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参考资料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参考资料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参考资料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参考资料

2006年5月山东省郓城一中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

(《史记管宴列传》)

1.给未加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为下面句中加黑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①鲍叔遂进管仲()

A.进献B.进言C.靠近D.举荐

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A.不像B.不才C.不孝敬D.不好

3.与句中加黑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及小白立为桓公()

A.立土动及百尺B.今其智乃仅不能及

C.及至始皇D.战、守、迁皆不及施

②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贤()

A.尝与鲍叔贾,分钱财多自与B.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C.多见其不知量也D.是以古之人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③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而心目耳力俱穷

C.固将愁苦而终穷D.穷凶极恶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吾从而师之

C.鲍叔终善遇之D.孟尝君客我

5.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管仲囚焉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冀君实或见恕也D.吾幽囚受辱

6.下列两句的译文正确的项是:

①召忽死之()

A.召忽也死在这件事上B.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D.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②以身下之

A.把自己放在下边B.自己(鲍叔)甘居管仲之下

C.(鲍叔)能亲身礼贤下士D.(鲍叔)就此退下,不再参政

7.文中说“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在文中具体指哪件事

8.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徙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曰:‘供舆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扰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得,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污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是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贞观政要》)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时朝廷大开选举

..

..B.太宗令其自首

C.今断从法,是示天下

..耶

..以不信矣D.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扰法耶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

人之困

C.太宗将从.其议备必喜而从.命

D.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太宗)召

B.(太宗)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

C.更令(戴胄)定议

D.而生死顿殊,(大臣)敢以固请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戴胄严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②误不如法者,皆死

③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④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

⑤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⑥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复议。

B.戴胄引法典“……误不如法,皆死”,劝太宗不要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戴胄针对当时有人用欺骗手段谋官骗财,建议太宗敦促他们自首,否则就重判,而在实际处罚中,却又改死罪为流放,以显示太宗的“大信”。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太宗下令“……不首,罪至于死”,也与法典相背。戴胄敢于据理力谏,足见其忠直不阿。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十五年春,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榖,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①,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②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③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

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注:①霣yǔn同“陨”坠落,引申为丢掉。②考死:善终。③毋畏:申犀之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郑人囚而献诸楚。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

B.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

C.郑人囚而献诸楚。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

D.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薮

..藏疾山薮:山林草莽之中。

B.使解扬如.宋如:往,去。

C.楚师将去.宋去:往,到。

D.析骸而爨.爨:烧水煮饭。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译文:即使鞭子很长,也达不到马肚子。

B.原文:遂致其君命。

译文:于是便传达了楚王的命令。

C.原文: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译文:死了能完成使命,这是下臣的福气。

D.原文: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4.不属于楚宋最终讲和原因的一组是:()

①晋国军队已全部出动,即将到来.。

②解扬不惧威利诱,不辱君命。

③楚王听信了申叔时的劝告。

④华元夜入楚师,说服了子反。

⑤宋人宁可亡国也不愿签城下之盟。

A.①③B.①④C.②⑤D.③④

5.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宣公十五年楚国围攻宋国,无功而返与宋订立盟约的过程。

B.本文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C.本文关于楚宋战和过程的描写简练有序,主要是通过对话揭示双方战和的原因。

D.几位策士的描写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战国策》高超的记事写人艺术。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练习。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官名官名B.官名一般尊称C.别号官名D.爵名官名

2.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

A.母亲B.妻子C.儿媳D.姊妹

3.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

A.宰相之不知体甚也B.所请不当圣意C.以是方镇跋扈D.求无不得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敕.不下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B.自艰难

..以来艰难:艰苦困难

C.是以方镇

..跋扈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

D.言虞候纵横

..之状纵横:这里指放肆

5.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B.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C.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6.对“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需经过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B.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C.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D.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7.“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A.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B.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朝廷姑息方镇武臣D.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五、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按要求做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⑴以乱则凶。疆本②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③备而动时④,则天不能病⑤;循⑵道?⑶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⑷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⑸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⑹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⑺怨天,其道然⑻也。故明于⑼天人之分⑽,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

