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某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设计报告书模板

某某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设计报告书模板

.

说明

1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

2 、 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

3 、 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 、 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 ,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

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理;

5 、 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者涂改无效;

6 、 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

7 、 本报告共 23 页。

XX 项目部

项目名称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 XX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证书:卫职服检

XX 号

报告编写人 签名:

职称:

证书:卫职服检

XX 号

证书:卫职服评

XX 号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 XX 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XX 项目部委 托 XX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单位隧道施工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 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XX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 XX 年 XX 月 XX 日至 XX 月 XX 日对

XX 项目部隧道施工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 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 ,根据国家有关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 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1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 法规、 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

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者消除职业病 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 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数据;

1.3 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

报告签发人

报告审核人

签名:

签名:

职称:

职称:

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4 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

2.1.1《中华人民XX 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XX 国主席令[2001]60 号

《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352 号

2.1.3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23 号

2.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 1-2022

2.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2-2022

2.2.3 《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2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2.2.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2022

检验结果报告

本次检测评价应XX 客专项目部的委托,对该单位的隧道施工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根据现场调查, 了解生产工艺流程, 确定具体评价范围是:隧道开挖掌子面、隧道仰拱作业面、隧道衬砌

作业面等工作场所。

本次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及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根据XX 项目部的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现场调查法是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 了解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检测检验法是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

采集和研读有关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

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对评价报告书进行审核等。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我中心检验质量体系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控制。

隧道开挖掌子面、隧道仰拱作业面、隧道衬砌作业面等工作岗位均可解除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

XX 隧道、XX 隧道、XX 隧道、XX 隧道、XX 隧道、XX 隧道、牛XX 隧道开挖采取的工艺、设备、人员的作业方式基本一致,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矽尘、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电焊烟尘、噪声。故以太宁隧道为例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

超前小导管打孔时会产生粉尘、噪声,在作业时会接触到打孔产生的矽尘、噪声,每天接触2.5 小时。

铲车、钩机在进行开挖作业时,会产生粉尘;铲车、钩机在运行时会产生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气体;铲车司机、钩机司机在驾驶室内操作设备时,会接触到逸散在驾驶内的矽尘、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及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每天接触3 小时。

卡车司机在驾驶室内操作卡车,若卡车密闭不严,产生的矽尘会逸

散至驾驶室内对岗位劳动者造成影响,每天接触 3 小时。

焊接工使用电焊机对支护进行焊接,在焊接过程中会接触到电焊产 生的电焊烟尘、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每天接触 6 小 时。

喷锚工使用喷锚机对支护进行喷射 ,喷锚机以柴油为动力 ,柴油在 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及一氧化碳,喷锚工在喷锚过程 中会接触到喷锚产生的矽尘、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及设备 运转产生的噪声,每天接触 4 小时。

仰拱浇筑混凝土罐车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会对岗位劳动者造成 影响,每天接触 6 小时。

若存在需爆破的地点 ,钻孔工手持钻孔机进行钻眼 ,在钻眼过程中 会接触到钻眼产生的矽尘、噪声,具体工作时间不定。

钻眼结束后 ,使用炸药进行远距离爆破 ,在爆破过程中会产生一氧 化氮、二氧化氮及一氧化碳,爆破后进行强制通风,通风后,铲车及钩机进 入现场作业,铲车司机、钩机司机在作业过程中会接触到残留的一氧化 氮、二氧化氮及一氧化碳。

该标段使用的空压机自动化运行,正常运行时,无人值守。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环节,见图 8- 1。

矽尘、噪声 矽尘、一氧化氮、二 氧化氮、一氧化碳、

噪声

打孔机旁

钩机驾驶室

穿孔工

钩机司机 2.5

常白班

常白班

XX 隧道

16

3

该标段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矽尘、电焊烟尘、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噪声,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见表8-2。

序号

1 职业病危

害因素名

矽尘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在生产过程

中长期吸入矽尘可导致矽肺。矽肺

发病普通比较缓慢,接触较低浓度

矽尘多在15~20 年后发病,但发病

后即使脱离粉尘作业,病变仍可继

续发展。少数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

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

经1~2 年即可发病。矽肺患者可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明显自觉症状,

但X 线胸片上已呈现较显著的矽肺

影像改变。随着病情的发展,可浮现

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咳痰等

症状和体症。

可能导

致的职

业病

矽肺

职业禁忌证

活动性肺结

核病;

慢性阻塞性

肺病;

慢性间质性

肺病;

