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落实:路径选择与举措建议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落实:路径选择与举措建议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落实:路径选择与举措建议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落实:路径选择与举措建议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落实:路径选择与举措建议

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举课程、教学、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育人合力,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课程育人:育人本质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实现知识传承、训练感官、发展能力、完善人格等教育价值的重任。当下我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要深刻把握学校课程的育人本质,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事实上,如何通过课程培养人、提升人、完善人,如何提高课程的育人能力,是课程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课程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系统,要想让学习者的知识能力、人格品德等朝着预期方向发展,就要为学习者提供特定的教育性经验,就要按照育人要求和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间的必然联系对课程系统诸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有学者指出:“中小学课程的设计需树立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可见,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育人目标统筹规划学校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类型,明确与育人目标相一致的课程目标,理顺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发挥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功能。具体来说,一是要立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现实情况,提炼学校特色,明确学校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明晰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指导学校课程设计。二是要厘清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均衡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对此,要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关系,中小学校首先要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强化体育锻炼和艺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优势,开设体现学校特色和育人目标

的校本课程以满足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但要做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统整工作,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创生。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并不是单纯地追求课程数量越多越好,而是在整体育人目标指引下综合考虑学校课时等条件,保证提供一定的课程门类供学生选择。此外,还要根据学生发展不同层次的需要处理好不同层次课程的结构关系,如针对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课程,针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拓展课程,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课程等,这些课程分别占怎样的比重更为合适,其间的关系如何理顺都是优化课程结构要解决的问题。三是理顺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聚焦课程的深度整合,把握学科内部的纵向整合,明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整体结构和关键问题,避免同类知识的交叉重复;处理好学科间内容的横向整合,尤其做好相近学科类似主题的内容统整。四是课程内容落实德育为先理念,一方面挖掘课程内容固有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人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五是完善课程类型,中小学要兼顾学科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开设,尤其重视活动课程对中小学生的育人价值,在活动体验中抓住契机对中小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提升,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育人: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

教学活动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自古以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性的实践,始终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使命。早在19世纪,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曾明确表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苏联学者凯洛夫也曾指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的作用”;我国学者王策三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一般说来,教学总具有教育性”。这些学者强调了一个共识,即教育性是教学之为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和应有之义,因此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应是德性的充分彰显。结合当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析,教学的教育性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学教育性的实现,就是教学各个环节教育性的实现,对于中小学而言,则应结合本学段的教学任务,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诸环节。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

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其中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往往因其外显性被重视,而道德的提升、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等常因其隐蔽性和难以测量性而被忽视,这有悖于教学的教育性要求和立德树人旨归,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道德尚不完善、人格尚未定型时期,学校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而非只是知识技能一维。从教学内容来看,德育元素的挖掘与渗透双管齐下有助于彰显德育价值。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科内容本身蕴含的德育元素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相关德育元素,如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做到全方位育人。与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价值相较而言,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所带来的道德影响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的—手段角度论,教学的教育性不仅意味着教学目的具有教育性,也规定着教学手段的教育性,这才是教学教育性的完整内涵。而当前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往往用诸如题海、灌输等不道德手段追求短期内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教学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要求,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中小学教学尤其应注意这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取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此外,课堂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声调、语气、手势等都有育人功能,且“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可见,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意味着教师要承担起道德教育的重任,这对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学生观、道德信念及育人能力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检验。比较有效的做法有二:一是作好引领,引领教师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加强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学习,提升“德知”,引领教师反思自身所持有的道德信念,提升其道德敏感性,发展其道德能力,提升“德品”,在此基础上发展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增强发现、分析、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德能”;二是引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尊重教师对立德树人内涵进行恰当的个性化阐释,鼓励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进程中来。

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

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 【摘要】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使命,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课程改革、夯实实践基础、传承优秀文化等路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 【关键词】师范院校立德树人时代内涵实现路径 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从根本上回答了高等教育在新时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性问题,也为师范院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师范院校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师范院校办学目标和实际,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 一、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 (一)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行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从社会主义事业后续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最根本的目标。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了教育的两个“服务面向”和一个“根本目标”,也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这阐明了我国新时期的根本教育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教育领域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战略方针的实现,需要依靠整个教育战线的共同努力和全面推进。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也是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因此,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升师范院校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是师范院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战略方针的具体行动。 (二)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参与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方式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是人民的热烈期盼,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十八大更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首要的创新任务。推动教育事业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基础教育的改革更是重点和难点。这需要一大批政治思想素质好、知识储备厚、创新精神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强力推动。师范院校处于教育研究的前沿,教师教育是其根本优势所在,有责任和义务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的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师范院校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但近年来,师范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存在“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甚至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在教师岗位公招考试竞争中也不占一点优势,体现不出专业特长。因此,坚持立德树人,有利于师范院校提升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有利于增强师范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是师范院校参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方式。

