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病护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最终整理版)

精神病护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最终整理版)

精神病护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最终整理版)
精神病护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最终整理版)

精神病:指在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

精神应激:通常指生活中某些事件引起个体精神紧张和感到难于应付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在行为,如言语、书写、表情、行为动作等表现出来,称为~。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重量、气味)。

知觉: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幻觉:虚幻的知觉,即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类似知觉。按涉及的感觉器官不同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等。

感知综合障碍: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属性能正确认识,但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发生错误感知。

精神科暴力行为: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为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噎食: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较多,其原因主要是服用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所致。临表:进食时突然发生严重呛咳、呼吸困难、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等危象,甚至窒息死亡,应立即处理。

妄想: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指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自身密切相关的坚定不移的观念,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其特征为:①信念歪曲;②坚信不疑;③内容为个人所独有,与文化或亚文化群体的某些共同的信念不同,如迷信观念。

注意:并非独立的心理结构,而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精神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集中性与指向性。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

主动注意:又称为随意注意,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主动注意为既定目标的注意,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既往体验有关。

被动注意:也称为不随意注意,是由外界刺激被动引起的注意,没有自觉的目标,不需任何努力就能实现。

记忆:在感知觉和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起来的精神活动,为既往事物或经验的重现。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记忆增强:病态的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主要见于躁狂发作、轻躁狂或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记忆减退:指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轻者表现为回忆的减弱,如记不住刚见过面的人,严重时远记忆力也减退,如回忆不起个人经历等,可见于痴呆;焦虑症患者记忆减退较轻,只是记忆困难;抑郁症的记忆减退并非忘记,而是在心境低落的背景下对记忆的认知发生了负性改变;轻微的记忆减退也见于正常老人。

遗忘: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验,即主要指回忆过程障碍。(完全性遗忘与部分性遗忘;顺行性遗忘与逆行性遗忘。)

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物在发生的时间、具体人物或地点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疑。多见于老年性痴呆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虚构: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自己经历的记忆缺损。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

似曾相识感:新感知的事物有似曾感知过飞体验,有一种熟悉感,属认知错误。

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的功能,反映的是个体在认识活动方面的差异,是指利用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

情感(情绪):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为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木僵: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患者长时间保持一种固定姿势,尽管这种姿势并不令人感到舒适。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轻度的木僵称作木僵状态。

木僵状态:在意识清晰时出现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综合症,表现为患者的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轻者言语和动作明显减少或缓慢、迟钝,又称为亚木僵状态。严重时全身肌肉紧张,随意运动完全抑制。

缄默症: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有时可以以手示意。常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蜡样屈曲: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的患者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较长时间似蜡塑一样维持不动。

刻板动作:患者机械性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器质性精神障碍:指由于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前者称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脑外伤、颅内肿瘤、癫痫等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由脑以外的躯体疾病引起的,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等。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指一组包括病因如脑部的感染、肿瘤、血管性疾病、中毒、外伤、脑变性病等因素直接损害脑组织所致的精神障碍。

谵妄:是病因学上无特异性的急性认知损害综合症。是常见的急性脑器质性精神症状。其核心表现是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基础上出现意识内容障碍,可表现为注意、知觉、思维、记忆、精神运动性行为、情绪障碍和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

痴呆: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意识障碍。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为慢性脑综合症,是常见的慢性脑器质性精神症状。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精神障碍的总称。它包括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内脏器官疾病…、营养代谢疾病…、内分泌疾病…、染色体异常…、物理因素引起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情况。此外,饥饿、疲劳、外科手术所致精神障碍也归属于躯体所致精神障碍的范围。

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物质或成瘾物质、药物,指来自体外,能影响人的情绪、行为,改变人的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依赖:指一组由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行为、认知和生理症状群,包括强烈的对精神活性物质渴求;尽管明知对自身有害,但仍难以控制,持续使用;耐受性增加、出现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强制性觅药行为:指使用者将寻找药物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中心,高于任何其他活动如责任、义务、道德等。

