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品学》考试知识点

《商品学》考试知识点

《商品学》考试知识点
《商品学》考试知识点

评价型质量监督:是指国家商品质量监督机构通过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检验和检查,考核合格后,以颁发产品的质量证书、标志等方法确认和证明产品已经达到某一质量水平,并向社会提供质量评价信息,实行必要管理的一种质量监督活动。

商品质量商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明确规定的和通常隐含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线分类法J是将分类对象按照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若干层级,每个层级乂分为若干类U,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面分类法:乂称平行分类法,是把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的分类标志划分成彼此没有隶属关系的若干组独立的类U,每组类U构成一个“面S再按一定的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

商品检验:指商品的供货方、购货方或者第三方在一定条件下,借助某种手段和方法,按照合同、标准和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惯例,对商品的质量、安全及卫生性能、规格、质量、数量以及包装等方面进行检査,并做出合格与否或通过验收与否的判定或为维护买卖双方合同法权益,避免或解决各种风险损失和责任划分的争议,便利商品交接结算而出具各种第三方有关证书的业务活动。

商品标准的分级:从世界范圉来说,标准通常被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际标准、行业或专业团体标准:我国的标准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产品责任J指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使消费者受到人身、财产的损害时,该产品的生产者及销售者应对被害人负有的法律责任。

商品交换使用价值与消费使用价值:商品乂不同于一般的物,它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劳动产品。因此,商品对于其生产者、经营者来说,没有直接的消费使用价值,但有间接地使用价值,即可以用它来进行交换而获得所需的货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成为企业效益的源泉。马克思把这种使用价值称为形式使用价值。为了反映这种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及其本质,我们把它称为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在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中,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充当了自己的对立物一使用价值的角色,价值作为特殊的有用性,满足了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交换需要。马克思吧商品对其消费者、用户所具有的直接的消费使用价值称为实际使用价值。它是山具体劳动赋予商品以各种有用性而产生的,是山商品的有用性在实际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作用而形成的。我们把这种使用价值称为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

商品标识信息和商品分类信息:商品分类借息:反映了商品项U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商品标识信息:反映了某代码与某商品项U的一对一关系

商品质量监督:商品质量监督是根据国家的质量法规和商品的技术标准山国家指定的商品质量监督机构对商品的生产.流通的商品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督的活动IS09000族标准;ISO 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

商品条码:山国际物品编码委员会(GPI)规定的,用于表示零售商品、非零售商品、物流单元和位置的标识代码的条码。(P35)

商品代码:是为了便于识别、输入、存储和处理,用来表示特定商品项

U-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规律排列的符号。(P21)

商品使用价值:指商品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意义或积极作用,或者指商品具有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能力。

过程与过程方法:过程: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方法: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应用过程方法时,必须对每个过程,特别是关键过程的活动进行识别和管理。

商品细目:是对商品品种的详尽区分,包括产品的规格、花色、质量等级、产地、品牌等,

能够具体地反映商品的特征。

商品质量评价:商品质量评价是商品属性(特征与特性的总和)是否满足规定和潜在要求(人和社会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的一种判断。

狭义的商品质量评价和广义的商品质量评价

狭义的商品质量评价:商品潜在使用价值的评价,如商品验伪、商品检验等

广义的商品质量评价:商品实际使用价值的评价,主要表现为商品效用的评价,如商品鉴定、商品质量评比、商品质量调查监督等。

后熟J指瓜果、蔬菜类食品脱离母株后继续成熟的现象。

运输包装:以运输储存为主要U的包装。它具有保障商品的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验等作用。

销售包装:以销售为U的,与内装商品一起到消费者手中的包装。它具有保护、美化、宣传商品,便于陈列,方便消费者选购、携带、使用的作用。

商品品种结构与消费结构相符合的规律:品种必须适应消费结构要求,品种对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大类商品品种应与全社会需求吻合,各类商品品种应与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消费需求吻合。

商品品种结构;指在一定范W商品集合体中,对于各类商品及每类商品中不同品种的组合状况及相对数量比例的客观描述。

真空包装和充气包装:为了减少被包装物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发生生理、化学变化而采取的包装措施,一般采用①防透氧的复合塑料薄膜②排除包装内部的气体充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主要用于食品包装、避免氧化变质、抑制霉菌、细菌生长等。

