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实践与世界

第六章 实践与世界

第六章 实践与世界
第六章 实践与世界

第六章实践与世界

-------------------------------------------------------------------------------- 返回列表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一、科学实践观的产生和发展

1、旧哲学的实践观

(1)在实践内容上

旧唯物主义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角度理解实践,把实践的内容理解为吃、喝、住、行等日常生活活动,把实践归结为生物学主义上的应付环境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实践理解为道德伦理活动

中国古代哲学:知行关系,“行”是指个人的道德践履,个人的品德修养;

康德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是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伦理道德活动,进而使人达到人身的自由。

(2)在实践的本质上

唯物主义:虽然把实践理解为物质性的活动,感性的活动,但由于不了解实践同一般自然物质活动的区别,。把人的实践等同于动物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忽视了实践的创造性,能动性。

唯心主义:强调实践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但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的范围内,离开了实践的物质性;

费希特:自我设计非我实践不过是人的主观任意冲动

黑格尔:实践理念是“绝对理念”的一个环节实践不过是抽象的理念活动都割裂了实践物质和能动性的统一

(3)在实践的作用上=没有揭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黑格尔: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实践在改造对象和人的作用,但最终还是在思想中调和了理想和现实的对立,没有实现对现实的改造。

费尔巴哈:虽认为:理论所不能解决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但又把实践活动看成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理论活动才是真正人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变革(科学实践观的建立)

(1)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物质性、现实性与能动性、创造性的统一

(3)实践是“批判的”、“革命的”,对世界具有革命的改造作用

二、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第一层含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不同动物本能活动。

第二层含义:实践是客观、物质的、感性的活动。不同人的认识,理论活动。

a.客观性

a)实践的要素:主体、客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b)实践的结果是外在于是外在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c)实践的深度,广度受客观规律支配和客观条件制约

(1)客观现实性

b.现实性

a)实践把人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既检验着理论又

b)使个体利益、需要得到满足

c)实践是人作为物质力量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的相互作用

(2)自觉能动性

a. 能动的认识世界

b.能动地改造世界

a.社会性:实践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b.历史性:实践总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实践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

(2)调整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社会交往、组织、管理、改革、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阶级社会的主要形式),受生产实践决定又反作用于生产实践。

(3)科学活动:观察、实验、科学研究,其中实验最重要的形式。

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和基本的观点

1、马哲同旧哲的根本区别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唯物论和辩证论的有机统一。

2、实践的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一根红线,从实践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本身的历史发展,是马哲的基本内容。

3、实践允分体现了马哲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改变世界,强调哲学必须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为改造世界的革命力量。

第二节实践的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

一、实践的系统结构

1、实践主体

(1)含义: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系统中具有自然性,能动性的子系统。

(2)主体的能力结构

①人本身的自然力是主体能力结构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具有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自然力,可以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中的部份。

②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技能因素。

主体消化、吸收了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改造客体的目的和方法,主体掌握知识越深刻全面,能力就越强。

③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

实践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主体能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知的主导作用,还取决情和意

的调控作用。。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3)主体的社会结构

a.个人主体:个别人

b.集团主体:一定的集体、团体、群体

c.社会主体:一定地域的人所组成的社会整体(阶级对抗未发展到外部冲突时)

d.人类主体:人类主体,至今还未形成自觉的人类主体,只有消灭了阶级,自觉人类主体才能最终得以形成

2、实践客体

(1)含义:主体认识、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且是与主体发生功能性,对象性关系的事物。

(2)客体的特点

a.客观性:客体是不明主体的意志而存在着的

b.对象性:能否成为客体,取决于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能力能否把它当作对象

c.历史性:能否成客体及成为什么程度的客体受历史条件制约

(3)客体的结构

a.自然形式的客体:客体的基本形式

a) 自在自然物

b)人工自然物

b.社会形式的客体:

a)社会结构:经济、政治制度

b)社会关系

c.精神形式的客体: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活动的成果

3、中介系统

(1)含义:把实践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手段,工具及操作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工具的类型

