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侵权法

美国侵权法

美国侵权法
美国侵权法

美国侵权法

侵权法的前身是英国十三世纪的令状制度,任何人想在国王的普通法院提起诉讼都必须获得国王发出的令状。这样的令状数量有限、程序严格,而且诉讼的内容必须与令状的形式相吻合,否则原告就不能获得赔偿。当时适合侵权性诉讼的令状只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侵权诉讼,一种是间接侵权诉讼。直接侵权诉讼主要用于惩罚那种直接的严重破坏国家和平的犯罪行为,具有刑法惩罚的性质。如果被判定侵权,被告要交付罚金,否则就要坐监狱。与此同时,法院也给予原告一定的伤害赔偿。除了惩罚被告,还要赔偿原告,这就是侵权法与刑法的原始区别之一。间接侵权诉讼是对直接侵权诉讼的补充,它用于惩罚那种并非直接、但却明显错误的行为。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主要是在动作顺序上的区别,与被告的主观意志无关,也就是说,不管被告的行为是故意的还是过失的,都一律要受处罚。逐渐地,法院认为不能对纯粹事故性伤害进行惩罚,对故意和过失的行为也应该区别对待。

在令状制度下,原告必须依据他对案件和相关法律的判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令状,否则便将面临诉讼被驳回的危险。因此,如果原告认为他能够证明其所受损害系由被告直接造成,他便应以直接侵害权为名起诉;如该损害系由被告间接造成,他则应以间接侵害权为名起诉,两者不可混淆。这种制度处理使得人们过多地关注诉讼的形式,而不是实质的法律原则或学说。到十九世纪,旧的令状制度开始被现代的诉讼程序规则取代,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的划分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对上述令状制度的不满,使学者们转而探求具体侵权判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质性的法律原则与学说,并进而将侵权视作一个独立的法律科目或法律部门。例如,霍尔姆斯在其出版于1873年的“侵权法理论”一文中试图以过失(negligence)作为侵权法的一项普遍原则来概括某些侵权法案例,又在其出版于1881年的《普通法》一书中提出过错历来是施加侵权责任的前提。在霍尔姆斯开始其侵权法研究前后,弗朗西斯·希拉尔德于1859年出版了美国的第一部侵权法专著;克里斯托夫·兰德尔于187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开设了美国的第一门侵权法课程;詹姆斯·艾姆斯于1874年出版了美国的第一本侵权法案例选编。

总的来看,侵权法是在1900以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这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的大量使用有关。机器的使用,为人类带来了超出想象的效益,同时也造

成了无数伤亡,这样,金额庞大的伤害赔偿诉讼自然就多了起来。而过失侵权的概念也是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在不分故意与过失的情况下,只要被告的行为造成了伤害就要支付赔偿。而早期机器落后,很容易造成伤害,就使得工厂无钱支付赔偿而倒闭,工厂倒闭太多势必对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使用过失侵权责任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过失,也就是“非故意”。既然不是故意的,责任也就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错误的大小来确定。过失越大,被告承担的伤害赔偿就越多,反之则越少。这样,既补偿了受害者,又保证了那些过失较小的肇事者不至于因一次诉讼赔偿就破产倒闭。

美国的侵权法早期主要沿用英国普通法判例,比如,雇员法规是在英国判例priestley v. Fowler[1837]上形成;超常危险行为责任是根据英国判例Rylands v.Fletcher[1868]而形成。但在它自己的形成过程中,也做了一些重大修改。首先,与英国一样,美国侵权法也发展出过失侵权责任,最早的案例为布朗诉肯多,原告提起殴打与威胁的诉讼,法院判决被告不付侵权责任,因为他不仅有这两种侵权的故意或过失。这个案例后来被美国大部分州引用。其次,在十九世纪,美国在侵权责任上比英国限制更多。比如,慈善与政法机构可以不因为它们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而受到追究;公司可以以“原告过失”和“自冒风险”及“雇员法规”等理由逃避由公司职员的侵权行为造成的伤害责任;超常危险活动造成的伤害一般也不负严格责任;而顾客因使用产品而受到伤害,只能告直接卖货给他的人,不能追究产品制造商的责任,等等。之所以对侵权责任设置这些限制,是因为当时美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急剧发展阶段,法律需要保护政府和企业主的利益不会轻易受到伤害。

到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顶峰后,接下来就是对个人及其生活品质的保护。慈善及政府机构的免责机会已大不如初;超常危险活动一律都要负严格的侵权责任;消费者不仅可以追究卖主,还可以追究产品制造商的产品责任;“比较过失”在大部分州取代了“原告过失”制度,从而在原告也有过失地情况下,公司也要按比例支付赔偿。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侵权责任,如侵犯隐私,过失精神伤害等。在程序上也消除了许多过去的障碍,使得侵权诉讼更加简化容易。人身伤害责任迅速扩展的最明显的改变是对风险承担和过错责任的冷落,它们都是早期普通法法官个人主义秩序的有力武器。但是法律的发展并不局限于一个单一的法律原则中。判例法的发展,扩展了近因原则的定义,放松了事实自证的适用范围,为精神刺激的救济打开了大门,大大地增加了专业服务者不当行为的责

