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几次重大战役失利简析五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几次重大战役失利简析五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几次重大战役失利简析五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几次重大战役失利简析五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几次重大战役失利简析五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几次重大战役失利简析

第三次战役后联合国军内部士气极度低迷甚至一度准备退出朝鲜。但新任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挽救了危局他一到朝鲜就立马整顿联合国军使部队迅速回到正常作战状态。同时在作战中他采取了收缩防线、抢占山头保护侧翼等一系列简单而实用的战术。这些战术的效果在第4和第5次战役中很快得以体现联合国军不仅成功破解了志愿军的穿插迂回战术更是在第5次战役中依托重火力和装甲部队的快速穿插优势重创志愿军各参战部队。1950年12月31愿军发起第3次战役联合国军稍加抵抗后便立马撤出汉城。图中撤出汉城的车辆上挤满了联合国军士兵一辆坦克也翻倒在边足见撤退的慌乱程度。

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退至37线以南再次失掉汉城军队士气降至最低点。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微接替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就已经成为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李奇微对这种状况特别深刻其回忆录里几乎用了半个章节来描述----基层士兵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韩国军队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撤出汉城的时候韩军士兵丢弃了所有重型火炮、甚至步枪他们

只有一个念头----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美国政府也一度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在1950年12月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如下看法通知麦克阿瑟“中共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也开始正视现实他在回复中表示“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不改变其决定(不向我们提大规模增援;不封锁中国海岸;不空袭中国大陆;不许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不放国民党军队‘出笼’)则在没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甚至开始着手撤出朝鲜半岛的准备----在半岛最南端的釜山港地区重新设置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区域(美军称为“戴维森防线”)美军甚至已经为这个堑壕体系设置了铁丝。

实际上当初彭德怀并不同意发起第3次战役各种不利因素太多但国内决策层却决定乘胜追击----这一与麦克阿瑟类似的错误判断让彭德怀最终做出了发动第3次战役的决定。

尽管美军方面显得惊慌失措但其实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所达到的已经是“进攻的顶点”越过了

这个最高峰的顶点就自然地向低谷下落。在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的补给线延长至300多公里再加上美军空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面临极端困难。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这样回忆第三次战役打到

“三七线”时的感受: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敌军的飞机几乎完全摧毁了志愿军的后勤。美军随时可能用另一个立体反攻将几十万志愿军置于绝境。彭德怀说自己从未在战争中害怕过但当时却极度担心志愿军的命运。

除了后勤补给濒临崩溃外志愿军还面临朝鲜战争期间唯一一次兵力短缺的问题。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第9兵团主力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巨大仍留在山休整;第3、19兵团在入朝途中尚未抵达前线。志愿军的一线部队仅38、39、40、42、50、66军共6个军21万余人。而且连续2个半月的进攻也让志愿军各部队异常疲劳。其实作为前线指挥官彭德怀清楚了解美军实力受损并不严重原先是连发起第三次战役都不同意的三次战役打完后更是出现前面所述的对战局的极度忧虑。但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国内决策层却犯下了类似麦克阿瑟的错误不但坚持要打第三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期间美军发起全线进攻战局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还提出了打到36线的要求。决策层对形势的误判同样成为志愿军在第四、五次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在朝鲜战争中如果说谁是美军的第一功臣自然非李奇微莫属。李奇微在二次战役后接替因车祸丧生的沃克担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其在上任后即着手对第8集团军的整顿逐渐让联合国军回到原有的正常作战状态和对敌态度整顿的效果在后来第四、五次战役中就体现了出来。

“磁性战术”的谬误

但对于李奇微在朝鲜战争的作为国内却有不少归纳谬误其中流传最广的

是“磁性战术”。国内很多文章都这样描述: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薄弱每次穿插攻势只能维持7天时间即所谓的“礼拜攻势”。

李奇微就对美军战术进行了针对性改良具体是首先根据志愿军进攻主要是夜间发动的特点主力白天撤退担任掩护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则在黄昏后开始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20公里的距离恰好是志愿军一夜徒步前进的程。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在夜间穿插时根本捕捉不到美军天明后又正好进至美军的预设阵地前反而遭美军强大的空地一体优势火力打击徒有伤亡难有进展。7天一过当志愿军随身携带的补给消耗完美军随即开始反击。

但对于这种描述在李奇微本人的回忆录里却找不到任何符合的字句。类似的情形

只发生在第四次战役前1951年1月15日到25日的10天时间里美军在水原至利川间发动的试探性进攻。

推进中的联合国军装甲部队。许多文章都认为美军在战争中使用了“磁性战术”来对尾追攻击志愿军但李奇微回忆录里却并没有符合该战术的字句。

联合国军士兵在山头上引导己方炮兵对敌军进行炮击。这是李奇微针对志愿军穿插战术使用的简单办法之一----建立山头阵地并引导炮兵进行攻击。

如何应对志愿军的穿插战术

李奇微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而常规。面对志愿军轻装步兵沿着山间小的穿插迂回李奇微要求美军部队重视夺占公沿线的高地;并且要敢于离开舒适的公进入山地建立阵地使两支部队的侧翼连成一气;在无线电通信不便的地区要派出传令兵保证通信通畅;各军师之间要利用炮兵的射程优势在作战时互相支援。

