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理论)

历年试题测评

第二节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资金、资本)

I客观题

1G—W—G是()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

D资本总公式(2007年)

2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

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在必要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C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2009年)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2010年)

Ⅱ主观题

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2001年)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I客观题

1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1991年)

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1992年)

3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

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E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1992年)

4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1999年)

5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2000年)

6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2000年)

7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2002年)

Ⅱ主观题

8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宣布,1992

年5月份有950万人失业,失业率达75%。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1993年)

9在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

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工资水平高出50%。从那时起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各国之间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试用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阐明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原

因。(1994年)

10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1997年)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I客观题

1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对同一土地追加投资的差别

D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1992年)

2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商品贱买贵卖的收益

B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

C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

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992年)

3股票价格的计算公式是()

A股息与银行利润之比

B股息与银行利息率之比

C股息与利润率之比

D股息与创业利润之比(1993年)

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生产价格

B成本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价格(1994年)

5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

资本赢利相混淆。”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是()

A剩余价值与利润无本质联系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

C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赢利

D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E利润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994年)

6上海《新世界》商城的股票,某月某日每股价格为1330元。该股票价格是()

A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B股息的资本化

C按股票面额可从公司盈利中分得的一部分利润额

D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的晴雨表(1997年)

7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国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1997年)

8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

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

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1997年)

9利润率的变动与()

A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

B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反方向变化

C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同方向变化

D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反方向变化

E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同方向变化(1997年)

10北京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元,

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I

C级差地租ⅡD垄断地租(1998年)

1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过程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E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1998年)

1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2000年)

13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相比,其特点是()

A一种资本商品B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

C一种独立形式的资本D采取G—G’的运动形式

E能够获得平均利润(2000年)

14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

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

C银行资本D借贷资本(2001年)

15土地所有者从租种他们的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那里获得的地租是农产品的()

A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

B生产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值格的差额

D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E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差额(2001年)

16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B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

C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D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E生产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2002年)

17某市相同建筑结构的居民住房的月租,在繁华的路段为35元/平方米,在郊区为10元/

平方米。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住房的()

A地理位置不同B经营垄断不同

C土地所有权垄断不同D租用者的用途不同

E供求状况的不同(2002年)

18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E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2003年)

19股票价格()

A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正比B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

C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D是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E不是股票的票面额(2003年)

20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条件下,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

不同而形成的地租是()

A级差地租IB级差地租Ⅱ

C绝对地租D垄断地租(2003年)

2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值的过程

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E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2004年)

22资本主义地租中的绝对地租()

A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超额利润

B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C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005年)

23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品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2006年)

24利润率表示全部资本的增值额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D节省不变资本(2007年)

25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间争夺的是()

A形成级差地租I的超额利润B形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

C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D形成垄断地位的超额利润(2007年)

26作为商品的资本是()

A商业资本B借贷资本

C产业资本D流通资本(2007年)

27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2008年)

28某块土地,地租为200万元,土地价格为4000万元。若银行存款利息率不变,该土地

的地租增加到300万元时,银行存款利息率和土地价格分别是()

A5%、9000万元B5%、6000万元

C6%、9000万元D6%、6000万元(2008年)

Ⅱ主观题

29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2000年)

3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并按不同地段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试

析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1998年)

3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1999年)

32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1995年)

33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u32599X

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

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

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4倍。

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

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

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

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

——摘自W 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

(2)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2004年)

第三节资本积累理论

历年试题测评

一、资本积累

I客观题

1以资本积聚的方式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是通过()

A许多分散小资本的集合B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吞并

C个别资本的资本积累D组织股份公司(1991年)

2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E商业利润的来源(1991年)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1992年)

4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

A资本的积累B资本的积聚

C资本集中D社会资本的扩大(1992年)

5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1995年)

6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D流通的媒介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1997年)

7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2001年)

8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2001年)

9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

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2003年)

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E平均利润率下降(2003年)

11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A资本循环B资本积聚

C资本周转D资本集中(2006年)

12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

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2009年)

Ⅱ主观题

13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1998年)

二、资本再生产理论

I客观题

1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售卖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1991年)

2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构成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E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不变(1991年)

3社会总产品是指()

A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B当年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C当年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总和

D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E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1991年)

4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有()

A追加的生产资料B追加的货币准备金

C追加的消费资料D追加的折旧基金

E追加的银行贷款(1991年)

