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

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综合思维)

3.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2.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城乡景观如何体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瓦尔帕莱索的视频或图片及文字介绍: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然后提问:瓦尔帕莱索这种五颜六色的建筑景观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何关联?

引导学生联想思考:我们自己的家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地域文化?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二、新课探究

(一)地域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完成以下填空:

1.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行云飞瀑、

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4.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教师举例展示地域文化的典例:

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广州的骑街老楼: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底下可以通行,如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它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3-44的“活动”材料,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中,找出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生产活动

?用水、用地制度

?价值观、审美情趣

2.讨论这些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完成以下填空:

1.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外,还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教师讲解乡村景观典例: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

分布: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特点:①是大型夯土民居建筑;②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

客家文化是植根于古代中原地区传统汉族文化,在长期移民生活中适应了南方山区地理环境,并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福建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共同的产物。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完成以下填空:

1.地域文化同样体现在城镇景观中。相比很多现代城镇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例如,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就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关系。

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3.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P47“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图片及补充文字材料【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四合的“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各题:(1)北京的四合院如何体现“合”的内涵?

(2)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北京人的什么性格特征?

(3)试从北方气候的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形成原因。

学生:阅读图文资料,交流讨|料论,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课件补充拓展:

学生: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资料,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分组讨论,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图片,感受世界范围内各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所体现的人类文化内涵,加强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四、课后实践活动

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哪些代表性的城镇或乡村景观?这些文化景观是否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请参考下面的步骤,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为题展开调查。

1.选择一处能反映家乡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填写表2.1。

2.查找资料,分析该景观如何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

要点提示:

·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哪些?

·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是什么?

·景观形成后如何影响当地人的生活?

3.该景观是否受到了保护,受到保护的程度是否足够?

要点提示:

·目前该景观是否存在破损情况?

·该景观是否经历过翻修?由谁负责保护?

·是否进行了旅游开发,开发的程度是否恰当?

4.每组根据调查结果制作一张墙报,在班级或校园里展示。

要点提示:

·墙报不仅要突出主题,图文并茂,还要进行艺术性的设计。

·墙报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手绘画、地图、照片等,还应配有图片的解说词。

·墙报在内容上应当完整地呈现调查结果。

五、作业布置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请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哪些特点。

(2)(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中国的方言多得数不清,尤其是南方比较繁杂,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高中地理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园林景观是尊重自然并将自然小型化、艺术化、再现化的产物。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需求,也是现在城市中公园、绿地、民宿等休闲娱乐场所增加的原因。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园林景观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工程具有美学价值,会影响城市面貌,美化城市环境,能够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对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园林景观设计兼具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要素,在展现出独特艺术审美的同时,还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元素,展现出当地的人文特色,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在园林空间中合理搭配各类要素,形成与主流审美相符合的景观,使之在外观(色彩、形态等)体现出美学特征,在内涵上彰显地域文化。从具体过程来看,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系统化的项目,既要考虑到各个要素的美观性,又要考虑到各个要素组合在一起的协调性。同时,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地域性的特征,需要以景观所在地的地理结构为基础,合理设计景观构型,合理应用当地的植物,整体展现出地域性的人文元素。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空间、时间领域中由于社会活动而形成的文化体系。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且

