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学——地层与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学——地层与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学——地层与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学——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 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地壳运动的概念→指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

??

?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基本运动形式1 ?????

?

?板块构造说地球自转说均衡说

对流说、运动成因理论2

二、地质作用的概念

→指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

??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又叫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内动力地质作用1 ?????

??

??重力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

风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2

第二节 岩层及岩层产状

???

??断裂褶皱

倾斜岩层后被保留下来的形态。引起地壳岩层变形变位地质构造:指构造运动

??

???

?????=??????

>?

?=?

二、岩层产状:指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

?????)(倾角:岩层的倾斜程度)

(OD 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OA或OB)走向:岩层的延伸方向

、产状要素α'1

真倾角(α):岩层在野外的倾角。

视倾角(β):岩层在剖面上的倾角。

θαβsin ?=tg tg (θ为剖面线与岩层走向线所夹锐角)

2、产状要素的测量、记录和图示。 (1)测量:用地质罗盘仪测量。 ???

???

??

?方位角法相限角法

)记录(2

(3)图示:正常岩层: 30o ; 倒转岩层: 30o

N 135o 30o

N

W

S 45o

30oN45oE ∠30o s E 走向 倾角 倾向 135o ∠30o

倾向 倾角 倾斜岩层

褶皱

断层 倾角

倾向 α α A O B

D D’ π 走向 倾向 走向 倾向 走向

第三节 地层概念

一、为什么要学习地层及地质年代:

确定构造形态:如:

单斜岩层 背斜 向斜 断层

断层 选择和评价建筑场地: 阅读地质图:

地层: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称为该时代的地层。 二、绝对年代法:

用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来确定岩石形成时间。(即蜕变时间) 蜕变:放射性元素自形成之日起,就稳定地放射出α(粒子)、β(电子)、γ

(电磁幅射量子)射线,并形成稳定的新元素。如:206

238b P U ???→?蜕变后形成

蜕变时间可用下式确定:

??? ??

+=

P D t 1ln 1

λ

式中:λ——蜕变常数 P ——放射性同位素重量 D ——蜕变后新元素重量

最后:用各岩石形成时间,排出各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即新老关系) (最老岩石:南美洲圭亚挪地盾角闪岩(41.3亿年),最老化石:蓝绿藻(35亿年))。

三、相对年代法:

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化石特征、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的先后顺序。

1、地层层序法:

(1)正常层序法:对于正常沉积的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岩层倒转时关系相反。

(2)标准剖面法:将某地区的地层按新老关系排列的剖面,叫该地区的标准剖面。用标准剖面对比某工点的地层,从而确定该工点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3)层面构造法:用层面构造指示岩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 3 2 1

3 2 1 2 3

1 2 3 2 1

2 1 2 1

6 5 2 1

??

?端方向、波谷方向。老岩层方向:泥裂的尖口方向、波峰方向。新岩层方向:泥裂的开

2、古生物法:

??

?。老地层:化石结构简单

。新地层:化石结构复杂

。在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根据生物化石,确定所 ?

??????

?性):由高级到低级(不可逆生物质变。

急剧质变:环境改变、生物繁衍。

缓慢量变:环境稳定、):由量变到质变(递进性生物进化:

标准化石:在各个环境稳定时期,分布广、生存时间短的化石。 3、地层接触关系法: (1)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① 整合接触:各地层时代连续,产状平行。

(反映地壳稳定下沉)

② 平行不整合接触:各套地层时代不连续,但产状平行。 (又叫假整合)

???

??后下降沉积失)

再上升分化剥蚀(有缺先下降沉积

反应地壳:

③ 角度不整合接触:各套地层时代不连续,产状不平行。

??

???

?

?后下降沉积变)(有缺失,并且产状改化剥蚀再挤压弯曲,并上升风

先下降乘积反应地壳:

(2)沉积岩与岩浆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① 侵入接触:先沉积、后侵入。

5 4 3 2 1

新 老

6

5 2 1

新 底砾岩 老

8

7

底砾岩

4

3 2 1

老 变质晕 新

② 沉积接触:先侵入、后沉积。

③ 岩浆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穿插关系:新岩体穿插老岩体。

四、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表:(见投影表)→要求按顺序背诵地质年代表的符号。

?????

?

