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第一讲记者及记者类型

第一节记者职业的演进

广义上的记者,泛指记的人,“记者”基本上都是记言记事的史官。我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最早记载“邸报”的是唐代孙樵(孙可之)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我国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有邸报,有实物为证的是唐僖宗光启年间,即公元887年。我国新闻史学家方汉奇1982年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发现,编号为S1156的归义军“进奏院状”。

记者职业起源,说明记者主要职责是采集、处理、传播新闻信息,是为当前的需要服务的。通过联系报纸与历史条件产生记者起源的考察,能理解记者是怎样的职业,懂得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记者。

新闻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无冕之王”,在西方记者有过自居,在我国记者中也有许多年的敬慕。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新闻媒体大多属于垄断资本所有,他们都是为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的,记者不能摆脱这种格局,如果随便超越规定的舆论,就会被“炒鱿鱼”。而且,资本主义制定了许多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和国家法规,约束记者的报道范围。所以,资本主义记者不是像一些人说的可以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职业。

马克思和恩格思的新闻实践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

一.为无产阶级开辟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他们的写作包括新闻写作,完全服务于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革命大目标。

二.为真理而斗争。

三.甘为人民的忠实代言人。

四.尊重事实,重视调查研究。

五.又博又专。

六.勤奋精神,新闻写得既多又快,掌握多种外国语言。

新闻队伍发展的标志有三点:

1.我们的记者不像资产阶级记者那样受雇于资本家,而是人民新闻事业的主人,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2.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先辈,曾经过干过新闻工作,当过记者。

3.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锻炼,为革命和建设工作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我国记者队伍发展的特点也有三点:

1.一支有觉悟的能战斗的队伍。

2.一支受到革命进步影响的队伍。

3.一支在党的领导关怀下成长壮大的队伍。

机动记者是指不爱某领域的局限,直接受编辑部派谴与指挥,哪里需要哪里去的记者,类似特派记者,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

特派与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出去的记者。

媒体为什么要设特派记者和特约记者呢?

1.表明编辑部对某重大报道或事务的重视。

2.表明某一报道与平常一般报道有区别,以引起受众注意。

3.有利于培养名记者,加强记者的责任感,培养记者的竞争意识和精品意识。

4.有利于打造媒体的形象。

特约记者的任务是:

1.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2.弥补记者力量的不足。

3.专稿专约,为报道增色。

地方记者是指媒体编辑部派往某地的常驻记者。

1.虚心向地方群众学习。

2.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开展采写新闻工作,尊重地方党委。

3.深入实际,研究问题,采写新闻。

4.反映驻地重大新闻的同时,多采群众生活中有新意义的新闻。

5.帮、带、培养地方通讯员。

驻外记者指受新闻机构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在培养驻外记者方面应做到:

1.让海外记者十分熟悉我国的外交政策;

2.培养驻外记者具有丰富的国际知识;

3.培养应付国际斗争的能力;

4.起码要学会一门以上的外国语言。

【练习题】

1.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实践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2.我国记者队伍大发展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3.专业记者怎样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怎样培养专业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

4.为什么要设特派记者和特约记者?

第二讲记者的职责任务及修养

第一节记者的职责

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马克思曾说:人民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人民精神的千唤万应的喉舌。传达上情,反映下情,就是尽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职责。可见,职责是一种政治责任,比如党的政策接受实践检验方面,不能如实地、及时地上达,下面的贫困悬殊、两级分化情况,没有及时如实地通过报道反映到中央。唱赞歌有余,如实报道现实不足。

第二节记者的任务

一.采写新闻报道

总的任务就是运用新闻手段,传播对社会有益的信息,宣传党与政府的主张和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活动和意见。

采集新闻并加以报道,这是记者日常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体每天要向受众传播新闻,而新闻是靠采访者报道的,作为媒体的记者则是媒体新闻主要提供者。记者只有源源不断地供给编辑部新闻,才能保证新闻媒体正常发布新闻。否则,媒体就要停下来等“饭”吃。因此,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

记者如何发挥主力军作用?

1.要重视采写新闻——让消息唱主角。

2.要重视重大新闻——让媒体每期有支撑点。

3.要勇打大仗、硬仗——让媒体常出亮点。

4.要不断出新、出好新闻——让媒体有竞争力。

5.要带好“民兵”——让媒体采写队伍壮大。

二.反映、沟通情况

新闻华社记者蔺安稳写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内参”稿,就最有说服力。

总的要求是:记者要有很强的党性,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

三.做群众工作

记者做群众工作,只限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的工作。

怎样认识和处理好记者三个职责之间辩证关系?

把采写新闻放在第一位,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一定的数量和保证一定的质量稿件。但反映情况和做群众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是记者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三大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抓住采写新闻的主要矛盾,就能把反映情况和做群众工作这两项任务带动起来。因为记者去某地采访新闻,在采访中发现某一重要情况,又不宜公开报道,便可写内参稿向编辑部和上级反映;在采访过程中,同群众接触,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开展组稿等群众工作,还可以在与群众交朋友中了解新问题,掌握新的新闻线索。

第三节记者的修养

新闻记者肩负着采写新闻报道、反映情况和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其使命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具体地体现在通过新闻报道传递信息、宣传政策、弘扬先进、批评监督、传播知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等方面。要想完成好这个使命,就必须在政治上、理论上、知识上、业务上、品德上具备较高的素质,这种较高的素质,就得靠平时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和修养。修养较高,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对国家、民族、社会多作贡献。

记者的修养包括五个方面: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业务修养、道德修养。

一.政治修养

从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来看,记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新闻业务,敬业尽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有较高的业务修养和政治修养,犹如有了两翼,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

二.理论修养

除去大理论外,记者还要加强业务理论的修养。

三.知识修养

记者接触面广,记者采访对象杂,记者采访的足迹宽,以免出丑。

四.专业修养

【练习题】

1.为什么说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记者怎样发挥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2.怎样认识和处理好记者三个职责之间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要强调记者加强自己的修养?在哪些方面修养?