具有一定的地理环境的阻隔性,在不同的区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众多因素相关,是在人类长的期活动中形成的。这些文化理念根深蒂固,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与历史色彩。园林景观是以人文艺术和自然环境为基础设计的,不管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在自然要素方面,这些都与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地域文化能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个性化素材,设计师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元素,创作出蕴含当地特色的设计方案;2)园林景观设计是展现地域文化的媒介。一个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展现出当地的人文特色,不仅契合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能够体现出当地的人文精神,让本地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外地游客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 1.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把握历史文脉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以历史文化传承这一要素为核心,将之巧妙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是我国享誉中外的园林景观,而在其设计中,就充分体现了文化要素的协调性。比如在宋朝,抒情、写意的文化盛行,苏州园林由自然景观为主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北仑中学施珊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 观上的体现。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 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核 心[来源学§科§网Z§X§X§K]目[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d42687076.html,] 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 上的体现。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 景观上的体现。 区域认知[来源学_科_网]结合区域资料,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城 乡景观有不同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城乡景观 与当地地域文化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 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人地协调观城乡景观是与地域文化相协调的。 教学重难点 1.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深层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以及地域文化概念【探究活动1北仑代表之争】 1.谁能代表北仑味道? 北仑十大地方特色菜 大榭地方特色菜:红膏炝蟹 柴桥地方特色菜:糟带鱼 大碶地方特色菜:咸菜黄鱼汤 大碶地方特色菜:烤菜 春晓地方特色菜:臭冬瓜 白峰地方特色菜:咸泥螺 梅山地方特色菜:梅山豆腐乳 霞浦地方特色菜:大肠萝卜羹 大榭地方特色菜:大榭萝卜干 柴桥地方特色菜:龙头考 2.谁能代表北仑风俗? 梅山舞狮、春晓纱船、郭巨抬阁 这些特色美食都能代表北仑,它们是北仑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共享的,在生产生活、 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地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等; 非物质文化,如习俗、文字、艺术等。 俗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小小的北仑都有 本节课由学生们熟悉的北仑 美食导入,引发学生对不同地 域饮食文化的疑问和兴趣。 在课程第一部分,充分利用学 生的生活经验,让大家畅谈" 北仑代表",深化对文化地域 性的理解和地域文化概念的 理解。

地域文化下的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下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商业步行街建设在我国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在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以方便人们安全、舒适、愉悦购物为目的,通过限制车辆运行,在特定街区内创造出的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的活动。商业步行街景观同城市其他空间一起记载着人类文明和发展的历程,是不同时代街道文化的综合产物。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品味,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1】 一、国内外商业步行街现状分析 1.国内外商业步行街现状 商业步行街是有众多的商店、餐饮店及其他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商店按照一定数量及规模集中布置于一定的街区内, 这样的街区称之为商业步行街。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商业步行街是建于1926 年的德国埃森市的/ 林贝克0大街。而我国商业步行街是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由西方引入的,先后经历了引入阶段、大量建设阶段、过热阶段和现在正在经历的总结建设阶段。虽然国内外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有前后, 但是就整个过程而言, 我们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 那就是商业步行街单一的形式和功能、杂乱的环境以及盲目的大量建设之间的矛盾。以美国为例, 20 世纪60~ 70 年代期间美国一共建设有约200 条完全步行商业街, 但由于惨淡经营, 其中一半以上的商业街都以不同方式引入了过境交通, 随后这种以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步行为其最主要特点的商业步行街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2】 2.国内商业步行街现状 由于每个城市发展变迁的不同,也就注定了商业步行街应该是各具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创建具有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景观不仅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城市的环境以及城市文化也有着现实意义,鉴于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均是基于消除商业街先前就具备的交通功能,从而形成的商业步行街。原有的传统商业街通常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它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因此在城市当中有着古老性。然而,现代步行商街虽然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也会让人感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现代步行商业街都是同一的招牌以及底层架空的连廊等一些单调、枯燥的实物建筑,这就使得不同地域的街道失去了其应有的特殊性,或者深层次上的文化底蕴。这些年来,尽管有些城市逐渐地改善了商业街的购物环境,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 ( 1) 形式、功能单一。建筑形式主要为两个流派, 国际式、仿古式。 ( 2) 大规模盲目建设。鉴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化的步伐也明显增长, 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城市更新的速度。 ( 3) 环境嘈杂、缺乏管理。我国商业步行街普遍存在各为其政、混乱经营的现象, 例如经营商品种类的随意分布、商品占道经营等诸多问题。 二、国内外一些景观机构对步行街的研究 步行商业街环境实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购物中心 (1)刘川(1991年)、卢峰(2000年)、陈芳(2000年)等人则研究了商业建筑的环境建构和设计方法。 (2)对于街道环境,虽然关于绿化、座椅、标识、公厕、废物箱等问题己引起专家和公众的广泛关心,但专门研究得较少,分散于各类关于景观、环境设施与小品设计的书籍和文章中。 (3)多从功能、美观和工艺上考虑,较少体现对使用者的真正关怀(如外部空间中不同年龄人的活动、消费者的活动和休憩空间的设置、无障碍设施配置等整体设计),也没有与地域文化统一联系考虑,张迎星(1997年)、刘文军(1999年)等人对我国目前步行商业街中存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01地域性。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03景观入手。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 (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 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 答案 B 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 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世