注释:①应:适应。

②疆本:疆,通“强”;本,指根本,农业生产

③养:指养生的东西。

④动时:指耕作适时。

⑤病:有“害”的意思。

1.借助于工具书,读通这段文字,然后说一说,这段文字主要说了什么,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2.依次解释文中加黑的词,假如一时解释不出,则想一想学过的课文中是否有同义或近义的。

(1)之(2)循(3)道(4)之(5)倍(6)薄(7)以(8)然(9)于(10)分

答:。

六、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文后的要求答题。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

不必(一定)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像这样,指不成为器)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节录王安石《上人书》)

要求:

1.先在文中空格处加上标点,然后翻译全文。

答:。

2.指出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答:。

参考答案:

一、1.曰:“时,贾,与,贪,也。困,愚,也。君,肖,也。走,怯,也。败,之,辱,耻,也。母,也。”

2.①D②B 3.①C②B③C 4.C 5.C 6.①C②B

7.尝与鲍叔贾,分钱财多自与

8.赞扬鲍叔牙能知人

二、1.B 2.D 3.A 4.D 5.A

三、1.D 2.C(离开)3.B于是传达了晋侯的命令4.A 5.D所写人物并非策士,从记年、内容和对战争描写的手法看,本文出自《左传》。

四、1.D(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汾阳是爵名。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令公是官名)2.B(文中有“惜母”句,故知南阳夫人为诸子之母,为郭子仪之妻)

3.D(“此”是指方镇跋扈的程度)

4.B(指安史之乱,不能停留于字面的解释)

5.D(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臣——节度使常骄横跋扈,有所要求,朝廷畏惧,尽量满足。郭子仪请求处分一个州县官,皇帝迟迟不批准,说明皇上不把郭子仪和一般武臣同样看待。这也说明皇帝知道郭子仪办事出以公心、忠于朝廷,所以郭子仪很高兴,希望大家祝贺他。“见贺”,即“贺我”)

6.D(“请”,请求皇帝;前文有“奏”,弹劾;“体”,体统)

7.D(叹诸子不懂事,不奖赏严肃执法的都虞候,而怜惜母亲乳母之子,是循私的表现)五、1.这段文字主要说了天行有常,事在人为,也就是说:自然的发展变化有它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不是人的主观愿望所能改变的,但是人能够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消祸得福。社会治乱的根源不在天而在人。这段话论证方法的特点是正反论证。

2.应之以乱则凶——它(指自然规律)。

循道而不贰——“循”,遵循、依照。“道”,规律。

使之饥——它(指国家、社会)。

倍道而妄行——通“背”,违背。

寒暑未薄而疾——迫近。读bó。

不可以怨天——因为(后面省略“之(这)”)。

其道然也——这样。

故明于天人之分——“于”,对。“分”,职分。读fèn。

六、1.加标点:

……者,……已矣;……绘画也。……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巧且华。……为本,……不适用,……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翻译:再说,所谓文章,(是)一定要有益于社会罢了;所谓修辞,(就)好像器具上面的雕刻和绘画,如果(光是)花巧而且华丽,不一定适合使用;如果适合使用,也不一定花巧而且华丽。总之,以适合使用为根本,以雕刻绘画作为它的修饰罢了。不适合使用,不是制造器具的本意;不加以修饰,那结果也像这样吗?不是的。但修饰也不是可以不顾的,(只要)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就可以了。

2.主要观点:文章要以内容为第一,但也不能不顾形式。

补充注释:

[址]基址,指山脚。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 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答:[ ] [ ] (C D 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 。 (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题目。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 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用简 要的语言概括出此诗的意境特征。 (诗歌通过“幽草”“黄鹂”“涧边”“深树”“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暮春图画,流露出诗人身在其中独有的一种喜悦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你同意王国维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 (同意,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种暠字景伯,人,仲山甫之后也。父为定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暠至,乃复举种①向化。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暠与相揖,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后司隶校尉举暠贤良方正,不应。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羌虏先时有生②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注】①举种:举众,全体。②生:生口(俘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交通:交际、往来 B.暠素慷慨 ..,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 C.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案:查办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诏报,太子乃.得去②暠至,乃.复举种向化

