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黄穗平1 ,孟立娜2 ,唐旭东3 ,王静1 ,叶振昊1 ,钟子劭1 ,温艳东4 ,王凤云4 ,吕林4 (1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广州510000;2 浙江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杭州310000;3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4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关键词: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

功能性腹胀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疾病,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发因素,因而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医药治疗腹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由于中医药传承的特殊性及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等特点,使得中医药治疗腹胀的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难以得到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然而其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疗效是肯定的。由于既往尚无功能性腹胀相关的中医诊治指南,为此,我们在收集文献,评价证据的基础上,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并结合专家共识意见,对功能性腹胀的汤剂、

中成药、外治法等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作出相应的推荐,形成本病中医诊疗指南,以期规范医生医疗行为、提高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本指南适合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使用。

范围

本指南对功能性腹胀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作了原则性的提示。

本指南适用对象为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 年版一部;《中医方剂大辞典》2002版一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2017年版)》];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ZYYXH/T 473-2015:《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GB/T 21709.20- 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GB/T 21709.21-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腹胀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感觉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

2.功能性腹胀是指反复发作的腹部胀满感、压迫感或者气体堵胀感(功能性腹胀),和(或)可观测到(客观的)腹围增大(功能性腹部膨胀)。诊断功能性腹胀/腹部膨胀应不符合其他功能性肠病的诊断标准,尽管本病患者可能与其他功能性肠病共存,但较少发生排便习惯异常(便秘或腹泻),偶有轻度的腹痛(通常是在腹胀最为严重时发生),但是后面这些症状在频率和程度上均较主要症状为轻[3]。

流行病学特征

腹胀是普通人群和其他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经常报告的症状[4]。目前笔者尚未发现大宗的前瞻性研究来评估功能性腹胀的患病率,有关腹胀患病率的研究已有较多资料。在美国对成人进行的电话调查(2 510例)资料显示,15.9%受访者在受调查前1个月内有腹胀或腹部膨胀症状[4],女性更多报告腹胀(女性19.2%,男性10.5%),自认为严重腹胀的女性受访者约为男性的2倍(女性23.8%,男性13.9%),老年人(年龄>60岁)报告有腹胀和腹部膨胀的比例低于年轻人。另外2项大宗前瞻性研究在美国成人检出的腹胀患病率与上述报道相似(分别为21%和19%)[5-6]。还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腹胀患病人数日益增多,在

普通人群中约有10%~30%受腹胀症状的影响,其中16%的患者因腹胀就医,43%的就医患者则需采用药物缓解[3]。国内研究显示:功能性腹胀患病率约22.25%,且女性多见,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受到人们的重视[7]。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经常报告有腹胀症状,66%~90%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腹胀症状[8-9]。一项超过16 000名中国成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腹胀在功能性腹泻患者中的发生率是21%,而在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中的发生率是49%[10]。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西医目前尚无治疗功能性腹胀的特效药物,近年来,临床报道的相关药物主要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纠正内脏感觉过敏、改善中枢情志、调节肠道菌群等方法进行治疗,且仍没有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能够完全有效[11]。

本病属中医学“腹胀满病”范畴,其临床多表现为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之证,其中实证多为气滞、湿热、食滞之证;虚证多为脾胃气虚、虚寒或阴津亏虚之证,虚实夹杂多为寒热错杂之证。

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腹胀方面具有优势,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药可以较好地改善功能性腹胀的临床症状,且远期疗效较为稳定。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个体化、综合治疗。功能性腹胀的发展是一个慢性、长期的过程,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如情志、饮食、生活环境等的影响而出现病情反复,在治疗时应发挥辨证论治的优势,做到辨证

施治,方随证变,发挥个体化以及中医内外治疗法等综合治疗的优势。目前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胀主要有疏肝理气法、清热通腑法、消食导滞法、辛开苦降法、健脾益气法、温中补虚法、增液养津法等不同治法,临床资料表明,通过中医药辨证论治,应用中医药内外治疗方法治疗功能性腹胀的临床疗效较好[12-16]。

整体调理,标本兼治。功能性腹胀病证复杂,既有虚、实之证,亦有虚实夹杂之病证,中医药治疗多从整体入手,可扶正、可祛邪,亦能两法并用,促使邪去正安,标本兼治。中医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充分发挥不同方剂和中药的互补性治疗作用,可以确保治疗功能性腹胀的疗效,还可以调整患者“内环境”,改善体质,从而达到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诊断及特征

1.西医诊断

1.1诊断要点功能性腹胀必须同时包括下列2项[3,17]:①反复出现的腹胀和(或)腹部膨胀,平均至少每周1日;腹胀和(或)腹部膨胀较其他症状突出。②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或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腹胀可伴有轻度腹痛以及轻微排便异常。

1.2辅助检查

1.2.1血常规、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血细胞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和血糖等检查,了解有无其他脏器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腹胀。

1.2.2大便常规和潜血试验:功能性腹胀患者大便常规和潜血检查均正常。大便常规及潜血对于肠道器质性改变如肿瘤、溃疡和炎症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1.2.3电子结肠镜及电子胃镜检查:电子结肠镜及电子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直肠及胃黏膜情况,有助于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对于年龄>45岁,近期出现腹胀,同时伴有消瘦、贫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包块等报警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者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另外,如临床高度怀疑乳糜泻,应该进行胃镜和十二指肠黏膜活检[3]。

1.2.4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能显示肠腔扩张积气、粪便存留。消化道钡餐可显示钡剂在胃肠内运行的情况以了解其运动功能状态。腹部超声及CT可以了解腹腔脏器有无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影像学改变,如:渗出、水肿、脓肿等;有没有占位性病变,如良、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等;有没有畸形、结石、梗阻、狭窄、穿孔、积液等。

1.2.5肠道动力的检测:包括结肠传输试验、肌电图检查等,有助于科学评估肠道运动功能。

1.2.6心理状态评测:功能性腹胀患者有可能伴有焦虑、抑郁,需要进行相应评估[18-19]。

1.3鉴别诊断

1.3.1肠道器质性病变:对近期内出现腹胀或伴随症状发生变化的患者,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对年龄>40岁、有报警征象者,应进