4.怎样处理好政治修养和业务修养的关系?

第三讲记者的道德

1997年,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对1991年制订的关于《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作了第二次修订,内容包括6个方面: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清政廉洁的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道德,属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反过来它对经济基础又有极大的反作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经济作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经济的诱惑力,对单凭工资吃饭的记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经济条件的落差一天天加大,经济手段的复杂化,对记者更是浸蚀。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记者队伍思想道德的变异。诸如送礼、送红包、有偿新闻等行为不断向记者浸蚀,致使一些记者失去了原则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干任何事业,首先要定好目标,定好后瞄准目标去奋斗,所定的目标就是事业运作的核心。我国的新闻工作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总目的。1965年9月15日,毛主席给中央广播事业局的题词说:“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为我们的新闻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讲话中,也特别强调:“人民的记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中央领导的意见,从根本上指明了我们的新闻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新闻事业的根本目的。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

记者应怎样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呢?

1.要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反映在新闻中。

2.重事实,讲真话,为群众主持正义、坚持真理。

3.多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进步的报道。

4.敬业尽职,不谋私利。

杜绝“有偿新闻”,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1.新闻队伍提高自律意识,媒体领导要为下面记者作出傍样,并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使清政廉洁者及时受到表扬和奖励,违犯者及时受到批评和处理。

2.要加强社会监督,记者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监督之下,并建立和完善这方面的制度。

3.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待遇,缩小与经济领域人员收入的反差。

为什么要求记者保守国家的机密?

因为记者接触领导机关多,参加会议多,看文件多,比较多的知道党和国家的秘密,在工作中一旦泄露,

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记者要深刻认识泄密的危害性,吸取一些违法案例被判处的教训,时时提高警惕,增强保密观念,遵守保密纪律,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长城。

【练习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更加强调记者注意职业道德?

2.为什么说全心全意为人心服务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记者如何落到实处?

3.怎样杜绝“有偿新闻”?

4.为什么要向记者强调保守国家的秘密?

第四讲采访性质及其意识

第一节采访性质

基本性质是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

新闻采访中的调查研究,与其它行业的调查研究既有共同处,也有不同处。

共同处有三:

1.都是向社会上客观事物调查、了解情况、研究事物的问题。

2.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因为这关系到能否去正确地认识事物问题。

3.都是为了解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揭示的:“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是工作方法,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但是,作为新闻采访中的调查研究,一是用于传递信息,二是有其特殊性的,主要表现在新闻工作本身的需要,具体说有7个方面:

新闻性、政策性、全局性、广泛性、时效性、连续性、公开性。

分析怎样正确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重写轻采”会产生什么后果?

从唯物观上分析: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新闻报道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从业务程序分析:要完成一篇新闻报道,必须经过采访和写作两个阶段。采访在先,写作在后,采访为写作搜集事实,着重解决新闻如何从群众与实践中来的问题。写作则是把搜集来的事实加以表现,着重解决新闻如何到群众与实际中去的问题,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没有采访,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没有采访就没有报道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辩证法分析:强调采访决定写作,是为了搞好写作,写作同样重要,因为有了好的材料、好的内容,还需要用好的写作形式、技巧来表现。写作不能在动笔时再开始考虑,在采访过程中就要不断构思、酝酿,构思所采访的材料适合写什么样的体裁?重要性在哪?如何构架?哪些地方需要侧重采访?采访中酝酿如何写作,才能使采访更有目的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写

作反过来对采访又有能动作用,二者是互动的关系。所以,既要认真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不可偏废。

应该注意,如果“重写轻采”,就会导致“米不够,水来凑”的问题,这种写作是万不可取的,容易产生失真报道。第二节采访意识

一.信息意识

什么是信息?

指能够清除受众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新闻与信息联系和区别

信息量——消除受众不确定因素越多,信息量越大,信息量越大,新闻价值越高。

新闻价值——某事实在满足受众需要方面所固有的,以及报道出去后产生社会效应的总和。

2.传播信息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能

因为新闻工作主要是新闻报道工作,新闻报道必然传播信息,此外,还有引导舆论、监督、传播知识功能,后三种功能本身仍然带有传播信息。

如何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

(1)广辟新闻信息源;(2)增大新闻信息量;

(3)传播正确的信息;(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

(5)让信息增殖;(6)快速传递信息;

(7)重视信息反馈;(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二.受众意识

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新闻媒体“断奶”实行自负盈亏,媒体都靠“卖点”赢得受众而生存,竞争相当激烈,正面临着成者存败者亡的挑战。作为新闻工作者,同样面临着挑战,不拿“铁饭碗”,命运基本上握在广大受众手中,没

有受众青睐,媒体就会倒闭,新闻工作者就会失业。所以,我们必须格外重视受众,为受众服务意识只能强化,不能淡化,只能服务的更好。

具体做法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

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

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

4.报道要引导读者;

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

目标受众——根据媒体或某报道的内容预期计划的受众群体。

三.监督意识

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需要,是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净化社会空气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因此,我们记者必须增强这一意识。

舆论监督的形式主要是批评报道,另外是人民群众在媒体上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其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首先知难而进,牢记自己的使命,迎着矛盾,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不辱使命,一往无前。同时,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着眼于揭露和解决矛盾,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其次,作为记者需要掌握批评报道的艺术,比如善于抓典型性;善于用对比笔法作陪衬,以达服人;另外搞好追踪报道,根据事情发展,反馈给受众的批评效果,达到治病救人目的。

四.未来意识

未来意识,是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未来,对未来做出选择和控制的一种思维活动。

预告性报道是有人为因素而定的要发生且一定发生的事件。

预测性报道的不同处是带有不确定因素。

如何搞好预测性报道?