精神依赖:又称心理依赖,指患者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强烈渴求,以期获得服用后的特殊快感。

躯体依赖:又称生理依赖,指由于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使机体产生了病理性适应改变,以致需要精神活性物质在体内持续存在,否则机体不能正常工作,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

滥用:又称有害使用,指一种不适当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方式,且反复使用导致明显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学业、工作,损害躯体、心理健康,甚至导致法律问题等。

耐受性:指反复使用某种物质后,其效应逐渐降低,若欲达到与初期使用相同的效应,必须加大剂量。交叉耐受性是指对某种精神活性物质产生了耐受,往往对同类药理作用的物质也产生耐受性,如吗啡与其他镇痛剂、酒精与许多镇静催眠药之间常发生交叉耐受现象。

戒断状态:指因减少或停用精神活性物质或使用拮抗剂所致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突然停用引起的适应性反跳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酒精是一种亲神经性物质,一次相对大量饮酒即可导致精神异常,如果长期饮用可以引起各种精神障碍包括依赖,戒断综合征以及精神病性症状。除精神障碍之外,常出现躯体损害的症状和体征。酒精是一种亲神经性物质,一次相对大量饮酒即可导致精神异常,如果长期饮用可以引起各种精神障碍,包括依赖,戒断综合征以及精神病性症状。除精神障碍之外,常出现躯体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单纯性酒精戒断反应:长期大量饮酒后停止或减少饮酒,数小时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出汗、心动过速与血压升高,手、舌或眼睑震颤,失眠,厌食,焦虑,头痛,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可有短暂的视、触、听幻觉或错觉。95%以上的戒断反应为轻到中度,一般在戒酒后8h内出现,24-72h达高峰,2周后明显减轻。

震颤谵妄:在长期酒依赖的基础上突然停止饮酒或减少酒量时,引发的一种历时短暂、并有躯体症状的急性意识模糊状态。大约在停饮48h后出现。经典的三联征有:伴有生动幻觉或错觉的谵妄、全身肌肉震颤和行为紊乱。幻觉以恐怖性幻视多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发作具有昼轻夜重的规律。

酒中毒性脑病:长期(〉5年)大量饮酒引起的严重脑器质性损害。临床主要特征:谵妄、记忆力缺损、痴呆和人格改变,绝大部分患者不能恢复正常。常见病有①②③:

①韦尼克脑病(WE):是慢性酒中毒常见的一种代谢性脑病,一般在酒依赖基础上,连续几天大量饮酒,又不进食,引起维生素B1缺乏所致。临床以突然发作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典型的急性WE患者可出现三组特征性症状:眼肌麻痹、精神异常、共济失调。

②柯萨可夫精神病:也称柯萨可夫综合征、遗忘综合征。多在酒依赖伴有营养缺乏的基础上缓慢起病,也可在震颤谵妄后发生。临床以近记忆缺损、顺行性或逆行性遗忘、虚构和错构等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还可表现为幼稚、欣快、定向力障

碍。往往经久不愈,仅少数患者可恢复正常。

③酒中毒性痴呆:在长期慢性酒精中毒之后缓慢起病,先是记忆障碍、人格改变,随后逐渐发展为痴呆。严重者不能自理,预后差,多因严重躯体并发症而死亡。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无意识及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多迁延。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轻性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CCMD-Ⅲ将神经症分为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

焦虑症:原称焦虑性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的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往往伴有头昏、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两种形式。

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特征为: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景产生强烈恐怖,明知过分、不合理、不必要、又无法控制,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及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有回避行为,并因此影响正常生活。强迫症:(OCD)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特点:患者意识清晰,明知强迫内容不必要、无意义,但不能控制,因无法摆脱强迫症状而痛苦、焦虑,自知力良好,主动求治。

神经衰弱:是以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为主要特点的一组神经症。其特点:脑力工作不能持久;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烦躁;睡眠障碍;不是继发于躯体或其他脑器质性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精神发育迟滞:指个体在发育阶段(18岁前)因先天或后天各种不利因素导致精神发育停滞或受阻,造成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不良。