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腹胀是否为器质性疾病所致、是否伴有消化道形态学改变。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当患者伴有腹泻、体质量下降及营养缺乏时需尽快进行相应检查,以除外肠道疾病[20]。

1.3.2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在诊断时应该注意功能性腹胀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鉴别:如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胀均可出现肠鸣、排气增多等症状,但功能性便秘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排便困难,便次减少,或排便不尽感,功能性腹胀一般无此类症状。肠易激综合征亦可出现腹胀,但往往表现为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一般腹围不增大,其主要特征为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和功能性腹胀均可出现腹胀症状,但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餐后出现的上腹部饱胀不适,不伴中下腹胀满和腹部膨胀,而功能性腹胀可出现腹部膨胀。

2.中医辨证

2.1辨证要点本病多与饮食不节、内伤七情、素体虚弱、劳倦损伤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者多为气虚、阳虚致脏腑失养,水湿内蕴,气机停滞,还有阴津亏虚,致肠道失润,腑气不通;实者多为肝气郁结、脾胃湿热或饮食停滞,致气机不和,通降失常;亦有虚实夹杂者,致脾胃失和,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常[21-27]。

2.2分型

2.2.1肝郁气滞证:腹胁胀满,胀满攻窜,部位不定,嗳气频作,善太息,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2.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苦口臭,大便黏腻不爽,肢体困重,口干,渴不欲多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2.2.3饮食停滞证:脘腹胀满,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胀减,厌食欲呕,嗳腐酸臭,口苦不喜饮,不思饮食,大便臭秽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淡红,苔厚腻,脉滑。

2.2.4寒热错杂证:腹胀,肠鸣,脘腹痞闷、心烦、口苦,恶心,便溏,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弱或沉。

2.2.5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而黏滞不爽,肢体困倦,舌质淡,苔白腻,脉弱。

2.2.6中焦虚寒证:腹部胀满,遇冷加重,喜热饮,喜热敷,得热则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溏烂,舌体淡胖有齿痕,脉沉。

2.2.7肠燥津亏证:腹部胀闷为主症,无腹部疼痛,时伴有大便干燥,口干或口臭,喜饮,头晕,舌红少苔或黄燥,脉细或数。治疗

1.治疗原则对于治疗而言,西医治疗无特效药,多以调节胃肠动力、纠正内脏感觉过敏、改善中枢情志、调节肠道菌群为主。中医证候诊断还不能统一,缺乏客观化。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复发为主要目的。本病的治疗首分虚实,虚证应辨别气虚或阳虚或津亏;实证应辨别实热

或气滞或饮食停滞。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进行治疗。对于虚实杂夹、寒热错杂者,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分清标本缓急、寒热轻重,确定相应的治法。常用的治法有内治法及针灸疗法、推拿、热敷、脐贴、耳穴压豆等。

2.西医治疗参见《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中文翻译版)》功能性腹胀/腹部膨胀治疗部分[3]。功能性腹胀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目前西医大部分的治疗研究评估的是其他功能性胃肠病伴随的腹胀,没有足够的效能表明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3]。

2.1作用于外周的药物包括缓泻剂如PEG电解质溶液等;促分泌剂如鲁比前列酮、利那洛肽等;减少气体的药物如二甲硅油、α-半乳糖苷酶等。

2.2作用于全身的药物包括解痉剂如薄荷油等;抗抑郁药物如地昔帕明、西酞普兰等;促动力药物如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等。

2.3微生态及免疫调节剂包括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抗生素如利福昔明等。

3.中医内治法

3.1肝郁气滞证

3.1.1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3.1.2推荐汤剂:木香顺气散加减(推荐强度:弱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28]。①处方来源: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

②药物组成:木香(后下)10g、香附10g、槟榔10g、青皮6g、陈皮

10g、枳壳10g、砂仁(后下)10g、厚朴10g、苍术10g、炙甘草5g。

③加减:若胁肋胀痛者,酌加郁金10g、延胡索10g、当归10g、乌药10g、青皮加量至10g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可酌加山栀10g、黄芩10g、知母10g以清热泻火;腹胀较重者,枳壳易枳实15g增强其行气消胀之力。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150mL,一日3次。

3.1.3中成药

3.1.3.1木香顺气丸(颗粒)(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②药物组成:木香、砂仁、醋香附、槟榔、甘草、陈皮、厚朴、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生姜。③功能主治:疏肝和胃,行气化湿。④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袋,一日2~3次。

3.1.3.2柴胡舒肝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②药物组成:柴胡、香附(醋制)、青皮(炒)、白芍(酒炒)、枳壳(炒)、厚朴(姜制)、槟榔(炒)、大黄(酒炒)、姜半夏、六神曲(炒)、茯苓、豆蔻、甘草、桔梗、山楂(炒)、防风、薄荷、紫苏梗。③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消胀止痛。④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一日2次。

3.1.3.3气滞胃痛颗粒(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②药物组成: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甘草(炙)。③

功能主治:舒肝理气,和中止痛。④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3.2脾胃湿热证

3.2.1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滞。

3.2.2推荐汤剂:三黄泻心汤合枳实导滞丸加减(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中级别证据)[29]。①处方来源: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元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②药物组成:大黄(后下)10g、黄连10g、黄芩10g、厚朴15g、枳实15g、六神曲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③加减:若兼有食积者,可加麦芽15g、焦山楂12g、六神曲15g以消食和胃;大便不爽者,可加白芍15g、当归10g、木香6g、槟榔15g以调和气血。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150mL,一日3次。

3.2.3中成药

3.2.3.1枳实导滞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②药物组成:枳实(炒)、大黄、黄连(姜汁炙)、黄芩、六神曲(炒)、白术(炒)、茯苓、泽泻。③功能主治:消积导滞,清利湿热。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3.2.3.2麻仁丸(胶囊、软胶囊)(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②药物组成: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炒)、厚朴(姜制)、白芍(炒)。③功能主治:清热通腑,行气润肠。④用法用量:口服,

平时一次1~2粒,一日1次;急用时一次2粒,一日3次。

3.3饮食停滞证

3.3.1治法:消食和胃,理气化滞。

3.3.2推荐汤剂:保和丸加减(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30]。①处方来源: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