论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日常教育的根本目标 达县景市小学黄仕华 一、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都是阐述立德树人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纵览十八大报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莫过于“人民”二字。“人民”出现了145次。那么,什么是人民最关注的事情?非教育莫属。这也是为什么众多解读十八大精神的文章中,与“教育”有关的阐释最能吸引眼球的原因所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终极目标。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立德”之所以被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道是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所以,立人先立德,人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每一位老师的使命和光荣。 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面对厌学睡觉、东张西望、小偷小摸的学生,面对毕业撕书、毕业后对老师不屑一顾的学生,面对那些成人后种种自私冷漠的行为,他们是否体现了我们理想中的教育? 立德树人,必须从现在开始。我们深知,试卷会渐渐发黄,成绩会逐渐成为历史,但道德这种特别而美好的可以一生受用的东西,却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熏陶和培养才能拥有。 二、原则措施 1、首先要立“师德”。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师德”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却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实际上就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立的“师德”。高尚的师德,除了能够保证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拥有前瞻性和教育手法的灵活多样性,同时教师本身也形成对学

立德树人,爱为根本

立德树人,爱为根本 发表时间:2019-01-04T13:41:43.69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3期作者:张恒[导读] 广东省兴宁市胜青中学514500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工作和管理的对象就是那些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他们渴望被爱,被关注,因此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涵就是一个“爱”字。爱学生是教育学生 的起点和基础,只有真心热爱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一、爱是尊重与信任,沟通心灵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班主任不要老是摆着一副一本正经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要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我不在乎你有多少知识,我在乎你有多在乎我”,你在乎了他们,他们自然也就在乎了你,你们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这良好的师生关系,何愁教育与管理呢? 二、爱是宽严有度,规范引导 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对学生的放任,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样只能使学生放纵、任性。对学生的热爱不可无,但对学生的严格亦不能丢。“教不严,师之惰。”作为班主任,更要严格要求学生。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规章制度的制约。在开学初,我就在班会课上和学生共同制定了班级的奋斗目标、切实可行的班规、个人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等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品德、纪律、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我班有一名学生,三天两头迟到,逆反心理又强,如果只是批评教育,那么他要么低头不吭声,要么瞪眼睛不服气……思来想去,我私下叫他来办公室,心平气和地和他谈话,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给班级带来的不良影响,他才平静下来,主动承认了错误,还保证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并自觉在班上做了检讨。有了这个举动,班上其他学生也积极地改正了自己的问题,班级更加的团结,气氛也更和谐了。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含爱的感情,要让学生体会到对他们的严,其实更是对他们成长的爱。我们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承认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但是都没有责怪我,这是因为他们在我的严格要求中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那一份真挚的爱。 三、爱是因材施教,发掘闪光点 班主任要对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去实施教育。学生在初中阶段,思想上会出现动荡期。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与行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用全新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与学生同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声,使自己的爱有的放矢。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东西,要学会发现,挖掘,合理善用,就能发现其闪光点且转化为正能源,传递正能量。 四、爱是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体验幸福 感恩教育既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式,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在学校进行系统的规范和培养。作为班主任,可以依托班级建设,渗透“识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让孩子们在爱的体验教育中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体验真正的幸福。有一次在班上举行“感恩的心”的主题班会,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叫“我眼中的父母”,同学们有的说自己的父母不关心自己,每天只顾着上班,回来也很少跟自己谈话;有的说母亲在家十分爱管自己的闲事,好像总是问这问那,特别烦,所以经常和她顶嘴;有的说自己的父母知识水平低,在学习上有问题根本帮不了自己……同学们讲完了,伴随着《母亲》这一首歌曲,我把在微信群里与学生们的父母聊天的记录和请他们拍的一些工作照片或视频播放在电脑白板上,让学生们看一看他们真实的父母,看完后,我再让同学们说一说心里话:“妈妈,我再也不和你顶嘴了。”“爸爸,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在同学们深情的声音里,我感觉到了孩子们那颗纯真的心。正是这种感恩教育,让同学们理解了家长的辛劳,学会了感恩,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了更积极的学习状态。 爱,增添了我们的人格魅力;爱,发挥了无穷的教育力量。教育工作要做好确非一件易事,只要将教育工作内涵——爱,化作满腔激情,倾注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每一方面,教育工作就能润物无声,春暖花开,取得丰硕成果。我们一起用爱筑起师生彼此信任的桥梁,让我们用爱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体会

