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社会行为课件

第三节社会行为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社会行为》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难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自制课件 四、引入新课 无论是蜜蜂、猴子,还是狒狒,在它们的群体中,都有明确的分工,而且等级分明。如猴子向来调皮捣蛋,好像没有组织纪律性。其实,在猴群当中,有一只身体强壮、双眼炯炯有神的公猴,它便是这群猴子的领袖——猴王,猴王统率着猴群,负责发号施令,其他公猴充当卫士,保卫母猴和幼猴的安全,猴王还要维护自己的领域,使外来者不敢擅自进入。 通过这个资料,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质疑:是不是生活在一起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由动物的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五、探究新知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蚁后、蚁王、工蚁、兵蚁。质疑:为什么蚁后的腹部那么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 提示: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 师生共同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播放动物交流信息的视频,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说出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传递的趣味性以及信息传递在生活中的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气味等。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积极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 观看视频,阅读教材,总结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 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引起话题,对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有很大帮助。 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总结动物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三、探究蚂蚁的通讯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公开课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关于亲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借鉴“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方法;关于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可以突出“创设良好行为得以重复的情境”、“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孔融让梨”、“将相和”等小故事;整理沙河水资源污染考察情况的相关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成演示文稿。 2. 教师准备:网上搜索“亲社会行为”;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搜集补充“同情”这一亲社会行为;利用相关的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活动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观察教材第20页上的四幅照片) 无偿献血照片;爱心捐献照片; 关爱照片;救助照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求学生的回答多么准确,只期用此达到引领活动之目的。) (二)启发体验共同探讨 1. 学会谦让 让学生读教材上的“瘦羊博士”和“大树将军”两个小故事后,回答问题: 你认为甄宇和冯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讲出来给大家听。 学生可以讲准备好的“孔融让梨”或“将相和”的小故事,也可讲别的有关体现“谦让”美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自主学习 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 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社会行为 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 A.防御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 A.动物的动作 B.动物的气味 C.动物的声音 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

第2章 第3节 社会性行为

第二章第三节社会性行为 课程:新授编写人:吕焕青审核组:八年级生物组总计课时 投放日期:使用日期:使用人: 一、【知识目标】 1.成员间的明确分工,是社会行为中的首要特征。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群中,个体间有信息交流。 3.学会判断社会行为,区分信息交流的方式。 4、描述动物群体中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二、【自主学习】 三、【当堂检测】 1.在白蚁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这种行为属于( ) A.社会行为B.取食行为C.生殖行为D.防御行为 2.(广东中考)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猎豹捕食受伤的羚羊B.水蛭吸附水牛的皮肤C.小丑鱼躲进海葵避险 D.小猴给猴王整3.动物的社会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 ) A.许多同种的动物个体生活在一起B.不同种的雌雄动物成对生活在一起 C.群体内部成员有分工合作D.群体中幼年、成年与老年的比例适当

4.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 )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5.蜜蜂的群体是一个社群,是因为( ) A.蜂群中蜜蜂数目很多B.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 C.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 6.有些鸟类有迁徙行为,这是鸟类的本能,这种本能是( ) A.鸟类的学习行为B.鸟类寻找食物的需要 C.有利于鸟类的生殖 D.鸟类对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7.(郴州中考)许多动物个体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当一只黑长尾猴发现不同的敌害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为( ) A.动作 B.气味 C.声音 D.体 8.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每走一段就撒点尿,其目的是( ) A.生理活动的需要B.与其他的狗交流信息 C.留下气味作“记号”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 9.(眉山中考)下列与动物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采蜜可帮助植物传粉 B.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一种学习行为 C.昆虫有社会行为,而哺乳动物没有 D.蜘蛛结网是一5.有社会行为 10、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必须依靠( ) A.“首领”动物的保护才能得以生存 B.通过信息交流才能完成统一协调的分工合作 C.气味的传递才能完成复杂的信息交流 D.通过性外激素的作用,才能完成雌性和雄性动物个体的识别 11.(黄冈中考)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B.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和肌肉组成 C.哺乳动物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D.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只发生在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先天性行为 四、【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 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知识结构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知识要点 1.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3.昆虫能产生性外激素(挥发性物质,有特殊气味)传递信息,人们可以制成引诱剂来杀灭害虫(既节约农药,又可以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4.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5.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3.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第一碟AV22视频 蚂蚁图片 狒狒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观察 1.观察一 问: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小结: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共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

