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摘要:城市化从19世纪工业革命发展到今天,已初具规模,无疑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并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城市,从而引发经济因素在城市的高度集中。这就使得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过渡饱和,城市病纷繁杂乱,城市体系趋于极不稳定的凌乱状态,其脚步自动会放慢。当城市的发展背离最初人们对他的需求和设想时,“逆城市化”便成了必不可挡的趋势。

关键词:逆城市化城市化离心化中心化

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发达的资讯,活跃的文化,较多的创业发展机会,便捷的生活,完善的社会保障等。但是,在城市发展中,由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加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性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以高速公路和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随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城乡生活质量的差异正在缩小,城市的独特魅力在减弱,倒是农村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居

住环境成为人们更加的选择。并且,城市“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的压力,让城市的向心力消减,城市社会人口重心开始变化,城市人口向郊区甚至是农村流动。让城市化的拐点提前到来。

事实上,早在1973年,美国学者布莱恩贝利在其著作《比较城市化》中就阐述道“工业化大都市聚集的原因是各类专业人士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是十分频繁的,而聚集将降低他们的交通和沟通成本。但距离的减少意味着密度的增加,交通堵塞,昂贵的房租以及个人隐私的丧失等问题的出现。”①事实上,最近科技的发展都立足于降低居住密度以及聚居成本。现代交通以及信息工具的发展使得每一代人可以居住的更远并能获得遥远地方的信息。分散化以及总密度的降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空间过程。

因而,所谓“逆城市化”,是对人口主要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这种分散过程的概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霍华德于1898年在其专著《明天的田园城市》中提出,这一过程首先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以证实,并在其他市场社会,

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以验证。

美国的逆城市化过程

在美国,长期的趋势是城市化加速发展,于19世纪中期达到年增长6%的高峰。在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布莱恩·贝利《比较城市化》第42页2010年版

一时期,国民安定,城镇处于积极的形成过程之中。随着城市化比例的增长,指数紧接着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叠加在这个长期趋势之上的是周期性干扰,1812年得战争和1930-1940年得经济危机,使得发展速度降至0;在1870-1880年间减半。但是,如今速度降至0却是长期的趋势,并在1970年以来发生如下情况:

(1)大都市区增长慢于整个国家增长速度,实际上很少快于美国的非大都

城市区。

与过去10年相比,回到19世纪早期的发展水平。

(2)从净值来看,尽管由于近年来国外移民的一如导致大都市区人口的

轻微增长,但大都市区正在失去迁入非

大都市区的人口。

(3)大都市区增幅下降原因主要归因于那些特大都市区,特别是那些位于

东北和中北部地区的他大都市区。

(4)较小的都市出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在佛罗里达州南部与西郊地区,

都有实质性日常通勤的城市远郊区,以

及与都市区劳动力市场没有联系的周

边县区域。

(5)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都市区和边远的周边县区迁移趋势发生逆

转:在1960-1970年间,大都市区获得

超过300多万的移民人口,但自从1970

年以来开始减少;在1960-1970年间,

周边非都市区移民减少,但自从1970

年以来开始增加。移民流向的平衡已经

发生逆转。

许多调查人员指出:自1970年以来的人口转移意义深远,足够与过去划出一条“清晰地界限”。①作为一种人口分散化的过程,一种从人口更集中状态向分散状态转移的过程,足以说明“逆城市化”这一奇特的现象在美国正在发生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我国城市化现状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 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 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 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 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 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 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 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 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 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 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 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资料讲解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三是零售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三、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 四、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过程。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作为宏观领域生态学……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生态研究 Abstract: It is inevitable outcome that city turn that the inevitable trend that the human society develop, is also an economy to develop to progresses with the technology, is a nation to realize modern and important marking.The city turns the process in push human civilization high speed develop, promote social material wealth with spirit wealth quickly increase of at the same time, and also beyond all doubtly, brought mankind a series of urgent the ecosystem environment that demand resolve with person reside environment problem, and already became mankind exist with social economy can kept on develop progress, one of the key problem that face.The city landscape ecosystem studies, being used as the macroscopic realm ecology …… Key words: The city turns the city landscape ecosystem environment ecosystem research

