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十岁三大问题

三十岁三大问题

三十岁三大问题
三十岁三大问题

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

-----------杨毅

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

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

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

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

虑一下家庭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

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

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

位老人的供养)。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

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

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

更好的发展。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

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

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

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

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

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

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我们

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

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

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

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

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

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

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

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

就一片空白。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

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

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

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

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每一个企业

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

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

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同样,每一个不

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

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

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

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

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

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在第一职场网进行

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之前,我们会有一个评估环节,系统评估客户的综合基础,

看看是否还适合做职业规划。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就是年龄问题,

重点是30岁左右的年龄。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

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

硬伤。但凡遇到有这样硬伤的客户,我们只能对他们说“很抱歉,我们无能为力。”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

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

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

提升的可能。

我在《职场救赎——写给迷茫中的草根族》一书中也提到目标与核心竞争力的

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

建你的竞争力。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

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

的人走得快,因为你明确你的目标,你一直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你是在走直线。捷径是什么?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永远走直线。

我们去年曾经咨询过一个客户,7年换了6家公司。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

往会认为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很糟糕。其实不是。这个人目前的税后月薪是1万元,属于还不错的那种水平。大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频繁跳槽的一个人,会

有这样的职业发展水平呢?有些人会觉得他很幸运,运气比别人好而已。其实不是。观察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没有偏离既定的方向。只要方向不错,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接近这个方向,都是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更多的筹码。你积累的厚度,将最

终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

现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变得非常务实,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天经地义(当然,特权阶层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如果你无法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却还想着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干的。你为公司贡献多少价值,取决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强。而能力的积累,则源自于在一个方向上的长期坚持。既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很羡慕的成功者们,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修炼与成长。那些因为走了弯路却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损失补回来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你失去更多的东西。

大家可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10000个小时的磨练。Macolm 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中说道,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34岁的世界顶级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在4岁的时候接触到第一把小提琴,从此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然而他的天赋和敬业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练习7小时,5岁就举办了独奏会,15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文格罗夫说,“我的母亲每天晚上8点回到家,吃完晚饭之后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点。对于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这简直就是酷刑,但两年后我变成了小提琴手。”

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如果你没有遇到机会,不要抱怨,你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到底哪些方面准备不足?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

身在职场,无非要做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如果说找准目标为是了积累更多的核心技能,更好地做事的话,那么,学会做人,则是你要职场发展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情。我们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即便你的职业技能没有多大的突破与成长,但良好的职业素养则会从另外一种层面为你的职业发展增添筹码。我们也遇到不少能力不足、但态度很好、很积极的客户,他

们用自己的优秀职业素养成功征服了面试官,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机会。有句话

叫“要做事,先做人。”能力不足,可以慢慢培养;但如果不会做人,在任何

组织中,都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第一是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

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所以我经常对我们的客

户说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

公司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 而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迁了,成为了他们的领导,你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权力被架空,你的下属

对你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故意挑衅,你会发现领导这个位置其实很不好坐。

第二项要素,就是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能力。我在《职场救赎》的第五章也同样

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去年曾经遇到过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加薪了。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从来

没有吗?”“从来没有。”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

是非常普遍的。关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明显进步了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吗?假如遇到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

一面的能力?厚度决定高度。你所以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

学习能力。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

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

第三项要素,就是要树立职业化精神。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

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谋其职,

这是最起码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任何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精神。既

然在这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我曾经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过别人总结的“企业中8类精神乞丐”,我觉得很好

地描述了当下一部分人的职场态度:领导不和我沟通,我就不沟通;领导不认

可我,我就不好好干;领导不鼓励我,我就不好好干;我不开心,是因为领导

不会哄我;完不成任务,总是拿一堆客观理由来应付;做错事后,总希望大家

不要小题大做;不懂技术,抱怨公司没有培训;不上进,抱怨公司氛围不好。

良好的职业化精神,是很多优秀人士身上必备的成功素质。即便这份工作你不

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

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

成长。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

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第四项要素,就是要有强大的内心。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

帆风顺。即便是耶酥,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

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进步的永恒法则。你只有适应这个法则,才能在这

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之地。

30岁之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

30岁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应该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想让你35

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从30岁开始,好好利用5年时间,着手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的准备。

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我在《职场救赎》一书的最后一部分

内容,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何构建你自己的个人品牌。你到了30岁以后,再去频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专业知识成长,永远只是

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的层次上,而这又会影响你职位的晋升与薪水的增长。我该

干什么,适合做什么,此时应该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位,并利用剩余5年的时间去积累。否则,“35岁现象”一定会在你身上上演。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专著《专业主义》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

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 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

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我们曾

经遇到过5年跳槽13次、接触过10余个行业的客户。假如你也这样,就毫无

专业性可言了。

当然,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的问题,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

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

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

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

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培训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

己的头脑。第二个方面,就是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每一个行业的优秀

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比如哈佛商业评论网、职业经理人网、业务员网等等,都是相关人才聚集的地方。为什么有些人出去讲一次课就要好几万?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原因就是他们的影响力太