?细分。层:段中对同一岩性的。段:组中的不同岩性段

的地层。岩相为主间夹其它岩相组:同一岩相,或某一

划分。,常以不整合接触界面群:包括两个以上的组

、地方地层单位:2

新 底砾岩

第四节褶皱构造

一、基本概念:

褶皱: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现象。

褶曲:褶皱中的单个弯曲。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层对称重复,中间新,两边老。

二、褶曲要素:

核部:褶曲中心部位的岩层。

翼部:褶曲两侧部位的岩层。

轴面:通过核部,大致平分两翼的假想平面。

轴线: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脊线:褶曲最高点的连线。

槽线:褶曲最低点的连线。

三、褶曲分类:

?

?????

??

??

?平,一翼岩层倒转。

轴面水平,两翼岩层水平卧褶曲:同,一翼岩层倒转。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倒转褶曲:反,倾角不等。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倾斜褶曲:反,倾角相等。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直立褶曲:、按横剖面分类:1???????

?

?(枢纽倾伏)闭。

地层界限向一端弯曲封倾伏枢纽:

(枢纽水平)地层界限平行延伸。

水平枢纽:按枢纽产状分类)、按纵剖面分类:(2

四、褶曲的判别:——(基本类型、按横剖面分类、按纵剖面分类)

水平倾斜背斜 倾伏倾斜背斜

??????

?

???

?????

????????

?曲封闭。倾伏:地层界限一段弯伸。水平:地层界限平行延。、最后按地层界限确定产状为倒转。倒转:产状相同,一翼不等。倾斜:产状相反,倾角

相等。直立:产状相反,倾角定褶曲横剖面分类。、再按两翼岩层产状确。向斜:中间新,两边老。背斜:中间老,两边新

。关系确定褶曲基本类型、首先按地层对称重复判别步骤:321?????

?

?隔槽式隔挡式复向斜

复背斜

五、褶皱的分类:

第五节 断裂构造

??位移。,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断层:岩层受力断开后位移。,沿断裂面无明显相对节理:岩层受力断开后

定义:断裂构造: 一、节理

1、节理分类

?????

?

?成的节理。化、爆破等原因形表生节理:因卸荷、风学规律性。产生的节理,有力构造节理:因构造运动

状节理。如玄武岩柱程中形成的节理。原生节理:岩石形成过)按成因分类:(

1

??

?剪节理张节理

)按力学性质分类:(2

???

??岩层走向斜交。斜交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倾向平行。

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平行。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类:)按与岩层产状关系分(3

?????

?

?<-=mm D mm D mm D mm D 1315354闭合节理:缝宽:微张节理:缝宽:

-=张开节理:缝宽:

>宽张节理:缝宽:)按张开程度分类:(

二、节理调查内容:

(1)节理成因类型和力学性质。

(2)节理组数、密度、产状。密度一般用条/米表示。 (3)节理张开度、长度、节理面壁粗糙度。 (4)节理充填物、充填厚度、含水情况。 (5)节理发育程度分级。 三、断层:

?????

??

?

????断层断开后的距离。断距:岩层中同一点被层。下盘:断层面下方的岩层。上盘:断层面上方的岩层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走向)面的交线。(又叫断层断层线:断层面与水平

沿其运动的破裂面。断层面:断层两侧岩层

、断层要素:1

245?

α-

?=

α

2、断层分类:

(1)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类:

①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符号表示为: )

??

?新地层为下升盘。老地层为上升盘。

多数情况下断层线附近

②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符号表示为 )

③平移断层:两盘水平错动。(符号表示为 )

(2)按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

???

??岩层走向斜交。斜交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倾向平行。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平行。

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

地层不对称重复

断层面

断层线

老 新

地层不对称缺失

新 老

(3)按断层面产状与褶曲轴线走向关系分类:

???

??曲轴线斜交。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曲轴线垂直。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曲轴线平行。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

???

??成。扭性断层:由剪应力形成。

张性断层:由张应力形成。压性断层:由压应力形)按力学性质分类:(4

3、断层的判别:(很重要)

??????

??

?????

?????

????????流。错断的山脊、急转的河断层湖、断层泉。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地貌现象牵引现象。

断层破碎带。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擦痕、阶步、摩擦镜面断层拌生现象或对顶地层不对称重复、缺失

地质界线不连续)存在标志:(1

(2)断层性质:→寻求两盘运动方向,并据此确定断层性质。

??方向确定断层性质。最后依据上、下盘运动运动方向。新老关系确定上、下盘再依据断层线附近地层、下盘。再依据断层产状找出上

失或对顶)。和地层不对称重复、缺(依据地质界线不连续首先判定断层位置

步骤:

例如:

水平倾斜背斜、走向逆断层 水平向斜、横向正断层

老 新

上盘 下盘

下盘

上盘

第七节 地质图

地质图:把某一地区各种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花纹、投影到地形图上,所形成的图件。

???????