②药物组成:山楂10g、法半夏10g、茯苓10g、神曲10g、陈皮10g、连翘10g、莱菔子10g、麦芽10g。③加减:若胀满明显者加厚朴15g、枳实15g、大黄(后下)10g以增强其行气消积之力;兼热象明显者加黄芩10g、黄连6g以清热祛湿;兼有气滞者加香附10g、木香(后下)10g以行气消胀;兼痰湿者加藿香10g、佩兰10g以芳香化湿。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150mL,一日3次。

3.3.3中成药:保和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②药物组成: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③功能主治:消食,导滞,和胃。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3.4寒热错杂证

3.4.1治法:平调寒热,消胀散痞。

3.4.2推荐汤剂:半夏泻心汤加减(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31]。①处方来源: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②药物组成:黄芩15g、黄连10g、党参15g、法半夏15g、干姜10g、炙甘草10g、大枣15g。③加减:腹胀甚者加厚朴15g、枳实15g以增

强其行气消胀之力;脾虚明显者,加炒白术15g、茯苓15g以增强健脾祛湿之力。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150mL,一日3次。

3.4.3中成药:枳实消痞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①处方来源:元代李杲《兰室秘藏》。②药物组成:枳实、厚朴、黄连、干生姜、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半夏曲、人参。③功能主治:清热消痞,健脾行气。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3.5脾虚湿阻证

3.5.1治法:健脾和中,化湿理气。

3.5.2推荐汤剂

3.5.2.1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28,32-33]。①处方来源:清代罗美《古今名医方论》。

②药物组成:党参15g,木香6g,砂仁6g,陈皮12g,法半夏9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③加减:腹胀明显者,加厚朴15g、枳实15g以增强其行气消胀之力;肠鸣泄泻者,加淮山药15g、葛根12g 以增强其健脾升清止泻之力;腹痛喜温、畏寒肢冷者,加干姜6g、桂枝10g以增强其温中散寒之力。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150mL,一日3次。

3.5.2.2补中益气汤加减(推荐强度:弱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34-35]。①处方来源:元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②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5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5g、党参10g、当归10g、炙甘草5g。③加减:腹胀明显者,加厚朴15g、枳

实15g以增强其行气消胀之力;大便溏泄者,加山药15g、薏苡仁15g、白扁豆15g以增强其健脾渗湿之力。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150mL,一日3次。

3.5.3中成药

3.5.3.1香砂六君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②药物组成: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半夏、生姜、大枣。③功能主治:健脾祛湿,理气和胃。④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粒,每日3次。

3.5.3.2枳术宽中胶囊(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②药物组成:白术(炒)、枳实、柴胡、山楂。③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理气消痞。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3.6中焦虚寒证

3.6.1治法:温补脾阳,行气消胀。

3.6.2推荐汤剂: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推荐强度:弱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36]。①处方来源: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药物组成:党参12g、干姜9g、白术9g、苍术9g、厚朴9g、陈皮9g、炙甘草6g。③加减:若腹痛者,加木香6g;腹胀明显者,加枳实15g;身体沉重,疲倦畏寒者,加附子(先煎)9g;恶心者,去白术,加丁香3g、半夏9g;虚汗者,加黄芪30g。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150mL,一日3次。3.6.3 中

成药:理中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②药物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炒)、炙甘草。③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脾和胃。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粒,一日3次。

3.7肠燥津亏证

3.7.1治法:增液养津,清热润燥。

3.7.2推荐汤剂

3.7.2.1麻子仁丸加减(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37]。①处方来源:东汉张仲景《伤寒论》。②药物组成:火麻仁(麻子仁)30g、白芍15g、大黄(后下)10g、枳实15g、厚朴15g、杏仁10g。③加减:阴虚津亏明显者,加玄参15g、生地黄15g、麦冬15g以增液行舟,润肠通便。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150mL,一日3次。

3.7.2.2增液承气汤加减(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38-39]。①处方来源:清代吴塘《温病条辨》。②药物组成: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玄参15g、生地黄15g、麦冬15g。③加减:偏于津亏阴亏者,应重用玄参、麦冬、生地黄;偏于积滞者,则重用大黄、芒硝。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 剂,150mL,一日3次。

3.7.3中成药:麻仁滋脾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2017年版)》。②药物组成:大黄(制)、白芍、当归、火麻仁、郁李仁、苦杏仁(炒)、

姜厚朴,枳实。③功能主治:养阴润肠,行气通便。④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4.中医外治法

4.1 针刺多选用大肠俞、天枢、足三里,偏上腹胀者,主穴配内关、中脘;偏下腹胀者,主穴配上巨虚、下巨虚;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有实热者可加针刺合谷、曲池;肝郁气滞可加刺公孙、中脘、天枢、气海[40];脾气虚弱加针脾俞、胃俞、中脘;脾肾阳虚可艾灸神阙、关元、气海;7d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

4.2 灸法适用于虚证。取中脘、关元、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采用艾卷灸之温和灸,每穴灸10min,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41]。

4.3 推拿疗法推拿方法:第一步,患者取俯卧位,用轻柔的手法推按膀胱经,并点按脾俞、胃俞、大肠俞、三焦俞,治疗5min;一指禅推八骼穴,治疗3min;柔和手法掌推腰骸部,治疗3min;第二步,顺胃肠蠕动方向摩揉腹部2min;第三步,按揉足三里2min。以上治疗,1次/d,7d为1个疗程[41]。

4.4 莱菔子烫熨腹部法适用于所有证型患者。将中药莱菔子(或川厚朴)500g装入碗中,放入家用式微波炉(900W)中,用高火加热2~3min或放在铁锅里炒热至70℃后,放置于15cm×15cm自制小布袋,袋口扎紧。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备好屏风遮挡(冬天应注意保暖),协助患者充分暴露腹部,然后把布袋放置于患者的中脘处,先顺时针沿脐周旋转反复熨烫致腹部皮肤潮红;再逆时针方

