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一:骨骼肌(肌肉)

【这类知识点每年所占分值约在8——16分】

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成为伸展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当温度下降时,肌浆内各分子间的摩擦力加大,肌肉的粘滞性增加,伸展性和弹性下降;当温度升高时,肌肉粘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在运动实践中,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使肌肉温度升高,降低粘滞性,提高肌肉伸展性和弹性,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

2.影响骨骼肌力量大小的解剖学因素:肌肉生理横断面和肌肉的初长度。

3.主要的肌肉群及其相应的练习

(1)发展上肢主要肌肉的练习:

①单杠引体向上,训练部位主要有胸小肌、菱形肌、背阔肌、胸大肌、肱肌、肱二头肌、前臂屈肌群的力量;

②前臂负重弯举,训练部位主要有肱二头肌、肱肌、旋前圆肌、肱桡肌和前臂屈肌;③卧推杠铃,可有效发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屈和肘关节伸等各肌群近固定时的力量,即前锯肌、胸小肌、胸大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等肌肉的力量。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④俯卧撑,训练部位主要有前锯肌、胸小肌、胸大肌、肱三头肌、肘肌等;

(2)发展下肢主要肌肉力量练习举例:

①杠铃负重半(深)蹲,训练部位是股四头肌、臀大肌;

②负重屈小腿,训练部位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等屈膝肌群;

③坐姿抗阻力腿屈伸,训练部位为股四头肌;

④抗阻力内收腿,训练部位主要有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等大腿内收肌群。

(3)少年儿童身体各部肌肉发展顺序是:躯干肌先于四肢肌,屈肌先于伸肌,上肢肌先于下肢肌,大块肌肉先于小块肌肉。

4.肌肉的工作形式

(1)动力性工作:

①静力工作(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的收缩形式。

②动力工作(离心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③动力工作(向心收缩),肌纤维的长度缩短,如握哑铃弯举中肱二头肌做向心工作。

(2)关于原动肌和对抗肌

①原动肌是在完成某一动作中起主要作用或主动收缩直接完成动作的的肌肉或肌群。按原动肌在完成动作中效率的不同,又可将原动肌分为:主动肌和副动肌。例如,握哑铃弯举中的肱肌、肱二头肌为主动肌,肱桡肌、旋前圆肌为副动肌。

②对抗肌是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例如,作屈肘关节(弯举)运动时,肱二头肌是原动肌,而起伸肘作用的肱三头肌则为对抗肌。原动肌和对抗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动作的改变而变化的。例如,在做伸肘运动(俯卧撑)时,肱三头肌又成为原动肌,而肱二头肌则成为对抗肌。如果原动肌和对抗肌同时收缩,则可使关节固定。

(3)肌肉工作形式中的几种固定:

①上固定:头颅、躯干工作时,定点在上端的称为上固定,例如在做悬垂举腿时,腹直肌的上固定;

②下固定:头颅、躯干工作时,定点在下端的称为下固定,例如在仰卧起坐时,腹直肌的下固定;

③无固定:若肌肉收缩时,两端都不固定则称为无固定,例如俯卧臂腿上振,背肌做的是无固定工作;

④近固定与远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近侧称为近固定,远侧则为远固定。

5.肌纤维的种类

从肌纤维体积大小来看,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主要是红肌纤维增大,白肌纤维几乎不变;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白肌纤维变化显著,红肌纤维交化很少,速度性项目的运动员,两种肌纤维体积部有增加,但白肌纤维增粗较多。

[图片15.jpg]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二、骨连接

【这类知识点每年所占分值约在2—6分之间】

1.肩关节

肩关节是个多轴关节,相连骨的关节面大小相差较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关节本身的韧带少而弱,因而是人体最灵活的一个关节,但也是稳固性最差的一个关节。由于肩关节下方没有肌肉和肌腱加固,比较薄弱,因此在暴力作用下,此处容易造成肱骨头向前、下、后等方位的脱位。

2.膝关节

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关节,它由股胫关节和股膑关节构成。半月板是垫在胫骨内、外侧髌关节上的两个纤维软骨板,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半月板外缘厚内缘薄,具有加深关节窝,使上、下两关节面吻合,缓冲震动和保护膝关节的功能;髌韧带位于膝关节囊的前方,为股四头肌腱的延续部分,起自髌骨,止于胫骨粗隆,从前方加固膝关节和限制膝关节过度屈。

3.关于按摩中的运拉法

运拉法是为改善关节的活动度提高节韧带的弹性和韧性常用的按摩手法。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三、骨

【这类知识点每年所占分值约在2分左右】

1.骨的形态与结构:

人体骨的形状各式各样,大体可归纳为五类:即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籽骨。骨是一种器官,活体的骨是由骨膜、骨质、骨髓、血管及神经等组成,其中骨组织又称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

