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第21讲 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第21讲 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第21讲 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第21讲 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

第21讲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大连模拟)下图为南方某特大城市居民住宅区、工业仓储区、商业办公区三类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例与城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三条曲线分别是( )

A.居民住宅区、工业仓储区、商业办公区

B.居民住宅区、商业办公区、工业仓储区

C.商业办公区、工业仓储区、居民住宅区

D.商业办公区、居民住宅区、工业仓储区

2.下列关于三类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4 km范围内,三类用地比例均呈增加趋势,居住用地大于工业仓储用地

B.4~7 km,三类用地比例呈现减少趋势,工业仓储用地开始超过居住用地

C.8~10 km,居住用地相对比例最高,趋势先增后减,商业用地比例大于工业用地

D.11~13 km,工业用地比例超过商业和居住用地,且居住用地全面大于商业用地

解析:第1题,①类型距离市中心3~4 km处最密集,应为付租能力比较强的商业用地;③类型在郊外最密集,适合布局土地需求量大的工业仓储区;②类型在市中心和郊外之间的中间位置最密集,适合布局方便市民购物和上班的居民住宅区。第2题,4 km 范围内,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都是先增加后减少,故A项错;4~7 km,工业仓储用地先减少后增加,故B项错;11~13 km,居住用地小于商业用地,故D项错。

答案:1.D 2.C

(2018·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质检)下面是某市新城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A.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B.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D.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4.该新城区计划建污水处理厂,最适宜布局在(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甲位于城区边缘,且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应为工业区;乙位于市中心,应为商业区;丙的面积最大,且分布在商业区外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应为住宅区。第4题,污水处理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④处位于河流下游,适宜布局污水处理厂。

答案:3.D 4.D

(2018·临沂模拟)下图为某城镇工业区分布及年内风频统计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对该城镇环境质量影响最小的工厂是( )

A.石化厂B.水泥厂

C.造纸厂D.印染厂

6.该城镇东南部适宜规划( )

A.高档住宅小区B.中心商务区

C.仓储物流区D.休闲度假区

解析:第5题,由图中指向标和风频图可知,该市盛行东北—西南风,水泥厂有大气污染,不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地带;造纸厂、印染厂有水污染,不能布局在河流的上游地带;石化厂布局在河流下游和与当地盛行风垂直的郊区,为对该城镇环境质量影响最小的工厂。第6题,该地临近铁路和河流,交通便利,位于城市郊区,可建设为仓储物流区;该地位于河流下游,化工厂附近,不适宜建设高档小区、休闲度假区或中心商务区。

答案:5.A 6.C

下表示意武汉城市圈部分城市经济联系度。表中横列和纵列的交叉值即为两市的经济联系度,数值越大,联系越紧密。读表完成7~8题。

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仙桃

武汉—35.4 33.7 43.8 18.1 13.8

鄂州35.4 —22.2 63.2 1.3 0.4

黄石33.7 22.2 —18.2 2.4 0.6

黄冈43.8 63.2 18.2 — 1.3 0.4

咸宁18.1 1.3 2.4 1.3 —0.7

仙桃13.8 0.4 0.6 0.4 0.7 —

A.武汉与黄冈B.鄂州与黄冈

C.黄石与鄂州D.仙桃与咸宁

8.下列关于武汉城市圈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武汉的服务范围包含其他城市的服务范围

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且相距较远

③与武汉相比,黄石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④各级城市间的服务边界是确定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7题,表中横列和纵列的交叉值即为两市的经济联系度,鄂州与黄冈所在列的交叉值最大。第8题,表中武汉城市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广,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服务级别最高,①③正确;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且相距较近;不同级别的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重叠,故各级城市间的服务边界是不确定的。

答案:7.B 8.C

(2018·郑州模拟)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回答9~11题。

9.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资源

C.交通D.政治

10.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的( )

A.服务门槛B.服务种类

C.服务等级D.服务范围

11.“平衡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法国城市的( )

A.空间结构B.规模结构

C.产业协作D.城市化进程

解析:第9题,材料中提及巴黎一直是法国政治中心,人口高度集中于巴黎,则主导因素是政治。第10题,通过扩大边缘城市的服务范围,来吸引周边人口集聚在边缘城市附近,从而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图示阴影部分为“平衡城市”影响范围,没有提及服务种类和服务等级。第11题,“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体现的是城市规模结构的差异。

答案:9.D 10.D 11.B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8·河北定州中学月考)某区域示意图,A、B、C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三个功能区。读图,分析回答问题。(22分)

(1)A、B、C三个功能区中,属于商业区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分)

