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

a.后视黑面尺,精平,读取下、上丝主导数,记入表22.3中(1)、(2)、(3),并计算。

b.前视黑面尺,精平,读取下、上丝和中丝读数,记入表中(4)、(5)和(6),并依次计算(10)、(11)、(12)。

c.前视红面尺,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表中(7),并计算(13)。

d.后视红面尺,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表中(8),并依次计算(14)、(15)、(16)、(17)、(18)。

一个测站上的这种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黑、红、黑、红)的顺序。一个测站全部记录、计算与校核完成并合格后方可搬站,否则必须重测。

a.视距部分

视距等于下丝读数与上丝读数的差乘以100。

后视距:(9)=[(1)-(2)]*100

前视距:(10)=[(4)-(5)]*100

视距差等于后视距与前视距之差,即

(11)=(9)-(10)

视距差累积为各测站视距差的代数和,即

(12)=上站(12)+本站(11)

B.水准尺读数检核

同一水准尺的红、黑面中丝读数之差等于红、黑面零点K(即4687mm或4787mm),校核算式为:

(13)=(6)+K前-(7)

(14)=(3)+K后-(8)

式中,K后、K前分别表示后视尺、前视尺所对应的尺数。表中(13)、(14)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大于2mm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不得大于3mm。

C.高差计算与校核

黑面读数算高差(简称黑面高差):

(15)=(3)-(6)

红面高差:(16)=(8)-(7)

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6]

由于后、前两根水准尺的读数之差:K后-K前=+0.1m或-0.1m ,故黑面高差(15)与红面高差(16)也相差+0.1m或-0.1m,其不符值(17),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m。

计算校核:(17)=(14)-(13)

测站平均高差:(18)=1/2[(15)+(16)±0.1]

当K后=4687时,式中取+0.1m,当K后=4787时,式中取-0.1m。

D、每页测量记录的计算检核

为了检核计算的正确性,需要对每页记录进行以下计算检核:

视距部分:∑(9)-∑(10)

高差部分:∑(15)=∑(3)-∑(6)

∑(16)=∑(8)-∑(7)

即后、前视黑面读数之和的差等于黑面高差之和。对于红面读数也存在前述关系。

测站树为偶数:∑(18)=1/2[∑(15)+∑(16)]

测站树为奇数:∑(18)±0.1=1/2[∑(15)+∑(16)]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 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 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

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1、 -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距 (9)=[(1)—(2)]X100m 前视距 (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一、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仍采用DS3水准仪,水准尺可用双面尺,观测程序可简述为后前前后,即在每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为: 1,后视黑面,依次读取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2,前视黑面,依次读取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3,前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4,后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次序(表1)

K 为水准尺常 数,即尺底红 面分划读数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顺序也可以采用后后前钱,四等水准测量还可采用单面尺进行观测,其观测顺序为后—前—变更仪器高—前—后 二、计算与检核的方法 1,三等和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表2)

2、计算与检核 (1)视距计算 后视距离:(9)=[(1)-(2)]X100 前视距离:(10)=[(4)-(5)]X100 前、后视距差:(11)=(9)-(10) 前、后视距差(11)之值应符合表2中之规定 前、后视距累积差:(12)=前一站的(12)+本站的(11)(12)之值应符合表2中前、后视距累积差的限差要求。(2)高差计算 ①同一水准差红面、黑面中丝读数的校核 红、黑面中丝读数差按下式计算:

