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据有关调查表明,痛经的发病率为33.19%。 诊断 如果仅有月腹部绞痛而没有其他,则不需要其他检查,根据经验可以。症性高危妇女,需要做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培养。如果不满意,则需要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来除外盆腔器质变。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两种痛经的原因不同。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从有月/经开始就发生的腹痛,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叫做膜样痛经。有时经/血中含有血块,也能引起小肚子痛。 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是指行经数年或十几年才出现的经/期腹痛。继发性痛经的原因,多数是疾病造成的,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近年来发现,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时,也能引起痛经。 痛经的危害 1痛经是不/孕不/育的危险信号 现代医学临床验证,痛经与不/孕的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临床观察,不/孕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伴有轻重程度不同的痛经。 2痛经是夫妻生活不和谐的早期预兆 权威医学专家多年临床经验证实:痛经是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的早期预兆。因为,痛经是子/宫异常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子宫异常还会使阴/道内表层细胞数和分泌液逐渐减少,引起阴/道萎/缩、干燥不适,进而影响到夫妻生活的不和谐、不悦感。据不完全统计,60%的痛经女性,婚后容易出现性/欲低下、性能力差、性/生/活后盆/腔酸胀感、子/宫炎等症状,这直接导致夫妻生活不和谐。 3痛经是胎儿的“温床”杀手之一 痛经,多是血瘀惹的祸,痛经容易导致子/宫问题。“子/宫”,顾名思义是孩子的第一宫殿!胎/盘附着在子/宫壁上,通过脐带和胎儿相连。子/宫出了问题,胎/盘还会好吗?胎儿还会

中医4个痛经应急穴位,女生一定要知道哦

中医4个痛经应急穴位,女生一定要知道哦 不少女性或多或少的经历过痛经,中医介绍,用药止痛,不如按摩下面几个穴位来缓解痛经。以下介绍了四个缓解痛经的穴位,经前按摩穴位,可帮你有效缓解痛经,而且还有预防痛经的效果。 子宫穴: 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 点揉子宫穴,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 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揉三阴交,具有交通心肾,引火下行的作用,对所有妇科疾病

疼痛均有缓解作用。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阴交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三阴交1分钟。 血海穴: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揉按血海穴,具有引血归经,治疗血分诸病的作用,按压血海穴能够缓解月经期的小腹疼痛。 按摩方法: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太冲穴: 位置:脚大趾与第二趾之间。 揉太冲,具有明显疏肝止痛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痛经,还可以治疗其他妇科疾病。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小提示:自我按摩缓解痛经法,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月经来潮后停止,待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施手法治疗。按摩的目的是引血下行,因此治疗须在经前当下腹部、腰骶部出现疼痛时操作。如手法得当,可使经期提前1~2天,随着经血排出,疼痛也会随之消失或减轻。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 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痛经西医诊断: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1.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 )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 天,行经第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或/ 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1)子宫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 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 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 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超)、 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 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 / 10 分。 (三)证候诊断 1 .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 .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 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中医对于痛经的认识和调养方式

第一型:常常觉得胸闷、小腹闷痛,月经来时胸部胀痛明显,这种症状是属于中医的“肝气郁结”,可以使用旋覆花、香附、当归、川芎、丹参、甘草来治疗。 第二型:平时容易口干、心烦、口苦、胸闷、月经来时量较多,这是属于中医的血热型,可以用丹皮、地骨皮、生地、柴胡、当归等中药来矫正。 第三型:容易头晕、贫血、疲倦、胃口差、发育迟缓、大便不成形、月经颜色较淡,这是属于血虚型的症状,可以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来治疗。 第四型:平时喜欢吃冰冷食物、四肢容易冰冷、痛经、经来有血块,可以使用当归、白芍、桂枝、川芎、党参、甘草等中药来治疗。 痛经是女性经常会有的现象,很多时候都不能被称之为疾病,痛经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对痛经的预防和调养。 饮食调养 平时应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猪肝、猪血、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的同时,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 中药调养 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天然中药,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养血效果。 运动养生 运动也是调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平时可练习瑜伽、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另外,传统中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所以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职业女性,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经络疗法 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word参考模板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 (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

咳嗽 一、定义: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出痰液的病证。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中医将“有声无物”谓之咳;“有物无声”谓之嗽。而临床常为二者并见,故为咳嗽。 二、护理诊断 (一)咳嗽、咯痰1.外感事邪,肺失宣降2.脏腑功能失调,痰贮于肺(二)发热1.外邪入侵,肺卫失和2.内伤久咳,阴虚火旺 (三)胸闷心悸1.肺失宣肃,水气凌心2.气血瘀滞,脉道痹阻(四)咯血1.风热灼络2.咳剧伤及血络3.虚火灼伤肺络 (五)潜在外感1.肺气不足,外邪易袭 (六)潜在肺癌1.病程日久,邪毒蕴肺 三、观察要点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