简单说是“三重”——重根据、重比较、重辩证。

五.竞争意识

当前竞争的特点是愈演愈烈,主要是竞争受众,竞争覆盖广度和密度。归宿也是一个,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打造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实力。

【练习题】

1.怎样正确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重写轻采”会产生什么后果?

2.为什么今天的新闻事业要格外重视受众?记者怎样为受众服务?

3.实行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主要形式、特点是什么?怎样突破难点搞好舆论监督?

第五讲采访原则、路线、作风

第一节采访原则

我们记者的职责是什么?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记者要坚持组织原则,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理由:

1.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反映他们的意图和所作的实际工作业绩,同时通过现实中的具体事实去体现。

2.我们的新闻工作的喉舌作用,决定必须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党中央的重要指示,靠各级党委或政府去贯彻、执行,他们在一个地区是领导、组织者,领导和掌握全局情况,他们与本地区或部门有密切的联系,手中的新闻线索多。

3.记者工作本身需要,记者到下面去,往往是人地两生,对尽快摸清一个地区新闻线索不利,费时费功,影响新闻报道的时效。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线索清,便于有的放矢地去抓新闻事件,达到采访快的效果。

地方记者怎样依靠当地党委或政府开展工作呢?

首先是要主动,不要把自己当“客人”,主动接触当地党政领导和部门,主动深入下去与层层人交朋友。除此以外,应该做到书中138—139页八个方面。

记者怎样把服从组织纪律与坚持原则性统一起来?

1.要认清,写批评地方党委或政府的错误的稿件,不等于不接受地方党政的领导,经过批评后改正,是

维护他们。但要坚持组织原则,应请示媒体领导和上级党委、政府。

2.稿件一定要送地方党委或政府审阅,听取和说服他们的意见。

3.批评当地下属单位,最好成稿前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交换意见,以取得支持和让当地党政掌握情况、促使尽快改正。

总之,这是依靠地方党政而又要独立思考和履行本职的两方面问题,两方面都不可偏颇,要做到“依靠”和“坚持”都兼顾。

第二节采访路线

采访路线指什么?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路线。因为这是由新闻报道要反映和指导客观实际决定的,是我党新闻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需要。它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创造新闻。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斗争活动,是新闻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告诉我们,“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为什么要强调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

因为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是记者直接接触新闻源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手段,也是记者产生感性认识的关键。俗话说有感而发写出的东西才感人。记者直接到新闻发生现场,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得来的第一手材料,才能产生感性认识,写出来才有真情实感,见解才能独特,也才能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效果。

怎样弄清有关深入的几个关系:

一是采访领导机关和深入基层的关系。采访领导机关是为了更好地深入基层,更有的放矢地去抓新闻事件。深入基层反过来又是为了更好地领会和反映领导机关的意图,检验其工作,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

二是形体深入和思想深入的关系。形体深入是“劳其筋骨”,思想深入是“苦其心志”。首先是形体必须深入,但这还不够,还要把思想完全浸入采访对象中去,分析事物的内、外联系,弄清事物的本质特征,找出事物的规律性,这就是“苦其心志”。这样才能采写出有深度、有力度、有感染力的好新闻。

三是报道实际工作和关心实际工作的关系。报道实际工作是记者的职责,如何报道?必须去关心某工作,认识某工作,关心认识的最好办法是去体验,也就是在报道中,有可能的情况下去参加某项工作,边工作边体验,在体验基础上报道,其感受更深、更真切。

第三节采访作风

一.联系群众

采访作风主要体现在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三个方面上。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风,不畏艰险的作风。树立好的采访作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搜集到所需要的材料,更好地完成报道任务,而且能广交朋友,每到一处都受到欢迎,留下人们难忘的回忆。否则,带来的后果也相反,败坏记者名誉,有害新闻事业。

作为记者要广交朋友,这与密切联系群众是一个概念,也是记者完成好任务的一种功夫、本领。邹飘萍为什么能成为名记者,与他善交、广交朋友不无关系。因为交朋友多,一个朋友头顶有一片天,周围有许多人群,所以新闻源必然就多,你的新闻线索就会源源不断,而且独家新闻也会胜过别人。

要放下记者架子,与人交往不分彼此身份差别;要与他们一起开怀交流内心,排解陌生,要互相帮助,互相服务,互通有无;要善于理解对方,包括难处、苦处、委屈处,尽力帮忙排解。

二.深入调查研究

所谓系统的调查研究,就是不零碎性地调查研究;所谓周密的调查研究,就是不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其具体要求如下:

1.不但要了解事物的现在,而且要了解过去,即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全过程。开始、中间、后来都不能割断,要把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调查清楚。

2.不但要了解矛盾的普遍性,而且要了解其特殊性,研究事物的特点。

3.不但要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而且要了解其外部联系,不是从个别事例上去把握事实,而是从其总和上把握,从中找到规律的东西。

4.不但要了解事物的梗概,而且要了解其细微的末节。

三.战斗敏捷的作风

如何做到敏捷发稿?