质量策划: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制定质量U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U标。

法定检验: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指定的a要进出口商品执行强制性检验,未经检验合格不许出口或进口,以维护国家的信誉和利益

商品包装:是商品流通过程中为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体名称,也包括为达到上述U的而釆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商品目录:在商品分类和编码的基础上,用表格、文字、数字和字母等全面记录和反映商品分类体系的文件形式。

商品的生命周期评价

商标:商标是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生产或销售的商品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专用标记,这种标记通常用文字、图形或文字、图形的组合图案构成。

商品质量检验:是根据商品技术标准规定的基本内容,运用一定的检验技术和方法,主要对商品的自然质量做全面科学的鉴定,将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以综合评价商品质量,作出合格与否的判定的全过程。

监督管理检验:国家质检总局及其许可的商品检验鉴定机构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对进出

品商品有关企业的检验部门和检验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对生产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评

审,对进出口商品进行抽査检验等。

商品包装标准:商品包装标准是指为了确保商品在储存、运输和销售中的安全和科学管

理的需要,以包装的有关事项为对象制定的标准。这些事项包括如术语、容器、尺寸、

标志、防护技术、试验方法、设讣程序、抽样检验、质量体系、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

等。

标准化的本质是什么?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一项活动,一个过程。其对象是可重复的事物。这个活动包括了从标准的编制、发布到实施的全过程。

EAN正式成为全球化的编码组织的标志事件是什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什么时间加入EAN的?

标志事件:2002年11月,UCC正武加入EAN,并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EAN 码也能在北美地区正常使用,且美国、加拿大新的条码用户将采用EAX条码识别商品。中国物品编码中心1991年4月加入EAN。

商品使用价值具有哪些特点?

在社会规模和社会总量上有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这种质山市场交换所形成的,存在于每种商品使用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值或标准值。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购买者与购买者之间的比较、选择和竟争关系,使每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市场上形成了统一的社会标准,这就是大众认可的标准和国家规定的标准。

关于质量定义的理解.商品质量是指商品特性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求的程度,说明商品满足人们需求的深度,反映商品个体的使用价值。

理解EAN/UCC-13商品标识代码的结构。店内码主要应用于哪些商品?山13位数字组成,该代码有三种结构形式,每种代码结构分为三种形式。

厂商识别代码:III 7-9位数字组成,其左边2-3位数为前缀码。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一向申请厂商分配。厂商识别代码左起三位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分配给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前缀码。商品项U代码:H I 3-5位数字组成,是无含义代码。商品项U是按商品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商品群类。山厂商根据有关规定自行分配。校验码:用来校验其他代码编码的正误。il?算方法见GB12904。

店内码用于标识商店自行加工店内俏售的商品和变量零售商品

商品分类的唯一性原则是指什么?

商品分类时,在同一层级范W内,只能采用一种分类标志,不能同时采用两种或多种分类标志,以确保每种商品只能出现在一个类别里,不能在分类体系里重复出现。

什么是商品目录?商品目录由哪几部分构成?国际商品目录包括哪些,其制定主体是谁?

商品目录:在商品分类和编码的基础上,用表格、文字、数字和字母等全面记录和反映商品分类体系的文件形式。

目录的构成:商品名称及讣量单位、商品代码和商品分类体系

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哪些?各种抽样方法的适用情形如何?

常用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使用悄形:简单随机抽样:一般W况下,被检批的批量较小时,将被检批中各单位商品编号,利用随机数表抽样,可避免检验员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分层随机抽样: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批量较大且质量也可能波动较大的商品批,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有很好的代表性,是U前式样最广、最多的一种抽样方法。

如何区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代号分别有什么特点?其制定的主体是谁?商品标准的类型有哪些?企业标准在什么情况制定和废止?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指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对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总义,必须在全国范M内统一的标准。行业标准:我国行业标准是指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需要在行业范ffl内统一制定和实施的标准。地方标准:我国地方标准是指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情况下,需要在某地区统一制定和使用的标准。企业标准:我国企业标准是指山企业制定发布,在该企业范W内统一使用的标准,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

准和行业标准时,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特点:制定主体:类型:制定和废止悄况:

商品分级常用方法有哪些?其工作原理如何?

