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医学(卫生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

绪论

一、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三、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目标与三级预防策略

四、卫生学的主要内容

五、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健康: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的内涵包括:

(1)一般的安宁状态,可以过正常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

(2)自我感觉良好。发自内心的良好感觉是健康的基准,比之本人所处环境对健康影响更为重要。一个残疾者外表上虽然异于正常人,但能够按自己的身体特点克服种种困难,做些对人民有利的工作,而与一个体格上健康,却终日郁郁寡欢者相比,在某种意义上讲,前者是健康人,而后者是病人;

(3)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调节和适应能力;

(4)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基础医学

?现代医学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一、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研究对象: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

?研究任务:揭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与分布的规律,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措施的效果,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等。

?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卫生学研究的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主。自然环境可进一步分为: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

?环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大气及室内空气、水体、土壤(岩石)、食物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是指介质中被转运物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成分。可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二、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萌芽时期:东方:《左氏春秋》中记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西方:希波克拉底也提出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注意研究气候、空气、土壤、水质、居住条件等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这时的卫生学还停留在个体摄生阶段。

18世纪60年代以后: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导致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恶化,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流行,通过采取一些群体预防的措施(如免疫接种、隔离消毒、检疫监测、消灭病媒动物、处理垃圾粪便、重视食物和用水安全)使这些状况得到有效控制,促使卫生学发生很大进步。

20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发展,导致除生物性污染以外的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日益加重,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卫生学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出综合性预防对策和措施以预防疾病,促进公众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1948年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国际间合作和交流得以实现和发展。WHO的目标是?°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

?我国卫生工作战略目标: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本质含义:“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支付能力等,都应该享有同等权利。

?1970年,美国女性肺癌调整死亡率为6.3/10万,1973-1979年宣威县女性肺癌调整死亡率为25.3/10万,该县内肺癌高发区(包括城关、榕城、来宾公社),肺癌调整死亡率高达126.06/10万。全国男性肺癌死亡率6.82/10万,女性为3.20/10万。

五、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1.学习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概念,掌握影响健康的各种环境,充分认识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2.树立预防为主思想,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生保健服务中有关问题。

3.掌握作为全科医师应具有的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机能,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 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环境分类: 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1.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由于地球结构的原因,造成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出现相应元素的过多或过少,最终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这类疾病的发病

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为地方病(endemic disease)。

2.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1972年6月5日,世界上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云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联合国在这里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共同讨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它向全世界所有人发出郑重告诫:"如果人类继续增殖人口、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肆意污染和破坏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必将出现资源匮乏、污染泛滥、生态破坏的灾难。根据这次会议的建议,同年召开的联合国第27次大会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疯牛病最早出现在英国,从1985年4月到2004年4月的20年间,这种病迅速蔓延,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如法国、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德国、日本和美国等。2001年9月22日,日本确认了首例亚洲疯牛病,继而美国也发现首例。疯牛病全称?°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在人类中的表现为可-雅病,患者脑部出现海绵状空洞,其症状是全身瘙痒,烦躁不安,进而导致记忆丧失,身体功能失调,神经错乱,麻痹,最终痴呆直至死亡,病死率几乎为100%。疯牛病的感染途径是吃受感染的牛肉及其制品。目前仍无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科学家发现SARS病毒的S基因序列与果子狸携带的SARS 冠状病毒的序列高度同源。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的传染病,死亡率61%,有专家认为艾滋病可能起源于中非,因为检测发现中非绿猴中30%-70%携带有类似艾滋病的病原体。而冻存的中非和喀麦隆人血清中查出康艾滋病病毒的抗体。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渐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DDT农药在环境中的富集作用

?环境状态环境中浓度(PPM) 浓集系数(倍)

?

海水 5.0×10-5

?

藻类植物 4.0 ×10-28.00 ×102

?

鱼类 2.07 4.14 ×104

?水鸟类75.50 1.51 ×106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物质的统一性(P12)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如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由于低氧环境的影响,机体从环境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远远低于平原地区的居民,但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产生一些适应性改变,如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多。使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条件相适应,并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基因组计划(EGP),研究环境暴露与疾病的相互关系。

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6.土壤沙漠化

2.臭氧层破坏7.大气污染

3.生物多样化减少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

4.酸雨蔓延9. 海洋污染

5.森林锐减10.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人类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体现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因子)进入环境后,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可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危害称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pollutant)。

(二)生活性污染:

主要是生活性?°三废?±,即污水、垃圾、粪尿。白色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问题日渐突出。

(三)其它污染:交通运输工具使用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各种废气;电磁波通讯设备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磁辐射波,医用和军用的原子能和放射性同位素机构所排放的的各类放射性废弃物和飘尘;自然灾害所释放的大量烟尘、废气等。

(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

是指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

(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VEL)

是指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

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高剂量.