1.边采访边打腹稿,采访结束,腹稿已成。

2.尽量写短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新闻点明显,简练省时,出手才快。

3.分段连续报道。按事件发生的情况,可按每时段结果分篇连发,也可先在消息上抢,再在循序方面截写陆续发稿。

【练习题】

1.为什么记者在采访工作中要依靠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

2.记者怎样把服从组织纪律与坚持原则性统一起来?

3.为什么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是记者采访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4.为什么要强调记者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深入中应搞清哪些关系?

5.采访作风包括哪些内容?树立好的采访作风有何意义?

6.为什么广交朋友是记者职业的需要?怎样讲交友之道?

7.怎样做周密的系统的调查工作?

8.采访中怎样做到快捷发稿?

【练习题】

1.何为新闻规律?

2.按新闻规律和新闻价值采写一篇现场短新闻。

第七讲采访方式

第一节直面采访

直面采访: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访问的方式。

应该掌握的原则

1、与采访对象处于平等的原则。记者接触的人是各个层次的,记者只是了解和传播信息的人,与他们是平等

的关系,是以搜集新闻素材为目的。

2、因人而异的随机应变原则。记者采访会遇到各种人和事,采访过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切不可一个模式去采访。

3、主动性的原则。要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不要机诫的当记录员,要把采集新闻素材的主线把握在自己手中。遇到跑题时要引导,遇到采访者情绪低落时要变换话题。

第二节视觉采访

视觉采访:就是用眼睛观察采访。

关键:观察

是受众喜爱的一种形式。

好处:1、直接接受信息。

2、易发现、拓宽线索。

3、辨别真伪。

4、看见事件的本质。

5、捕捉情景。

第三节书面采访

书面采访:

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形式的采访,最终得到书面答复。

第四节体验采访

体验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去亲身体验其酸甜苦辣,通过体验获取素材。

如何搞好体验采访:

1、选好体验题材。需要体验的题材往往是平常不被人们重视的“死角”,苦、累、低下之类的事,一般人们是没有亲身感受的,需要记者通过体验,用真情实感告诉人们的新闻。

2、当好角色。就是放下记者的身份,老老实实和采访对象一样亲自去干,完全地、真正地进入角色。

3、以眼心代笔。用眼细看,用汗水感悟,深品琢磨其味,打腹稿。

4、把真感升华为理性认识,写出境界高出一筹的稿子。

第五节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就是通过电话采访对象了解情况。

最大特点:快捷

电话采访的得失:

电话采访是快速报道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热点访谈等新闻的理想手段,凡是需要快捷地把重大信息传播出去时,都可以采取电话采访,这也是新闻快传的属性需要。但是,电话采访不是面对面访问,容易出现传话不清、口音差异和同音字、词的误记,所以一定要防止失真,认真做好核实,确保报道出去新闻万无一失。

第六节因特网采访

注意: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难免有虚假的、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成分,在采访中必须谨慎,要凭自己的头脑去辨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练习题】

1、直面采访要掌握那些基本原则?

2、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3、评述电话采访的得失。

第八讲采访方法

为什么采访活动方法要强调多样性和灵活性?

新闻采访的方式是指所选的形式;采访方法则是一种采访技法。新闻采访是讲技法的。因为每次采访的任务、场合、对象不尽相同,所以技法也要相应的变化,必须随着情况的多变采取多样性、灵活性的选择。如何选择方法,正如毛泽东说的“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这是哲学的观点,是唯物的辨证的采访方法。

第一节上下结合

上下结合:就是把上边提供的线索与基层了解采集素材结合起来。

为什么用上下结合的方法?

上边提供的仅是“情况”“线索”,下边的实际是客观存在的。自下而上“顺藤摸瓜”,是目标明显的一种路子,可以争取许多时间,所以,当记者在家选定采写哪方面报道时,争取自上而下的访问路线,是最好的选择。对个性的、具象的定题,更要做细、做好,有时上边定的与下边运作的情况不一定一样,就必须下去、上来,再下去、再上来……必须以下边的客观实际为主去采写。

第二节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就是记者采访活动的方法。

为什么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面的情况与上边有关,点上的情况与下边有关,从题材方面看,可以独立存在,从取材层面上看,它与上下结合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点上的采访,是指记者深入一个点的采访活动,主要是典型采访,既是写典型,就要采访细,要“下马观花”。点的采访结束,要想知道是否够得上典型就必须了解面的情况,才能有比较,有鉴别,所以,典型采访也要点面结合。

“解剖麻雀”对新闻报道的意义。

1、“解剖麻雀”只有总的意图,具体题目是在调查中产生;范围比典型采访广泛,要对社会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但又属专题性;不求时效太强,但求剖析深刻,可为报道集纳问题,也可给上级领导反映情况,供决策依据。总之,“解剖麻雀”是记者深入了解社会情况,认识社会的好办法,不仅能在思想方面和业务方面受到锻炼提高,而且能多出新闻产品,写出好的作品。

2、可以从以下三点去做:

①、要选择好点——注意有代表性。

②、要下“本钱”——注意常到点调查,坚持经常性。

③、要抬头看面——注意宏观性,以面透点,以点照面。

第一节交叉采访与跨行业采访

交叉采访是指专业记者采访本专业新闻时旁及另行业的素材,可以交叉做交叉文章。

跨行业采访也属交叉采访。

第二节易地采访

一般是驻地地方的记者,记者站,又称区域交叉采访。

第三节抽样调查

是调查研究的一种概率性和数理性的调查,不是一般的全面调查。

第九讲采访重点

新闻采访重点要放在抓“七新”上

我们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地报道新闻。新闻是姓“新”,新闻之新,是闻者之新,新闻之闻是闻者之闻。闻者是受众,也就是说报道新闻是为受众服务的。受众需要什么?需要欲知而又未知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风尚、新经验、新人物、新问题,以引导他们的生产、生活。所以,“七新”基本概括了采访报道的基本方面,反映了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取向。通过抓“七新”,可以使我们的新闻媒体密切地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对党的政府工作,对全国人民更好地去引导、组织、鼓舞、教育、批判和推动作用。因此,新闻采访的重点要放在抓“七新”方面。