分级方法:白分记分法限定记分法限定缺陷法工作原理:a分记分法:是按商品的各项质量指标的要求,规定为一定分数,其中重要的质量指标所占分数较高,次要的质量指标所占分数较低。各项质量指标完全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其各项质量指标的分数综合为100分。如果某一项或儿项质量指标达不到标准规定的要求,相应扣分,其分数综合就要降低。分数总和达不到一定等级的分数线,则相应降低等级。限定记分法:是将商品的各种质量缺陷(即质量指标不符合质ft标准)规定为一定的分数。山缺陷分数的总和来确定商品的分级。商品的缺陷越多,分数的总和越高,则商品的品级越低。限定缺陷法:是在标准中规定商品的每个质量等级所限定的质量缺陷的种类、数量以及不允许有哪些质量缺陷。商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包括哪些?P11商品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

商品学的研究内容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人?环境为系统,以商品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上的表现形式-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为中心,以商品属性不断妈祖商品交换和消费需要以及其他社会需要为主线,具体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性质;商品分类与编码:商品品种及其演变规律;商品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商品质量管理、质ft监督、质量与安全认证;商品标准与标准化;商品检验;商品包装与商标:商品储运与养护;商品与资源、环境:新商品开发;商品消费心理;商品广告:商品文化;商品美学;商品法规;商品地理;各类商品营销学;商品消费科学与教育等。研究任务:A、知道商品使用价值的形成。B、评价商品使用价值的高低。C、防止商品使用价值的高低。D、促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

在对进出口商品评价鉴定时,具体检验内容包括哪些?进出口商品检验业务,包括di 口商品品质检验,出口商品包装检验,进口商品品质检验>进口商品残损检验,出口动物商品检疫,进出口食品卫生检疫,进出口商品?量鉴定,运输工具检验以及其他国家或商品用户要求实施检验、检疫等。

商品使用价值的动态系统由哪些要素构成?

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需要,商品,使用价值。

商品分类时应遵循些原则?商品有哪些分类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原则:1、科学性原则次系统性原则3、可延性原则4、兼容性原则

5、综合实用性原则

方法:1、线分类法。也叫层级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按照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 逐次地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乂分为若干类U,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信息容量大,层次性好,逻辑性强,符合传统应用习惯, 既对手工处理有好的适应性,乂便于计算机处理。但结构弹性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

2、面分类法。乂称半行分类法,是把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划分成彼此没有隶属关系的若干组独立的类U,每组类U构成一个面。面分类法具有较大弹性,适应性强,但不便手工处理。

商品包装有哪些构成要素?各要素具有哪些作用?什么是商品包装标准?商品包装构成的四大要素: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结构造型与表面装潢技术。各要素的作用:1、包装材料是包装的物质基础,是包装功能的物质承担者。

2、包装技术是实现包装保护功能,保护内装物的关键要素。

3、包装结构造型是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艺术的具体形式。

4、包装装潢时通过艺术画面和文字美化、宣传和介绍商品的主要手段。

标准:指为了确保商品在储存、运输和销售中的安全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以包装的有关

事项为对象制定的标准。

引起商品质量劣变的化学变化形式有哪些?

氧化,分解,水解,聚合,老化,腐蚀。

如何理解商品的经济性P83和安全卫生性?

经济性是指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都能用尽可能少的费用获得较高的商品质量,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消费者也感到物美价廉。

安全卫生性是指存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安全和健康不受伤害的能力。干燥防《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食品腐败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丁燥防霉是通过各种设施降低商品的含水量,使其水分含量在安全储运水分之下,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腐败主要是腐败细菌作用于食品中的蛋口质而发生的分解反应。

什么是戴明循环?