另外各部队在白天需要适当收缩防线让部队与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白天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这些措施使得原本炮兵火力就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在四、五次战役期间成功抵御了志愿军的进攻。除了战术细节方面的改进李奇微还非常注意对士气的鼓励。他以身作则或者是乘轻型飞机或者是乘吉普车深入到一线了解战况。当第一线的士兵看到最高统帅来到自己中间自然是倍受鼓舞。李奇微最典型的标记就是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他曾对问到这个问题的部下说这是在经常遭遇伏击的朝鲜战场上作为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美国画家所作的反映砥平里血战的油画。图中美军结成了环形防御圈并在防线之间的结合部布置坦克而志愿军方面由于缺乏重火力支持和攻坚武器最后功亏一篑遭受了惨重损失。

1950年1月25日三次战役结束仅17天美军即重新向北发起进攻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爆发。志愿军采取类似第二次战役时的打法在战役前期先在西线坚守东线则诱敌深入;待东线敌军态势突出后再进行中间突破然后穿插迂回消灭敌军属于一种攻势防御。但志愿军这次在击溃韩军一部后却碰上

了前所未有的硬钉子这个钉子就是砥平里。

在砥平里美军第2步兵师1个团和法国营被志愿军迂回穿插切断退但这次美军没有再次溃退而是迅速就地转入防御迎击志愿军的攻势。志愿军方面先后投入攻击的部队多达1万人另外还有阻援部队但炮兵力量薄弱总共只有十几门75毫米火炮而且每门炮只有二十多发炮弹。美军却有6门15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05毫米榴弹炮。另外还有20辆坦克火力相当雄厚。

结果志愿军强攻两天两夜无法突破美军的防御而美方援军则在坦克掩护下已冲到砥平里志愿军只得撤围。志愿军也因此无法达成战役企图被迫撤至38线以北。此战志愿军不算阻援损失攻击部队伤亡5000人左右而美法军伤亡不过几百人。

砥平里战斗在美军中地位极高被看作是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甚至将此战喻为朝鲜战争的转点和第二个仁川。此后美军在遭到志愿军迂回包围后不再轻易后退而是利用地形迅速构筑环形防御阵地凭借强大火力组织起防御一般情况下只要挺过一个夜晚天一亮就可在强大的空中掩护下解围。志愿军的纵深穿插迂回便很难再取得成效。

1951年4月22日在得到休整和补充后志愿军发动了全线猛攻希望凭借数量上的更大优势打开战役局面。但这时的联合国军已回到正常的作战状态同时也得到了数量补充尤其是在更多炮兵投入了朝鲜。在这场半岛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中美军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仅破解了志愿军穿插战术

而且依托重火力优势大量杀伤志愿军使志愿军遭到了空前失利。

双方的战前准备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新锐兵团陆续抵达前线集结地域第9兵团也完成休整。志愿军在前线集结起第19兵团的63军、64军、65军第3兵团的12军、15军、60军第9兵团的20军、26军、27军、39军、40军加上人民军第1、3、5军团共14个军(军团)总兵力高达50多万人。志愿军希望用更大的人数优势在狭窄的半岛中部再次打开局面。

但美军方面此时也加强了实力补充了相当数量的老兵陆战1师、第2、3、7步兵师均已重返前线在数量上平衡了部分中朝联军拥有的数量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美军更多野战炮兵营已经完成训练从国内调到了朝鲜而且随着美国国内军事工业快速开动了起来能为前方战线提更多的物资弹药接替李奇微的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得以施展他的炮兵饱和轰击战术。(在后来的上甘岭作战中范弗里特在作战中使用的弹药量甚至超过美军规定限额的5倍以上美国记者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就在志愿军准备第5次战役的时候美国的大量物资弹药也同时运到。1951年5月美军用155毫米重炮向汉城以北地区炮击当时联合国军正在追击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在美军的优势火力下伤亡惨重。

志愿军遭遇空前失利

1951年4月22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全线猛攻第五次战役打响。尽管韩国军队仍然不堪一击但当志愿军往纵深穿插时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砥平里”。

美军在防线被突破时不再后撤或是调整部署填补防线或是形成环形防御等待预备队增援。美军此前着重准备炮兵火力发挥了作用美第9军在开战前3天就发射了1万5千发炮弹而第38野战炮兵营则在24小时内打掉超过1万发105毫米炮弹创下朝鲜战争记录。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炮火下志愿军伤亡异常惨重。