第一节抓新动向

新动向,是指事物发展的新方向以及新趋向。

抓新动向着重从四方面考虑:关注政治新动向、经济新动向、社会思想新动向、国际新动向

要注意:抓新动向要抓正、负两面,抓负面是为了化负为正,化消极为积极,促进矛盾的转化;抓正面,是为弘扬正气,发展积极因素。

第二节抓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那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能给人们指明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记者要:善于发现、善于支持

第三节抓新成就

新成就,是指各行各业一个时期创造的新业绩。

第四节抓新风尚

新风尚,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社会上流行或兴起的新风气。

新风尚的特点是对旧风气而言,所以,其针对性较强,属于正常情况的凸现性。

新风尚的着眼点:着眼长远、同中求异、异中见新、以点照面、小中见大。

第五节抓新经验

新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新知识、新做法、新创造。

怎么抓:①、时代感强,就是时宜性;

②、针对性强,就是要做到从广大受众着眼,从工作普通需要着眼,从传播效果着眼,着重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具有全局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并能普遍推广的带方向性的经验。

第六节抓新人物

新人物,指具有时代感的突出事迹的人物。

第七节抓新问题

新问题,指需要研究解决的新矛盾。

如何抓:

①、着重抓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

②、着重抓对生活具有影响意义的新问题。

③、着重抓对社会具有警钟意义的新问题。

第八节“重点”的归宿是“两头”满意

如何在上下需要统一方面选题?

应以马克思说的“人民的信任是报纸赖以生存的条件”为标尺,从以下三点把握。

①、从受众急待引导的问题上选择上级公布的相关方针、政策、法规;

②、从受众急需获取有益信息方面,选择上边传达相关内容;

③、从受众“喜新厌旧”的心态考虑,选择上级强调中的人们欲知而又未知的内容。

怎样使采写出的新闻达到“两头”满意

①、上头精神和社情民意相结合构思。

②、政府视角策划,百姓视角谋篇。

③、天上立题,地上取材。

第十讲新闻线索及新闻策划

第一节新闻线索

一、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

新闻线索:有两种说法,

一是提示新闻的信号。

二是新闻大词典上说的:新闻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

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哪些?

1、上级渠道。即来自上级党政会议和领导的讲话、报告、批示等,往往分析全局形势,阐明目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主要情况和问题,并能提出新的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方针与政策措施,预示着一个时期将要发生的重要事情。记者从中明确报道方向,发现重要线索

2、书面渠道。包括领导机关和各个工作部门的工作总结、业务简情况反映以及群众来稿来信。记者阅读这些材料,可以从中发现新闻线索。

3、社交渠道,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记者,应该结交各个方面的朋友,把新闻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信息联系网络和消息来源。

4、传播渠道,记者在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时,从已经发现的新闻中加深对有关报道思想的认识,引出可以持续报道和深化报道的线索,或从中得到启发,产生联想,引申出新的线索来。

新闻价值:是某事实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固有的,以及报道出去后产生社会效应的总和。

发现新闻线索与新闻价值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寻找新闻线索时,第一步就是看新发生的事实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固有的因素。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种种事实中,只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够成新闻。如果记者不懂得新闻价值,那就不能准确地判断什么事够得上新闻,什么事不属于新闻,什么事是重要新闻做重点报道甚至突出报道,什么事是一般性的新闻只做一般报道。所以,记者要弄懂并掌握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念,学会运用新闻价值的尺子去衡量事实,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二、增强新闻敏感

弄懂和掌握新闻价值与培养新闻敏感有直接关系,新闻线索又是由新闻价值和敏感选定的。

新闻敏感在发现新闻线索中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具体说有4点:

1、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2、挖掘线索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

3、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所谓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采写新时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4、能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记者头脑中潜藏着许多信息,与外界联系撞击下所产生的一种认识上的飞跃,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顿悟出的新闻。

怎样培养新闻敏感呢?

新闻敏感属于头脑中储存信息与新获得新信息发生联系和撞击的产物,因此,培养新闻敏感要紧紧围绕这个基本点从以下4点着手:

1、提高政治上的敏感。

2、要懂得新闻价值。

3、接触实际,注重实践

4、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第二节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宏观上,是指对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从微观上,指对每个阶段或某一报道的思想、报道方式、采访力量、采访方法和写作方面的细则规划。

一、正确认识新闻策划

在新闻报道策划方面,要认识四个区别与联系

1、新闻报道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与联系

2、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线索的区别与联系

3、新闻报道策划与“点子”的区别与联系

4、新闻报道策划与报道计划的区别与联系

【练习题】

1、什么是新闻线索?分析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哪些?

2、发现新闻线索与新闻价值是什么关系?