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4.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5.临证(症)施护 (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五、健康教育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哮喘 一、定义: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

治疗各种痛经的中药方

女性朋友深知痛经发作时痛苦不堪的滋味,其实中医有很多秘方,可以彻底解决痛经。治疗痛经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1、经行胁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两胁作痛,甚至胁内有块,疼痛不已,经血紫暗,当理气活血化瘀。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5g,元胡5g,沉香10g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5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2、经行关节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周身骨节疼痛。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乌药、川芎、白芷、陈皮、枳壳各10g,干姜、甘草各7g,僵虫、麻黄各6g,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服6剂。 3、经前腹痛痛经情况是经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滞,常表现为少腹冷痛异常,宜服温里活血化瘀方剂。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当归尾、川芎、赤芍、丹皮、制香附各12g,元胡5g ,生地10g,红花、桃仁各4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7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4、经后腹痛痛经情况是行经之后腹痛多是血虚夹滞所致,宜补虚通滞。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党参、白术、醋香附、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12g,炙甘草8g,木香3g,青皮10g,生姜2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博粹堂中医辩证三期治月经不调 一、经前调气:气顺血和、症状自消很多女性在行经之前,自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这是气行不畅,肝郁气滞的典型症状。情志不舒,肝气不顺,经欲行而瘀滞,则乳房胀痛。故以调气为先,在月经来之前的一周以中药汤剂配“经灵散”调理,气血顺和,症状则缓解。 二、经期调血:调和脾胃:引血归经治血先治脾。脾主生化,脾胃一旦虚弱了,生化之源匮乏,血液来源不足,就会血海空虚,引起月经不调。一般来讲,月经期间不服药。但是痛经、血滞、有崩漏症的必须遵循“急者治标、缓者治本”原则。脾气虚则血不固,就会出现月经淋漓不断、逾期不净、崩漏等。故补气健脾,引血归经。 三、经后调补:滋养肝肾,补气养血调经肝为先。经后失血,气血较虚,要适时而补。肝藏血,女以血为本,肾藏精,是孕育之根。因此,治疗月经不调,要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为本。月经调理正常了,可根据体质调配一些养生膏方,如十全十美膏、暖宫调经膏等,健脾固本,补气养血,促进健康。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得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 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就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 扩张与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得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与(或)肺动脉高压得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 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与(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 值得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她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

哮喘的中医护理常规

哮喘的中医护理常规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肺系疾病。发作时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宿痰内伏于肺,因饮食、情志、劳倦再感六淫之邪而发哮喘。病位在肺、脾、肾。临床分为发作期(冷哮、热哮、虚哮),缓解期(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评估: 1)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咳嗽、咳痰的性质、量、颜色是否有异常。 3)呼吸困难的程度、呼吸形态、是否有哮鸣音。 4)有无意识的改变。 5) 心理状况。 6)辩证: 1.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 2.热哮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 3.虚吼反复发作,咳痰无力,气声低微。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脾胃肺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防止灰尘、药物、花草等刺激。禁烟。寒哮、虚哮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室温宜偏凉。 3.哮喘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吸氧,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四、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象、脉象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并做好记录。 如有下列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医护协作处理: 1)突然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 2)哮喘持续发作,见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脉大无根。 3)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脉微数。 4)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升高。 5)有哮喘发作先兆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6)痰热闭阻,心窍蒙闭之兆,痰阻气道,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精神恍惚、发燥不安、瞌睡等。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1)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痛经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明察病位,分清寒热、康实,在气、在血。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低,病多在肾。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掣痛、绞痛、灼痛、刺痛,疼痛拒按多属实;隐痛、空痛、按之痛减多属虚;坠痛虚实兼有;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剧多属热。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一般而言,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亦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者,需知常达变。临证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二)治疗原则 痛经的治疗,应根据证候在气、在血,寒热、虚实的不同,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具体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缓解,控制疼痛;平素辨证求因以治本。标本缓急,主次有序,分阶段治疗。 痛经在辨证治疗中,应适当选加相应的止痛药以加强止痛之功。如寒者选加艾叶、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桂枝;气滞者选加香附、枳壳、川棟子;血瘀者选加三七粉、血竭、莪术、失笑散:热者选加牡丹皮、黄芩等。 (三)分型论治 1.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成周期后起,经血量少,色暗有外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苍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胞官,血为寒凝,疼滞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朝化,察滞智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周期后延,经色暗面有块;寒动内盛,阻遏阳气,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候。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肉桂小茴香干姜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 少腹逐瘀汤主治“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见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水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壮之”。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蒲黄、五灵脂、投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虞。 若小腹冷痛较甚,加艾叶、吴茱萸散寒止痛;若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四肢冰凉,冷行漓,加附子、细辛、巴戟天回阳散寒;若伴肢体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剧湿之地史,乃寒湿为患,应酌加苍术、茯苓、薏苡仁、羌活以健脾除湿。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冲任气滞血瘀,故经量少,经行不畅,色暗有块;块下气血暂通,则疼痛减轻;肝郁气滞,经血不利,故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均是气滞血瘀之候。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方见闭经)。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的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的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和(或)肺动脉高压的体征。 ⑷辅助检查 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值的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他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着;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色潮红;或兼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肌肉瘦削,痰多。舌质淡红或舌质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8、肾气虚: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气不得续,形瘦神惫,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跗肿;或干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质淡,苔薄或黑润,或舌质红少津,脉微细或沉弱,或细数。 9、喘脱