志愿军前后共发动两波7天攻势但始终进展不大在战前准备的物资基本消耗完毕的情况下志愿军开始北撤。美军马上发挥其摩托化优势以4个军共13师的兵力用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特遣队”沿公向志愿军追击志愿军5个师反被美军穿插包围。其中60军180师遭到严重损失全师损失近8000人其中被俘5000余人。

在第四、五次战役美军经过李奇微整顿后注意侧翼阵地的保护和联系加强对炮兵优势的运用志愿军就再也难以通过穿插迂回瓦解对手的防线。在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作战能力和战术特点后决定战争形势的主要因素就变为两军装备水平和两国工业实力的对比。可以说第四、五次战役的结局就是中美两军、两国实力差距的体现。

从整个战争层面来说朝鲜战争充满戏剧性的转;麦克阿瑟的骄傲忘形为志愿军拱手奉献了巨大的初战胜利;而中国决策层在二次战役后对形势的误判也让美军重拾自信;双方都付出了骄傲的代价。此后美国政府坚持在朝鲜进行一场有限战争的目标不再向北进行大规模进攻;而中国方面也认清了双方实力差距取消了第六次战役计划;在双方都明确放弃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后朝鲜战争进入谈判相持阶段。

《战场环境概论》论文 1

《战场空间环境概论》课程论文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二○一三年十月

论诺曼底登陆战役 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摘要: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为“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地一场大规模攻势行动。 站在21世纪现代化信息化军队建设的征程中回眸这场世界最大海上登陆作战,战场环境在战争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给予我们良多启示,盟军对于战场环境的分析预测与建设保障对于我们今天的信息化战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本篇论文将着重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天气、地形与潮汐三个要素切入,分析战场环境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总结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利用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天气;地形;潮汐;“H”时;“D”日 1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简介 诺曼底海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比较平缓的5个滩头分别是奥马哈海滩、犹他海滩、金海滩、朱诺海滩和剑海滩。 犹他海滩是坡度不大的黄沙坡,被几道障碍物隔开,障碍物的纵深在低潮时约为270-370米。障碍物的后面是很窄的一段干沙滩,然后是90-180米宽的低沙丘地带。德军在靠着沙丘朝海的一面,筑起了一道低矮的混凝土壁垒。海滩的后面是淹没了的牧场,大约有1.5-3公里宽,有若干通路经过这片泛区。 奥马哈海滩位于科汤坦半岛东南端维尔河口到贝辛港之间,是长6.4公里的

凹进去的海滩,两端是30多米高的悬崖。悬崖之间的海岸逐渐上升,形成一片高地,向内陆延伸到0.8公里时,高地的高度已达45米。海岸潮间带的宽度大约为270米,由硬沙构成。 金海滩紧挨奥马哈海滩,这里海滩低平,基本上是高度不超过15米的沙质陡坡。 朱诺海滩在金海滩以东,与之相距7.2公里,位于塞尔河河口两侧,附近的海面有一段很长的礁脉,背后是沙丘。 剑海滩位于奥恩河和卡昂运河流入塞纳湾的入海口的两侧。朱诺区的礁脉一直延伸到这里,所以区内各滩都比较狭窄。 2盟军对天气要素的分析与利用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各种大气现象的综合。天气变化所造成的气温、气压、温度、风向、风速的迅速变化以及伴随产生的云、雾、降水、雷电等现象会对战争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主要是天气要素中的风向、风速、降水的变化对登陆的时间产生影响。 2.1盟军对天气的准备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统帅部队对天气预测非常重视。盟军司令部成立了联合气象小组,下辖一个美军天气预报中心、两个英军天气预报中心,各中心都拥有气象侦察飞机和气象船。任命英国空军上校、气象学教授斯塔格为首席气象顾问,负责每周两次向最高司令部报告天气情况,1944年5月20日起改为每天两次汇报天气情况。 2.2盟军对天气的分析 5月29日-6月2日,斯塔格报告在预定登陆日6月5日会有暴风雨。这些报告领最高司令部的所有成员忧心忡忡。6月3日航程最远的“U”编队按计划

抗美援朝的主要战役

抗美援朝的主要战役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 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抗美援朝的主要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抗美援朝的主要战役 上甘岭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攻势,于1952年10月11日,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联合国军先后动用美7师,韩2师,对上甘岭南侧实施猛烈进攻。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顽强抗击,至20日,两高地表面阵地失守,防守分队转入坑道。“联合国军”用轰炸、熏烧、封锁等手段围攻。坚守坑道分队克服缺粮、缺水、缺弹等严重困难,坚持作战,打破围攻,守住了阵地。从30日开始,志愿军经过充分准备,实施反击,坑道内外部队密切配合,夺回表面阵地,击退“联合国军”的连续反扑,至11月25日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历时43天。 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