2.骨的分类:

成年人全身共有206块骨,根据其存在的部位,可分为头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①头颅骨共有29块,其中有颅骨23块(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小骨6块;②躯干骨有椎骨26块,肋骨12对,胸骨1块,共有51块。③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躯干骨和四肢骨共有177块,这177块骨直接参与各种躯体运动。

3.骨的功能:

①骨与骨相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支持人体的重量。

②骨形成体腔的框架,容纳和保护重要器官。

③骨的外面都有肌肉附着,成为人体各种机械运动的杠杆。

④骨松质中和骨髓腔内的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⑤骨是钙和磷的储备仓库。钙离子与肌肉的收缩有关,在血中要保持一定的浓度。

4.少年儿童的骨的特性及运动训练注意事项

儿童少年软骨成分较多,水分和有机物质(骨胶元)多,无机盐(磷酸钙、碳酸钙)少,骨密质较差,骨富于弹性而坚固不足,不易完全骨折而易于发生弯曲和变形。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针对儿童的骨的特点,所以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主要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②注意身体的全面训练;

③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注意负荷的重量;

④注意练习场地的选择;

⑤注意预防“骺软骨病”的发生;

⑥适当营养。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四、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心腔的形态结构

心分为左半心和右半心两部分,左半心分为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半心分为右心房和右心室。两个半心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分开,互不相通。左半心内流的是动脉血,右半心内流的是静脉血,心房与心室经房室口相通。

?右心房:右心房壁薄腔大,以右房室口与右心室相通,以房间隔和左心房相邻。右心房上方有上腔静脉开口,无瓣膜配布,下方有下腔静脉开口,配有下腔静脉

瓣。

?右心室: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是心脏最靠前的一个心腔。心室腔有出入两口,即前方的肺动脉口和后方的右房室口,左、右心室被室间隔隔开。右心室壁较左心室壁薄,而右心室腔较左心室腔大。

?左心房:横卧于左心室上方,可分为左心耳和左心房体部,腔内有5个入口,其中4个为肺静脉口,位于左心房的后壁,另一个口是通向左心室的房室口。

?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由于左心室推送动脉达全身,工作负担大,故左心室壁较右心室壁厚。左心室有出入两口,入口为左房室口,出口为主动脉口。

2.心的血管和神经

①心的血管:心的动脉由主动脉根部发出的左、右冠状动脉构成,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唯一来源;心的静脉主要指冠状窦及其属支。

②心的神经

心交感神经:分布于心肌和心的血管,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与?受体相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可加强窦房结和房室结构的兴奋性,使心跳加速,心肌收缩力加强,冠状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心肌功能增强,以适应运动应激的需要。

3.血管的吻合与微循环:

血管的吻合,人体的血管除了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这种流通外,在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甚至动脉和静脉之间,彼此直接连通被称为血管吻合。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内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4.体循环与肺循环

?体循环(大循环),体循环的途径:动脉血从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发生物质交换后颜色鲜红,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颜色暗红,含氧稀少静脉血。

?肺循环(小循环),途径,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入肺动脉,经过肺动脉在肺内的各级分支,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内各级肺静脉属支,最后合成四条肺静脉,注入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5.青春期高血压

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5mmHg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果舒张压低于50mmHg,收缩压低于90mmHg,则认为是低血压。“青春期高血压”指的是收缩压(俗称高压)高而舒张压(俗称低压)不高,高压可达140-150毫米汞柱,低压不超过85-90毫米汞柱。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五、运动损伤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擦伤、撕裂伤、刺伤和切伤

2.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挫伤、肌肉筋膜拉伤、关节囊和韧带扭伤、肌腱腱鞘和滑囊损伤等,根据其发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损伤两类。

(1)急性损伤,因遭受一次较大外力作用所致。处理原则:A.早期,为急性炎症期的表现,该期的处理原则是止血、制动、阵痛、防肿和减轻炎症。处理方法有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可外敷新伤药,也可内服清热、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药等。

3.几种不同的包扎方法:

(1)环形包扎法(2)螺旋形包扎法(3)反折螺旋形包扎法(4)“8”字形包扎法: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

4.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以及预防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六、运动疲劳

1.恢复过程的三个阶段

?运动时能源物质主要是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也愈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

程就会减慢,甚至发生过度疲劳现象。根据这个规律,在运动实践中要求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应尽可能加大。同时,第二次训练时间要安排在第一次训练引起超量恢复阶段,这样运动效果最好。

2.运动疲劳的判断方法

(1)主观感觉

(2)客观检查

?骨骼肌指标:肌肉力量、肌电图

?心血管系统指标:心率、血压、心电图、血尿素

A.心率:心率(HR)是评定运动型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和恢复心率对疲劳进行判断。