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从预防医学的观点看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可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看作连续的健康效应谱(health effect spectrum)。

?生物标志物:测定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机体或生物体中细胞的结构或功能、或生化成分、或生物分子的改变的指标。

?接触生物标志物

?效应性生物标志物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受影响的人群范围广、人数多,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

2.多样性:包括急性、慢性、局部、全身;近期、远期效应。

3.复杂性:受污染环境中可有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各种毒物间可以产生联合毒性作用;同一种污染物可由受污染的空气、土壤、水、食物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同一个体可摄入不同种环境污染物。

4.长期性:一些环境污染物可长时间滞留于空气、土壤和水中,并长时间作用于人群,在浓度不是很高的情况,其造成的损害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表现出来。

?2009年5月和6月,浏阳市镇头镇双桥村两名村民先后死亡。经湖南省劳动卫生所检测,两名死者体内镉含量均严重超标。截至7月31日,周边有500余人检出尿镉超标。

浏阳市的镉污染事件也正是和工厂的非法炼镉有关。镉中毒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前者主要通过食物、水等途径进入人体,损伤肾脏;后者主要通过空气途径损害呼吸系统。进入体内的镉主要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然后储存在肝脏和肾脏中。镉在肾脏中富集会影响肾脏中酶系统的正常功能,例如引起糖尿和血尿,还会导致人体内维生素D3活性异常降低,从而影响体内钙质代谢,出现骨质疏松、萎缩等运动系统疾病症状。此外,镉对人体还具有致畸和致癌的作用,可直接导致严重中毒者死亡。

?据调查,镉污染源来自长沙湘和化工厂。设于浏阳市镇头镇双桥村的长沙湘和化工厂是2003年由该镇招商引资引进的一家民营股份制化工企业,主要生产粉状硫酸锌和颗粒状硫酸锌。在中国农业网找到该企业的简介,信誓旦旦地写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厂一向坚持以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质量来赢得市场。?±,然而背地里却未经审批建设了一条炼镉生产线,非

法生产过程中造成多途径的镉污染,厂区周边500米至1200米范围属镉污染区域。

?

原因:地下排污管道全部腐蚀,废渣杂物随意堆放,且无任何防范措施,蓄水池大多开裂,大量有害污水渗入地下以及排入厂房后面的浏阳河中。排污口几百米处就是镇头集镇自来水取水口,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3.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化学致癌物分为4种类型:

①人类致癌物,此类致癌物已在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试验方面取得了充分的证据。

②对人类很可能或可能是致癌物,有充分动物试验结果证明,但目前尚缺乏人类流行病调查的证据。

③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此类化学物质经动物试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均有一定的线索,但均未能确切证实其有致癌性。

④对人类很可能不是致癌物。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未发现其有致癌性,对人类很可能不是致癌物。

?我国近年出现:癌症村事件。江苏盐城市阜宁县古河镇洋桥村、无锡市崇安区广益镇广丰村、河南省浚县北老观嘴村都出现癌症发生率明显升高的事件,而被称为?°癌症村?±,原因就是当地环境污染严重。

7. 干扰内分泌功能

EEDS 也叫环境雌激素,可与激素受体结合,模拟、阻遏、或激活、抑制内分泌效应或干扰内分泌激素合成、转运代谢及排泄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变神经、免疫和生殖发育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

(四)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1.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2.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3.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

4.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86年4月,前苏联基辅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伤害,也造成其他国家遭受放射性尘埃的污染,我国北京上空也监测到这样的尘埃。据统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10年后,乌克兰已经16.7万人被核辐射夺去生命,320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其中95万儿童。为了消除事故的后果,乌克兰政府每年有占国家预算的12%的用于此项活动。

3.拮抗作用(antagonism)一种化学物能使另一种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减弱,即混合物的毒性作用低于两种化学物的任何一种分别单独毒性作用。

4.增强作用(potentiation )一种化学物质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时,可使其毒作用增强。如异丙醇无肝毒性,当与四氯化碳联合作用时,后者的肝毒性比单独作用增强。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二、大气污染与疾病

三、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四、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大气圈(atmosphere):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着地球旋转的空气层。(2000km-3000km) ?根据气温的垂直变化可将大气圈分层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

一、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一)空气的化学组成

?紫外线的生物学意义

1.抗佝偻病作用(anti-rachitic effect):由290-320nm波长的B段紫外线引起。促使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有活性维生素D。

2.色素沉着作用(pigmentation):300-400nm紫外线引起。皮肤细胞内的黑色素原转化为黑色素。

3.杀菌作用(geimicidal effect):260nm左右C段紫外线引起。蛋白质凝固和核酸的破坏。

4.增强免疫功能刺激体液及细胞免疫,提高氧化过程。

5.红斑作用(erythema effect):B段紫外线引起。

主要是棘细胞产生组胺或者类组织胺。

?过量紫外线的危害:

?眼损伤:紫外线性白内障,急性结膜角膜炎,雪盲(snow blindness),角膜和结膜鳞状细胞癌?皮肤损伤:皮肤癌、日光性角化病、晒斑

?造成光化学烟雾

2 .空气离子化(air ionization) :

?定义: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

?卫生标准:清洁空气中负离子数要在103个/cm3以上,重轻离子比值应小于50。

3 .气象因素(meteorologic factor):

?包括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天气?气候?