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塵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据志愿军统计,自己伤亡1.15万,估计杀伤敌军2.5万人,创造了我军历史上所没有的坚守防御成功的范例。 朝鲜战争爆发后,早有预谋的朝鲜人民军凭借苏联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快速地入侵了韩国境内。只有在东线的春川,有一支韩军部队(韩6师)暂时顶住了人民军的进攻。当时韩军6师在春川利用城市周围山头上的防御工事进行守备,虽然韩6师最终未能守住阵地,但还是被称为“春川的磐石”、“显赫的6师”。历史上称此次战役为“春川战役”。 金化炮战:抗美援朝战争中参战的土耳其第一旅5000多人在两个小时内半数以上被我志愿军炮击重创,志愿军零伤亡。此战在土耳其教科书中被称为”金化惨案”。 血战长津湖: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公元1950年11月中美两支王牌军在这里展开的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斗。当时志愿军的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联合国军”虽遭志愿军迎头阻击,但仍然认为中国是“象征性出兵”,“并不是不可悔的势力”。因此即迅速集中其全部侵朝部队兵力,发动一次能“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企图将志愿军赶过鸭绿江,占领全朝鲜,并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前结束朝鲜战争。

战场环境分析报告

一、总体分析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幅员20604平方公里。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长春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平原面积较大,台地略有起伏,地势平坦,便利交通。长春地区除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绝大部分为台地,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则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达的自然区位,对长春的交通十分有利。 二、要素分析 长春地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地表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耐力比较好。长春地区的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降区之间。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长春地区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其中,低山占%,丘陵占%。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平缓台地占%,高台地占%。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长春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低阶地占%,湖积平原占%。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长春城区地貌共分7个小区。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位于长春城区西南部,地处宽平大桥、沿北东方向伸延。最高点在宽平大桥和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米至250米。分水高地顶面,地势平坦,高地两侧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西南部起伏台地区。位于分水高地两则,包括西新沟和孟家南沟两个部分。西新沟在分水高地西侧,由一系列宽浅的沟组成;孟家南沟在分水高地东侧,由两条浅谷组成。这里地势起伏明显,坡度1°至2°,复杂程度7级至8级,不宜建筑。。 长春市气候宜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2-3度,夏季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3-5度。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季风显着,雨热同季。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降水丰沛而集中。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差较大。冬季的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候东西过渡,热量水分适中。由于长春市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东部山区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的特征。过渡性气候使长春市的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雨水条件又好于西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长春市年平均气温°C,最高温度°C,最低温度°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

朝鲜战争八大经典战役

一、血战飞虎山 第二次战役根据彭德怀“诱敌深入”的计划,为了不让联合国军北进的速度太快,而影响中国军队的调动和威胁中国军队的侧后,彭德怀命令112师335团依据飞虎山之 包围的美国陆战一师约有四个团一万多人,超出预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晓志愿军包围新兴里之敌,美国则凶猛地反扑,其中80师伤亡及冻饿减员十分严重,每团仅余数百人!故81师加入新兴里战斗,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美军突围一次比一次疯狂。当晚气温继续下降,美国全力向241团阵地发起冲击,其中241团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美军侥幸得以突围,志愿军只好分路截击,南逃美军在1221高地受

至阻击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军逃入柳潭里,至此美军31团,32团1营及第57炮兵营被27军基本被歼灭,美31团曾参加1918-1920年对苏联的干涉作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二战中参加过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等战役,是美军陆军的佼佼者,而此战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最终全军覆灭。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0000人,全军冻伤高达22%! 第四次战役为遏制联合国军的猛烈攻势,彭总命在横城一带打击敌人,于是横城反击战于1951年2月11日晚展开,志愿集结四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欲全歼韩国第五师和第八师。志愿军39军117师350团长途奔袭插到敌后方,12日美退下来的

美2师一部和韩国第八师2个营进入伏击圈,战斗异常激烈,相当一部分志愿军弹药全部打光拚上了刺刀,前往支援美2师一个营进入了别一个伏击圈,至2月13日横城之战结束,韩国第八师3个团,韩第三师和第五师各一部,美2 师一个营,美韩4个炮兵营被消灭,共计12000多人。此战狠狠教训了李奇微,事隔10多年以后,李奇微在回忆横城地区的作战时仍心有余悸。 仅剩七八人,战斗到最后的战士往往与反击的敌人同归于尽皆是,志愿军阵亡者应在5000人以上,仅40军三个团伤亡就达1830人,359团3营仅有数人生还,由于通讯不畅,敌我装备相差悬殊,没有炮兵航空兵只有简陋装备的志愿军装备最终无法突破美军的防线撤出战斗,但志愿军的英勇令敌手感到他们遇到了有世界第一勇气的部队。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 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

朝鲜经典战争电影专辑

朝鲜经典战争电影专辑 专辑: 朝鲜经典战争电影专辑 【喜剧搞笑动作剧】大话江湖12. niwangming 165 朝鲜战争片《重返前线》(全集) niwangming 19,685 侦察兵(朝鲜)02[战斗片] niwangming 34,124 侦察兵(朝鲜)01战斗片 niwangming 60,167 战友(朝鲜)02[战斗片] niwangming