B.血压

?其他:尿蛋白、皮肤空间阈、闪光频度融合、唾液pH值

3.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1)劳逸结合

①放松活动(慢跑和呼吸体操;肌肉、韧带拉伸等放松练习)②睡眠

(2)物理措施

①温水浴、桑拿浴;②按摩;③吸氧与负离子吸入

(3)营养补充

(4)中草药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七、体育课的健康分组

?基本组

凡身体发育及健康状况无异常者,或者是身体发育和健康有轻微异常,而功能检查良好,且有一定锻炼基础者,可参加基本组。

?准备组

凡身体发育状况及健康有轻微异常,功能状况虽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平时较少参加体育活动且身体素质较差者,可编入准备组。

?医疗体育组

凡身体发育及健康状况明显异常者(如病残者),虽然参加文化学习但不能按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活动者,编入此组。

另外,女子月经期间的健身锻炼,应避免快速奔跑、跳跃,负重较大的练习以及腹压增大的练习,经期运动负荷应该适度,强度不宜过大。

考点八、营养素

1.营养素

营养素是指能在体内消化吸收,具有供给能量,构成机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为机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有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类。

2.各项运动的营养特点

?糖可分为单糖、双糖相多糖三大类。葡萄糖为单糖,可被溶解吸收。

?射箭、击剑等项目运动对视力要求高,应供给充足的维生素A以保持视力。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九、常见的运动性疾病

1.运动中腹痛

处理:运动中出现腹痛,应适当减慢跑速,加深呼吸以调整呼吸与运动节奏,按压疼痛部位,或弯腰跑一段距离,疼痛常可减轻或消失。

2.低血糖症

定义:正常人在空腹时血糖浓度一般在80~120mg%之间,若血糖浓度低于55mg%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低血糖。当出现低血糖时,首先影响的是神经系统(因为脑细胞储糖量很少),使脑细胞工作能力下降,出现体内多个器官的功能降低。

3.运动性血尿

处理:凡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停止运动。

4.肌肉痉挛

定义:肌肉痉挛(速成抽筋)是肌肉不由自主的强直收缩。在运动中以小腿腓肠肌痉挛最多见,其次是足底屈趾肌肉。多发生于游泳、足球、举重、长跑等项目。

原因与发病机理:肌肉收缩失调、电解质丢失过多、冷寒刺激、运动性肌肉损伤

征象:肌肉痉挛时,局部肌肉坚硬或隆起,疼痛难忍,所涉及的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

处理:可以采用牵引痉挛肌肉的方法,例如,腓肠肌痉挛时,让患者坐位或仰卧,伸直膝关节。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十、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时应把握的基本要求

1.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是柔韧性好、力量差、协调能力差;心脏收缩力量弱、容积小;肺活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等。

2.在体育锻炼安排时应注意其特点,不能过多做屏气的练习,因为屏气时胸腹腔压力升高,使回心血量减少,降低了心输出量,心脏自身供血受影响,屏气后胸腹腔压力骤减,大量血液回心使心脏过度充盈,不利于心脏工作。

考点十一、三大供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又称ATP—CP系统,如:举重、投掷;

2.酵解能系统,又称乳酸能系统,如:200米跑、100米游泳;

3.氧化能系统,又称有氧能系统,成为长时间运动的主要能源。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十二、比赛的场数与轮数

1.单淘汰:场数=队数-1

2.单循环:场数=队数(队数-1)/2

轮数=队数(队数为单数) 轮数=队数-1 (队数为双数)

考点十三、三大球的移动、基本技术与战术

掌握常见篮球基本技术的动作要领,如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投篮以及运球等;足球的基本技术,掌握脚内侧、脚背内侧、脚背正面、脚背外侧等踢球和运球的动作要领和教学组织;掌握正面双手垫球、正面上手传球以及各种发球、扣球动作等技术要领和教学组织。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篮球常见战术有传切配合、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快攻战术,常见防守战术有“关门”配合、夹击配合、补防配合、交换防守配合、快攻战术。足球常见的有“二过一”、“三过二”局部进攻战术配合,“边路进攻”、“中路进攻”全局性战术。排球比赛采用每球发球制,场上的6名队员分前后排站位,接发球队胜一球后,6名队员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另外,排球运动中球员的位置与作用以及进攻打法与拦网战术也是常考内容。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十、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时应把握的基本要求

1.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是柔韧性好、力量差、协调能力差;心脏收缩力量弱、容积小;肺活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等。

2.在体育锻炼安排时应注意其特点,不能过多做屏气的练习,因为屏气时胸腹腔压力升高,使回心血量减少,降低了心输出量,心脏自身供血受影响,屏气后胸腹腔压力骤减,大量血液回心使心脏过度充盈,不利于心脏工作。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十四、田径