??图图名、比例、方位、接

图例综合柱状图

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

包括:

一、地质图的种类:

1、1、普通地质图

2、2、构造地质图

3、3、第四纪地质图

4、4、基岩地质图

5、5、水文地质图

?????????

?

?机场工程地质图港口工程地质图道路工程地质图矿山工程地质图

水坝工程地质图房建工程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6

二、地质图的阅读步骤(结合资冶地区地质图阅读)

1、1、图名、比例尺、方位;

??

?及流向。水系:河流及冲沟位置、相对高差。和最小海拔标高及位置地形:山脉走向、最大

、地形、水系:2 2、2、图例: 3、3、地质内容:

???

??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度不整合、

整合、平行不整合、角接触关系:如各套地层的分布状况。

地层分布:按地形描述)地层岩性:( :1

?????

??

??破碎带宽度。型、、两盘地层及产状、类断层:位置、断面产状延伸方向、类型。线部组成地层及产状、轴褶曲:位置、核部和翼

状、充填物及厚度等节理:组数、密度、产

)地质构造:(

2

(3)地质历史:各套地层、褶曲、断层等伴随地壳运动形成的先后关系。

三、地质剖面图的制作:(结合资冶地区地质剖面图制作)

1、选择剖面方位:剖面线尽可能垂直岩层、褶曲、断层走向。

??

?以放大或缩小。垂直比例尺:视情况可质图相等。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地

、确定剖面图比例尺:2

???

??)圆滑连接各高程点。(影点的高程点。

)按垂直比例尺作各投(轴上。高线点投影到水平坐标)将剖面线上各地形等(、作地形剖面图:321

3

4、作地质剖面图:

(1)将剖面线上各地层界线点、断层点投影到地形剖面线上。

?????

?

?'????='?=为垂直放大倍数。所夹锐角。为剖面线与岩层走向线

。为岩层、断层的真倾角

点的视倾角。为剖面图中各地质界线

和)换算倾角:(n tg n tg tg tg θαββββθαβsin 2

(3)按换算后的视倾角,延伸各地层、断层界线。

???

??∠倾角(视倾角)。

后标明产状:倾向层界线。

再考虑褶曲形态延伸地先延伸断层界线。

(4)按规定的岩层厚度和岩性花纹符号,画出岩层厚薄及岩性。

?????????

?

?产状、钻孔等。线、地下水位线、节理画上岩石强、弱风化界画上图例和图签。。写上图名、比例、方位

写上地层年代符号。

用虚线恢复褶曲形态。用箭头标明断层性质。

)修饰:(5

四. 地层综合柱状图

地层综合柱状图是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把勘察地区所有出露的地层、岩性、厚度、接触关系,按地层时代由新到老的顺序综合编制而成。

?????

??

??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厚度岩性花纹符号

岩性描述地层时代及符号

一般包括:

地质构造类型及其说明介绍

第三节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质体(geologic body)或地壳中的岩块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永久变形的产物。地质体泛指天然的岩石块体,而不论其规模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和成因。地质体在地面上直接露出部分称为露头(outcrop)。露头上往往赋存有地质构造的一些信息,因而成为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应力作用下,地质体有的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变位),如平移和平稳的升降;有的出现形体改变(形变和体变)和方位扭转。这些变化后的产物统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水平构造(horizontal structure)、倾斜构造(dipping structure)、褶皱(fold)、断裂(fracture)以及岩浆岩作用产生的构造等。 一、地质构造空间位置的测定 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要确定它的空间位置,也就是确定地质构造的产状。 组成地壳的岩石从总体上看,岩浆岩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变质岩,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量的5%左右。但从地壳表层(0-3km)的岩石看,具层状构造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超过岩石总量的80%。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在层状岩石中发育最好,表现得最清楚。下面着重介绍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 (一)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 岩层的产状即岩层在空间的位置,以其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和与大地水准面(水平面)的交角关系来确定,即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变量来度量。这三个变量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图12-4)。 1.走向(strike)层面与水平面相交所得的直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指示的方向即是岩层的走向。它有两个方向(二者相差180°)。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延长方向。 2.倾向(dip)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为真倾斜线,此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为真倾向线,真倾向线指示的方向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倾向只有一个,表示岩层向下倾斜的方位。层面上与走向斜交的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视倾向线,其方向均为视倾向。 3.倾角(dip angle)层面上真倾斜线与真倾向线的夹角为岩层的真倾角,简称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为视倾角。所有的视倾角均小于真倾角。 岩层层面的产状须在野外的岩石露头上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所测量的层面应具有代表性,