戴明循环的含义是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有形商品应当具备哪些质量特性?商品质量评价的标准有哪些?了解重要商品分类编码标准的特征,包括《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主要产品分类》、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等。我国的《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与联合国的《主要产品分类》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理解现代意义商品质fi的内涵。

现代商品质量观应当包含自然质量、无形质量、社会质量三个层次。自然质量是指商品满足消费者明确和潜在需求的各种物质性特性。无形质量是指与商品有关的各种服务。商品的社会质量是指商品从事生产、流通、消费、废弃整个生命周期满足全社会利益所必需的特性。

影响商品质fi的因素有哪些?

1、人的因素

人的质量意识,责任感,事业心,文化修养,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等。

2、生产过程的因素

市场调研;产品服务设计;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质量检验与包装

3、流通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

运输装卸:仓库储存;销售服务

4、使用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

使用范围和条件: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废弃处理理解商品品种、质量、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商品使用价值(UV)、商品品种(S)和商品质量(Q)之间的关系:UV=f(S,Q) 1、商品品种是从宏观群体角度,从不同种类商品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量的差异广度来体现商品使用价值。2、商品质量是从微观个体角度,从同种类商品满足人们同一需求的质的差异深度来表现商使用价值。3、商品品种研究比商品质量研究的层次更高。4、商品品种构成效益的基础,商品质量已构成效益的关键,品种虽对路,但质量不合格,经济效益同样为零5、质量、品种和效益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求效益,就必须抓质量,上品种:上品种,不抓质量,品种自然淘汰;抓质量,不上品种,质量无法体现:抓质量,上品种而不求效益,生产就失去了U的,质量、品种自行消亡。

常用的分类标志有哪些,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

1、用途分类标志:不仅适合于对商品大类的划分,也适合对商品类别、品种的进一步详细划分。对于多用途的商品不宜采用用途分类标志

2、原材料分类标志:不仅使分类清楚,而且还能从本质上反映每种商品的性能和质ft

特点、品种特性及其使用保管要求差异?对于多种原材料制成的商品,以及商品质量、品种特征与原材料关系不大的商品,不宜采用原材料分类标志。

3、加工工艺分类标志:同一种商品,使用相同的原材料,釆用不同的加工工艺, 其性能特征会有很大差异,形成不同的商品品种。对于加工丄艺不同,但成品性能特征不会产生实质性区别的商品,不宜采用加工工艺分类标志。

4、化学成分分类标志:A、以主要化学成分作为分类标志的商品B、以特殊化学成分作为分类标志的商品C、对于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或易发生变化及对商品质量影响不大的商品,不宜采用化学成分分类标志。

5、以商品的产地作为分类标志

IS09000族标准的四个主要标准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

商品包装有哪些构成要素?各要素具有哪些作用?什么是商品包装标准?常见的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有哪些?

要素:(1)包装材料:包装的物质基础,包装功能的物质承担者。<2)包装技术: 实现包装保护功能、保持内装物质量的关键。(3)包装的结构造型: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的具体体现。(4)包装装潢:通过画面和文字美化、宣传和介绍商品的重要手段。标准:指为了确保商品在储存、运输和销售中的安全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以包装的有关事项为对象制定的标准。

在什么情况下需变更商品标识代码?

I)商品的新变体是否取代原商品(2)商品的轻微变化对销售的影响是否明显(3)是否因促销活动而将商品做暂时性的变动<4)包装的总重量是否有变化理解发展生态包装应遵循的原则。

3R1D原则是日前?世界公认的发展生态包装的原则O 1. Reduce原则。要求包装物质减量化,即包装在满足容纳、保护、方便、传达等功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材料使用的总量,反对过分包装。2. Reuse原则。要求包装可重复使用,这样既节约材料资源、能源9 乂避免了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乌兰或处理带来麻烦。

3.Recycle原则。要求包装可回收再生,即废弃的包装物质或能量容易通过生产再生制品或焚烧回收热量或堆肥改善土壤等方式,达到再利用的U的。

4.Degradable原则。要求包装可降解腐化,山此可避免形成永久垃圾,污染环境,而且符合“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生态自然循环规律。

贸易技术壁垒主要表现哪些方面?我国是如何釆用标准去打破贸易技术壁垒的?

i、l)各种技术法规(2)严格的技术标准(3)商品及其包装的特殊要求和规定<4)工业产权、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5)质量认证和认可制度、物料编码系统、计量单位、标志等。(6)业务信息的计算机联网技术

2:现在国际采用的标准有四类:一是国际标准:二是出口国要参考进出口的标准:三是按本国标准生产;四是采用买方或卖方双方共同协商同意的技术要求。质量管理发展经

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具有什么特点?

