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 农业气候资源

2.3 农业气候资源

2.3 农业气候资源
2.3 农业气候资源

2.3 农业气候资源

2.3.1 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一、含义

农业气候资源是指能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气候要素中的物质和能量。农业气候资源由光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大气资源和风资源组成,这些资源在一个地区的数量多少、分布特点及其配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农业气候资源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如作物种类、品种、种植方式、栽培措施等)、作物产量高低和品质的优劣(胡毅等,2015)。

二、特征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自然资源相比,农业气候资源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姜会飞,2008):

1.农业气候资源是一种循环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日地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了各种气候的无限循环性,光、热、水、气等农业气候要素不断循环和更新,因而农业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有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性和随机波动性。

2.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农业气候资源在地球表面上呈现出有规律的不均匀分布,光、热、水资源的数量一般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且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形成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农业气候资源类型,从而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类型的多样性。农业气候资源还随天气、气候不断变化,在明显周期性变化特点之上叠加较大的不稳定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农业气候资源形成了以日和年为周期的循环变化。例如,气温和太阳辐射随昼夜和季节变化,形成生物特征有一定的节律。同时,由于气候条件年际间的波动,导致农业气候资源年际间的交化,从而引起作物产量的波动。

3.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的整体性和不可取代性。农业气候资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以及不可替代性,构成了农业气候资源的整体性。在农业气候资源系统中,其中一个因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因子的连锁反应,并综合地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而且,某一因子的过量或不足,均显著影响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利用。任一有利的农业气候要素不能因其有利而替代另一不利农业气候条件,如干旱地区,光、热条件充足,水分缺少,但不会因光、热更多就可替代水分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即农业生产对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的要求缺一不可,要素之间是不可取代的。

4.农业气候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改造性。虽然农业气候资源总体上看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单就一定的时空来说又是有限的,因而各地的农业生产不仅类型不同,还有季节性限制,所以,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才会有较好的收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和条件下,施加有力措施(或不良人为活动)可改善(或恶化)气候资源和环境。

2.3.2 农业气候资源计算

一、主要数量指标

1.光能资源

光能(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能量基础,也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光能资源常从光的强度和总量、光谱成分(光质)和光照时间长短这三个大的方面来归纳。

具体的指标有: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地面反射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2.热量资源

适宜的温度条件和足够的热量资源是保证农作物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环境条件。热量资源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的热效应。温度是物质运动状态的一个表征量,它影响光合作用和代谢活动,不直接参与光合有机物生长和代谢过程。

鉴于温度条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人们习惯称之为热量资源,常用的指标有:气温、地温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统计量,如年平均气温、积温、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年绝对最低气温等,各级农业界限温度及其始日、终日、持续天数等。

3.水分资源

水分是动植物体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养分和有机物的输送者,大气降水是农业生产水分的主要来源,降水量及自然水体贮水量的多少,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如旱地农业、灌溉农业、雨养农业、水田农业等。

表示水分资源的主要指标有:降水量、降水变率、降水日数、雨季开始日、空气水汽压、相对湿度、蒸发量、干燥度和土壤湿度等。

二、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agro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是以气候条件来估算的农业生产力,即在当地自然的光、热、水等气候因素作用下,假设作物品种、土壤肥力、栽培技术和作群体结构都处于最适状态时,单位面积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依光、温、水条件及其组合状况而不同。估算时可分别计算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

(一) 光合生产潜力

光合生产潜力是在温度、水分、土壤、品种以及其他农业技术条件都处于最佳状况时,完全由光合有效辐射决定的生产潜力。

1111(1)(1)(1)(1)(1)(1)(1)Y x H Q εαβγρω?λ---=-------∑ (2-1)

式中,ε为可用于光合作用的有效辐射比率,一般取0.49;α为植物群体反射率,1-α为作物群体吸收率。在作物整个生育期间,吸收率是叶片面积增长的函数,即1-α=0.83L i /L 0,其中,L 0为最大叶面积指数,Li 为某时间段的叶面积指数;β为植物繁茂群体透光率;γ为超过光饱和点光的比例;ρ为作物非光合器官截获的辐射比例,取0.1;ω为呼吸作用的耗损率,取0.3;?为光合作用量子效率,取0.224;λ为植物体无机养分,取0.08;x 为含水率,取0.14;H 为形成1g 干物质所需的热量,取1.8?104J·g -1;Q ∑为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总辐射量(J·m -2)。

式中总辐射Q 一般采用线性估算模式

0()Q Q a b s =+? (2-2)

式中,Q 0为天文辐射,s 为日照百分率,a 、b 是大气参数,主要与各地的气候特征有关。

(二) 光温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是在一定的光、温条件下,其他环境因素(水分、二氧化碳、养分等)和作物群体因素处于最适宜状态,作物利用当地的光、温资源的潜在生产力。通常采用光合生产潜力乘以温度订正函数进行估算。表示温度订正函数的经验公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光合作用温度分段线性拟合式,光合作用温度二次曲线拟合式,界限温度间隔日数代数式等。光温生产潜力可近似地看成当地作物产量的上限,是规划作物生产的科学依据。关于光温生产潜力的计算,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传统的方法是采用环境因子逐步订正方法,即先计算出光合生产潜力,再进行温度影响的订正获得光温生产潜力。这种方法从作物光合作用与其环境条件相互关系出发,物理意义清晰,结果可用作时空分布比较,关键技术在于采用合适的参数和订正函数。

光温生产潜力,其形式为:

Y 2=Y 1· f (t) (2-3)

式中,f (t )为温度订正系数,对喜温作物的温度订正函数为:

(三)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充分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气候资源,而其他条件(如土壤、养分、二氧化碳等)处于最适状况时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最高生物学产量或农业产量。一般以干物质重量表示,单位为吨/公顷·年或千克/亩·年。估算方法为:①光生理学-统计学方法。根据光合作用最大效率的研究结果,对自然条件下植物群体进行光合有效辐射的最大吸收率修正、叶面积指数修正、生长率修正、呼吸修正,以及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修正;②动力学方法。气候生产潜力随植物种类而异,故一般需要分别对不同植物进行估算。但为了概括说明气候资源条件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也可进行综合的、概括的估算。气候生产潜力的估计结果虽较粗略,但仍不失为重要参考数据。人们可从现有生产力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对比中发现挖潜的可能与幅度,也可利用气候生产潜力的分析方法找出主要的限制因子,从而确定主攻目标和方案。