伴肺功能损

害的疾病。

接触限值

10%≤游离SiO

2

含量

≤50%

总尘PC-TWA 为

1mg/m3

呼尘的PC-TWA 为

0.7mg/m3

50%<游离SiO

2

含量

≤80%

总尘

PC-TWA0.7mg/m3

呼尘的PC-TWA 为

0.3mg/m3

游离SiO

2

含量>80%

总尘PC-TWA 为

0.5mg/m3

呼尘PC-TWA 为0.2

mg/m3

超限倍数为2 卡车司机

喷锚工

焊接工

仰拱浇筑

矽尘、一氧化氮、二

氧化氮、一氧化碳、

噪声

矽尘、一氧化氮、二

氧化氮、一氧化碳、

噪声

电焊烟尘、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臭氧

噪声、粉尘

卡车驾驶室

喷锚旁

焊接旁

仰拱处

3

4

6

常白班

常白班

常白班

常白班

6

15

5

12

序号

2 3 4

职业病危

害因素名

电焊烟尘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伤害呼

吸系统。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

随病变发展表现为早晨咳嗽加重,

无痰或者有少量黏液痰,多无胸痛或

轻微胸痛,无发热,剧咳时痰中可带

少量血丝。在有肺部并发症时症状

加重,并浮现并发症的相应症状和

体征。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急性一氧化氮、二氧化

氮中毒是以呼吸系统急性伤害为主

的全身性疾病。轻症表现为化学性

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者支气管周围炎。

较重者表现为化学性支气管肺炎、

间质性肺水肿或者局限性肺泡性肺

水肿。重症者表现为急性肺泡性

肺水肿或者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

等。此外长期接触低浓度一氧化

氮、二氧化

氮,也可浮现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

状,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

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部份敏

感人群只要吸入少量一氧化氮、二

氧化氮即发生肺水肿。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

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浮现头痛、

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

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

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

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

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

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

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

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

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伤害等,

血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份

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 天的症

状缓解期后,又可能浮现迟发性脑

病, 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者锥

体外系伤害为主。

慢性影

可能导

致的职

业病

电焊工

尘肺

职业性

急性氮

氧化物

中毒

职业性

急性一

氧化碳

中毒

职业禁忌证

同矽尘

慢性阻塞性肺病;

支气管哮喘;支气

管扩张;慢性间质

肺病

中枢神经系统器质

性疾病;心肌病

值PC-TWA

为4

mg/m3

一氧

PC-TW

A 为

15

mg/

m3;二氧

化氮PC-

TW

A 为

5〔

mg/

m3,P

C-

STE

L 为

10

mg/

m3PC-

TWA 为

20 〔mg/m3,P C-STEL

为30〔

mg/m3

.

检测内容包括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矽尘、 电焊烟尘、 毒物〔一 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和物理因素〔噪声。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 1 部份:总粉尘浓度》 GBZ 192. 1-202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 2 部份:呼吸性粉尘浓度》 GBZ 192.2-2022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对呼吸道刺激性很强。 短期吸入低浓度臭氧主要引起口 腔、咽喉干燥、胸闷、咳嗽、咳粘 痰、嗜睡、头痛、食欲减退、疲劳 无力及肺功能改变。短期吸入高 浓度臭氧可即将产生粘膜刺激症 状,经几小时潜伏期后可逐渐发生 肺水肿的表现。长期吸入低浓度臭 氧可引起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

肺气肿和肺硬化。

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头晕等。 常有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其发生 时间自 1 小时至 6 个月不等,多数经 几日或者几周后逐渐习惯。噪声对听

力损伤多表现双侧对称性、进行性 的听力下降。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 下降,主观上不易感觉出,随时间延 长,表现出对低声谈话的听觉减弱, 随之对普通谈话的听觉也降低。

接触限值

最高容许浓度为 0.3

〔mg/m 3>

L E×,8h 为 85[dB]]

职业禁忌证

a-抗胰蛋 白酶缺乏 症;较严重 的鼻、咽、 喉慢性疾 病;慢性呼 吸系统疾 病轻度肺 功能减退; 器质性心 血管系统 疾病 各种原因引 起永久性感 音神经性听 力损失;中 度以上传导 性耳聋;双 耳高频平均 听阈≥40dB Ⅱ期和Ⅲ期 高血压;器 质性心脏病

职业病危 害因素名 称 臭氧

噪声

可能导 致的职 业病

噪声聋 序 号

5

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 部份: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 192.4-202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 部份:噪声》GBZ/T 189.8-2022

〔1 粉尘及毒物

1 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2 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挨近劳动者;空气采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3 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2 物理因素

1 噪声

a.检测地点为劳动者管理生产时常停留的接触噪声的作业地点。

b.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m,坐姿为

1. 1m。

c.检测时,传声器挨近操作工人耳朵。

d.传声器的指向为声源的方向。

〔1 粉尘

矿用防爆粉尘采样器AKFC-92A

电子天平AUW120D

箱式电阻炉SX2-5- 12A

〔2 毒物

大气采样器QT- 1A

752N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 物理因素

1 气象条件

数字风速仪QDF-6

温湿度计TES- 1360A

空盒气压表DYM3

2 噪声

噪声频谱分析仪HS6288B

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法规标准的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设置采样点。评价组于XX 年XX 月XX~XX 日对用人单位的作业场所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本次检测时正常生产,生产设备运行正常,防护设施正常开启。本次评价采用定点采样检测方法,选择作业场所中工人时常或者定时停留的地点设置采样或者检测点,包括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最高、强度最大、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根据该公司作业方式和生产工艺的特点,各样品均采取定点采样的方式进行现场的检测工作。本次检测期间,不是高温季节,故未对高温进行测量。

.