3、新闻敏感在发现新闻线索中起什么作用?概述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第十一讲采访准备和访问规程

第一节采访前的准备

一、采访前准备的意义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又是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它,并准确地反映它,就必须有充分准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采访前没有准备或准确不足,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往返。

二、采访的平时准备

平时做4个方面的准备:

1、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及每个时期的重大决策、方针政策。

2、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只有掌握社会各种动向,采访活动才有针对性,才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3、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多看书报,结合工作重点攻读,积累社会实践知识。

4、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包括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积累、业务资料积累。

三、采访的临时准备

具体应做到以下5点:

1、明确采访目的

为什么要采访、报道的意义、重点解决的问题、计划达到的效果

2、选择、熟悉采访对象

选择最熟悉的人;选择多层次的人物;选择不同意见的人。

3、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特别是对突发事件、重要人物的采访。

4、访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

一些领域是记者陌生的,一定把涉及知识的术语、常识、政策等了解清楚。

5、拟订采访计划

明确采访报道要解决的问题;确定采访对象;设计访问或座谈会等;选择采访的突破口等。

四、两种准备的结合

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是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平时准备是临时准备的基础,临时准备是平时准备的继续。平时准备基础打好了,一旦某项任务到来,再围绕具体任务作采访前准备就可以调动平时积累的丰富知识和资料,使自己思路开阔,胸有成竹,把临时准备做得更加充分和周密。如果碰到紧急任务,来不及做临时准备,也可凭平时准备的扎实功底从容应付。

第二节访问规程

一、访问类型

事件性新闻访问、非事件性新闻访问

1、事件性新闻访问:就是就某一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活动。

2、非事件性新闻访问:指非突发事件,可分以下几种:人物访问、经验性报道访问、问题访问、争论问题访问。

二、访问的心理规程

记者向采访对象的访问,是进行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交往,从陌生到交谈,在心理上有几个过程。

访问应注意哪几个心理规程

1、接近阶段

这是访问的开始阶段,首先要处理好“生”与“熟”的矛盾,以求尽快熟悉并接近采访对象,协调记者欲“取”和对方愿“予”的关系。如何尽快与采访对象接近,记者主动“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记者要选好接近采访对象的最佳吸引因素。

2、融洽阶段

吸引因素“搭桥”,促使采访对象产生配合动机和交谈热情。这是第一步,但还不一定产生无话不说的情感,还要通过拉拉家事、谈谈关系等,使两方在心理上进一步接近,逐步达到融洽。

3、沟通阶段

这是访问的实质阶段,也是取得新闻事实材料的重要阶段。经过接近、融洽后,记者是“取”的一方,而采访对象则为“予”的一方,要使采访对象的“予”有效地为记者“取”服务,记者必须有的放失,善于咨询和提问。提问要思路清晰,层次有序,切忌随心所欲。要经过周密的设计,并根据谈话的进程,及时进行调整与改变,才能获得成功的沟通。

4、激发阶段

通过沟通阶段,记者基本上对所需要的新闻素材“取”到了。这时采访对象的积极性也被激发,激情上来了,产生了双方对问题畅所欲言的探讨。记者可以更深入的挖掘内涵,可以对某些问题看法说出来,和对方研讨,深化对问题的共识,进而获得更能说明和表现主题的材料。

三、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一)、方式

必须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因为记者采访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有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善说会谈;有不知应该怎样接受访问的;有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还有地位、身份不同等种种因素。所以,为了收到好的访问效果,完成好自己的采写任务,必须研究和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问技巧

1、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2、把握重点,启发诱导

3、善放善闭,提问具体

4、少记多听,广采博纳

【练习题】

1、为什么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关系采访成败的关键问题?

2、临时准备和平时准备包括哪些内容?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

3、访问应注意那几个心理规程?

4、为什么提问要讲究技巧?有哪些主要技巧?

第十二讲采访的艺术延伸

第一节多方面的开掘

多方面的开掘是深入采访的重要技艺和方法,目的是为了获得事物深层次的信息。

一、找特点

找特点,就是找事物的个性,找不一般的事实,找有新鲜感的事情、任务和细节等,从而开掘新的报道主题。怎样找特点?

1、根据形势需要找特点。

就是根据每一时期经济建设、或政治思想、或文化教育、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新走向。从中认识全局和局部、主流与支流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对事物有个客观、全面和公正的看法,才能找准事物的特点。

2、通过比较找特点。

对照、比较,这是记者采访诸多新闻素材时必用的艺术。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新闻事实没有比较就难以鉴别出孰轻孰重,不知哪个事实的新闻重量(价值含量),就不知道该写什么。

纵比横比

3、具体分析找特点。

这是在某事物的特殊条件和情况下,从难度、付出的艰辛等方面突出特点采访。

二、抓问题

怎样抓问题

采访哪方面的报道,记者的头脑中就要装几个这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具体应该抓以下几个方面:

1、抓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属于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中的偏差而导致的新矛盾。首先是抓准问题,而后是到实际中采访某地解决问题的做法。抓问题是为社会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标。

2、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这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属于需要上级迫切解决的问题。

3、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倾向性问题往往是被众多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掩盖着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三、会“透视”

怎样学会透视?