a.作为人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手工工具,畜力、机器

b.作为人的五官,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望远镜、显微镜、遥感装置、计算机。

4、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的区别与联系

(1)主体与主观

①区别主体与主观:

a.主观是精神的东西,与思维意识属于同一类概念

b.主体是人,不是纯主观的,而是有意识的物质性的实体,是意识与物质实体的统一体。

②联系

a.主观、意识是主体的主观、意识,离开主体也就无主观

b.主体总是有意识、主观的主体,没有意识、主观,主体也就失去了本质规定

(2)客体与客观

①区别(客体与客观)

a. 客观是指客观存在,是物质的东西,是指在人之外所有客观事物

b.客体只是进入主体领域的客观事物,同时还包括精神客体

②联系

a. 原则上说,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客体

b.进入主体领域成为客体的客观事物,并没有失去其客观实在性

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1、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关系和认识关系

(1)改造关系(基础):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主体按自己的目的对客体进行改造,使客体发生改变,满足人的需要;同时客体又通过实践制约主体的发展,确证、检验主体的能力。

(2)认识关系:一方面客体作用于主体,客体的存在、属性、规律转化成主体的意识和观念;另一方面主体又以观念的方式占有、把握改变着客体。

2、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1)价值关系: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功利关系,客体以对主体的有用性而成为主体的对象,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掌握、改造、利用物的属性,并以自身的内在尺度进行评价。

(2)审美关系:主客体之间的的一种超功利关系。客体以其客观属性成为主体的审美对象,主体以其审美能力把对象拉入自己领域。

3、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1)客体对主体的制约、限定:人是受动的存在物。

a.客体以实体的方式制约着主体,作为客体存在的实体是人的活动的前提

b.客体以规律的方式制约着主体,人不能违反,消灭、创先规律。

c.客体以手段的方式制约着主体,所处状态的客观条件制约着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客体以社会关系的方式制约着主体,先进的社会关系促进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主体对客体限定的超越:人是能动的存在物。

主体通过发挥能自己自主性、创造性,改造着客体,打破客体的限制,使客体按着人的需要愿望发展。

(3)只承认限制不承认超越会限入形而上学的历史宿命论;反之,陷入唯心主义和主观看目性。

4、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

(1)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主体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使主体的体力、智力向客体渗透和转化。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精神变物质”

(2)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第一,主体消费生活资料成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第二,客体的属性,规律为主体把握,内化为主体的意识;第三,客体作主体活动的工具,增强了主体的本质力量

“在消费中,物主体化”“物质变精神”

二、实践的运行机制:目的通过手段达到结果的过程

1、目的:实践运行的初始环节和内控因素

目的:是人意识对客体的超前改造,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客体自在形式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反映,是主体形成的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

目的体现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统一,结合,但在目的本身范围内无法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2、手段(工具、方式、方法)

借助于手段把目的所确立方案实现出来,从而否定了客体的客观性,使客体改变原来的自在形式,转化为符合目的要求的客体;同时也否定了目的的主观性,使之改变了原来的观

念形态,实在化为客体(与前一客体是同一客体)。

3、结果:是人的意图、意志在客观事物中的凝结和体现,是实践中各要素的总融合,但一经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4、评价:了解实践结果及其意义

(1)对效果的评价

a.目的是否实现

a)成功

b)失败

b.实践的社会后果、整体、长远效应,以证明目的合现性

(2)对效能的评价:实践构成要素所发挥作用的有效性的高低,配置合理,互相契合,效能高,效能即实践潜能的发挥。

(3)对效率的评:以实践活动投入与产出之比来确立实践操作是否合理。

三、实践的反馈调节机制

反馈:控制系统输出的信息作用于被控统,所产生的效应再返送回来,对控制系统一再输出信息发生影响,并影响被控系统状态的过程。

实践反馈:主体根据其作用于客体产生的效应,调整、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再作用于客体,使实践顺利、合目的的进行。

正反馈:是指加剧被控系统的非定向动作,使之偏离原定目标,打破原有稳定状态的反馈。实践正反馈是指由于实践活动来达预期目的,或产生了负效应,或效率低下,而转换实践目标,调整或改变实践操作方式。