?跑的四个技术环节是: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途中跑是各项跑的主要环节。短跑途中跑的任务是继续发展和保持较长距离的最高速度,短跑的终点跑是保持途中跑的速度过终点(躯干撞线)。弯道跑技术是为了克服离心力,其起跑器的安装和直道也是不同的。中长跑需要注意呼吸,一般采用两三步一呼、两三步一吸,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延迟“极点”的出现,当“极点”出现后,要以顽强的意志继续跑下去,同时加深呼吸,调整步频,经过一段时间后感到轻松,称为“第二次呼吸”。

?跳高的技术环节由助跑、起跳、过杆、落地四部分组成。跳远的技术环节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组成。跳远项目中,助跑的任务是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并为准确踏板和快速有力的起跳做好准备;起跳的任务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三级跳远的三步分别是:第一步单脚跳、第二步跨步跳、第三步跳跃。

?影响投掷远度的因素:出手速度(主要因素)、出手角度、出手高度。投掷类项目的技术环节:持握器械、预先加速、最后用力前的准备姿势、最后用力(主要阶段)、器械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器械出手后要从后半圈走出。

男子十项全能项目:第一天,100米、跳远、铅球、跳高、400米;第二天,110米栏、铁饼、撑杆跳、标枪、1500米。女子七项全能:第一天,100米栏、跳高、铅球、200米;第二天,跳远、标枪、800米。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十五、体操与武术

体操的队列队形、体操的分类、保护与帮助,滚翻和支撑动作以及竞技体操中的男子六项、女子四项内容都是常考内容,武术中的基本手型、基本步型识图技巧也是常见考点。

考点十六、关于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2)体育与健康具有以下特性: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

(3)通常情况下又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领域,其中把后两者合并后形成了四个学习方面。

(4)新课标的评定形式:自我评定、互相评定和教师评定。

(5)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一:骨骼肌(肌肉)

[图片16.jpg]

考点十八、关于几个常考的教育家

1.卢梭

2.夸美纽斯

3.皮亚杰

4.杜威

例:在欧洲启蒙运动影响下,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的思想推动了这一转变?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创始人是下列( )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十九、教学部分

1.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2.体育教学计划:学段体育教学计划、学年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和学时体育教学计划(教案)等。

3.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的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既是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做作出评价的过程,也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的大体相架如下:

①体育教师素质情况的评价(政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情况评价:教学思想、贯彻课程标或执行教学大纲情况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评价、教学技能的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

②对学生的评价:学业的评价,体能、学习态度、健康行为、知识与运动技能、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等5个方面;学力的评价、品德评价与个性评价。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二十、关于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步骤的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目标的表述要符合新课标要求,不要出现“使学生。。。让学生。。。”

2.重难点:

分清课次,确定重难点;重点和难点可以是一样的;万能难点,上下肢协调用力。

3.教学过程

内容安排上要循序渐进,体操类要强调保护与帮助。

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招聘:体育专业知识 一、课程标准: 0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材练习)为主要手腕、以学习(体育知识)、(技巧)为基本内容,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为重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其功效与价值是(健身)和(育人). 02.课程的根本理念:保持(健康第一)的指点思想,增进(学生健康)发展;激发学生(运动兴致),培育学生(终身材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中心,器重学生的(主体位置);关注(个体差别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03.学习领域目标是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学习范畴(相互接洽)、(相互影响). 04.运动参与是指学生自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动)表示. 05.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是(活动技巧范畴)目的的内容之一. 06.新健康三维观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

