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2011年由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出版,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其编辑保罗〃麦基里《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不胫而走,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引领并孕育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包括“制造业数字化革命”,而且包括“能耗互联网革命”,还包括生物电子、新材料和纳米等技术革命。类似前两次工业革命,随着新技术创新在多产业显现并加速扩散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看,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解决能源枯竭和严重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但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开发利用不仅面临着枯竭,而且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新技术革命浪潮应运而生,其核心之一就是要解决资源和能源枯竭及其生态问题,所以有学者甚至认为这次技术革命浪潮是以绿色技术

革命为主要特征的。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正在加快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替代传统能源上已初见成效。

它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工业化进程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使用机械生产替代人的劳动,降低生产成本,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但与前两次比较,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一个重大差别,就是用机器替代脑力劳动,并在更大程度上替代体力劳动。在过去30年里,信息技术革命日益向智能化迈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物流、服务和家务劳动等领域的广泛使用,越来越把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发展,人类社会将走向智能化。

它是新材料和纳米等技术革命广泛扩散应用的现实后果。纳米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其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并根据需要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与分子制造出新的物质。目前,超导、生物医用、光电子等新材料层出不穷,纳米技术方兴未艾,不仅使原有的劳动对象发生了质变,而且大大增加了新的劳动对象。特别是,纳米技术通过3D打印,采用“添加式制造”方式,能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降低到传统生产方式的1/10,大幅度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与前两次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长达六七十年甚

至上百年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它在诱发一系列技术创新浪潮的同时,将导致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从而使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彻底重构。

第一,在国际分工中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传统比较优势将再遭到大幅削弱。随着机器人性能的改善,机器人的单位产出成本将有可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比廉价劳动力的成本还要低廉,大量重复性劳动岗位将被机器人替代,一部分体力劳动者将从制造业等部门中淘汰出来。目前,全球机器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比例已高达33%。机器人的大量采用,不仅将抑制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提高,而且将导致大量体力劳动者的失业,很有可能阻断发展中国家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于能否占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技术的制高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在使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失的同时,也将使机器人、可再生能源、新材料、3D打印机、纳米技术、生物电子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新的主导部门,这些产业在装备制造、产品研发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中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使单纯的体力劳动者难以生存。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主导部门的核心技术上不能取得国际领先地位,那么它原先在传统工业上的国际竞争优势最终也将丧失。这是因为,每一项技术革命的重大作用远非局限于新

兴产业部门,它还将通过组织创新与自身所创造的新型通用技术的共同作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这些产业的生产率发生跃升。这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最终丧失“世界工厂”优势地位的根本性原因。

第三,分散式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将取代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传统生产方式。前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以集中化的工厂生产为基础,并采用中央集权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的生产方式,大权掌握在少数工业巨头手中。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随处可见的可再生能源由数百万自我生产并将盈余通过能源互联网进行整合和分配的生产者,代替了石化能源巨头控制和操纵能源生产与分配的生产方式。与这种可再生能源新的生产方式一样,以3D打印为基础的数字化生产可以使每个人都成为生产者,从而出现了“社会制造”的生产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建立家庭式工厂,通过在线交流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与传统工厂经营模式不同,在新型智能化帮助下,网络用户不需要生产车间就可实现设计的量产和销售。这种分散式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将更有助于实现经济民主、改善收入分配和生产生产社会化。

第四,将推动经济全球化格局和发展中大国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目前,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是“集中生产、便于销售”的生产组织模式,大量食品和制成品从遥远的发展中国家远销到发达国家,在这种长距离运输中产生了大量的

碳排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能源压力。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经济全球化模式:机器人的采用将阻止制造业继续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并使相当一部分制造业逐步回流发达国家;分散式和社会化生产方式将使“分散生产、就地销售”成为大国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新模式,从而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拿我国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扭转制造业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分工格局,有助于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就地工业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工农业比邻而居”的生态发展模式。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今全球性危机仍在继续蔓延中,一场重大的变革迹象已经呈现,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场新的变革。一些专家学者把这场新的变革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围绕此话题,以问答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问:现在大家都在谈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且有不同的看法,该如何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 答:近年来,工业革命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新观点。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三维)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他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 综合有关论述,我们这样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作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