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又称多动症。主要特征: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指儿童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这些以下航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正常儿童的调皮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为严重。

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特发于儿童少年期,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原因,表现为焦虑或恐惧情绪的精神障碍。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一贯、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精神药物:指那些对中枢神经具有高度亲和力、能够改善患者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药物。按临床作用特点可以分为6类: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躁狂药,抗焦虑药,中枢神经兴奋药;促智药,脑代谢促进药。

电痉挛治疗:(ECT)是使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降低痉挛阈值,引起患者意识丧失、皮质广泛性脑电发放和全身性痉挛,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第一、二章精神病的基本知识

0、①公元前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精神医学之父。②现代精神病学之父:德国克雷丕林;③美国第一位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先驱者是琳达.理查兹。

1.①精神疾病的观察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②精神症状的检查方法:主要是观察和交谈,能否发现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别是某些隐蔽的症状常取决于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检查技能。

2.感知觉障碍主要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①感觉障碍的形式: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②知觉障碍的形式:错觉,幻觉幻觉(按涉及的感觉器官不同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真性幻觉、假性幻觉)。③感知综合障碍分为4种: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时间…、运动…、非真实感。

3.思维障碍主要包括: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㈠思维联想障碍:①思维速度和量的异常(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②联想连贯性异常(思维松弛、思维破裂、

思维不连贯);③联想途径异常(病理性赘述、思维中断\阻滞);④联想形式障碍(持续言语、重复言语、刻板言语);⑤思维自主性异常(思维被加强\思维插入、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

㈡思维逻辑障碍:①病理性象征性思维;②语词新作;③逻辑倒错;④矛盾观念。

㈢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影响、被洞悉...、释义..、夸大..、罪恶..、嫉妒..、钟情..。

㈣与其他心理活动相关的思维障碍:妄想性知觉、妄想性情绪、妄想性回忆。

4.注意障碍的形式:注意增强、…涣散、…减退、…转移、…狭窄。

5.记忆障碍的形式: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似曾相识感。

6.智能障碍的类型: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7.痴呆的临表: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其他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进等。

8.假性痴呆分为:刚赛综合征、童样痴呆、抑郁性假性痴呆。

9.谵妄与痴呆的区别在于是否出现意识障碍。

10.意识障碍:①以意识清晰度下降为主的类型有:嗜睡、意识混沌、昏睡、昏迷。②以意识内容变化为主的:谵妄状态、梦样状态、朦胧状态。③自我意识障碍:飞卫:人格解体、双重人格\自我、交替人格、人格转换。

11.情感障碍:㈠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高涨、欣快、情绪低落、焦虑、恐惧);㈡情感稳定性障碍(情感淡漠、情感麻木、情感脆弱、情感爆发、病理性激情、易激惹性);㈢情感协调性障碍(情感倒错、情感幼稚、矛盾情感、被强加的情感、病理性心境恶劣)。

12.意志:㈠意志障碍:分为: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缺乏、矛盾意向。㈡动作与行为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刻板动作、模仿动作、作态)。

13.自杀行为(按照程度的不同)分为:自杀意念,自杀威胁,自杀姿态,自杀未遂,自杀死亡。

14、注意增强常见于神经症。

第三章精神科护理技能

1.精神疾病的康复有三项基本原则:功能训练、全面康复、回归社会。

2.噎食的临表:进食时突然发生,轻者呼吸困难,不能发音,呼吸急促,严重者喘鸣,Heimlich征象:手不由自主地以V 字状紧贴颈部,面色青紫双手乱抓。重者口唇、黏膜及皮肤发绀,意识丧失,抽搐,全身瘫痪,四肢发凉,二便失禁,呼吸停止,心律加快。