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地表不平 D .当地风俗 答案 B 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 01色调、□02色彩。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 03文化意识和□04审美情趣。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05价值追求。,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 .城镇道路 B .城镇建筑 C .城镇交通工具 D .餐具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文化广场设计总说明

说明书 一、概述 本项目位于来县西部的北博农场内。北博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2500公顷,总人口1.5万人。农场以剑麻、水果为主导产业。北博农场属贫困农场,2007年以来农场积极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开发种植具有农垦特色的剑麻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大对农场各项基础设施投入,道路、教育、小城镇、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农场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期。本项目的建设将成为北博农场一个重要的公共设施,为北博农场人民群众的休闲、锻炼提供一个室外公共场所,对建设和谐社会起重要积极作用。 受北博农场东湖居委会的委托,揭阳市电力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编制完成本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内容 包括:文化广场平面布置及地埕结构设计;公共设施(包含厕所及排污)设计;文化广场绿化设计;文化广场照明设计;公共文体设施设计;其它工程(填土方)等。 三、设计依据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014-2006)2011 版;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城市绿化条例》(CJJ37-90);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2012);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2008);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 建设方提供的规划图等。 四.施工设计说明: 1、本文化广场主要面层材料为混凝土、花岗岩和水泥填缝卵石。其面层结构和各层厚度以大样图为准。 2、花岗岩表面拼接未注明处均为平缝对接,施工时可现场适当调整花岗岩石板的拼接形式,要求达到图形平顺、规则。 3、本广场中所有材料的拼接均要求色泽均匀、表面平整、拼缝整齐、圆面光滑、阳角挺拔、阴角简明,灌浆密实无空鼓、地面平展无起伏。 4、本广场设计铺装形式较多。施工时应严格对位,头尾相接,左右相齐。 5、地面土方施工前应进行挖除草根,清除表土。土方填筑按30cm每层控制,逐层压实并填至设计标高,压实度应达95%方能进行垫层和面层施工。 6、本项目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M10水泥砂浆采用强度等级32.5Mpa 水泥,C20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水泥。 7、建筑物混凝土拆模时间及拆模后的保护要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混凝土施工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保湿养护,防止收缩干裂,影响外观和质量。 8、苗木要求:发育正常,苗包等包装牢固。树冠要捆扎好,防止折

多样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人文环境 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教学难点: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谁知道是哪四个?(学生答),其中有三个完全在我们亚洲,这是亚洲三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他们分别是?(学生答)在上述地区,人们不断的开拓,创造了楔形文字和四大发明,从此文明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各地区不同的民族又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之花又开始绽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亚洲的地域文化。 新课: 一、服饰 [展示]四幅图片 [提问]这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传统服饰? [回答]中国的中式服饰、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西亚地区的服饰。 [提问]西亚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回答]颜色大多是白色,头上缠着头巾,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头缠围巾可以阻挡风沙。 [提问]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相似?为什么? [回答]与唐朝相似。当时唐朝很强大,日本曾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不断交流。[提问]中式服饰这张图片拍摄于什么场合? [回答]APEC高官会。 [讲述]各国领导人穿上中式服饰,感受东方文化韵味。 [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文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结]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二、饮食习俗礼仪 [活动]各国不仅在服饰上呈现多样性,其饮食习俗礼仪更是异彩纷呈。下面我们搞一个活动,男女接力比赛,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饮食习俗和礼仪。规则:不用举手,想好就站起来回答,男女交替进行。 [讲述]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日本茶道发源于中国,但为什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提问]大家有没有亲戚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他们有什么感受? [回答]工作压力大,很累。 [讲述]为了消除紧张和压力,人们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的宁静和祥和。可见,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建筑 [讲述]我们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劳动的全部成果。它既是物