向沿脐周旋转反复熨烫致腹部皮肤潮红;接着把布袋放于上脘部,从上至下至气海穴,再从下至上反复熨烫;最后将布袋放于升结肠处沿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直肠方向,从上至下反复熨烫;如果袋内的药物温度下降变凉,则需再次加热后,继续熨烫致使患者出现肛门排气,感觉腹胀减轻后方可停止。视患者腹胀情况每天熨烫1~3次,3d 为1个疗程。给患者熨烫时,开始时速度应快,以防烫伤腹部皮肤,待布袋里的药物温度降到40℃后,再适当减慢速度[42]。

4.5 中药敷脐(神阙穴)疗法可应用复方丁香开胃贴贴敷神阙穴治疗。丁香开胃贴由丁香、苍术、白术、豆蔻、砂仁、木香、冰片等药物组成,具有健脾醒胃,行气消胀的功效。将药芯对准脐部神阙穴贴上即可。每天2贴,连用5d,每天不超过12h[43]。可取吴茱萸6g或吴茱萸3g加肉桂3g磨粉,以醋调,将肚脐用消毒棉签蘸0.9%氯化钠溶液洗净,将调好的药物敷于肚脐,上敷一小块塑料薄膜,外敷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敷12h,1次/d,2次为1个疗程[44]。可将木香、丁香、小茴香、肉桂各等份,共为末,研细过筛,装入无菌瓶内备用。使用时,先以热毛巾擦净脐部,然后取适量药末装于纱布袋内,置于脐部,其上加热毛巾热敷,再覆以塑料薄膜保温。为增加疗效,其上可放置热水袋加温,每次外敷30min以上,3次为1个疗程[45]。可将葱白约3cm的带须全葱1根捣为葱泥,然后加蜂蜜调和,做成饼状,大小能盖住脐部。将其外敷于脐部,经24h后取去即可。如效果差可换新葱蜜饼再敷治疗[46]。

4.6 拔罐治疗以“三募四穴”为主,即中脘(胃经募穴)、天枢(大肠经募穴,取左右双侧2穴)、关元(小肠经募穴),用中号透明玻璃罐,直径3.5~5cm,一般需备用2~3只罐具,因为玻璃罐导热过快,不断用火闪拔会使罐体温度过快升高,当感觉过热烫手时可另换一罐继续操作。患者屈髋屈膝,暴露腹部,找准穴位作以标记。用“闪火法”使罐子吸附于皮肤后,又立即用腕力提拉,使罐子脱掉,再闪火叩罐。如此连续叩拔,反复多次,直到皮肤潮红发热为止。一般从上腹部开始,顺时针方向按照中脘-右侧天枢-关元-左侧天枢的顺序进行闪罐,每个穴位上闪罐30次左右,4处共计120次,每次闪罐2遍共240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47]。

4.7 耳穴压豆法一手固定患者耳廓,另一只手持探棒在耳部相应穴位上按压,找到敏感点,用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用镊子夹持中间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大小约0.5cm×0.5cm)贴压在事先选好的穴位上,适当按压,使相应的穴位部有发热胀痛感。双侧耳穴压豆期间,每天于餐后及睡前按压穴位3~4次,每次1~2min,3d 为1个疗程,按压时用拇指指腹用力,应使局部有发热胀痛感[48]。并发症预防功能性腹胀若症状严重,病情迁延反复,会导致各脏器储备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肠黏膜屏障防御功能减弱,特别对于部分老年患者或免疫力低下患者而言,可能会诱发较为严重的心、肺疾患或感染性病变。预防功能性腹胀的并发症,取决于对疾病有效的治疗,对症状的及时改善,并保持良好情绪,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康复调摄1. 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摄通过改善不良

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功能性腹胀的发生,减少功能性腹胀的复发。

1.1 调节饮食习惯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饮食均衡。洋葱、生姜、生蒜、薯类、甜食、豆类、面食含有可大量产生氢、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的成分,应减少摄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戒烟忌酒。

1.2 调节生活方式及调摄精神情志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多运动;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期不大便,导致肠道产气增多。养成良好的心态,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1.3 用药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尽可能的减少使用导致腹胀的药物。发现报警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项目组长:唐旭东。指南执笔人员:黄穗平、孟立娜、唐旭东、王静、叶振昊、钟子劭、温艳东、王凤云、吕林。指南参与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丁霞、马祥雪、马群、王邦才、王华宁、王忠、王垂杰、王彦刚、王宪波、王晓素、王捷虹、王敏、戈焰、卞立群、孔文霞、叶松、叶蔚、田旭东、田耀洲、白光、冯培民、吕宾、朱西杰、朱莹、任顺平、刘力、刘凤斌、刘华一、刘启泉、刘绍能、刘静生、刘震、孙志广、苏娟萍、李吉彦、李延萍、李军祥、李学军、李勇、李艳彦、李振华、李健、李慧臻、杨胜兰、杨晋翔、杨

倩、杨翠兰、时昭红、吴耀南、冷炎、汪龙德、汪红兵、沈洪、迟莉丽、张北平、张志华、张声生、张烁、张雅丽、陈苏宁、陈涤平、季光、金小晶、周正华、周其华、鱼涛、庞树玲、郑立升、郑昱、郑培永、赵文霞、赵宇明、郝微微、胡玲、胡鸿毅、查安生、钦丹萍、姜莉云、袁红霞、党中勤、徐进康、徐健众、郭晓燕、唐志鹏、黄绍刚、黄适、黄恒青、龚向京、梁超、董明国、蒋健、储浩然、舒劲、曾斌芳、谢胜、谢晶日、蔡敏、潘洋、魏玮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精)