3.木僵的分类:紧张性木僵、抑郁性..、器质性…、心因性…。

4.木僵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急性应激障碍。

5. 对有出走念头的患者放在工作人员的视力范围之内,工作人员一般多常识件观察一次患者:10-15min

6.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介绍期、认同期与工作期、结束期。

第四章器质性精神障碍(按起病的急缓和病程长短,分为谵妄和痴呆。)

1.谵妄:临表:①意识障碍:以意识清晰度下降为主(核心症状);②错觉和幻觉:多以恐怖性的为主;③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不连贯,言语凌乱,注意与思维破裂相鉴别;④心境异常:情绪异常非常突出,包括恐惧、焦虑、抑郁、愤怒、甚至欣快;⑤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和近记忆障碍最为明显,特别是新近发生的事情难以识记。

2.痴呆的临表:记忆减退(常见)①认知功能障碍、②语言障碍、③人格改变。

3.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NFS原发性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相为痴呆综合征。临表:持续进行性的记忆、智能障碍,伴有言语、视空间技能障碍、人格改变及心境障碍。轻度的近事遗忘和性格改变是早期症状,随后理解、判断、计算、概括等智能活动全面下降,导致不能工作或操持家务,直至终日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发音困难,口齿不清,言语杂乱。

4.血管性痴呆(VD):由于脑血管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相的疾病。临表:早期症状、局限性NFS症状和痴呆症状。

5.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脑内异常放电,导致突然发作的短暂的脑功能障碍,出现全身性或局部的抽搐。根据其临表不同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

6.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表:㈠急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急性脑病综合征(如谵妄),其特点:起病急、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㈡慢性躯体疾病引起或急性脑病迁延而来慢性脑病综合征,其特点:缓慢发病、病程迁延和不伴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人格改变、遗忘综合征。

7.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①阿片类物质主要药理作用:镇痛、镇静,抑制呼吸中枢,抑制胃肠蠕动,兴奋呕吐中枢,缩瞳,欣快。②并发症:营养不良、便秘和感染性疾病较为常见。

8、酒中毒性脑病:常见病有①韦尼克脑病(WE)②柯萨可夫精神病③酒中毒性痴呆

第五章精神分裂症(临点:思维、情感、行为意向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

1、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临表:思维障碍。

2、临表:㈠前驱症状:①个性改变②类神经症症状③言行古怪④多疑、敌对及困惑感。针对以上症状,根据出现频度的高低排列次序为注意减退、动力和动机下降、精力缺乏、抑郁、睡眠障碍、焦虑、社交退缩、猜疑、角色功能受损和易激惹。㈡感知觉障碍:幻觉(最突出,以幻听最常见)

㈢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最多见)、被动体验、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贫乏;

㈣情感障碍:情感平淡或淡漠。

㈤意志与行为障碍:意志减退、紧张综合征(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

3、临分:①偏执型(青壮年、中年或更晚。临点:以妄想为主,常伴幻觉\听)、②青春型(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等症状为主要表现)、③单纯型(青少年期;临点:不知不觉发展起来的离异行为、社会退缩和工作能力下降)、④紧张型(青年或中年。急性起病多见。临点: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或单独出现)、⑤未分化型。

4、精神分裂症治疗首选:精神药物治疗。

5、精神分裂症各类型中治疗效果最差的是单纯型。

6、药物治疗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未治率;足量足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尽量单一服药,提高用药安全性;以促进患者回归社会为治疗最终目标。

第六章心境障碍(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可伴幻觉、妄想;)

1、心境障碍具有的特点:反复发作,大多数能缓解。

2、心境障碍可有表现:情感高涨;情感低落;有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有反复发作倾向,发作期间多可缓解。

3.抗躁狂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①碳酸锂(首选锂盐)、②氯丙嗪或氟哌啶醇③抗惊厥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为锂盐的重要辅助药。

4、①碳酸锂主要从肾脏排除;②锂盐治疗急性病例时,血锂浓度宜为0.8-1.0mmol/L 。

5、抑郁发作:常用抗抑郁剂:三环类或四环类抗抑郁药。

6、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抗胆碱能作用。

7.躁狂症“三主征”:心境高涨、兴奋话多、易激惹。

8、抑郁症“三主征”分别是抑郁心境、兴趣或愉快感丧失。

第七章神经症(症状:情绪症状、感觉过敏、躯体不适症状、精神易兴奋等)