文化广场的设计说明

文化广场的设计说明 一.地理背景 广场被四条主道围绕,广场四周是市政府,写字楼,图书馆,博物馆,图书馆外侧是历史名街,设计的时候,须考虑各个文化建筑的性质和文化 二.项目背景 本项目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文化历史和冰雪文化为一体的广场,改造城市面貌,美化环境,建立城市主体景观印象。塑造城市文化底蕴. 三.方案定位 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有利于展示和传承历史文化,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在这三个有利于的条件下着力打造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文化广场。本方案将广场定位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反映城市和场地历史,满足集会,市民休闲游憩,娱乐等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充分考虑地域特点,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内涵。凸显市政府和博物馆大楼的庄严的形象,也要为图书馆的文化和写字楼的文化氛围营造景观环境,改善城市的公共环境面貌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以人为本,以营造高品质的环境及庄严肃穆的精神为目标,精心塑造即生动和谐又不失严肃的文化广场,建筑和开放空间,构筑优美,舒适的绿化和休闲环境,安排亲切宜人的市民驻留活动场所,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强化城市的文化气氛,以满足二十一世纪的城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需求。独具特色的广场形象根据规划区的地形环境特征,结合白旗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国内外广场设计的优秀经验,塑造一个视觉景观强烈,连续开敞的,即有时代特征又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风景线。 规划原则: 1.文化原则: 广场设计应力求挖掘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并体现新时代城市的形象。 2.以人为本: 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良好的环境效果,为人们提供舒适、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广场空间应能满足人的多维感受,并进行无障碍设计。 3.生态原则: 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广场和区域的和皆共生。4.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广场设计应为将来预留发展空间,并能与全局协调。 5.经济原则: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城镇化 1.概念 2.标志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5.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问题 2. 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管理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提问] 1.城镇化的意义 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新课导入]: 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地域文化 1.文化具有地域性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 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出示图片]: 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及剖面示意图。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图2.33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 布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这种“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图2.34),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

最新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 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文化广场设计说明

常德市草坪镇文化广场设计说明书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设计的文化广场位于草坪镇龙相路与上河路交叉口东南角,东侧为惠阳大道(原207国道),西侧比邻民间艺术文化街,规划用地面积为1.89公顷。 二、规划依据 1.《常德市鼎城区草坪镇总体规划(2012-2030)》; 2.《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3. 其他相关国家规范、标准; 4. 对现有场地的踏勘等。 三、规划要求与目标 1. 规划设计要求 (1)将广场东南部的加油站搬迁至207国道东侧; (2)文化广场的规划重点强调文艺活动表演功能,宣传草坪文化; (3)设计风格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与民间艺术文化街建筑形式协调统一。 2. 规划目标 通过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为草坪镇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展示平台,成为民间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 四、现状概况 1.交通状况:文化广场东侧与207国道相接,北侧现有一条乡土路,总规中将其规划为龙相路,交通便利。 2.广场现状:本次规划的文化广场内以及周边均为农田景观,视野开阔。广场东侧沿207国道有一条约4米宽的沟渠,设计中考虑以涵管的形式预埋在广场下面代替沟渠排水。广场东南部现有一栋3层楼私宅和加油站,总规中将其搬迁至其他位置。

五、规划设计 1. 布局与设计理念 广场以文艺中心广场为核心,文化景观道作为景观轴线贯穿广场东西,主入口广场、露天舞台、贵宾席看台三者形成一条南北向景观轴线,文化长廊沿着中心广场南面环绕半周,形成一核心,两轴线,半环形的整体布局。整个广场的设计以展现草坪文化特色为宗旨,最大力度地创造开敞式大型文化活动交流空间,设置多样化草坪文化的设施小品,渲染广场的文化氛围。 2. 广场景观规划设计 文化广场由主入口广场、树阵广场、绿地景观、文艺中心广场、文化景观道、文化长廊、停车场和次入口广场组成。 (1)主入口广场 主入口广场设在龙相路南侧,位于广场北部,中心设置文化主题雕塑作为广场地标,通过台阶形成高差变化丰富空间感官,两侧则利用文化景观柱将视线引入文艺中心广场。 (2)树阵广场 树阵广场分布在主入口广场两侧,广场上以银杏树阵景观为主,利用树池,花钵,木质休闲椅组合成具有休憩功能的景观小品。 (3)绿地景观 广场绿地主要集中在广场外围,形式以草坪为主,配有规则模纹式植物景观以增添广场的庄重感。 (4)文艺中心广场 文艺中心广场由中心的露天舞台和四周的看台组成,露天舞台可容纳1000人进行表演,看台座位可容纳约2000人。露天舞台为开敞式铺装广场,便于大型表演活动灵活搭建舞台形式。看台的形式以露天为主,文化景观道以北的看台设有顶棚,顶棚形式为青灰色波形瓦单坡面屋顶。贵宾看台位于露天舞台的正南面,顶棚形式为青灰色波形瓦二坡屋顶,墙壁为白色。底层为管理用房与公厕,管理用房包括声光控制室、演员更衣化妆间等。底层中部设有10宽通道,连接中心露天舞台与次入口广场,保障交通的顺畅。广场铺装材质以青石板、麻石为主。 (5)文化景观道