?气候适应:人们通过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功能而对各种气候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acclimatization)。

4 .室内微小气候( indoor microclimate)室内由于墙、房顶、地板、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微小气候。室内微小气候必须维持机体的温热平衡或体温调节机能处在正常状态。

二、大气污染与疾病

(一)大气污染及其来源

1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是指大气中混入各种污染物,致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比例发生了改变,污染物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2.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企业: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物

(2)交通运输:CO、NO X、HC、SO2、碳黑、焦油、多环芳烃、四乙基铅。

(3)生活炉灶:主要是煤制品,其次是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直接由污染源而来的污染物,如SO

、H2S、CO、CO2。

2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ion):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辐射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如SO3、H2SO4、NO2、HNO3、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等。

(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煤烟型烟雾事件

光化学烟雾事件

(2)慢性中毒: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OPD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这是大气污染物对机体微小损害逐次累积的典型表现。

(3)致癌作用:肺癌

(4)变态反应:如甲醛、石油、二氧化硫等。

(5)非特异性疾病多发

2. 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形成酸雨(acid rain),产生温室效应(CO2,CH4,氧化二氮,臭氧,氯氟烃(CFCs),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氯氟烃、氮氧化物),等。

(三)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1. 二氧化硫

?单独作用:二氧化硫可诱发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联合作用:SO

+颗粒物变态反应原,支气管哮喘,如四日市哮喘

2

?SO

+BaP 促癌作用

2

?标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大气中SO

一小时平均浓度为0.50mg/m3(二级)标准,

2

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15 mg/m3。

2. 氮氧化物(NO X):是NO、N2O、NO2、NO3、N2O3、N2O4、N2O5等含氮气体化合物的总称。其中主要是NO、NO2。

(1)污染来源:煤油、重油燃烧

(2)健康危害:

NO为主时,主要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NO2为主时,对肺组织由明显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

也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管扩张。也可能与支气管哮

喘有关。

(3)标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环境大气中NO2一小时平均浓度为0.24mg/m3,日平均浓度为0.12mg/m3。

3.颗粒物颗粒状态的物质,包括液体和固体颗粒。

(1)分类:根据直径大小分类

沉降性颗粒物:直径>100μm

?悬浮性颗粒物:直径≤100μm

?总悬浮性颗粒物(TSP):0.1 μm-100 μm

可吸入颗粒物(IP,PM10):≤10 μm

细粒子(PM2.5): ≤2.5 μm

?

(2)健康危害:

1)呼吸系统对局部组织具有堵塞作用,还还可能引起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

2)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原因可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诱发血栓形成,并刺激呼吸道产生促炎症因子。

3)致癌作用城市中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与居民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相关。

(3)标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环境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为0.15mg/m3(二级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进行估算,发现在1995年,全国因大气TSP和SO2污染影响导致人体健康损失达到171亿元。?国家环保部发布的《?°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表明,中国2004年左右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一千一百亿人民币左右。

4.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

(1)定义:属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淡蓝色混合烟雾。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过氧酰基硝酸脂(PAN S)。其中臭氧占85%以上。

(2)标准:一般用臭氧的卫生标准作为代表。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光化学氧化剂(O3)1小时平均浓度为0.16mg/m3(一级标准),0.20mg/m3(二级标准),0.20mg/m3(三级标准)。

5.铅大气铅的来源主要是含铅汽油的使用,另外铅锌矿开采冶炼、铅冶炼厂、蓄电池厂含铅废气的排放也是重要来源。大气铅浓度与人体血铅浓度关系密切。大气铅每升高1μg/m3,血铅浓度将增加50 μg/L.

危害:对神经、消化、造血、泌尿、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均有不良影响。儿童铅中毒会表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多动、易激怒等。还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标准:铅的季平均限值是1.50 μg/m3

年平均限值是1.00 μg/m3。

6.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并以稠环形式联接的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总称,又称稠环芳烃。

?至今已发现PAH100多种,但只有一部分具有致癌性,以苯并(a)芘为代表。空气中苯并(a)芘的浓度大致是0.001-10μg/100m3。空气中苯并(a)芘的含量与肺癌有明显正相关,。

?