任,产品责任也大大提高,土地所有人享有的传统免责受到限制,要求商务设施和公共住宿服务的经营者和所有人保护顾客,使其免受第三人犯罪行为的伤害。那一时期的判例读起来象是战报,传统侵权法的堡垒一个接一个地在富有改革意识的法官的冲击下坍塌了。也许值得嘲讽的是,正象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责任的增长,对于诽谤和隐私侵权的强大攻势被消解,因为法官们对宪法赋予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刻意保护,减少了对于名誉和隐私的传统保护。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趋势达到顶峰。最近的案例已经有意识地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大转型中倒退。稳定性和温和的约束机制被引入,部分由法院判决,部分由立法机关的干预,这些机制是除了与责任的基本原则有关外,还与一些重要的问题有关,如连带责任、基于原告行为的抗辩以及损害。

论惩罚性赔偿的损害填补功能_以美国侵权法惩罚性赔偿制度为启示的研究

第52卷第3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ol.52No.3 2012年5月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12 □民法典研究 论惩罚性赔偿的损害填补功能 ———以美国侵权法惩罚性赔偿制度为启示的研究 马新彦邓冰宁 [摘要]惩罚性赔偿的损害填补功能关涉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正当性证成,这是大多数美国学者不 遗余力对其进行论证的主要原因。惩罚性赔偿高于受害人可见的实际损害部分,填补的是受害人私 人可见损害背后的无形损害。该无形损害通常难以用金钱衡量,这就是惩罚性赔偿通常以可见损害 的倍数计算赔偿数额的原因。无形损害可以是受害人私人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精神损害,也可以是难 以用金钱衡量的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于侵权行为对社会整体利益造成巨大损害场合,惩罚性赔偿 制度能够激励受害人积极主张权利,并借助于受害人个人利益损失的赔偿填补社会整体利益的损 害,令被告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 [关键词]美国侵权法;惩罚性赔偿;损害填补功能;社会性损害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马新彦,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邓冰宁,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长春130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47条明确规定了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但根据法律规定,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仅限于缺陷产品致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的范围内适用,除此之外的其他损害不予适用,例如,财产损害。”[1]545惩罚性赔偿受到如此限制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迷惑性的名称———“惩罚性”赔偿。这种“超额”的责任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损害填补范畴,是一种民法领域的“惩罚”。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具有“惩罚性”的修饰词,这一概念的基础和本源依然是“赔偿”。既然是“赔偿”,其先天具有的损害填补功能,将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民法领域的“制裁”同公法领域的“制裁”区分开来,并为具有民事责任复原功能的代表性[2]7和填补损害的基本机能性[3]7特点的侵权法体系内设计惩罚性赔偿制度提供了正当性基础,从而避免了难以调和的逻辑混乱和理念冲突。本文以美国侵权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损害填补功能的研究为进路,揭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本质在于通过填补侵权行为的全部损害实现惩罚和阻却的目的,为进一步完善《侵权责任法》提供理论支持。 一、美国惩罚性赔偿的损害填补功能 (一)美国侵权法关于惩罚性赔偿损害填补功能的认定 美国侵权法始终将填补损害作为惩罚性赔偿的本源,或者准确地说惩罚性赔偿制度就是为了填补侵权法一般损害赔偿责任无法救济的损害而产生的。虽然惩罚性赔偿所填补的损害在法制的历史变革中有所变化,但是,损害填补始终是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功能[4]615。特别是当现有法律提供的损害赔偿不足以救济损害时,惩罚性赔偿总能发挥特有的损害填补功能,填补所有损害超出法律救济的部分,实现侵权法所追求的损害完全填补的目标。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的体系及适用