12,273 战友(朝鲜)01[战斗片niwangming 43,385 卖花姑娘(朝鲜)02 niwangming 8,077 卖花姑娘(朝鲜)01 niwangming 17,451 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朝鲜)全niwangming 26,632 鲜花盛开的村庄(朝鲜)全niwangming 41,764

沸流江的新传说(朝鲜)全niwangming 3,942 朝鲜《不要忘记敌人》全[战斗片] niwangming 42,371 朝鲜电影《红色花朵》(下集) niwangming 68 朝鲜电影《红色花朵》(上集) niwangming 212 朝鲜反特片《看不见的战线》(全集) niwangming 36,107 朝鲜电影《劳动家庭》(03) niwangming

25 朝鲜电影《劳动家庭》(02) niwangming 91 朝鲜电影《劳动家庭》(01) niwangming 85 朝鲜战斗片《三妯娌》(全集) niwangming 626 朝鲜战争片《女教师》(全集) niwangming 78,978【喜剧搞笑动作剧】大话江湖12. 朝鲜战争片《重返前线》(全集) 侦察兵(朝鲜)02[战斗片] 侦察兵(朝鲜)01战斗片战友(朝鲜)02[战斗片] 战友(朝鲜)01[战斗片卖花姑娘(朝鲜)02 卖花姑娘(朝鲜)01 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朝鲜)全鲜花盛开的村庄(朝鲜)全沸流江的新传说(朝鲜)全朝鲜《不要忘记敌人》全[战斗片] 朝鲜电影《红色

朝鲜战争最大规模战役

朝鲜战争最大规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概述 在朝鲜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第四次战役是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以美军 为首的“联合国军”利用中朝军队休整之机发起反扑的情况下,进行的防御作战。中国人 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经过二十一天的汉江南岸坚 守防御与横城地区的反击作战,和六十二天机动防御作战,歼敌“联合国军”多国 部队七万八千余人,掩护了中国新入朝部队的开进,集结和展开,为下一次战役的准备赢 得了时间,并初步取得了在优势装备之敌进攻面前实施防御作战的经验。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连续发动三次战役,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联合国军” 由鸭绿江边打退到北纬37度线附近。“联合国军”为挽回失败影响,乘志愿军战线延长,部队疲惫,补给困难之际,于1951年1月下旬,集中16个师、3个旅共23万人的兵力,发起大规模反攻,西线以美第1、第9军所属6个师为主力,向汉城实施主要突击,东线 以韩国军8个师为主力,向原州、清平川实施突击。志愿军决定以第38、第 50军在西线进行防御,抗击对方进攻;以第39、第42、第 66军在朝鲜人民军协同下,向“联合国军”实施反突击,粉碎其进攻。1月27日,西线美军开始发起宽大正面进攻,志愿军在气侯严寒,粮弹缺乏的条件下,一把炒面一把雪,在汉江以南坚守10多天,尔后转到北岸。东线韩国军于1月28日发起进攻,2月9日,其推进较快的第8、第5、第3师进抵横城以北,态势突出,志愿军与人民军抓住战机,于2月11日发起反突击,歼灭其第8师大部和第3、第5师各一部,因其两翼援军赶到,遂于15日停止反击,转入防御。此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实施大纵深运 动防御,抗击“联合国军”的持续进攻。3月31日,全线撤退至三八线以北后转入坚守防御,直至4月21日,“联合国军”再无进展。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入朝的第3、第 19兵团已到达指定集结位置,即将发起新的攻势,“联合国军”遂停止进攻,第四次战役结束。在此次战役中,“联合国军”以85天的时间和7.8万人的伤亡,才攻占了中国人 民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用8天时间攻占的地区,足见志愿军防御的坚韧和艰苦。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背景 中朝军队由休整转入防御 “联合国军”在中朝人民军队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的打击下,丢失汉城,退至北 纬37°线附近地区。由此,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撤是守,又一次展开争论,最后仍坚持不退出朝鲜的方针。为争取时间,恢复攻势,挽回其失败影响,美国操纵联合国 大会第一委员会通过所谓“立即安排停火”的“五步方案”,同时在国内大力扩军备战, 在战场上加紧作战准备,从美国本土和其他地区迅速抽调大批老兵补充在朝部队。 1951年1月15日,“联合国军”在水原至利川间采用“磁性战术”始终与对方保持 接触,以消耗战制约对方的一种战术进行试探性进攻。当察觉中朝人民军队第一线兵力不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学习资料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