负反馈:是指排除被原统的非定向动作,使之趋向目标的反馈。

实践负反馈是指自觉为实现特定目标,由于实践实现了预期目标,产生了积极效应和高效率,而鼓励,强化人们重复,扩大这种实践活动的反馈。

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1、主观世界即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及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的追求、愿望、情感、意志、目的、观念、信念、思想等。

客观世界即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2、二者的区别

(1)异质性

a.客:在人的意识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被反映者

b.主:在人脑之人,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反映者

(2)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虽客观决定主观,但主观毕竟是一种非直接现实性的存在,可以在某些方面和状态上背离客观世界:偏离、否定,超越。

3、相互统一

(1)内容同构:指二者有相对应的基本要素及构成方式主观世界不是独自存在实体,而是从属于客观世界,是被人的头脑反映并转换为观念形式的客观世界。

(2)规律同一:主观世界的规律(思维规律)是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反映和升华,都具有必然性,重复性特征。

(3)相互转化:主观世界通过实践转化为客观的存在,成为客观世界的部分;客观世界的

内容和规律被主观世界所反映把握成为主观世界的内容和规律。

4、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实践造成了主客世界的分化:主观世界不是客观世界自动分化的结果也不光无范畴构成的思维之网,而是实践活动的内化

(2)实践是主客观世界的接触点:对于某一特定主体而言,并非客观世界所有内容都成为主体的组部分,只有进入到实践范围的那部分才能转化主体的内容,实践制约着主客观接触的范围。

③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自世界即天然自然:包括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即属人世界: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二者的区别

a.自在:独立于人,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b.人类: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对象世界,运动变化是自觉的

3、相互联系

(1)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客观世界的构成部分,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2)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a.人的生命

b.人的本质能力

c.人的活动成果,铲除

d.人化自然痕迹。

(3)人化自然参与、加入到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自在世界的运动,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的自然过程。

(4)社会形态、人的关系制约着人类对自然的加工、改造、人化自然是打上人的烙印。被社会中介过的自然。

4、二者分化统一之基础是实践

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生产了“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

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实践创造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二者的统一共同构成统一的物质世界。

①人类世界是实践活动(即人的对象活动)的产物,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直接现实性,因此是哲学世界观应该而且必须关注的领域,也是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②承认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并不否认的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马哲使终坚持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2、实践促进了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

实践的不断变化发展促使整个感性世界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形成更大规范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内在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实践是整个现存世界的缩影。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单元综合测试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地的区域反化与当地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组合正确的是() A. 俄罗斯的雅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气候湿热的自然条件 B. 恒河平原的孟加拉人以船为交通工具—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C. 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多住高脚屋一多地震 D. 中东地区的沙特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过着游牧生活—气候严寒 2.到了国外还要遵守人家的宗教习俗,世界上信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是() A. 佛教 B. 伊斯兰 教 C. 基督 教 D. 道教 3.西亚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是() A. 热带雨林地区 B. 终年严寒的地 区 C. 热带沙漠地 区 D. 热带草原地区 4.小明学习“人口与人种”这一节后,对人口的增长、分布、人口问题、密度等方面作了如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 高 B.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C. 中纬度近海地区的人口分布多,高寒地区的人口分布稀少 D. 一个国家人口越多,人口密度就越大 5.下列对世界人口、说法搭配正确的是( ) A. 西亚——白种人——佛教——发展中国家。 B. 巴西——黄种人——西班牙语——发展中国家。 C. 欧洲西部——白种人——基督教——发达国家。 D. 中国——黄种人——汉语——发达国家。 6.以下不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所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是() A. 住房紧张 B. 劳动力短 缺 C. 交通拥 挤 D. 就业困难 7.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 A. 农田 B. 牧 场 C. 池 塘 D. 高楼 8.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

1.世界步入近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连线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牛顿——力学三定律 B.达尔文——进化论C.伏尔泰——启蒙思想 D.爱因斯坦——杠杆定律 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颁布新宪法 3.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周期性特别强 B.持续时间比较长C.破坏性特别大 D.涉及范围特别广 4.1948年,在运往希腊的物资上都印有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般的纹章标志,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下 5.下列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的是①蒸汽机

