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概念阐释: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说,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了这么一个“之”字,就将主语和谓语变成了一个主谓短语,使主谓结构成为整个大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复句中的一个分句。既然变成了一个短语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就不能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了,所以就起到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得名就由此而来。其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因为文言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以便于读者理解。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让读者等待下文。

二、例句分析:

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之”处于主语“屈平”和谓语“作”之间,取消了“屈平作《离骚》”的句子独立性,使它成为“盖自怨生也”的主语。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为学》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病梅馆记》主语,可译为“的”

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主语,可译为“的”

2、吾虽不及师旷之.聪。《群英会蒋干中计》宾语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宾语

3、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与妻书》时间状语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假设复句中的假设分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垓下之围》因果复句的原因分句

三、判断文言文中关于”之”是否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这么几个做法:

1 跳读法.指读此句(一般有主语和谓语)时,不读”之”,将”之”跳过去读,如果不影响句意,则为”取独” .

2 判别法.结合语意和语法来判断.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前一分句,如果没有“之”字,就变成“臣壮”,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上“之”,“臣之壮也”就不是句子,而成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主语,这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了。

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取独的用法,比如说“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关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这里,我做一分析。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先说第一种情况:作单句的一个分句。 (一)作单句的宾语。例如: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 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这个单句就是“(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 (二)作单句主语.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 (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例如: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再如: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四)单句的主语和宾语都包含有“之”的这种用法。例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个句子译为“我得到孔明,好像鱼得到水一样”。再如: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这个句子译为“后世的人们看待现在的事,也像现在的人们看待过去的事一样”。 再说第二种情况:作复句的一个分句。例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语“父母”和谓语“爱子”之间,取消了“父母爱子”的独立性,作假设关系的复句的一个分句。译为“(如果)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替他作长远的打算”。 有时,复句的两个分句都包含有"之"的这种用法.例如: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这么解释: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之”字,就表明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如主语、宾语等等。 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选自《触龙说赵太后》)这句话如果没有“之”字的话,前半句就是“父母爱孩子”,主谓宾齐全,是个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变成后半句的主语了,不成为独立句子。所以,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来的独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 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都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知识讲解) 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称为独立的句子,如果一个句子处于另一句子中,那就不独立,如: ①王老师讲课 ②王老师的讲课 “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又如: ①他没有来。 ②我知道他没有来。 第一句“他没有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第二句中的“他没有来”是处在另一个句子中的,成为另一句子的成份,就不独立了。在古文中,不独立的句子主谓间要加一个“之”,这个之就是不独立句子的标志,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 (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往往把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它不能独立为一个句子,这个“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这个主谓短语不再是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 如:臣之壮也 若为“臣壮”则是我年轻力壮,是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但文中“臣之壮也”,为我壮年的时候,此时它只是作为一句话中的状语出现,不能独立成句了。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

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 再举几个例子: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予是主语,爱是谓语,宾语就是一个小句子[主谓短语]:莲出淤泥而不染(莲是主语,出淤泥而不染是谓语),这个小句子主谓之间须加之字作标志。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 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 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 扶沟高中梁之璐 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只要解释“之”的时候,有一种解释,总是说,“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问之,则茫茫然,不知所以。再深问之,则老师讲的。 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只不过是记住老师的结论罢了。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这样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 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 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 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 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状语