07.三级课程系统包括(国家课程)、(处所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的保证. 08.课程目标系统的递进关系:(课程目标)-(范畴目标)-(程度目标). 09.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成就评定情势是(自wo评定)、(相互评定)、(教师评定). 10.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应为(由单一评价尺度向多元评价标准改变). 11.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内容为(体能的评定)、(知识与技能的评定)、(学习态度的评定)、(情意表示与合作精力)和(健康行动)的评定5个方面. 12.对现有体育项目标改革办法有(简化规矩)、(简化技战术)、(改动内容)、(下降难度要求)和(改革场地器材). 13.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含(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才能)和(工作量)4方面的考察.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标准田径赛场地一圈为多少米?(C) A、200m B、300m C、400m D、800m 2、柔韧性训练的基本方法是(C) A、重复训练法 B、间歇训练法 C、拉伸法 D、变换训练法 3、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C)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4、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B)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5、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B)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6、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D)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7、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A)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8、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A)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9、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D)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0、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A)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1、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宜采用(B)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12、布置场地器材时,可移动器材与固定器材之间应尽可能(B) A、分开 B、相对靠拢 C、保持距离 D、保持较远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若干问题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容。 2、体质:体质是个体的质量。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新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3、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4、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5、心理健康: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6、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态度的过程。 7、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8、运动技能:指在体育活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9、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运动训练和竞赛。 10、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体基础,关注学生学会自主练习和锻炼,养成习惯,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体育意识。 11、快乐体育:把身体锻炼建立在自身愿望、需要的基础上,注意体验运动中的在乐趣。 12、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畴。 13、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4、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领域目标通过各个水平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把以远度和高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 2.运动量: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3.小学体操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 ,低单杠等。 4.跑的教材共分为四大项,即快速跑 , 耐久跑 , 接力跑 ,障碍跑 . 5.跳跃是小学的重要教材内容之一。分为一般性跳跃、跳高、跳远等。其中跳高的过杆姿势有跨越式 , 俯卧式 , 背越式 . 6.传统体育教学提倡“三基教学”,它们是:基本知识 , 基本技能 , 基本技术 . 7.体育课的类型是根据体育教学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小学体育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室内课和室外课 8.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一节体育课可分为准备 , 基本 , 结束三个部分。 9.体育课的分组教学,一般分为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种形式。 10.练习密度是指一堂课中,学生学生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比例。 11.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种。 1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本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地必修课程。其功能与价值是健身和育人。 二、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三级跳远技术中的第二跳,又叫做(C) A.单脚 B.跨跳 C.跨步跳 D.跳跃 2.新课程评价强调,应建立促进学生(C)的评价体系. A.全优发展 B.健康发展 C.全面发展 D.自由发展 3.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C) A.教学方式的转变 B.教学行为的转变 C.学习方式的转变 D.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4.体育教学计划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不可缺少的依据。包括( A ) A.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B.教学工作计划、教案 C.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 D.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5.有8个篮球队参加单淘汰比赛,共有( A ) A. 7场 B. 12场 C. 8场 D. 16场 6.基本体操的镜面示范是( C ) A.面对练习者做同方向的动作 B.背对练习者做同方向的动作 C.面对练习者做反方向的动作 D.背对练习者做反方向的动作 7.下列不属于体育教学方法中直观法的是(B ) A.示范 B.指令和口令 C.教具与模型演示 D定向直观标志 8.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D ) A.技能形成、适当速度、反应自动化 B.起始动作、过程动作、结束姿势 C.运动感知、表象运动、技能形成 D.初步形成、技能巩固、熟练技巧 9.在田径场地上,计算100米跑的距离是从( D ) A.起跑线的前沿至终点线的前沿 B.起跑线的后沿至终点线的后沿 C.起跑线的前沿至终点线的后沿 D.起跑线的后沿至终点线的前沿 10.根据动作的技术结构,可把体操中的技巧动作分为平衡动作和( C) A.用力动作 B.摆动动作 C.翻腾动作 D.抛接动作

