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主观题)

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主观题)

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主观题)
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主观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

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反对。

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条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Ⅳ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3、价值观1、人生观4)(共8条原理)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一部分历史观(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或: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反对〗: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三、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3、〖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要求

1、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依据)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主观标准)

五、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风险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 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 具体科学的分类 具体科学举例 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 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 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 2. 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 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特点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本质上是正确地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主义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 史唯物主义律 3. 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本原举例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之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备知识点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之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备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与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在政治的考试中,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很多的知识点是必考的内容,针对这些知识,我们应该使自己必须记会,可以帮助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变得简单。今天来看看高中政治考试必背的90个知识点,或许会对你有用哦! 经济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两个属性:价值和交换价值 1.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越大,价格也越高,越小,价格也越低,成正比 3.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铅笔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写字,面包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充饥,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4. 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比较特殊,它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苹果与面包价格不同,用货币衡量出来的货币有两个职能:一是价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需要符号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印的钱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印的过少,导致通货紧缩,影响商品流通,所以钞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出现商品太少,买商品的人多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大于求是,出现商品太多,买的人少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比如李凯生产一部汽车需要花30天的时间。李凯生产一部手机的时间需要花10天时间,那么这部汽车在市场上的价格是这部手机的价格的3倍(可以假设汽车3万元,手机1万元)。也就是说生产一件东西,如果花的时间越多,那么它的价格也就越高。但是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影响,当市场上卖汽车的很多,卖手机的相对少的时候,这时候汽车价格可能会稍低于3万,手机稍高于1万,但汽车价格基本还是手机价格的3倍 8. 当一件商品价格上升时,买它的人会减少,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也会相应地减少;价格下降时,买它的人会增多,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会增大 9.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因为系数低,说明花在吃饭上的钱很少,剩下的钱可以用在娱乐上、装修、购买奢侈品 10. 中学生的消费观: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度消费,同时不可以盲从别人,消费的时候要理智,平时消费中;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尽量少买或者不买对环境有危害的商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不能随意挥霍。

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训练

咼考哲学主观题训练 1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浩劫而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关于汉字书写的简繁之争未曾终止。一种跳出了“非此即彼”形而上学思维观的主张一一“用简识繁”,体现了海峡两岸乃至全球汉字使用者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最大认同。该主张倡导各地的正规出版物依惯例各得其所,体现了“与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倡导习惯于繁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能写简体字;倡导习惯于简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繁体字。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用简识繁”这一主张为什么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12分) ①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就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②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简体字与繁体字各有存在的理由,繁体字体现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简体字书写方便,符合社会生活需要。③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简体宇与繁体字相互包容,共同发展。④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用简识繁”的主张体现了简体字与繁体字在现实生活中共同存在,与谐共生。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与发展。“用简识繁”倡导共同存在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与繁荣。(每点3分) 2、中国的慈善事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目前’我国各种慈善力量积极开展 慈善活动,在灾害救助、扶老救-孤、扶贫济困等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但就是,慈善事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慈善组织程序不公开、不透明,善款使用不善;普通民众对慈善文化与活动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运用唯物论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12分) ①全面把握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既要瞧到慈善事业的长足进步,也要瞧到还存在的问题,做到实事求就是。(4分)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探索我 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调动民众参与慈善事业活动的积极性。(4分)③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4分)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与物 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就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就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10分)

2020届高考生应掌握解答政治主观题---必修《政治生活》知识点

2020届高考生应掌握解答政治主观题---必修2《政治生活》知识点必修2《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1——2课)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国家问题(人民民主专政问题)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民主具有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二、公民问题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4)公民行使(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3)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

益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3、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公民要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协商民主 5、民主决策 A、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广泛了解社情民意,提高决策的民主性。 B、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C、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看,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D、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做到决策利民。 6、民主监督 方式:信访举报制度、公民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意义: (1)对国家机关: 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 (2)对公民: ①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②有利于提高公民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7、民主管理(实行基层民主或实行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一.第一单元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价格的因素 A.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B.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4.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A.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亦然。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 C.商品需求量还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互补品需求量下降。

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需求量也上涨。 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会缩小。 B.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当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投入。 7.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收入越高,消费量就越大。未来预期收入越乐观,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消费水平会下降。 C.物价水平也会影响消费。一般物价上涨,消费量下降 D.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对消费也有影响。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会影响消费。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消费原则会影响消费。 二.第二单元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反作用生产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1、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联系、矛盾与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7、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8、创新的作用 推动了生产了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高中政治十种主观题题型解题技巧

高中政治十种主观题题型解题技巧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题型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题型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2018高考政治主观题知识点归纳 考前必背!