急诊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1、高热护理常规 按该科一般护理常规。卧床休息,若出现谵妄,神志不清,惊厥者,应加床栏,减少刺激,必要时用舌钳将舌拉出,以防坠床和舌咬伤。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鼻饲或按医嘱补液。鼓励病员多饮水,可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泄,避免组织脱水。体温39度以上者,每4小时测T ,P ,R 一次,可行头部冷敷,或给予醇浴,温水擦浴,或按医嘱药物降温,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必须测体温,观察热型及出汗情况,并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每日用朵贝氏液或生理盐水漱口3-4次,口唇干燥者涂以甘油或石腊油.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大出汗者,及时更换被单,衣服,防止受凉.诊断未明,疑为传染病者,应暂时隔离,并配合医生及时留好标本送验,以期早日明确诊断. 2、休克护理常规 按该科一般护理常规。将病人安置在安静的抢救室内,采取头与腿均抬高30度与平卧位交替使用。备齐一切抢救用物和药品。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吸氧,提高血氧含量,纠正缺氧对休克的危害。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并根据病情在输液前抽血,做好各种急测工作。必要时行静脉切开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严密观察意识,表情,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皮肤色泽,肢端温度等改变,并作好记录。留置导尿管,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特别注意尿量,比重,颜色及酸碱度等.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按时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管道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高热者可行物理降温,体温过低者要注意保温. 3、过敏性休克抢救护理常规 立即停止给药,将病员平卧,就地抢救。吸氧.迅速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毫升,必要时可静注,小儿酌减,如症状仍不缓解,可每20-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0.5毫升,直到脱离危险期。严重者,应立即静注地塞米松5-10MG .抗组织胺内药物的应用,如盐酸异丙嗪25-50MG 或苯海拉明40MG 肌注。针刺人中,十宣,内关,足三里,

常见病病人护理常规

常见病病人护理常规目录 1、高热病人护理常规 2、高血压病人护理常规 3、糖尿病病人护理常规 4、冠心病病人护理常规 5、肺炎病人护理常规 6、肠炎病人护理常规 7、急性肺水肿病人护理常规 8、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护理常规 9、支气管炎病人护理常规 10、抢救护理常规 1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12、急性扁桃体炎护理常规 13、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高热病人护理常规 1、评估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伴随症状;评估病人的体液平衡状况、皮肤弹性和精神状态。 2、监测体温。37.2℃以上者每日测试体温4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 3、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降温、酒精擦浴等),或遵医嘱给予药物(如消炎痛拴、巴米尔、安痛定等)。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在体温单上记录。 4、加强监测。了解血常规、出入量、血清电解质等变化。 5、病人的安全管理。高热者嘱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必要时给予肢体约束。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防止病人虚脱造成跌倒、摔伤等安全隐患。 6、营养支持。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病人多饮水。 7、基础护理。每日根据病情做口腔护理,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更换病号服,保持干燥;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8、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

高血压病人护理常规 1.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病人,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时间过长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严重的高血压病人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并需在医院内进行观察。 2.心理护理病人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待病人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根据病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让病人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病人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参与自身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病人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饮食护理应选用低盐、低热能、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病人多食水果、蔬菜、戒烟、控制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对服用排钾利尿剂的病人应注意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香蕉、橘子等。肥胖者应限制热能摄入,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之内。 4.病情观察对血压持续增高的病人,应每日测量血压2~3次,并做好记录,必要时测立、坐、卧位血压,掌握血压变化规律。如血压波动过大,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如在血压急剧增高的同时,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应考虑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如出现端坐呼吸、喘憋、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应考虑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出现上述各种表现时均应立即送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5.用药护理服用降压约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同时,密切观察疗效,如血压下降过快,应调整药物剂量。在血压长期控制稳定后,可按医嘱逐渐减量,不得随意停药。某些降压药物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在服药后应卧床2~3小时,必要时协助病人起床,待其坐起片刻,无异常后,方可下床活动。

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大家好,现将我院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2012年是我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先进单位关键的一年,也是创建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院在县卫生局和县中医院的领导下,按照全国基层中医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积极筹备,层层落实,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成立组织,狠抓落实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魏学斌为组长,成员有防疫专干邓志军、妇幼专干周云芳、慢病专干李宁、健康教育专干陈冬芳、中医科郝孝义及11个村卫生室负责人,并成立了村卫生室基层中医指导领导小组,由院长魏学斌同志亲自授课。小组成员明确责任,任务落实到人,分工负责,定期汇报工作完成情况,是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二、加强中医科和中医康复理疗科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 我院围绕中医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完善了各种创建资料,规范了中医药诊疗常规,充实了中医科人员及设备,并成立了中医康复理疗科、购置了大量的理疗器材,更换了中药饮片,并规范制定中药房、中药库的各项管理制度,成立了煎药室,为广大患者免费煎药。前来寻求中医药治疗的患者较前大幅增加,使我院就诊的患者中中医药治病的比例达5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中医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居民中医知识知晓率。

我们多次开展了中医药健康知识科普宣传,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提供知识储备,特别是针对传染病、流行病的宣传,是患病率明显下降。同时对老年人宣传养生保健知识、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寿命;对慢性病患者关于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知识的宣传,大大提高了他们防治疾病的信心;对孕产妇的中医保健及婴幼儿的科学喂养等知识的宣传,响应了国家优生优育的政策。并出中医健康教育宣传栏20多期,使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知晓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近几年来我们为全院职工及全体乡医共进行了中医药知识培训10多次,先后学习了《中医药适宜技术上下册》,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基础理论等内容。以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能力。 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是我县一项系统工作,我院树立了大局意识,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全镇上下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完成了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工作的准备。 皇甫庄镇卫生院

中医外科护理学常规(常见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外科 胁痛 一、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 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

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 1、按痛证的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和虚证。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和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 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外科常见疾病_护理常规

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急性穿孔 1、术前护理 (1)、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病人取半卧位,如有休克应取平卧位。 (3)、留置胃管、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 (4)、禁食、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如有休克,应按休克处理。(5)、严密观察病情,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腹痛部位、性质、有无加重。(6)进行术前备皮等工作。 2、术后护理 (1)、按外科手术后及麻醉后护理常规护理。 (2)、回病房后立即接好各种引流管,如胃管、腹腔引流管等,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3)术后继续禁食,补液,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4)、血压平稳后改半坐卧位,以利腹腔内渗液的引流。观察伤口出血,渗液情况,如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 (5)术后如有发热,腹泻及上腹疼痛,应通报医生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腹腔脓肿,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二)、急性大出血 1、术前护理 (1)、严格执行饮食护理和管理。 (2)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3)、严密观血压、脉搏、呼吸、必要时吸氧。 (4)、记录咯血与便血的量,遵医嘱用止血药或输血等。 (5)、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血压略低于正常值为宜,避免因血压过高引起再出血。 (6)、病人应安静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术后护理 (1)、按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护理。 (2)、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及观察有否继续出血。 (3)、注意观察胃管引流液的性质并记录引流量。 (4)、术后48小时,肠蠕动恢复并有排气排便,可拨除胃管,先饮少量水,如无腹胀、腹痛、术后72小时可进流质。 胃切除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按一般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术前一天过流质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 3、术前留置胃管,抽空胃液。如幽门梗阻者,应于手术前三天开始洗胃。 4、需行结肠或空肠代胃者,术前三天应开始准备肠道(包括进流质饮食、服用新霉素或红霉素、术前清洁灌肠等。) 5 需要继续剖胸手术者,术前应做口腔护理并辅导病人练习腹式呼吸及咯血。 二、术后护理 1按外科麻醉后及手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总结