目前,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研究,国内外所采用的模型大致也可概括为3类:1)潜力衰减法:即环境因子逐段订正模型,通过对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几个阶段的逐步订正来计算。潜力衰减法,又称为气候生产潜力的乘积模型或逐步订正模型。2)气候因子综合法:即经验法,这类模式主要有迈阿密( 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等,主要利用经验公式来计算生产潜力。3)作物生长过程模拟方法:此类方法是根据作物光合作用过程、生理生态特性和外界环境因子来计算生产潜力,如CERES模型、EPIC模型、CROPGRO模型等。

1.潜力衰减法

(2)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子。美国将一半以上的小麦集中于两个小麦适宜种植带内,2/3的玉米集中在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带内;日本利用丘陵起伏地形集中发展柑橘,仅佐贺县一个县的柑橘年产量就接近于我国柑橘的总产量。

广西是我国甘蔗的主产区之一,但并非广西各地气候条件均利于甘蔗生产。涂方旭等(2003)用小网格气候分析的方法,将广西甘蔗生产划分为4个气候区:最适宜气候区、适宜气候区、次适宜气候区和不适宜气候区。最适宜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桂南;适宜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桂南偏北及桂中地区;次适宜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桂北平原、丘陵、低山地区,以及桂中海拔600~800 m的山区;不适宜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桂北高寒山区。显然,根据甘蔗的气候区划规划甘蔗生产,是广西合理利用甘蔗农业气候资源,获取优质高产甘蔗产品的前提。

二、依据农业气候相似原理,进行科学引种

成功地引进优质品种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时,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讲科学,不能盲目引进。影响一种作物生长发育的气象因子是很多的,但这些因子在作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进行农业气候相似程度分析时,一定要选择对引种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气候要素作为对比分析因子。同时,由于物种存在迁移、适应、突变和变异的特性,把适产地优良品种引种到“农业气候相似”而气候条件不是相似的地方,也有成功的可能。如亩产500 kg以上的西藏高原肥麦(丹麦1号),原产地北欧丹麦海拔在10 m以下,平均气温8.5℃,从气候上分析两地相差甚远,但从肥麦产量形成期间的农业条件看两地十分相似,所以适宜引种,并取得了成功。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只是加快优良品种引进的进程,并不能替代试种。

合理地间作套种,能使植物整个生育过程处于较好的光热条件下,避开不利的气象条件,使光、热、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采用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设施可以增温保温,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实现反季节种植,延长年种植时间;通过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的合理规划等,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依据各地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安排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作物的种类、品种、熟制及种植方式与当地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地域配置。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对全面开发一地农业气候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解决农业生产中争季节、争土地、争水肥、争劳力等方面的矛盾,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一个地区种植制度的确定,涉及气候、土壤、地貌、水肥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但其中气候资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起制约作用。农业气候条件保证率≥80%的年份能否满足某种熟制的要求,是可否实行某种种植制度的基本保证。

1.温度

分析多熟种植制度温度条件的主要指标是生长期、积温和最热(冷)月平均气温等。在我国的条件下,一般≥10℃持续日数(生长期)小于180天的地区多为一年一熟,180~250天宜一年两熟,250~360天为一年三熟。日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表示喜温作物生长朔内可利用的热量资源,一般地,≥10℃活动积温小于3 000℃为一年一熟,4 000-5 000℃为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则要求≥10℃积温在5 000℃以上。在生产上实行多熟制还要考虑前茬收获后到后茬作物播、栽前农事操作所需的农耗积温,故要有80%保证率的积温和生长期日数。

此外,安排多熟制还要考虑最热(冷)月的平均气温,如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玉米等,在营养生长期与开花授粉期要求最适温度为25~28℃,故要求夏季白天平均气温大于20℃的日数在60天以上,才能种植以上喜温作物。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5℃的地区才能种植冬红薯和冬玉米。 2.水

多熟制比一熟制耗水量大,高产作物又比中、低产作物耗水量大。从我国大范围的农业布局看,在热量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年降水量不足200 mm的地区只能在灌溉的条件下才有农业;年降水量600 mm地区旱地多为小麦谷子(豆子)两熟;年降水量800 mm地区可以有较大面积的麦-稻两熟;种植双季稻则要求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由此可见,在热量保证的情况下,实行多熟制必须有水的保证。如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雨热同季,≥0℃积温在5 500℃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是历史上精耕细作的农业区,一年两熟或三熟,适宜种植水稻等喜温作物,是我国商品粮的重要基地。

3.日照

一年内熟制的多少虽然首先决定于热量而不是日照,但日照的多少及其季节分布,对熟制作物(品种)的安排、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以及增产潜力将有明显的影响,与种植类型的确定亦有关系。如冬季日照少的地区对叶菜类作物生长有利,而对开花结果作物生长发育则不利,产量亦较低。

2.3.4 农业气候区划

一、概念

(一)农业气候区划含义

农业气候区划是从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根据农业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进行的区域划分。一般是在分析地区农业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气候指标,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则,将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农业气候区域;各区都有其自身的农业气候特点、农业发展方向和利用改造途径。

(二)农业气候区划的目标和意义

理想的气候区划是建立在对区域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气候区划本身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也表明了气候研究工作的发展水平。我国曾开展过多种气候区划研究,既有综合性的又有专业性或专门性的区划。新中国建立后,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专业性气候区划。以我国的气候区划为例,对于各个层次的各种需求而言,划分气候区域,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规划用于全局性的或用于局部性的或用于行业性的气候资源,以便于气候资源的各种合理应用。就以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来说,各地都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小气候特征,尤其是对于山区,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千差万别,其温度、风、降水等气候要素也千变万化,必然会对其自然植被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各种农作物生产都需要根据地方的气候特征与资源状况区划的结果合理安排布局。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过,对于气候资源或气候灾害区划而言,应当具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尺度,才能为各层次和各种尺度的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二、农业气候区划分类

根据区划对象的不同,农业气候区划一般可以分为综合区划和单项区划两类。根据区划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全国、省级、县级和区域的区划。按照区划方法可分为类型区划和区域区划。(一)综合农业气候区划