国家开放大学工程地质阶段性学习测验1答案

WURD格式 -- 度 国家开放大学工程地质阶段性学习测验 一、选择题30 分) ( 1. 工程地质条件即) ( 正确 A.工程活动的地质环 境 B.工程地质问题 C.地质结构和构造 D.地形地貌 正确答案是: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 2. 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条件的是() A.岩土的工程特性 B.地质作用 C.基础形式正确 D.水文地质条件 正确答案是:基础形式 3.地基稳定性问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分别是() A.强度和温度敏感性 B.强度和耐久性 C.变形和耐久性 D.强度和变形正确正确答案是: 强度和变形 题目 4 4. 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 区域工程地质 B. 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 C. 结构可靠度正确 D. 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方 法正确答案是:结构可靠

WURD格式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1答案 5.下列关于工程地质相关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工程地质学中,对人类工程活动有影响的地质环境常用工程地质条件来描述 B.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地质问题的学科 C.工程地质学是一门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D. 虽然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但工程地质问题几乎相同正确 正确答案是:虽然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但工程地质问题几乎相同 6.地球的内圈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是() A. 地壳正确 B.地核 C.地幔 --1

WURD格式 -- D.不能确定 正确答案是:地壳 7.下列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风化作用 B.变质作用正确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正确答案是:变质作用 8.岩石按生成原因可以分为() A.岩浆岩、石灰岩、变质岩 B.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正确 C.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岩 D.岩浆岩、石灰岩、沉积岩 正确答案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9.碎屑物质被胶结物胶结以后所形成的结构称为() A. 碎屑结构正确 B. 斑状结构 C. 沉积结构 D. 碎裂结构 正确答案是:碎屑结构 10.矿物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 A.刚度 B.硬度正确 C.强度 D.耐磨性 正确答案是:硬度 11.岩浆岩体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等统称为()A.岩浆岩结构

地质构造

第五章地质构造 第一节岩层的产状 第二节褶皱构造 第三节断裂构造 地质构造变动:岩层形成后,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发生变形和变位(位移、倾斜、弯曲、断裂),其原始产状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变动。 地质构造:发生构造变动的岩层所呈现的各种空间形态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分为两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单斜构造往往是褶皱或断裂构造形态的一部分,故不另列) 第一节岩层的产状 一、岩层及其产状 (一)岩层 岩层是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体。 岩层的顶面、底面、厚度称为岩层的三个要素。 (二)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用于描述岩层的空间展布特征。二、产状要素 一般岩层的产状用走向、倾向、倾角表示。走向、倾向、倾角称为岩层产状的三要素。 1 走向:指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走向是直线,有两个方向,方向用方位角表示。如走向的一个方位角是30°,可称岩层的走向是30°,也可称岩层的走向为210°。 2、倾向:在岩层面上沿岩层面的倾斜方向垂直走向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岩层面倾斜方向称倾向。 倾向与走向相互垂直。倾向是射线,只有一个方向,用方位角表示,如倾向为30°,可称岩层的倾向为30 °。 3、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之间的夹角。 三、产状表示方法 1.文字记述中,产状常用方位角表示:只记述倾向和倾角。例如:

120°∠32 °,表示岩层倾向为120 °,倾角为32 °。 2.平面图上产状符号如下: (一)水平岩层 岩层层面保持水平状态,即同一岩层面上的海拔高度基本相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水平岩层的特征: 1. 在地层层序没有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覆在较老的岩层之上。 2. 水平岩层的厚度是该岩层顶面标高与底面标高之差。 3. 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在地图上,其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4. 水平岩层露头的水平宽度是随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直立岩层 岩层面与水平面垂直,在地质图上,其露头宽度与真厚度相等,岩层界线为一直线,其延伸方向不受地形影响,与地形等高线斜交。(三)倾斜岩层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改变了原始的水平状态并发生倾斜,称为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的特征: 1. 在地层层序没有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覆在较老的岩层之上。 2. 岩层的厚度为该岩层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露头的水平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变化。 3. 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其露头线遵循“V”字形法则。 “V”字形法则共有三条法则 ①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即在沟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上游方向;而在穿过山脊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②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的方向弯曲: 在河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下游; 在山脊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山脊的上坡。 ③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介绍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学产生于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经验的积累中。17世纪以前,许多国家成功地建成了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伟大建筑物,但人们在建筑实践中对地质环境的考虑,完全依赖于建筑者个人的感性认识。17世纪以后,由于产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出现并逐渐积累了关于地质环境对建筑物影响的文献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时期。1929年,奥地利的太沙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工程地质学》;1937年苏联的萨瓦连斯基的《工程地质学》一书问世。50年代以来,工程地质学逐渐吸收了土力学、岩石力学和计算数学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完善和发展了本身的内容和体系。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基本上始自50年代。 3内容 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建设地区和建筑场地中的岩体、土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性质,控制这些性质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在自然条件和工程作用下这些性质的变化趋向;制定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工程地质学要分析和预测在自然条件和工程建筑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诱发地震、地基沉陷、人工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因破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及其发生的条件、过程、规模和机制,评价它们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研究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有效措施。 工程地质学还要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预测其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由于各类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环境不同,因而可能发生和必须研究的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往往各有侧重。据此,工程地质学又常分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道路工程地质学、采矿工程地质学、海港和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等。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地质学方法即自然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地质学理论,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的判断。它是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4实验和测试方法 包括为测定岩、土体特性参数的实验、对地应力的量级和方向的测试,以及对地质作用随时间延续而发展的监测。 计算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数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理论或经验公式对已测得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以定量地评价工程地质问题。 模拟方法,可分为物理模拟(也称工程地质力学模拟)和数值模拟,它们是在通过地质研究,深入认识地质原型,查明各种边界条件,以及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关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正确地抽象出工程地质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种数学方法,再现和预测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电子计算机在工程地质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使过去难以完成的复杂计算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对数据资料自动存储、检索和处理,甚至能够将专家们的智慧存储在计算机中,以备咨询和处理疑难问题。