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问: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将有四大特征: 一是生活方式将凸显个性化。在“制造数字化”时代,人的个性化需求将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得到个性化满足,从而实现人的个性最大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人的个性化时代。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二是新能源将呈现无污化。人们目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显得紧张,并将逐步进入枯竭期,需要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而且具有无污染的绿色特征,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生产方式将表现为分散化。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极大改变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实现个性化生产、分散化生产。生产组织方式将不需要大规模的厂房,不需要大批工人,也不需要往各地销售,而将实现家庭工厂化,每个家庭购买一台打印机即可实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自己在电脑中设计自己想要的产品,然后直接“打印”出来。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将改变以前的“集中的大规模生产”,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械化,即机器生产普遍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即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即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

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碳排放“脱钩”的基础之上,绿色工业革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资本相关要素的“全面脱钩”,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还是需要在技术、制度、组织和物质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则是尽早达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峰值”,接着就能促进其出现下降,从而实现生态资本要素的“盈余”。2015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元年 2014年的热门词汇“工业4.0”,是一个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概念,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2015年,随着新一

三次工业革命对比

1、背景条件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3)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5)国外市场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全球扩张,美、德、意、日等国的统一,使国内市场扩大; (3)近代自然科学突破性的发展,并迅速转为生产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科学理论的突破; (2)“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要。 2、、特点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发生于英国,后发展到法、美、德、意等国; (3)发明者多数为劳动者,发明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的总结;(4)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 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4)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5)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电力、钢铁、化学、电讯、汽车、石油等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超过前二次科技革命; (2)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额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3)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3、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的比较: 相同点: (1)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①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第二次: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③第三次: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的出现;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②第二次: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 ③第三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人们的衣食住 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②第二次: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 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但差距进一步 拉大; ③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不同点: (1)从社会环境看:前两次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 (2)从发明者看:第一次主要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后两次多是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取得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概述 挑战机遇及对策建议

第四次工业革命 (详细提纲) 一、概念 (一)四次工业革命概述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3.第三次工业革命 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可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4.第四次工业革命 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

革命。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涵 1.核心 ?CPS(Cyber-Physical System) CPS(信息物理系统)包容了与工业相关的智能电网、智能产品、智能(生产)建筑、智能调配和智能物流等内容,它将工厂的所有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集成在一起建立网络。CPS 可将所有相关的物理设备(在世界范围内)连接到互联网上,使得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功能。由于CPS 有互联网支持,它创造出智能产品、智能生产程序与过程,构建起新的智能工厂。 国内已有的“物联网”但远远不是这个“物联网”。但是国内已有的互联网成果有可能被引用到中国的CPS 中来,腾讯的微信、马云的淘宝、百度的中文搜索都可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作用。 ?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能够管理复杂的事物,不容易受到干扰,能够更有效地制造产品。在智能工厂里,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自然地相互沟通协作。智能产品理解它们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被如何使用。它们积极协助生产过程,回答诸如“我是什么

