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冲刺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高考冲刺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高考冲刺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编稿:王艳欣审稿:李永华

考情分析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核心知识聚焦

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过程的分析

通过上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是由一系列的热传递和热交换过程组成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种作用是建立在三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基础之上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

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

散射:有选择性。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2)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

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可以分析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是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试题切入点。

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分析一地白天气温的高低,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的强弱;分析一地夜晚气温的高低,则要考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典型例题】

下图是中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比Ⅳ区高,主要因为Ⅰ区()

A.夏季大气逆辐射强B.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正午太阳高度角大D.天气晴朗且海拔高

解析:结合图示进行区域定位分析可知,I位于鄂尔多斯高原。气候干燥,天气晴朗;位于内蒙古高原,比Ⅳ区海拔高,太阳光线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受到的削弱作用少,年太阳辐射总量高。

答案:D

热力环流原理及其运用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热→气体受热上升→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冷→气体收缩下沉→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高压向低压运动)→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海陆风

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面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沉,因而形成热力环流。下层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叫海风(如下图中的图a所示)。上层则形成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洋降温较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陆地气流下沉,海面气流上升,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如下图

中的图b所

示)。

山谷风

山谷风形成于山地区域。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多,空气增温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因而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这就是谷风(如下图中的图a所示);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的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就是山风(如下图中的图b所示)。

在山地区域,只要大范围气压场气压梯度比较小,就能出现山谷风现象。在平原与高原相接地区,由于高原边缘地面气温与平原上空同高度上的气温差异,也会出现类似山谷风现象。

城市热岛环流

由于城市中工厂、家庭和机动车辆的热量排放,以及城市建筑物高而密集的原因,城市与附近地区相比,气温偏高,在气象上称之为“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东亚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夏季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从而产生气压梯度,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典型例题】

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______;

冷却的是______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热力环流形成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高空等压面的凹凸入手,逐步推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000米高空附近A地等压面下凹,B地等压面上凸,B地上空的气压高于A地上空的气压(或④点气压大于③点气压,①、②、③点的气压值相等,①点气压又大于⑤点气压,故④点气压大于⑤点气压),这说明A地空气下沉,B地空气上升,从而可以判定A地冷却,B地受热,高空气流从B地流向A地,近地面气流从A地流向B地。

答案:(1)④⑤

(2)B 膨胀上升 A 收缩下沉

(3)图略(其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由A→B,高空由B→A,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 地上升)

水循环原理

水循环原理

水循环——大气中的水源和陆地水的来源

海陆间水循环,有三个要点需要注意

①水循环的场所,即天空和地面、地上和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

②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气流→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通过这些把三种形态的水体连接成为一个相互交换和转化的动态系统,其中蒸发逾降水、水汽输送与径流输送作用更加明显;

③水循环的能源,即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河流补给规律

补给类型补给

时间补给特点河流流量变

在我国

分布

雨水雨季不连续随降水量变

化而变化

东部(夏秋)

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夏季受气温影响夏季水量大,

冬季断流

西北内

季节性积雪春季缓慢、稳定,与春

季气温回升有关

春汛东北地

地下水全年稳定可靠平稳不明显分布普

湖泊水全年起调蓄作用,延缓

削减洪峰

可调节河流

水量

分布普

地质作用原理及其应用

地质作用原理

由于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而外力作用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地表形态的变化都是这两种力作用的结果。其关系表现为:

地质作用分类图

内力作用与地貌

地壳运动的结果:内力作用中普遍存在的是地壳运动,我们当前地表形态的形成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变位或变形的机械运动。如地表的隆起、断裂、凹陷等运动。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地壳运动是地震,地震时只有里氏震级超过3级才能被人类所感觉到,而绝大多数地壳运动是很难为人类感官所觉察的,这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进行的非常缓慢和较微弱,例如,当今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四五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喜马拉雅山每年大约增高1.27cm,10000年才增高127m。如今的喜马拉雅山是经过了4000多万年的累积抬升才达到当前的高度的。而且现在仍以每年3.3-12.7mm的速度上升。这种变化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之中是无法凭任何知觉感觉到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大地很稳定,岩石也似乎永恒不变地永久固定在那里的原因。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向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因此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运动使得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会在地壳中留下“足迹”,这种足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基本地质构造的判断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