-1、精神症患者的情绪症状以_焦虑_、_恐惧_、_抑郁_和_易激惹_多见,而且混合存在。

0、目前最常用的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SSRI 正在取代苯二氮卓类药物而成为抗焦虑首选药物

1、焦虑症:Ⅰ、广泛性焦虑症:㈠特征:缓慢起病,以广泛且持久的无明显对象的烦恼、过分担心和紧张不安。㈡临表:

①精神方面:核心症状:过分担心而引起的焦虑体验;②躯体方面:运动性不安(患者小动作、不能静坐、搓手顿足,或自感战栗),肌肉紧张(多表现为紧张性疼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跳过速、胸闷气短、口干、便秘或腹泻等);③警觉性增高:对外界过于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干扰;④其他症状:疲劳、抑郁、强迫、恐惧等。

Ⅱ、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伴濒死感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突然出现,历时5-20分钟,自行缓解。临表:①惊恐发作:失控感、濒死感;②回避及求助行为;③预期焦虑。

3、恐惧症:临表及分类:㈠特定恐惧症:以惧怕特定的情境或物体为主,旧称单纯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恐惧,并有回避行为而影响了生活或引起明显苦恼。㈡广场恐惧症:又称场所、旷野恐惧症等。对特定的场所或环境产生恐惧并回避的神经症(最常见);㈢社交恐惧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4、强迫症的临表:㈠强迫观念:强迫怀疑(核心症状)、强迫性思穷竭虑、强迫联想、..回忆、..意向;㈡强迫动作:强迫检查、..询问、..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

5、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类型:躯体化障碍(Briquet综合征)、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6、神经衰弱的临表:精力易疲劳(基本症状)、精神易兴奋、情绪障碍(易烦恼和易激惹)、睡眠障碍(最常见:入睡困难)、其他(紧张性疼痛,如头痛)

7、分离(转换)性障碍:也称癔症、歇斯底里。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的精神症状。㈠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记忆;㈡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不快的心情,以转化为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但症状与患者的现实不相符,也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

Ⅰ、解离性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分离性精神病(分离性木僵、分离性附体障碍);Ⅱ、转化型障碍:①运动障碍:临表:肢体瘫痪、肢体震颤、起立或步行不能、缄默症或失音症。②抽搐发作;③感觉障碍:临表: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异常、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

8、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点:三组核心症状: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

第九章儿童及少年期精神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的临表: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不良为主要表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2.儿童孤独症的临表: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智能障碍;其他(注意缺陷、多动症)。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又称多动症。临表:注意障碍、活动过多或冲动、学习困难、神经和精神发育异常、品行障碍。

4、品行障碍:临表: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对立违抗行为、合并问题。

5、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临表: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焦虑症。

第十章人格障碍

1、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对外来压力不能适应和应对、在工作中和爱情方面无能、易与他人发生争吵、能在感情方面攫住他人。

2、常见人格障碍的临点:㈠偏执型人格障碍:(特点(极度)①敏感、多疑),②人际关系紧张;㈡反社会型:(特点:对抗社会或有犯罪行为)易冲动、缺乏内疚感、冷酷无情、生活层次低下;㈢边缘型:(特点:情感脆弱、依赖、性情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承受压力无能)不定性情感、自残行为、人际关系不稳定、生活层次低;㈣依赖型:(特点:缺乏自信、过度依赖)自尊低下、寻求帮助、被抛弃感;㈤分裂样:(特点:行为观念奇特、情感冷漠、孤独偏爱、脱离社会及人际关系差)情感淡漠、性格孤僻、远离社会;㈥表演型;㈦自恋型;㈧强迫型:过分谨小慎微、严格要求、或追求完美但内心有不安全感;㈨冲动型:情感爆发、难以自制的冲动;㈩焦虑型:经常性紧张焦虑。