朝鲜战争八大经典战役

朝鲜战争八大经典战役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一、血战飞虎山 第二次战役根据彭德怀“诱敌深入”的计划,为了不让联合国军北进的速度太快,而影响中国军队的调动和威胁中国军队的侧后,彭德怀命令112师335团依据飞虎山之险阻击联合国军。11月4日335团经过血战占领飞虎山,到11月8日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安全撤离,经过五昼夜的血战,防守部队承受着韩国第七师和美军一部的立体攻击,最激烈的8日毫无防空力量的志愿军承受80余架美机及大炮地毯式轰炸,所有阵地均进入了肉搏战,守卫飞虎山主阵地的335团2营阵亡者十之六七,其中五连三排仅余3名战斗人员。本次血战共毙伤俘敌1800余人,飞虎山前共有美韩军遗失400多具,335团及团长范天恩由此威名天下。 二、血战长津湖 第二次战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狈狂北犯,11月底进到长津湖一带,志愿军第九兵团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设置伏击圈,11月27日九兵团发起全线攻击,当时被包围的美国陆战一师约有四个团一万多人,超出预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晓志愿军包围新兴里之敌,美国则凶猛地反扑,其中80师伤亡及冻饿减员十分严重,每团仅余数百人!故81师

加入新兴里战斗,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美军突围一次比一次疯狂。当晚气温继续下降,美国全力向241团阵地发起冲击,其中241团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美军侥幸得以突围,志愿军只好分路截击,南逃美军在1221高地受至阻击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军逃入柳潭里,至此美军31团,32团1营及第57炮兵营被27军基本被歼灭,美31团曾参加1918-1920年对苏联的干涉作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二战中参加过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等战役,是美军陆军的佼佼者,而此战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最终全军覆灭。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0000人,全军冻伤高达22%! 三、血战三所里 第二次战役美军受到志愿军的迎头痛击后,迅速南撤,三所里及龙源里是美军主力的唯一退路,38军113师强行军14小时疾进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同时师长江潮命337团抢占龙源里,这样切断美第九军的退路。美军为打通退路,动用飞机坦克疯狂空围,坚守松骨峰的335团一营三连最后仅五人生还。美军在三所里连续冲锋十数次均为打退,美军第9军见从三所里、龙源里突围无望,被迫遗弃大量辎重装备转向安州方向突围,后经安州、肃川退向平壤。但此战打出了38军王牌军的硬骨头风采,战后彭德怀特嘉奖38军,“万岁军”由此名扬天下。

经典战争电影大全

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狙击手爱国者中途岛之战 第九连…… 国外经典战争电影大全(热兵器时代) 片名情节指数影效指数推荐指数 1,<雷霆救兵> 故事背景:地球人都知道,就不再多讲了 2,<雷霆战将> 故事背景:讲述1944年盟军反攻欧洲大陆时在森林中突破德军防线的战斗故事3,<细细的红线> 故事背景:讲述1942年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群岛上与日军的岛屿争夺战 4,<巴顿将军> 故事背景:讲述了巴顿将军在二战中的故事 5,<黑鹰计划> 故事背景:1993年美军特种部队与索马里军阀的战斗 6,<火海浴血战> 故事背景:讲述1944年美军与日军在硫磺岛的战斗 7,<红色海岸> 故事背景:1944年美军与日军在太平洋某个岛屿的战斗 8,<太平洋海空战> 故事背景:反映了美军海军航空兵在太平洋与日本空军的一系列战斗 9,<最长的一天> 故事背景:全景式展示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对对纳粹德国的诺曼第登陆战役10,<斯大林格勒战役> 故事背景: 以德国普通士兵的视角讲述二次世界大战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故事背景:前苏联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2,<莫斯科保卫战> 故事背景:前苏联拍摄的二次世界大战关于1940年的德苏双方的莫斯科战役13,<胜利> 故事背景:前苏联的二战电影 14,<太阳泪.> 故事背景:美军特种部队在非洲的人道主义行动 15,<双狙人I> 故事背景:美军狙击小组在巴拿马的战斗故事 16, 故事背景:诺曼第登陆战前夕盟军官兵的故事 17,<登陆安奇奥> 故事背景:盟军在意大利登陆的战役 18,<中途岛> 故事背景:1942年太平洋战争的转折之战中途岛战役 19,<独孤里战役> 故事背景:美军海军舰载机部队一群飞行员在朝鲜战争中的故事 20,

抗美援朝零伤亡的经典战例 葛岘岭阻击战

抗美援朝零伤亡的经典战例葛岘岭阻击战 2013-7-16 …………………………………………………………………抗美援朝零伤亡的经典战例葛岘岭阻击战

朝鲜战争的记叙中,在美国和韩国关于曾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地名——葛岘岭。 1950年11月29日这里发生了一场