标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环境大气中苯并(a)芘的最高容许浓度,我国专家建议0.01μg/m3。

三、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一)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燃料燃烧和烹饪:煤、煤气、天然气、木材、农作物秸秆等。烹调油烟等。

2.人类活动:代谢产物经呼气、大小便和汗液排出体外,吸烟(烟雾中含有3800种成分)。

3.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甲醛、挥发性有机物、氡

4.家用化学品喷洒的洗涤剂、清洁剂、各种粘合计、涂料和家用除害药物等。

5.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工业和交通

(二)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1.二氧化碳达到8%-10%时,呼吸困难,脉搏加快,肌肉抽搐甚至痉挛,达到30%时,可致死亡。

2.燃烧产物a 多环芳烃可致癌。B 燃料所含杂质污染,如含氟、含砷煤引起氟骨症、砷中毒。

C SO2和NO X可对皮肤和黏膜产生刺激作用,颗粒物可影响肺换气功能。

D 烟草燃烧产物对机体呼吸、神经、循环等系统均有影响,烟草烟雾可引起肺癌、喉癌、口腔癌等。

3.烹调油烟约有200余种成分,有遗传毒性并且是肺癌的危险因素。

4.甲醛formaldehyde 刺激作用,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人类致癌物。

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如苯可损害造血系统,并能致癌。

6.一氧化碳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绞痛有关。

7.氡及其子体Rn 222,Rn220,Rn119,是肺癌的重要原因。潜伏期为15年到20年。

8.病原微生物:军团菌病(legionnaire?ˉdisease) 1976年在美国费城首次被发现的急性呼吸道传

染病。病人初期表现发热、头痛、肌痛等,随后出现高烧、寒战、咳嗽、胸痛等,严重者出现肾衰竭,死亡率达到15%-20%。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

1.反映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CO2 和新风量等。

2.反映化学物污染指标: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3.反映致病微生物污染指标:溶血链球菌

4.反映放射性指标:氡

四、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的合理布局。

2.改革工艺措施,改革工艺过程,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毒性大的原料。

3.加强绿化植物除美化环境外,还具有调节气候、阻挡、滤除、吸附灰尘,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等功能。

4.贯彻执行大气卫生标准。

?大气卫生标准是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法定最高限值。它是防止大气污染,保护居民健康,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制定大气防护措施的法定依据。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国家环保局于1996年颁布,规定了9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见表2-3。空气质量分级是按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来划分的,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SO2、NO X、TSP。

?1级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2级为城镇规划中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3级适用于特定工业区。

第二节水

一、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三、水污染与疾病

四、改良饮用水的卫生对策

一、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1.降水(fall water):指雨、雪、冰雹等

2.地面水(surface water):是降水的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主要指江、河、湖、海等

3.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是由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形成的。(1)浅层地下水:第一不透水层上。

(2)深层地下水:第一不透水层上。

(3)泉水:地表缝隙涌出的水。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一)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消毒剂余氯的要求。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2006)中共规定了106项指标。分为常规项目和非常规项目。2007年7月1日实施。常规项目分四类42项水质标准。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7项

2.毒理学指标:15项

3.细菌学指标:4项

4.放射性指标:2项

?5.饮用水消毒剂常规指标4项:氯气及游离氯制剂、一氯胺、臭氧和二氧化氯。

?细菌学指标:是为了保证饮用水在流行病学上安全。

?菌落总数不超过100CFU/ml

?总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不得检出

?粪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大肠埃希菌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三、水污染与疾病

(一)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生物性污染:制革、屠宰业、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染水。

2.化学性污染:无机(汞、砷、铬等)和有机污染物(酚类、苯类、卤烃类化合物和油类)。

水体富营养化: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后,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由于占优势的藻类的颜色不同,故水面上可呈现绿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出现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algal bloom),出现在海湾中称为赤潮(red tide). 3.物理性污染: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二)水体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

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流行特点:(1)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性流行,绝大多数患者集中在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2)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2.藻类及其毒素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能加快和促使有毒藻类产生毒素。蓝绿藻中的铜绿微囊藻可产生微囊藻毒素(MC)。直接接触MC,可引起皮肤炎、眼睛过敏等。长期饮用含MC的水,血清中转氨酶活性升高,MC是乙肝病毒致肝癌的促癌剂,与黄曲霉毒素具有协同促癌作用。

(三)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汞

(1)汞污染的来源:化工、仪表、含汞农药、冶炼、灯泡、氯碱工业等工厂排放的废水。医院口腔科废水以及农田中使用含汞农药也是常见的污染源。

(2)汞在环境中的转归:

底泥中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

(3)甲基汞的毒性和致病机理

(4)慢性甲基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早期为类神经征,少数可出现精神障碍。

症状会逐渐加重,表现出感觉障碍、共济运动失

调、视野向心性缩小、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眼

球运动异常、智力减退以及振颤无力等。

严重者全身瘫痪、精神错乱,甚至死亡。

?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因长期食用富含有甲基汞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的一种公害病,因其最早发生于日本的熊本县水俣湾地区而称为水俣病。

2.砷:含砷矿石冶炼,自然界中岩石分化也是水体砷污染的来源,意外事故及清洗运送砷化物的船舱的水排入水体。可引为?°砷中毒?±

3.氰化物:炼焦、电镀、选矿、钢铁热处理、贵重金属的提炼、染料、化工、医药、塑料等工业。氰化物急性中毒可导致?°电击样猝死?±,慢性中毒则主要是神经衰弱等症状。另外还可能使甲状腺增生和肿大。

4.酚类化合物:焦化厂、煤气厂、化工厂、制药厂、炼油厂等。酚是一类原浆毒物,能使蛋白质凝固。

5 多氯联苯一组由氯置换联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而形成的化合物,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或树脂状。

1)用途:增塑剂、绝缘剂、高温润滑剂、橡胶软化剂及油漆的添加剂。

2)健康危害: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所以有明显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另外可抑制免疫系统,还可能具有遗传毒性或致癌作用。

在我国台湾曾引起米糠油事件,在日本引起油症事件。

?2009年2月20日早晨,江苏省盐城市城西水源遭到酚类化合物污染,两家自来水厂关闭,数十万居民饮水受到影响。原因是取水口上游一家?°盐城市十大标兵企业?±偷排污水所致。?2004年2月至3月,位于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沱江附近的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违反安全规定进行技术改造并试生产,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超标数十倍的含氨氮废水倾泻而下,造成沱江流域严重污染,近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江内鱼类大量死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专家估计这次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生态环境恢复需要5年以上。

四、改良饮用水质的卫生对策

(一)水源选择及卫生防护

1.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

(1)水质良好:水源水质的感官性状、化学性状指标经净化处理后,应能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毒理学指标也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为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对大肠菌群也作了限量要求。

(2)水量充足:水源水量应能满足城镇或居民点的总用水量,并考虑到近期和远期的发展。(3)便于防护:有条件的地方应优先选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

(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方便群众取用。

2.水源水的卫生防护

(1)集中式给水的卫生防护

在取水点周围不小于100米半径的水域内,应设置明显标志,不得从事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河流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水域内,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

(2)分散式给水的卫生防护

1) 井水的卫生防护

2)地面水的卫生防护

(二)水的净化

1.混凝沉淀:天然水体中的细小悬浮物,特别是胶体颗粒,难以用自然沉淀的方法加以去除,需加入适当的混凝剂才能将细微颗粒凝聚成大颗粒而沉降,叫做混凝沉淀(coagulative precipitation)。

(1)常用混凝剂

金属盐类:硫酸铝,三氯化铁

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和碱式氯化铝

聚丙烯酰胺

(2)原理:

1)压缩双电层作用:

2)电荷中和作用:

3)吸附架桥作用:

(3)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①水中微粒的性质、粒度和含量;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粒子的成分和含量;③水温;④水的pH值和碱度;⑤混凝剂的种类、质量和用量等。

由于因素复杂,一般需要通过混凝试验来确定混凝剂的用量及条件。

2.过滤:过滤(filtration)是指浑水通过石英沙等滤料层,以截流水中悬浮杂志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

原理:

1 筛除作用,水通过滤料时,比滤层孔隙大的颗粒被阻留,随着阻留颗粒的增多,滤层孔隙越来越小,较小的颗粒也被阻留。

2 接触絮凝作用,未被沉淀去除的细小颗粒或脱稳颗粒,与滤料接触而被吸附。

3 沉淀作用,比重较大的颗粒随着水流移动时,因惯性而直接碰撞到滤料表面而降落。

(三)水的消毒(water disinfection)

1.化学消毒法

1)氯化消毒(chlorination )

2)臭氧消毒接触时间大于12min,剩余臭氧大于0.02g/L.