该标段爆破外委民爆公司,故爆破作业人员不在评价范围内。

本次现状评价职业病危害检测点设置情况,见表 8-3,检测点设置。

该公司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见表 8-4~表 8-9。

单元

子单元 地点 游离二氧化硅 含量〔%

粉尘种类

XX 隧道进口 隧道作业面 8.3 矽尘 XX 隧道斜井 隧道作业面

9.4 矽尘 XX 隧道出口

隧道作业面

8.7

矽尘

注: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1 部份: 化学有害因素》,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于 10%,属于矽尘。

职业病 危害因素

矽尘 噪声 电焊烟尘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臭氧

样品数

/ 点 · 天

6 3 3 3 3 3

作业场所

隧道内

焊接处

岗位名称

穿孔工

焊接工 实测点

数/应测

点数 1/1

1/1

子单元

XX 隧道

产生 危害 点数

1

1 单元

.

表8-5 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检测结

XX 隧道进口穿孔工隧道打孔旁矽尘 2.5 0.8

焊接工隧道焊接旁电焊烟尘 6 3.6

喷锚工喷锚旁矽尘 4 2.9

钩机司机钩机驾驶室矽尘 3 0.5

铲车司机铲车驾驶室矽尘 3 0.5

卡车司机卡车驾驶室矽尘 3 0.5

穿孔工隧道打孔旁矽尘 2.5 0.9

焊接工隧道焊接旁电焊烟尘 6 3.9 XX 隧道斜井穿孔工隧道打孔旁矽尘 2.5 0.1

焊接工隧道焊接旁电焊烟尘 6 3.6

喷锚工喷锚旁矽尘 4 3.9

钩机司机钩机驾驶室矽尘 3 0.5

铲车司机铲车驾驶室矽尘 3 0.5

卡车司机卡车驾驶室矽尘 3 0.5

穿孔工隧道打孔旁矽尘 2.5 0.9

焊接工隧道焊接旁电焊烟尘 6 3.9 XX 隧道出口穿孔工隧道打孔旁矽尘 2.5 0.9

焊接工隧道焊接旁电焊烟尘 6 3.3

喷锚工喷锚旁矽尘 4 3.9

钩机司机钩机驾驶室矽尘 3 0.6

铲车司机铲车驾驶室矽尘 3 0.5

卡车司机卡车驾驶室矽尘 3 0.7

穿孔工隧道打孔旁矽尘 2.5 0.8

焊接工隧道焊接旁

13 / 21 电焊烟尘 6 3.9

单元子单元

岗位

/工种

检测地点粉尘种类

接触时间

〔h/d

C

T W

.

表 8-6 工作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检测结

注: C TWA 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PC-TWA 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14 / 21

单元

子单元

岗位 /工种

检测地点

粉尘种类

接触时间 C

〔h/d <

XX 隧道进口

穿孔工 喷锚工 钩机司机 铲车司机 卡车司机

隧道打孔旁 喷锚旁 钩机驾驶室 铲车驾驶室 卡车驾驶室 矽尘 矽尘 矽尘 矽尘 矽尘 2.5 4 3 3 3 XX 隧道斜井 穿孔工 喷锚工 铲车司机 卡车司机 钩机司机

隧道打孔旁 喷锚旁 铲车驾驶室 卡车驾驶室 钩机驾驶室 矽尘 矽尘 矽尘 矽尘 矽尘 2.5 4 3 3 3 XX 隧道出口

穿孔工 喷锚工 铲车司机 卡车司机 钩机司机

隧道打孔旁 喷锚旁 铲车驾驶室 卡车驾驶室 钩机驾驶室

矽尘 矽尘 矽尘 矽尘 矽尘

2.5 4 3 3 3

.

表 8-7 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 检测结

注: C TWA 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PC-TWA 为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表 8-8 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短期接触浓度〔STEL 检测结

15 / 21

单元

子单元

岗位 /工种

检测地点 毒物名称 接触时间〔h/d

C T 〔m

XX 隧道进口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6

<0 0.00.

<0. <0. XX 隧道斜井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6

<0 0.00. <0. <0. XX 隧道出口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6

<0 0.00.

<0. <0.

单元

子单元

岗位 /工种

检测地点 毒物名称

C STEL 〔mg/

XX 隧道进口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0.15 0.6 XX 隧道斜井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0.0 0.3 XX 隧道出口

二氧化氮

0.03

注:C STE短期接触最大浓度;PC-STEL 为短期接触容许浓度。

表8-9 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最高浓度检测结果

该标段各生产岗位接触的噪声测量结果,见表8- 10

表8- 10 工作场所中噪声测量结果

子单元XX 隧道进口

XX 隧道斜井XX 隧道出口岗位/工种

穿孔工

仰拱浇筑

喷锚工

钩机司机

铲车司机

卡车司机

穿孔工

仰拱浇筑

铲车司机

卡车司机

钩机司机

穿孔工

测量地点

隧道打孔旁

仰拱处

喷锚旁

钩机驾驶室内

铲车驾驶室

卡车驾驶室内

隧道打孔旁

仰拱处

铲车驾驶室

卡车驾驶室

钩机驾驶室内

隧道打孔旁

测量结果

[dB]