大了。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像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

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我们去年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

伙子,至今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印刷专业的大专生,毕业之后去印刷厂做销售。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个专业、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正是这样一

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职位,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影响力。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月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

的杂志上。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发表的质量,但每个月必须要保

证质量写一篇。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树立了你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第二,可以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前面提过知识结构的问题,这里需要再强

调一下。你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得到的知识,终究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要想形成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需要将这些外来吸收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

践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样的知识理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感受和

心得是不一样的。你写文章的过程,也就是对你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和心得进

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你

“自己的”知识。

第二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这里指的是中层管理者,

也是你的第一个管理者目标。我在《职场救赎》的第六章也单独讨论过这个问题)。除了那些对于技术十分热衷的人,如果你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更多的空间,职位上的晋升必不可少。有些人会说我不愿意成为一个领导者,我只希望做好

自己的份内事,我就满足了。对于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我只能说很抱歉,这不

是你能选择的。原因很简单:你25岁的时候,可以做一名基础员工;30岁的

时候,也可以做一名基础员工;但你到了35岁以上的时候,你如果还只想着做一名基础员工,那就不太现实了。我们前面提到过“35岁现象”。如果一个已

经35岁的人,他的能力还只是局限在基础岗位上,那么,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没什么价值的(当然,落后的国企及事业单位除外)。所以,不管你是否愿意,

你都必须把职位晋升作为你职业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

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

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在我们的职业规划咨询经历中,也经常遇到这样

的问题: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

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

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中层危机”对于公司的发展多么多么重要这样比较

宏观的话题,单纯从小处来说,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

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

他们离开公司。管理者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对于频繁跳槽的人是深恶痛绝。但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得不说的是:当你们在抱怨求职者的不忠、素质低下时,你们是否考虑过建立一种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成长?你

们在抱怨人才短缺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如何去认真地培养人才?很多企业会说

我们培养了,但留不住,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对于人才培养也就不那么热衷了。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你为什么留不住人?如果每个公司都不去培养人才,都想吃“现成的”,那么,最终的后果将是: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

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

下去。唯有如此,人才的培养才能进入正循环,才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职场

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其中困难多多,但我希望有理想的人能够不断努力,

慢慢改变这一切。

第三件事情,就是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伴随其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找一家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公司,并随着公司一起成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

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

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

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

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

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

职位晋升也会更快。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没有哪一个企业喜欢朝秦暮楚的员工。尤其是

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本人信息)

Mr.Dong 人生三大定律

Mr.Dong 人生三大定律 注:我是一个拿着教师证而没有去当教师的人。虽然选择了在其他行业发展,但我还是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敬意,对教育这一行业也一直热心关注。我写这些只是期望,它能够对某些教师、家长、学生或者社会上的朋友有所启发,也期望它对教育行业的发展有所助力。 希望大家都健康发展,谢谢! Mr.Dong 人生第一定律:我们都一样 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那个时代,他们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心安理得。 大家若无异议,那奉为公理(数学上的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大家都认为正确)。 动物进化到人,时间的历程赋予人类除了吃睡之外多了一份情感。 大家若无异议,那奉为定理(数学上定理是需要证明的,大家可以发表看法)。 看自己身边的人,有哪个没有情感?有哪个还和动物一样? 如果没有,那我继续。 如果否定,那我无语。但我想你看到的人亿里挑一,也就是说全球有近70亿人,你最多可以看到70个,可按数学归纳法,使结论成立的个体数如果只是个常数,那结论就不对,所以我想你看不到这样的人。但如果你否定我,说这话的前提是你假设的,拿你自己的见解怎能定论?那你可以借助google,去搜搜哪里的人还没有进化完全。 据此,我说大家都是知道吃睡而富有情感的人; 据此,我说大家都一样。 有人会说,虽然大家都一样,但后天的环境那就不同了,环境的好坏对个体的培养来说太重要了。 不错。 生存环境好坏影响到培育的结果,这很自然;但生存环境往往你我无法选择,这也是事实。正因如此,才有了这丰富多彩的社会。至少我们可以选择拥有良好的心态,学会仁爱;至少我们可以选择拥有踏实进取的精神,学会耕耘。放眼望去,每个环境中都不乏佼佼者出现。 努力耕耘,珍惜情感。 我们要生存,就需要耕耘。一下锄头一个坑,去做自己的事。试着接受自己的环境,试着接受自己,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其实想想,吃的喝的,甚至是身上穿的,有哪样不是别人制造出来的?而我们本身能为大家做什么呢?大家会因为我们而享受到什么呢?所以努力吧,毋须多言。 不可避免,我们会受到伤害。那时最痛心的不是别人,而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你的朋友,这是情感的体现;而当你成功的时候,相信真心为你骄傲的,也会是你的父母、亲人和朋友。请承认这点,请珍惜情感。 那吃睡重要吗?毫无疑问。至少是个见证,当走的时候可以告诉这个世界,我来吃过睡过,