2013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总结 根据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为了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我县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我局精心安排部署、分级组织实施了绛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组织实施 一是切实加强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强项目 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为确保培训质量及推广项目工作 的顺利进行,成立了项目推广专家指导组,并明确了 职能、职责和任务。以中医院为基地,各基层单位也 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了项目推广工作的 组织领导。 一、科学制定项目推广实施方案。医院也按照卫生局 要求制定了项目推广实施方案,确保项目实施有序、 有效推进。 四. 是实施项目推广全面培训,确保推广工作有序推进。根据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结合我县农村中医药现状和实际情况,我县以县中医医院为培训基地,首先对全县各乡镇医疗机构的中医及中医爱好者进行了

培训,培训推广适宜技术项目10项以上,随后多次对全县的村卫生所人员进行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并结合实际,选择性地增加了一些火罐、艾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期间严格实行签到考勤制度,培训结束后,由县项目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命题,对参培人员进行了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了统一印制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合格证》。通过培训使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发放实用的中医治疗器具,我们购买了大量的火罐、针灸针、艾灸盒、艾条等实用器具以方便将实用的技术在基层推广。 二、困难问题 一是项目培训教学的教材、资料组织不够。 二是参训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员欠缺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是培训的多,下去到现场指导的少,学员学完了以后能否很好的开展,并应运于临床这还是个未知数。 三、计划打算 为使基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好地提高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服务能力,对基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

产科十种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产科一般护理 一、护理措施 1.热情接待:产妇人院后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携产妇至床旁,说明呼叫器的使用方法。 2.介绍环境:包括浴室及卫生间的使用,医院的规章制度,取得产妇和家属的合作,通知医生。 3.填写病历:填写住院病历及护理病历,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详细阅读门诊、急诊病历记录,询问病史,进行一般产科检查,制定护理计划。 4.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食物。 5.向家属说明产妇情况,取得家属合作。 6.嘱产妇若有破膜、见红、宫缩情况应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护士应说明破膜后的注意事项。 7.每周测体重2次(晨起,勿食,相同的衣服),每周体重增加不超过0.5kg 8.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体温超过37.5℃者改为3次。必要时改试口表。 9.观察子宫收缩情况,监测胎心变化。 10.第二产程产妇进产房后,必须有医护人员陪护: (1)产妇回休养室时,详细交待分娩情况及特殊治疗,了解新生儿一般情况。 (2)向产妇交待分娩后注意事项,如注意阴道出血情况,多饮水,早下床活动等。 (3)产后24小时内的最初几个小时,护士应主动床旁巡视,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更换会阴垫。若出血多,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早处理。 (4)提供一个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使产妇得到充分休息,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能量。一般产后12小时内卧床休息,第1次下床活动床旁应有人帮助,逐步增加活动量。 (5)预防尿潴留:嘱产妇产后6小时内应排尿1次,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宫缩而出血。护士应主动提供便器或搀扶上厕所,若因膀胱过胀失去张力,不能自行排尿,试行诱导法:①温水冲洗外阴或尿道口使括约肌松弛;②便盆内盛热水熏蒸;③搀扶上厕所听流水声;④针灸:关元、气海、三阴交;⑤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1mg协助排尿;⑥无效者,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尿管,长期开放,24小时后拔除。如导尿时尿量>1000ml,应用止血钳夹闭尿管20分钟后再开放,以后定期开放,可帮助膀胱恢复功能。 (6)预防产后便秘:12小时后应下床活动,多吃蔬菜,水果,若产后2日仍未排便,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7)注意卫生,可擦浴,勤换内衣,保持皮肤干燥。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感冒。 (8)每日测体温、脉搏2次,血压1次。若体温超过37.5℃,应改为测3次/日,并及时报告医生。 11.生殖器官护理: (1)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排出的情况,排空膀胱了解宫底高度。观察恶露排出量、颜色、气味、性状等。必要时保留会阴垫,排出物有可疑情况时通知医生,必要时送病理检查。 (2)会阴护理:由于分娩扩张会阴有水肿,撕裂及侧切伤口,又紧靠肛门易 被污染,应经常清洁更换会阴垫,会阴冲洗,2次/日,至拆线,有肿胀者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2次/日,肛门痔疮肿物可给予20%鞣酸软膏涂患处或加50%硫酸镁冷敷。 (3)恢复盆底肌肉及其筋膜弹性,指导产妇适当坚持做产后保健操,避免产褥期过早劳动,预防阴道壁膨出,预防子宫脱垂。 12.母乳喂养指导: (1)按需喂养。 (2)正确含接姿势及体位。 (3)预防乳胀、乳头皲裂。 (4)母婴分离时如何保持泌乳。 13.计划生育指导。

各科常见病精深中医护理_常规

中医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温湿度。 (3 )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药适宜技术

海子滩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适宜技术总结 目录 概论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认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历史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草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为“神农尝百草”或“食药同源”。在人类生活中,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新石器时代,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

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我们祖先就利用“矾石”、“矾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矾石疗法”。据《山海经》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说文解字》注目;“矾,以矾石刺病也。”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均有矾石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进行类似今日的拔罐疗法之“角法”。这些都属于最早的手术器械,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古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特别是劳动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学方法,也有人称为“中医适宜技术”。近年来,将中医传统疗法列为中医治未病的范畴。 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有人说什么叫中医“简便效廉”就是中医的概念。 分类 一、针灸疗法是属于针法类:“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体针、头针、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等。传统医学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虚实分清,补泻适宜”。