5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A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磨损B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出现

C机器设备因自然力作用形成损耗D同类机器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E机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损失(1995年)

6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

E商品资本(1996年)

7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1998年)

8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1999年)

9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1999年)

10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A货币资本B生息资本

C生产资本D商品资本

E商业资本(2000年)

1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

A货币资本B固定资本

C流动资本D生产资本

E商品资本(2000年)

12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2001年)

13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价值如何增值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001年)

14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2000—4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

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2001年)

15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

A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

B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D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E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002年) 16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生产资本构成价值(单位:万元)年周转次数固定资本

生产资本构成

价值(单位:万元)

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

其中:厂房

机器

小工具

流动资本

1000

300

600

100

500

1/20

1/10

1/4

3.4

根据上述资料该企事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A1.0 次B1.2次

C1.3次D1.4次(2003年)

17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A I(V+M)=ⅡCBⅡ(V+M)=IC

C I(V+M)>ⅡCDⅡ(V+M)>IC(2004年)

18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05年)

19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 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A1000元B2000元

C3000元D4000元(2005年)

20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80万,100%B40万,400%

C40万,100%D80万,400%(2006年)

21通过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

A IC是通过第I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BⅡ(v+m)是通过第Ⅱ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C I(v+m)是通过和Ⅱ(v+m)交换实现的

D I(v+m)是通过和Ⅱ交换实现的(2008年)

Ⅱ主观题

22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用的意义。(1993年) 23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1999年)

24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

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2000年)

25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

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2005年)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抽去其阶级对抗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去考察,可以看出,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并深谙此道的话,也有助于现代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上成功之道。由此可见,它也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从中还可以预测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就这一方面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资本积累的源泉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论述 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论》第一卷P634) 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同上P636-637)“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同上P649-650)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政治经济学一般都把资本理解为“重新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财富”。(同上P644)“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同上P636)“一定价值从一定量剩余价值所借以体现的产品量,随劳动生产力而增大。”(同上P663)“在生产资料的效率、数量和价值增进时,从而在积累陪伴劳动生产力发展而增进时,劳动所有的力量,都当作资本的力量投射出来,象商品所有的价值形态,都当作货币的形态射出来一样”(同上P666-667) (二)转变企业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50强民营企业中,比如,联想、新希望、万向、科龙、东方、美的、横店和雅戈尔等,无论是总资产规模,还是销售收入规模,或是净利润规模,其绝对量都是排名最前的。这种情况既说明了它们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表明了它们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所进行的有效积累。 但是,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成长的步伐会逐渐放缓。这是一般企业发展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50强企业排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规模和名气均较大的民营企业,其竞争力指数排名反而比较靠后。这就存在大型民营企业在做大之后如何拥有核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节选自埃内斯特·曼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 (1)这样,资本按照定义是寻求增殖、寻求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如果说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话,剩余价值也产生追加的资本。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表现为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力是积累资本的动力。其所以如此,不是因为资本家有什么神秘的“积累”的欲望或倾向。这基本上可以由竞争,由“各种不同的资本”的存在来解释。马克思明确地说,若是没有竞争,增长的“熊熊烈火”就会熄灭。①完全垄断化的资本(“单一的世界托拉斯”)将基本上是停滞的资本。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9页。 (2)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是同作为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动力的机器代替劳动这种趋向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产量的扩大老是保持活劳动投入量和死劳动(机器和原料)投入量之间的一定比例,那么这种扩大很快就会达到物质极限(可供使用的总人力),从而也就达到利润极限。在持久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工资会不断增加并且侵蚀利润,以致使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逐渐归于消失。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对活劳动和死劳动的投入量(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的比例来说并不是“中立的”。它拥有大量的财富,可以用来扩大节省劳动的装备。要求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持久倾向,确实是资本积累的起文明化作用的主要的副产物,是资本主义客观上为人类作出的主要贡献。资本积累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采取增加工厂设备和原料储备的价值这种基本形式。从长期看,这种积累正象马克思曾经想象的那样,给人以深刻印象。美国所有积累的私人非农场生产者的耐用货物的价值,以不变美元计算,在1900年和1965年之间增长了10倍以上,而这一估计肯定是偏低的,因为它所根据的是由于逃税而偏低的官方登记的材料。 资本积累当然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统治阶级的行为。如果全部剩余价值都要以奢侈品形式消费掉,那就根本不会有资本积累。资本就将被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马克思纯粹为了进行理论分析,在“简单再生产”的名义下说明过这种特殊情况。这当然不符合正常运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任何“真实”阶段。①我们已经指出过,资本主义的特点正是强制积累,即“扩大再生产”。 注释: ①我们可以说:它接近经济周期中一定阶段的停滞状态。 (3)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由生产劳动所生产、由资本家阶级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全部被非生产性地消费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被转化为奢侈品,从再生产过程中消失。另一部分则转化为追加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工厂设备、原料和劳动力。这就是资本积累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能够造成剩余价值的新增量,从而造成资本的新增量。资本主义的早期“浪漫派”批评家之一西斯蒙第就已经懂得,这一运动是按螺旋形发展的,马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概述 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 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1 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 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 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 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如,剩余价值中约有一半作为税金上缴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另一半作为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不是国家和集体而是个人,由这些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归资本所有者占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剩余价值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建立了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1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资本积累课件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学习目标: 熟知再生产的含义; 掌握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及相对人口过剩; 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作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生产 (一)再生产的含义: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不能停止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叫再生产。 (二)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定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从简单再生产的角度,可以发现; 1. 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工人创造的。 2. 不仅可变资本,全部资本的价值,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完全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定义: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 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叫做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三、资本积累 定义: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 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四、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 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4、预付资本的大小 五、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 1、资本积累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积累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 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要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第二节资本的有机构成 一、资本的技术构成 定义: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胡楠无21 2012011244 【摘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即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劳动力价值价值增值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自由的劳动者”。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所以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由于剩余价值是价值,价值在质上是无差别的,因而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是不会有限度的,多多益善。无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的本性。他活着就要攫取剩余价值,这种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而剩余价值率,即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