广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016655500.html, 广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作者:黄亚捷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半月》2016年第01期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本文通过探讨广东省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揭示了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通过引入不同层次的比较,从广东省内不同区域的对比、中国发达省份的对比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对比等三方面对广东省城市化建设中的不足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说明,得出进一步中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是广东省未来城市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结论。 【关键词】广东省;经济发展;城市化;国际对比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自改革开放后开始了其崛起的步伐。从1989 年广东省以1381.39亿的GDP总量反超江苏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一直保持至今。至2000年,广东省GDP突破万亿,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突破万亿大关的省份,按照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广东省当年GDP接近1300亿美元。与此同时,广东省对江苏和山东的优势也首次扩大到了2000亿以上。2010年,广东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GDP也折合接近7000美元,基本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广东省高速的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随着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二三产业逐渐成为了地区生产总值的主要支柱,为地区生产总值的飞速发展做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口和资金的集聚,使得人口红利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强力助推剂。这些都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也为日后广东省经济不断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保证。 不断聚集的资金和人口使得广东省很快成为引领全国,走在最前端的工业大省之一。而在改革开放最早期,通过模仿和资金的大量注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产业率先得到飞速的发展,成为广东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一直以来,这三大产业始终保持着稳步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更加适宜竞争的市场,广东省逐步推进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化工等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使之逐渐代替老三大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核心。与此同时,政府扶持引导造纸、医药、汽车三大潜力产业的发展。随着九大产业支柱的逐步完善,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规范化,对全省工业增长所起到的作用在不断增强。 第二产业不断腾飞的同时,第三产业也逐步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心。并在2013年,第三产业的以29688.97亿的增长值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7.6%,成功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型。伴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衍生出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进而产生了混合在三大产业中服务活动,如营销、配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班级:冶金101 姓名:周英彪学号:08020110125 如同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是靠农民按手印分出来的一样,中国城镇化道路是靠农民用脚步走出来的。小城镇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也是打通城乡的最重要一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催发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进程,十五届三中全会加速了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步伐。从“小城镇、大战略”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化的政策不断取得突破。小城镇处于连接城乡的枢纽,既是建设新农村方略的龙头,也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基础。 城镇化进程加快,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扩大就业和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的目标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平均每个镇财政收入2211万元,比2000年增长130%,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基本持平。全国小城镇财政收入共4179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3.2%。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有751个,一些镇的财政收入甚至大大超过一些县市的水平,表明小城镇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来源之一。平均每个镇拥有企业从业人员数量5444人,比2000年增长了35%,快于同期全国非农就业11%的增长速度,表明小城镇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农民增收的目标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2002年增长44.9%,年均增加2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4.8%提高到7.4%,打破了“十五”前三年收入增长缓慢格局。2004-2006年,农民增收连续三年超过300元,历史上前所未有。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0.2%,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8.3%,比2002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三是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以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工工作管理机构;户籍改革从小城镇扩大到大中城市,12个省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农民工工资拖欠得到清理,权益保障日益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受到重视,72%的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学校为主就读的格局;计划生育服务不断完善,多数地方能为农民工育龄妇女提供国家规定的免费服务;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到2006年底,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达1417万人、2367万人和2537万人;农民工的居住和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农民工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统筹城乡就业试点不断扩大,已在30多个城市开展。 此外,千强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2005年,千强镇平均每镇7.2万人,其中吸纳外来人口约2.2万人,占全镇人口的30%。共吸纳外来人口2200万人,占小城镇吸纳外来人口的47.3%,占农村流动人口的18.3%。部分镇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这些强镇,实际具备了发展成为城市的条件,但在管理上却还是按照农村管理的办法,已经严重不适应快速城镇化进程的要求,需要探索新的城镇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但是,全国小城镇发展水平和区域分布极不平衡,表现在千强镇占据了小城镇经济的“半壁江山”,它们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2006年的千强镇中,江苏入围275个,浙江入围266个。如果再加上上海和广东,这四个省市的入围镇数占全国的比重高达74.6%,约占千强镇的3/4。经济方面,行政区划面积仅占全国小城镇总面积2.3%、人口仅占全国小城镇总人口10%的千强镇,所创造的财政收入达2461亿元,占全国小城镇总财政收入的54.1%。教育方面,千强镇平均每个学校在校学生人数841人,是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的2倍多,教师数量也是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的2.3倍。医疗卫生方面,千强镇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达到了23人、拥有的病床数26个,分别比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高出27%和38%。 与此同时,部分小城镇还在土地整治、财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规划衔接协调和区域发展整合上进行了超前试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李京文/吉昱华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

我国城市化现状

我国城市化现状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散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世界各国的发展清楚地显示:“哪里的城市发展得越快,的市场就发展得更成熟,经济就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更高。 城市化的含义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质: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在我国,城市化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导,受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甚至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导致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等,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

路。 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正确制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很有必要。 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城市的设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主要追求城市化数量的扩张,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设置城市的标准是按照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确定的,忽视了经济集聚和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过程中,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变得模糊不清,城镇人口存在虚化扩大的问题。导致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荒废。有的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动”。(3)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等,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城市化质量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间职能分工不协调,导致交通拥挤,能源短缺,住房紧张,房价飞涨,

论逆城市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论逆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上海为例 摘要:本文利用上海逆城市化的案例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自然条件这种规划方式的影响及其生成过程,并通过介绍上海的逆城市化进程来阐述逆城市化对上海城市发展和影响;结合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分析如何规划才能使逆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最大化。关键词:逆城市化;郊区化;人口流动;卫星城 由于城市化进程在中国不断加快,又由于规划措施以及相关管理控制不到位,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以上海为例,城市的中心部分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大量涌入郊区乃至农村,市区出现“空心化”,以至于使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中心区出现了种种病症。这种现象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同样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自从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田园城市”),其思想的精髓给与我们解决城市问题以重要的思想启迪,这也是逆城市化发展的核心思想所在。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即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4)成熟阶段,即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并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就前三阶段而言,上海通过建立相应的措施使部分居民向郊区发展。其原因为上海郊区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利用水平较高以及有待开发的资源十分丰富。上海郊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临东海,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交通便利;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约16℃,全年无霜期约230天,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毫米),气候宜人;日照充分(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繁衍(2004年末,郊区耕地面积24.57万公顷)。由于发达的第一产业能以更少的土地资源以及人力物力,发展产业经济所需的土地资源便可大规模的节省下来,用于郊区城镇建设。 现以1995-2000年为例,根据上海市人口委员会信息中心调查,人口变化情况呈现以下特点:(1)中心区的核心区人口数量迅速下降,中心区外围区人口仍属增长态势。上海中心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636.6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628.24万人;(2)近郊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迅速提高。近郊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320.1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地理组杨慧明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城市化的内涵、过程特点、表现,客观地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②根据文字、图表、数据等背景资料,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图形转换能力、动手绘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③提高收集地理信息、利用信息源及对信息有效识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理解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②形成正确的城市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内涵 四、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用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城市化的内涵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第二课时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并说出此歌曲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此歌曲反映了我国南部沿海特区──深圳的变化。深圳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今天南部沿海的一个大城市。这说明,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新课学习】 一﹑城市化的概念:(板书) 1、城市化的含义和内涵(板书)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姓名刘铭性别男年龄23 CET程度六级学院经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内涵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