102.5

83.7

84.0

79.9

83.8

82.7

101.9

83.7

84.1

83.9

79.9

102.9

接触时间

〔h/d

2.5

2

4

3

3

3

2.5

2

3

3

3

2.5

[dB

9

7

8

7

7

7

9

7

7

7

7

9

16 / 21

单元子单元岗位/

工种

检测地点毒物种类

C

MAC

XX 隧道进口焊接工焊接旁臭氧<0.06 XX 隧道斜井焊接工焊接处臭氧<0.06 XX 隧道出口焊接工焊接处臭氧<0.06

单元L E

单元子单元岗位/工种

仰拱浇筑

铲车司机

卡车司机

钩机司机

测量地点

仰拱处

铲车驾驶室

卡车驾驶室

钩机驾驶室内

测量结果

[dB]

83.7

86.7

85.1

77.8

接触时间

〔h/d

2

3

3

3

[dB

7

8

8

7

注:L

E×,8h

为按额定8h 工作日规格化的等效连续A 计权声压级〔8h 等效声级。

17 / 21 L E

.

XX 隧道进口穿孔工、焊接工、钩机司机、铲车司机、卡车司机岗位劳动者接触粉尘浓度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喷锚工岗位劳动者接触粉尘的浓度均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XX 隧道斜井穿孔工、焊接工、钩机司机、铲车司机、卡车司机岗位劳动者接触粉尘浓度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喷锚工岗位劳动者接触粉尘的浓度均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XX 隧道出口穿孔工、焊接工、钩机司机、铲车司机、卡车司机岗位劳动者接触粉尘浓度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喷锚工岗位劳动者接触粉尘的浓度均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根据检测结果及现场勘查情况, 喷锚工岗位劳动者接触粉尘浓

度超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该标段在喷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长期悬浮在空气中, 不能得到有效的排出;

〔2 该标段虽采取湿式作业,但水量、水压等不能满足职业卫生防护的要求。

XX 隧道进口焊接工、喷锚工、铲车司机、钩机司机等岗位劳

动者接触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或者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XX 隧道斜井焊接工、喷锚工、铲车司机、钩机司机等岗位劳

动者接触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或者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XX 隧道出口焊接工、喷锚工、铲车司机、钩机司机等岗位劳

.

动者接触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或者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XX 隧道进口仰拱浇筑、喷锚工、钩机司机、铲车司机接触噪

声的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穿孔工接触噪声的强度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XX 隧道斜井仰拱浇筑、喷锚工、钩机司机、铲车司机接触噪

声的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穿孔工接触噪声的强度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XX 隧道出口仰拱浇筑、喷锚工、钩机司机、铲车司机接触噪

声的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穿孔工接触噪声的强度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根据检测结果及现场勘查情况,穿孔工岗位劳动者接触噪声强度超标的主要原因有:

该标段使用的设备多为手工操作,穿孔岗位劳动者近距离接触产生的噪声。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22 的相关要求,采用检查表法,对职业病防护设施情况进行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情况检查表,见表10- 1。

检查内容

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者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参照GBZ/T194

检查结果

该隧道口喷锚工岗位劳动者接触粉尘的浓度不符合职业

检查依据GBZ1-2022 第6.1.1 条评价符合

741852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设计报告书

XX项目部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制日期:XX年XX月XX日

说明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 2、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 3、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 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理; 5、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涂改无效; 6、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 7、本报告共23页。

项目名称 XX项目部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评价机构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告编写人职称:证书:卫职服检 XX 号 签名: 报告审核人职称:证书:卫职服检 XX号 签名: 报告签发人职称:证书:卫职服评 XX号 签名: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XX项目部委托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单位隧道施工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对XX项目部隧道施工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检测评价目的 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 1.3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4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 2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 2.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模板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模板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 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制度,如通用安全、交通运输、矿山安全、石油化工、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电力安全、其他安全等等制度,想了解不同制度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general safety, transportation, mine safety, petrochemical, construction safety, machinery safety, electrical safety, other safety, etc. systems, I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ystems ,stay tuned!

某年产5000万块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

******火砖厂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报告书 ***[2013]***号 评价单位:************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零一四年一月

声明 1、本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 2、本检测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 3、本检测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报告; 4、对本检测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公司提出书面意见,过期不再受理; 5、本报告应加盖************有限公司公章,无章或涂改无效; 6、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 7、本报告正文共16页。