前尺:(13)=(6)+K 前-(7) 后尺:(14)=(3)+K 后-(8) 其中:K 前、K 后为水准尺红、黑面的常数差,分别为和。(13)、(14)之值应符合表2中红、黑面读数差限差的要求。 ②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 黑面: (15)=(3)-(6) 红面: (16)=(8)-(7) 由于两尺的红面常数差K 分别为和,因此(16)±后才是红面测得的高差。若后尺为,前尺为,应取“+“号,反之,后尺为,前尺为,则应取”-“号。 校核:(17)=(15)-(16)±=(14)-(13) (17)之值应符合表2中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要求。 ③计算平均高差 平均高差:(18)=2 1 [(15)+(16)±]=(15)- 2 1(17)=(16)±+(17) (3)测段的最终校核 ①高差部分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用于普通的铁路和公路建设,采用DS3级水准仪和双面水准尺进行,观测和计算方法如下: 1、观测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100米。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1)后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1)(2)(3); (2)后视红面,读中丝(4); (3)前视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5)(6)(7); (4)前视红面,读中丝读数(8)。 以上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在后视和前视读数时,均先读黑面再读红面,黑面要读三丝读数,用于计算视线长度,红面只读中丝读数,括号内数字为读数顺序。记录和计算格式见下表。 三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75米,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观测方法和记录计算格式同四等。 2、计算和检核; 计算和检核算内容如下,见下表 (一)测站上的计算和检核 (1)视距计算;后视距离(9)=(1)-(2),前视距离(10)=(5)-(6)前后视距在表中以米为单位,即(下丝-上丝)*100 前后视距差(11)=(9-(10)。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差不超过5米,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米。 前后视距累积差(12)=本站的(11)+上站的(12)。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累积差不超过10为米,三等不超过6米。 (二)、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的检核 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为:(13)=(3)+K-(4) (14)=(7)+K-(8) K为水准尺两面的常数差,一对水准尺的常数差分别为4.687和4.787。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两面的读数差不得超过3mm。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2mm。

(三)、高差的计算和检核 按黑面读数和红面读数测得的高差分别为:(15)=(3)-(7) (16)=(4)-(8)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1、观测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100米。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1)后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1)(2)(3); (2)后视红面,读中丝(4); (3)前视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5)(6)(7); (4)前视红面,读中丝读数(8)。 以上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在后视和前视读数时,均先读黑面再读红面,黑面要读三丝读数,用于计算视线长度,红面只读中丝读数,括号内数字为读数顺序。记录和计算格式见下表。 三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75米,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观测方法和记录计算格式同四等。 2、计算和检核; 计算和检核算内容如下,见下表 (一)测站上的计算和检核 (1)视距计算;后视距离(9)=(1)-(2),前视距离(10)=(5)-(6)前后视距在表中以米为单位,即(下丝-上丝)*100 前后视距差(11)=(9-(10)。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差不超过5米,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米。 前后视距累积差(12)=本站的(11)+上站的(12)。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累积差不超过10为米,三等不超过6米。 (二)、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的检核 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为:(13)=(3)+K-(4) (14)=(7)+K-(8) K为水准尺两面的常数差,一对水准尺的常数差分别为4.687和4.787。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两面的读数差不得超过3mm。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2mm。

(三)、高差的计算和检核 按黑面读数和红面读数测得的高差分别为:(15)=(3)-(7) (16)=(4)-(8)两面的高差之差可按下式计算,±100为两尺常数K之差(17)=(15)-(16)±100=(13)-(14)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 a.后视黑面尺,精平,读取下、上丝主导数,记入表22.3中(1)、(2)、(3),并计算。 b.前视黑面尺,精平,读取下、上丝和中丝读数,记入表中(4)、(5)和(6),并依次计算(10)、(11)、(12)。 c.前视红面尺,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表中(7),并计算(13)。 d.后视红面尺,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表中(8),并依次计算(14)、(15)、(16)、(17)、(18)。 一个测站上的这种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黑、红、黑、红)的顺序。一个测站全部记录、计算与校核完成并合格后方可搬站,否则必须重测。 a.视距部分 视距等于下丝读数与上丝读数的差乘以100。 后视距:(9)=[(1)-(2)]*100 前视距:(10)=[(4)-(5)]*100 视距差等于后视距与前视距之差,即 (11)=(9)-(10) 视距差累积为各测站视距差的代数和,即 (12)=上站(12)+本站(11) B.水准尺读数检核 同一水准尺的红、黑面中丝读数之差等于红、黑面零点K(即4687mm或4787mm),校核算式为:

(13)=(6)+K前-(7) (14)=(3)+K后-(8) 式中,K后、K前分别表示后视尺、前视尺所对应的尺数。表中(13)、(14)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大于2mm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不得大于3mm。 C.高差计算与校核 黑面读数算高差(简称黑面高差): (15)=(3)-(6) 红面高差:(16)=(8)-(7) 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6] 由于后、前两根水准尺的读数之差:K后-K前=+0.1m或-0.1m ,故黑面高差(15)与红面高差(16)也相差+0.1m或-0.1m,其不符值(17),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m。 计算校核:(17)=(14)-(13) 测站平均高差:(18)=1/2[(15)+(16)±0.1] 当K后=4687时,式中取+0.1m,当K后=4787时,式中取-0.1m。 D、每页测量记录的计算检核 为了检核计算的正确性,需要对每页记录进行以下计算检核: 视距部分:∑(9)-∑(10) 高差部分:∑(15)=∑(3)-∑(6) ∑(16)=∑(8)-∑(7)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方法和计算检核说明

三、四等水准测量 级水准仪和 三、四等水准测量是建立测区首级高城控制最常用的方法。通常用DS 3 双面水准尺进行,各项技术要求见表1-1,观测计算方法如下: 表1-1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一、观测方法 (一)四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100m。每一测站上,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1、后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1)、(2)、(3); 2、后视水准尺的红面,读中丝读数(4); 3、前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5)、(6)、(7); 4、前视水准尺的红面,读中丝读数(8)。 以上的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在后视和前视读数时,均先读黑面再读红面,读黑面时读三丝读数,读红面时只读中丝读数。括号内数字为读数顺序。记录和计算见表1-2,表中括号内数字表示观测和计算顺序,同时也说明有关数字在表格内应填写的位置。 (二)三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75 m。观测顺序应为后-前-前-后。即 1、后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2、前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3、前视水准尺的红面,读中丝读数 4、后视水准尺的红面,读中丝读数 二、计算和检核 (一)测站上的计算和检核 1、视距计算 后视视距(9)=(1)-(2) 前视视距(10)=(5)-(6) 前、后视距在表内均以m为单位,即(下丝-上丝)×100 前后视距差 (11) =(9) -(10)。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差不得超过5m;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 2、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的检核 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为: (13)=(3)+K-(4) (14)=(7)+K-(8) K为水准尺红、黑面常数差,一对水准尺的常数差K分别为4.687和4.787。对于四等水准测量,红‘黑面读数差不得超过3mm;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2 mm。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是相对于一等、二等水准测量而言的,其精度和 测区范围相对较低。然而,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它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平线的不变性以及重力竖直线的平行性来确定高差。具体步骤如下: 1.基础准备工作:确定测区范围,选择控制点和测量线等。同时,还 需要准备好水平仪、水准尺、测量杆等仪器和工具。 2.建立基准点:在测区边缘或者主测线两端等稳定的地面上,建立基 准点。基准点一般由石桩、水泥柱等固定在地面上的标志物组成。 3.设置水平仪:将水平仪稳固地放置在基准点上,并进行调整,使其 气泡位于中心位置。同时,还需要校正仪器的刻度误差,确保测量结果的 准确性。 4.进行望标观测:在测量线上选取距离水平仪适中的位置,设置目标 仪(望标),并确保其稳定。用水准仪读取水平仪的刻度,记录下相应的 读数。 5.读取测旗:在观测点的旁边,有人持测旗,用于指示高度。测量操 作员通过水准仪读取测旗的高度,并将其记录下来。 6.计算高差:根据水准仪读数和测旗高度,进行高差的计算。同时, 还需要考虑气压、温度等因素对高差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7.数据处理和绘图:将测量得到的高差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各个 测点之间的高差差值。然后,根据需要,将结果绘制成等高线图或高程图。