1、首先要学会对新闻素材的筛选与推敲,善于区分鉴别事物的真相与假象,在揭穿假象中寻找事物的真相与本质。

2、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的深广,要对新闻事实了解透彻,要"有掘地三尺"、寻根究底的精神。

3、要善于独立思考,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第二节捕捉瞬间印象

一、瞬间印象极及其内涵

客观世界发生的事实,有的瞬息万变,甚至稍纵即逝。记者到现场采访,眼睛要尖,脑子要灵,反映要快,切莫错过一个可以获得有用材料的机会,特别要用心去捕捉容易忽视而值得报道的“瞬间印象”。

1、抓事物变动瞬间的像形联想。

有些事件发生的时间短暂,想具体了解又没有机会或条件,这样的采写任务如何完成?办法是抓瞬间情景,作像形性的联想描写。

2、抓变动中的事件细节。有些重大事件突然发生,记者急赴现场时,事件本身自己经过去,就要从遗留的事件细节中抓线索,作判断。

3、抓环境气氛与情景。瞬间印象常常离不开新闻现场的环境气氛与情景,如果忽视这一点,事后就难以捕捉了,可以说,新闻现场的环境气氛是构成瞬间印象的重要部分。

除了以上三点,还有抓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等。总之,从瞬间印象中得来的都是第一手事实材料,生动、具体、形象,对于再现场情景的通讯、特写、专访等写作尤为必要。

【练习题】

1、在采访中怎样找特点、抓问题?

2、概述从哪些方面捕捉瞬间印象。

第十三讲集体对象的访问

第一节座谈会

座谈会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记者邀请一些人本着同一主题而开的座谈会,记者听取对某些问题的意见,其本身就构成新闻。另一种是记者为了全面了解某个新闻事件有关情况而召开的座谈会,是为了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要想开好座谈会达到记者理想的效果,应做到6方面:

1、要慎重选择参加座谈会的人员。即选择代表性的人和有关采访内容的知情人。

2、参加人数要适宜。为了让与会者有时间畅所欲言,座谈会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七八人。

3、开会前要作好准备。根据采访的需要,拟订讨论提纲,最好送给与会者,使座谈目标明确,发言者有的放矢。

4、要激发谈论气氛。不要像单个直面采访那样一问一答,可以设置“对立面”,激发大家讨论,弄清事实真相。

5、要善于启发引导。在座谈会上,往往会遇到冷场情况,记者应善于把握气氛,以启发、引导、鼓励、“搭桥”等办法,使气氛活跃起来。

6、要虚心当学生。座谈中,多以请教的口气提问,并要冷静观察,广听博纳,对于不同意见的争论,不应轻率表态,强下结论。

第二节记者招待会

又称新闻发布会,特点是:

1、一群记者访问同一采访对象,也就是新闻发布人。

2、平时记者采访是主动去找新闻源,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是“新闻源”主动找记者,向记者发布新闻。

3、多媒体竞争和参与意识激烈。

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因为这种采访活动,虽然是“新闻源”,但开始仅仅是主持人发布主题性的情况,真正的内容靠记者当会主动、积极地提问,主持人根据你的提问去解答。提问就得参与,不能只带耳朵不动脑筋。又因为“新闻源”面对的是一批记者发布新闻。又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发布,记者面临争先索取的问题,争先提问,就要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把握时机提问,否则,错过机会时不再来。

必须有备而来,包括有关政策、资料的准备,准备好要提的问题,而且多准备几条;必须放开胆子参与,以获取新闻素材为己任,不畏权势,不怯场;必须善抢问,你不抢,就等于把机会拱手给别人,就只能和别的媒体记者吃“一锅饭”。

【练习题】

1、怎样把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拨、富有成效?

2、为什么要强调采访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必须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十四讲观察采访与突击事件采访

第一节观察式采访

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和线索。

一、观察的特点

1、观察的直接性。

2、观察的综合性。

3、观察的的客观性。

4、观察的敏感性。

二、现场观察的作用

1、辨别真伪,收集素材

2、产生感情,生动再现

3、获得亲知,深化认识

4、触景生情,寄情于文

5、见多识广,有利积累

三、观察的方法与技巧

(一)选好观察的位置与时机。

从观察的位置来说,选得准不准,关系到能否采访到有价值材料。客观事物有大有小,多与寡、高与低、动与静、疏与密之分,观察的位置应因其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概览与细察相结合。

记者在观察中不可能对要观察的事物等量齐观,要善于区分重点和非重点。概览在采访中是为了了解全面、把握全局服务的,通常对那些在写作中用作表现轮廓和梗概的材料,或分析问题、综合情况时用作参考的事实,就要概览。细察是服务于报道中重点描写的内容。不细察,就写不精,写不深,写不活,导致稿件缺乏立体感,失去魅力。

1、结合报道需要抓重点。依据事先掌握的粗略材料和在概览中看到的轮廓,及时明确哪些在报道中具有重要性,从而及时捕捉细察部分,并从思想上调动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细察部分的观察。

2、要给观察部分以足够的观察时间。概览属于“走马观花”,细察属于“下马看花”,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力高度集中,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和精微的感受。

3、察要入心,边察边琢磨其内涵价值。采访过程也是打腹稿的饿过程,细察中更要用“心”去察,触景生情,酝

酿腹稿,一次获得所需材料。因为观察都属于现场性的,往往错过机会时不再来。

(三)比较中观察,观察中比较。

第二节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

突发事件是对于非突发事件而言,在新闻采访报道中,事件新闻有两类,其表现形式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反常性(异常)决定了其特点是:不可知性、破坏性

一、突发事件采访要领

(一)注意动向,学会预测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和运动的动向。虽然不可知性决定不确定性,但是,可以注意有关征兆和动向,作为不确定的预测。有预测就会有关注意识,记者有了预测行为,事情发生才能有备速报。(二)牢记使命,反应灵敏

记者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抓新闻的使命,许多突发事件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记者要时时以正常的心态审视反常的思想准备,时时处于采访突发事件的状态,以便在事件发生时反应灵敏。

(三)时不我待,迅速采写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往往危及人民和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十万火急的事,要求记者闻讯后,迅速奔赴事发现场进行突击采访,而且要抓住稳定民心,遏制事态的新闻点进行采访报道。