综合农业气候区划也称普通农业气候区划,是为解决大农业问题而进行的区划。综合农业气候区划主要着眼于农、林、牧业综合考虑,为合理配置农业生产提供气候上的科学依据。对于地理、行政范围较大,农业和气候差异大的区域一般都要进行综合农业气候区划。但综合农业气候区划的内容比较笼统,难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

(二)单项农业气候区划

单项农业气候区划是重点针对某一方面的区划。按农业对象分,有专门针对某一种作物或某一类作物的区划,如小麦气候区划、热带作物区划。按气候要素分,有专门针对某一种农业气候资源的区划,如降水区划、热量区划等;有专门针对多种或某一种不利气候条件所作的区划,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另外,还有畜牧气候区划、林业气候区划、种植制度气候区划等。(三)类型区划与区域区划

类型区划和区域区划是两种不同分区划片的方法,它与构建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体系有关。类型区划是基于不同农业气候指标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逐级划分单元,其同类型的农业气候区可以在不同地区重复出现,在地域上不一定连成一片,同一级类型区内反映的农业气候因子较单一,但能突出主导因子的作用,较容易确定农业气候相似地区,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可划分较多的类型区。区域区划则是基于对农业地域分布具有决定意义的多种农业气候因子及其组合特征差别,将

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农业气候区,每个区在地域上总是连成一片,具有空间地域上的独特性和不重复性,能突出多种因子对农业的综合作用。

由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和地形复杂,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全国或较大区域的农业气候区划采用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相结合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有一些区域区划是以一定的类型为根据的,因为一个区域内可能有几种类型,且往往以某一种类型占优势,可以根据优势类型的分布范围来划区。

三、农业气候区划方法(王连喜等,2010)

(一)农业气候区划指标选取方法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是指对农业地理分布、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要素及其临界值。区划指标是区划工作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各种区划的等级和界限是由指标确定的,而采用什么指标,又与区划的方法、原则、种类和对象等有关。

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必须首先探讨农业生物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指标对所关注区域的气候进行农业鉴定。指标体系是气候区划分的理论依据,农业气候区划比一般的气候区划更强调实用性,因此要选取与服务对象关系最密切的要素作为区划指标,划出的区域之间要能反映研究区内的农业生产特征。

农业气候区划通常采用作物生长关键期中的气候影响因子作指标。与一般的气候研究所不同的是,农业气候研究经常会涉及到气象要素的非标准临界值问题。毫无疑问,获取真正能够反映作物对气候条件要求的、客观的农业气候指标是进行农业气候区划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区划研究的水平以及区划结果的适用性。

在实际研究中,既可根据长期农业实践和经验直接选取合适的区划指标,也可以通过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用气候资料与农作物产量、面积、灾情等数据运用统计学、生物学等方法,结合田间试验确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作为农业区划指标。前者不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支撑,以定性为主,操作简便但精度不高,专家的经验对区划结果的影响较大,常见的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法都属于这种类型;后者以定量研究为主,精度较高,区划结果也更为客观,但对数据的依赖性大,常见的有数理统计法。

(二)农业气候区划方法

在确定好区划指标后,农业气候区划的下一步工作就是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理,采用一定的方法,划分出各个相同的和不同的农业气候区或区域单元。早期的农业气候区划一般采用重叠法(叠套法)和指示法(经验区划法),这两种方法都以定性研究为主,因此存在区划结果精度不高的问题。鉴于此,20 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区划工作采用了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区,农业气候区划也由定性研究阶段转向了定量研究阶段。

根据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对各指标直接分级,处于相同级别的地区被划分在同一类区划单元上,这种指标分级法是农业气候区划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如冯晓云和王建源(2005)选用干燥度指数K作为气候区划的指标,并定义K<1.0为湿润区,1.0≤K<1.5为半湿润区,K≥1.5为半干燥区,以此分级标准进行一级气候区划,并按相同的方法进行二级、三级气候区划。权维俊等(2007)则采用专家分类器方法对北京市的京白梨种植区进行了农业气候区划。专家分类器是在遥感分类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基于规则的分类方法,是模拟人类组合各种带有因果关系知识进行推理并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该方法能充分地将专家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气候区划中,从而得到较客观和全面的区划结果。但其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受专家知识的限制,参与专家分类器的变量(因子)也很重要。指标分级方法虽然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但分级标准过于机械,对分级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有很大的依赖性,主观性较强。在认识到该方法的优缺点后,许多学者开始使用数理方法进行农业气候区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类农业气候区划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是一种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该方法能使同类中各事物具有相同的特性,而在类与类之间有比较显著的差异。该方法与农业气候区划进行单元分类的目标相吻合,因此是农业气候区划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在农业气候区划中有多种聚类分析法出现。如乔丽等(2009)选取主要气候变量、地质土壤类型、水文等10个影响陕西省生态环境干旱的因子,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生态环境干旱区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生态因子和干旱因子相结合的聚类分析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陕西省生态农业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陈同英(2002)运用“星座”聚类分析方法探讨县级气候区域划分,取得了与实际自然环境相吻合的结果。另外,有学者将聚类分析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对聚类分析法进行了完善。如丁裕国等(2007)从理论上分析并证明统计聚类检验(CAST)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或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RPCA)用于气候聚类分型区划的关联性。由此提出CAST与REOF/RPCA相结合的一种分型区划方法,并用仿真随机模拟资料和实例计算验证了理论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从而证实了这种分型区划方法的有效性及其优点。高永刚等(2007)结合WOFOST作物生长模型,采用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将黑龙江省马铃薯可能种植区划分为9类气候栽培区。

2.模糊数学法

模数数学法也是进行事物分类研究的常用方法,在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中也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如王连喜(2009)曾尝试采用模糊数学中的软划分方法,利用3-9月的降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干燥度及≥10℃积温作为分类指标对宁夏全区进行分类,得到了与以往区划结果基本一

致,但又有所区别的分区结果。另外,刘依兰和边巴扎西(1997)、王燕(2000)则分别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区划指标进行了分析,完成了相应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其他数理方法