读《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上) ——阅书中第一部分“即将爆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感 书本信息: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会长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由张体伟、孙豫宁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摘要: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杰里米·里夫金由实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引出他眼中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燃料其高价格、有限性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并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此,作者提出了新经济的“五大支柱”,阐明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宏图——将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智能电网、分散式微型发电厂、人人参与能源的生产与销售环节、碳排放控制到最低水平,这些都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改变。另外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一些城市和地区正在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所进行的尝试。 正文: 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名词,想必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自187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很多新发明、新技术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带来的交通变革、新通讯技术的发明等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00多年过去,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新兴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享受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都是建立在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上面的,随之而来的资源危机、环境问题、资源掠夺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就是促使作者去思考人类未来如何发展的原动力,而其最终的结论则是让很多人都吃惊的名词——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确,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完全没有听说过“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但是读完本书的第一部分后,我就被作者的远见卓识深深折服。 书中作者谈到自己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石油和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并导致严重气候危机的时候,是否会产生出一种“后碳”时代的新经济模式?经过约10年的思考、实践、讨论和总结后,里夫金率先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并开始在欧洲各国进行宣传和推广。在他的设想中,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全球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将可以在自己的家庭和办公室里生产出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共享,就像现在在互联网上发布和分享消息一样。与此同时,还将带来一场社会革命,从根本上重塑经商模式、人际关系和教育方式。 在杰里米·里夫金看来,要想成功地过渡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下五个方面的支柱缺一不可: 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 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 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 5、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要的电可以通过洲与洲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 这五个方面的支柱产业缺一不可,不过在当前的情况下需要一一落实。结合我对书本内容的了解,我想谈谈我所理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愿景: 其实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原因在于现在的经济模式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比如现在我们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特别是石油的价格持续走高,导致全球范围内与石油相关的产品的物价上涨,民众购买力下降,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2008年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其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工业4.0作为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的国家战略,在传入中国之后,立马成为舆论的焦点。国家发改委在8月7日发文公告,将为工业4.0中核心的概念之一——物联网出台重大产业政策,媒体的热度更不在话下,根据百度搜索的结果,现在跟工业4.0相关的搜索页面已经达到800多万,国内知名的信息化平台e-works也制作了非常专业的工业4.0的专题,但对于很多用户,太复杂的信息化专业词汇,反而让很多从事商业的用户,无法真正深刻地理解到工业4.0真正带来的跨革命影响和带来的全新商机。 因此,在众多的工业4.0资料中,挑出一本比较具有系统性、描述更加“平民化”的书对我们全面深刻了解工业4.0意义重大。由西门子公司工业领域首席执行官(CEO)鲁斯沃撰写,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费尔达芬工业峰会系统领导2030年的配套材料——《工业4.0:即将袭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就是这样一本著作。 本书从经济和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工业怎样才能使中欧工业到2030年仍能保持一个成功的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到2030年,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并取代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哪些领域,通过哪些产品和什么样的服务,可以使我们取得成功以及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本书试图为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答案。每个章节都从非常特殊的角度表达了对工业4.0的独特看法。所有这些观点综合在一起可以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目前工业产业发展所处岔路口的情形。 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 本书的三大特点: ①内容系统、全面。让读者可以清楚地知晓工业4.0的来龙去脉,移动互联网的兴 起如何带动物联网等数字化工厂的发展。从不同专家的视角对工业4.0进行了阐释 与构想,可以激发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思考,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快消品范畴的变革, 已经辐射到制造业的设计生产流程。 ②语言不太“接地气”,非专业人员不好上手。由于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外文翻译, 文字不是非常通俗易懂,虽然将每个概念都解释得很透彻,但其中还是难免的涉及 了许多制造业的专用语,而且中间几章感觉较水,精华集中在前两章和后两章。 ③激发新产业商机洞察。这本书并没有大篇幅地介绍技术,而是从整个产业链的角 度去阐述将来的变革和可能的新产业商机,特别是对于智能软件的展望。未来的三 维CAD设计软件不再是设计到制作,而是设计和制作同时进行,或许将来的中望 3D通过移动互联网,就可以直接操作实时控制数控机床、3D打印的加工进程了。 作为在工业4.0概念刚刚兴起的第一本权威专业“参考书”,并没有过多的介绍工业4.0,而是试图通过各个专家对工业4.0的不同看法、阐释与构架来介绍工业4.0,遗憾的是但到最后还是没有给出一个工业4.0的具体概念,只是把讨论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做了引导。(相比于国内对工业 4.0的各种着急忙慌的解释,显示出了德国学者治学的严谨与负责任,工业4.0是德国提出的,作为世界的顶尖制造强国,德国至今还未能给出工业4.0的一个确切定义,而国内各种概念、技术、蓝图已经炒作的沸沸扬扬了。)本书最大的特色与作用在于通过不同视角与方向的切入,让我们一方面对工业4.0有一个初步的浅显认识了解,另一方面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_0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 篇一: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以新能源之光照亮中国未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张璐 近日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慢慢回味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现的新世界,未来的宏伟蓝图逐渐在脑海中显现——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了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成为维系全球正常运转的核心动力,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产能装置,每座建筑都是一座小型发电机,除了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并通过四通八达的能源共享网络回收至国家电网,四处已不见冒着污浊烟气的汽车和工厂,也不必担心过量的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天蓝水清草绿,一派祥和的氛围??想象着这些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场景,惊叹于作者高瞻远瞩、大胆创新的思维。 当今社会,石油和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高企的油价、遍及大海和陆地的对石油资源的角力追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让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地球正在凋零。而这,就是前两