最新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 1.上皮组织 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 3.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 俯卧撑发展:前锯肌、胸大肌(近固定)、肱三头肌(远固定); 仰卧起坐发展:髂腰肌、股直肌; 卧推杠铃发展:前锯肌、胸大肌、肱三头肌(近固定); 引体向上发展胸小肌、菱形肌、背阔肌(近固定)、胸大肌、肱肌; 负重深蹲起发展: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远固定)、小腿三头肌(近固定); 仰卧两头起发展:腹直肌、腹内、外斜肌、髂腰肌、股直肌(近固定); 仰卧举腿发展:腹直肌、髂腰肌、股直肌; 负重耸肩发展:斜方肌、颈肌、上臂肌群、菱形肌; 负重扩胸发展:斜方肌、背阔肌(近固定)。 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收缩;肺换气的动力是分压差。 4.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1.骨 人体由206块骨组成。长骨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髌骨、腕骨、掌骨、跗骨等,短骨一般分布在手腕和脚踝,扁骨主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髋骨。根据其存在部位分为附肢骨与中轴骨,附肢骨共126块,包括上下肢骨,中轴骨共80块,包括颅骨和椎骨、胸廓骨。 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 骨质即骨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是骨细胞,骨细胞对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用,是维持成熟骨新陈代谢的主要细胞。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成人的红骨髓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骨骺端的骨松质中。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膜由结缔组织构成。 骨由有机物(韧性)和无机物(韧性)构成。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等。 2.骨连接 无腔隙骨连接包括韧带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有腔隙连接主要指关节连接。 (1)关节的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①关节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 ②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③关节腔: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具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关节唇、关节内软骨和韧带滑液囊 ①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 ②关节唇: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③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3)骨骼肌 骨骼肌收缩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源。 (二)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组成消化管。口腔到12指肠为上消化 道,12指肠到肛门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脏和唾液腺。 2.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 消化。 (三)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封闭的连续管道 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位于胸 腔内,心腔分左右两个半心,两半心之 间互不相通,被房间隔和室间隔隔开, 上房下室。右心房上方有上腔静脉开 口,下方有下腔静脉开口,右心房和右 心室之间相通,但由右房室瓣控制,血 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不能倒流。右 心室的上方的出口为肺动脉口,由肺动 脉瓣控制,血流不能倒流。左心房上有 肺静脉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相通, 但是由左房室瓣控制,血液不能倒流。 左心室流出口为主动脉口,并由主动脉 瓣控制血流。此外,心脏上还有一套节 律性波动的传导系统。血管可以运行血 液,具有传输营养和运输氧气等作用, 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四)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结构,由 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 成。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 巴干和淋巴导管。管内含有淋巴,淋巴 产生于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 组织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 被吸入静脉,少部分进入盲端的毛细淋 巴管成为淋巴。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胸 腔等。淋巴器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浆 细胞、滤过淋巴,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 (五)呼吸系统 1.气体交换原理 根据物理学原理,各种气体无论处于气 体状态还是溶解在液体中,当各处气体 分子压力不等时,通过分子运动,气体 分子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净移 动,直至各处压力相等。 2.人的呼吸系统 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组成。其中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呼吸道是 气体进出肺的唯一通道。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肺位于胸腔内,肺由肺泡组成。 肺泡壁仅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 布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所以血液内 的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 碳和氧气)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换。 3.呼吸的全过程 (1)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肺通气(外 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 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 换过程)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 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是血液与 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 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可见 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 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 合与机体代谢水平相适应,又都受到神 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壁 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很短,允许气体 分子自由通过。肺内的大量肺泡为气体 交换提供了非常大的交换场所。在呼吸 过程中,吸入气体中氧气的气压大于肺 泡内氧气的气压,氧气进入肺中,而当 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 比肺泡中氧的气压要低很多,肺泡内的 氧气由于分压差向血液净扩散,血液的 氧压便逐渐上升,最后接近肺泡内的氧 压。二氧化碳则从血液向肺泡扩散,快 速达到平衡。 (3)组织中的气体交换:在组织中, 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消耗氧气产 生二氧化碳,所以组织中的氧压比动脉 中的氧压低,而二氧化碳的压强高于动 脉中二氧化碳的气压。氧便顺着分压差 由血液向细胞扩散,二氧化碳则由细胞 向血液扩散,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 交换,使得组织不断地从血液获得氧, 供代谢需要,同时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 碳由血液运送到肺而呼出。 (六)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组成。输尿管管壁有较厚的平滑肌,可 以节律性蠕动,把尿液排入膀胱。 (七)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位于椎管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是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 成分,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 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2)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有:感受器、 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运动神经和效 应器。脑分为大脑、间脑、小脑、中脑、 脑桥和延髓。脑神经12对。脊髓位于 脊椎管内,有31个节段,由上至下具 体包含: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 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脊神经与 脊髓节段相对应,左右成为一对,共3 1对。 (八)感觉器 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的总称,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环节,把感受到 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 传导途径至脑,产生相应的感觉。 视觉器官;听觉器官;本体感受器 三、人体各大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 系 (一)运动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1.骨和骨连接的功能特点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 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 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 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 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 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运动系统主 要的功能是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 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接 和骨骼肌实现的。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 能是支持。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 胸、腹、四肢,维持体姿。运动系统的 第三个功能是保护。由骨、骨连接和骨 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 腔和盆腔,保护脏器。 2.大关节运动中的主要肌群 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关 节活动幅度是评定柔韧性的重要指标。 运动上肢的主要肌群是背肌和胸肌;运 动肩关节的主要肌群是背肌、胸肌和肩 肌;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群是上臂肌和 前臂肌;运动腕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前臂 肌;运动髋关节的主要肌群是下肢带 肌;运动膝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周围的屈 肌、伸肌、旋内肌和旋外肌;运动踝关 节的主要肌群是小腿后屈肌和小腿前 伸肌。 3.肌肉的协调工作 原动肌是主动收缩直接完成动作的肌 肉或肌群。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 做对抗肌。还有一些起到协调作用的固 定肌和中和肌。身体所有的生活动作和 体育运动都是由这四种肌肉协调配合 来完成的。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整体机能有提高作 用。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肠道内消化废 物和毒素的排出。能预防和改善胃食道 反流症,促进排便,改善便秘。长期运 动锻炼能使固定肝、胃、脾、肠等内脏 器官的韧带得到加强,能有效地防治胃 肠下垂病症。胃肠蠕动的加强又能积极 地消耗胃肠外壁的脂肪组织,缩小腹 型、降低腹腔内的压力,解除腹内压力 对肝、肾、脾等重要脏器的不良作用。 经常规律的运动锻炼能促进消化液分 泌和脂肪代谢,增强消化道对食物的消 化吸收能力。肝脏的脂肪代谢在运动锻 炼的作用下变得活跃,因此,脂肪肝可 以在运动锻炼的作用下得到有效的防 治,目前,脂肪肝防治的方法中运动锻 炼已是被公认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就会引起过度 疲劳而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会 导致一些胃黏膜缺血、降低胃黏膜的防 御能力、减少胃液分泌、削弱消化和吸 收等。 (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 系 长期的有规律体育运动可引起心脏结 构域功能的适应性变化,形成运动性心 脏的特点。运动性心脏主要的特点是心 室容积腔明显增大,而且心室壁增厚, 这样就使每搏输出量增大和心肌收缩 力增强。合理的体育锻炼对血管的内皮 细胞和平滑肌的形态结构产生良性作 用,有利于维持血管的弹性,促进微循 环的功能,维持适当的血压,保证重要 器官的血液供应,并能预防和减缓高血 压的发生。 (四)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呼吸系统的生理指标在长期有规律的 运动锻炼下会有所提高,特别是青少 年,效果会更加显著。在一些运动中要 防止特定的呼吸动作所产生的不利影 响。过高的胸内压就会引发上下腔静脉 的血液回流,可能会造成心输出量不 足,从而发生脑部暂时性缺血导致晕 厥。 (五)泌尿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 成。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在代谢过程中 的残渣和多余的物质,以及维持机体内 环境的酸碱平衡,但在运动中,肾脏一 般会处于缺血状态从而导致少尿,这个 时候,代谢的终产物的排泄主要靠汗液 的分泌。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肾脏受 损,会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等现象。 (六)神经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神经系统由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位于脑和脊髓。功能是对机体进行 调节和指挥,并且直接控制人体的运 动。运动单位是任何一种动作的基本功 能单位,而运动单位就是由一条运动神 经纤维的所有分支及其所支配的肌纤 维所组成的,也就是说肌肉只有接受神 经的直接支配才能产生运动。 脑干具有传导、反射的低级中枢、网状 结构功能; 小脑具有协调躯体运动、调节肌紧张、 维持平衡的功能; 脊髓具有传导、反射的功能。脊髓内最 简单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如膝反 射。 (七)感受器与运动的关系 本体感受器又称运动感觉,其特点是它 可以相对独立于视觉和听觉而起作用, 比如说人即使闭上眼睛都能感受到自 身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及状态,篮球运 动员即使不需要依靠视觉也可以进行 运球。本体感受器具有可训性,有效的 重复训练可以提高本体感受的灵敏度, 本体感受器在把它所接受到的刺激以 神经冲动的形式传输到中枢神经引起 本体感觉的同时,还把肌肉关节处的活 动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来调整和矫正 中枢神经对外界的控制,使运动完成得 更为准确。 本体感受器主要包括肌梭、腱梭,具有 感受肌肉牵张、收缩和关节伸展的功 能。 第二节运动生理学 一、骨骼肌收缩的生理学原理 (一)肌肉的细微结构与收缩原理 1.肌肉的细微结构 (1)肌原纤维 骨骼肌由束状排列的肌细胞组成,又称 肌纤维。一条肌纤维由许多肌原纤维组 成。肌原纤维是由可调节的粗肌丝和细 肌丝组成。在显微镜下每条肌原纤维全 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 明带(I带)和暗带(A带)。在肌原 纤维上,暗带长度比较固定,其中间有 一个比较透明的区域为H区,H区中间 有一横向暗线称M线,明带长度可变, 其中央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Z线。 (2)肌管系统 注:钙离子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 2.肌肉的收缩原理 在完整的机体内,肌肉的收缩活动都是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其收 缩过程至少包括:兴奋在神经—肌肉接 点的传递、肌肉兴奋—收缩偶联和肌肉 的收缩与舒张三个环节。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运动神经纤维在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 时发出分支,形成末端膨大的神经末 梢。神经末梢与肌纤维接触前先失去髓 鞘,再以裸露末梢嵌入肌膜上被称为终 板膜的凹陷中,形成神经—肌肉接点。 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 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个 部分。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 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 来实现的,它包括突触前和突触后两个 过程。 突触前过程指乙酰胆碱的合成、贮存和 释放。突触后过程为乙酰胆碱进入突触 间隙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时,立即与突 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 后膜对的Na+和K+等离子的通透 性改变,突触后膜被极化,形成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属局部反应电位,他通过 局部电流作用,使临近肌细胞膜去极化 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 递给肌肉。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如下特 点: ①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 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进行的;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 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 兴奋; ③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 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兴奋地传递要经历递质的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他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桑代克(美)、沛西·能(英) 教育史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