第4章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 1848-1849年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离开了祖国,几经周折,于1849年下半年先后抵达伦敦。历史再次使马克思从社会革命的前台退回书房,重新进行因革命而中断了的经济研究工作。制定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五六十年代理论研究工作的中心,直至与世长辞,他还在呕心沥血、日夜不停地为无产阶级锻造这一革命的锐利武器。 第一节揭示革命的经济根源,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准备 革命的失败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特别是要求他们结合1848年革命的实践,具体地阐明革命的经济根源、社会基础、革命的动力和革命失败的原因和革命的前途。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当然只能在“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中寻找。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抵达伦敦后,立即着手准备进行经济研究工作的根本原因。 不过,马克思最初预料革命将会很快重新开始。所以,他并未立即着手写大部头的经济学著作,而只是想筹办一份名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的杂志,以便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说明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但是,革命并没有象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快地到来。这就使他有可能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这段时间,他几乎整天都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内研究经济学著作,读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富拉尔顿的《论通货的调整》、托伦斯的《罗·皮尔爵士法案原理》及其他人的著作;同时还研究了近十年的经济史,读了图克的《价格史》、雷登的《文化的比较统计学》。从1850年10月份起,马克思着重研究了货币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布莱克的《论调节交换过程的原理》、吉尔巴特的《银行论》、加尔汉的《货币史》,1851年3月马克思阅读了李嘉图的《金银条块价格高昂》及图克的《对货币流通规律的研究》等著作。他在阅读这些著作的过程中,做了详细的摘录。从1850年8月到1853年6月足足写了厚厚的二十四本笔记,并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做了约十四厚本摘录。此外,马克思还特别注意研究英国、欧洲大陆和北美的经济状况,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些笔记、摘录、资料是马克思建立自己经济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紧张的研究工作很快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于1851年1月7日和同年2月3日分别写信给恩格斯,告诉他已完成了对李嘉图的级差地租及货币数量论的批判,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成就。 正当马克思加倍努力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自己的经济研究工作时,波拿巴政变、重病以及为了糊口而不得不给报纸撰写的大量稿件,再次打断了他的研究。直到1856年春,由于经济危机即将到来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马克思才又恢复了他的研究工作。他一方面为了给自己未来的经济学著作做准备,而从以前的札记中摘录了许多引文;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视欧美各国经济危机的发展,并为报纸写有关经济危机的评论文章。从1856年9月26日至11月21比在不到两个月的短期内,他为《纽约每日论坛报》连续写了《欧洲的危机》、《欧洲的金融危机》等六篇文章,没有惊人的工作能力这些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二、《导言》中的政治经济学 1857年8月末,马克思为自己尚未动手的经济学著作写了一篇《导言》。它虽不是最后的定稿,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独立的科学价值。在这篇《导言》中,马克思极其准确地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阐明了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完全正确地强调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导言》还特别详细地阐明了如何将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应用于研究和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各基本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第4章 资本积累(习题及答案)