3)碘消毒

4)高锰酸钾消毒

2.物理消毒法

1)煮沸消毒

2)紫外线消毒253nm 波长的紫外线消毒效果优。

3)超声波消毒

(2)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

1)普通氯化消毒:是对混凝沉淀及砂滤后的水加氯消毒,加氯量的多少要以游离性余氯为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分钟后水中游离性余氯大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中含有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05 mg/L。

2)过量氯消毒法:适用于严重污染的水源水,加氯量大大高于通常的加氯量。消毒后的水需要二氧化硫、亚硫酸钠或活性炭脱除过高的余氯。

3)持续氯消毒法:用于井水或缸水消毒。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中加氯量除了要满足需氯量的要求外还应该有一定的余氯量。需氯量是指因杀灭细菌、氧化有机物和进行某些氯化反应所需要的氯。接触时间:当产生的主要是游离性余氯时,接触30分钟;化合性余氯时,接触1-2小时,主要是一氯胺。

2)水的pH值:当水的pH值<6.0时,HOCL接近100%。

HOCL的杀菌效率是OCL-的80-100倍。

3)水温:水温每提高10℃,病菌杀灭率约提高2-3倍。

4)水的浑浊度:悬浮颗粒物可以吸附微生物,使之凝集成团,而团块的微生物不易受到消毒剂的作用。

5)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微生物对氯的耐受性不同,除腺病毒以外,肠道病毒对氯的耐受性高于肠道细菌。原虫的包囊对氯的耐受性。

第三节地质环境和土壤

?宏量元素(macroelement):占人体总量的99.95%,包括碳、氢、氮、硫、磷、钠、钾、钙、镁、氯等11种元素。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在生物组织中的正常含量均小于生物体重的0.01%,包括铁、铜、锌、锰、钴、铬、钼、钒、镍、锡、碘、硒、氟、硅、砷、汞、镉、铅、铝、锶、锂、锗、铊、钡、硼以及稀土金属等多种。

一、地质环境与疾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endemic disease):由于某些地区的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的动物或植物及人群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或称为化学性地方病。

?特点: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些化学元素水平之间明显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当地人群某种化学元素的总摄入量之间存在摄入量-反应关系。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病、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

(一)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包括多种疾病形式,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甲状腺肿和克汀病。

1.碘在自然界的分布山区低于平原,平原低于沿海

2.碘在人体内的代谢碘-活性碘?a一碘酪氨酸和二碘酪氨酸耦合---甲状腺激素

3.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

世界性地方病:110个国家——16亿人;

中国流行:29个省市自治区流行;病区

人口4.25亿,占世界病区人口40%

4.地方性甲状腺肿

(1)发病原因:

1)缺碘:当碘摄入量低于40μg/d或水中含碘量低于10 μg/L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

2)高碘:摄入过多的碘而占据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基团,使酪氨酸被氧化机会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到抑制,从而促使甲状腺滤泡代偿性增生。

3)致甲状腺肿物质(goitrogenic substance):硫氰酸盐,硫葡萄糖苷。引起甲状腺素合成障碍,常与缺碘联合引起地甲肿和克汀病。

4)其他原因:膳食中维生素A、C、B12缺乏可促使甲状腺肿的发生。因此IDD是以缺碘为主的多种营养素缺乏症。

5.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是在较严重的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出现的一种地方病。患者生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

6.防止措施:有效补碘

1)碘盐:向食盐中加碘化钾和碘酸钾。WHO推荐,碘和盐的比例为1/10万。同时应注意碘盐应该干燥、严防日晒。

2)其他:碘油、口服碘化钾、服用甲状腺制剂等。

(二)地方性氟病

?地方性氟病(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skeletal fluorosis)和氟斑牙(dental fluorosis)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中毒。

1. 氟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氟在体内的代谢

3.地方性氟病的流行病学

4.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1)发病原因:长期摄入过量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当摄入总氟量超过每人4mg/d 可引起慢性中毒。水中氟含量过高或煤烟中氟污染是原因。机体营养不良敏感性增高。

(2)发病机制:

1)破坏钙、磷代谢

2)影响牙齿的正常结构

3)抑制酶的活性:因氟与钙、镁结合成难溶的氟

化钙、氟化镁,故体内许多需要钙、镁参加的酶的活性被抑制。

5. 临床表现

氟斑牙:釉面光泽度改变、釉面着色、釉面缺损

氟骨症:疼痛,肢体麻木、肢体变形等。

6. 防治措施

氟骨症的治疗用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

预防措施:查清氟的来源,改用低氟水或饮水除氟。对燃煤引起的氟中毒应改良炉灶、加强排烟。

(三)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

是某些地区居民由于长期饮用含砷过高的水而导致的一

种地方病。本病以慢性中毒多见,主要表现为末梢神经

炎、皮肤色素沉着、手掌和脚趾皮肤高度角化以及皮肤

癌等。

1.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可分为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

2.发病机制:抑制酶活性和引起DNA的氧化损伤。

3.临床表现:皮肤三联症;神经系统损伤,如蚁走感、疼痛等;消化系统损伤;心脑血管及末梢循环障碍,出现?°黑脚病?±;致癌作用。

(四)克山病(keshan disease)