企业管理的三大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法

企业管理的三大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9/9/27 一、品质管理 如今的市场最主要的竞争逃不开品质、价格和服务,若是能做到品质佳、价格低、服务好,并远远领先其他公司,主宰市场不是梦。 很多公司为了达成生产值,产量目标,不得不投入大批的人力物力,并消耗大把的时间,反而造成了新成员低品质、多工时,低效率的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从品质管理来看: 1. 大量新进员工缺乏品质管制意识。 2. 基层干部缺乏工作教导实务经验。 3. 整体忙于目标产值追求,问题盲点即不断发生。 4. 虽然问题有分析,但是落实度很差,执行力度欠缺(说话一流,文章二流,做事三流) 5. 人的品质待教育,生产制程要改善,产品良率须提升。 内部品质管理 1. 内部品质管理包函三个层面:即产品的品质,过程的品质和人的品质(简称为现品,现场,现人),高素质的人在最佳过程中进行研发生产,才能制造出品质优良的产品。 2. 品质决定于(人,机,料,法,环):产品品质的好坏与生产过程中4MIE紧密相关,尤其人的品质是决定产品品质的关键。

3. 品质异常处理:要以手法分析不良因素(层别法,查检表,管制图,散布图,鱼骨图,直方图,柏拉图),并落实矫正对策及预防措施方案。一般来说,企业里的不良因素主要是人为管理不足,物料异常等问题造成的,而人为管理失误往往是其中的最大要因。 4. 对策:以教育训练提升人的品质,并落实改善品质措施。 A:短期(立即执行) 用手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并认真落实相关对策,根据原则全方位考量怎样改进。 B:中期(有效训练措施) 在中期,要实施班活动,通过关注每个岗位一周以来反应出来的品质状况,并让作业员对品质管理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想法,集中他的参与感和责任心。品管圈活动中可运用脑力激荡,品质改善提案,竟赛等各类管理训练措施。 C:长期(积极教育训练) 1)不定期或按计划全面实施职前,在职,重点,机会品质教育。 2)公司举办年度品管圈竟赛,品质征文,征图,品质标语,并品质演讲等意识教育,用来凝聚形成公司全体品质意识,从而提升全员无形中的品质观念。 3)落实质量体系相关精神,教导全员质量体系是平时的作业规范,而并非是应用一时审查稽核,质量体系精神在公司内作横向及纵向全面展开,则公司全员皆为审查员。 二、生产管理

30岁开始思考人生

为你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转) 你所有不曾料想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你不期而遇。你所有曾经潇洒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时间流逝而让你承担那些似乎命中已经注定的代价。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不管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请先记下来。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因为,时间能解释一切,时间能证明一切,时间能解决一切。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薪水丰厚;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得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两年换个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虽然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是这种积

累属于重复性劳动模式,没有上升,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 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

人生的三种关系

人生的三种关系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梁漱溟老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人生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内心的关系。仔细想想,这段话还真有道理,人在一生中,确实是在处理、并必须处理好这三种关系。 食不裹腹的穷困年代,填饱肚子是最重要的问题。为了生存,人们可以出卖肉体,出卖亲生孩子,可以自相残杀,互食同类。为了活下去,人们还可以出卖尊严,出卖良知。这时,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淡薄,人与内心的关系更是微不足道。 到了食物丰富的富足年代,填饱肚子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人们开始追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行得好,玩得好。人们拼命工作,拼命挣钱,买房子,买电器,买车。这还不够,钱多了,还要换大房子,开好汽车。在这个物质追求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即使存在性格的不和谐,观点的不统一,也都可以在共同追求的忙碌中达成谅解,和平相处。 当人们终于衣食无忧、有房有车时,当奔忙的脚步总算可以慢下来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或到了不惑之年的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人。这时的人们,大多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儿女要操心,夫妻之间也可能会发生微妙的情感变化,曾经被搁浅的不和谐也可能悄然滋生出来。在单位与同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也可能因为存在磕拌而大伤脑筋。人们突然发现,做人太难了,做人真累啊,发现处理好与人的关系,比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更不容易。 随着年岁的继续增长,年迈的父母有可能相继离开我们,儿女也该长大成人,上学的上学,独立的独立,不需要我们过多操劳了。工作中与人相处的不如意,也可能被看破,看淡,或者已经退休在家。这时的人们,操心的事和操心的人少了,闲暇的时间多了。于是,很多人开始不适应,感觉空虚,感觉孤寂,感觉没了前进的动力和目标。于是开始烦躁,开始食睡不香。此时,内心这个最大的敌人出现了。 内心这个敌人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甚至有时别人劝着自己控制着也没有效果。这时候,人们会发现,处理好与内心的关系,是一道比处理与物与人的关系更难解决的课题。相对物质,相对人,内心是最难逾越的障碍,是可以打败我们的最大敌人。人们可以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无敌,却可能因为心里防线被轻易击败而功亏一篑。人们可以在人堆里仪表堂堂,风光显赫,却可能在独处的时候因为内心的不快乐而郁郁寡欢。 处理与物的关系是人的生存本能,处理与人的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但内心却是一种潜在的东西,要高深莫测得多。人们容易看到表象的存在,却很容易忽视内心潜在的需求。