篇一: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层层设疑,使知识不断深入,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如:讲蚂蚁群体战胜熊熊大火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群体力量大于个体,要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讨论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方案,其中有些同学不拘于书中放小纸片的探究方案,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探究方案更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改用在蚂蚁行程上喷香水或醋等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 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我还要在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的时候,应多给予指导,同时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地方。 另外,本课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不妥之处,如课的开篇再多让学生举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就好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如:设计蚂蚁通讯探究方案时,学生讨论出许多不同的方案,这时如能选有代表性的,让设计方案的学生上前讲解或板画图解自己的方案,会给本课添上有色彩的一笔。另外,语言还要仔细推敲,力争精练,今后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还要真正做到放得开。 篇二: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 结合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我把生物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判断,动物信息交流方式与判断。教学重点是如何判断某些动物是否具有社会行为和一些动物的语言方式是什么。难点是社会行为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区别,动物动作语言的理解,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备课写教案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问题,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蚂蚁和蜜蜂相关问题引入,从而引出社会行为的概念,又根据这些动物的行为特点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举写例子说明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并说出他们的生活习性。随后,教师列出一些动物的行为,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具有是行为。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并很好地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动物信息交流方式时,教师从最高等动物人的信息交流方式引入,如:人类丰富的语言,打手机来传递信息是靠声音方式传递,还有各种体态和手势。引出问题:其他动物也有他们的语言吗?这时让学生举例靠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动物,如:鸟,鸡等。靠动作传递信息的动物有哪些。而一些动物不是用声音和动作,他们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如蚂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完成了另一个学习目标,另一个环节是教师小结,考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整个课堂活动,共安排了三个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和追问,都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在这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功的方面。

教案社会行为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能力目标 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教学难点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直观图示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准备一些《动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资料及有关动物传递信息的资料。 (2)投影胶片 2.学生准备:课下收集各种动物群居的资料及有关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学生活动) 查资料、讨论、总结。 学生可能会将如下动物写在黑板上。 1.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 2.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 ???产卵雌蚁保卫蚁穴 兵蚁雄蚁和兵蚁喂养雌蚁筑巢工蚁::,,: 小组依照自己书写的顺序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但均给予鼓励。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 (师生互动) 学生分析,老师板书 1.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 3.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5.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教师活动) 总结以上内容,打出投影胶片(内容如下):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教师活动) 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别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 及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 学生如: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 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 学生: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分工的。 1.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2.工蜂负责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 3.雄蜂负责与蜂王交尾。 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繁衍。 学生:分析鸡群和羊群 在鸡群和羊群中都有占优势者。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 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 首领的特权。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 小结: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布置探究: 蚂蚁的通讯。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观察图片,说出首领。 回答划分的依据。 思考回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联系原有知识举例。 分组讨论总结 明确探究问题。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会行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2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重点难点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

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2、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3、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 4、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白蚁和狒狒群体成员的分工,他们各行其职,共同繁衍。 3、利用白蚁和狒狒群体成员的分工图,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并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设计意图:从白蚁群体的生活入手,利用白蚁模型的直观性让学生充分观察、讨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讨兴趣。接着,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白蚁的身体结构,是要建立“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科学认识观点和技能,让学生用这一观点去分析其他生物。“狒狒的群体生活”的教学,一是拓展白蚁群体的社会行为,也就是说每一个物种都可能具有社会行为。狒狒有,白蚁有,鹿群也有,猩猩也有等,从而引申到人类的社会行为;二是通过观察、理解首领狒狒的地位和权利、职责,引导学生拓展到人类早期、中期、晚期和现今社会行为的发展,让学生明白:人类越进步,就越发展得好,就越需要每个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研讨交流过程中,培养自学、分析、团结协作及表达交流能力。质疑: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那么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任务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群体生活的动物是依靠什么来进行交流的呢?是怎样进行相互交流的呢?举例说明。 2、阅读书P56—57,参考其中的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找到本组感兴趣的动物,提出问题,探究动物间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 3、除蚂蚁外,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通讯方式?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 4、生活中人类如何利用干扰动物间的通讯来诱杀农业害虫? 5、你能说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吗?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第三节:社会行为说课稿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社会行为》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解了动物的种类、生活、运动以及动物的个体行为的基础上,针对动物的群体行为而单独设置的一节内容,它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信息交流的方式及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材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如大象、蜜蜂等,学生对本节内容会很感兴趣。但要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2、虽然在初一就已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的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的提出探究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彻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要注意问题的创设,

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三、目标确立: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 2.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 2.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各种材料,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3.通过资料分析,理解社会分工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四、重难点确定 结合学情特点及目标确定本节课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意义,动物的信息交流。 五、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资料分析和谈话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