②内燃机③克隆技术④互联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有人断言,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但从 今天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 乎是不存在了。其依据是 A.有美国充当世界警察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联合国安理会作用加强 D.欧洲联盟的建立 7.2001年,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正式成为世 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这是中国为顺应世界哪一潮流 做出的努力 A.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信息化 C.世界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 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全球开 始统一”始于() A.文艺复兴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看出南北战争前,美国南北 矛盾的焦点是() A.工业品的进出口问题 B.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C.是否开放国内市场问题 D.是否提高关税问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单元测试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读“世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变化趋势图”,据图可知() A.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将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B.发达国家决定今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总趋势 C.全球性的老龄化问题加剧将导致劳动力短缺 D.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将成为全球性的人口政策 2 . 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是() A.非洲B.欧洲C.拉丁美洲D.亚洲读“经纬网地图”,回答问题: 3 . 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 A.30°N、150°E B.30°N、150°W C.30°S、150°E D.30°S、150°W 4 . 图中A B C D四点中,符合东半球、南半球、无阳光直射现象三个条件的点是:()A.A点

B.B点 C.C点 D.D点 读以下一组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图、数据图、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5 . 下列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叙述正确的是() A.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寒冷B.本区海岸线曲折多港湾 C.矿产资源相对贫乏D.咖啡、可可是主要经济作物 6 . 景观图反映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A.热带草原景观B.极地景观C.热带雨林景观D.沙漠景观 7 . 下列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协调人地关系的建议中,最重要的是()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B.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C.加强团结与合作,减少种族纠纷和部族冲突 D.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 8 .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四国的经济特征是() A.农业十分发达B.以单一商品经济为主 C.工业以制造业为主D.以加工出口型经济为主 9 . 下列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世界现代史高考题合集

现代 选择题 (2019·浙江)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D.缔结《非战公约》 浙江就多多少少有点没办法,喜欢考这些硬知识 但是其实你只要看过课本,就知道肯定选B 张伯伦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绥靖政策 就是放任纳粹到处扩张,最后就出大事了 答案:B (2019·浙江)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1941年冬天=莫斯科战役=闪电战破产 根本扭转应该是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成立联合国的前身 答案:B (2019·浙江)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请观察右侧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 美军两次军事行动——中途岛、马里亚纳 所以你只要知道马里亚纳海沟在哪里,就能先选2 中途岛不看书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你解释,其实就是在中间的意思,不然为什么要“中途”呢? 所以你看图就能很快记住了 答案:A (2019·浙江)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世界当代史复习

世界当代史复习 名词 1.联合国:1945年3月5日,美、苏、中、英、法五国向当时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发 出邀请,准备召开联合国大会。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50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共计282名代表,1726名顾问和记者。最后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有51个国家(包括波兰),《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标志联合国正式建立。联合国设立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机构。联合国成立后,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冲突以及经济和社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2.冷战:“冷战”是相对于“热战”而言的,“热战”通常是指直接使用军事手段的 战争。而“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峙时,采用的除直接战争手段以外的其它方面的对抗,有时也有局部战争。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全面展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的结束。 3.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1日,来自苏联、中国、美国等44个国家的 730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协调各国经济,恢复战后经济。会议最后通过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两个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规定建立两个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除此之外,还确定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些文件和规定共同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 4.忠诚调查:是战后初期美国政府颁布的一项反共反民主的法令。1947年3月, 杜鲁门政府签署“9835号”行政命令,也叫“联邦忠诚法”。主要内容:规定由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和各地成立的特别委员会对美国190万政府雇员进行审查,审查他们是否忠诚美国政府。同时规定政府职员、大学教师、学术机关的研究员也必须宣誓效忠政府,如果发现不忠诚或不宣誓者,要强迫辞职或被解职,是战后初期美国政治反动的表现之一。 5.丘吉尔富尔顿演说:英国的前首相丘吉尔成功地领导了英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但他却无力阻止战后英国的衰落,面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他开始有意与美国联合,对抗苏联。为了在美国国内制造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舆论,经过事前策划,1946年3月5日,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篇演说以“铁幕”一词而闻名。他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降落下来。铁幕后边的中、东欧国家受苏高压控制,由极权主义统治,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丘吉尔还提出:美国应负担起对未来的责任和使命。 丘吉尔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测试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测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1、某村庄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 死亡10人,则这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 千分之十 B 千分之二十 C 千分之五 D 千分之三十 2、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亿大关 A 70 B 60 C 50 D 80 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D北美洲 4、下列国家中,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的是() A 日本 B 巴西 C 德国 D 中国 5、某市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人口为50万,其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千米 A 25 B 250 C 2.5 D 2500 6、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