人生不得不交的三种朋友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多了几分思考,又因前段时间病了休息,这一闲下来就更多了几分感慨。于是,人生不得不交的三种朋友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心头。那么哪三种朋友不得不交呢? 我觉得首选朋友是好书籍;其次是大自然;第三是人。为什么首选是书籍而不是人呢?我觉得一本好书很真实,它不因你的喜好而改变它本来的面目,更不会察颜观色甜言蜜语讨好你。它对你的只是让你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让浮躁的心变得冷静,让发热的头脑降温,让消极低沉的影子从黑暗中走出来,教会你用智慧用头脑办事,让心态逐渐宁静舒缓平和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为什么会又选择大自然呢?要学会和大自然进行沟通。大自然中无所不在,万物都有感应,一草一木都有灵性。儒、释、道给我们诠释了茶,人生如茶让我们学会淡定。禅茶一味让我们体会到茶与禅的人世况味。大自然不但养育着我们人类的躯体,还教诲着我们人类的灵魂。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山水皆有情,草木皆有意。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有一颗善于发现智慧的头脑和眼睛。譬如春天来了,踏青路上会遇到才破土伸腰的小草;会遇到一路唱着山歌而来的小溪;还会遇到复活呐喊的山林&&虽然它们看似不会说话,但仔细观察它们都有灵魂。它们以各种姿态和各种表达方式与我们人类在沟通、在交流。前提是你是一个有心的人,你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是一个能够感悟且知性的人。 有素质且有思想,有品德且有知识,有独特见解且有魅力情趣,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想象力的朋友,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古人云:居必则邻,交必良友,历史上孟母三次搬家,都在告诉我们交朋友要甚重。好的朋友为你答疑解惑,让你享受迷途知返,柳暗花明,重见天日,大功告成的感悟和乐趣。好朋友可以不多,但不可以不精。你人生只要有几个或一、两个高质量的好朋友,就足可以让你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和精彩。

管理故事-领导者落实决策时常遇到的三大问题

领导者落实决策时常遇到的三大问题 于领导者来说,只有在愿意花费时间用心去努力工作的情况下,才能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目标。 最近,金宝汤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道格·科南特在与梅特·内尔高合着的新书《接触点》中就利用本人亲自经历的一起事件对该观点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全面说明。2008年的时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初露端倪,这让科南特开始产生公司内部员工将会受到消极影响的担心;因此,他作出决定,亲自前往基层各单位进行工作视察,并将行程设定为从管理办公室到装卸码头在内的公司全部运营区域。在这些地方,他与广大基层员工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心中的实际想法。通常情况下,他选择利用计步器来设定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每天都要走完一万步。 当然,怀疑论者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财富五百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来说,难道真的就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了么?"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答案也许真的就是确实没有!今年的早些时间科南特正式宣布退休,此时的他已经被认为属于全美范围内最受尊敬和(爱戴)的首席执行官之一。实际上,他所做的工作远远不止走访和交流这么简单;在他的领导下,金宝汤公司从危机中成功地走了出来,并继续着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从我个人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来看,科南特展示出的行为就非常类似最优秀领导者会选择的正确做法。这类领导者都非常明白,除非了解到其它人内心深处的实际想法,否则就不能让执行者心悦诚服地接受安排的任务。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作出决定前必须认识到周围其它人会表现出来的具体反应情况;只有实现这一点,才能在确定实际发展方向的时间获得来自所有人的支持。 在《接触点》一书中,科南特与内尔高提出了一种被称作“头、心和手”的执行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领导应当利用逻辑、情感以及个人承诺等方面的多种措施来落实作出的决策。 毕竟,当涉及到实际落实领导决策这一问题上,人们是无法滥竽充数的。这时间,只有努力开展工作,才属于真正正确的答案。科南特与内尔高就引用了温顿?马萨利斯在《年轻爵士乐音乐家指南:行路信集》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在选择职业的时间,人们不能够仅仅依靠对于游戏的热爱而冲动决策。这种爱只会让人变得非常愚昧,用屁股而不是大脑来进行思考。” 现在,具体到领导者来说,当涉及到领导力相关问题的时间,也将会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口头说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而是实际在做的事情是什么。因此,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对于广大领导者来说,这就意味着深入思考下面列出的三大问题:公司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该问题。这就是:究竟怎样做才能保证员工可以获得成功?对于领导者来说,确保员工拥有可以履行公司所赋予任务而必备的工具、资源和管理措施就属于不可推卸的天然职责。

2019届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7】人生观和价值观(含答案)

专题 27 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8高考预测】 1.本专题是整个哲学部分的终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合理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通过对社会基本发展规律的探究,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立足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同时以此为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2.“为什么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本专题的核心问题,复习过程中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最高价值标准结合起来。同时结合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明确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奉献社会,维护人民的利益。 2019年高考可能会结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立足人民群众的地位,加大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价值标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考查力度。 【难点突破】 难点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贯穿全篇。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时代性、阶级性;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理想源于现实,理想的时代性、阶级性,无不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道理。而谈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新时期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发挥集体主义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崇高理想对社会、对人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等等,又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道理。 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9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经突破3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