第4章资本积累 一、单选题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A.扩大再生产 B.简单再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生产关系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剩余价值 D.资本家省吃俭用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劳动生产率提高 D.劳动人数增加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剩余价值资本化 B.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 C.剥夺生产者 D.资本家之间的相互剥夺 5.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原因是: A.社会上生活资料数量不能养活现有人口 B.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自然增长太快 C.生育过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减少 二、多选题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有:CD A.资本循环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积聚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原因是:CD A.不扩大再生产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B.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C.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D.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 3.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B A.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兼并中小资本 B.以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大资本 C.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吸收中小资本 D.以资本积累的方式,吞并小资本 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是:ABCD A.资本积累是以积累为基础 B.资本集中不是以积累为基础 C.资本积累能够增大社会资本 D.资本集中不能增大社会资本 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存在的几种形式是:ABC A.流动过剩人口 B.停滞过剩人口 C.潜在过剩人口 D.自然过剩人口 6.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BCD A.企业之间加剧竞争,中小企业被吞并或变成大企业分支机构 B.企业生产是以许多人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大生产 C.各企业、各部门的生产联结为相互依赖的整体 D.生产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进行,并进一步形成世界市场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概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8732611.html,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作者:胡文彬 来源:《商情》2014年第30期 【摘要】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其基本内容与剩余价值理论等紧密相连,有着创新生产、规划资本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本次研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总结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于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发展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论,应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内容详细,深入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其基本原理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本次研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总结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于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发展的应用对策。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概述 1.1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第一部分,属于马克思《资本论》第七篇的第一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一种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资本家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货币在不断的执行资本的职能”从这个基本理论来看,这种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研究其他经济形势的主要依据,在生产消费、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方面进行了资本形成、社会资本再利用的全面探索。 1.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二章指出“通过把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不付代价就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程,这也是资本积累的实质。”理解这部分的知识重点就是要明确什么样的经济状况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若干与马克思的观点及其诠释不同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论着。从近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论着和教材来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讲解没有什么创新,相关专家似乎不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什么疑问,或者虽然注意到某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究竟是否存在疑问?存在哪些疑问?怎样通过这些疑问的研究促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提出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向国内外专家求解。 一、为什么劳动力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没有转移给产品?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以纺纱为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生产 20 磅棉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24 先令,劳动力日价值为 3 先令,这一日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 6先令新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资料的 24 先令价值转移给产品,劳动力的 3 先令价值却不转移,而由工人先劳动一段时间把它再生产出来,然后延长劳动时间,生产 3 先令剩余价值:“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 27 先令转化为 30 先令,带来了 3先令的剩余价值。” 疑问在于,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的 3先令价值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转移,而要由工人劳动把它再生产出来。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因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进入劳动者手中即转化为他的收入,已被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要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 按照这种逻辑推论,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已经支付给它的卖者,同样会转化为它的卖者的收入,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被用于生活消费,为什么又能够转移给产品呢?如果这些解释能够成立,那么由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就需要重新研究,其中一些基本结论要么被颠覆,

论“资本是剩余价值的价值”

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开始这篇论文之前,先阐述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不是一篇可以拿去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篇宣扬社会主义多优秀资本主义多糟糕的批评文章,更不是一篇应付老师敷衍 了事的滥造作业。这仅仅只是自己看了课本和《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相关章节的读书笔记和个人感悟而已。由于时间匆忙,观点也许不全面深刻,论证也许不是很有力,但有一点,自己终于对资本有一点浅浅的认识了。 ——小序资本是什么 资本,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经营工商业的本钱,按照西方的说法就是指资本家占有、 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在现实生活中,它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 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1]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资本就是在生产关系中,每个人拥有的对生产关系起作用的生产要素,所有的这些生产要素在一定标准下可以转化为一种统一的度量,这种统一的度量在股份 制公司里面就表现为股份,它可以是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建筑物存量(物质资本), 也可以是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技术知识)。[2]