试论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上的归责原则体系及适用 法学0801 王哲 40882008 摘要:在我国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公平责任原则。但是公平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始终贯串整个侵权责任法。按照过错责任原则,要求有过错的人承担责任,体现了行为人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正义观。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要求加害人承担责任,体现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它们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服务的。并且,在决定具体的责任时,都要以公平原则为依据,合理的认定责任范围。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公平原则 在讨论问题之前,一定要把相关的概念搞清楚。 所谓归责原则就是法律确认和追究侵权责任的依据。而我国目前关于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各种学说很多。 在理论上,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体系到底是由几个归责原则构成的, 有不同的主张。归纳起来, 主要有五种: ( 1 )一元论。认为我国侵权法只有一个归责原则, 就是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不是归责原则。(张佩霖: 《也论侵权损害的归责原则》, 《政法论坛》1990 年第2 期) ( 2 )二元论。认为我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有两个, 一个是过错责任原则, 另一个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米键: 《现代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探索》, 《法学研究》1985 年第5 期) ( 3 )三元论A。认为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 这曾经是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的通说, 现在的司法实践大多还是坚持这个意见。(刘淑珍: 《试论侵权损害的归责原则》, 《法学研究》1984 年第4 期) ( 4 )三元论B。认为我国的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王利明: 《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 中国政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之分析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之分析 国家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标志着人类民主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法制建立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各国国家赔偿制度中所确立的归责原则体系又直接决定着该国国家赔偿的广度与深度。本文首先从归责原则入手,进而对目前几种比较重要的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予以介绍,之后进一步分析我国国家赔偿法中确立的归责原则,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在文章最后提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国家赔偿与归责原则 国家赔偿制度在各国的建立与完善都是近期的事情。其产生之所以如此之晚,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其一是以主权和责任的相互矛盾为基础的主权豁免原则的存在。①这原则在大陆国家和英美国家都曾长期适用。其二是源于法治国家原理的观念,认为违法行为归属国家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即使因国家雇员、官吏的违法行为给人民带来损害,也没有由国家本身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之道理,而应由官吏个人对受害者承担责任。②但是,近代以来,随着“主权至上”思想的逐渐消失,主权豁免的法理已被抛弃。“虽然不能对国家的人格加以绝对的否弃,但它的范围应当受到明确的限定,也就是说,国家只在某些场合之下可以被视为一个人格主体,而且,在某些情况之下,国家还可以被看成是享有双重人格,每一人格都具有独特的性质。”③也正是在主权至上理论瓦解的基础之上,前面所述的国家不负责任的第二个理由,法治国思想也产生了新的涵义,国家行为必须依据法律(法律的内容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即必须是正义的法律)。因此,国家作为一个人格主体,一但其行为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必须承担相应的补偿或赔偿责任(补偿责任的前提是国家的合法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家赔偿制度的产生有其背后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 虽然国家赔偿制度在许多国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各国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却有很大的分歧。在对这些原则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有必要明确归责原则的涵义。 “归责”一词,最早是在民法学中提出,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其负责……”④可见,归责其实质是一种根据,是把致害行为与赔偿责任连接起来的桥梁。民法中的归责原则概括起来有三种体系。一是一元体系,这是坚持单一的过错归责理论,在过错归责原则之中包括其他的归责原则。二是二元体系,认为侵权责任应以过失责任与危险责任作为归责原则的核心。最后是三元体系,这种体系的主张者认为归责原则应基于主观意思而归责的“故意责任”,基于客观信赖而归责的“过失责任”和纯粹基于危险而归责的“危险责任”。⑤目前,以三元体系的影响效大。通过对民法的归责原则体系的说明,可以发现,即使是一元体系,其归责原则也是多层面的,立体的,而不是由完全的单一的归责原则作为其体系的全部内容。 二、国家赔偿法中的归责原则 在分析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之前,之所以要首先理解民事侵权法上的归责原则,其原因在于国家赔偿法是在借鉴了民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分析各国的赔偿制度,绝大多数是在借鉴民法之精神。因此,同一般侵权赔偿的归责原则一样,应用一般效为宽广的眼界来看待国家赔偿法上的归责原则。 世界各国在国家赔偿法中所确立的归责原则有代表性的有三种:法国采用的公务过错为主,以危险责任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德、意、英、美等国采用的过错原则的归责原则体系和以瑞士和中国为代表的违法归责原则。 (一)过错原则 过错原则之所以能成为国家赔偿法中归责原则的理论基础,主要因为其功能和价值。首先,过错责任原则实现了规范与救济的有机统一。过错是对政府行为的法律价值评判。

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汇总

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相关知识汇总

其他情形①(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2)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例资料;(3)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例资料。 补充: 【一般过错归责原则】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暂时无意识或者失去控制损害责任除丧失意识是因为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外,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2、网络侵权责任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3、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4、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损害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过错推定原则】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醉酒、滥用麻醉药或者精神药品等; 2、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责任; 3、个人劳务关系中的责任。

杨立明等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草案建议稿》一文中对此做出了如下汇总: 第八条【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和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侵权责任类型,参照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适用法律,不适用第六条第二款和第七条规定。 第十条【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范围】 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法律规定”,是指侵权责任法第四章至第十一章规定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侵权责任类型,包括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八条、第八十一条、第八十五条、第八十六条、第八十八条、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第九十一条。其他法律规定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依照其规定。第十一条【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 下列侵权责任依照侵权责任法第七条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确定侵权责任:(一)第五章规定的产品责任; (二)第八章规定的环境污染责任; (三)第九章规定的高度危险责任; (四)第十章规定的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但第八十一条规定除外; (五)其他法律规定的工伤事故责任。