[古诗文阅读]《狼》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古诗文阅读]《狼》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古诗文阅读]《狼》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 屠暴起(暴躁) C.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D. 止增笑耳(只有) 7.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固以怪之矣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 少时,一狼径取,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从小路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仿佛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C.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屠户) D.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 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10.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20XX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课外古诗文阅读训练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途经秦始皇墓(唐)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抒发了诗人途径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B.一、二句先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如生前煊赫声势,后写其覆灭迅速,两者形成讽刺性鲜明对比。 C.三、四句写汉文陵普普通通而普通人纷纷拜祭,表现对汉文帝谦和、仁爱和俭朴的敬仰。 D.诗中的“崩”既指秦始皇已死,又指秦王朝迅速灭亡,还指秦始皇墓因年代久远已经崩塌。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抒发诗人情感。 B.诗歌后两句笔锋突转,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C.全诗感情激烈,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D.全诗语言犀利,用词准确,在浓墨重彩的笔触中显示出厚重的力量。 (二)北山(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释】排闼:把门挤开直撞进来。 3、下列对两首诗中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北山》中一、二句写春天来了,绿水涨满湖河及水塘,让人感到春水盈盈,春意浓浓。 B.《北山》中三、四句,叙述诗人因长时间欣赏落花及芳草以致回去得太晚。C.《书湖阴先生壁》中一、二句写自然环境,点明湖阴先生住处的清雅幽静。D.《书湖阴先生壁》中三、四句写碧绿的水环绕着田地,高山也急迫地把绿色送给人们看。 4、下列对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山》一诗意境宁静明丽,表现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 B.《书湖阴先生壁》诗歌格调新鲜活泼,表现了春天山水风光带给人的美好享受。C.两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把自然景物状写得生动可爱。 D.两首诗都写景抒情,将生动的描写和热烈的抒情、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首联领起“恨别”,“四千里”写了战乱之久,“五六年”写了离家之远。B.颔联中“草木变衰”写出了草木的盛衰变易,与下一句“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思家忆弟

古诗文的阅读训练附答案

古诗文两则的阅读训练附答案 古诗文阅读(共16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 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 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 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 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 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2)四时之景不同( )(3)薄暮冥冥()(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316

2006年5月山东省郓城一中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 (《史记管宴列传》) 1.给未加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为下面句中加黑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①鲍叔遂进管仲() A.进献B.进言C.靠近D.举荐 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A.不像B.不才C.不孝敬D.不好 3.与句中加黑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及小白立为桓公() A.立土动及百尺B.今其智乃仅不能及 C.及至始皇D.战、守、迁皆不及施 ②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贤() A.尝与鲍叔贾,分钱财多自与B.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C.多见其不知量也D.是以古之人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③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而心目耳力俱穷 C.固将愁苦而终穷D.穷凶极恶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吾从而师之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 题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②寒漪(yī):水上波纹。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C.《过零丁洋》(文天祥)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用诗中词句作答) 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 [唐]杜甫 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用诗中词句作答) 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古诗文阅读训练

古诗文阅读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先断句,然后翻译,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 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 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 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翻译: 2.蔡洪赴洛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 ..采贤俊于岩 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 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 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 ..乎 ..诸君是其苗裔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翻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给加“”的句子断句,然后翻译加“”的句子,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3.司马徽别传 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有人伦鉴识,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 ..不谈议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①‘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其婉约逊遁如此。