A 出生率减死亡率 B 死亡率减出生率 C 死亡率 D 出生率 7、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快,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慢 B 人口问题只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C 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的越慢越好 D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8、下列地区人口稀疏的是() A 欧洲西部 B 非洲北部 C 亚洲东部 D 北美洲东部 9、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A 英语 B 俄语 C 汉语 D 阿拉伯语 10、清真寺是哪种宗教的建筑()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印度教 11、有关人种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深 B 热带地区黑色皮肤有利于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C 非洲黑人头发卷曲与降水有关 D 北欧人的鼻子高而长与夏季高温散热有关

12、以下不属于黄色主要人种分布地区的是() A 大洋州 B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C 北冰洋沿岸 D 南美洲中部 13、三大宗教中,教徒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宗教是() A 佛教 B 基督教 G 伊斯兰教 D 印度教 14、世界三大人种划分的依据是() A 语言文字 B 风俗习惯 C 人类体质特征 D 经济水平 15、下列语言不属于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 葡萄牙语 B 俄语 C 汉语 D 阿拉伯语 16、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 佛教 B 道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17、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俄语 C 汉语 D 阿拉伯语 18、西亚和北非地区主要流行的宗教是() A佛教 B 道教 C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19、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 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学突破 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 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完整版)世界近代史测试题(含答案)

世界近代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25分) 1、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发生了社会巨变,这一巨变主要是指 A.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开辟了新航路B.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活动 C.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D.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捍卫民主法制的重要檄文有 ①《权利法案》②《独立宣言》③《人权宣言》④《国际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3、下列哪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两重性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4下列事件中,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文艺复兴②启蒙运动③新航路的开辟④三角贸易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观察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A点处,查理二世被推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 B.B点处,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专制统治 C.C点处,该国通过了《人权宣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该示意图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6.下列有关《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同点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都具有历史进步性 C.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都反对封建专制 7.下列属于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专制王权同议会矛盾斗争尖锐 D.殖民压迫激起人民强烈反抗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历史文献中,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而颁发的法律文件是 ①《汉谟拉比法典》②《权利法案》③《法典》④《土地法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9、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代表着人类民主文明历程的重要成果。它们的内容各具特点,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 B.《独立宣言》——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 C.《人权宣言》——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1787年美国宪法——宣告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 10、长达三百多年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了大量的黑人劳力 B.摧毁了腐朽的封建统治 C.打通了各洲的贸易通道 D.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 11、2013年3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逝世,让拉美痛失一位“最伟大的领袖”。大约两个世纪前,拉 美地区也曾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伟大领袖,他就是 A.华盛顿 B.玻利瓦尔 C.章西女王 D.圣马丁 12、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火车机车②瓦特改良蒸汽机③珍妮纺纱机④飞梭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13、从1880年到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上升了40%。美国纽约和费城在1820年各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分别达到94万人和67万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版汇总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 货币金融体系会议。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 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 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 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 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布鲁塞尔条约: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利 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有效期50年。这是 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对顶,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 受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与援助实际上其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 范登堡决议:1948年6月美国通过了关于美国对外政策“新方向”的范登堡决议。规定, 在持续有效地自助和互援的基础上,以及在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美国可以通过宪法 程序,参加这些区域性和其他集体协定。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同意美国政府同美洲大 陆以外的国家缔结军事同盟条约,从而改变了其对外政策的传统原则,标志美国孤立主义的 彻底终结。同时,为美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了绿灯。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 而成立的军事联盟。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联邦 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 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主要机构有部长 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 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3.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 事联盟。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 20年。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 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同年6月4日条约 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联 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的6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5个常任理事国是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这5个国家对实质问题都拥有否决权,只有有1票反对就不能通过,即“大国一致”原则。常设委员会有:联合国军事参谋团、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监核会、反恐怖主义委员会。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