令各国军人肃然起敬的阻击战:志愿军一个步兵排,在对手100余架次战机和50余辆坦克的轮番攻击下,巧妙的利用地形,仅靠手中的轻武器顽强的阻击了拼死逃命的美军,歼敌215人,自己无一伤亡。 1950年11月28日夜,朝鲜北部三所里通往龙源里的小路上,一支身着黄色棉服的队伍正奋力疾行。他们的军服上没有任何标识,千余人的行军纵队除了有力的脚步声和沉重的呼吸声,听不到一个人讲话。他们装备简陋,大多数人扛着步枪,重火器也只是轻、重机枪。在朝鲜的寒夜中,士兵们敞开棉衣,呼出的热气和身上冒出的热汗。这只队伍的番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 38军此次的任务是向军隅里、三所里猛插,切断敌退路,配合正面的志愿军第39军、40军围歼美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13师进行了彪炳军史的大穿插,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先敌抢占三所里,关闭了逃敌退路。读者熟悉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叙的就是38军在三所里松骨峰的惨烈阻击战。三所里的战斗刚刚打响,113师侦察分队报告:“发现美军有迹象向三所里以西的龙源里逃窜,龙源里有可能成为美军的又一条逃路。 龙源里地处丘陵地区,在三所里的西面。它不仅北通价川、军隅里,南通顺川、平壤,而且它的北面有公

路可与三所里相连,相距不过几十公里。因此不仅在三所里碰壁的敌人会转道龙源里,而且从清川江南撤的美军也可能从这里逃跑。不迅速守住龙源里,敌人的逃路还是切不断。113师师长下达死命令:“担任第二梯队的337团,拼死也要赶到龙源里,死死守住龙源里”。军情紧急,337团立即猛扑龙源里。担任左前卫的1营1连将尖刀排的重任交给了2排排长郭忠田。向龙源里进发时,2排已经5 天5夜没正经睡一觉了,加上2昼夜的激战,战士们疲惫不堪,一边走路一边睡觉,后面的战士常常撞到前面的战士才清醒过来。三所里到龙源里的路途不到10公里,为了抢时间,部队从悬崖峭壁、荆棘丛生,根本没有路崇山峻岭中穿了过去,全排每人的衣服几乎被荆棘扯烂。 下山更难。山陡,又有积雪,急红了眼的部队走这样的路极易发生危险。郭忠田让大家把带的绳子接起来,拴在山顶的大石头上,一个接一个滑到山下。大同江却横在了眼前,全体战士迅速脱了棉裤,无声地跳进冰河里。没什么挡得住这只英雄的部队。 关于113师向三所里和龙源里的穿插,美军战史有这样的记载:第9军第2师师长基瑟将军,乘直升机飞越军隅里上空,发现有数千难民沿大小道路南下。根据美军的经验,难民总是先于攻击军队到达。其实,这些“难民”

一些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子书籍介绍

一些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子书籍 电子书, 朝鲜战争 都是传到51oK网络硬盘的(感谢"士大夫惹是非"筒子提供信息 ),偶把链接地址给出来, 需要的自己去下就可以了 先传些关于朝鲜战争的吧,另外加一个"中央集团军群"要的<注意!黑豹> PDF,EXE,DOC等各种格式的都有 抗美援朝战争史 PDF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咱们的官方版本,厚厚的三卷本 人民志愿军战史简编 PDF 国防大学《战史简编》编写组编著 抗美援朝战争画卷 PDF 徐焰吴少京编著图片集,不过PDF的压缩后,清晰度大打折扣了 朝鲜战争:俄国档案文件 DOC 沈志华编著 朝鲜战争揭密 PDF 沈志华著港版繁体竖排 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 EXE 沈志华著 朝鲜战争研究文集 EXE 沈志华著 沈志华李丹慧个人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dd15615436.html,/index.htm 朝鲜战争五十年祭 PDF 钱文军著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EXE [美]贝文·亚历山大著 长津湖血战实录 EXE [美]Russell A著 朝鲜战争中美军总结的中国军队特点 PDF [美]S· L· A· Marshall著出自《中共部队的攻击战斗》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DOC 麦克阿瑟回忆录 PDF 韩国战争史 PDF [韩]金洋明著,韩国人自己编的战史教材 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上下) PDF 摊牌——争夺上甘岭纪实 EXE 张嵩山著记实文学 上甘岭战役 EXE

记实文学 错觉--180师朝鲜受挫记 CHM 徐一朋著记实文学 远东朝鲜战争 EXE 王树增著记实文学 朝鲜战争(上下) PDF 解力夫著记实文学 注意!黑豹 PDF 压缩的比较厉害,好多图不清晰了 说明一下,所有书籍均收集自网络,书籍版权属原所有者,发布的目的是研究电子书籍的制作,请下载后自觉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去书店购买正版书籍. 有多个链接的书籍,请全部下完后再放到同一个目录下解压,单独的RAR文件无法解压的.