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社会。而前两次工业革命还告诉我们,只有高瞻远瞩、抢占先机,才能引领世界变革,实现大国崛起。英国在18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 命中率先完成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率先推动重工业变革,开创了电气时代,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当前的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20XX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元,不稳定因素增加,能源安全堪忧;20XX 年初,我国遭遇雾霾袭击,多城市pm2.5含量“爆表”。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契机,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推动科技创新,破解能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领先于世界。 中国要如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在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发展经济,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是新一届政府第一次提出经济发展的思想与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思想,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国力的关键。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道路。技术革命始终是工业革命的核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 推荐:顾鸣来源《中欧商业评论》文?毛明江 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普及,到21世纪初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再到超越单纯依赖工业制造获利的“去工业化”,构成了中国的“三次工业革命”。 企业的生生死死,原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如同人之生死一样。但是,如果企业出现了群体性危机,甚或是倒闭潮,那就肯定是哪里出了不小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会诊,准确诊断,并开出行之有效的药方来。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了惊人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有约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这些企业大多是制造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苏浙粤一带。实际上,危机早在去年就已经出现,2007年一年仅广东一省倒闭的企业就超过1万家。 今年以来,随着山东大批外资企业的撤离,浙江绍兴三成以上的纺织企业停产或关门,以及台州的飞跃集团、义乌的金乌集团等大型明星民营企业的相继倒下,使人感觉到企业倒闭潮已经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蔓延,企业危机已经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传染。 火热的7月和8月,继中央4位常委赴沿海各地调研企业之后,我们兵分三路,分赴制造业最发达的浙江、江苏和广东实地调研,了解问题,采撷案例。 “今年只要不亏就是万幸,希望熬到明年日子能好过点。”东莞厚街镇辉博鞋材厂厂长陈龙很没有底气。由于没有订单,这家70多人专做鞋底与鞋跟的工厂已经3个月没有正常开工了。工人们象征性地每天上班一小时,虽然无事可做,但陈龙还是必须每人发放1 100元的基本工资。陈龙不敢让工人放假,他害怕过几个月后如果订单来了到时招不到工人。“每天都能听到同行倒闭的消息,也许明天关门的就是我。”