除上述两种方法外,学者们还尝试用其他数理方法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手段。如梁平等(2008)选用欧几里德贴近度法进行黔东南州太子参气候适宜性分区,结果令人满意。杨凤瑞等(2008)利用加权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DTOPSIS法)对内蒙古中西部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计算各站气候要素指标与理想解的接近度即关联度(Ci值),按Ci值的大小来确定农业气候资源配置的优劣,取得的结果很好地实现了区划的目标。康锡言等(2007)还探讨了因子分析方法在农业气候区划建立模型中的适用范围,指出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线性相关较差,且公共因子代表的主要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相差较小时,适宜建立因子回归模型;反之则不适宜建立因子回归模型。

四、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一)技术思路

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是以常规气候观测、卫星遥感、农业背景、地理信息等资料为基础数据源,在“3S”集成技术支持下,通过建立气候、遥感与农业信息的耦合模型,获得精细化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数据集。在总结分析以往农业气候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的技术方法、指标体系,建立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农业气候区划模型。基于Web GIS技术,开发交互式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产品制作平台和网络共享发布与服务平台,形成可以业务化运行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应用服务系统。

GIS技术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不但弥补了常规气象观测站点数量少、资料有限的缺陷,还提高了区划精度和效率。传统农业气候区划所用的气候资料只限于气象观测站点,区划精度局限于行政区,一般是县级行政区。而对行政区内因地形、地地貌差异而引起的区内差异难以体现。由于插值技术的运用,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精度可达到500 m× 500 m,甚至100 m×100 m,精度大大提高,实现了由过去粗放型区划向精准型区划的突破。

(二)基于GIS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的关键技术

传统农业气候区划往往侧重于来自气象站点的气候指标,在分析无站点复杂地形的局地气候问题时,一般是在考虑海拔高度的背景下参照邻近气象站点资料,难以精确地说明局地气候问题。

GIS在气候资源区划中的应用,核心是气候资源的推算和空间分析,关键在于找到一种空间模型,使气象要素很好地与地理信息结合起来。

1.气候资料冈格推算模型的建立

气候分布与地形、地貌等密切相关,要详细了解这种关系,可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将气候要素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小网格推算模型。

2.地表网格单元气候资料的推算

气候资源是一个空间数据,空间数据的特征是空间中的一个点不仅具有一定的属性值,且具有相应的空间位置。空间位置的定位可以用某一种地理坐标如经纬网或公里网来描述。当知道某个网格点的地理位置、地形属性值时,便可以通过网格推算模型进行推算,求出该点相应的属性值,即网格点的数据。

3.气候资源空间分析及产品输出

利用GIS技术可以使气候资源空间数据以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经过数次中值滤波,滤掉噪声,应用平滑处理除去一些细碎的斑点。再根据每一种气象要素图像分级标准对数据图像进行分级运算,得到气候资源栅格图像。将此栅格文件转换为多边形矢量文件,再建立拓扑关系,使每个多边形获取相应的属性值,便得到气候资源等值线分布图。若对不同属性的多边形赋以不同的颜色,则生成气候资源色斑图。最后加上标题、图例,即完成了气候资源矢量图的制作。

4.多因子综合评价及产品输出

多因子统计分析被广泛地应用于数据分类和综合评价,是GIS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评价一般经过评价因子的选择、因子权重的确定、因子内各类别对评价目标影响程度的确定、用某种方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分等几个过程。

多因子综合评价,首先对所选的每一个因子进行小网格资料推算,得到其地理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划指标和每一因子不同等级的评分标准,从多幅地图中提取数据,进行地图逻辑运算。通过条件组合、分析判断,最后经过数理统计,得到区划结果的数字地图。再经过滤波、平滑、分级、栅格转矢量、拓扑、赋色等处理,完成区划信息的提取。这样,区划专题图就以图层的形式加入到空间数据库中,从而实现区划图的浏览、输出等。

(三)区划产品与服务

在完成区划和区划专题图制作后, 用户需要制作相应的区划产品并进行服务。常见的区划产品有农业气候区划报告和农业气候区划图集等。

1.农业气候区划报告的撰写

报告主要涉及到作物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分析、区划指标的提出、区划数据准备的说明、区划方法及区划方案的说明、区划结果的分析以及给出农业生产建议等内容。其撰写的主要步骤为:分析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候条件,如光照、温度、降水、生长期的气温日较差等;对区划指标进行说明, 需要分析哪些因子是主导因子(否定要素的考虑),哪些因子是辅助因子以及各因子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哪些方面等(整体要素的考虑);对区划数据的说明, 包括农业气候区划数据的来源、获取的原理与方法、资料分辨率、数据的地理定位方法和精度等;区划方法与区划方案的说明, 例如, 选择的区划方法及原理, 同时给出选择该方法的理由。设计区划方案并给出区划方案的设计流程图;区划结果的分析和检验,得到初步结果后,要对区划结果进行分析和检验, 确认区划结果的合理性,如果不合理,应找出区划结果不合理的原因重新区划, 直至结果正确;给出农业生产建议,区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农业生产或给政府决策部门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给出相关的参考意见,提出的建议要客观实用,要充分体现区划成果的作用和意义。

2. 农业气候区划产品的服务

(1) 利用“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产品网络发布软件”发布信息

该软件以“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产品制作软件”生成的区划产品库为基础, 服务器端初步考虑只设国家和省两级。用户主要有两大社会公众群体:一是普通社会大众, 他们通过家用电脑联网, 即可获取区划产品库中的各类已有静态信息;二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生产管理者、农产品经营者、农户以及其他涉农部门的相关科研与技术人员, 他们可以通过本系统的引导, 自己给定气候要素指标, 了解不同类别的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以及特色农业区划的气候分布状况。

(2) 特殊服务方式

按用户提出的一些感兴趣的服务方式, 例如专题服务或通过自助式农业气候区划平台服务等方式进行服务。例如, 进行园林绿化树木以及特色果树和花卉等的气候区划;在引种及气候可行性论证方面, 为引进新品种以及对现有品种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为农业保险提供气候风险区划等。

(3) 其他咨询服务

利用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做好其他咨询服务。例如, 根据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成果提供对包括中草药、新品种的大田作物以及蔬菜等的引种方面的咨询服务等。