目录 1 企业概况 (1) 2 检测评价目的 (1) 3 检测评价依据 (1) 3.1 法律法规 (1) 3.2 标准、规范 (2) 3.3 ************有限公司技术文件 (2) 3.4 检测评价基础依据 (3) 3.5 委托书 (3) 4 评价范围、内容、方法 (3) 4.1 评价范围 (3) 4.2 评价内容 (3) 4.3 评价方法 (4) 5 评价程序 (4) 5.1 准备阶段 (4) 5.2 实施阶段 (4) 5.3 完成阶段 (4) 6 质量控制 (4) 6.1 评价方案的质量控制 (4) 6.2 采样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5) 6.3 报告编制的质量控制 (5) 7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6) 7.1 生产工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识别 (6) 7.2 生产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识别 (7) 7.3 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识别 (7) 8 工人作业情况及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调查 (7) 9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8)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

泉中检职现评〔2014〕11 号 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 泉州中检石化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八月

报告书名称: 评价机构名称:项目负责人:报告书编写人: 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 泉州中检石化检测有限公司 叶炳杰主任医师卫职服评(2004)第123 号 —2009 续 叶炳杰主任医师卫职服评(2004)第123 号 -2009 续 肖方威主任医师闽职卫评(2005)第061 号 温小琴工程师闽职卫专技评(2013)第019 号 报告书审核人: 报告书签发人: 吴安生主任医师闽职控评(2004)第006 号黄财林主任医师闽职卫评(2005)第062 号

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 目录 1 总论。.。.....。。。........。。..。.。..。。。。。.。...。。。。.。。。。。.。...。.。.。。。..。。.。。。。..。。。。。。.。..。。。...。。.。.。。。。.。。。.。。.。。1 1.1 评价目 的。....。。。。。.。。。..。...。。.。。....。。。.....。..。.。..。。.。。.。。。.。。......。.。。.。。.。.。。....。...。。。。 1 1.2 评价依 据.。。....。......。.。。.。。...。。。。。.。.。....。..。.。.。。.。。..。.。。。。。。.。。。。。。..。。.。。。。...。。。.。。... 1 1。3 评价范 围。..。.。。..。。.。..。.。。。.。..。。。。。...。。。。.。.。。。.。。。。。....。。..。。。。。。.。。...。。.。。。.。.。........ 3 1.4 评价内 容。....。。....。。...。.。。。。.。.。。。.。.。。。。。....。.。...。.。..。.。.。....。。。。。。.。..。。。。。.。.。。.......。 3 1.5 评价单 元.。。.。.。.。.。.。。。。.。.。..。。.。。。.。。。。。.。.。。.。。。..。. 。。..。.。..。.。..。。。。。。...。。。.。。.。。。。.。.。。.. 3 1。6 评价方 法...。..。..。.。。。。.....。。。...。。...。。。。。..。。。.。。.。。.。。。。。。.。.......。.。.。.。。。..。。。.。.....。。。. 3 1.7 评价程 序.。。。。.。。.。..。.。.。.。.。..。..。。。。。.。。..。.。.。.。。。.。。 。。.。.。..。.。。。。。。。..。。.....。.。。。。。。...。.. 5 1。8 质量控 制。.。.。..。.....。。..。...。。.。...。...。..。。..。。.。.。。。。...。。.。。。。.。.。。.。.....。。.。.....。...。。。.. 7

某某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设计报告书模板

. 说明 1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 2 、 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 3 、 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 、 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 ,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 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理; 5 、 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者涂改无效; 6 、 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 7 、 本报告共 23 页。 XX 项目部 项目名称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 XX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证书:卫职服检 XX 号 报告编写人 签名: 职称:

证书:卫职服检 XX 号 证书:卫职服评 XX 号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 XX 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XX 项目部委 托 XX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单位隧道施工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 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XX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 XX 年 XX 月 XX 日至 XX 月 XX 日对 XX 项目部隧道施工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 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 ,根据国家有关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 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1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 法规、 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 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者消除职业病 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 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数据; 1.3 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 报告签发人 报告审核人 签名: 签名: 职称: 职称: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报告-样板

附件1 封面: ××单位××年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报告 (第次) 报告编号: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签章) 年月日 封面页 技术服务机构声明 1. ××机构是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许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本着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技术服务事项的原则,承诺对检测

结果负责,并对委托单位所提供的技术资料。 2.本次检测是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7号)第二十条规定对用人单位委托围存在的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开展检测前调查、样品采集、和各项检测工作,保证调查全面、检测数据真实。 3.本报告检测结果仅对被测地点、对象及当时情况有效。 4.本报告涂改无效,未经本机构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摘用或更改本报告,复印件未加盖本机构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 5.本次检测结果等未经本机构同意不得用于广告及商品宣传。 6.委托方如对本报告检测结果有疑问,请于报告签发之日起十五日提出。 7.本报告无检测人员、签发人签名,或者存在涂改,或者未加盖本机构公章或部分复制等均视为无效。 封二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报告项目组成员

封三 (本页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彩色影印件)正文: 一、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二、委托围和检测时间: 1.委托围:

2.委托时间:年月日 3.检测时间:年月日 三、主要原、辅材料、副产品和产品调查: 样表主要原辅料及产品表 四、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建议采用方框图) 五、车间平面和主要设备布置简介 1.车间平面布置 例表车间平面布置情况一览表 2.主要设备布置 例表主要设备一览表 六、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调查 例表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一览表

