房四宝之一。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们曾用石壁、兽甲骨、竹木简和帛写字,这些质料不是太笨重,就是太贵了,很不实用。

公元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古纸,在陕西西安,扶风,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是否属于“纸”(供书写用的)?人表面看是植物长短不齐维状组成的。此问题虽争议不一,笔者认为是记事用纸,不是书写用纸。由于这种纸薄厚、纤维不均匀,这种纸称之麻纸。麻纸在汉至唐近千年间,一直是我国主要书写、绘画用纸。东汉时,麻纸质量有了提高,和帝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鱼网、破布等料造纸,纸质较坚韧,史称“蔡侯纸”。我国内蒙、甘肃武威等地都发现有东汉麻纸。造纸术发明后,不仅带动了笔、墨、砚的发展,而且在4世纪后,传至朝鲜、日本、阿拉伯、欧洲,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魏晋以后,造纸原料逐渐增多,有藤皮、草(稻草、麦杆、)桔皮、桑皮、麻竹、荨麻等。东晋时,用纯大麻造纸,质地坚韧洁白、耐水浸。南朝安徽黟县、歙县等地出产一种银光纸、纸质光润,洁白如雪,实为宣纸的鼻祖。当时梁武帝有咏纸诗云:“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可见那时纸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了。

隋唐的我国造纸业的全盛时期,其后大多数纸品种和式样在这时已基本形成。隋代出现了染色纸。唐代,麻纸仍有发展,生产有著名的扬州“麻纸”。以青檀树皮为源料制作的宣纸。不断改进,出现了不少品种,如鄱阳白、澄心堂纸等。这时的宣纸纸质坚柔、洁白细腻、丰滑匀整、色泽耐久,长可50尺,享有“纸寿千年”之誉,被列为贡品。染色纸也在唐纸中占据重要地位。硬黄纸是一种很有名的染色纸,加浆、加蜡、使之坚厚莹滑,再以药汁濡染,使之变黄。这种纸防蛀、防水、防霉烂,最宜于写经。当时还出现了经颜色染成的和笺纸,如四川的蜀笺,有深红、粉红、明黄等十种色纸。

宋代,竹、楮皮取代麻等而成为主要的造纸原料,并开始使用木棉。随着印刷业的渐兴,发展了晋代适宜印书的竹纸这时大为盛行。纸的加工技术不断提高,除细磨细琢处,还用蜡、糨、黄蘖、胶、矾等辅料及颜色,金银等进行加工,使纸更光润、平滑、美观。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继续发展,特别是笺纸、宣纸,制作更精,使用更为普遍。在加工技术方面,施胶、加矾、加蜡、染色、印花、砑光、洒金银等都取得显著成就,并发明使用饾板、拱花的繁复的印刷方法,制造了各式各样精美的笺纸。清代,宣纸产地扩大。名目众多,有玉版笺、罗纹纸、六吉纸、夹贡等。还有不少有名的特制纸,如河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充分显示了我国造纸工业的聪明才智。清代未年,机器造纸技术也引进我国,造纸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篇二

1.纸的单位:

A.克:一平方米的重量(长×宽÷2)=g为重量

B.令:500张纸单位称:令(出厂规格)

C.吨:与平常单位一样1吨=1000公斤,用于算纸价。

2.纸的规格及名称:

A.纸最常见有四种规格:

(1).正度纸:长109.2厘米.宽78.7厘米

(2).大度纸:长119.4厘米.宽88.9厘米

(3).不干胶:长765厘米.宽535厘米

(4).无碳纸:有正度和大度的规格,但有上纸.中纸.下纸之分,纸价不同(见纸价分类)。

B.纸张最常见的名称:

(1).拷贝纸:17g正度规格:用于增值税票,礼品内包装,一般是纯白色。

(2).打字纸:28g正度规格:用于联单.表格,有七种色分:白.红.黄.兰.绿.淡绿.紫色。

(3).有光纸:35-40g正度规格:一面有光,用于联单.表格.便笺,为低档印刷纸张。

(4).书写纸:50-100g大度.正度均有,用于低档印刷品,以国产纸最多。

(5).双胶纸:60-180g大度.正度均有,用于中档印刷品以国产.合资及进口常见。

(6).新闻纸:55-60g滚筒纸.正度纸.报纸选用。

(7).无碳纸:

40-150g大度.正度均有,有直接复写功能,分上.中.下纸,

上中下纸不能调换或翻用,纸价不同,有七种颜色,常用于联单.表格。

(8).铜版纸:

A.双铜80-400g正度.大度均有,用于高档印刷品。

B.单铜:用于纸盒.纸箱.手挽袋.药盒等中.高档印刷。

(9).亚粉纸:105-400g用于雅观.高档彩印。

(10).灰底白版纸:200g以上,上白底灰,用于包装类。

(11).白卡纸:200g,双面白,用于中档包装类。

(12).牛皮纸:60-200g,用于包装.纸箱.文件袋.档案袋.信封。

(13).特种纸:一般以进口纸常见,主要用于封面.装饰品.工艺品.精品等印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