参考文献

王连喜,陈怀亮,李琪,等。2010.农业气候区划方法研究进展,中国农业气象,31(2):277-281

刘晶淼,丁裕国,张文宗,等。2012.农业气候资源与灾害评估及其区划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陈丹,钟思强,等。2009.农业气象。北京:气象出版社

郭文利,权维俊,刘洪,等。2010。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业务流程初步设计,中国农业气象,31(1):98-103

汪扩军等编。2013.农业气象业务。北京:气象出版社

王建林主编。2010. 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北京:气象出版社

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张丽达宋丹丹姚宏伟 【内容摘要】明确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性以及资源特征,是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安县位处吉林省长春市,其农业种植主要是以北方农作物为主,本文以玉米农业气候资源特征为主进行当地气候资源分析,针对光照资源、热量资 源以及水分资源等入手,针对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时数适宜度以及气候适宜度模型等进行整体分布规 划。从地理环境以及地理位置、农业生产机异常和极端气候事件入手,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春市农安县气 候条件变化特征,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玉米农作物的适宜度为主,针对时空分布特征,促进当地农业 发展以及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以期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针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实现农作物种植的科学、系 统规划。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发展;气候适宜度 【作者简介】张丽达(1988.2 ),女,吉林松原人;农安县气象局,中级;研究方向:气象、预报、为农服务 宋丹丹,德惠市气象局;姚宏伟,农安县气象局 一、以模型为基准,分析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获取的环境物质资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玉米作为农安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玉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造成复杂的影响。农安县为松辽平原腹地,具有优渥的土壤以及环境资源,与公主岭和长岭县为邻,接壤松原市,温度、光照、降水等是影响春玉米产量与生长的关键因素,近50年来我国吉林省的气候变化明显,构建农安县农业气候模型是分析当地气候资源以及进行适宜性评价的重要途径。气候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物质资源,玉米为农安县的主要农作物,其生长发育受到当地温度、降水以及光照等影响,伴随着农业气象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适宜度分析是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农作物气候生长、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定量分析及评价的重要方法。魏瑞江的河北气候适宜度模型、王连喜的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及俞芬的淮河流域气候适宜度模型的研究经验以及评价方法,其对气候适宜性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可以为农安县气候资源特征模型奠定基础。以任玉玉与千怀遂的河南省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而言,农安县农业气候适宜度分析模型,需要根据玉米生长气候变化因素以及产量动态预报等将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研究应用于气候适宜度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针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适宜度进行数量转变,将温度、光照以及降水等作为气候因子,以气候因子变化为农安县气候资源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掌握农作物生育期气候资源适宜度变化规律,构建适合农安县适宜度模型,实现对当地玉米精细化动态预报,制定相应的气候应对措施,构建气候防控中心,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农安县气候资源整体规律 农安县气候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以长春市的气候变化数据以及当地农业气候数据为基准,针对吉林省长春市整体的气候变化,以长春包含农安、榆树、德惠、双阳、九台的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为主,掌握气候以及气候资源,针对农业生态资源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因地制宜、顺应天时、合理开发与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而言,农安县主要有以下气候特征。 (一)光照资源。植物光和作用中同化的太阳光谱内的可见光才是农安县当地太阳光照的有用光照辐射,称为生物辐射,占据总太阳辐射的49.21%,根据站点观测数据显示,长春市与农安县的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78Kcal/cm2,以逐月变化水平来看,1月是总辐射的起点,3、4、5月份增长速率最快,5、6月达到最高值,6月下降至12月,农安县作为长春市总辐射量较多的地区,其生理辐射变化满足长春市的总辐射能变化曲线,玉米生长季可以保持较高的辐射总量,达到27Kcal/cm2,就日超时数而言,太阳光线的实际照射百分率而言,长春市可以年均日照时数为271h,百分比率达到61%,5月为最多,12月最少,5 8月份的日照百分比不足59%,7月为最少仅为41%。由此可见农安县5 8月份雨季对农作物的日照时数影响较大,越往东日超时数越少,云和雨与对日照百分比影响较大,其日照时数年均量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但在农作物的生长季(5 9月),其日照时间下降明显,但由于附近山岭的存在可以达到45%。 (二)气候资源。农安县的平均气温为6.0?,其中以东部地区为最高,达到6.4?,根据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数据研究显示,农安县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一致,该地区平均气温上升了1.6?。尤其是季节变化更显明显,春季与冬季虽然20世纪60、70年代有所下降,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逐月中七月为最热月达到23.8?的平均气温量,1月为最冷月,极端最低气温为-40.2?,平均1月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是1997年的6月28日,高达36.9?。由于5月及9月的极端最低气温接近玉米苗期与成熟期,所以在玉米生长其气候日差较大,平均达到11.4?,尤其是5月为日差最大约,七月至日常最下月,十分符合农作物物质的积累与子粒形成。 · 531 ·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案 第一章、农业资源概述 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农业资源的概念 农业资源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农业资源的类型 1)、自然资源: (1)概念: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 (2)分类(略) 2)、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动力源泉。(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2)农业科技生产力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二、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 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来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源泉和主要推动力。 B、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C、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还能部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业资源利用的基本原理 农业资源利用涉及到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 农业生产有两个特点:一是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一个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A、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B、人口经济原理与收益递减律 C、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三、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内容与方法 1、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 其研究的基本目标,是要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资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上,既要从微观入手,又要从宏观把握全局。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采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有计划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稳步提高,并在开发利用中切实贯彻国家有关保护珍惜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法规、政策。在高速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总量,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建立起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生产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内容 A、农业资源概述 B、农业资源各论 C、农业资源管理 3、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方法 A、从整体到部分的系统分析法 B、综合分析法 C、最优化法 4、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意义 A、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B、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解决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不断减少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 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 (1)目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2)原则: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 (3)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对策 A、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做到有步骤、有重点、有机划的开展,避免盲目