选择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其中整个非洲大陆除利比里亚和()外,都已成为殖民地。 A.利比亚 B.埃塞俄比亚 C.阿尔及利亚 D.摩洛哥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总统塔夫脱在拉丁美洲推行的政策是()。 A.门罗主义 B.大棒政策 C. 门户开放 D. 金元外交 3.亚洲觉醒时期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潮流的先声是()。 A.1905年俄国革命 B.1905-1911年伊朗革命 C.1908年孟买大罢工 D.1911年辛亥革命 4.1907年()签订后,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A.法俄同盟 B.英俄协约 C.英法协约 D.三国同盟条约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是()。 A.马恩河战役 B.坦能堡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坦能堡战役 D索姆河战役 7.坦克被第一次实际用于作战是在()期间。 A.马恩河战役 B.坦能堡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8.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日德兰海战发生于()。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9.1907年()的签订,使朝鲜彻底沦为日本的保护国。 A.《日韩议定书》 B.第一次《日韩协约》 C.第二次《日韩协约》 D.第三次《日韩协约》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依次崩溃的三个封建王朝是()。 ①罗曼诺夫王朝②哈布斯堡王朝③霍亨索伦王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11.指出下列各组条约的排列顺序哪个正确:() ①布列斯特条约②色佛尔条约③九国公约④洛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西哥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是()。 A.柴鲁尔 B.桑地诺 C.卡德纳斯 D.凯末尔 13.1924年法国()执政时期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A.白里安 B.普恩加来 C.赫里欧 D.米勒兰 14.1923年鲁尔危机期间,法国执政的政府是以普恩加来为首的()。 A.左翼联盟 B.国民联盟 C.国民联合 D.人民阵线 15.1924年5月,赫里欧左翼联盟政府执政时期发生了下列哪些事件?() ①鲁尔危机②接受道威斯计划③法苏建交④稳定法郎币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16.二十年代欧洲小协约国是指下列哪些国家?() ①捷克斯洛伐克②保加利亚③罗马尼亚④南斯拉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最早加入苏联的四个共和国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六章的答案

1、如何评价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发展需要,建立战时体制。中国政府最高统帅部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正面战场总体战略。 第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爱国将士在华北、华东战场上都表现出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第三,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并一定程度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战争资源,以巨大的牺牲将抗日战争拉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实行了片面抗战的路线,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致使正面战场的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和失败而结束,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第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集团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然表示要抗战到底,但也表现出妥协、倒退的倾向。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由抗日战争初期的积极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进入相持阶段后,虽然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有所动摇,但仍在坚持抗战。国民党的抗战损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不仅从中国战场上来看,起到了打击敌人的作用,而且,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也有力的牵制了日军。 第五,为了支撑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国民政府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以内迁工厂为龙头,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了战时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建设。在政府主导的战时经济体制下,中国后方建设事业有较大发展。 第六,中国军队从缅甸开始的反攻,缅北战役的胜利,与盟军的对日反攻一起,构成了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强大攻势。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第二,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第四,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第五,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分析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分析 15思政专接本梁忠秋151500000519 当今世界,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太平”世界并不太平。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的重大问题。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和影响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20世纪,世界上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们从战争原因、战争性质、战争规模及转折点、战争结果、战争影响等几个方面简单梳理一下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争原因 工业革命进入新时期后,资本主义经济在高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在加剧.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对比发生了急剧变化,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占有广阔的世界市场,其对殖民地的依赖性使经济发展缓慢而且落后了;新兴的美、德、日等国经过统一和改革,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采用新技术,经济迅速崛起,但海外市场狭窄.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及军事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更加明显.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是第一次时间大战的直接原因是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1929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英法的绥靖政策等。这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