常见疾病护理常规重点

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包皮环切术后的护理常规 1、术后及时排尿,避免因心理因素发生尿储留。 2、排尿时应注意避免尿液浸湿包扎切口的敷料,导致切口感染;如敷料潮湿及时更换。 3、术后保持心情稳定,30-40天内禁止同房(性行为),避免阴茎勃起,若有阴茎勃起的状况时,请用一只手护住伤口,另一只手用力捏痛龟头,让阴茎自然消退,以免伤口裂开。 4、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隔日换药一次;如切口有轻微疼痛,可口服止痛药物。 5、术后3~4日内,睡前也可服用镇静剂如安定2.5毫克,以防阴茎勃起,引起疼痛或出血。 6、一周内禁止饮酒和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7、术后最好穿宽松棉质内裤,避免龟头摩擦衣物后阴茎勃起影响切口愈合。 8、如果出现切口肿痛或出血请及时回医院就诊。 9、根据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拆线。 前列腺炎的护理常规 1、避免感冒、受凉(司机久坐受凉):可引起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尿道内压增加、前列腺管收缩而妨碍前列腺液排泄;寒冷也可以导致尿道内压增加而引起逆流。 2、多喝水,多排尿:因为浓度高的尿液会对前列腺产生较多的刺激。 3、多放松、不过劳、不熬夜:生活有规律,加强身体锻炼,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提高机体抗病力。每日睡前热水坐浴,定期进行前列腺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炎性分泌物排出 4、规律的性生活:性生活不正常,性生活过频、性交被迫中断等,都可使前列腺不正常充血,导致前列腺炎症的发生。 5、洗温水澡:洗温水澡可以舒解肌肉与前列腺的紧张,因此可以减缓症状。

6、避免久坐:久坐可直接压迫会阴部。如骑自行车、骑马、长途驾驶等等都可导致会阴部充血和前列腺充血,引起排尿困难及痔疮加重,尤其以长时间骑自行车最为常见。 7、按摩小腹。点压脐下气海、关元等穴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小便后稍加压力按摩,可促进膀胱排空。 8、慎用药物。有些药物可加重排尿困难,故宜慎用或最好不用。 9、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酗酒、贪食辛辣油腻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湿热内生,蕴积于生殖器官而使其充血并引起性兴奋,引起前列腺充血水肿而导致前列腺的炎症。 附:前列腺炎的危害及影响 1、影响性功能:前列腺炎容易导致阳萎、早泄。由于疾病长期未能治愈,各种症状和不适在性交后加重,或直接影响性生活的感受和质量,对患者造成一种恶性刺激,渐渐对性表现出一种厌恶感,导致阳萎、早泄等现象。 2、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由于炎症的刺激,产生一系列症状,如腰骶、会阴、睾丸等部位胀痛、尿不尽、夜尿频多等,使患者烦躁不安,影响工作和生活。 3、影响生育可导致男性不育:长期的慢性炎症,使前列腺液成分发生变化,前列腺分泌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精液的液化时间,精子活力下降,可以导致男性不育。 4、传染配偶引起妇科炎症:前列腺炎可以传染给妻子,特别是一些特殊病菌感染引起的前列腺炎,其炎症可以通过性交途径传染给妻子。如霉菌性前列腺炎、滴虫性前列腺炎、淋病性前列腺炎、非淋菌性(衣原体、支原体)前列腺炎等。 5、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精神异常:由于前列腺发生炎症,内分泌失调,可引起神经衰弱,以致精神发生异常;亦可出现失眠多梦、乏力头晕、思维迟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 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 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精选3篇)

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精选3篇) 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 时间一晃而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告一段落了,回首这段不平凡的时间,有欢笑,有泪水,有成长,有不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工作总结吧!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工作总结的开头该怎么写吧,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1 根据《**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精神,**县中医院在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认真开展了全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的各项工作,根据项目要求,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师资培训 从今年年初开始,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制定了《**县中医医院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实施方案》,从3月1日起至4月30日先后选派8名中医药技术骨干赴**西中医学院参加师资培训,采取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脱产培训,理论学习15天,实践操作15天,并在**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医医院进行实践操作培训,全部取得优异成绩,考核合格。 二、项目实施情况 我院按照《**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制定了《**县中医医院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

技术培训推广实施方案》,围绕“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的目标,狠抓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人员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从6月1日开始,对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和178个村卫生室的182名中医人员分六期共42天时间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培训内容以《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和《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为主要依据,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筛选部分项目,采取集中培训形式,通过理论讲授,观看教学录像资料,临床实践等方式,让每位学员熟悉并掌握25个常见病的针灸、推拿、刮痧技术。西医人员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重点学习培训《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以及《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有关内容,使其通过培训能够为广大群众开展中医药服务。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县中医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和用中医中药医疗疾病的技能,将进一步解决全县广大群众的看病问题,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让广大的群众受益。 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总结2 根据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为了推进医院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医院精心安排部署、组织实施了基层中医院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现将该项目工作总结如下:

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精选.

第六章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 一、.环境护理: 1.病房环境保持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2.不同类型传染病要分开收治,并按疾病的传染特点作好消毒隔离 3.病房配置血压计,听诊器,严禁不同病房交换或混用,定期消毒 4.病房配置快速手消,每次护理操作前后和离开病房进行手消毒 5.患者分泌物呕吐物等用含氯消毒液按比例配制浸泡消毒后及时处理 6.医疗废物分类放置 7.根据传染病病原体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要求,正确采集和送检标本 二、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症状消失后逐步恢复活动 三、饮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营养饮食 四、心理护理:开展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 五、健康宣教:详细介绍病房环境,探视制度,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指导,疾病知识教育 【专科护理】 加强巡视,密切病情变化,根据疾病临床特点,重点观察体温,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皮肤颜色皮疹黏膜疹的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及脱水和呼衰的临床表现 【高热护理】 1.卧床休息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鼓励多引水,出汗多要补充足够的水分 4.降温,向患者解释发热原因和降温的措施 【皮疹护理】 1.卧床休息 2.饮食,避免辛辣食物 3.观察皮疹性质数量部位的变化几伴随症状 4.皮肤护理,衣服宽松,床单位整洁,保持皮肤的清洁,用温水擦浴,进碱性肥皂,修剪指甲,皮肤瘙痒避免抓挠,结痂让起自行脱落,不可强行撕脱 【腹泻护理】 1.观察腹泻次数,量,,性状,评估脱水状况 2.注意血压,脉搏变化,记录出入量,纠正水电解质失横 3.卧床休息 4.肛周皮肤护理,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局部涂擦凡士林油膏 5.标本采集,选取脓血,黏液部分,及时送检. 【意识障碍护理】 1.病情观察,判断意识障碍程度,躁动者作好安全防范,昏迷者进行脑科观察瞳孔,角膜反射,匡 上压痛反应 2.床头抬高,15_30,头偏向一侧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有义齿者取下,出现舌后缀者用 舌钳拉出,并用防舌后缀的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4.营养支持,留置胃管性鼻饲 5.预防并发症护理,加强翻身防压疮,保持口腔,会阴的清洁