尝有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其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刘表子琮往 候徽遣问在不会徽自锄园琮左右问司马君在邪徽曰我是也琮左右见其 丑陋骂曰死佣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等田奴而自称是邪。徽归,刈头着帻出见。琮左右见徽故.是向老翁,恐,向琮道之。琮起,叩头辞谢。徽乃谓曰:‘卿真不可,然吾甚羞之。此自锄园,唯卿知之耳。’有人临蚕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②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尝求己,求之不与将惭。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人谓刘表曰:‘司马德操,奇士也,但未遇耳。’表后见之,曰:‘世闲人为妄语,此直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皆此类。荆州破,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会其病死。 ——《司马徽别传》,作者未详翻译①: 翻译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将其改写成散文(2016新课标卷2)。 1.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唐·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请将本诗改写成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已经 B. 木直中绳中:合乎 C. 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备:具备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 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 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 的态度和方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 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谪戍之众(因罪被遣)度常絜大(衡量)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

默写《蒹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默写《关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 寤寐()()溯洄()()坻()荇()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 1、简要说说《关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又曰:“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悲泣且谢,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因而随之,无有碍矣。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毅深为之戚,乃致书囊中,引别东去。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社橘。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夫曰:“此灵虚殿也。”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君望毅而问曰:“岂非人间之人乎?”对曰:“然。”因取书进之。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须臾,宫中皆恸哭。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柳毅传》节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夜缒而出B.阙秦以利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秦伯说,与郑人盟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共5分) 【甲】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望岳 杜甫 西岳①崚嶒②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③入谷无归路,箭栝④通天有一门⑤。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注:①[西岳]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②[崚嶒(líng céng)]形容山势高峻。③[车箱]华阴市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④[箭栝(guā)]指华山箭栝峰,“箭栝”原意为“箭的末端”。⑤[一门]此处指南天门。 8.这两首《望岳》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写出了岱宗和西岳的共同特点是 ①。与甲诗表现出的诗人②的人生态度相比,乙诗则更多地表现出诗人的失 意与彷徨,这一点从乙诗中③等词语可以感受到。(3分)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齐鲁青未了”一句,从近观的视角描绘了苍翠山色,表现了岱宗的地理特点和诗 人的独特体验。 B.甲诗最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之后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他的心 胸和气魄。 C.乙诗首联紧扣诗题,把西岳主峰比喻为站列的儿孙,生动地描写了西岳的外观,也切合 仰望西岳之意。 D.乙诗颈联以“车箱”“箭栝”等地名巧妙入诗,突出了西岳之“险”与攀登之“难”,也 暗示了诗人人生的坎坷。

8.答案示例:①高大巍峨②昂扬向上③无归路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9.答案:D(2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共5分)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这是一首回忆往昔历程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前四句诗人回顾了自己的身世浮沉,既有苦读经书后的仕途成功,又有国难当头时的①;后四句先巧用双关描述自己曾经的苦闷煎熬,再阐明心志,以②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10.从下面两幅画中选择一幅,用《过零丁洋》中的一联为其题诗,请结合诗句和图画内容, 说明用此联题诗的理由。(3分) 【甲】【乙】 选择:【】 题诗: 理由: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 全