中英文论文对照格式

英文论文APA格式 英文论文一些格式要求与国内期刊有所不同。从学术的角度讲,它更加严谨和科学,并且方便电子系统检索和存档。 版面格式

表格 表格的题目格式与正文相同,靠左边,位于表格的上部。题目前加Table后跟数字,表示此文的第几个表格。 表格主体居中,边框粗细采用0.5磅;表格内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10磅。 举例: Table 1. The capitals, assets and revenue in listed banks

图表和图片 图表和图片的题目格式与正文相同,位于图表和图片的下部。题目前加Figure 后跟数字,表示此文的第几个图表。图表及题目都居中。只允许使用黑白图片和表格。 举例: Figure 1.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注:Figure与Table都不要缩写。 引用格式与参考文献 1. 在论文中的引用采取插入作者、年份和页数方式,如"Doe (2001, p.10) reported that …" or "This在论文中的引用采取作者和年份插入方式,如"Doe (2001, p.10) reported that …" or "This problem has been studied previously (Smith, 1958, pp.20-25)。文中插入的引用应该与文末参考文献相对应。 举例:Frankly speaking, it is just a simulating one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r a fake competition, directly speaking. (Gao, 2003, p.220). 2. 在文末参考文献中,姓前名后,姓与名之间以逗号分隔;如有两个作者,以and连接;如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作者,前面的作者以逗号分隔,最后一个作者以and连接。 3. 参考文献中各项目以“点”分隔,最后以“点”结束。 4. 文末参考文献请按照以下格式:

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论文摘要 侵权行为是指应对于他人的财产或者人身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行为人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它决定着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及怎样承担。 关于归责原则的分类,我国法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一元论说。认为侵权行为法只有一个归责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2、二元论说。认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将是二元制,即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3、三元论说。三元论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一般侵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特殊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一派认为,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分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认为无过错责任不是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笔者认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新二元论”。“新二元论”分述:(一)、强调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的归责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主观过错作为承担责任构成要件的归责原则,在过错责任原则中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及因果联系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只有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过错,又有违法行为,且损害后果与行为人的过错及违法行为有前因后果联系的情况下,行为人才承担责任。2、过错推定原则,所谓过错推定原则,指在受害人能够证明其所受的侵害是由侵权人所致,而侵权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则应该推定侵权人有过错并承担责任。我国现行民法采取了两种过错推定的方式,即一般过错推定

和特殊过错推定,两种过错推定根本区别在于抗辩事由的限定上。(二)不强调过错的归责原则。1、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指造成了他人的损害,但行为人主观上并无过错,也不能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而仍应由行为人承担的责任。2、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指侵权行为人与受损害人均无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产生的情况下,立足于公平的价值观,考虑双方的情况,由当事人双方合理公平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 新二元论的意义:1、理论意义。2、历史意义。3、现实意义。 关键词:侵权; 归责; 原则 侵权行为是指应对于他人的财产或者人身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行为人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它决定着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及怎样承担。 一侵权行为法的概念及核心——归责原则 什么叫侵权行为法?我国法学界普遍认为:侵权行为法是关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侵权行为的概念、种类、制裁及对侵权行为后果予以弥补的民商事法律规范的总称。侵权行为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整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调整发生在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领域内的侵权行为,还对环境领域、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等发生的侵权行为予以调整,毫无疑问,侵权行为法是保护公民和社会组织财产和人身权利的重要法律规范。 侵权行为法的核心就是归责原则问题。据悉,在我国《民法典》(草案)起草阶段,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对《民法典》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摘要: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石,是从法律价值上判断国家在何种情况下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本标准和依据。但自我国国家赔偿制度实施以来,一元化的归责原则体系缺陷已暴露出来,已经表现出与社会的极大的不适应性,使国家赔偿法成为国家不赔法,而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在于归责原则的出发点存在偏差。借鉴国外的多元的归责体系,可以尝试建立以违法归责原则和过错归责原则为一般的归责原则,其适用于一般的国家侵权行为领域;同时,针对特殊的国家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结果归责原则等辅助归责原则,从而建立起对不同的国家职权行为以及不同领域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的一个多元化的归责体系,努力做到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与国家赔偿责任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国家赔偿;违法归责原则;归责体系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实施已经有十多年。该法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督促国家机关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实施效果距立法宗旨和民众的期望仍相差甚远,其在实践中的缺陷甚至使该法被讥为“国家不赔法”。该法的主要缺陷,就是现行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的违法归责原则。该原则是与立法时的法制环境相适应的,但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国家侵权现实。目前,我国立法机关正在对国家赔偿法进行修改,如何确立新的归责原则,成了争议的焦点和修改的着力点[ 1 ]。从现行国家赔偿法对归责原则的规定入手,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建议借鉴国外的多元的归责体系,可以尝试建立以违法归责原则和过错归责原则为一般的归责原则,其适用于一般的国家侵权行为领域;同时,针对特殊的国家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结果归责原则等辅助归责原则,从而建立起对不同的国家职权行为以及不同领域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的一个多元化的归责体系,努力做到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与国家赔偿责任的协调统一。 一、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对归责原则的现状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由此,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采用单一的违法原则,即只有或只要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违法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后果的就应当赔偿。因此,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只有构成违法侵权的,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该行为并不违法,即