浅谈取消句子独立性

浅谈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遇到“之”字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情况。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呢? 所谓独立性,是指独立成句的语法功能。句子中最基本的形式是主谓句,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了主语和谓语,就可以独立成句(当然还应有一定的语气)。如“你好”、“我年轻”、“父母爱孩子”等等,它们都具有独立性。可是,当这些原本可以独立的主谓句被放在一个更大的句子中而成为它的一部分时,就需要把它的独立性取消。那个被取消了独立性的部分往往充当整个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 句。例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不传”(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原本有能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可是在整个句子中,它只能以一个主谓短语的形式作句子的一部分——主语。 所以在“师道”和“不传”这个主谓之间加上“之”,使它短语化,即取消它的独立性。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松柏”、“后凋”之间加“之”,被取消独立性以后,成为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作“知”的宾语。 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犹”是全句的谓语,“孤之有孔明”是主谓结构作主语,“鱼之有水”是主谓结构作宾语。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该句译为:“我(烛之武)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臣之壮”被取消独立性以后,充当全句的时间状语。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该句译为:“即使我死了,(但是)还有儿子在。”“我之死”被取消独立性以后,作整个转折关系复句的一个分句。 再看下面几例: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①②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全句主语。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③④⑤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 主谓结构作全句宾语。 ⑥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全句状语。 ⑦左师公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⑦⑧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还可以作助词。作骑词时有一个用法:用在主语和谓语 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怎么理解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关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关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关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甘肃省兰州十八中学 薛生杰 “之”字的义项中有一种特殊用法,即“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对此只知其名,不解其义,从而造成文言阅读的困难。下面就与此相关的三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1、何谓“取独”? 我们知道,句子是词和短语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有一定语调的语言单位,所谓“取独”,就是使句子变成一个短语,使之既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又没有语调,从而失去了句子的“独立性”,而去作另一个句子里的成分。如: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毛遂自荐》) 如果没有加点的“之”,“秦围邯郸”就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其语法关系为“秦 围 邯郸” ,与后一句构成承接关系;加上这一个“之”字,此句就变成了一个偏正短语,意为“秦国围攻赵国的时候”。这种现象既是古人的习惯,更是行文时语法的需要。以“甚矣,汝之不惠”为例。先看翻译及语法关系上的对比: A、你不聪明,太厉害了!(不加“之”) B、你的不聪明,太厉害了!(加上“之”) 可见不加“之”时是两句话,陈述对象都是“你”;加上“之”后,是一句话,“你的不聪明”是个偏正短语,成为“太厉害了”的陈述对象,而原文强调的恰恰是“不聪明”“甚矣”。 其实,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如:“我读书”是主谓句,而“我的读书”是个偏正短语。再如“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句中的“的”字取消了这一句子的独立性,并使之成为全句的主语。 2、如何识别“取独”? 凡是用在主谓之间的“之”字,一般都是“取独”的。试比较以下句中加点“之”的用法: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以上例中“之”均为“取独”。 、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蚓无爪牙之力。(助词,的;后置定语标志) 、躬耕之垄上。(动词,到)、 3、如何翻译? 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和“信、达、雅”的要求,“取独”的“之”的翻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上例中句可用“……的时候”格式,如句可译为:“凶悍的官吏来到我们村的时候,四处叫嚣。”

取独即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取独即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 [编辑本段] 解释 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我爱香山.但是,如果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成了"我之爱香山",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必须说出爱香山的理由以后才算完整了.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古文中,“之”用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呼东西”。“悍吏来吾乡”中的“悍吏”为名词,作主语,“来”为动词,是“悍吏”发出的动作,作谓语,所以这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主谓结构,但现将“之”插入“悍吏”和“来”之间,则使这个主谓结构遭到了分解,从而失去了它的独立性。这就是所谓的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前一分句,如果没有“之”字,就变成“臣壮”,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上“之”,“臣之壮也”就不是句子,而成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主语,这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了。 [编辑本段] 作用 (一)从心理上说,让读者从头就知道句子未完,就期待下文,这样句子更觉紧凑。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二)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之”字,化成短语的形式,做句子的主语,原来的附加语则提升为句子的大谓语,占据重要的地位了,从而突出了大谓语的作用。 如“甚矣,汝之不惠”。 (三)从语气上理解,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之”字,具有停顿,舒缓语气,突出谓语,加强情感的作用,用现代词语来说,就是缓冲句子。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

高考文言文: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称:取独),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用结构助词“之”嵌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得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话变得语意未完。 中文名取消句子独立性 简称取独 应用语法界 标志词之定义: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 详细释义: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 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 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②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这时,它只能和它的另一半相互依存成为一个大句子。否则,它只能成为半句话。例: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以上三例,前一个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都作假设复句的一个分句。 不作为取独的情况 以下的“之”的作用不能视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矣。(《寡人之于国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第一例“之”用在主语和介宾短语(状语)之间,只能看成是调整音节的助词。第二例“之”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也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作用 (一)从心理上说,让读者从头就知道句子未完,就期待下文,这样句子更觉紧凑。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 的一种特殊用法。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 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 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 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 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先说第一种情况 : 作单句的一个分句。 (一)作单句的宾语。例如 :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 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 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 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这个单句就是“(吾)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 (二)作单句主语 . 例如 : 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 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 (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例如 : 媪之送燕后也 , 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 后》) 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 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 句。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再如: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 “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四)单句的主语和宾语都包含有“之”的这种用

文言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王力《古代汉语》[1]第二册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细分起来,则有两种: 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 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 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 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②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这时,它只能和它的另一半相互依存成为一个大句子。否则,它只能成为半句话。 例: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 导读: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这么解释: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之”字,就表明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如主语、宾语等等。 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选自《触龙说赵太后》)这句话如果没有“之”字的话,前半句就是“父母爱孩子”,主谓宾齐全,是个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变成后半句的主语了,不成为独立句子。所以,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来的独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 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都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这么解释: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之”字,就表明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如主语、宾语等等。 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选自《触龙说赵太后》)这句话如果没有“之”字的话,前半句就是“父母爱孩子”,主谓宾齐全,是个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变成后半句的主语了,不成为独立句子。所以,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来的独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 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都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先说第一种情况:作单句的一个分句。 (一)作单句的宾语。例如: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 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这个单句