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1. 引言 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的各种因素。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必须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和评价。本报告旨在对某个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进行检测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减少工人的职业健康风险。 2. 检测目标与方法 2.1 检测目标 本次职业危害检测的目标是确定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潜在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 于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通过对这些危害因素的检测,可以评估工人的职业健康风险。 2.2 检测方法 本次检测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 •现场观察:通过对工作场所的实地观察,了解工人的工作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 •取样分析:采集工作场所中的空气、水、粉尘、噪声等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以确定其中的危害物质浓度; •问卷调查:对工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可能遭遇的困扰和健康问题; •数据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程度。 3. 检测结果与评价 3.1 化学物质危害评价 根据取样分析结果,发现工作场所中存在苯、甲醛等化学物质浓度超过国家标 准限值,可能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造成慢性危害。建议采取合适的通风设备和个人防护措施,降低工人接触这些化学物质的风险。 3.2 物理因素危害评价 通过现场观察和测量,确定工作场所存在过高的噪声水平,可能对工人的听觉 系统造成损害。建议采取隔音设备、降噪耳塞等措施,减少工人受噪声污染的程度。

3.3 生物因素危害评价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工人普遍存在长时间站立、高温环境等问题,可能导 致疲劳、中暑等健康问题。建议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合适的休息设施和防暑措施,以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 3.4 人因因素危害评价 通过现场观察和工人访谈,发现存在缺乏培训、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可能导致 工人疲劳、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建议加强员工培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工人的心理压力。 4. 改善措施 根据检测结果和评价,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完善通风设备,减少化学物质的浓度; •安装隔音设备,减少噪声水平; •提供合适的休息设施和防暑措施,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工人的职业健康意识;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工人缓解工作压力。 5. 结论 本次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针对某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和 评价。通过分析检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旨在降低工人的职业健康风险,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以上是本次的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书,希望对相关人员的工作和决策提供 参考和指导。感谢您的阅读!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模板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模板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尊敬的企业领导、工会代表和员工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X职业健康检测中心的专家,我们在近期对贵公司 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整理出了以下报告。本报告将生动、 全面地介绍检测结果,为贵公司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希望对您 的生产经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背景信息 在开始进一步介绍检测结果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贵公司的背 景信息。贵公司是一家XX行业的领军企业,拥有一支庞大的员工团队,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工艺技 术的升级,职业病危害因素也越来越严重,给员工的健康带来了一定 的风险。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通过对贵公司的现场环境、工作流程和员工实际状况的调查和检测,我们主要发现了以下职业病危害因素: 1. 粉尘:贵公司的生产工艺涉及了许多粉尘产生的环节,如XX 工段、XX车间等。经过检测,我们发现粉尘浓度超标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对员工的呼吸系统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2. 有害化学物质:贵公司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许多有害化学物质,如XX溶剂、X气体等。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超过了相 应的安全标准,可能对员工的皮肤和呼吸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3. 噪音:贵公司的某些工作区域存在噪音超标的情况,特别是在XX车间和XX区域。这种长期暴露于高噪音环境下的工作条件将严重影响员工听力健康,甚至可能导致聋哑等严重后果。 4. 高温:由于贵公司的一些工作环境较为封闭,而且炎热,导致 部分工区和车间出现高温问题。我们检测发现,这些区域的温度超过 了国家相关标准,会给员工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指导意义及建议 鉴于以上检测结果,我中心结合贵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指 导意义及建议: 1. 在粉尘控制方面,建议贵公司加强通风设施的维护和改进,合 理布局工艺过程,减少粉尘产生和扩散,同时加强员工的个人防护意 识和培训。 2. 对于有害化学物质,贵公司应加强物质的替代和环保工艺的研究,以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此外,对涉及有害化学物质的工 作区域,应加强安全防护设施的配备和员工的防护措施,并定期进行 员工体检。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范本)

xxx(单位)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职)检(2018)xxxx号(报告编号)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名称(加盖公章) 年月日

资质影印件

xxx(单位)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报告 机构名称:青岛xx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人员类别姓名技术职务评价资质证号签名项目负责人第xx号 采样第xx号 检测第xx号 报告编写第Pxx号 报告审核第xx号 报告签发第xx号

目录 一、报告基本情况 (1) 二、检测与评价依据 (2) 三、检测范围 (3) 四、现场情况 (3) 1、工作场所气象情况 (3) 2、职业病防护设施 (3) 3、生产工艺流程图 (3) 5、现场检测及采样仪器设备 (6) 6、实验室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 (6) 7、职业病危害因素标准限值要求 (6) 五、检测与分析结果 (8) 七、建议 (13) 八、现场布点示意图 (13) 九、现场照片 (13)

一、报告基本情况 用人单位名称XXXX公司 地址青岛市XXXX号 检测地址青岛市XXXX号 委托单位名称XXXX公司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186******** 检测类型定期检测□委托检测□评价检测□其它检测 样品数量XX份样品采集时间2018.XX.XX 实验室分析时间 样品接收时间2018.XX.XX 2018.XX.XX-XX.XX (起-止) 样品类别活性炭管、硅胶管、测尘滤膜、微孔滤膜、吸收液 样品状态无破损、无撒漏、无杂质、无浑浊 检测与分析项目