城市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论文

城市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论文 关于城市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论文 1钟祥市地理位置、特点及街道景观现状 1.1街道功能设施不完善街道环境不健全 市内一些街道仅考虑到道路交通的基本需求———对路面的要求,却忽略了街道两侧各项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例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供路人使用的设置等.另外,街道路边的遮挡围墙大多为缺少美 观和装饰性的实墙,交通标志缺少系统的精心设计。 1.2街道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性和文化内涵 经过精心设计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能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让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目前市区的街道景观设计,缺少地域性和典型 文化特色,与钟祥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面貌不相符,此外,城市街道 功能比较单一,城市街道缺乏个性.在空间上,街道两侧的建筑在外形、色彩、材料等方面比较相似,缺少体现城市特征的建筑 1.3缺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钟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然而现 有的街道景观设计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没有保留原有街道形成 的风格与特色,割断了新增元素与原有景观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从 而导致城市街道历史风貌受到破坏、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的人文色 彩受到淡化、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钟祥市 街道景观设计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工作,旨在创造更适合人类居住、对环境更友善的人地关系.规划设计当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是寻求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和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钟祥市 街道实际情况,在对其街道景观进行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2.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的环境主体是居住的居民,城市环境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互相交流的地方,公共空间和景观是供 人使用的,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注重视觉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的重点所在.景 观与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休息座椅的 摆放要考虑到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并在休息区、座椅尺度、坡道、专用人行道、盲文标志、专用公厕等相关细节设计中体现出来,使街道景观成为大众娱乐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设计原则 在国内各个城市中,景观设计手法及风格的相似化让一些具有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日渐减少.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挖掘、 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特征的元素,并从本地历史文化中 寻找认同感,这对于展示景观的地方文化特色,增加本地居民的文 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充分展示城市道路的人文美感 城市道路的人文美主要是指通过城市街道的文化特色及营造的人文氛围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美感.作为城市街道景观,它的人文美 是与周围环境的其他建筑构成整体的人文景观所体现出来的,让大 众能直观感受到城市街道景观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的城市道路人文美感. 3钟祥市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营造手法 3.1结合得天独厚的楚文化凸显特色化街道景观 城市的特色通过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最能体现出来,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充分融入到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最能彰显出城市特色. 街道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应该体现出社会对文化的追

高一地理必修2专题训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专题18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基础主干知识理解和牢记 【学法提示】课前预习教材,提炼学习重点,做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理解知识,补充和完善笔记;画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内容】 1.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含义 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的表现和特点 表现: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建筑、民间信仰等等。 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3)地域文化的形成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环境差异、区划因素、移民影响、民族分布等因素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地域文化举例 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