学习《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心得体会《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我认为这个文件会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需要认真领会,扎实落实。如果能够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关心教育,把顶层设计和群众探索结合起来,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612771370.html,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作者:彭佳景 来源:《湖南教育·A版》2017年第10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特别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道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并将德育细化为学生素养指标和学业质量指标,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促进德育、智育的交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不能忽视,一些地方出现门庭若市的“培优班”、疯狂逐利的办学机构等,仍在放大“分高遮百丑”的片面导向;一些家庭和学校、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热衷教孩子如何“出人头地”、如何走捷径获得高分,宣扬功利、短视的所谓“成功教育”。这些做法与立德树人的目标背道而驰,也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现象与做法,無不说明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已迫在眉睫。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育人功能。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比如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有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1]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因此,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德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人们的行为规范。离开了这种行为规范,任何人都难以立足于世,任何社会也难以规范运行。应当看到,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但不同性质的社会,“德”的内涵和作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对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根本变革基础上建立的新型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这种社会需要建立和发展一种与以往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道德,即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准则的道德。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并且是为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当下我国强调的“立德树人”,说到底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是根本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是根本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扬州小伙徐砺寒……道德模范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然而,看到现在的教育状况,似乎与立德树人还有那么一段距离。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各类培训企业的“早教文化”,种种现象似乎都在说明“育分”比“育人”来得更重要。但考试分数上去了,社会水平也上升了,而自身的道德水准却不见得会有多高。为此,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它针对的就是当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甚至还在发展着的对于教育本性的迷失。“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多少的排名、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 必须注意的是,十八大报告不是一般性地讲育人是根本任务,而是进一步指出要“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而在当下,却往往是重视“发文章”,或可戏称为“立言”为先。殊不知,真正能立得住的文章,必定是“道德文章”。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人,若竟有文,岂不是“鬼话”?! 立德,树立德业。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为看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 曾经,我们总是以书本的方式,先辈们的伟大事迹为典范,对所谓的德育教育进行宣传和宣扬。却总忘了,这只是书本上,那些死记硬背的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上有着重要意义,却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没有切实体会上的意义。将“德”字铭刻在自己的心头,除了学习什么叫“德”,也要学会“德”该如何表达,如何体现。例如,学会助人为乐;学会尊师重道;学会爱护环境。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成为一个正道之人,不仅仅是一日或几日就可成的。要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努力不懈。如何让下一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从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要自觉认识到作为老师的责任,不要以为只有上课才是育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学生:我们认真负责就是教学生认真负责,我们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我们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我们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我们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我们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特别重要的是,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德育的落实不是落到教材里、课堂上和活动中,而是要落到人心里。“树人”即人的成才,关键在内因。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

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新发中学校长高景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校长如何将“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好,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抓好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保障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即使智育再高,没有好的道德,也将是“废品”。鉴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对教师来说是立师德,对学生来说是立学德。教师立德树人,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小学的校长,办好一个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首先要以德育工作为先。领导要用更多的人文理念,在工作上给与更多的是表扬,激励教师去工作。同时,还要用真诚的阳光照耀学生成长的道路,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学校德育要从课程教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单纯学习知识为服务社会的思想理念。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集中办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养成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要体现学生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建设了层次楼廊文化、国学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艺术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在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二、抓好学生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前提和基础 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提出:“立德树人”之时,提高人的素质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