人生路上最危险的三种心态

人生路上最危险的三种心态 不管是追求成功,还是追求幸福,只要有所追求,人生就必须要奋斗。多年以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很多事,也解决了很多事,静下来一想,发现在人生的路上,有三种心态最为危险,不管这个人本身多么厉害,一旦有了这三种心态中的一种,都会在追求的道路上留下太多的隐患,都会极大的影响成功和幸福,甚至会让一个天才成为无知者。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给所有有机会读到的朋友有所帮助,并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 人生路上最危险的三种心态,分别是:抱怨、尽力而为、顾影自怜。 首先说说抱怨,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抱怨永远是一剂毒药。生活中的抱怨会让妻子变成怨妇,会让大丈夫变成懦夫,会让人不敢面对生活中的一点点曲折,从而影响整个家庭关系,现在大多数的离婚也是因为抱怨而引起的;工作中的抱怨会让人无心工作,会让人看不到机会,看不到成功,从而影响人际关系,虽努力而无工作业绩,无所作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抱怨者是一种不自信心的表现,因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能改变环境,能改变周边的人,所以,常会在遇到事情时的第一个想就是如何把责任从自己身上消除掉,所以会一直把责任怪到别人身上,会怪身边的所有人,所有事,会觉得一切对自己都不公平,其目的就是为自己开脱,就是为自己在无法解决问题时找好理由。而且,长期抱怨的人不可能会有强烈的成功心态,也不愿意面对事情,不愿意尽心去解决问题,总是希望所有的事都能非常理想,都能按自己想象的,不花任何努力就能有超出自己期望的结果出现。更为严重的是,抱怨的时间一长,心理会发生变化,就会有很多不合常理的想法,会觉得一切都不公平,会觉得所有的人与事都是在针对自己,会对周边的一切产生敌意;进而会变得对任何再小的事都斤斤计较,却不愿意花心思去解决问题。 抱怨的人一般情况下都责任心丧失,因为在长期的抱怨之中,这样的人不会自省,无法看清楚自身的问题,更不会明白作为一个人在所有的事情中的主导地位,会完全忽略人这个本我因素的力量,会认为一切都是因为环境,会觉得人的作用太小。人需要清楚的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就会变得无知,就会心里没有底,就会对自己不自信,就会不敢承担责任,就会在做任何事之前就想到如何推脱责任。 所以经常会有夫妻之间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相互抱怨,最终离婚;这些人就从来没有想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一个人,是应该要想办法解决的,而不是抱怨对社会的不公平,或是抱怨对方的不理解,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说一些简单的例子,现在社会上经常抱怨说房价高而结不起婚,怪这个社会不公平,也怪一些女孩及家庭见钱眼开;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正常的思维,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要的不是抱怨,而是应该一方面努力的去赚钱,另一方面想办法让女孩和她的家庭改变这种一定要房子才结婚的思想,两种都有难度,但并不是做不到;你如果真的努力了,真的能让对方看到你的努力,就算你现在不是一只绩优股,大多数人也还是愿意投资潜力股的;但如果不努力,不去争取,那只能是一只垃圾股,也不必怪别人不敢投资。工作中也是一样,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有抱怨客户的、有抱怨公司的、有抱怨领导的、有抱怨同事的、有抱怨市场的,总是什么样的都有,五花八门;然而,这些声音就从来不去想过,为什么有这个抱怨的时间,而不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呢?

阅读文献三大问题

阅读文献三大问题 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一:坐不住 坐不住,指的是不喜欢看文献。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却不喜欢看文献呢?首先是因为看文献难,其次是因为看小说、电视剧更有趣,而看文献却枯燥乏味。 1.通过大量阅读使看文献成为自己擅长的事情。人们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感兴趣,当大量阅读文献之后,积累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领悟到了阅读文献的方法,再去看文献难度降低很多,就容易静下心来读了。一开始看文献,好比跑马拉松,很痛苦;熟练了之后,好比散步,很轻松。此外,在某一领域内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之后,对该领域变得熟悉起来,而熟悉也可以增强兴趣。 2.带着问题看文献。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3.树立明确的目标。例如,一天看一篇文献,或者一周精读一篇文献。树立目标之后,就有了看文献的动力。如果能找到同学和自己树立同样的目标,相互监督、交流,则效果会更好。 二、记不住 精简记忆内容,抓重点,舍次要。把文献精简为一句话,几句话,或者很短的一段话。对于重要文献,定期的复习很重要。向别人介绍文献内容 马臻老师曾经在《解答读者问题——读文献等》的博文中说过:“好的文献至少要读三遍。做试验前读一遍,实验中读一遍,写文章时再读一遍。”这个建议很好。做试验前看过的文献,可能在做实验中就会忘记,也可能没有注意到对自己有用的细节,在做实验中再看,往往有新的发现。 读文献当然不可能啥都记住的,很多细节问题(如这个峰、那个峰)大多记不住,也不必都记住。但是关键在于领会:(1)这篇文章研究了什么东西?(2)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3)得到了什么关键结果和论断?如果你要开展后续研究的话,还可以思考(4)这篇文章有什么不足?怎样开展后续研究? 三、想不开 1.本文有多重要,为什么?判断研究重要性的能力是科研鉴赏力的主要构成。经典文献,可以作为“重要研究”的阳性对照。看一篇经典文献,“这篇文献重要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这篇文献为什么重要?”,才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重要的原因,在分析将来的文献时,才能准确判断出其重要性。所以,阅读文献,应该从经典文献开始,并弄清楚经典文献重要的原因。 2.作者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我能够想到吗?决定科研人员水平的关键就是选题。选题关注三点:创新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选题一旦确定,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就都是技术活了,选题才是艺术。 3.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 4.本文对自己课题有何启发?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建立联系。看完一篇文献,一定要与自己做的课题或者将来打算做的东西联系起来,问自己:本文对我的课题有何启发?哪些地方可以为我所用? 5.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高水平的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测