中英文对照文章8

剃须心得:有钱不必花在刀刃上 A Penny Shaved Is A Penny Earned For years, I've felt like a sap whenever I bought razors. 很多年来,每当我买剃须刀时都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It killed me to spend $2.50 to $3 a blade for my Gillette Mach 3. Yet the few times when I used cheap disposable razors, it was like shaving with a file. 为我的吉列锋速3(Gillette Mach 3)买一个刀片要花2.50美元到3美元,这让我心疼不已。但有几次我用便宜的一次性剃须刀时,感觉就像在用锉刀刮胡子。 Finally, a couple of weeks ago, I bought a serviceable store-brand razor that costs about half the price of the premier brands. Jon Protas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吉列锋速3是好剃须刀,但刀片的价钱真不便宜最终,几星期前,我买了一把商店自有品牌的剃须刀,这把剃须刀也还好用,而且价格只有名牌剃须刀的一半左右。 It shouldn't have come to this. I've used Gillette razors for decades, and I like them. The rub is the cost. In my book, a fair price for refills would be about a buck. 事情不应该变成这样。我已经用了几十年吉列剃须刀了,而且我喜欢用它。问题出在价格上。在我看来,刀片的合理价格应该约为1美元。 I'm a believer in markets, but it doesn't seem like the razor-blade market gives me what I want. Instead of competing on price, Gillette and Schick largely seem to be engaged in a silly arms race to improve a product that already works perfectly well. Two blades, three blades, four blades -- when will it stop? 我是一个信奉市场的人,但剃须刀刀片市场看来并没有给出我想要的结果。吉列(Gillette)和舒适(Schick)并没有在价格上进行竞争,而更像是投入了一场愚蠢的军备竞赛,以改进一种本来已经很完善的产品。双刀片、三刀片、四刀片──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Not anytime soon, apparently. Schick will soon launch its own five-blade razor, and says that prices for it should be 10% to 20% above the Quattro, its four-blade razor that was introduced in 2003. 显然,这种趋势短期内不会停止。舒适公司很快将推出它的五刀片剃须刀,并称该产品的价格将比其2003年推出的四刀片剃须刀“创4纪”(Quattro)高10%至20%。 Gillette, a unit of Procter & Gamble, got there first. Its Fusion Power MVP -- an early version of which went on sale in 2006 -- has five spring-mounted blades and battery-powered micropulses to reduce friction 'so you barely feel the blades.' The

人大法硕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013级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非法学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法律硕士 (学习年限:全国统考非法律专业全日制3年,非全日制3-4 年)(学科门类:法学一级学科:法学) 二、培养目标 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79学分。必修课不少于3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社会实践12学分;学位论文8学分。 四、社会实践 没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也没有法律职业实务背景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进行相应的实务课程性质的必修环节,共四门实践课程,12学分,时间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其中法律实践课需在法院或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实习三个月。 五、论文撰写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完成的论文包括: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论文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学术报告等形式。因此,在论文选题上应避免进行单纯的宏观性或纯理论研究;应尽可能结合作者本人的实践经验,研究当前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实际问题,要求论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并尽可能做到具有开创性或创新性。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半年。附: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开课时间 1、必修课(不少于39学分)学分要求开课时间 ZRQC013法理学 3 学分第1 学期 (Jurisprudence) ZRQC0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 学分第1 学期 (Democracy and Legality Theory of China) ZRQC015刑法学 4 学分第 1 学期 (Criminal Law) ZRQC016中国法制史 2 学分第 1 学期

侵权责任三大归责原则适用情形

侵权责任三大归责原则适用情形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就是据以确定侵权民事责任由行为人承担的理由、标准或者说最终决定性的根本要素。掌握归责原则的具体适用情形及其实务操作规则,对于正确认定侵权行为的种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承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等具有决定性意义。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其中,过错责任原则还可划分为一般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 一、一般过错责任原则 (一)适用情形 1.一般侵权行为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劳务派遣单位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3.个人劳务责任中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致使自己受到损害的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后半段:“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4.网络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网络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5.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受到损害的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6.因第三人侵权导致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7.销售者对被侵权人承担的产品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8.产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就产品责任的追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9.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承担的产品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四条:“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10.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八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1页