地质构造及其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A.N45°E B.S45°E C.S45°W D.N45°W 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P34 A.地层对称重复B.地层不对称重复 C.地层不对称缺失D.地层对称缺失 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 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P32 A.水平背斜B.水平向斜C.倾伏背斜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P36 A.倾向节理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P35 A.冷缩节理B.张节理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 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7 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8 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C.必要条件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B.背斜C.断层D.角度不整合接触 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P39 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交断层D.横断层 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P26 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C.地表的表面D.河床的底面

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

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 济南地区南倚泰山隆起,北临齐河广饶大断裂。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鲁西隆起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鲁西北坳陷的衔接地带,其地质构造总体上是一个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构造。单斜构造按构造强度的性质和程度,南北有一定的差异,北部处于鲁西隆起与鲁西北坳陷的过渡地带,受新华夏和东西向构造的强烈影响,有广泛的岩浆活动,并发育有较多的东西向小型褶皱和断裂。单斜构造的南部,前震旦纪片麻岩系组成的结晶基底广泛出露,上覆古生界地层以早期东西向构造为基础,后期叠加有北西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系的作用,断裂较发育但很少有褶皱和岩浆活动。 单斜构造中发育多条规模较大的北北西向断裂,如文祖断裂、东梧断裂、千佛山断裂、马山断裂等,此外还有北东向的港沟断裂和炒米店断裂。北北西向的断裂自东向西大至等距分布,将单斜构造分割为若干个断块。 济南南部地区这种以东西向构造为基础,后期受多次构造作用,南北有一定差异,而北北西向断裂发育,东西被分割成断块式的单斜构造即为该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地质构造对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起到重要的作用,据801地质队和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基本确定西侧的马山断裂、东梧断层为不透水断层,东梧断裂和马山断裂构成了济南泉域的东西边界,介于两者之间的千佛山断裂、港沟断裂和炒米店断裂为透水断层。东梧断裂以东到文祖断裂构成了一个新的水文地质单元,其地下水补给明水泉域。 受单斜构造的控制,本区的地层由南向北呈较为明显的带状分布,地层有老变新,区域最南部为太古界泰山群混合片麻岩系,向北依次为古生界出露齐全的寒武系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亮家山组、马家沟组),中统(阁老组,八徒组),第四系地层。此外,在泉域的东部有少量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出露。寒武系地层岩性为浅海相的灰岩、泥质灰岩和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互层。奥陶系地层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的碳酸岩岩石。石炭、二叠系地层则主要为砂页岩、砂质页岩和砂质粘土岩。 地质总构造是一个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构造.,按构造强度的性质和程度,南北有一定的差异:区域最南部为太古界泰山群混合片麻岩系,向北依次为古生界出露齐全的寒武系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固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亮家山组,马家沟组),中统(阁老组,八徒组),第四系地层。济南地区地质构造奠定了济南地下水的特殊的南部补充、快速运输、市区排泄的输送和补给形式。 3.5 补给区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补给区的构造和地层控制了该区地下水含水层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的运动、循环。 ⑴含水层的划分 根据含水介质的特点以及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运动、储存特点,可划分出不同的含水层,各含水层受到相邻隔水层的控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循环条件,但又在区域地下水总循环中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含水层划分见表3-1。 松散岩类空隙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山间河谷(如:玉符河上游地段)和山前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玉符河中下游地段)。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在补给区中南部广泛出露,为主要含水层。碎屑岩夹碳酸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在补给区的中北部广泛出露,但由于该含水层灰岩与页岩成夹层和互层,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差。变质岩和岩浆岩裂含水层,地下水赋存和运动主要在岩石风化带的孔隙和裂隙中,富水性极差。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成就和发展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成就和发展 摘要: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关键词:工程地质学;成就;发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一、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工程地质的实践,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一定的实际经验,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各建设部门制定自己的勘察规范,以山区工程建设为主,对工程地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岩土测试技术提高,定量评价有所发展。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年代,各方面的建设蓬勃发展,工程地质在已往在基础上取得了重大发展。勘察质量提高,新的勘察规范制定,向着工程领域拓展,承担勘测、工程处理的系统列工作。新型、巨型工程向工程地质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创立了自己的新的理论,引入有关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学术活动频繁。 二、工程地质勘察质量不断提高 工程地质的任务就在于为工程建筑进行工程地质勘察,认识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建筑的位址选择和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是:任何工程建设不进行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没有设计不准施工。这就赋予了工程地质重大而光荣的职责,避免了不顾地质条件是否适宜而盲目兴建工程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建筑位址的选择具有战略意义,起着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条件、避开不利条件的作用。位址选得好,不但能保证工程的安全,而且工程处理也较简单,经济上合理。我国的各类工程、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城乡建设、工业、国防、矿山、港口等建筑,尤其是大型建筑,都是先做了反复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才进行设计、施工、修建完成的,因而基本上没有因为地质问题而失败。