人生三大喜与三大悲

他乡遇故知; 金榜题名时; 洞房花烛夜; 人生的三大情感: 友情; 爱情; 亲情 人生的三大目的: 健康; 快乐; 成功 人生三大诱惑: 金钱; 美色; 权利; 人生三大阶段: 成长期; 创收期; 养老期 人生的三大忧患: 命太长;自己要钱用; 命太短;家人要钱用; 中途意外;自己和家人要钱用; 人生有三大活宝: 父母; 妻子; 子女; 人生有三大美景: 童年; 事业有成时; 老年; 人生三大悲哀: 炒股抄成股东; 抄房抄成房东 ;泡妞泡成老婆; 人生三大范畴: 人际; 财务; 健康; 人生三大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二是得到后觉得也不过如此;三是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人生三大资金: 教育资金; 住宅资金; 老后资金; 人生三大折旧: 朋友折旧; 财富折旧; 知识折旧; 人生有三大费用支出: 婚嫁费用; 购房费用; 子女教育费用; 人生有三大抉择: 信仰;因为她指引你一辈子;配偶;因为她陪伴你一辈子;事业;因为她照顾你一辈子;人生的三大悲剧: 美人会老; 爱情会冷; 婚姻会旧; 女性人生有三大坎 恋爱; 结婚; 生孩子; 女性人生的三大不幸: 幼年丧母; 中年丧夫; 晚年丧子; 人生有三大不幸: 少年丧父; 中年丧妻; 老年丧子; 人生三大黄金阶段: 20岁为快乐; 30岁为理想; 40岁为富足; 人生三大阶段: 25岁为赚钱生存而做事; 45岁为理想做事; 65岁之后是为兴趣做事;

意外伤害; 重大疾病; 养老; 人生有三大问题: 人对物的问题; 人对人的问题; 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 人生三大永恒的难题: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 人生的三大永恒主题: 悲欢; 生死; 轮回; 人生三大遗憾: 不会选择; 不坚持选择; 不断的选择; 人生的三大问题: 衣; 食; 住; 人生的三大暗礁: 自满; 自高自大; 轻信; 人生三大价值体系: 真; 善; 美; 人生的三大原则: 若想是某件事成为你的优势;你就必须能始终如一的做好它;你为了把某件事做得出类拔萃;并不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优势;你的成功之道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 人生的三大智慧: 求职; 交际; 婚姻; 人生的三大积累: 常识; 谨慎; 良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考练习题

三、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1)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2)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3)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4)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2.大学生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2)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大学生把握发展机遇、创造人生精彩的基础条件和宝贵资源;(3)大学生要成长成才、贡献社会,就要学习掌握运用道德和法律规范,正确调整自己的行为;(4)大学生应当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观是在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实践中形成的根本看法; (2)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以及对待生活态度都是由人生观决定的; (3)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判断及生活的态度,由此而形成个人人生观。 (4)任何认识都有正确的与错误的之分,正确的人生观对人未来的成功具有导向作用,而错误的人生观则阻碍人们向前发展。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三者关系:(1)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2)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3)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4)只有深刻理解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4)

三大活动个人剖析材料

个人剖析材料 在这次“大检查大教育大建设”活动中,经过学习教育和深入思考,我个人对大检查大教育大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对照工作实际,作如下剖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大检查大教育大建设”活动初期,片面地自我满足,自认为工作好、表现好,既无参与赌博,又无徇私执法,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自查自纠。同时觉得自己虽有缺点,但问题不大,都是小毛病,对“大检查大教育大建设”的责任感、危机感认识片面,反映出我对“大检查大教育大建设”认识存有偏差,态度不够端正。 2、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强。虽然,过去在自己的执法工作中做得也不错,但为大局的工作做得较少,未有很好地为领导出谋划策,有很多的工作都是想做又不敢做,畏畏缩缩,缺乏果断和胆量。工作的好坏都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针对实际情况,主动地去寻出路,想办法,解难题,因此,工作上还没有大的起色。 3、业务知识不够钻研。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把