因和具体原因。 二、战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以及由 英法俄国组成的协约国。所以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战争是非正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却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第二阶段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苏联参战根本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性质;1940年5月希特勒德国进攻西欧,英法被迫抗击,战争性质改变。 三、战争规模及转折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分为东线、南线和西线,其中西线起决定作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分为三个,分别是欧洲战场、亚洲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远远超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出现的新型的战术要多于一战,无论是死伤人数还是参战人数、国家、损失、战火波及的地区,二战都要比一战大很多。众所周知,一战最大规模的战役为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二战最大规模战役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次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 四、战争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目的是重新瓜分

世界当代史复习

世界当代史复习 一、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1、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根据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形成的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主要由美苏两国主导,所以又可以称为两极体系或两极格局。 2、联合国建立 1945年,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名为“联合国日”。 3、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44个国家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这是对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一个安排。按照协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根据含金量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按照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来的世界银行),后又成立关贸总协定,构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美国政府使美元与黄金脱钩,并使美元贬值,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所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二、美苏冷战 1、美国发动“冷战”的过程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提出对苏遏制政策,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掀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政治),这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经济),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同苏联抗衡,同时控制欧洲。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签署,北约组织建立(军事),北约成为美国与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冷战后,北约不断东扩。 2、苏联的应对措施 苏联等国于1947年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政治);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济);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军事)。 3、冷战中的典型事件 冷战中发生过两次柏林危机(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等。 4、三个阶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单元综合测试题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一、选择题(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下表中,每题2分,共6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 案 题 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 案 1、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北美洲 2. 某一地区在20XX年,平均每5000人当中,出生了100个婴儿,死亡40人。这个地区在20XX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是: A10% 4% 6% B2.0% 0.8% 1.2% C2.0% 1.8% 1.2% D2.0% 1.2% 0.8% 3. 根据下表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国家总人口(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M国6398 2.50 0.65 N国12687 0.94 0.82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M国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N国 ③M国属于发达国家④N国属于发达国家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某国家20XX年初共有人口500万人,该年内出生并成活婴儿4.85万人,死亡人口5.2万人。据此回答题4~5题: 4.目前该国面临的问题可能是:() A.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过大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环境恶化,住房紧张 D.劳动力过剩 5.该国最有可能位于:A.南亚地区 B.非洲南部 C.欧洲西部 D.南美洲 6、某乡人口5万人,20XX年人口出生率为1.2%,死亡率为0.6%。则该乡这一年自然增长的人口为()A.900人B.1500人C.300人D.1600人下表是世界某区域人口资料,据表回答7~8题。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80 1.12 1.01 7.该区域最可能位于()A.非洲北部 B.欧洲西部 C.北美洲北部 D.亚州南部 8.该区域的主要人种是()A.白种人 B.黑种人 C.黄种人 D.黄种人与黑种人 读甲、乙两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据表,回答9~10题。 国家领土面积 (万Km2) 2000年 人口(万人)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甲国58.2 3010 4.2 1.8 乙国35.7 8209 0.62 0.63 9.关于甲、乙两个国家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世界近代史选择题精选100例

1、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A. 新航路的开辟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 工业革命时期 2、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B、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武器,向封建神学作斗争 C、这种文化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D、古典文化经过教会近千年的压制又复兴了 3、成功塑造了哈姆雷特、安东尼奥等文学形象,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的是 A、但丁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拉伯雷 4.14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于 A.英吉利 B.法兰西 C.德意志 D.意大利 5.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于 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欧洲殖民扩张 6.14---16世纪时发现了“人”的世纪。这主要归功于 A.地理大发现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生物进化论 7、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 A、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B、《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C、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D、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 8、新航路开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发现了美洲大陆 B.密切了欧洲到其它地区的交通往来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 9、沿着下列哪一位航海家的船队开辟的航线,你可以一路领略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风光?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麦哲伦 D 哥伦布 10.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使世界逐渐连结为一体的事件是 A、尼德兰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 1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C.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 D.反封建的民主意识觉醒 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B.启蒙思想呼唤着社会的巨大变革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 D.殖民扩张亟需政权的强有力支持 13、我国与俄国签定第一个边界条约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是 A、美国内战爆发 B、日本明治维新 C、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D、德意志完成统一 1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A、国王不能维持常备军 B、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C、国王不能随便征税 D、以法律权利限制君主特权 15、美国独立战争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 A、国家获得独立 B、制定1787年宪法 C、取得法国、荷兰的援助 D、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 16、法国以7月14日为国庆日是为了纪念() A、三级会议的召开 B、攻占巴士底狱 C、《人权宣言》的发表 D、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17.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②都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③爆发的根源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都有利于美国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主要是因为