(四)既要不畏艰险,又要善于保护自己

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必然带有危险性,诸如自然灾害、暴徒危险分子、火灾等,时时都有生命危险,要求记者必须赶到现场,旅行职责,当即采写。同时,保护好自己是完成使命的先决条件,要把采访获得材料放在第一位,不要充当“执法”角色。

二、突发事件的报道把握

具体分5种情况:

1、有急报、缓报、不公开报的选择。

2、必须采访全面、细致,如实报道,以防片面性导致的不良后果。

3、要从积极着眼,以党和政府处理和解决问题、慰籍民心为主旋律。

4、有的突发事件要作连续报道,做到善始善终,即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分篇做循序渐进的报道。

5、争夺第一的另一方面——“后来居上”,突发事件的报道竞争激烈,大都在快速报道上竞争,但不可忽视的“后来居上”竞争。

【练习题】

1、观察式采访有何作用?

2、简答观察中要掌握哪些方法和技巧?

3、概述怎样做到概览与细察相结合?

4、试论突发事件采访应掌握哪些要领?

第十五讲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

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采访,也叫秘密采访或暗访。

第一节隐性采访的特殊意义

因为社会情况很复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显性采访的办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有的事采访对象不仅不会推心置腹地同记者讲真心话,反而心存戒备,设置种种障碍对付记者,使记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有的事件采访对方索性不让记者采访,潜心设防,甚至以“武”对待记者。有的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时,好大喜功,为了夸绩邀功,搞摆设,造假象,等等,在这些情况下记者用隐性采访才能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收到实际效果。

第二节隐性采访的类型

1、暗察型

全隐性的,一点都不能暴露身份。

2、体验型

与体验式采访不同,完全隐藏自己身份,以被服务的身份出现在某行业。

3、侦察与明访结合型

先不暴露身份侦察、暗访,掌握真实情况后,再以记者身份明访采访对象。

第三节注意的问题

1、注意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因为隐性采访得不到采访对象的协助配合,了解情况可能不全面、不细致,会出现偏差。

2、不可涉及国家机密和公民隐私。关于国家机密,如军事机密、司法机密、科研机密、商务机密、党政机密等。记者绝对不能扮演相关角色去涉足。

关于公民隐私问题,现在新闻界和社会上争论很多。这就要弄清什么是公民隐私问题。个人的隐私或秘密在违法和损害公共利益时、不受法律保护,可以采取隐性采访。

3、要注意把事实核对清楚,避免出现事实差错。由于记者没有表露自己的身份,得不到采访对象以及有关单位的协助,只好单枪匹马地干,有时难免把事实搞得不全面,这就要在采访后弥补核实,即在可能的情况下,把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结合起来。

【练习题】

1、隐性采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这种采访方式?

2、隐性采访有哪些类型?概述这种采访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十六讲追踪采访和旅行采访

第一节追踪采访

追踪采访,突出点在于“追”,目的在于对新事物、事件追得水落石出。

一、追踪采访的内涵及特点

追踪采访:是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情况或人物进行的连续、深入的采访。是产生独家新闻或深度报道的重要方法。实质是挖掘报道的深度。

特点:

1、破解人们悬念

许多重要事件、问题和人物,初次报道后往往给人们留下悬念,想进一步知道以后的情况会如何。追踪采访所追求的便是回答读者的悬念。

2、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追踪采访

现在的新闻媒体开放意识很强,许多媒体都向读者“参与”开放,专设热线让读者提新闻线索和呼吁问题。媒体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追踪采访,对受众作出事实性的解答。

3、对事物、事件、人物、问题的新变化、新发展的采访。

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采访,而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往往突出新闻,表现为一次性。追踪采访写出的报道,往往突出问题,有一次性的,但多数是多次性的,连续不断的,层层递进的,有头有尾的。

第二节追踪采访的种类

人物追踪、事件追踪、问题追踪

(一)、人物追踪采访

什么人值得搞追踪采访,不是由其地位、名望、身份决定的,关键要看其人其事本身是否有追踪的价值,而且主要是通过有价值的事情来衡量。所以,追踪人物重在看涉及人物的事,在于人们惦记、关注的人物,还要有跌宕情节、喜怒哀乐的故事。

(二)、事件追踪采访

事件必须是人们关注的事件,而且有过程、有矛盾、有波澜的事件。追踪报道中,能给受众以一个个悬念,让受众丝丝入扣地看下去。

(三)、问题追踪采访

这是指抓群众关心、与人们利益紧密联系的问题,追踪采访是追其在解决矛盾的循序渐明的情况,每次追踪下去,都要追出个解决问题的结果。新的矛盾出现,再追踪下去,直到问题有个水落石出。

第三节旅行采访

是以前概貌通讯中分出来的。

概貌通讯:报道某一区域,或某一地点、某一单位的新风尚、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

旅行采访写出的旅途通讯是:记者选择特定的路线,以旅行的方式在沿途进行采访、考察写出的通讯。旅途通讯重点是考察,概貌通讯中的旅游通讯只定位于“旅游”。前者面广任务重,后者单一自如。

旅行采访:指记者选择特定的路线,以旅行方式在沿途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

一、旅行采访要领

1、精心策划

2、做好行前准备

3、“走马观花”和“下马看花”相结合

4、联系群众

5、连续报道

二、旅途通讯写作要领

1、策划主题,系列报道

2、抓住重点,突出独特

3、有特色,思想、知识、趣味为一炉。

4、手法灵活,笔法独到

5、用第一人称,有身临其境感

【练习题】

1、怎样搞好追踪报道?

2、旅途通讯与旅游通讯有何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