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有时由于工作的重复性,图个省事,照搬照抄,只要按时完成工作就算了事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有时会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主观因素所造成。在这段时间,自已结合理论学习,对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也多次进行认真反思,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与危害,从主观上查找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学习不够,理论功底浅薄,平时只满足于读书、看报,参加单位集中组织的学习多,自学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更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特别是对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没有深刻地领会,钻研不够,联系实际不够,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因而不能准确把握形势。 2、业务水平不高,不够钻研,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业务水平要有提

人生的三大层次:做事、做式、做局

人生的三大层次:做事、做式、做局 世界的上的人,其实只分为三种:做事的人、做式的人、做局的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三种人,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 先看做事的人 把一件事情最好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它遵循的是“事道”,讲究的是“技术”。 这是社会上最多的人,他们往往是工薪阶层、自由职业者、零工、兼职人员等等,他们依靠出卖劳动力和技能生存,比如司机、农民、会计、律师、工人、医生、老师,首先需要自己拥有某项技能,当然越厉害越好,然后乘以自己投入的时间,这就是自己可以获得的财富。 他们往往需要找到一家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公司或平台,然后将自己特长发挥出来,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没有人一天有25个小时,所以大家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但是,这种性质的人有一种方式可以变的强大,那就是:成名。比如同样是靠演戏赚钱,明星和群众演员的报酬就是天壤之别。 同样是靠设计赚钱,有名的设计师身价远远高于普通设计师,同样是靠帮别人打官司赚钱,大律师身价远远高于普通律师。 同样是靠治病赚钱,名医就是要花大钱才能请到。

所以,“做事”的人在初级阶段靠“技术”,到了一定程度是靠“名声”,但成名靠的是运气和机遇,它并不只是技能高超到某种程度的结果,这是他们最纠结的事。 再看“做式”的人 这种人往往并不在意一件事如何做好,他们考虑的是设计出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能让那些喜欢做事的人更好的去做事,它遵循的是“世道”。 我们要记住:“式”永远都在“术”之上。 这种人除了懂技术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意识,需要对新产品、新渠道、新工具、组织变革有深刻的洞察。创业者、企业家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人。 在懂管理和善于梳理的基础上,他们更关注一个团队、一家公司的模式创新,因为有了模式就可以成全无数个做事的人。 “做式”的人必须要懂三样东西:一是看懂社会大势,趋势如滔滔江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二是看懂新工具,比如互联网,三是读懂新政策,配合国家行动。 创业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做事”努力升级到“做式”,这就意味着一个人不用再靠“技术”去挣钱,而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靠设计“模式”去赚钱,同时自己的经济、人身、人格都实现了自由。

培训讲师的三大问题

培训讲师的三大问题 -摘自---余建中博客 一、如何让同一堂课不同层次的学员,同时得到课程效益? (怕曲高和寡层次低的人听不懂,相反地,说的太过于简洁,怕被说成讲师没有水平)二、如何检验课程的有效性? (也就是如何知道学员到底有没有听懂?知不知道课后在工作场合会不会应用?) 三、如何推广自己的课程? (如何控制自己的课程叫好又叫座) 其实这个三个问题不止一个讲师问到我这个问题,几乎很多商业讲师跟刚出茅庐的讲师也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在我的“专业讲师感受性训练课程”中,我也跟学员探讨到这个问题,我就以上三个问题一一提出我的经验与教学技巧。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目前无论是公开课或者内训课几乎市场上都是套装课程,除非企业自己的内训培训师根据自己的企业问题与培训的对象需求,针对所培训的对象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去设计课程,否则是很难实际解决每一个人或者企业的难题;就像治病有药店的成药(套装课程)与也有医生开的处方药(针对需求所设计的课程),当然成药也可以治病,我相信医生的处方药更能彻底地解决病人的疾病,但是您会问到,我是一个医师(讲师),病人未经过我的诊断,到了现场就开始开刀、用药(上课),有时候医托(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公司)也没说清楚病人的病情或者误解病人的意思,到了现场才知道有病轻微的(层次高的)、严重的(层次低的),但是带的却是只有一种药(课程),您说怎治呢?只好轻微重的死了,治了严重的,轻的不管用,那怎办呢? 其实有经验的医师(讲师)接到110(企业或者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电话,当他起身前往病人(企业或者课堂)那儿,绝对会先询问病人的基本症状,然后他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可能的症状是如何?肚子疼有可能是拉肚子(发炎)、食物中毒、盲肠炎等等,有经验的医师就会带上可能症状需要的各种医疗器材(案例)与药品(课程方案)前往,到了目的地(企业或者课堂上),医师(讲师)首先一定会咨询病人一些问题,然后就能判断病人的实际状况,紧接着对症抓药开处方治病啦。 咨询病人(学员)的意思就是在课程一开始,讲师可以咨询一下现场的学员,有关今天上课课程的课题,自己最感到头疼的是啥(可以上课前收集,学员一到课堂由助理负责收集)?我想讲到这里您应该知道您的病人(学员)是啥基本症状了吧,这时候您就知道如何从您的药箱(事先准备的课程方案、案例)抓药,对症下药治病痊愈是八九不离十,病人一定满意。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如何检验课程的有效性?(也就是如何知道学员到底有没有听懂?知不知道课后在工作场合会不会应用?)其实这个问题我要先来对问题本身来做个分析,第一是学员到底有没有记忆?有没有听懂(理解),第二是学员听懂了!理解了!知不知道怎样应用?也有可能上课所讲的跟实际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有出入,或者学员不知道怎么应用(举一反三)。