江山市农业气候资源情况

江山市农业气候资源情况 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的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2019.48平方公里(302.9万亩),耕地面积36.62万亩。江山地处中亚热带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兼有盆地气候的某些特点,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在垂直方向上气候差异较大。 江山多年平均气温为17.9℃,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5.5℃,多年平均气压1004.9hPa,多年平均水汽压17.4hPa;多年平均蒸发量1466.1mm,月平均蒸发量以7、8月份最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月平均相对湿度以3~8月份最大(均在82%左右);多年平均风速为3.0m/s,最大风速达16.0m/s(1977年8月9日),相应风向为N,多年平均月最大风速为14.0m/s,最盛行风向为ENE,其相应的风速也在15.0m/s以上。 江山光照充足,但日照时空分布不均,河谷平坂地区,全年日照可达2063.3h。日照时数呈周期性变化,7-8月日照最长,在270h以上,平均每天9h,2月份日照最少,仅108.7h。常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11.8千卡/cm2,太阳辐射量随太阳高度变化而变化,并受地形与气候影响。5-9月,太阳辐射量在10.1千卡/cm2以上,10月至次年4月,太阳

辐射量在9.3千卡/cm2以下。常年大于0℃以上活动积温6264℃,持续361天;大于10℃活动积温5418℃,持续243天;10℃-20℃活动积温4296℃,持续181天。除东部边界一带和南部高于400m的中低山区外,其余地方大于10℃积温均在5000℃以上。 江山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813.7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02.3mm,多年平均径流深1174mm,属易洪易旱地区。降水与径流年际间变化极大、年内分配相对集中。降水量随高程的增高而递增,自河谷平原向两侧、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增加,总体趋势东南多于西北,上游山区多于丘陵、河谷平原区,最大为岭头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134.3mm,最小为双塔底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60.5mm。降水与径流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7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这段时期经常出现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

河南省气候与农业概况

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 赵方聪222011326032005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一班 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来了直接而又严重的影响,分析研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的治理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了相关气候资源的研究,从河南地区的光照,太阳辐射,降雨量,蒸发量,湿润程度方面介绍河南气候特征并分析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描述了河南在此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 关键词:气候特征农业特征灾害防治 The summary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Henan Zhao Fang cong 222011326032005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Adequate light, heat, water and fertile l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Henan become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ma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with the climatic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wide range and heavy damag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ring about a direct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as well a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thesis referring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resources not only introduce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in the respect of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moisture level but also analyses factors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climate. Additionally, i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features disaster prevention 1.河南省地理位置 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 2.河南气候特征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810533709.html,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作者:张红梅李爱贤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1期 摘要适宜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光照等要素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给出了日照时数、降水和相对湿度等农业气象条件的分布状况,并描述了其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这为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气候资源;农业气象条件;山西忻州;忻府区 中图分类号 S1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05-01 一定的气象条件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1-3]。当这些气象条件的组合对作物的生产有利时,能形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农业自然资源;反之,当气象条件的某种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时,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4-5]。分析气候资源状况和气象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农业气象服务的基本任务。国内有关农业气象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研究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的热点内容。现对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忻府区基本农业气候资源概况 山西省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地区。其东西宽约为55 km,南北长约43 km。自古以来忻府区一直是农业生产和商贸集散的重要地区,有“三关总要”、“晋北锁钥”的美称。忻府区的地形自西向东逐步倾斜,北、西、南地区为三面环山,东部地区较为开阔和平坦。忻府区有3条主要的山脉,分别为云中、系舟和五台山脉。忻府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春温高于秋温。无霜期平均167.1 d。 2 忻府区日照条件分析 太阳主要通过光照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是影响作物生长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在自然条件下,只有达到一定的光强,农作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产生养分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因此,日照条件是评价地区农业气象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忻府区的年日照时数在1 914 ~2 797 h间变化。其中12月的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 914 h,只占全年的7.0%;5月的日照时数最多,为2 797 h,占全年的10.3%。11月至翌年2月的日照时数较少,各月的日照时数不超过全年的7.5%;3—5月,日照时数逐

重庆气候资源对重庆农业发展的影响

重庆气候资源对重庆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10级聂新位20100510813 摘要:重庆地处北纬30度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雨热同季且地处盆地东南部,有着优越的农业气候基本条件。但区域内地形颇为复杂,有中、低山,深、浅丘,河谷、平坝等不同的地形,形成各种不同的立体小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显著的海拔差异,使得重庆气候资源的立体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也形成了与同为中亚热带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因此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制订区域种植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重庆市、气候资源、农业发展 农业气候资源是大自然为农业生产获得产品所提供的基本物质和能量,也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环境条件(1)。光、热、水是组成农业气候的基本要素,他们的多寡和相互配合如何,从宏观上看,是决定一个地区能种什么,其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2)。 重庆地处中、亚热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山区面积大。据统计,丘陵和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4%,复杂的地形地貌,显著的海拔差异,使得重庆气候资源的立体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也形成了与同为中亚热带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对于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制订区域种植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重庆地区农业气候光、热、水资源的主要特征,应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产业促进重庆地区农业的发展。 1、影响农业发展的气候因素 1.1 日照 日照时长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联系,除影响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速度外,还通过植物的光周期效应,控制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4] 1.2温度 表征农业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一般包括年均温和〉=1O'C积温两项因子,从宏观地理条件来说,纬度和海拔高度是影响某一地区温度分布最重要的因子,但在丘陵山地,微观地形复杂,温度分布还与地表的地形特征关系密切渝西地区特别是长江河谷区域,年均气温相对较高,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温均在l7~l9℃之间;渝东地区相对较低,但在长江沿岸的涪陵、丰都、万县、奉节等区域也有着较高的年均温。从图3还可看出,重庆地区温度的分布与海拔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在海拔最高的城口地区年均温最低。 1.3降水量 降水是作物获取作物水分供应的主要来源,研究选取年降水量作为表征区域农业水分资源的主要指标。由于丘陵山区地形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受到宏观地理要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针对重庆的气候资源特征合理发展农业 重庆地处北纬30度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雨热同季且地处盆地东南部,有着优越的农业气候基本条件。但区域内地形颇为复杂,有中、低

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摘要:近10多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人们已切身感受到冰川融化、干旱蔓延、作物生产力下降、动植物行为发生变异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开展了多方位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2]并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及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阐述了气候资源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利用和发展前景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农业生产与发展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方便的影响现状 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一样,能够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但气候资源又有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气候资源具有资源数量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的特点,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性、清洁性资源,但其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以呈现。只要使用开发得当,它将永无止境。而对其开发利用对象来说,其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又是有限的,是有风险的。气候资源还具有普遍存在性,但其在地理分布、丰富程度和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气候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很大。充分认识气候资源的这些特殊性,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十分重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过去的50年,我国气候经历了暖冬、高温、干旱等一系列变化。虽然对全球气候变化究竟发生在怎样的时间尺度上,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理解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很多学科还众说纷纭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4],但是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在变暖的幅度、原因或区域分布,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5]。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农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 1)、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 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 (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 (2)适度性和非线性 (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区域的差异性 (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试从农业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