工程地质答案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评讲(1) 一、选择题 1.C 2.A 3.D 4.C 5.A 6.A 7.B 8.B 9.A 10.D 11.A 12.C 13.A 14.A 15.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 1.简述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地质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于土木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勘探等方法,弄清建筑物的地质条件(环境),为土木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并预测和论证工程建筑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出防治措施。 2.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 、什么是变质岩?变质岩有哪些主要矿物、结构和构造?常见变质岩的鉴别特征是什么? 答:变质岩是由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经地球内力作用,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变化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的矿物一部分是岩浆岩或沉积岩共有的,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另一部是变质岩特有的,如红柱石,刚玉等;变质岩的主要结构有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等;变质岩的构造主要有变余构造、变成构造两种。变质岩的鉴别特征首先是变质作用: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然后鉴别依据主要是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4、什么是地质作用?内、外地质作用是怎样改造地球的? 答: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球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地球旋转能、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来改造地球的;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如太阳的辐射能、日月的引力能等为主要能源在地表或地表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它主要通过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来改造地球的。 5、岩石坚硬程度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岩石坚硬程度类型有哪些? 答:岩石坚硬程度分类的依据是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岩石的坚硬程度类型主要有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五类。 6、分析影响工程地质性质的因素。 答:影响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因素主要有地质特征,如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成因等;另一个是岩石形成后所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水的作用及风化作用等。 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对岩石的岩石强度有直接的影响,从工程要求看大多数岩石的强度相对来说都比较高,从工程性质来看,我们应该注意那些可能减低岩石强度的因素。 结构:胶结结构和结晶结构,它对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强度和稳定性方面。一般来说结晶结构比胶结结构的岩石更稳定,强度更大。 构造:构造对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矿物成分分布不均匀及各种地质界面 水:水能削弱矿物颗粒之间的联结,使岩石强度受到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岩石强度的影响是可逆的。 风:风能促使岩石的结构、构造和整体性遭到破坏,孔隙度增大,容重减小,吸水和透水性显著增高,