(2)该城市在城郊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的有利条件有哪些?(9分)

(3)该地区煤炭、铁矿资源丰富,按自然资源的性质分类,它们都属于________资源。在此资源基础上该地发展了钢铁工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判断,该布局是否合理?理由是什么?(9分)

解析:(1)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占用面积小。(2)在郊区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距离市中心较远,地价低;对城市的环境污染小,且能分散市中心过多的人口和工业,缓解市中心的“城市病”;且郊区煤炭、铁矿资源丰富。(3)矿产资源按自我再生性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布局合理,图示钢铁城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对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小。

答案:(1)B

(2)城郊地价较低;城郊环境质量较好;煤铁资源丰富。

(3)非可再生合理。远离城区且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位于河流的下游。

13.(2018·上海杨浦区一模)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材料二德清县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人口49.2万(2010年),有铁路、高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2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7.0∶57.2∶35.8。

(1)描述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8分)

(2)据图,从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分析城市等级高低之间的差异。(6分)

(3)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10分)

解析:(1)结合图例进行城市体系的总结描述。(2)城市级别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服务范围呈正相关,与城市数量呈负相关。(3)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既有自然条件,也有人文条件。图示和材料二提示了德清县的位置、交通和工业基础条件。

答案:(1)长三角大都市圈按城市规模可分为四级:第一级上海市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第二级南京市和杭州市为省会城市;第三级为省辖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如宁波市、苏州市、无锡市等;第四级为县,如德清县。

(2)城市等级越高,则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远,城市数量越少,城市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

(3)德清县位于上海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交会处,受两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工业较发达,为德清县就地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高中地理新高考第21讲 城乡景观和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第21讲城乡景观和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2017版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学业层级2018年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核心素养要求 1.结合实例,解释 城镇和乡村内部的 空间结构,说明合 理利用城乡空间的 意义 合格考 1.1结合实例,在地图上指出城 乡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 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 区域认知、地理 实践力 1.2运用实例,概括城乡内部的 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 综合思维、区域 认知 2.结合实例,说明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 观上的体现 合格考 2.1结合实例,说出地域文化的 含义 区域认知、地理 实践力 2.2利用资料,比较不同地区的 城乡景观差异 综合思维、区域 认知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 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人地协调观、地 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城乡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 (1)乡村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规模相对较小。 (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乡功能分区 (1)乡村功能分区 多数乡村可以分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商业用地和公共用地区等。都市农业村落有生态控制区、农业发展区、产业经济发展区,以及居住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区等。 (2)城镇功能分区 [易误辨析] 1.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令人赞叹,这主要得益于它作为什么功能区而存在?这种功能区的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成因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构思】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阐述了城市的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城市是人类的重要居住地,如何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更有利于人类的居住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课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让学生处自己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并进行知识意义建构。 学生在生活的城市中,已经对城市的功能分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本节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信息的接触,学习本节知识并不困难,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活动,形成正确的城市规划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让学生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能够说出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的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各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欣赏城市的景观美,热爱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从我做起为创造更适于人居的城市而做出努力。 【教材分析】 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1、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规律;2、综合应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 【教学方法】 调查研究、网络探究、角色扮演

课前,教师收集一些城市形态的图片,将相关资源放到教学课件中,或发布到局域网上。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城市规划师的身份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及其它教学媒体来分析教师给出的各种规划方案,并且给自己选择的城市设计出最合理的方案,从而获取相关的城市规划知识。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引导探究——自主发现——总结提升”。 【教学准备】 上课之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幅大比例尺的江门城市地图,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江门市的城市各功能分区,并在图上作标示。 让学生收集最近公示的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及规划远景。 【教学过程】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1讲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含答案

第21 讲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聚落的外部形态 1.聚落 聚落人类聚居的乡村和城市的统称从宏观来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从微观来看聚落一般建在有充足水源和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 定义聚落在空间分布的平面形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水源、地形 形态团块状 在地形比较完整、平坦和开阔的平原地区,如 成都市 条带状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受水源和地形的综合 影响,聚落沿河谷伸展呈条带状,如兰州市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地租的高低???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社会因素?????? ??? ?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等的关系 (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少,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宗教、经济基础等。 4.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城市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等级会逐渐升高。城市能够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乡村与城镇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案