第十一章精神科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1、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冬眠灵)、氟哌啶醇、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

2、抗精神病药的治疗作用:①消除\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②激活或振奋作用(改善阴性症状);③非特异性镇静(控制激越、兴奋、躁动或攻击行为);④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3、抗精神病药的常见不良反应:㈠锥体外系反应(最常见):临表:①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②急性肌张力障碍③静坐不能

④迟发性运动障碍(反应出现最晚)。㈡体位性低血压:临表:突然改变体位时,出现头晕、眼花、心率加快、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可引起晕厥、摔伤。个别病理诱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时可呈现出休克症状。㈢体重增加;㈣过度镇静:临表:思维、行为迟滞;乏力、嗜睡;注意力不易被唤起无欲、主动性降低;对周围环境缺乏关注;睡眠过多,活动

减少;㈤胃肠道不良反应:临表:口干、恶心、呕吐、食欲缺乏、上腹饱满、腹泻、便秘和麻痹性肠梗阻。㈥尿潴留;㈦白细胞减少症:临表:乏力、倦怠、头昏、发热等全身症状轻重不等的继发感染症状,如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㈧恶性综合征(NMS):①高热;②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肌肉强直、运动不能等);③意识障碍;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流涎、心动过速、血压不稳);⑤急性肾衰;⑥循环衰竭。

4、临床常用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不良反应有:口干、便秘、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心电图改变、肝功能异常等)、舍曲林、米氮平、文拉法辛、曲唑酮。

5、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在肝脏体内代谢。

6、抗精神病药物加至治疗剂量所需时间为1-2周

7、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机制:E阻断中枢多巴胺D2受体。

8、抗精神异常药分为_抗精神病药_、_抗抑郁药_、_抗躁狂药_和_抗焦虑药_。

9、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主要有_氟哌啶醇_和_亚氟利多_。

简答:

1.对暴力行为的预防:①合理安置:保持环境安静、宽敞、明亮整洁,避免不良噪音;②注意观察病情力争在暴力行为出现之前发现并及时处理;③减少诱因:态度和蔼,避免刺激性言语;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④提高患者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如捶沙袋、做运动等;⑤控制精神症状:及时告知医生患者的暴力倾向;长期或短期的药物治疗;⑥注意沟通交流方式:切忌语言动作简单生硬,避免威胁性、紧张性或突然性的姿势;⑦加强人员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

2.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㈠寻求帮助,有效控制局面:首先呼叫其他工作人员寻求帮助,与患者距离保持1m左右,从背后或侧面组织患者的冲动行为。㈡巧夺危险物品,行动果断迅速:努力用真诚的语言安抚、劝导患者放下凶器或杂物;乘其不备时拿去;㈢心理疏导:通过表达对患者安全及行为的关心,缓解患者心理紧张;㈣适当运用保护性约束:医护人员齐心协力迅速进行保护性约束,并开医学保护性约束医嘱,以缓解语气告诉患者约束原因,同时做好患者的安全保护工作。患者安静后解除约束,保护器具及时收好。

3.出走的预防:①与患者建立治疗性的信任关系:主动接触患者,做好耐心细致地的疏导工作,引导正性行为,鼓励患者战胜疾病;②给患者创造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患者按医嘱服药,严防藏药。③善于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严格交接和实施安全措施;④督促和组织患者参加娱乐活动;⑤做好夜间巡视工作,巡视时间不定时,避免发生患者外逃;⑥患者外出治疗及检查时,专人陪护,严格交接班和实施安全措施,禁止单独外出;⑦加强与家属的联系,鼓励家属探视。

4.走失后的处理:①患者走失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寻找,查找患者走失的原因和患者可能去的地方;②要立即通知家属和单位协助寻找,并及时报告护理部、值班护士长;③工作人员要管理好病房内其他患者,患者返院后要劝慰患者,不要埋怨、训斥和责备患者,加强护理,详细记录并严格交接班,防止再次出走;④分析病房及医院有无不安全隐患,如:病房门不牢,患者在护士视线范围内活动。