工程地质学基础重点

第一章1、概念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并保证这种制约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科学。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址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 工程地质分析:是工程地质学一个重要分支,是分析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力学机制及其发展演化规律,以使正确评价和有效防治其不良影响的一门学科。 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①定性研究②定量研究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主要部分):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 全②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③工程造价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次要部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3、工程地质分析的内容包括哪些 ①区域稳定性问题②岩体稳定问题③与地下渗流相关的问题④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问题第二章(重点)1、活断层: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是近期(约10万年)曾 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后一种情况可称为潜在活断层。 2、断层的作用表现:①它对岩体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有重大的影响。 ②它可能是地下水运动的良好通道和汇聚的场所,在规模较大的断层附近或断层发育地区常久贮存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石油。 3、板块构造理论? 4、断层要素:①断层面②断层线③断层带④断盘⑤断距 5、断层的野外识别方法:①地貌上的特征②地层特征③断层的伴生构造④水系 6、请简述断层的工程评价:①降低了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②跨越断裂构造带的建筑物③隧洞工程,通过断裂破碎带时易发生坍塌④可能发生新的移动,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7、活断层的活动方式:①粘滑型②蠕滑型8活断层的鉴别标志:①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标志②历史地震及历史期地震错段标志③微地震测量及地形变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现象,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的结论性错误。今后十年,将有可能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又一个事故高发期。工程地质对地球环境的保护要发挥重要作用。工程地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勘察环境分析人才机遇 工程地质对于工程师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工程地质问题造成工程建设的被动与失败的若干实例证实,许多人对工程地质又是陌生的。 人类历史刚刚翻开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页,一场以高新技术为前导的产业革命却早已开始了,工程地质学科必将在这场革命中获得新生。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伴随着矛盾与冲突,特别是体制和机制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协调与适应,改革就成为必然。 当前,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专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斗争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顺应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都要认真关注,并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职责。 1 工程地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则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质学在这个阶段迅速成长起来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工程地质学大为长进,内涵和外延都焕然一新,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的工程地质事业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国后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50年代初开始引进苏联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走过了我们自己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体系。特别是在水利水电行业,举世瞩目的三峡、小浪底等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澜沧江、红水河、雅砻江、乌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众多大型梯级水电站的兴建,以及若干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其它水利水电工程,充分积累了在各类岩性地区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地质工作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规程规范。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地将数理学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术及时吸收进来,极大地丰富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使我国工程地质学达到现代科技水准,逐渐成为国际工程地质界的重要成员之一。 今天,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程地质定性描述和定性评价的范畴,发展成为集多种勘探手段去获取基础性地质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汇总、整理分析、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地质预测、工程措施的建议等等既特殊又复杂的综合性专业。任何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都会清楚地意识到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位置。无数重大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1.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摩擦、压入的能力。 2. 岩浆侵入时,岩浆和围岩的接触带受到岩浆的热力与其分化出的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使围岩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4. 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称为崩塌。 5. 所谓岩崩是指在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围岩突发性地以岩块弹射、声响及冲击波等类似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脆性破坏现象。 6.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地基土体中的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的孔隙,发生移动或被水流带出的现象。 7. 对于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类型,地下水中的SO4^2-,离子与水泥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晶体,造成体积的急剧膨胀,使水泥结构疏松或破坏。该种腐蚀 属于结晶类腐蚀类型。 8. 常用的工程地质测绘方法有:路线穿越法、界线追索法和布点法。 9. 某一勘察工程,需要配合设计与施工单位进行勘察,以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勘察资料,应进行施工勘察。 10. 静力载荷试验是指在拟建建筑场地中挖至设计基础埋臵深度的

平整坑底,放臵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然后再其上面逐级施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并作为分析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的一种手段。 11.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所产生的不规则的破裂面。 12.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局部应力是岩石破碎和变形,其中机械过程占主导的一种变质作用。 1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持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14.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部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5.流土是指在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作用下,当渗流力大于土体的重度或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粘性土或无粘性土中某一范围内的颗粒或颗粒群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16.岩溶,国际上统称喀斯特,是指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 17.标准贯入试验是用重63.5kg 的穿心锤,以760mm 高的落距,将臵于试验土层上的特制的对开式标准贯入器打入孔底,先打入孔底 15cm,不计锤击数,然后再打入30cm,并记下锤击数N。 18. 解理是指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19. 岩浆岩可根据的SiO2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20. 软化夹层是指在坚硬岩层中夹有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 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地壳运动的概念→指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 ?? ?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基本运动形式1 ????? ? ?板块构造说地球自转说均衡说 对流说、运动成因理论2 二、地质作用的概念 →指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 ??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又叫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内动力地质作用1 ????? ?? ??重力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 风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2 第二节 岩层及岩层产状 ??? ??断裂褶皱 倾斜岩层 后被保留下来的形态。引起地壳岩层变形变位地质构造:指构造运动 ?? ??? ?????=?????? >? ?=?