试从农业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 南北跨近50多纬度, 东西占60多经度, 国土总面积达960多万平方千米,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 东半部有平原和低山丘陵, 西北部有高原和盆地, 西南部有平均海拔高4000m的青藏高原由于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 其农业气候资源有以特点空间变化大,季节变化大, 组合类型多样,这些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方向存在问题及其应用农业技术措施上, 都有明显的差异。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从农业角度出发,对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评价如下: (一)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二)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在北纬30°以北的温带地区,只有我国的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温度最高,降水最多,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例如,水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是世界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 (三)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0℃积温4 000~4 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 ≥0℃积温5 900~6 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 ≥10℃积温3 600~4 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 ≥10℃积温5 000~5 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 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或地形、地质的影响,在同一热量熟制带可能出现多种熟制情况。例如,一熟带中,由于地形。水分供应的差异性,往往出现二年三熟的情况。能种两季或三季作物的地区,仍需灌溉补充水分的不足。 (四)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山区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山区草场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就一个山体说,气候变化受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状况的影响,一般每升高100m,平均气温就下降0.15,>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减少4-6天。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内呈递增趋势。因而山地出现河谷热、山丘暖、山区凉、高山寒的气候特点,构成了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我国的西南气候垂直变化尤为明显,云南低纬度区由低地区到高海拔出现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到寒温带等多种农业气候带,这里是云南成为“生物国王”的气候原因。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 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 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叫农业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你哦工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 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内涵:1、气候资源提供并保证或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产量的光、温度、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组合特征,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条件,包括光能、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天气灾害。2、水资源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市一中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以地表水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来源。3、土资源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广义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多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早地、内陆水域、沿海滩涂。4、生物资源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2、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差异,以及地质地貌的变化,使得 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不同,从而 形成多种资源生态环境。3、可更新性农 业自然资源是可以更新和循环的,这是区 别于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自然 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给、不断生长、 永续利用。合理运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 新和循环。4、不可逆的发展性农业自然 资源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5、可培育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培育和改造的,自然 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6、数量的有限 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数量是 有限的,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以及生物的种类、 生产力、蓄积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 间内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性。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 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 兼顾。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遵循一下几种基 本原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 远近兼顾。4、用养结合。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1、光、热 条件优越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 带,光、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2、 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 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大陆气流影响。 季风气候还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夏季风和 冬季风每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都 不同,因而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 大,气温冷热变化激烈。所以我国干旱、 洪涝、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台风 等天气灾害频率高,农业生产不稳定。 我国农业的水资源特点:1、河川径流总量 大。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工配合不协调。 3、年内、年际水量变化大。 4、水资源开 发利用程度高。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1、农业用地比重 小,耕地的比重尤小。2、各类土地资源的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的相对数量少。3、 后备土地资源不多,非农占地情况严重。 我国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化。 具世界第三。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3、 经济真菌资源品类丰茂。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1、特有种和珍 奇种类较多。2、华中和华南区所产野生动 物色彩绚丽,富于光泽。 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 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结构农业 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 看,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各种农业自然资 源循环和转化而形成各种农产品的过程, 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参与下进行的,因此, 农业生产也是劳动者参与的社会经济再生 的过程。 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 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 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自始至终收 到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把握农业发展的方 向和进程。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特点:1、人 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2、农村经济底 子薄,扩大再生产力低。3、农业现代化装 备有一定基础。4、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 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利用 的合理,可以持续不断更新地位人类提供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如果不合理运用,使 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条件,破坏生 态平衡,则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带 来祸患,在人类史上,这种教训是深刻的。 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带来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森林和水产资源衰退,早场退 化等恶果,形成恶性循环,其表现在几个 方面:1、种植业盲目滥垦,广种薄收。2、 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3、草原牧业超 载过牧,靠天养畜。4、渔业重捕轻养,遭 鱼滥捕。5、地下水资源超重量开采,江河 水源污染。6、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 多珍稀物种频临灭绝。 合理运用农业资源的基本途径:1、树立人 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 约化营运。2、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 统一,改善资源生态环境。3、增加物质、 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4、坚持分 区化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 我国目前资源不足,破坏、浪费资源现象 严重,必须做好一下几点:1、制止对资源 掠夺性经营,提高林地、耕地、草地、水 面的单位面积。资源的不同特点,确定适 宜的发展农业。2、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实 行多热高产,缓和人多地少矛盾。3、建立 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缓解水资源供需 矛盾。 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1、必须运 用经济手段,按照价值规律来控制非农占 地。2、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劳力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实行多熟制。3、坚持不谢地进行 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政治各种低产土 壤、低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挖

气候资源

2. 7 气候资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知道气候资源的特点,认识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 源。认识气候资源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等之间 的关系,掌握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培 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世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为难点。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右图中三圆可表示气候资源、自然资源 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请指出气候资源、自 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各是那一个圆? 答——小圆、中圆、大圆依次表示气候资源、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自然资源按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二种;气候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目前人们利用的气候资源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共同点: 1、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不同点: 1、气候资源是普遍存在的。 2、气候资源的数字特征。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字范围内才有资源价值。 如:农业生产——对日照、温度、降水有一定的数值要求。 商品贮存、工业产品的质量——温度、湿度有一定的适宜数值范围。 3、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有较大的变率。 如:光、热、降水等都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变化。(可请学生举例)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利用气候资源最广泛的是: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医疗等部分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_以辽宁省为例_纪瑞鹏