5.躁狂症的临床症状:心境高涨、兴奋话多、易激惹。(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①心境高涨: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喜悦与兴奋。患者终日沉浸在欢乐的心境之中,持续地愉快,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洋洋自得,表情活跃而傲慢。②思维奔逸:患者表现为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给人信口开河的感觉。③思维内容障碍:患者表现非常自信,过高评价自己,言语内容夸大,吹嘘自己才华出众、权威显贵等;④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对人一见如故,主动接触打招呼,喜欢热闹场面,爱管闲事,办事缺乏深思熟虑,有时挥霍无度,不考虑以后生活等;好接触异性,举止轻浮;⑤躯体症状:外表皮肤看来干燥、发红。口渴多饮,食欲旺盛易饥饿,忙碌不能安静,无暇用餐,体重一般减轻;睡眠明显不足等;⑥其他:部分躁狂发作时可伴有一定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活动紊乱,并伴有冲动、攻击行为,临床上称为妄性躁狂。

6.抑郁状态的临床症状:抑郁心境、兴趣或愉快感丧失(核心症状)㈠抑郁心境:情感基调低沉、灰暗。患者主诉生活没意思,整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煎熬、不能自拔。㈡自我评价过低:患者总以批判的眼光、消极的否定态度看待自己,吧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对前途无望,对自己一生表示无助、绝望;㈢精神运动迟滞:患者兴趣索然、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主感精神不足,疲乏无力,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记忆力减退,行为缓慢等;㈣自杀观念和行为:通畅逐渐产生,随症状加重,自杀念头日趋强烈;㈤昼夜节律:晨重夕轻,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㈥躯体症状:患

者面容憔悴、目光呆滞,食欲减退,患者终日不思茶饭,无饥饿感,体重明显下降。头痛、心悸、胸闷、恶心便秘等严重者可达疑病程度。早期可有性欲降低。㈦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强迫、恐怖、癔症、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症状;可出现抑郁性假性痴呆。

7.与躁狂症有关的护理诊断:①有对他人施行暴力行为的危险与易激惹、好挑剔、过分要求受阻有关;②卫生\穿着\进食自理缺陷与躁狂兴奋、无暇料理自我有关;③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兴奋消耗过多、进食无规律有关;④睡眠形态紊乱:入睡困难、早醒与精神运动性兴奋、精力旺盛有关;⑤有受外伤的危险与易激惹、活动过多、好挑剔有关;

⑥自我认同紊乱与思维障碍(夸大妄想)的内容有关;⑦便秘与生活起居无规律、饮水量不足有关。

8.与抑郁状态有关的护理诊断:①有自伤(自杀)的危险与抑郁、自我评价低、悲观绝望等情绪有关;②卫生\穿着\进食自理缺陷与精神迟滞、兴趣减低、无力照顾自己有关;③睡眠形态紊乱:早醒、入睡困难与情绪低落、沮丧、绝望等因素有关;④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抑郁导致食欲下降及自罪妄想内容有关;⑤自我认同紊乱与抑郁情绪、自我评价过低、无价值感有关;⑥应对无效与情绪抑郁、无助感、精力不足、疑病等因素有关;⑦焦虑与无价值感、罪恶感、内疚、自责、疑病等因素有关;⑧便秘与日常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有关;⑨有受伤害的危险与精神运动抑制、行为反应迟缓有关。