辉博鞋材厂的处境是当前从东莞到佛山、从台州到温州、从昆山到无锡成千上万家制造企业的缩影。“目前企业遇到的困难之多和压力之大,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最突出的。”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企业的共同感受。 我们都知道,本轮危机的爆发,有着诸多的国际国内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也有着中国企业自身的因素。在之前的5月辑中,我们探讨了诸如通货膨胀、银根收紧、股市动荡、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壁垒增高、环保成本加大等外部因素,并寻求解决办法;现在,我们继续将视角内移,深入探讨企业内部的必然。往往正是在外部因素的诱导之下,我们才发现了那些潜在的致病因子,这些因子不在今天爆发,也迟早会在明天后天发作。 因此,我们必须回归根本,从源头上为中国企业寻求通往天堂之路。 经过两个多月的关注、调研、梳理、思考,我们不光在现实问题里沉淀,还侧重于寻觅那些在危机中求存求变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从那些跃动着生命力的点点星火,我们预见并倡言中国企业必然要攀爬的那根藤蔓——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造就了机械、电气和信息技术。如今,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正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到来。在未来,厂商们将以“信息物理系统”为框架建立包含其设备、仓储系统和工业产品的全球性网络。在制造业领域,CPS包含能够独立交换信息的小型智能机械、存储系统和高效的产品设备,他们能够独立地完成运作和互相控制。微信账号:gallopeng 随着CPS的设备基础改进到涉及制造、工程、材料使用和供应链以及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业工序,智慧工厂似乎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全新的途径来生产产品了。智能产品的特征十分明显,它们总是被投以关注的目光,我们都知晓它的发展历程,也了解它的当前状况,同时我们也了解它实现的方式。当指令经过CPS系统时,纵向需要经过工厂和公司的商业流程,横向则连接了可以实时管理的衍生价值体系,这两方面共同构建了嵌入式制造的系统网络。此外,每一条指令都需要流经过程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 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工控自动化技术作为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主要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问题。虽然自动化系统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效益,但它对企业生产过程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未来,“工业4.0”将首先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人机互动以及 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2 根据公司2016年反腐倡廉教育月推荐学习书目,我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全新概念,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地冲击! 该书向我们介绍的观点,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本书一问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这足以显示这本书的分量,也说明第三次工革命已悄然来到。 《第三次工业革命》用大量的事实和各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清晰的告诉我们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方向: 1、和之前的两次工业革命一样,发端一定是能源的重新整合。 实质上工业革命就是对能源的革命。从消耗人力、到消耗煤炭到消耗石化,能源的开发效率逐步提升,带动了所有产业的整合提升。 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是能源的革命。现在以消耗石化资源的工业模式难以为继,不单单是开采和资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地球已经难以承载今日能源消耗之累。人类必须要改变,否则不单单是工业发展,文明的存在都面临挑战。 所以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能源利用的革命。未来将大力发展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包括天阳能光伏产业、风力水力发电、地热和潮汐发电。以氢燃料为贮存形式的电力格局将取代今日的能源网络。 2、互联网虽然目前没有对工业结构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但是为上述的能源结构的改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因为如太阳能或者风力发电,它的结构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发电组织发达的电力网络完全不同。未来的人类能源倾向于自给自足,节约利用。 每家每户可以通过自己建筑的改造,依靠风力或者太阳能生产能源。除了供给自身家庭使用外,通过氢燃料储存或者接连到电网中供其他工业生产使用。这些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出现是不可能实现的。互联网将所有人类分解成为一个个节点单元,所有的节点又在一张大网中互相联系。这些科技发明奠定了未来的人类社会结构。 3、互联网时代的沟通零成本和分散的能源节点,最终将挑战现在的整个社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之前的工业结构需要集中和组织规范,需要金字塔的社会结构。石油必须在巨头的控制下才能确保能源的稳定,必须要大规模的生产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利用,必须在严密的组织结构等级制度下人类才可以发挥能源的最大效率和最低成本。