2020年朝鲜战争八大经典战役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一、血战飞虎山 第二次战役根据彭德怀“诱敌深入”的计划,为了不让联合国军北进的速度太快,而影响中国军队的调动和威胁中国军队的侧后,彭德怀命令112师335团依据飞虎山之险阻击联合国军。11月4日335团经过血战占领飞虎山,到11月8日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安全撤离,经过五昼夜的血战,防守部队承受着韩国第七师和美军一部的立体攻击,最激烈的8日毫无防空力量的志愿军承受80余架美机及大炮地毯式轰炸,所有阵地均进入了肉搏战,守卫飞虎山主阵地的335团2营阵亡者十之六七,其中五连三排仅余3名战斗人员。本次血战共毙伤俘敌1800余人,飞虎山前共有美韩军遗失400多具,335团及团长范天恩由此威名天下。 二、血战长津湖 第二次战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狈狂北犯,11月底进到长津湖一带,志愿军第九兵团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设置伏击圈,11月27日九兵团发起全线攻击,当时被包围的美国陆战一师约有四个团一万多人,超出预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晓志愿军包围新兴里之敌,美国则凶猛地反扑,其中80师伤亡及冻饿减员十分严重,每团仅余数百人!故81师加入新兴里战斗,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美军突围一次比一次疯狂。当晚气温继续下降,美国全力向241团阵地发起冲击,其中241团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美军侥幸得以突围,志愿军只好分路截击,南逃美军在1221高地受至阻击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军逃入柳潭里,至此美军31团,32团1营及第57炮兵营被27军基本被歼灭,美31团曾参加1918-1920年对苏联的干涉作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二战中参加过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等战役,是美军陆军的佼佼者,而此战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最终全军覆灭。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0000人,全军冻伤高达22%! 三、血战三所里 第二次战役美军受到志愿军的迎头痛击后,迅速南撤,三所里及龙源里是美军主力的唯一退路,38军113师强行军14小时疾进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同时师长江潮命337团抢占龙源里,这样切断美第九军的退路。美军为打通退路,动用飞机坦克疯狂空围,坚守松骨峰的335团一营三连最后仅五人生还。美军在三所里连续冲锋十数次均为打退,美军第9军见从三所里、龙源里突围无望,被迫遗弃大量辎重装备转向安州方向突围,后经安州、肃川退向平壤。但此战打出了38军王牌军的硬骨头风采,战后彭德怀特嘉奖38军,“万岁军”由此名扬天下。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点击】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点击】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点击】“知天知地,胜乃无穷”。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点击】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点击】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点击】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

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点击】(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点击】(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点击】“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点击】(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域,对各个区域的战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对作战行动的独特影响。 【点击】(三)区分要素逐个分析。就是把作战地域内具有战术价值的战场环境要素,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得出每个环境要素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与对策措施。比如,我们来分析一下我省的交通要素。江西省现有高速公路总里程4260公里路,可概括为“三纵四横”,连接各地市。三纵:即济广、福银、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几次重大战役失利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几次重大战役失利 第三次战役后,联合国军内部士气极度低迷,甚至一度准备退出朝鲜。但新任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威挽救了危局,他一到朝鲜就立马整顿联合国军,使部队迅速回到正常作战状态。同时在作战中他采取了收缩防线、抢占山头保护侧翼等一系列简单而实用的战术。这些战术的效果在第4和第5次战役中很快得以体现,联合国军不仅成功破解了志愿军的穿插迂回战术,更是在第5次战役中依托重火力和装甲部队的快速穿插优势,重创志愿军各参战部队。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起第3次战役,联合国军稍加抵抗后便立马撤出汉城。图中撤出汉城的车辆上挤满了联合国军士兵,一辆坦克也翻倒在路边,足见撤退的慌乱程度。 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退至37线以南,再次失掉汉城,军队士气降至最低点。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威接替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就已经成为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李奇威对这种状况特别深刻,其回忆录里几乎用了半个章节来描述----基层士兵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韩国军队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撤出汉城的时候,韩军士兵丢弃了所有重型火炮、甚至步枪,他们只有一个念头----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美国政府也一度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在1950年12月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如下看法通知麦克阿瑟,“中共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也开始正视现实,他在回复中表示,“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不改变其决定(不向我们提供大规模增援;不封锁中国海岸;不空袭中国大陆;不许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不放国民党军队…出笼?),则在没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威甚至开始着手撤出朝鲜半岛的准备----在半岛最南端的釜山港地区重新设置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区域(美军称为“戴维森防线”),美军甚至已经为这个堑壕体系设置了铁丝网。 实际上当初彭德怀并不同意发起第3次战役,各种不利因素太多,但国内决策层却决定乘胜追击----这一与麦克阿瑟类似的错误判断,让彭德怀最终做出了发动第3次战役的决定。 尽管美军方面显得惊慌失措,但其实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所达到的已经是“进攻的顶点”,越过了这个最高峰的顶点,就自然地向低谷下落。在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的补给线延长至300多公里,再加上美军空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面临极端困难。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这样回忆第三次战役打到“三七线”时的感受: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敌军的飞机几乎完全摧毁了志愿军的后勤供应。美军随时可能用另一个立体反攻将几十万志愿军置于绝境。彭德怀说,自己从未在战争中害怕过,但当时却极度担心志愿军的命运。 除了后勤补给濒临崩溃外,志愿军还面临朝鲜战争期间唯一一次兵力短缺的问题。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第9兵团主力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巨大,仍留在元山休整;第3、1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