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西宁市学习教师姚怀君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文化的形态、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认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理解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交流与整合的历史意义。 ★搜集、阅读不同地域文化的资料,学会比较地域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有关资料,学会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华夏文化,宏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渗透“两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理解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难点:中国不同地域文化景观中的环境因子。 四、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自学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 文化的两种形态: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通过分析体现江南精神的12 种风物与环境的关系。(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河流、 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因素)初步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读14行诗谈阿拉善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展示阿拉善地区地域文化 ●结合两地地域文化谈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是在环境的背景下通过人类的社会活动形成. 环境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读中国地域文化10个区,与地形图、干湿区图、气温分布图结合谈中国地域文化 景观。 重点谈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1、饮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饮食:南米北面 3、建筑: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4、语言:南繁北齐 还有体现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文字: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涝北旱等。 如何看待我国南北文化差异 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通过展示:四中的历史沿革、启明楼的历史变迁。谈启明楼的历史(1867年、教会学 校、法租界)、上海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精神) 通过讨论:为何修旧如旧,谈如何看待文化差异,尊重传统文化、保留地域文化特色。 ●总结 ●材料分析题 日前,《新闻晨报》发表一篇《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 理由:“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针对这一“取消龙的图腾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文化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文化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现状分析 1、宜昌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 据《史记.楚世家》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史记》索隐解释说:“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如上所述,夷陵是战国时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关于夷陵名字的由来,《汉书.地理志》说得很清楚:“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旧志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南北朝时,宋、齐皆称宜都郡、领夷陵、宜都、很出(今长阳)、宜昌四县。梁名宜州,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四县。到了隋代,改陕州为夷陵郡,仍领原四县。唐代初期仍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复将夷陵郡改为陕州,亦仍原四县。五代时,始属前蜀,后属南平国,复更名为陕州。宋朝初年仍为陕州,到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陕为峡,故名峡州,仍辖领原四县。元代置峡州路,明初始改名峡州府,领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夷陵州,仅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清初仍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讳“夷”字,故将夷陵的“夷”字改为“彝”。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 2、文化底蕴 历史悠久的宜昌,是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文化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记录了无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古城周围山传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先后来过宜昌。他们无不陶醉于此,流连于斯。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广场定性 1、规划指导思想 ①创造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整体形象,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唤起人们建设和保护家园的参与意识。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传承和发展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也逐渐增强。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体现景观创新设计和风格,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未来景观设计的方向和焦点。主要针对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及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当中的 具体表现进行论述分析,探索在城市景观设计当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发扬地域文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特色;景观设计;传承发展 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我国独有的地域文化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加强我国城市地域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城市景观设计应该植根于地域文化,通过营造地域性文化景观的方法与载体,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弘扬和发展。同时地域文化作为景观设计灵魂所在,对于景观设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1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 1.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当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具有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地域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人文文化、自然景观以及同该地域发展相一致的其他文化。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又可以细分为建筑特点、宗教信仰以及语言等。同时根据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文化认同感又可以将文化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等,每一个地域文化都是该地区的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和人文性。虽然这几年我国传统的地域文化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只要搭建新的发展平台,将不同地域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就能够被现在的人们所接受,将我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1.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就是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以及发展空间对城市的外在 形象进行规划和设计,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居住环境。对城市进行景观设计,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发展、城市建筑特点、生态学以及美学等。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学科,景观设计才刚刚起步,但是景观设计的形成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发展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该地区的人们在长期劳动中所形成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2.1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在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地域自身的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而形成迥异的特色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文化基础。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地域自身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 上课班级:高一(12班) 执教:徐红(南汇中学) 上课时间:4月7日下午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群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十个地域文化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面对的学生又是自己平时任教的班级,要加强的是学生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十个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2.根据文化景观图,判断不同的地域文化区。 3.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4.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介绍江南水乡文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服饰、饮食、民居、艺术、园林)。以一带面,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之”说。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这次公开课是在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和环境,有份淡定和从容。《中国地域文化》不是教学的难点,但要求文化层面的加宽,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文

化的多样性。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易。上课时心理要有底气,要有足够的自信,这就给自己压力,备课时查阅大量的资料,老觉得自己欠缺着好多。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十个地域文化区,一节课40分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会像天女散花般没有重点。基于此,最终确定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每一个文化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是自己任教的班级,预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另外九个文化区,完成一份PPT。展示他们的风采。收到的PPT,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2个组完成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找的图片、资料也符合课标,简直像小专家。课堂上,就让这2个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一个组“内蒙古草原文化”,另一个组“华南妈祖文化”,课堂上的讲解也挺到位的。学生也欣赏着他们的作品。还有几个组的作品,我汲取了其中的一张图片,由该组学生回答相应的文化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环节,让我深深体会到,相信学生,放手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课堂不是按你预设的方案前进,而是不断有生成的愉悦。 这节课由于学生参与多,没有完成我的预案,但我感觉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