二、检测与评价依据 检测与评价 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以下空白)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XXX检测报告 用人单位:XXX 检测类别:定期检测 XXX 20XX年XX月XX日 资质证书声明 XXX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在为XXX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服务过程中,我们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我们对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报告书编写人: 报告书审核人: 报告书签发人: 姓名技术职称资质证书号签名签发日期:年月日 报告书说明 1.本报告不得涂改、增删,无签发人签字无效。

2.本报告无技术服务机构公章(或检验检测专用章)、骑缝章无效。 3.本报告无编制、审核、签发者签名无效。 4.未经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检测报告。 5.本报告未经同意不得作为商业广告使用。 6.本检测报告只对所检样品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负责。由其他机构和单位采集送检的样品,本技术服务机构仅对送检样品的检测结果负责,不对样品来源负责。 7.对本报告有疑议,请在收到报告10个工作日内与本公司联系。 8.本报告需与相应的附件(检测结果报告单)同时使用,不得单独使用。 9.本报告一式二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10.本报告替换原报告****,自本报告签发之日起,原报告****作废。 11.此报告共分X部分,此为第X部分,第X部分见(XXXX),第X部分见(XXXX)。(定期报告) 联系信息

XXX 联系地址:XXXXXX 邮政编码:XXXXX 检测受理XXXXXXX 报告质量投诉XXXXXXX 传真:XXXXXXX 报告编号:XXX1 本报告是针对XXX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所作出的结果报告。检测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规范。 在法律、法规、规章方面,本次检测遵循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60号,以及该法的修正版主席令第52号。同时,我们还参考了《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XXX令[2012]第47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XXX令第49号、《XXX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通知》安监总厅XXX[2013]171号、《XXX 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XXX[2014]111号、《XXX办公厅关于印

XX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规范》的要求,我公司于XX 年对公司进行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工作。以下是本次评 价报告的具体内容: 1.调查概况 1.1排查单位:公司 1.2调查时间:XX年X月 1.3调查范围:包括生产车间、办公区域、食堂等工作场所 1.4调查目的:评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对员工健康 的潜在影响 2.工作环境监测 2.1噪声监测:通过专业噪声测量仪器对各工作区域进行噪声监测, 结果显示噪声水平均低于GBZ1级标准,未对员工的听力产生明显影响。 2.2空气质量监测:对办公区域、生产车间等进行空气污染物(如 PM2.5、TVOC等)浓度监测,结果显示污染物浓度均低于相关国家标准, 符合健康要求。 2.3光照度测量:通过光照度仪对各工作区域进行光照度测量,结果 显示光照度适中,不会对员工的视觉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3.1化学因素评价:对存在化学品使用的工作区域进行化学因素评价,发现存在一些有机溶剂使用不当的情况,建议公司加强操作规程和员工培训,提高化学品使用的安全性。

3.2物理因素评价:对存在物理因素的工作区域(如高温、低温、辐 射等)进行物理因素评价,未发现超过相关国家标准的情况,符合要求。 3.3生物因素评价:对存在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的工作区域 进行生物因素评价,未发现明显的职业病传播风险。 4.健康监护和控制措施 4.1健康监护:建议公司根据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制定相应 的职业病健康监护方案,对可能受到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4.2控制措施:根据具体评价结果,制定完善和加强相应的工作场所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包括改善工作环境、提供防护设备、加强培训等,以 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5.结论和建议 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结果显示,公司在大部分危 害因素方面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改进。针对 这些问题,建议公司加强操作规程和员工培训,提高化学品使用的安全性,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监护方案,加强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实施。 经过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我们公司提供了有针 对性的职业病防控措施和建议,希望公司能够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员工的 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希望相关职业病防控法规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和健康。

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编号:2008-******* ******有限公司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嘉兴市****** 二○○八年十月

编号:2008-******* ******有限公司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委托单位: *****有限公司 检测与评价场所:碳性拌粉、碱性投料、碳性电池车间 嘉兴市****** 二○○八年十月

报告书名称:*******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评价机构名称:嘉兴市******* 法人代表:******* 报告书签发人: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说明 1. 本检测与评价报告只对委托项目负责。 2. 检测与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协议和技术文件进行。 3. 报告中有涂改、增删或复印件检验印章不符者无效。 4. 本报告的检测结果及我中心名称,未经同意不得用于广告、评优及商品宣 传。 5. 对本检测与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中心提 出,逾期不予受理。 6. 本报告正文共 5 页(不包括附录),报告一式四份(用人单位两份、用人 单位所在地卫生监督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检测与评价单位:嘉兴市******* 技术档案存放处:嘉兴市******* 联系地址:嘉兴市******* 邮政编码:314050 联系电话:******* 传真:******* 联系人:*******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一、检测与评价依据 1、采样检测依据: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GBZ/T189.8-2007)。 2、评价依据: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详见表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详见表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表1 职业病危害因素(毒物、粉尘)的国家卫生标准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设计报告书