是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地区性流行病,该病死亡率高,是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地方病之一。本病于1935年最先发现的我国黑龙江克山县,当时有大批病人突然死亡,由于病因不明,遂以地名命名。该病口服补硒防治效果很好,合用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效果更好。防治措施除了补充硒以外,改善居民营养、改善卫生条件,改善饮用水水质更重要。

二、土壤污染与疾病

(一)土壤污染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

?土壤污染方式:

?水型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所致,可污染地下水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以及化肥与农药

?的污染。

?气型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自然沉降或随着降水进入土壤,如厂

?矿排放的含铅、砷、铬的废气可沉降污染土壤。

?土壤污染的来源

工业污染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以及汽车废气

污染

生活污染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等

农业污染农药和化肥污染土壤

(二)土壤污染对健康的的危害

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1)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和钩虫、蛔虫病等。

2)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等人畜共患病

3)破伤风、肉毒梭菌中毒等。

钩端螺旋体病高热、头痛、全身酸痛、显著性的腓肠肌痛可分为眼结膜充血、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流感伤寒型、脑膜炎型。

炭疽病皮肤坏死,特异性的黑痂,肺部、场部、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有炭疽杆菌败血症。破伤风牙齿紧闭、局部和全身肌肉呈强直性与阵发性痉挛。

肉毒梭菌中毒:一般是严重的中毒性疾病。

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1)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镉污染:导致痛通病(itai-itai disease)

?自然本底:大多是以化合物存在的。大气中含镉量一般不超过0.003ug/m3,水中不超过10ug/L,土壤中不超过0.5mg/kg.

?用途:电镀、颜料、塑料稳定剂、合金、电池、陶瓷制造等。这些用途占到镉的总用量的90%。此外镉还用于生产电视显像管磷光体,高尔夫球场杀真菌剂,核反应堆的慢化剂和防护层,橡胶硫化剂的生产。

?污染来源大气中主要是有色金属的冶炼、煅烧,矿石的烧结,含镉废弃物的处置等。水体镉的来源:工业废水、矿石冶炼、每升废水含镉量可达数十至数百微克。土壤镉污染来源主要是含镉废水的灌溉农田所致。

?污染区镉水平:大气中可超过1ug/m3,地表水的含量高达3.2mg/m3,土壤中镉含量高达50mg/kg.

?机体的镉暴露途径:

●吸入途径大气和吸烟。其中吸烟是比较主要途径,通常每只香烟的镉含量大约在1-2ug,但某些地区生产香烟达到8.6-17.3mg/kg.

●消化道途径:水和食物。食物可能来源于镉污染区的土壤,还可能是盛放食品的陶瓷由于上釉而污染镉。1941年,美国报道300多例;1946年法国报道300多例由镀镉容器引起的镉中毒事件。

?镉的健康危害:

●急性毒性

?吸入中毒:口中有金属味,4-10小时后,鼻咽部有刺激症状、胸部紧束感,周身寒战和发热,呕吐、腹痛腹泻。20h-36h后出现肺水肿、胸痛,剧咳、咳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缺氧,并伴有血液浓缩的现象,死亡率为15%-20%。

?急性口服中毒,1969年,波兰青年自杀,口服碘化镉约5克致死,剂量约为25mg/kg。

●慢性毒性:

?吸入中毒表现:冶炼工人的慢性镉吸入一般在接触一年以上才产生尿镉浓度增加,此外还有贫血、尿蛋白和嗅觉缺失,牙齿颈部釉质呈黄色镉环等,随之出现肾功能减退和肺气肿等。?消化道摄入中毒:潜伏期可能为10-30年,患者多为40岁以上经产妇,初起时腰背痛、膝关节痛,以后遍及全身,疼痛为剧烈刺痛。止痛药无效,轻微外伤即可引起全身多发性骨折,有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骨骼变形等改变。患者身长可比正常时缩短20-30cm。

?发病机制:镉经吸收进入血液后,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部分与低分子硫蛋白结合,形成镉

硫蛋白,通过血液达到全身。并且选择性蓄积于肾和肝脏中。

镉与含羟基、氨基和巯基的蛋白质分子结合,使许多酶系统受到抑制,从而造成肝、肾损害。尤其是引起肾小管的损伤。

肾小管损伤后,患者出现糖尿、蛋白尿和氨基酸尿,并使尿钙和尿酸排出增加。肾功能不全还能影响维生素D3活性降低,使骨骼的生长代谢受到阻碍,从而导致骨骼疏松、萎缩、变形等。