就是“(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 (二)作单句主语.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 (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例如: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再如: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四)单句的主语和宾语都包含有“之”的这种用法。例如:

文言文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用结构助词“之”嵌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得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话变得语意未完,比如“父母爱子”,主语是“父母”,谓语部分是“爱子”,可以成为完整的句子,但中间加上个“之”,变成“父母之爱子”以后,语意就不完整了,变成一个偏正词组不能离开上下文而独立成句了,语法学界管这种现象叫“取消句子独立性”。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p461)说:“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 第一,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例如: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第二,这种“之”字又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 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以上两例“之”处在作主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有时候,不是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作句子的主语。例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同上) 此外,作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也可用“之”字隔开: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论语·子罕) 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如:我爱香山。但是,如果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成了“我之爱香山”,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必须说出爱香山的理由以后才算完整了。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 文言文中,怎样看一个字是否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说,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了这么一个“之”字,就将主语和谓语变成了一个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既然变成了一个短语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就不能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了,所以就起到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得名就由此而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之”可看成这种用法。“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之”也可看成此种用法,可看成主谓短语作“备”的宾语。 判断文言文中关于”之”是否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这么几个做法: 1、跳读法。指读此句(一般有主语和谓语)时,不读“之”,将“之”跳过去读,如果不影响句意,则为“取独”。 2、判别法。结合语意和语法来判断。补充一个例子:“他的一番表扬,我又得意起来。”“的”,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1页共1页8/19/2018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欧阳家百创编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欧阳家百(2021.03.07) 所谓句子的独立性是指,若为主谓结构,那么在语段中则为一个用以表达完整句意的独立的句子。那么“取消句子独立性”则是,虽为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但因其所属句子结构、表意的需要而不能成为独立的句子,只能成为一个句子的附属成份,或词组或分句。“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即为“取消”,换言之,因其主谓之间有“之”的存在,一个本可以表达完整句意的主谓结构也只能做另一句子的附属成份,或充当此句的分句,或以词组的身份充当此句的一个成份。 具体而言,因“之”而出现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词组以如下方式出现在句中: 1.充当句子主语。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此句为主谓倒装句) 2.充当句子宾语。如: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察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充当句子定语。如: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庖丁解牛》) 4.充当句子状语。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译为“当……时候”)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译为“当……时候”)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译为“当……时候”) 5.充当复句的分句。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复句间关系为假设)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祭十二郎文》)(复句间关系为转折) “之”之语法功能一旦明确,那么,在具体的判断中只要知道“之”字前后词语其语法关系属主谓,便可判定该主谓结构“取消独立性”,然后依照取消独立性后的主谓词组在句中的类型来界定究竟充当句子的何种成份,进而可以准确把握句子的句意。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一、在文言文中,“所以”属于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翻译方法:其一,译成“……的原因”;其二,译成“用来……的方法(人、东西等)。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小议“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小议“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它可作实词中的代词、动词,也可作虚词中的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等,成了最常见的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里,“之”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其中最特殊的一种用法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举题目如下: 下列带点字的解释或用法,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A取消句子独立性;B助词“的”;C代词“他”;D 动词“去” 很显然,此题给出的C、D选项是错项,而A、B选项却引起了教师们诸多争论。此处的“之”释为结构助词“的”,还是理解为“取消句子独立性”?我认为两种解释都没有错。为什么呢?这两种解释是从不同角度来讲的。释成“的”,是就“之”的意思、词性方面来说的;理解为“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就“之”在此处的语法作用来说的。我们应该对“取消句子独立性”作切实的理解。 何谓“取消句子独立性”?通俗点讲,这个句子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但加上“之”后,不让它独立成句了,它只成为一个句子中的某种成份。以此题为例来解说:“仲永之