浅析混凝土质量管理

试析混凝土质量管理 1 原材料控制 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水、粗细骨料、化学外加剂、矿物质混合材料,按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振捣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混凝土的质量好坏主要由原材料来决定,所以原材料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源头,只有把源头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才能有保证。对发现的不合格原材料必须严格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规范原材料堆放,保存和使用,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 1.1 水泥 水泥有多种品种、标号,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和实际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水泥品种和标号。高强混凝土应优先选择高标号水泥进行试配。所有的混凝土工程用的水泥都需要厂家合格证,经过自检试验室或者委托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水泥是混凝土结构中最关键的原材料之一,必须从严把关,抽检频率必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不能处于失控状态。 1.2 砂 细骨料砂,要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其重点是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这两项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细度模数应在3.7-1.6之间。结构用砂含泥量一般不应超过3%,有害物用质(云母、有机物、硫酸盐等)含量不应超过2%。同时,级配良好也是选用砂的重要指标。 1.3 石子

粗骨料石子,应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量泥量及最大粒径。一般采用1㎝-3㎝的碎石,卵石一般能用于结构受力部位,严禁混有煅烧过的石灰石块或白云石块。选择级配良好的粗骨料对于提高混凝土强度及质量有着很大的实际意义。 1.4 水 凡是不能饮用的水,应在水质化验和抗腐蚀试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拌制混凝土。污水、工业废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硫酸盐含量超过水重1%的水,不能用于拌制混凝土。对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用水,更要着重控制。 1.5 外加剂 添加外加剂是现代混凝土产品有针对性得提高工程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选用某种外加剂之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应检查外加剂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资料和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性能试验报告。其次,应进行试配并进行试验检验,以复验混凝土外加剂与工程所有水泥是否相适应,以及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性能和有关设计要求指示(如坑渗标号等)。另外,应注意混凝土外加剂使用说明的有效日期、防止过期失效的外加剂用于工程。同时,要严格控制剂量,不得随意添加,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选用外加剂要熟悉其品种、性能,经检验符合本工程要求方可使用。严禁使用对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有不利影响的外加剂。 2 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中英文对照文章③

Think it over…… 好好想想…… Today we have higher buildings and wider highways, but shorter temperaments and narrower points of view; 今天我们拥有了更高层的楼宇以及更宽阔的公路,但是我们的性情却更为急躁,眼光也更加狭隘; We spend more, but enjoy less; 我们消耗的更多,享受到的却更少; We have bigger houses, but smaller families; 我们的住房更大了,但我们的家庭却更小了; We have more compromises, but less time; 我们妥协更多,时间更少; We have more knowledge, but less judgment; 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知识,可判断力却更差了; We have more medicines, but less health; 我们有了更多的药品,但健康状况却更不如意; We have multiplied out possessions, but reduced out values; 我们拥有的财富倍增,但其价值却减少了; We talk much, we love only a little, and we hate too much; 我们说的多了,爱的却少了,我们的仇恨也更多了; We reached the Moon and came back, but we find it troublesome to cross our own street and meet our neighbors; 我们可以往返月球,但却难以迈出一步去亲近我们的左邻右舍; We have conquered the uter space, but not our inner space; 我们可以征服外太空,却征服不了我们的内心; We have higher income, but less morals; 我们的收入增加了,但我们的道德却少了; These are times with more liberty, but less joy; 我们的时代更加自由了,但我们拥有的快乐时光却越来越少; We have much more food, but less nutrition; 我们有了更多的食物,但所能得到的营养却越来越少了; These are the days in which it takes two salaries for each home, but divorces increase; 现在每个家庭都可以有双份收入,但离婚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These are times of finer houses, but more broken homes; 现在的住房越来越精致,但我们也有了更多破碎的家庭; That's why I propose, that as of today;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让我们从今天开始; You do not keep anything for a special occasion because every day that you live is a SPECIAL OCCASION. 不要将你的东西为了某一个特别的时刻而预留着,因为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特别;Search for knowledge, read more, sit on your porch and admire the view without paying attention to your needs;

美国侵权法中的事实自证规则研究(F)