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聚落的外部形态 1.聚落 聚落人类聚居的乡村和城市的统称从宏观来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从微观来看聚落一般建在有充足水源和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 定义聚落在空间分布的平面形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水源、地形 形态团块状 在地形比较完整、平坦和开阔的平原地区,如 成都市 条带状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受水源和地形的综合 影响,聚落沿河谷伸展呈条带状,如兰州市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类型分布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 ? ?地租的高低 ?? ?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社会因素 ?? ? ?? ?? ? ?? 收入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等的关系 城市 等级 城市 规模 职能 级别 职能 种类 服务 范围 城市 数目 相互 距离高大高多大少远低小低少小多近 (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少,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宗教、经济基础等。 4.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城市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等级会逐渐升高。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微点1 乡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等受当地水源、气候、地形及建筑材料等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和利用。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八章乡村与城镇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达标检测知能提升

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选择题 (2020·绵阳测试)城市人行天桥一般建造在车流量大且行人稠密的道路交叉口、广场及铁路附近。人行天桥只允许行人通过。同一城市的天桥,造型、规模、用材、装饰、色调等差异很大。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城市功能区附近,人行天桥数量最多的是( ) A.居民区B.商业区 C.工业区D.行政中心 2.同一城市建造的天桥多种多样,主要是为了( ) A.缓解交通拥堵B.保障行人安全 C.适应当地环境D.增加城市景观 3.一些天桥安装了电梯,主要目的是( ) A.体现人文关怀 B.彰显经济实力 C.推进城市化进程 D.增添服务种类 解析:第1题,天桥一般建造在车流量大且行人稠密的道路交叉口等地,商业区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人流、车流量大,人行天桥数量应最多。第2题,天桥的类型与缓解交通拥堵、保障行人安全、增加城市景观无直接关系;天桥往往建在商业区,而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建筑物密集,改造难度大,导致道路不规则,因此天桥也只能随当地状况修建。第 3题,天桥附近人流量较大,安装电梯既可以增加通行能力,还可以使一些走楼梯不方便的人群方便、安全地通过天桥,体现了人文关怀;天桥安装电梯并不是为了彰显经济实力,也不能直接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增添服务种类。 答案:1.B 2.C 3.A (2020·广东六校联盟联考)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匹配(职住空间匹配)直接影响城市 通勤成本。城市各空间单元职住比的区位熵(区位熵=城市某空间单元就业岗位数量/该单元常住人口数量 )是反映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的重要指标城市就业岗位数量/城市常住人口数量 (以下简称区位熵)。读上海市中心区2010-2013年职住比区位熵分布图,回答4~5题。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第七章 第一讲 城市空间结构

[基础巩固组] 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称为边缘城市。下图示意某边缘城市城际高铁站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际高铁站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零售业用地B.办公用地 C.生产用地D.居住用地 2.该边缘城市核心区() A.居住用地面积最大B.交通通达度高 C.昼夜人口流动量大D.建筑物高大稠密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形成边缘城市。城际高铁站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地租水平较高,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可能是零售业用地。第2题,边缘城市核心区一般是由交通条件改善形成的,交通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适宜布局商业区。昼夜人口流动量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是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 答案:1.A 2.B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城市功能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聚与扩散可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2003~2013年长春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但各功能用地发展不平衡。下图示意2003年和2013年长春市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 A.1~2环B.2~3环 C.3~4环D.4环外 4.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 A.教育科研用地B.商业服务业用地 C.行政办公用地D.医疗卫生用地 解析:第3题,高等教育用地占地面积较大,一般选址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由图可知,2003年,2~3环和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均较大;而到了2013年,2~3环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减小、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增加,由此可以推断,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4环外。第4题,对比2003年和2013年4环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可以看出,商业服务业用地比重增加最多,说明商业服务业用地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3.D 4.B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A、B、C三类城市功能区分别为()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单选题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城市功能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聚与扩散可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2003~2013年长春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但各功能用地发展不平衡。下图示意2003年和2013年长春市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 ) A.1~2环B.2~3环 C.3~4环D.4环外 2.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 ) A.教育科研用地B.商业服务业用地 C.行政办公用地D.医疗卫生用地 解析:第1题,高等教育用地占地面积较大,一般选址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由图可知,2003年,2~3环和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均较大;而到了2013年,2~3环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减小、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增加,由此可以推断,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4环外。第2题,对比2003年和2013年4环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可以看出,商业服务业用地比重增加最多,说明商业服务业用地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1.D 2.B 下图为1996~2005年芜湖市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示意图。据此完成