二、岩层产状:指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 ??? ??)(倾角:岩层的倾斜程度) (OD 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OA或OB)走向:岩层的延伸方向 、产状要素α'1 真倾角(α):岩层在野外的倾角。 视倾角(β):岩层在剖面上的倾角。 θαβsin ?=tg tg (θ为剖面线与岩层走向线所夹锐角) 2 (1? ???? ??? ?方位角法相限角法 )记录(2 (3)图示:正常岩层: 30o ; 倒转岩层: 30o 第三节 地层概念 一、为什么要学习地层及地质年代: 确定构造形态:如: 单斜岩层 背斜 向斜 断层 断层 选择和评价建筑场地: 阅读地质图: 地层: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称为该时代的地层。 二、绝对年代法: 用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来确定岩石形成时间。(即蜕变时间) 蜕变:放射性元素自形成之日起,就稳定地放射出a (粒子)、b (电子)、g (电磁幅 射量子)射线,并形成稳定的新元素。如:206 238b P U ???→?蜕变后形成 蜕变时间可用下式确定: ?? ? ?? += P D t 1ln 1 λ N45oE ∠30o s E 走向 倾角 倾向 135o ∠30o 倾向 倾角 4 3 2 3 2 1 2 1 2 3 2 2 1 2 6 5 2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版)word版本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 版)

绪论蒲博文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 ?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和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矛盾。 第四章活断层与地震 活断层:一般是是指近期曾有过活动或正在活动或将来有可能重新活动的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活断层的继承性与反复性。 ?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活断层的活动方式。(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称之为地震断层或者粘滑性断层。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的滑动称之为蠕变断层或者蠕滑型断层) 活断层的鉴别: ?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 ①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鉴别活断层最可靠的依据。 ②地貌特征:活断层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的差异性。活断层往往构成同一地貌单元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走滑型的活断层可使穿过它的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活动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常呈线性密集分布。 ③水文地质方面: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型、地貌条件合适时,岩断裂带泉水常呈线性分布,且植被发育。而且活断层沿线常有温泉出露。 ?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 ?用仪器测定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 活断层地区的建筑原则: 1、建筑场址一般应避开活断层断裂带 2、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与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 3、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尽可能的选择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在 下盘。 4、在活断层区兴建工程,应采用抗震结构和建筑形式。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按构造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工程地质学(电子版)

绪论 讲授自然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这些动力地质现象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解决某些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的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尽可能紧密联系工程实践进行学习。 1、工程地质学概论. 李智毅,杨裕云.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张倬元,地质出版社 3、工程地质学基础. 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专门工程地质学. 张咸恭,李智毅,郑达辉,李日国. 地质出版社 5、岩体结构力学. 孙广忠. 科学出版社 6、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的理论与方法. 唐辉明,晏鄂川,胡新丽. 中国地 质大学出版社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质环境对工程活动的制约关系 工程建筑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工程活动的安全 工程造价 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工程活动规模愈大,地质环境的变化愈大。 总之,地质环境和工程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Ⅰ地层岩性: 工程地质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任何建筑物都脱离不开土体或岩体。岩土的类型不同,其性质有很大差别,工程意义大不一样。 Ⅱ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建筑场地的选择,特别是线性建筑线路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如能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不但能大量节约投资,而且对建筑群中各种建筑物的布局和建筑物的型式、规模及施工条件也有直接影响。 地形地貌还能反映地区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Ⅲ地质结构: 包括地质构造、岩土单元的组合关系及各类结构面的性质和空间分布。 Ⅳ水文地质条件: 对工程有影响的因素是: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及其变动幅度,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及组合关系,各自的厚度,土层或岩层渗透性的强弱及其渗透系数,富水性,承压含水层的特征及水头。 Ⅴ物理地质现象 指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自然地质作用和现象。地壳表层经常处于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强烈影响之下,对建筑物造成威胁和破坏,其规模常巨大,甚至是区域性的。

中国工程地质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地质学 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 胡经国 On the Developmental Period And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Of China HU JINGGUO 作者说明 2001年3月24日,作者对该文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下面是正文 提要 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从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科领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科体系;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实践,大力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以定性研究为基础,加强定量研究,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规范规程和方法手段的研究,努力实现勘察标准化和现代化;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和联合发展,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综合研究和联合攻关,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这

些就是现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的五个主要发展趋势。 Abstract For the main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of China may divide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periods: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geology period,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geology to the modern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modern engineering geology period. Widen the science world from width and depth, further develop and complete the science system; integrate closely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enhance by main force the theoretic research, increase continuously the theoretic level; on the basis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enhance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grate closely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the research about the specification and regulation, and method and resource of the survey, implement hard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urvey; infiltrate together and develop jointly with about science, research comprehensively and act jointly with a lot of sciences, specialties and resources(aids), develop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ltern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China and the world. These are five main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of China in the today’s period. 世界工程地质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近30多年来,中国工程地质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已接近世界水平。目前,它正在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工程地质学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按照各个时期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的不同,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 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