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根据局党组的工作安排,我就“立德树人”为主旨,为商议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切实问题做出如下汇报:《礼记·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弘扬道德教育,是对于纯粹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形成高尚的个人品格。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坚持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的主体就是老师与学生,德育为先就是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的师资力量,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打造国家的“四有”新人。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学校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探讨和解决意见: 1、教育中存在“重教”而非“育人”的方向性偏差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培养高品质、高素质的的国之栋梁,我国教育素来重视做人的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切实存在着一些以教学成绩为主责而忽略学生德行培养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有些教师之间为了提升教学成绩而互相攀比,认为教学成绩的排名就代表着学生是否优秀,鼓励甚至压迫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而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建设。这也是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弊端,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才是教育之先,构建学生正确思想政治建设是教育之本。针对这一现象应当从源头抓起,加强授业师资团队关于“立德树人”的学习教育。组织本校老师召开学习会议并展开深入探讨,切实加强老师对于“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监督审查。 2、教育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学校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有重点班级的形成、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教学目标的定位偏差等造成对学生不利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长期的公平观念薄弱,对教育的公平性认识模糊。教育的公平性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使得学生因此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也有可能因此丧失本该拥有的机会,造成了教育发展的不和谐。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对于所有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马卡连柯提出“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教育的失败就是国家发展的失败。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的评价机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方式,通过转变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得到教育公平正义,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够成为教书育人的庄严殿堂。 3、教育中教师的素质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教师团体本身存在着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其对国家的教育发展的危害不可估量。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这个人生阶段,善于观察、模仿,很容易受到教师行为素质的影响。虽然每个学生的力量看似渺小,但是正《老子》中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关乎未来国运的中坚力量。国运的兴衰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败在于教资团队的全面建设,所以实行以德修身、以德服众、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全面加强教资团体素质的提升势在必行。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方针下,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切实抓紧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与教育局和党的领导方针相结合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及时谈论并制定出解决办法,只有教育机制不断的进步才有望今早实现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先驱条件。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国之栋梁,它不仅关系着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系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发展前景。“立德树人”就是奠定国之基石,建设国之远望,成就国之大业!

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然而,目前教育中的“育分”似乎比“育人”更具诱惑力,学生的分数上去了,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甚至有社会道德大滑坡的情况。来看几个个案:案例一: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案例二: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案例三: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案例四: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案例五:男生,四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四岁师学习钢琴,八岁学习书法,获奖无数,十岁加入国家冰球队,

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第一位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三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第二位是马加爵。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杀4名同学,2004年6月枪毙。第三位是韩寒。上海人,中国作家,职业赛车手。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中国80后十大杰出人物,2009年亚洲周刊风云人物,新世纪周刊2009年度人物。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作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第五位是李天一。李双江、梦鸽之子,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毕业,后就读人大附中,再到美国沙特克圣玛丽学院留学。成就不小: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金奖,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11年因斗殴拘留教养1年,2013年2月因强奸罪判刑10年。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增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实效性 一、立德树人: 立德 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 立德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立德树人:(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使大家了解到立德树人这个词的含义,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活动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二、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应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既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努力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有利契机,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学科德育”要解决的是“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因此,推进“学科德育”需要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让各学科的教师都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

立德树人是根本

立德树人是根本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小伙徐砺寒……道德模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师德为。“学高为师,身正为”,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立德树人,教育任重道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增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实效性 一、立德树人: 立德 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 立德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立德树人:(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使大家了解到立德树人这个词的含义,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活动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二、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应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既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努力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有利契机,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学科德育”要解决的是“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因此,推进“学科德育”需要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涵,让各学科的教师都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 高校学生工作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实现路径和机制上做出考量,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出发,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日常管理教育,加强毕业期生涯指导,搭建实践平台与素质拓展平台。 标签: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路径和机制;以生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学生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指向意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提出,即是对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回答。高校学生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神圣使命,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育人的根本宗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和实际,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遵从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路径和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及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要求 立德树人,即树立德行,培养人才。“立德”,为古代“三不朽”之一,《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意思是,人生最高的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虽然时间逝去久远也不会磨灭,这就是不朽。古人把立德摆在人生最高目标之首位,足见树立德行的重要性。《管子》中“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是“树人”的传统解释,这表明古代先贤已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寓意非常深刻。立德树人的合用,既是中国文字的精妙之用,也是历代教育经验理念的凝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不断总结和深化对教育的认识,逐步确立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首先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3]其后,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4]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5]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命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对高校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要立德树人,学生工作要体现、最终要实现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高校学生工作有着新的要求。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