3~5题。 3.据图可知,1996~2005年芜湖市居民的( ) A.平均交通通勤成本增加 B.平均工作时间延长 C.平均饮食生活成本提高 D.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4.与1996年相比,2005年芜湖市面积扩大最明显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B.住宅区 C.工业区D.交通用地 5.未来芜湖市将修建连接新芜区和鸠江区的地铁线路。地铁贯通后将最有利于提升新芜区的( )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D.服务职能 解析:第3题,图示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为负值,但居住人口却在增长;说明在当地居住,但到外区域就业的人口在增加,则平均通勤距离、时间要增加,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0引言 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发展进程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1],其规律可以归结为近代主要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模式,社会分化和隔离严重;现代(50~80年代)分异特征绝对减弱,当代(80年代~)社会分异再度出现导致社会空间重构。由于城市因各自的地理区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交通、产业发展等不同因素,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都拥有各自的区别和特征。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场所,是一个庞 大、复杂的综合体,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和产物。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即是由物质 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2]。城市空间结构是以一套组织规则,连接城市形态和子系统内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将这些子系统连接成一个城市系统,其中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地域内个体城市要素(如建筑、土地利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公众机构等)的空间形式和安排[3]。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地域内部各种空间的状态,城市空间结构包括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等。 1.2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空间是由城市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 目的、场所构成的多样的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社会空间的最小单位为家庭,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3个层次,以社会区为主。其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社区是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的,指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中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相应的社区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同时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以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同工厂、住宅、学校、商店等一起位于一定的地域 收稿日期:2007-12-31;修订日期:2008-04-11. 作者简介:刘苏衡(197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方向的研究. 刘苏衡1,张力民2 (1.中南民族大学 工商学院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223;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较之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武汉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揭示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希望能对武汉营造新的城市面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空间演变;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8)03-0084-04 Vol.20No.3May,2008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 第20卷第3期2008年5月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2017年第3期 现代园艺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以飞速提高,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好的艺术景 观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人们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城市公开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如何才能设计出优美、和谐的景观,这是我国所有景观设计师都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特征 景观艺术是形式多样,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既需要有自身的设计理念,也需要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效融合,不能将现代景观设计只局限在一些条条框框中,应在生活环境中融入景观设计,进而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稳定发展。景观设计要追求三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即:艺术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景观设计是一门对综合性要求很强的艺术,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发展密不可分,想要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就必须要结合自然发展规律。景观设计师要确保社会、艺术和自然因素和谐稳定,这样的景观设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益,一旦缺少哪个因素,其设计也就不完整了。结合我国景观艺术设计实际情况来讲,当前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它既是一件艺术品,给人带来美好的心情,也能提高整个区域的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析影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三方面因素 2.1社会因素的分析 在我国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并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有着新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当前社会环境担负着文化、生活和社会等职能。其中,城市环境的建设不但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观、漂亮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让人们更好地放松生活和工作压力。城市景观是人们追求物质精神的一大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绿化城市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环境,有效利用各项环境资源,以此来营造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气氛。2.2人文因素的分析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有力维护人类基本价值。所以,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如果缺少了人文素质,即便设计出来的东西再漂亮,也毫无意义。同时,人文思想中既包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但结合我国景观设计实际情况 来讲,我国很多景观设计师都缺少人文素质,所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缺少独特的设计精神,可见 培养和提高我国景观设计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2.3生态因素的分析 生态保护就是对环境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的保护措施。但需要明确的是,生态的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有景观的建筑活动都应从环境的各个变化角度与生态因素入手,在景观设计中真正落实环境保护意识,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力度。 3提高环境景观设计水平的对策 3.1基于地域景观特色营造的策略 在设计景观过程中,应有效考察此地区,充分了解此地区的环境特征。如:建筑物自身形态与特征能够反映出与附近环境的关系,这种反映就是在有效地说明附近环境特征,进而突出此地区的环境特征。但如何缓解地区建筑和当地环境二者的冲突,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应深入了解此地区的自然环境,这对于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要求相符的景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在确定景观设计项目后,可了解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做好收集资料和调查情况的工作。在设计之前,应搜集并研究具体位置、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等信息。其中,应全面了解地区地理情况,需要掌握的是平原与高原地区的差异,所以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景观中,应全面分析地理形式、地质结构,在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唯有做到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3.3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景观设计不但是为了美观城市,而且其更为重要的是保持生态的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景观设计由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组合而成,在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生态环境完整才能实施的。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下,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新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应彰显出美化城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小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2 夏木华.景观与景观设计初探[J].科技信息,2009(22) (责任编辑禾初) 作者简介:曹阳(1972-),女,湖南人,本科,海口经济学院讲师,从事设计艺术方面的教学工作。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曹阳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景观设计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景观资源、环境行为、景观生态和设计艺术等知识,这些都是环境艺术 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落实好景观设计工作,就需要做好景观设计,从环境艺术视角入手,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特征与内涵,切实提高我国景观设计整体水平。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措施 景观设计 1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