质量检验阶段一-事后把关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一-预防控制,防检结合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一-具有科学性、全员性、全过程性、全面性

气调.低温、干燥、辐射防霉腐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气调是根据好氧性微生物需氧代谢的特性,通过调节密封环境中的气体的组成成分,降低氧气浓度,来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理活动、酶的活性和鲜活食品的呼吸强度,达到防霉腐和保鲜的一种方法。

低温多利用低温抑制霉腐微生物繁殖和酶的活性,以达到防霉防腐的U的。干燥是通过

各种设施降低商品的含水量,使其水分含量在安全储运水分之下,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辐射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r射线辐射状照射商品的方法。

如何理解标准化的经济效果?

标准化的经济效果是指制定和贯彻标准所取得的有用效果与所付出的劳动耗费的比较。标准化经济效果是相对值,对劳动的有效性、揭示比率、效率的关系。标准化经济效益是一个绝对值,表明收益的大小。

商标按用途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营业商标、商品商标、等级商标、保证商标、服务商标。

商品学研究的学派有哪些?

技术学派,经济学派,综合学派。

商品标准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合理简化商品品种规格的效果;具有促进互相理解、互相交流、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效果;在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具有全面的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经济效果;在商品交换与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具有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效果;在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效果;早国际贸易中,具有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效果。

商品种结构合理化的总原则是什么?

商品品种结构必须与人们实际需要和消费结构及其变化相适应。首先9商品品种结构必须同消费者需求结构相一致,这就是说,商品品种必须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团体、不同人群的消费者水平和消费偏好。其次9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和消费需求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商品品种结构也随之变化和调整,以保证商品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及其结构的相符程度达到最优化。提高商品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相符合程度,对于全面满足消费需求,加速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保证企业计划的顺利完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运输包装的收发货标志包括哪些内容?

FL:商品分类图示标志、GH:供货号、HH:货号.PG:商品规格、SL:数量、ZL:质量、CQ:生产日期、CC:生产工厂、TJ:体积、XQ:有效期限、SH:收货地点和单位、FH:发货单位、YH:运输号码、JS:件数。

理解产品责任的含义及其类型。

产品责任指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使消费者受到人身的、财产的损害时,该产品的生产者及销售者应对被害人负有的法律贵任。类型:疏忽责任、担保贵任、严格贵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物流学知识点总结汇编

第一章 物流(logistics ):“物流”是指以最低的成本,按顾客的要求,将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以创造物质资料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及形质效用,具体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包装加工、信息管理等构成要素。 特点: (1)具有鲜明的顾客导向。 (2)强调在物流费用和顾客服务水平之间求得平衡。 (3)物流属于一个全过程的活动。 (4)物流活动是由一系列的要素构成。 (5)强调了物流服务的基本功能,即空间效用、时间效用以及形质效用。商流与物流联系 (1)它们都属于流通领域,是商品流通的两种不同形式,在功能上互相补充。通常是先发生商流后发生物流,在商流完成以后再进行物流。 (2)它们都是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流动,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商流与物流区别 (1)流动的实体不同:物流是物质的实体流动,商流是物质的社会实体的流动。 (2)功能不同:物流创造物质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而商流创造物质的所有权效用。(3)物流与商流又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商流与物流分离的现象 分类: 1 按物流研究范围的大小,物流可分为宏观物流、中观物流和微观物流 2 按物流活动在企业中的地位角度进行分类,物流可分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及废弃物物流等。 3 按物流作业执行者的角度分,可以分为企业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4 物流活动发生主体的角度分,可以分为工业企业物流、商业企业物流(包括批发企业物流、零售企业物流等)、非盈利组织物流(包括医院、社会团体、学校、军事等单位物流)及废品回收企业物流等。 现代物流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1)物流的服务价值:物流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服务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树立企业和品牌的形象,有利于和服务对象结成长期的、稳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这对企业长远的、战略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降低成本价值:物流合理化有大幅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作用,对改善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降低和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有重要作用。 (3)实现快速反应(4)改善企业管理水平 现代物流管理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1)降低物流费用的消耗(2)改善我国的经济运行,实现质量的提升 (3)发展、壮大新兴的产业部门 第二章 运输的概念:运输是人和物的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运输的地位 (1)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2)可以创造“场所效用”,相当于通过运输提高了物的使用价值 (3)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构成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1)合理设计运输网络(2)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3)提高运输工具的装载率(4)开展联合运输 (5)开展流通加工(6)推进共同运输(7)充分利用社会化运输力量 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1)提高货运速度,加快运输工具及货物资金的周转 (2)减少货损、货差,提高货运质量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现代物流学自考重点必背