什么是价值和剩余价值 说到商品的价值,首先要解释下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即商品的自然属性。”[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在交换过程中用交换价值来表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比例,决定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如果用公式表示一下:a (价值)*a(交换价值)=b(价值广b(交换价值)。所以, 把价值的概念抽象出来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说简单一点就是能换成多少个标准的统一度量单位(就是多少钱)。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增值出来的那部分价值,即资本在劳动者劳动过程 中产生了增值价值(利润),这部分价值减掉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工资)剩下的价值。假如剩余价值为零或为负数,就意味着资本家要破产了。 三、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 要搞明白怎么产生剩余价值,就先看什么产生了剩余价值,首先,我们把资本分成两类: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可变的,所以叫可变资本。 这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或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 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解读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

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我想到大部分劳动人民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少部分资本家窃取。这个事实无论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还是现代社会里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和区别,只是所谓的形式变了而已,剥削变得更加隐秘、更加“文明”了。当然许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些本质,只是通过社会收入差距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差距等推测出自己在被变相的剥削。感觉到自己明明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却得不到与自己劳动相称的收入,当然这些人也通常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其本身受教育程度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也情有可原。但是我们要看到的真相是,由于社会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巨大,从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因此消除社会教育差距,提升社会总体受教育程度是保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让每个人同等地享有受教育机会,并让更多人能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社会受教育程度差距才会得以缩小,公平的收入机制才能得以推行。我们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普遍的高等教育、高效的生产力和足够的资本支撑,共产主义只是痴人说梦。 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模一样,收入都是相同数字,每个人都无所事事的社会。与之相反,真正的共产主义是每个人都各有所好,各有所从,都能在社会上找到有自己用武之地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陈涛 引言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完整的的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它的发现,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也因之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大厦;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资本统治并剥削劳动的社会关系,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 从科学实践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与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反,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将剩余价值从其自身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之上,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本质特征,从而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更深层次而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就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囿于立场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 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 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同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威廉?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之基础。 在威廉?配第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配第分析了地租,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地租实际是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故此,他的地租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中,他已经在事实上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二者之间的差额是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这种思想可以从他所举的例子中看出:假定一个人在土地上从事劳作,在取得收成后,扣除种子、自己当年食用的部分以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同别人交换的部分,剩下的谷物就是当年真正的地租;在此,威廉?配第实际上是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出来的剩余产品。虽然他仅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但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威廉?配第不仅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 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在对利息进行阐述的时候,他将利息称作“货币的租金”,而且是从“土地的租金”即地租中引申出来的;可以从他的理解中看出: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但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从威廉?配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是在地租这个特殊的形态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而且模糊了作为剩余价值的地租和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之间的区别。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将剩余价值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 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实际价值”概念 詹姆斯?斯图亚特是威廉?配第之后亚当?斯密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詹姆斯?斯图亚特提出了“实际价值”概念;他提出:实际价值由三个因素决定: 1、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平均劳动量; 2、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 3、原材料价值。 虽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价值决定中无谓地加上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以及原材料,是不恰当的;但是在第一个因素中,詹姆斯?斯图亚特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必要劳动时间(既有必要劳动时间,必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这是对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魁奈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创立了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他的《经济表》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分析的第一次伟大探索。 魁奈提出的“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重农学派政策主张也都是依据该学说而提出的。在“纯产品”学说中,魁奈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详尽地论述了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并使财富数量不断扩大的思想;他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即“纯产品”。 魁奈和配第一样,将工资看作是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魁奈的“纯产品”就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这里,魁奈实际上是用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出作为商品的家产品包含着“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从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我们可以看到,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出“纯产品”即剩余价值,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产,而且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并没有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仍然混淆不清,进而不可能将剩余价值归结为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而认为“纯产品”是由自然,确切地说是土地提供的;但是他已经确认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从而确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这是魁奈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杜尔哥的剩余价值学说 杜尔哥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经济理论中更少地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将重农主义理论发展到巅峰。 杜尔哥发展了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他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的赐予;同时,他认样认为,农业劳动者是“惟一的这样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从这样的理论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杜尔哥看来,魁奈所说的“纯产品”已经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即便杜尔哥依然没有摆脱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的思想局限,并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这个‘纯粹的自然赐予’在他那里,不知不觉地变成土地所有者没有买过而以农产品形式出卖的土地耕种者的剩余劳动”。 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