第三节社会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 学生: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一课时 了解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方案一:学生观看录相,找出片中群体生活的动物。 方案二: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通过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了解群体生活动物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特征学生分组讨论。 说明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与独居动物相比有什么特征。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你知道动物的哪些信息交流方式?若没有信息交流会怎样?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吗?探究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小组讨论书中探究蚂蚁通讯的活动,确定本组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课后分组完成探究活动,撰写探究报告)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活动方案;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研究动物,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第二课时 探究报告交流学生代表发言,本组同学补充,其他组同学可提问,并进行评比。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把学生还有的问题列出来,从中选择有价值的作为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播放动物世界的录像或光盘)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 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学生:还有狒狒、蜜蜂、蚂蚁等。。 教师: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蜜蜂是群体生活的动物有一只蜂王,专门负责产卵,还有少数雄蜂专门与蜂王交配,而工蜂占大多数,它们负责采蜜、侦察、守卫、清理蜂巢和饲喂小蜂等工作,非常辛苦,可见它们是有明确分工的。 学生:狒狒群是一个大家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不同,排成等级次序,形成"等级社会"。作为首领的雄狒狒负责指挥整个群体的行为,其它成员都要听它的。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不管是蜜蜂,还是狒狒等,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教学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你知道哪些动物是集群生活的呢?”引出社会行为。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社会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秋日 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 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火 焰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 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丘 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的 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 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 思考蚂蚁的 生活方式。 通过生动 的例子激 发学生的 兴趣。

已经走投无路。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你拉我,我拉你,紧紧抱成一团,很快滚成一个黑乎乎 的大蚁球。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小河并重获新生。 在生物界中大部分的生物都是集群生活的,这样利于他们的生存。 你知道哪些动物是集群生活的呢? 总结: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蚂蚁、狒狒、蜜蜂 、猕猴、鹿、大象等。前面学习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针对个体而言的,而象狒狒蚂蚁等这种群居在一起的动物,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形成一个社会,我们称之为社会行为。思考具有群 居生活的动 物有哪些并 积极回答问 题。 培养学生 对生物的 观察能力 和对问题 的思考能 力 使学生学 会主动收 集资料与 信息,以 增加学生 的知识 面。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 想一想,社会行为具有 什么样的特征呢? 蚂蚁是典型的集群居生 活的昆虫,我们就先来学 习蚂蚁的社会行为具有什 么样的特征。 看视频“动物的社会行 为-蚂蚁”,并思考问 题。 1.蚂蚁的群体中有哪几 种成员? 2.不同成员分别都做些 什么事情? 学生看录像 回答问题, 在此基础上 热烈的讨 论,最后得 出结论 带着问 题观察, 能激发学 生的探究 心理,调 动学生的 积极性, 积极的参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社会行为》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实验等方法来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教学难点】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总结如下 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 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 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2.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 3.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世界》剪辑录像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 请学生分析这些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并总结出共同特点.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陈述: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社会行为》电子教案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 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1.教师搜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 件,指导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2.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师: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拓宽思维,举例说明,解答学生疑惑,介绍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师:请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 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 师: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 生:集群捕食的好处。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师: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 生: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师: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分析各种动物进行群体生活的特点,引导归纳动物营群体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二)社会行为的重要 观看社会生活的动物(如蚂蚁、蜜蜂)的录像片 师:生活在一个蚁巢中的蚂蚁外形都一样吗?它们不同的外形与其在群体生活中的作用有关系吗? 生:根据观察区分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并说出其在蚁群中的相应作用。 (比较不同动物群体生活的特点,归纳得出群体生活中个体间分工合作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师:群体生活的动物还有什么特点?观看大雁的迁徙、角马的迁徙、头羊的作用等资料。 生:说明雁群、羊群以及黑猩猩等群体生活动物中往往都有起带头作用的首领,进一步说明一般是群体中身体最强壮的成为首领。

社会行为的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概念解析: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抽象、概括,舍弃了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性,并据此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事物的概念。初中的生物学让孩子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系统的生物学知识。是让系统知识取代模糊印象的一个桥梁。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生物学的感性经验很多,如何更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如何在他们的大脑中绘出一幅比原来更加美丽的图画?如何让他们保持原有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甚至让他们日后成为一个有专业水准的研究人员?我认为应该从生物学基本概念入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对动物行为的进一步学习。社会行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对学生理解不同群体之间、人类与动物群体之间、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两个话题和“蚂蚁的通讯”一个探究实验,课时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将完成“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两个内容的学习。本节课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整理信息的能力都有提高,并且学生积极性较高,表现欲较强。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策略的选择: 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首先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情景剧的表演的形式,首先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社会行为概念的本质理解的同时,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探究、讨论交流等能力。完成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从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的转换。 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我从感性经验入手,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以一些课堂活动完成本课题的概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教师对学生要进行适当的点拨,给予学生较多的启发和鼓励,肯定学生思维和操作的闪光点,达到让学生乐学、好学的目的。 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自主情景剧排练、学生互动活动、录像选择、多媒体课件的编写、相关视频的查找等教学策略,力求把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