2018年《现代物流学》重点 第一章概述 1.物流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1)物流概念的孕育与萌芽: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2)分销物流学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3)现代物流学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到现代; 2.现代物流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电子化2)网络化3)社会化4)集约化5)系统化6)国际化 3.物流的作用:1)物流贯穿商品生产流通全过程; 2)物流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价值; 3)提升效益,增加销售和盈利; 4)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物流系统的特点: 1)目的性2)整体性(特点中最重要的)3)协调性4)专业性5)先进性与开放性5.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1)物流功能个别管理阶段; 2)物流功能的系统化管理阶段; 3)物流管理领域扩大阶段; 4)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阶段; 5)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 6.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 1)物流作业管理2)物流战略管理3)物流成本管理 4)物流服务管理5)物流人力资源管理6)供应链管理 7.物流管理的原则: 1)总体上,坚持物流合理化原则,兼顾成本与服务,合理配置,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 2)宏观上,完善支撑要素建设,配合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规划和指导; 3)微观上,不仅要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还应该实现服务的专业化与增值化; 4)服务上,遵循7R原则,即适合的数量、质量、时间、地点、商品、价格、优良的印象)8.物流标准化的特点: 1)复杂性2)固有性3)科学性4)民主性5)经济性(特点中的重点)6)国际性

9.物流标准化的意义:以前曾出过案例分析题 物流标准化对于提高物流作业标准,加快商品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 1)物流标准化能够实现物流各环节衔接的一致性,加快流通速度; 2)物流标准化是实施物流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3)物流标准化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 4)物流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 5)物流标准化便于同外界系统的连接; 6)物流标准化是加快物流系统建设的捷径; 10.物流标准化的内容:物流系统标准化、物流作业标准化、管理组织工作标准化; 第二章仓库与库存管理 11.仓库的功能: 1)储存与保管2)调节供需平衡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4)配送与流通加工 12.仓库的分类: 1)按用途分: a. 自用仓库;b.营业仓库;c.公用仓库; 2)根据保管形态分:a. 普通仓库;b.保温仓库;c.特种仓库;d.水上仓库; 3)根据建筑形态分:a. 按建筑构造分:平房仓库、多层仓库、高层仓库、地下仓库等 b.根据建筑材料分:钢筋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板、木制建筑、钢骨架建筑仓库 4)根据功能及其分:a. 储存仓库 b. 流通仓库;c. 配送中心;d. 保税仓库; 13.仓库管理原则: 1)质量第一;2)预防为主;3)讲究科学;4)提高效率;5)确保安全 14.库存的分类: 1)按其在生产加工与配送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分: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产成品库存; 2)按经营过程的角度分类: a)经常库存; b)在途库存:是指处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上的库存,即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不能被使用,但是它仍然是 库存的一部分; c)安全库存:指为了预防不确定性因素(短时间内的大批订单、交货期延长)而准备的库存; d)投机库存:是指为了满足正常需求之外的某种需求而准备的库存; e)季节性库存;f) 促销库存g) 呆滞库存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doczj.com/doc/d516723296.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基础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

基础心理学知识 一.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如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重点学派: 其他: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学派,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认识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丘脑:感觉(嗅觉除外) 上丘脑:嗅觉 下丘脑:内脏 底丘脑:肌肉张力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巴浦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 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 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被抑制。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抑制: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细胞的兴奋叫护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过程中的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复习要点整理版