喘证的护理常规1

喘证的护理常规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一、护理评估 (一)呼吸困难的程度。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量社会状况。 1、心肺气虚证: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表灰。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2、心肾阳虚证:心悸气短,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表紫,唇青舌黯。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浮肿尿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5、痰饮阻肺证: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苔白腻,脉弦滑。 6、痰热壅肺证: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尿黄量少,浮肿。舌红苔黄,脉滑数。 7、水凌心肺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

脉沉细。 8、阳气虚脱证:呼吸喘急,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喑,张口抬脚,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半卧或坐位。 2、保持病房安静,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保证病人休息与睡眠。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病护理 1、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的变化。 2、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吐粉红色泡沫痰、面白唇紫、表情淡漠、泠汗肢厥、脉微欲绝、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病情允许可用缓泻剂或遵医嘱低压灌肠。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给予少盐或无盐饮食。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 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 2 天,行经第l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

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 超)、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直以来,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采用中医治疗不仅能够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谓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喘证的中医疗法,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下。一、实喘--风寒袭肺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散寒宣肺。方药:麻黄汤。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二、实喘--表寒里热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

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方中重用辛寒之生石膏清泄肺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共奏清里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苦降肺气而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三、实喘--痰热于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四、实喘--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若痰浊挟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

中医护理常规二

5咳嗽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5.1护理评估 5.1.1 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5.2.2 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5.2.3 心理社会状况。 5.3.4 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5. 2护理要点 5.2.1 一般护理 5.2.1.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5.2.1.2 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5.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5.2.2.1 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5.2.2.2 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2.2.3 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2.2.4 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2.3 给药护理 5.2.3.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5.2.3.2 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5.2.4 饮食护理 5.2.4.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5.2.4.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5.2.4.3 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2.5 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5.2.6 临证(症)施护 5.2. 6.1 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5.2. 6.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5.3 健康指导 5.3.1 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5.3.2 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有哪些,很多女性非常关注这类问题,因为痛经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女性的身上,而是有很大一部分年轻女性被痛经所困扰。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气滞血瘀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寒湿凝滞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则为温经化瘀、散寒利湿,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苍术各9克,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乌药、吴茱萸各12克,当归、茯苓各15克。 气血虚弱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肝肾亏损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或潮热,脉细弱,舌苔薄白或薄黄。以益肾养肝止痛为治则,调肝汤加味,当归、山茱萸、阿胶(烊化)、山药、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以上各型应根据兼证不同加减用药。 中医治疗痛经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磁疗、膏药、食疗等法,一些中成药也可以治疗痛经。 1、针灸治疗: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

中医辨证治痛经

中医辨证治痛经 摘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首先要分辨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弄清月经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可作为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通过辩证论治,中医中药在调理妇科疾病中疗效确切,患者满意。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 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一般14岁左右开始来月经,医学上称之为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时不应该发生疼痛,即使腹部不适也只有轻微胀痛,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算是痛经。 但是有的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腹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并伴有腰酸、乳房胀痛、精神怠倦、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全身症状,称为痛经。 1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病因有许多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张景岳《妇人规》一书中记载:“凡妇女但迂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吐,身体困倦或发寒热者是禀气不足”,指出痛经是由于气血亏虚。《付青主女科》一书说:“妇人少有腹痛,于经后者,人以气血之虚也,谁之是肾气这涸乎。盖肾水一虚则不能涵木。肝木亢盛则气必逆故而作痛”,指出痛经是由于肾虚肝郁。《丹溪心法》记载:“临行时腰疼痛乃是气滞有血淤。”说明由于气郁或淤血可引起痛经,又云:“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巢氏病源》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内伤气血以致体虚,风冷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滑伯仁说:“经前脐痛绞痛如刺,寒热发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急此由下焦寒湿之邪博于冲任”。 总的来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月经而产生疼痛。 痛经又分虚实两类。 1.1 虚症 久病体虚弱,气血受损造成气血虚弱胞脉失养,而致痛经。 1.2 实证 (1)气滞血淤:情志失调、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气不引血、血不流通,以致冲任二脉不利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痛经宁(省中医院经验方)加减。制香附、当归、白芍、三七粉、川芎、黄、乌药、延胡索、郁金、红花、五灵脂、莪术、徐长卿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妇科千金片(胶囊)等。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

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