2018高考政治主观题知识点归纳考前必 背! 2018高考政治主观题知识点归纳考前必背! 知识点篇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1、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二、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

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三、民主选举 1、选举的几种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2、我国现阶段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的具体条件来确定。我国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是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摹本国情出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选择。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也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能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归属感、责任感,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四、民主决策的方式 1、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积极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总结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总结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试。其中政治学科的复习,需要学生们掌握好每个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个人收入的分配(1)我国的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⑵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⑵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①:公平的含义: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财政与税收(1)国家财政财政及其作用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高考政治常识主观题知识点

高中政治常识主观题必记知识归纳 一、国家 1、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民主政治建设 (1原因:①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措施: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国家职能 (1对内职能: ①政治职能: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职能。包括统治、民主和健全法制等方面。 ②经济职能: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③文化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治方向, 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包括科教文卫体艺等方面。 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保、社会保障体制、维护公共财物、兴建公共设施、维护社会稳定等。 (2对外职能:①保卫职能。②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职能。 4、国家结构:对台政策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3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对人民负责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3依法治国原则。 立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 行政机关做到依法行政;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加强法律监督; 加强法制宣传。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6、公民与国家: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最新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2020年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必修一《经济生活》 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②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③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反之,其替代 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措施? 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决定消费。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 ③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念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通 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5、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解决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要求。 (2)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加快科技发展;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⑤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⑥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管理者、经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者的素质;实行“强强联合”; 8、为什么重视就业?解决措施? (1)重视就业的原因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党和政府 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 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 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 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 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

2019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解题思路例析语文

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解题思路例析 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解题思路例析 第一类 1、设问类型 ①上述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哲理(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②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或如何做的)?③联系材料,简述上述做法的哲学依据。④运用唯物论(或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材料。 2、答题要求 (1)逐层读懂材料。从每层材料中一一提取能体现哲理信息的句子。 (2)注意尽量从多角度去思考,一般不要局限于一个方面。以上两点是做好哲学题的共性要求,下面的题型就不再重复要求。 (3)组织答案时一般第一点要明确写出所要运用的哲理(包括原理和方法论)。注意要简明扼要,切忌啰嗦。 (4)组织答案的第二点就是一定要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即总结概括体现哲理信息的句子。注意点到为止。 3、高考例题(分别和上述类型一一对应,注意对照体会)

例1(06政治江苏卷)38.材料一:自禽流感发生以来,页 1 第 我国政府启动了整体防控体系,采取免疫、监测、发现、扑杀等对策,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并批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并与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 材料二: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天花,人类历经了几个世纪的艰辛探索。公元10世纪,中国医书就记载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危险性很大。到了16世纪,中国医生发现那些得过轻微天花的人,就获得了免疫能力,于是开始接种人痘,这种方法很快传入欧洲,但种人痘仍存在危险。1796年,英国医生发现,得过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并且种牛痘比较安全,于是开始种牛痘,以后种牛痘又传入中国。直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原理? (3)运用材料二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对防控禽流感应有的态度。 答案:(2)①天花病毒在全球的流行,中外医生在治疗上的相互借鉴,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

高考政治重要知识点整理

高考政治重要知识点整理 在政治高考试题中,做好主观题是非常重要的,主观题的分值非常大,主观题的得分 直接影响着总分数,那么你想知道主观题会考察哪些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政治主观题知识 1.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1)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 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 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 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 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3.民主选举 (1)选举的几种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2)我国现阶段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在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的 具体条件来确定。我国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是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摹本国情出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选择。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 基础和标志,也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能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归属感、责任感,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4.民主决策的方式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B、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

区别联系 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等。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 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