第一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导论 1、现代物流的概念 所谓现代物流是指为了实现客户满意和挖掘“第三方利润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需求预测、为用户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有效地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由生产地送到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 2、物流的分类 按照物流涉及的领域分类:宏观物流、微观物流 按照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分类: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 按照物流活动的地域范围分类: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 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 按照从事物流主体分类: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 其他物流种类:绿色物流、虚拟物流、军事物流和定制物流 3、物流的作用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 物流是保障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 物流是保证商流顺畅进行的物质基础 物流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因素 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4、物流的功能 物流的基本功能:运输功能、保管功能、包装功能、装卸搬运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功能 物流的增值功能能:增加便利性服务、加快反映速度的服务、降低成本的服务、延伸服务 5、现代物流的观念和理念 物流系统化观念 现代物流的“7R”理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条件下,将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成本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 “黑大陆”、“冰山”、“第三利润元”理论 “效益背反”说 “成本中心”说 “利润中心”说 “服务中心”说 “企业战略”说 “商物分离”说 6、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 电子商务物流就是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依靠计数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所进行的物流(活动)7、电子商务物流的特征 物流信息化 物流自动化 物流网络化 物流智能化 物流柔性化 8、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物流观念 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的运作方式 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经营形态 电子商务将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9、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物流是电子商务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 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 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 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 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 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 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产生 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 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 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奥苏伯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说来要经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名称学习,但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 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 化。一般说来,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 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句子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 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下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 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观念总是带有总体性上位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

现代物流管理考试重点整理

现代物流管理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4*3’) 1.(P2)物流: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P31)物流战略:物流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采取的竞争行动与物流业务的方法,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并支持企业战略所需的与“物”相关的,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废弃物、一般供应用品及专业服务的控制系统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的谋划和方略。 3.(P59)物流系统:崔介何认为: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与包装设备、搬运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P133)仓储管理:仓储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质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更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 5.(P147)包装: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包装定义为: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6.(P157)装卸搬运: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改变物品的存放状态与位置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装卸搬运包括装卸和搬运两部分,装卸是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或卸下运输设备,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7.(P171)配送: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配送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8.(P203)流通加工: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流通加工定义为: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是指某些原材料或产成品从供应领域向生产领域,或从声场领域向销售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物流效率、方便用户、促进销售和维护产品质量,在流通领域对产品进行的初级或简单再加工。 二、单选(10*1’) 1.条形码的作用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大学物流经济地理知识点

种物流的地域布局问题的学科。 简答 1-8-2学科性质:物流经济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它同许多相邻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互补充和借鉴,因而具有综合性特征。 1-8-3核心内容:生产的地域系统布局,在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基础上,集合经济发展特点,吸收其他学科成果,用全新的物流经济理论,对其研究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即创建了物流经济地理学。 1-8-5文件明确发展物流业P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第一次明确了物流产业的地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其理论依据是,现代物流业是跨经济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复合性产业,现代物流的发展虽然有不少是可以和其他经济领域、其他产业有一定差异和区别的“个性”领域,但是更多的是“共性”或者“通性”的领域。 1-8-6产业特点P8 ①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②物流产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③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1-8-7物流业发展的重点P9 ①加强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②加快物流企业改革步伐,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要求,组建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型物流企业 ③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和标准化的建设④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

经济渊源:①各类生产部门和企业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上的差异性 ②地域空间上的各特定地区所具备的空间条件的差异性 ①统一计划原则 ②合理利用资源原则 经济原则 ③减少不合理运输原则 ④发展生产地域分工原则 ⑤尽可能地平衡发展原则 政治原则 ⑥缩小城乡差别原则 ⑦巩固国防原则 2-6-3中国生产力布局的重心演变经历4个阶段P23 以协调沿海与内地关系为主线, 以争取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速 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度、宏观效益为目标,生产力 布局大幅度向东部地区倾斜 建设为中心,以备战和建设战略后方 施内陆地区 为基调,以工业布局为主体的生产力 发展战略 布局跳跃式向西推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