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 大洼县实验小学马有为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树立现代体育教学意识观念,明确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体育教师自身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关键词:体育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及课堂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仍然受到体育教学以传授技术为主的理论思想影响,即通过规范的动作技术的传授来掌握基本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种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以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严重的束缚,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改革创新精神。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树立现代体育教学意识观念,明确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现代化的建设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快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坚定不移的推行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由过去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知识理论的学习,向知识结构合理,并具备较高能力的“智能型”过渡。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学校体育将注重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改

进自我健身的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应在转弯更新体育观念的同时,必须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和知识面,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 一、体育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 1、“多媒体”知识 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老师再进行动作指导,使学生较易掌握动作技术。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每位老师必备能力之一。 2、普通基础知识 其特点是“博”,体育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专门人才,必须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 3、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所教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达到掌握准确、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熟练的水平。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包含三个方面:(1)、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面要“宽”。(2)、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包含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在多能基础上,对某部分做到精细研究,做到“树业有专攻”,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对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这方面知识要求“深”。(3)、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近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体育现象的扩大和()趋 势。 A、专业化 B、复杂化 C、科学化 D、理论化 2、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 四个部分。 A、赛后训练 B、赛后康复 C、竞技体育管理 D、赛后总结 3、“项群训练理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 A、田麦久 B、卢元镇 C、周西宽 D、徐立本 4、下列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项目的是() A、排球 B、拳击 C、花样游泳 D、篮球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运动技术客体因素的是() A、竞赛规则 B、运动知觉 C、技术环境 D、器材设备与场地 6、在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变换训练法是() A、负荷变换训练 B、内容变换训练法 C、形式变换训练法 D、节奏变换训练法 7、中央(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 A、1950 B、1956 C、1957 D、1958 8、下列哪个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特性() A、场所性 B、基础性 C、全体性 D、竞技性

9、西周“六艺”中有关体育的内容有() A、礼 B、射 C、乐 D、数 10、群众体育亦称() A、学校体育 B、大众体育 C、竞技体育 D、休闲体育 11、体育的本质性目的是() A、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B、提高成绩 C、休闲娱乐 12、下列哪个是“三基”的内容() A、基本素质 B、基本体能 C、基本战术 D、基本技能 二、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的定义: 2、运动训练的概念: 三、填空题 早期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主要以________与_________等应用研究为主。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

1排球正面下手发球动作要领是什么 2体育的功能有哪些 3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体育动作质量和效果应从哪些方面评价5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去呗 6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7体育教学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8教学的特殊原则有哪些 | 9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10课余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有什区别11气血屏障是什么意思 12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的区别是什么 13运动技能形成阶段有哪些 14什么叫高原现象 15运动技能迁移有哪几种 16体育兴趣和动机的区别

! 17桡侧与尺侧,胫侧与悱恻哪个是内侧18呼吸肌有哪些 19氧解离分压的影响因素 20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21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2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有哪些23三大供能系统是哪三个 24运动中腹痛处理方法 ! 25指压止血法的常见部位有哪些 26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有哪些27什么情况下用足球大腿正面停球 28篮球中突分配合什么意思 29排球中42配备什么意思 30侧面示范背面示范的区别

考前自查知识参考答案 } 1答: 准备姿势∶面对球网,两脚前后开立,左脚在前,两膝微屈,上身稍前倾,重心偏后脚,左手持球於腹前。 抛球∶左手将球轻轻抛起在身前右侧,离手高约20 cm 。右臂伸直,向后摆动。击球∶借右脚蹬地力量,身体重心随著右手向前摆动击球而移至前脚上。在腹前以全手掌或握拳击球的后下方。手触球时,手指手腕紧张,手伸直。击球后,随著击球动作,重心前移。 2答: (1)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 健身功能、健智功能、健心功能。 (2)体育的经济功能 、 ①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②促进旅游、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③增加就业机会 (3)体育的政治功能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 ■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 (一)细胞与细胞间质 人体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 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 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细胞核是细胞的 核心结构。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细胞间质是指由细胞所产生的并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纤维包括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基质包含复合性糖类、水分和一些代谢产物等。 (二)人体四大基本组织 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和囊(如肠、胃、血管、关节囊)的内表面上,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 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其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它是由细长的纤维状肌细胞组成,故也称作肌纤维。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如消化道。心肌具有收缩和舒 张的功能,还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 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 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一般每个神经元都有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几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神经元的突起也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分布到所支配的组织。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沿神经纤维传导兴奋。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1.骨 人体由206 块骨组成,形状各异,按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等。长骨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髌骨、腕骨、掌骨、跗骨等,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外面被以薄层密质,内部以松质为主,主要分布在手腕和脚踝,扁骨主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髋骨。根据其存在部位分为附肢骨与中轴骨,附肢骨共126 块,包括上下肢骨,中轴骨共80 块,包括颅骨和椎骨、胸廓骨。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骨质即骨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是骨细胞,骨细胞相当于人的成年期,由骨母细胞转化而来。当新骨基质钙化后,细胞被包埋在其中。此时细胞的合成活动停止,胞浆减少,成为骨细胞。骨细胞能产生新的基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