痛痛病:由于使用含镉废水浇灌土壤,在农作物上蓄积,长期食用富含镉的大米等食物而引起的慢性镉中毒。因病人整日呼叫痛呀痛而定名为痛痛病。最早发生在日本的神通川流域。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大约是在19世纪80年代,神通川流域发展了铝矿开采、锌铜矿开采,1913年又大规模炼锌。冶炼厂的含镉废水大量排入了神通川和,造成了河流严重镉污染。农民又用这种含镉的水浇灌农田,导致稻秧生长不良,生产不来的稻米称为“镉米”。1931年,神通川流域开始出现一种全身神经痛的怪病,即痛痛病。

?我国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20多年后,被污染的耕地已达2500多公顷,稻田含镉5-7mg/kg,稻米含镉0.4-1.0mg/kg。

?兰州白银灌区东大沟流域土壤中镉含量已经达到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镉水平。

?江西省大余县污灌区污染面积达到5500公顷,并形成670公顷的“镉米”产区。

2)铊污染与疾病

?目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是含铊废水及废渣受风吹日晒和降水淋溶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大气所致。

?自然本底:一种高度分散的稀有金属。银白色。在自然界中独立矿物不多。大多以一价形式存在。世界范围内铊的含量为0.1-0.8mg/kg,平均约0.2mg/kg。我国34个省市853个土样铊背景值为:0.29mg-1.17mg/kg,平均值为0.58mg/kg。

?用途:制造光电管、合金、低温温度计、颜料、燃料、焰火。如溴化铊和碘化铊是制造红外线滤色玻璃的原料。硫酸铊可用于制造杀虫剂和杀鼠剂。

?健康危害:铊对人的最小致死剂量为12mg/kg。人摄入后2h,血铊达到最高值,24-48h浓度降低。在人体中最高。其次是肌肉、骨骼、肝脏、心脏、胃肠、脾、神经组织。铊是严重神经毒物。

?铊中毒的临床表现:

?毛发脱落,呈斑秃和全秃。

?周围神经损伤,早期是双下肢麻木、疼痛过敏,很快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可见视网膜炎、球后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

(2)农药污染的危害: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引起人中毒,很常见。有机氯农药已经被禁止使用,目前最常见的是有机磷的问题。

?急性中毒:

?毒蕈碱样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视物模糊、瞳孔缩小、支气管

痉挛等。

?烟碱样症状:全身紧束感,动作不灵活、胸部压迫感,胸部和上肢和颈、面部肌束震颤,语言不清,心跳频数和血压升高。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乏力、烦躁不安、共济失调、语言障碍。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及脑水肿。

?慢性中毒:多见于长期低水平有机磷农药的职业人群,主要临床表现是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症状较轻,以中毒性类神经征为主,部分患者有毒蕈碱样症状。

?部分有机磷还可致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等。

?农药急性中毒案例

?伊拉克甲基汞中毒:1972年2月到8月,在伊拉克全国爆发了甲基汞中毒事件,住院病人达到6530人,死亡459人,起因是1971年9月和10月进口了73201吨用甲基汞处理过的小麦种子。后来未被使用的种子就被磨成面粉制成了面包供人们食用,引起了全国性的中毒事件。?轻症病人表现为四肢麻木、轻微震颤和轻度共济失调,通常发汞的浓度达到120-600mg/kg. ?中度中毒患者表现为听觉困难、管状视野和部分瘫痪,发汞值达到:200-600mg/kg。

?重度中毒患者完全麻痹,视力和听力丧失,语言功能丧失,甚至出现昏迷,病人发汞值高达400-1600mg/kg.

?我国乙基汞农药中毒案例

?浙江省在60-70年代,为防止水稻穗颈瘟的爆发流行,曾大量使用从日本进口的西力生农药(含2.5%氯化乙基汞)。每亩施用500克,可重复使用。据金华县统计1957-1977年21年间共用129.2吨农药,致使大米含汞量很高,个别达到9.0mg/kg。食用此种大米的人,每天的乙基汞的摄入量可达到0.034mg/kg-0.040mg/kg。有调查发现当时一个半月内曾出现过410例中毒病人。他们的表现有:乏力、头昏、食欲减退、舌震颤、多尿、口渴、口腔炎、失眠、流涎、手震颤和头痛。

?对后代的影响:中毒期出生的儿童身高无一例达到正常下限值,中毒后两年出生的儿童有30%低于下限值。中毒期出生的儿童智力发育较差,愚鲁的发生率高达33.3%,痴呆的发生率为6.7%。重度中毒区儿童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中毒区。

(三)土壤污染的卫生防护原则

1.工业废渣处理综合利用,进行回收和处理

2.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堆肥、发酵和沼气法处理

3.垃圾无害化处理分选、粉碎和压缩后卫生填埋,或者进行高温焚烧处理。

4.污水处理有毒工业废水应净化处理后灌溉,医院污水经消毒后再浇灌。

5.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范围,尽可能的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品种农药和化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