通悟”,释为白话“仲永的聪明智慧”,此处的“之”解释为结构助词“的”,这没有一点错;同时要提醒注意,“仲永之通悟”是一个偏正短语,它与下文的“受之天也”连起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全句译成白话即“仲永的聪明智慧是天生(或天赐)的。”如果我们再将此句作句子成份分析,主语是“聪明智慧”,而“是天生的”则属于谓语部分。所以,将此处的“之”解释为结构助词“的”,完全正确。同样,说此处的“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也完全正确,因为如果句子中没有“之”字,成了“仲永通悟”,即“仲永聪明智慧”,它是一个完全主谓句式。所以,有了“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让原本可以成句子的不能成为一个句子,“降格”为句子中的一个成份。这样一分析,大家会明白,彼此争论的问题,是两个互有联系的不同的概念(一是词意、词性;一是语法功能),所以说都没有错。 鉴于以上分析,所示例题的A、B选项都是正确答案。我对此类题目,早就有过看法,觉得出题不严密。建议今后此类命题不要将释为“的”与“取消句子独立性”同时作为答题选项,让学生作非此即彼的回答,严格地讲,那是犯了科学性的错误;退一步讲,如同时出现这两个选项,应该是限制性的选择:“从词义上讲”,或者“从语法功能上讲”,否则会误导学生。当然,不是说不要考这个知识点,可以改换出题形式,比如让学生翻译,强调将句中与此知识点有关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谓句子的独立性是指,若为主谓结构,那么在语段中则为一个用以表达完整句意的独立的句子。那么“取消句子独立性”则是,虽为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但因其所属句子结构、表意的需要而不能成为独立的句子,只能成为一个句子的附属成份,或词组或分句。“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即为“取消”,换言之,因其主谓之间有“之”的存在,一个本可以表达完整句意的主谓结构也只能做另一句子的附属成份,或充当此句的分句,或以词组的身份充当此句的一个成份。 具体而言,因“之”而出现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词组以如下方式出现在句中: 1.充当句子主语。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此句为主谓倒装句) 2.充当句子宾语。如: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察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充当句子定语。如: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庖丁解牛》) 4.充当句子状语。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译为“当……时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译为“当……时候”)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译为“当……时候”) 5.充当复句的分句。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复句间关系为假设)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祭十二郎文》)(复句间关系为转折) “之”之语法功能一旦明确,那么,在具体的判断中只要知道“之”字前后词语其语法关系属主谓,便可判定该主谓结构“取消独立性”,然后依照取消独立性后的主谓词组在句中的类型来界定究竟充当句子的何种成份,进而可以准确把握句子的句意。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一、在文言文中,“所以”属于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翻译方法:其一,译成“……的原因”;其二,译成“用来……的方法(人、东西等)。

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我爱香山.但是,如果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成了"我之爱香山",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必须说出爱香山的理由以后才算完整了.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 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当“之”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时候,之的用法即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臣之壮也 若为“臣壮”则是我年轻力壮,是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但文中“臣之壮也”,为我壮年的时候,此时它只是作为一句话中的状语出现,不能独立成句了。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 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 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往往把”之”放在主谓之间使它不能独立为一个句子。 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

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所+动词”中“之”字用法之探讨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之”字,一般的都比较好理解,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中的“之”字的用法却有比较多的争议。一种认为它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另一种认为它是一个音节助词。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赘述如下,权当同行批评讨论之用。 对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说,我实不敢苟同。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来的主谓句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取独之后,主谓短语有的做状语,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臣壮”本是一个主谓句,但加了之字后,“臣之壮也”应译成“我年轻的时候”,成为表时间的状语。有的做主语,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孤之有孔明”做整个句子的主语;有时成为宾语,如“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字使“寡人用心”变成了整个句子的宾语。但不管是充当句子中的什么成分,它必须满足“主+之+谓(动、形)”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取独。而“君之所知也”则完全不符合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要求,虽然有个动词“知”字,但却受“所”字管束,成为所字结构。众所周知,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情况下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如“所见所闻”,意即“所见到的事情(东西)所听到的事情(东西)”,“终日之所学”中“所学”意即“所学到的东西”。那么“君之所知也”的“所知”自然就是“所知道的情况(东西)”,它不是动词性短语,当然就不能做谓语,从而也就无法构成取独。 另一种认为是音节助词的说法,我也认为有其不妥之处。音节助词,是没有实义的,它往往起到调节音节(也叫补足音节)的作用,是为了音韵和谐,读起来顺口,而附着在一些特定词语之后,如时间名词,表状态的动词等。例如,“倾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倾”字就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名词。另外《陈涉世家》中的“怅然久之”也是如此用法。放在动词后的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填然鼓之”。用作音节助词的“之”一般都放在句末,不放在句中。何况“君”字也不是表时间的名词或表状态的动词。所以将“君之所知也”的“之”理解为音节助词也不甚恰当。 那么如何理解“君之所知也”中的“之”字呢?我个人认为,这个“之”字就是结构助词“的”。要理解这个“之”字,必须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去理解。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个句子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这一部分是整个句子的主语,为方便陈述,用“这”代之,整个句子可以翻译成“这是你的所知道的情况”,这个长句实际上是一个判断句式,“也”字表判断。如果我们把“情况”的定语“所知道的”省掉,就变成了“这是你的情况”,就比较好理解了,也完全符合语法要求。只是现代汉语一般习惯性把前面的“的”字省掉,变成“这是你所知道的情况”。除此之外,《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之”字也可以照此翻译。这个句子也是一个判断句,译出来就是“道理的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的存在的地方”,去掉定语“存在的”就变成了“道理的地方就是老师的地方”,省前“的”就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自然也就容易理解了。另外,“心之所向”(沈复《童趣》)及“兴之所至,心之所安”中的“之”字都是一样的用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