9.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护理诊断:①有对他人施行暴力的危险与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意向倒错及自知力缺乏等因素有关;②有自杀的危险与命令性幻听、自罪妄想、意向倒错及焦虑抑郁状态而产生的羞耻感有关;③不依从行为与幻觉妄想状态、自知力缺乏、木僵、违拗、担心药物耐受性及新环境的不适应有关;④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幻觉、妄想、极度兴奋、躁动,消耗量明显增加,紧张性木僵而致摄入不足及违拗不合作有关;⑤睡眠形态紊乱与幻觉、妄想、兴奋、环境不适应、警惕性高及睡眠规律紊乱有关;⑥感知觉紊乱与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感知觉改变有关;⑦沐浴\卫生自理缺陷与丰富的精神症状、紧张性木僵状态、极度焦虑紧张状态、由于自伤或他伤导致行动不便及精神衰退有关;⑧应对无效与无法应对妄想内容、对现实问题无奈、难以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有关;⑨便秘与木僵、蜡样屈曲、意志行为衰退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副作用有关;⑩社交交往障碍与妄想、情感障碍、思维过程改变有关。

10、试述恐惧性神经症的临床特点: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特征为: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景产生强烈恐怖,明知过分、不合理、不必要、又无法控制,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及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有回避行为,并因此影响正常生活。

11、试述焦虑症的临床特点及基本类型:①焦虑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的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往往伴有头昏、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焦虑性神经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是继发于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等的焦虑都不属于焦虑性神经症。分为①广泛性焦虑、②惊恐障碍两种形式。

①又称为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缓慢起病,以经常或持续存在的焦虑为主要临床相,如过分担心、紧张、害怕等。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过速、胸闷气短、口干、出汗、便秘或腹泻等,如轻微震颤、坐立不安等。

②又称急性焦虑障碍,通常无明显诱因,在没任何客观危险和特殊恐惧环境下,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惊恐发作常突然出现,终止迅速,一般历时5-20分钟,自行缓解。临表:惊恐发作:失控感、濒死感;回避及求助行为;预期焦虑。

12、试述强迫症的临表及特点:㈠临表: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也有起病于童年者,多数为无明显诱因缓慢起病,其基本症状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可以为一种也可几种症状同时存在。以强迫观念最多见,强迫行为多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顺应行为,常见的有强迫检查、..询问、..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㈡特点: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冲动或观念是来自于自我,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的患者可表现为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强迫症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以及其他神经症症状,但都不是主要临床相。

13、试述神经衰弱的主要临表:常有多种精神和躯体症状,归纳为:①精力易疲劳:是本病的基本症状。患者自感精力不足,思维迟钝,工作不能持久,精力不易集中,脑力劳动效率下降,做事丢三落四。②精神易兴奋:患者对指向性思维感到吃力,而非指向性斯沃却很活跃,如看报纸看电视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和回忆增多且杂乱,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声、光的感觉过敏。③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易烦恼和易激惹。患者感到现实问题困难重重,无法解决而烦恼;另一方面自控能力下井,遇事易激动好发脾气,但事后又后悔,或伤感、落泪。④睡眠障碍: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其次是多梦、易醒,或自感睡眠浅。⑤其他方面:患者可有紧张性疼痛,如头痛最多见。

14、试述焦虑与恐惧的异同点:㈠焦虑是指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在缺乏相应客观因素或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患者感到顾虑重重,紧张不安,来回走动,插手顿足,感到大祸来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濒死感、失控感、呼吸困难等,常见于焦虑症、恐惧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等疾病。

㈡恐惧是指面临不利的活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病态的恐惧是一类不以人意志愿望为转移的恐惧情绪,病人会对一些本身不具有威胁性的物品、环境或活动产生一种极度紧张的心境,虽然患者能意识到这种恐惧感是没必要的,但无法摆脱,并出现明显回避行为,常见于恐惧症,也可见于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恐惧症患者常有明显的焦虑,且程度较重,脱离恐惧对象后症状会减轻。

15.精神药物给药护理措施:㈠发药时,确认患者将药物服下,提防患者弃药藏药;㈡口服给药时,长效缓释片不可碾碎服用,以免降低药效;㈢肌肉注射时,须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㈣静脉注射给药,速度必须缓慢,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㈤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倾听患者的主诉,发现问题及时与患者的医生进行沟通;㈥当患者处于兴奋冲动、意识障碍或不合作时,可按医嘱强制给药,给药方式以肌肉注射为宜,也可选择口崩片或水溶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