美国侵权法中事实自证规则研究 过错责任理论的建立最早见之于17世纪法国学家让?多马的过错责任学说。多马针对一些受害人难以证明被告人过失的情况下提出了过错推定的学说。这些情况包括父母、主人与雇主、手艺人对其监督下的他人行为的责任,动物致损和建筑物致损责任等。后来这些主张被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所采纳。在德国1900年《德国民法典》第280条—282条,831—838条对雇佣人、监护人、动物占有人、房屋或地面工作物占有人的责任以及债务不履行的责任都采用了过错推定规则。[1]英美法上的事实自证规则(res ipsa loquitur)[2]也是属于过错推定的范畴。 一、事实自证规则的概念 事实自证规则源于1863年的Byrne诉Boadle, 159Eng. Rep.299(Eng.1863)一案。该案中原告在街上行走经过被告的商店,突然被从被告商店客户里飞出的一袋面粉砸伤。于是原告起诉了被告,但他除了能证明自己的伤势和面粉是从被告商店里飞出来的以外,完全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个人扔的面粉以及他是如何被面粉击中自己的。英国大法官皮洛克(Pollock)在判决中指出,“原告已提供的证据已经足够了,一袋面粉没有过失行为怎么可能从仓库中飞出来,被伤害的原告要找证人证明这种过失行为是荒谬的,…面粉是在占有该房的被告的控制中,被告为控制面粉的员工行为负责,面粉丢下去是过失的表面证据,被面粉砸伤的原告无须证明没有过失面粉不会丢下去。如事实与过失侵权相符合的话,证明的责任在于被告。”[3]皮洛克法官公认第一次把事实自证的原则运用到司法审判实践中,其判决道出了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和意义,该案件由于观点独到,分析精辟,至今为后世法官所引用。 根据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辞典》,事实自证是指:“让事情自己说话。该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只要有事件发生的事实就可以推定该案已经有表面证据表明是过失侵权。事实自证是一个规则术语。采用相关间接证据,损害发生的事实就可允许推定过失或推定原告已提出表面证据。可向被告提出对事实的质疑,要求被告予以解释。这只是简单方式用来向陪审团证实事故的相关证据的性质。在得不到解释或其它陪审团认可的证据的情况下,陪审团根据常识和过去的经验,推定事件可能是过失造成的结果。”“…该规则的适用几乎总是假定因果过程的某些部分是已知的,但没有与被告作为或不作为有关联的证据。当控制的事实被用来证明推定被告的过失应承担责任时,当然必须显示在被告控制之下的物实际上引起了损害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在该规则适用之前,损害的原因必须是已知的。”“该规则是使特定案件中原告确认被告可能是过失的间接证据的合适形式。…”而根据该辞典,直接证据是指:“基于个人知识或观察的证据,或不须推定就能证明真实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不是基于个人知识或观察的证据,或没有目击证人证言的所有证据。”[4] 根据美国《侵权法(第二次)重述》第328条D规定:事实自证是指:“(1)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推定原告所受的伤害是由被告过失引起的:(a)事件必须属于那种没有过失通常不会发生的事件;(b)证据充分排除了其他归责的原因(包括原告和第三人行为);并且(c)所指的过失在被告应对原告承担义务的范围内;…”[5] 美国著名侵权法学者普罗塞(Prosser)认为典型的事实自证应当是:(1)事件必须是属于那种没有过失通常不会发生的事故;(2)在被告排他性控制下的媒介或器具引起的;(3)不是原告自动行为或共同行为引起的。[6] 二、事实自证规则的构成要件 美国法院承认该规则允许原告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有过失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为过失,法院适用该规则,至少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7] 1、原告没有被告行为的直接证据 大多数美国法院坚持原告必须没有与事件有关的被告行为的直接证据。事实自证规则只