为什么工业革命起源在英国

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产生 财管2班 156030213 刘佳惠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当时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而其它国家却不具备,那么这些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在1640年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即位,威廉称威廉三世。它开始从议会多数党中挑选大臣,协助统治,这个时期,辉格党经常占议会多数,所以,辉格党长期执政,而托利党执政时候很少,此后,两党轮流执政局面形成。在此期间,英国的内阁制也基本定形,华尔-波尔执政时期,经常以财政大臣身份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首相,议会内阁制的确立,保证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有效统治,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条件。 其次,英国具有地理上隔绝于欧洲大陆之外的优势,这样的话,英国可以偏居一隅,而不参加欧洲大陆上各个国家,家族的战争与争夺。英国便可以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进行发展,同时她的财政也就比较的宽松。(从法国革命之后,由于其地理位置可见这是多么重要) 并且,由于英国的地理优势,便于海上的贸易,殖民地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市场,导致商业的发展,对于利益的渴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对于新式科技的需求 由于当时英国的采煤工业与炼铁工业占据领先地位,并且在银行业也发展较快,更重要的是,许多的企业家集中在英国,而且由于圈地运动,英国的劳动力也十分的丰富,(而法国则是给农民更多的土地)。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重要来源,是大规模的殖民掠夺,贩卖奴隶和海外贸易。英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岛上,东南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因此,英国居民的海外生活早已有之。 9世纪晚期,已筹建海上舰队。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地处新航路的英国,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拥有欧洲啊大海军和舰队的西班牙控制欧美之间的大西洋水域,号称“殖民先锋”的葡萄牙控制着绕过好望角的东方航道。一连串的英国探险家,欲避开强敌,开辟从英国东北、西北经大西洋前往东方的航道,都没有成功。于是,英国人闯入西属美洲,贩卖该地区最需要的布匹和黑奴。布匹是英国生产的,黑奴则购自非洲。 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英国到底得到了多少财富,无法精确计算,但是,据英国剑桥1962年出版的《英国经济的发展,1688—1959》一书称早在职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就已经有10%来自海外,18世纪中期,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法国被近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非洲塞内加尔的法国商站及除名个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属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在殖民地的大肆掠夺。据统计,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哈得逊公司,1670——1720年间的财产额增加了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了高达成0亿英镑的财富,印度因而被称为是“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其间,1770年,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竟用囤积全部大米的办法榨取更大的利润,因而夺取的一千万人饿病而死,1741年,英国人克莱武赴东印度公司任职员时,年工资只有5英镑,但全开支却要40英镑,他在印度想方设法进行搜刮,1760年回国时,已经成为一名大富翁,携带来5万英镑的巨款,回国后,他以贿赂手段进入议会,甚至还取得了爵位。以后,他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孟加拉总督,驻印度英军总司令。 增加国内捐税和大量发行公债,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三条途径。1688年——1755年,全国捐税额由181万镑增为668万镑。国债发行额则由1697年的2100万镑增至1782年2亿3千万镑。总之,圈地运动、殖地掠夺、贩卖奴隶、海外贸易以及增加捐税和发行国债是18世纪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五大主要来源。它客观上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积累了资本,并提供了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力。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外有三种不同的提法,其内容也不完全一致。第一种叫“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二种叫人类文明的“第三次浪潮”;第三种叫“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一种提法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即第一次始于18世纪末,基础是以煤冶炼铁矿石及纺织机械化;第二次始于19世纪40年代,标志是蒸汽机、铁路和酸性炼钢;第三次始于本世纪初,标志是电力、化学制品和汽车制造。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基础是计算机、遗传工程、新型材料和新型能源等。第二种提法认为,人类文明已经历了两次大的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于8,000年前,人们从狩猎、游牧的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生产;第二次浪潮发生于三百年前,人类开始大量使用机器,使用化石能源(煤、石油等),社会生产的特点是标准化、集中化、大规模化、同步化和中央化;第三次浪潮始于1955年,首先在美国,然后波及其他工业化国家。经过这次革命,工业化国家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其基础工业是电子工业、空间工业、海洋工业、光纤维工业和遗传工程等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型工业。第三种提法则认为,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的发明的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为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使用

为标志。上述三种提法的内容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其实质则是基本一致的,即:目前工业化社会正在进行一场新的变革;这场变革以电子计算机、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生产和应用为基础。导致这场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工业化社会的大规模生产。而近30年来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又为这场工业革 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首先是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微型电子计算机,能使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成十倍、甚至百倍地提高,并实现各种工作的自动化,生产成本也在不断降低。这就使得电子计算机很快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新材料和新能源生产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新技术的出现,也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生物反应塔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打下了技术基础;非晶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贮氢金属材料、光导纤维材料的出现和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构成了未来的电子工业、海洋工业、空间工业和基因工程的物质基础。此外,人类知识的迅速增加,为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打下了知识基础。不少专家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会发生,而且将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

工业4.0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工业4.0读书心得 篇一:《工业4.0》读后感 《工业4.0》读后感 目前是一个正在开始的的工业4.0时代,也是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马克思指出,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同时 还是生产关系的改变。历史将证明,工业4.0时代将是人类工业社会的新一轮变革,如同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技术创新和金融资本将在工业4.0时代扮演核心驱动力的作用。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大家的共识,由于技术创新导致了传统的价值创造体系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导致一个新时代的发生,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不过,从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如影随形的另外一个力量也扮演了重要作用,那就是资本。技术加上资本的力量,给工业革命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变化,而且,每次新的工业革命都比前一次工业革命的周期更短,生产力的提升更快。 工业4.0时代的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