四黎丘丈人 1.(1)女,同“汝”,你(2)责,同“债”,讨债(3)反,同“返”,回来 2.(1)仿效,装扮(2)到……去,前往(3)使……受苦,折磨(4)老人(5)彼,那个(6)本来(7)故意(8)往,去 3.(1)(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省略主语 (2)扶着他却在路上折磨他。省略宾语。 (3)他的儿子哭着磕头地说。省略介词“于” 4.(1)状语后置句。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 (2)判断句。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了。 (3)被动句。老人的智慧被貌似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 5.不能。因为它点出了全篇的寓意说在。作为一种文体,寓言通常会在故事的结尾处揭示它的寓意。 五记王忠肃公翱事 1.(1)内通纳(2)贾通“价”(3)识通“志”,标记,记号(4)阳用“佯”,假装 2.(1)对……说(2)禀告(3)买来的(4)按照 3.(1)代王翱女婿的官职名,代王翱女婿的姓名 (2)代太监姓名 (3)代“我”,太监自称 4.(1)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情意罢了。 (2)你们的伯父很廉洁,你们(过得)该不会很贫苦吧? 5.(1)女婿最终没有调职。王忠肃公不以权谋私。 (2)原先封存好的记号仍是当时那样。王忠肃公不贪馈赠,能为后人着想。 六《梦溪笔谈》二则 1.c 2.(1)还 (2)确实 (3)雨停云散 (4)靠近 (5)渐渐 (6)越过 3.c 4.(1)不一会儿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方去了。 (2)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 5.是时久之次日 6.比喻陨石坠地时的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 7.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七萧颖士恃才傲物 1.(1)人:今义只指东西,词义缩小 (2)美景:今义胜利 (3)突然:今义凶暴 (4)很:今义略微,词义转移 (5)道歉:今义感谢 (6)遗憾:今义怨恨,词义强化 (7)怠慢:今义忽然,不经心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章台①夜思 【唐】韦庄 清瑟②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诗人此时正避战乱,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带,于是写下此诗。②瑟:古代弦乐器。③楚角:楚地的号角。 A.长夜漫漫,诗人谛听着凄神寒骨的弦音,恰似凄风苦雨,怎能不倍感哀怨呢? B.“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意象层层渲染,突出了“夜思”之苦。 C.夜思的原因是“芳草已云暮”,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已暮年的惆怅。 D.“秋雁又南回”点出清秋时节,故人不能来,乡书又不能寄,抒发思乡之苦。 7. C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②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②冷露:秋天的露水。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望月”,但诗人开头并不直接描写天上圆月,而是描写庭院中地白如霜,树上栖鸦停止聒噪的赏月环境。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丝丝寒意中不觉浮想联翩。“无声”二字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抒发了家乡亲人入骨的相思之情。 D.这首诗以两句为一层,分别描写中秋月色和抒发望月怀人的心情。中秋之夜普天下的人都在望着明月思亲,以写景起,以抒情结,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十分动人。 7、C中的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其实应该是推己及人,而且是他自己在思念。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7.B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

13级高二语文文言文及名著阅读练习答案

成都七中高2013级高二上期末文言文及名著阅读练习答案 一、(一)1.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选自韩愈《答刘正夫书》) 2.①也( 语气助词 ) ②是( 代词,这样 ) ③为( 撰写 ) ④独( 副词,只有 ) 3.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即使不会被当时的人们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于后世。 译文: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看议论。文章不也是这样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因此,下的功夫深,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特色,即使不会被当时的人们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于后世。 (二)1.孟子曰:养生送死,王道之本。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故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选自欧阳修《原弊》) 2.①然( 代词,这样 ) ②薄( 靠近,可引申为处理 ) ③鄙( 低贱 ) ④原( 推究 ) 3.故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 所以,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 译文:孟子说:养生者送死者,这是实行王道的根本。管子说:“如果仓库里有充足的钱粮,那么(民众)就知道去讲究礼节。”所以,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推究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三)1.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 2.①特( 只是 ) ②雄( 为首者,头目 ) ③擅( 凭借 ) ④宜( 应该 ) 3.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得到人才,人才因此归附他,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得以从像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 译文: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得到人才,人才因此归附他,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得以从像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咳!孟尝君只不过是那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称得上能搜罗人才呢?要不是这样,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就应该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能力吗?鸡鸣狗盗之辈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 二、《高老头》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是戏剧《人间喜剧》的序幕。故事发生在一个叫(伏盖公寓)的小旅店里,以面条商(高里奥)和穷大学生(拉斯蒂涅)的故事为两条主要线索,又穿插了江洋大盗(伏脱冷)和贵族(鲍赛昂夫人)的故事,以(拉斯蒂涅)为中心人物,以叙述高老头被女儿(雷斯多伯爵夫人)和(纽沁根太太)榨干钱财后遭抛弃为中心情节,揭示了(金钱和物欲)膨胀带来的(人性的异化)和种种社会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