最新康复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脑出血后遗症康复护理常规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脑出血的发病主要是在原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基础上,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酒、用力排便、气候变化剧烈等外加因素使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有些患者抢救虽幸免不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后遗症均在短时间内不会恢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会加大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般护理常规: 1、体位护理①仰卧位时,双侧肩关节抬高向前,固定于枕头上,预防后缩。患侧上肢 日固定于枕头上,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者臀部固定于枕头上,预防骨盆后缩及下肢外旋。患侧下肢伸直,膝下可置一小枕,踝关节必须保持90°,以免引起足下垂。②患侧卧位时,躯干稍微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患侧上肢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③健侧卧位时,头位要固定,和躯干呈直线,躯干略为前倾。患侧上肢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头和躯干呈100度角。患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为弯曲,腿和脚均放枕头。 2、语言训练针对运动性失语的病人,让其跟着示范者的口型先进行数字、单词的练习, 逐渐过渡到进行短句、整句的训练。而针对能听、能看但不能理解含义的感觉性失语病人,可通过与其交谈,对其进行指物、指图、指字训练,增加其理解能力,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3、床上训练鼓励病人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通过健手的主动练习带动及促 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随着患侧肢体功能的改善,可在床上进行翻身练习,从向患侧转动过渡到向健侧转动;从需他人帮助到独立完成。自己能翻身后可进行坐位练习,同时下肢进行抬腿锻炼,上肢从抓、拿、握开始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卧床期的训练方法:桥式运动、抱膝运动,双手叉握等自我运动。 4、床下训练下床活动时,首先让病人站立并稳立于床沿,双手扶床栏,进行站立锻炼, 当病人能站立15分钟到20分钟时,可逐渐短步走,行走时注意纠正侧踝关节的反曲。 以免形成“内屈脚”,在病人练习独立步行时指导其学会使用手杖,拐杖,轮椅等,使其最终能借助支具和辅具完成日常活动,重返社会。 5、心理护理患者因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产生痛苦、绝望、急躁不安、 恐惧、害怕、焦虑、自卑心理,造成对治疗缺乏信心。护士应尽量体贴,关心患者,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并介绍一些功能恢复较好的病例,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根据病情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6、安全护理床栏加护,加强巡视、床头警示牌标识、环境适宜。 7、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排便困难时使 用开塞露等简易通便法协助排便,切忌用力。坚持正确服用降压药,不可骤停和自行更换,戒除烟酒,勿过度劳累,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常见护理常规

第一章常见护理常规 肿瘤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 评估患者病情、一般情况及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了解相关检查结果,做好入院指导。 (二)护理要点 1.患者入院后,按病情轻重及不同病证分别送至指定床位,向患者介绍环境和制度,介绍主管医生、护士。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搏、体重等,通知相关医生。 2.心理护理:在各种疾病中,很少有如癌症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压力,癌症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也危害家庭,不仅破坏机体正常功能,也可造成身体形象的改变,以及病人在家庭中角色的转换,加重了恐惧、有罪、愤怒、抑郁、绝望等情绪反应,这些消极情绪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致使癌细胞活跃,肿瘤发展。因此,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帮助建立积极的情绪,锻炼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充满希望,是战胜癌症的精神支柱。 3.病室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流通,根据病症特点调节适宜的温度。 4.新患者入院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体温在37.5℃以上者每日测4次:体温达39℃以上者,每日4h次体温1次,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每日记录二便一次,每周测体重1次。 5.肿瘤轻症患者应鼓励参加适应体力的活动,晚期重症者应卧床休息。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实施预防出血的措施。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严格卧床,限制活动,防止摔伤。 6.24h内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检。 7.输液时加强巡视,严防药液外渗,如有外渗应立即处理。 8.做好口腔护理工作。 9.维护病人最佳营养状态:表现为摄入足够的热量,出入量平衡,皮肤弹性好。 10.做好呕吐护理。剧烈偶吐时应及时汇报医生,并严密观察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情况。 11.做好肛周护理。如有便秘及腹泻及时处理。 12.白细胞低的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 13.遵医嘱按WHO制定的三阶梯止痛方案进行疼痛治疗,并做好疼痛护理。 (三)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如疾病防治,饮食,用药指导,放射野皮肤护理指导,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护理指导,头颈部放疗患者坚持张口锻炼方法,及定期随访。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分析

------------------------------------------------------------精品文档--------------------------------------------------------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pdf

《常见病护理常规》 目录 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中风病的护理常规 3、痿症病的护理常规 4、头痛病的护理常规 5、痫证病的护理常规 6、颤证病的护理常规 7、面瘫病的护理常规 8、眩晕病的护理常规 9、神昏护理常规 10、褥疮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安全。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床。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 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 3、即刻测量入院时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询问有无过敏史,记录在三测单 上,并通知医师。 4、一般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1次,若体温37.5℃(含37.5℃)以上者,改为 每日4次,体温39℃(含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病危、病重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及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并记录在三测单上。 5、专业护士根据首诊记录,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 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凡做各种辅助检查,一般病人由护工护送,病危、病重病人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到相关 科室检查。 10、重危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 头交接班。 11、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 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2、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 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3、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4、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并向患者做好与药 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