将成为新的技术标准。按照德国工业4.0平台的专家对工业4.0的定义,迄今为止的三次工业革命都具有某种技术特征,例如,工业1.0是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2.0和3.0分别以电气化和信息化为标志,在工业4.0,则是以cps (cyber-physicalsystem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核心的,以通俗的话来讲,工业4.0是以虚拟世界跟物理世界融合在一起为标准的。大约250年前,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因为工人工资比较高,资本家发动了各种技术革新,期望解决工人工资较高的问题。英国的确找到了各种技术创新的机会,例如,机械化的纺织机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机械化的应用,促进了机械化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也就是工业2.0,这是以电气化为代表的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与电气化技术的应用伴随的是管理的革命,生产车间的流水线应用,大大促进了大规模生产制造的发展。在其后发生的工业3.0,距今不过50年,工业3.0时代是一个IT广泛应用的时代,工业3.0是以德国企业擅长的“嵌入式系统”为代表的,如果客观地分析,由于美国等传统的工业强国忙于发展新型电子工业和互联网 产业,对传统的机械制造等重视不足,让德国和日本等国强化了其传统工业领域的领导地位,当然,期间中国制造也逐步崛起,这是美国始料未及的。 对于工业4.0时代,工业4.0研究院通过长达两年的研

为何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

工业革命为何起源于英国【内容摘要】工业革命是经济史上的“奇点”,它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但工业革命本身并不是天外来客,它同样是一系列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全球视角分析了工业革命出现在18世纪英国的内在动因。结果显示,工业革命是在全球经济互动过程中,因在英国局部出现的较长时间的资本与劳动的巨大价差,与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和金融环境相配合,而产生的偶发性历史事件。【关键词】工业革命;资本;工资;价格 一、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珍 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工业革命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 传播到北美地区。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 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所以工业革命的开始 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 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二、工业革命的内涵 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中,这一直都是世界经济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也是分歧最大的课题之一。目前为较多学者所接受的是迪安和诺斯的观点。迪安说:“工业革命一词,一般用来指复杂的经济变革,这些变革蕴含在由生产力低下、经济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的、传统的、工业化前经济,向人均产量和生活水平相对提高、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现代工业化发展的转变过程。”他指出:“这一转变的性质,可以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变革来说明:(1)经济组织变革,(2)技术变革,(3)工业结构变革。这些变革和人口(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总产值及人均产量(即使不是立即、但是最终将实现的)持续增长有着一定的联系。”诺斯则说:工业革命由组织变革和技术变革构成,是一个“组织变革和技术进步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些定义都强调了制度、组织变革对技术变革的影响,但我们发现,这种定义并不能对工业革命的起因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因为它无法回答为什么同样拥有先进制度的荷兰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另一种常见的定义则指出: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一个国家不仅需要那种一般意义的资本主义化,以达到近代化;而且也需要下述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即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

工业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工业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 业革命读后感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工业作为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的国家战略,在传入中国之后,立马成为舆论的焦点。国家发改委在8月7日发文公告,将为工业中核心的概念之一——物联网出台重大产业政策,媒体的热度更不在话下,根据百度搜索的结果,现在跟工业相关的搜索页面已经达到800多万,国内知名的信息化平台e-works也制作了非常专业的工业的专题,但对于很多用户,太复杂的信息化专业词汇,反而让很多从事商业的用户,无法真正深刻地理解到工业真正带来的跨革命影响和带来的全新商机。 因此,在众多的工业资料中,挑出一本比较具有系统性、描述更加“平民化”的书对我们全面深刻了解工业意义重大。由西门子公司工业领域首席执行官(CEO)鲁斯沃撰写,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费尔达芬工业峰会系统领导2030年的配套材料——《工业:即将袭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就是这样一本着作。 本书从经济和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工业怎样才能使中欧工业到2030年仍能保持一个成功的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到2030年,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并取代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哪些领域,通过哪些产品和什么样的服务,可以使我们取得成功以及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本书试图为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答案。每个章节都从非常特殊的角度表达了对工业的独特看法。所有这些观点综合在一起可以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目前工业产业发展所处岔路口的情形。 工业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学习和借鉴工业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 本书的三大特点: ①内容系统、全面。让读者可以清楚地知晓工业的来龙去脉,移动互联网的 兴起如何带动物联网等数字化工厂的发展。从不同专家的视角对工业进行了阐释与构想,可以激发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思考,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快消品范畴的变革,已经辐射到制造业的设计生产流程。 ②语言不太“接地气”,非专业人员不好上手。由于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

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蒸汽机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产业革命):电气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 这三次工业革命都叫做:技术革命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工业,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新能源发展利用,b新机器新产品创制,c远距离通信⑤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