第三章 当代世界政治及其多极化趋势(世界当代史)

第三章当代政治及其多极化趋势 第一节当代政治及其演变 一、当代世界政治及其构成 世界政治,也称国际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为主的世界政治行为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相互间形成的各种政治关系的总和。 构成世界政治的最主要因素是世界政治行为体。 世界政治行为体既包括国家行为主体,也包括非国家行为体。 ●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居民;领土;主权;政府机构 除国家外,当代世界政治舞台上还存在大量非国家行为体。 ●非国家行为体,是指除主权国家以外的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非国家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世界政党以及恐怖主义组织等超国家且跨国界的集团和势力。国际组织是最主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国际组织,是指以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为构成主体,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的跨国机构。包括: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组织;地区性国际组织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最大的政府间和全球性国际组织。 二、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国家利益 在世界政治中,国家利益是各行为体行为的最根本因素,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动因,也是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的自身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 第二,国家实力 国家实力决定了各国在世界政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也对世界政治产生不同的影响。 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表现为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 第三,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决定了世界政治的基本力量构成。 历史来看,在国家总的经济和生产水平与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保罗﹒肯尼迪 第四,科技革命 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先导因素,科技战已成为当前世界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第五,军事因素 军事因素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演变。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导言和平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现代史 2、和平精神; 3、司马迁的世界历史认识; 4、邓小平的世界历史观; 二、问答: 1、世界现代史如何分期? 第一章二十世纪初的世界 一、名词解释: 1、门户开放 2、大棒政策 3、金元外交 4、日俄战争 5、亚洲觉醒 6、印度自主自产运动 二、问答题: 1、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的优势地位何在? 2、欧洲优势与世界和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三、论述题: 1、就美日崛起的相关问题和对中国的启示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和内容不限制,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名词解释:1、三国协约;2、三国同盟;3、巴尔干问题;4、萨拉热窝事件;5、德皇威廉二世;6、“绞肉机”;7、日德兰海战;8、史里芬(施利芬)计划;

二、问答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如何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论美国参战的意义和目的? 2、试论述俄罗斯参战的目的和最后结果? 3、意大利在一战中的表现如何?怎样去认识意大利的“背叛”? 第三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一、名词解释:1、二月革命;2、四月提纲;3、科尔尼洛夫叛乱;4、十月革命; 二、问答题: 1、二十世纪初期沙皇俄国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俄、德、匈牙利三次革命的进程基本相同,结果却大不相同,为什么?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5、共产国际是什么样的组织? 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名词解释:1、巴黎和会;2、《凡尔赛条约》;3、华盛顿会议;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国际联盟;威尔逊。 二、问答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内容和特点? 2、一战后美日关系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三、论述题: 1、从威尔逊和国际联盟的关系看美国外交的制约因素? 2、一战后新崛起大国之间如何处理相互关系,结果如何? 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2020届中考历史模拟类编:世界现代史综合题(有答案)(加精)

世界现代史综合题 一、选择题 )C 史实结论 A 欧洲人称0~9十个数字为阿拉伯数字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B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 C 美国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发行欧元欧洲具有统一的货币政策 施都()A 图1 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图2 工作付酬的美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2017·江苏淮安)19.下列哪一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C A.削弱了政府的权力B.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非选择题 ◆(2017·广东)27.回看历史,昭示未来。历史最终证明,冷战没有真正的赢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搞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材料二如题27表 组织成立时间性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材料三 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1分)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2分)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2分)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2分) 27.(1)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同盟关系的破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