第四章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_民法学

第四章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第一节归责原则概述 一、归责原则的概念与特征 (一)归责原则的概念 归责是指使何人对于何种损害承担责任。 归责事由是指,依据何种理由使得何人对于损害承担责任,即确定责任的依据或理由。 归责原则是以一般条款的形式将确定责任承担的依据或理由加以固定,使之成为一项基本的原则而普遍适用,只要法律没有另外的规定,都应当适用之。 (二)归责原则具有以下特征: 1、归责原则在成文法中的表现形式为一般条款,而非具体的或特别的规定。 2、归责原则无须特别指明其适用的范围,只要民法典或者其他法律中没有相反规定时,该条款可以成为所有的侵权赔偿请求权的基础。 二、归责原则的意义 (一)归责原则协调了多元化的法律价值并逐一加以实现; (二)归责原则对侵权行为法律规范起到了统帅的作用; (三)归责事由在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当中居于主导的地位。 三、归责原则的类型 (一)主观归责原则 主观归责也可称为“意思归责”,即基于自由意志理论,依据特定个人的具体能力状况,以决定归责是否成立的法律判断原理。依据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过失归责与故意归责。 (二)客观归责原则 客观归责是指不以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作为判断归责是否成立的标准,而是依据客观实在状态作为确定责任的标准。早期古代法中的“结果责任”属于一种典型的客观归责。 现代法中客观归责原则是指,基于人类共同体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社会本位的考虑,依照社会秩序一般性的客观需要,对于参与社会活动的人科以责任负担的原则。理论上对于现代侵权行为法中客观归责原则的究竟包括哪些形态存在争议。 第二节过错责任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的涵义 过错责任原则也称“过错原则”或者“过失责任原则”,是侵权行为法上最基本的一项归责原则,自己责任原则的体现,指任何人因自身的过错(故意或过失)而侵害他人权益时,应就所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过错是归责的根本事由,亦即加害人承担责任的基础; (二)数人因共同过错而造成他人损害时,该数人应就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过错责任原则意味着受害人要就其因自身的过错而导致损害的发生或扩大自负损害。 二、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法的基本归责原则 过错责任产生以及成为侵权法的基本归责原则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一)过错责任原则产生的思想基础 近代民法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过错责任原则也建立在个人主义思想基础之上。这一思想包括: 1、自由意志理论与人人平等; 2、个人具有理性,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风险并具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摘要]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在我国法制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国家侵权责任制度。由于立法时客观条件的制约,这部法律实施10年来。凸显出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现行国家赔偿法的赔偿归责原则体系存在原则与使用间冲突、和国际国家赔偿原则的不协调等缺陷。与民法上的赔偿原则相比,条件过于严格,不利于对被害人的保护,且与国际化趋势不相统一。 [关键词]国家赔偿法;违法责任原则;归责原则;缺陷 国家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标志着人类民主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法制建立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全球上发生首例国家赔偿案件——1873年法国的勃朗戈案,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国家赔偿制度的普遍确立则是在二战之后,是在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民要求和平与民主、呼吁政府切实保障人权的背景下形成的。 各国国家赔偿制度中所确立的归责原则体系直接决定着该国国家赔偿的广度与深度。“归责”一词,最早是在民法学中提出,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其负责……”其实质是一种根据,是把致害行为与赔偿责任连接起来的桥梁。 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实行单一的违法责任原则,国家赔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行政赔偿,另外一类是刑事赔偿。 一、违法责任原则的优点 首先,违法原则是客观归责原则,避免了过错原则在主观认定方面的困难,便于受害人取得国家赔偿。 其次,违法原则以执行职务违法为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排除了对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的可能性,有效地区分了国家赔偿责任与国家补偿责任。 再次,违法原则是较为单一的归责原则,简单明了,与违法及过错原则相比,便于实践操作。 最后,违法原则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合法与否作为是否承担

浅析美国侵权法中特殊主体的“合理人”标准

浅析美国侵权法中特殊主体的“合理人”标准 摘要:过失侵权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其判断和处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美国侵权法中,过失侵权占有较大的比重。美国侵权法采用的“合理人标准”,即以一个理性的人的行为作为参照标准。不同于故意侵权,过失侵权更强调一个人的谨慎义务,即要求每个人在为某种行为时具有避免给其他人带来不合理的危险的义务。本文着重分析美国侵权法中的“合理人”评判标准。 关键词:过失侵权谨慎义务合理人 一、谨慎义务——过失侵权的前提 谨慎义务过失侵权的产生前提。美国法采用的的“合理人”标准为客观标准,以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来评判和认定行为人是否有过失。美国侵权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行为人的谨慎义务,从大量判例中可以概括为:每一个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对自己的行为应该具有合理的谨慎,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合理的危险和损害。在Brown V. Kendall一案中,法官Shaw认为:谨慎的性质和程度要求行为人应该是一个慎重、小心的人,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采取能够避免可能的危险的必要行为。 二、“合理人”标准 合理人指的是一种被理想化和标准化了的具有一般社会公众所公认和期待的理智和谨慎的人,其行为方式和程度便被视为是一种标准。“合理人”标准始于在Brown V. Kendall一案。该案原告和被告的两条狗在打架,被告手持木棒,试图分开两条狗,在向后退的过程中,扬起的木棒击中了站在他身后的原告的眼睛。法官判定被告的行为是在行为时尽到了合理的谨慎义务,因此被告不负责任。在Wilson V Sibert案中,被告将车停靠在一家银行门口的免费泊车处(人未下车),原告的车就停在被告的车后面2英尺处,此时被告看见他前面的一辆车突然倒车向他冲来,他也立即倒车,撞坏了原告的车。原告主张被告在倒车时没有观察后面是否停有别的车,也没有鸣响喇叭,因而应承担责任。但法官认定任何一个合理的人在这样一种紧急情况下都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因而被告无过失。此后,美国法院在审理过失侵权案中确立了使用合理人的标准来作为判断行为人是否有过失的标准。 三、“合理人”标准的具体适用 尽管在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侵权责任上存在很多操作上的困难,美国法院在长期的审判过程中对合理人标准的具体运用上还是形成了一系列规则。 (一)对生理不健全人的适用(physical disability) 在美国侵权法上大多数学者和法官认为生理不健全的人不应该按生理无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