第25卷 第1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 V o l .25N o .1  2010年1月 J O U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J a n .,2010  收稿日期:2008-12-06;修订日期:2009-08-13。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 C S F -09-1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S Y K Y Y W 200904);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05E F N 217400412)。 第一作者简介:纪瑞鹏(1972-),男,辽宁北票市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与农业气象、“3S ”方面科研及业务工作。E -m a i l :j i r u i p e n g @163.c o m *通信作者,E -m a i l :y u s h u z h a n g @126.c o m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纪瑞鹏,陈鹏狮,冯 锐,张淑杰,武晋雯,张玉书 *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 摘要:根据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利用特尔斐法设计了由年太阳总辐射等11个要素组成的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框架,并逐一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计算单项农业气候资源指数,分别对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优劣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计算资源优势度,完成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定量评价。利用辽宁省52个气象台站2006年气象资料和1971—2000年30年气候资料,分别对52个评价单元2006年和常年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劣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30年平均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区大部分位于环渤海湾沿海一带,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度在0.5以上;2006年朝阳县、阜新县、锦州大部、沈阳大部、昌图、盘锦及营口部分地区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度偏低,光、温、水条件综合匹配稍差。 关 键 词: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资源优势度 中图分类号:S 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0)01-0121-10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和健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及时修订、更新气候资源区划;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遥感技术,加强对气候资源的监测与评估……” [1] 。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和定量化综合评估工作将会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相对于其他农业资源来说,农业气候资源由于其无穷尽性和有值无价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需求量的增 加,全球对农业气候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 M O )、世界粮农组织(F A O )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 C O )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联合开展气候调查、经验交流、设立机构以及出版专著,极大地推进了农业气候的研究。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也开始了以农业气候区划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气候资源研究。纵观国内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3-7] ,农业气候与主要农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关系 研究 [8-11] ,农业气候(自然)生产潜力数值模拟与资源量化评价 [12-16] 和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的 有效管理与分析[17-20] 4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工作还 相对薄弱。

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海南师范大学 题目: 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班级: 07级地理科学 学号: 200711101144 姓名: 王妙书 指导老师:毕华 2010年6月

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摘要: 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端,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雨量充足,雨热同期.本文按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叙述了海南岛光、温、水气候条件的时空分布规律,以说明海南岛热带气候资源的优势与不足。论述了海南岛热带气候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提出一些有关海南农业发展的途径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海南岛;气候;农业;资源;合理利用 前言 农业气候的研究可以说有几千年的历史,因为“靠天吃饭”,先民们必须努力了解那个“天”。从农业的观点看,气候是重要的资源之一,称之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肥力”。这些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降水、风、等,通常概括为热量、光照、水分三大资源。 [1]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不仅决定于光、热、水资源的数量,而且还决定于满足需要的可靠程度。 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大岛,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长无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优越的光热条件。只有合理地分析海南岛的气候资源特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海南资源优势,才能为海南农业的未来寻求更好地发展方向。 1海南岛气候的季节规律 1·1冷空气影响期(10月—3月) 海南岛10月至来年3月为冷空气影响期,按冷空气影响情况不同又分为秋季小幅降温及降水、冬季冷空气活动造成大冷和春季长期低温阴雨天气等3个阶段。秋季至初冬(即11月份前后)为第一个阶段,秋季和冬初北方冷空气势力比较弱,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变性升温,到达海南岛时势力已经大大减弱,表现为以降水为主,降温幅度较小。冬季(1月份及其前后)为冷空气影响的第二个阶段。该期冷空气势力最强,前部冷锋造成大风降温和降水天气,尔后冷锋南压入海,海南岛转为冷高压所控制,冷高压控制的第一天凌晨,将进一步辐射降温,出现这次冷空气过程的最低温度,也常是该年的最低温度,大多数年份海南岛最低温度出现在一月份就是这个道理。冬末和春初为冷空气影响的第个阶段,该期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热带系统加强。冷空气在华南和海南停滞,同时新的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造成长期低温阴雨天气。[2] 1·2春季温度快速回升期 4月份前后(包括3月后期和5月前期),海南岛西南气流控制下,温度高、湿度小的干热风,气温迅速回升,出现全年最高温度或接近全年最高温度。北部的昌江、儋州和澄迈一带受山后下沉气流焚风效应的影响,往往出现近40℃的高温天气,全岛极端最高温度也就是出现在这一地带。春季海南岛温度回升快,蒸发量大,降水稀少,常常发生大面积干旱。但是,在4月份仍有冷空气活动影响,故在个别年份的某一时段,也会出现低温天气,清明风即属于这种天气类型。[2] 1·3初夏前讯雨期、仲夏暂短伏旱期、夏秋季第二讯雨期 6月上旬前后为前讯雨期,是全年降水的次高峰期。7月上旬前后为高温、闷热的伏旱期。 8、9月份台风、低压天气发生频繁,形成全年降水高峰期。[2] 2光热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2.1热量资源 热量是农作物生育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只有当热量适宜时,农作物才能正常生育并取得较高的产量;而且,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品种的选择以及种植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都由热量条件来决定。 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3—25℃之间。其中:中部山区最低(低于23℃),北部和东北部较低,东部和西部较高,南部和东南部最高(高于25℃)。

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1.生物资源的概念:生物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 2.农业生产的特点: (1)季节性、地域性、周期性 (2)产出和投入的复杂性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原则: (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的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农业资源气候的特征: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 (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6.农业气候区域性与农业生产关系 (1)种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农业气候区域性基础上的 (2)农产品品质的好坏也有区域性 (3)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也是与气候、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相适应的 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的区域性是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联系的,这是进行农业气候区划的基本依据。 7.农业气候资源的基本因子和指标是: (1)光能资源 (2)热量资源

(3)水分条件 (4)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 8.区划的分区系统由3个等级组成 第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包括: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 第二级区——农业气候带 第三级区——农业气候区 9.我国气候资源的分布: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 气候大区 10.农业气象灾害——干旱(认真了解) 干旱发生规律: 华北、西北、东北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 秦岭、淮河以北春夏连旱较频繁,夏旱次之,个别年份有春、夏、秋连旱,是我国有名的重旱区之一 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多夏旱和秋旱,春旱很少 华南南部多秋、冬旱和冬、春旱,夏旱不多,个别年份有秋、冬、春三季连旱 川西北多春、夏旱; 川东多伏旱; 干旱的预防措施:(1)种草种树,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2)兴修水利,搞好农业基本建设 (3)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4)大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的新技术 (5)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采用有效地抗旱保墒技术等 11.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必须从3各方面考虑: (1)要充分合理地使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的生产力 (2)要不断提高农业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 (3)要注意改善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