对教育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对教育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在知行教育基金会(Yes We Do)慈善晚宴上的演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 知行教育基金会(Yes We Do)自2009年成立以来,连续五年举办知行夏令营,组织优秀大学生赴贫困地区支教。你们在为青年学生提供社会服务实践经验的同时,致力于为中国落后地区的儿童提供课堂外的启蒙教育。你们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对多种技能的兴趣、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锻炼他们的沟通和表达技巧、并培养他们友爱互助的合作精神。我非常敬佩你们的这一事业,也很认同你们的这些教育理念。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一直在大学学习和任教。我的学习经历从清华大学开始,之后到美国留学(课程)。毕业后我在美国的大学执教,后来又回到清华大学。自2006年起,我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一晃已经9年。今天,我想同你们分享我在过去这些年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我相信这与你们从事的教育慈善事业很有关联。 说到教育的问题,我想从多数人认可的教育观念开始。中国的家长或教师,对子女或学生的要求,大致都认同如下的教育观念:子女或学生要学好知识,要学有用的知识,最终要成才。今天,我想对这个多数人赞同的、听上去理所当然的教育观念,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 这个教育观念中包含了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也就是关于教育的“What”,“How”,“Why”的三个问题。我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不同思考,要从下面这三组词说起,分别是:“有用”与“无用”、“学好”与“好学”、“人”与“才”。我先说出我的观点,之后再来详细论说。首先,我要讲学什么,讲知识的“有用”与“无用”,我要论说的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第二,我要讲怎样学,讲“学好”与“好学”的区别,我要论说的是“好学”比“学好”更重要;第三,我要讲为什么学,讲“人”与“才”不完全是一回事,我要论说的是“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我对中国教育中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不同思考,在当前中国的环境和语境中,有相当的现实针对性。 一、“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这个命题并不是我最先想出来的。1939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弗来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即“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在这篇文章中,弗来克斯纳对柯达公司创始人柯达先生认为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发明的无线电收音机是最有用的发明提出质疑,认为麦克斯韦尔(Clark Maxwell)和赫兹(Heinrich Hertz)的理论贡献

人生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而剖析一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

的时机。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紧盯三大关键 突出三个坚持在管理过程中抓落实

紧盯三大关键突出三个坚持 在管理过程中抓落实 安全管理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对于基层站段而言,归根到底,就是落实的过程。在当前沿线施工全面展开,防汛工作进入攻坚,暑运任务即将来临,各项任务相互交织,影响安全的因素叠加的前提下,如何全面落实路局要求,高标从严强管理,求真务实抓落实,确保行车安全,特别是动车和旅客列车的绝对安全。成为摆在我们太原机务段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我们全段干部职工开展深入实践的重点工作。 一、坚持把安全第一作为统一全员思想的导向。我段是全局的客车牵引龙头单位,行车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到我局在全社会的形象和信誉。为此,我们始终把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对机车乘务员队伍的居安思危意识的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利用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等时机,有效借鉴既有的“7.4”、“7.9”等典型事故案例,通过段主要领导与机车乘务员等一线职工面对面座谈、实打实交流的方式,把现场作为课堂,剖析事故案例,查摆问题根源,引导和教育乘务员从灵魂深处高度树立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说一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形成按标作业、遵章守纪的规范行为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在进入汛期、重要施工之前,我们向全体乘务员印发各类提示卡,人手一份,出乘携带,出勤中相互提示,运行中对照执行。把安全第一的要求细化到了一次乘务作业的全过程。 二、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提升干部能力的手段。统筹兼顾的核心,就是要求我们各级干部,用安全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抓生产必须抓安全,调动积极因素,维护安全稳定。为此,在干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首先突出一个“追”字,把现场发现和发生的设备质量、LKJ使用、职工“两违”等问题放大,看远、看透,全部倒追责任,审查管理环节中的干部不作为、走形式和不重视安全等问题,自下而上,逐级定性,严明追责,基本杜绝了没有管理责任的问题和没有管理问题的责任;其次突出一个“查”字,日常事务,看似具体琐碎,实则互为表里,最终涉及到安全。因此,我们把各级干部是否抓具体、是否抓重点、是否抓落实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干部现场写实、发卡考核等指标,同时采取假设检查、模拟检查等手段,对各级干部的现场工作进行了大幅度的普查和抽检,及时通报,奖优惩劣。通过以上措施,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我们强化干部管理的思路,更准确地获得了环节干部的现场工作能力,同时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