1、总论 1.1项目背景 1.2评价依据 1.3评价目的 1.4评价范围 1.5评价内容 1.6 评价方法 2、生产运行状状 2.1企业概况 2.2生产工艺和原辅料 3、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 3.1现址简评 3.2总体布局 3.3设备布局 4、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检测评价 4.1职为病危害因素概述 4.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评价 5.1防护设施设置及运情情况 6、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与评价 6.1防护用品配置情况 6.2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 6.3防护用品评价 7、建筑卫生及辅助用室 7.1 建筑卫生 7.2辅助用室 8、职业健康管理及执行情况评价

8.1职业健康管理 8.2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9、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与评价 9.1职业健康监护 9.2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与分析 10、结论 11、建议改善 12、附件 工厂平面图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表 1总论 1.1项目背景 XXXX有限责任公司是生产销售通讯配件、电线电缆、塑胶制品、灯饰产品、五金制品和模具。工厂为中小型企业。始建于2001年,现厂区位于XX省XXXX业区,占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总投资为1600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XX国职业病防治法》〔2016年7月2日修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由企业自行对本公司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 1.2评价依据 法律法规与规章 <1>《中华人民XX国职业病防治法》〔2016年7月2日修订; <2>《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7号 <3>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9号 <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XX国国务院令第591号; <5>《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 <6>《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9号; <7>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 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

职业危害因素报告参考模板

一、概念界定: (1)职业危害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2)职业危害因素: 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因素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叫做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化学物质和生产性粉尘。 2)物理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 第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主要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第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在实际工作场所,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其次按照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可分为以下10大类: ①粉尘类。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 ②放射性物质类。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 ③化学物质类。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等。 ④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等。 ⑤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等。 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和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等的危害因素。 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的危害因素。 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等的危害因素。 ⑨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包括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等。 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氧化锌、棉尘和不良作业条件等。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XXXX公司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规定,受XXXX公司受托,X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XX年XX月XX日对XXXX 公司噪声、粉尘等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职业卫生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检测评价目的 1、了解生产工艺流程,识别生产环境中职业因素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评定其作业环境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2、评价分析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企业制定职业卫生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3、为评价作业人员接触噪声、粉尘的程度及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 二、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60号,2001) 2、《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23号令) 3、《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352号,2002) 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采样规范》(GBZ159-2004) 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Ⅰ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Ⅱ部分:物理有害因素》(GBZ2。2-2007) 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HZ/T 192.1—2007) 8、《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HZ/T 192。3—2007) 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HZ/T 189。8-2007) 10、《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934-2008) 三、生产工艺流程图

△△△ △ ★△ 注:△表示关键工序。★表示需确认过程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XXXX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铁水、钢坯、钢板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CO、SO2、高温等 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噪声:该生产环境为强噪声作业,噪声主要产生于机器运转及生产环节。 粉尘:原料上料过程、钢水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及粉尘. 一氧化碳:高炉、转炉冶炼产生的CO及炼钢、轧钢过程中使用的CO。 二氧化硫:烧结、球团生产过程中产生。 高温:在铁水冶炼、钢水冶炼、浇铸、钢坯储存、钢板轧制、切割过程中产生. 2、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某股份有限公司加油站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

*******有限公司*******横栏加油站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报告书 ******* (项目类别:定期检测) *******职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二零一五年十月二十七日

声明 1、*******有限公司*******横栏加油站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依据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委托单位有关资料(具体见委托方提供资料)和检测工作委托书进行。 2、委托单位提供的有关生产工艺、原辅材料种类及其组分等资料是本次检测的重要依据,委托单位应对所提供资料原件及复印件的真实性负责,如因委托单位提供虚假资料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我公司概不负责。 3、本检测报告中的检测数据仅反映检测期间的生产状况和工作场所生产环境情况(检测日期为2015年10月10日和2015年10月12日)。 4、委托单位在生产工艺、原辅材料、生产规模、产品种类、生产设备、布局、工作班制等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评价。 5、本检测报告中文字、数据经涂改、增删无效。 6、本检测报告正文共15页。 7、本检测报告共5份,未经许可请勿复印,本检测报告不得做广告宣传用。 8、如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本检测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公司提出书面意见,过期不再受理。 9、本检测报告的基准日为2015年10月27日(以报告出版日期为准)。 10、本检测报告应加盖本公司公章,否则无效。 *******职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1 概况 (1) 1.1受检测企业基本情况 (1) 1.2检测与分析范围 (1) 1.3检测与分析依据 (1) 1.4质量控制 (3) 2 生产情况 (5) 2.1生产工艺 (5) 2.2原辅助材料 (5) 2.3生产设备 (5) 2.4劳动定员 (5) 2.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及运行情况 (6) 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6) 3.1工作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6) 3.2工人作业情况及职业卫生个人防护措施调查 (6) 3.3检测内容 (7) 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8) 4.1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 (8) 4.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10) 5结论与建议 (13) 5.1结论 (13) 5.2建议 (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