需要注意的是,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相对较低,在实际测量中,可能会存在误差。因此,在进行测量时,应当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并在测量过程中多次观测,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地理测量方法,通过观 测水准线上的高差,确定地形起伏、控制基准面高程等。在测量过程中, 需要注意仪器的准确性和操作的规范性,以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1.配置测量仪器:选取合适的水准仪、三脚架和测量杆。水准仪的精 度应满足实际要求,三脚架应稳固可靠,测量杆应符合测量精度要求。 2.设置基准点:选择目标区域内的基准点,通常选择地面上稳固的建 筑物或其他固定物体作为基准点。在基准点上设置一块固定的水平基准面,可以使用水泥、磁砖等材料制成。 3.定位和测量基准点:使用测量杆定位并记录基准点的坐标,确保基 准点的位置准确无误。 4.设置测量线:在目标区域内选择合适的测量线路,一般使用直线或 直角线路。测量线的选择应依据目标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要求确定,确保测 量结果的精度。 5.建立起测点:在测量线上依据设定的测量间距建立一系列测点。每 个测点应在地表上标注,并使用固定的标识牌或其他可识别性的方式标记 起来。 6.进行测量:一般情况下,采用直接测量法进行水准测量。操作员站 在基准点上,测量仪器放置在附近的测点上,进行观测和记录。观测时, 操作员应控制测量仪器的准确水平,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7.处理数据:记录测量数据,包括观测点的坐标和观测结果。根据测 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求得各个测点的高程差异。 8.修正和纠正:根据实际情况,对测量数据进行修正和纠正。包括环 境条件的考虑、仪器误差的校正和观测点的异常处理等。

9.分析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并生成测量报告。 10.验证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可以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比对,评估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1.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保持其正常运行和精度。 以上是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通过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可以得到较为可靠和准确的测量结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水准测量工作可能由于测量条件、环境因素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和偏差。因此,在进行水准测量时,应该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1.前期准备 在进行水准测量之前,需要充分准备相关设备和资料。首先,需要准备好水准仪、测量杆、三脚架等测量仪器和设备,并进行校准。此外,还需要准备测量用纸、笔、记号棒、标尺等相关办公用品。此外,还需要准备好水准测量的控制点,即已知高程的点,以提供参考。 2.确定测量线路 根据实际测量需要,确定测量线路。测量线路应能够覆盖所需测量区域,并能够通过已知高程点,以提供测量参考。测量线路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地形、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3.建立起点控制点 在测量线路的起点附近建立起点控制点。起点控制点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起点控制点后,需要进行精确水准测量,测得起点的高程值。 4.建立测量截面 在测量线路上,根据需要的测量精度和工作条件,建立测量截面。测量截面通常选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尽量避免受到大气条件和地面条件的干扰。 5.进行水准测量 在测量截面上进行水准测量。测量时,先找到距离起点控制点最近的已知高程点,作为参考点。然后,使用水准仪,测量该参考点的高程值,

并通过调整水准仪,使测量线与水平方向保持一致。接下来,根据测量线路的需要,依次测量每个目标点的高程值,同时记录下来。 6.进行校正和后处理 完成测量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和后处理。首先,对水准仪的观测结果进行闭合差检查,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接着,根据测量线路的要求,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处理,根据平差结果,计算出目标点的高程值,并将其与已知高程点进行比较,进行校正。 7.绘制高程图 校正后的测量数据用于绘制高程图。绘制高程图时,需要根据测量数据的高程值,将其在适当的比例尺上绘制出来,并标注高程数值。同时,还可以使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变化,以便更直观地显示测量结果。 8.复核和验收 测量图绘制完成后,需要进行复核和验收。复核主要是对绘制的高程图进行核对,确保绘制的数据和观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验收通过对测量过程的评估和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判断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确保测量工作的质量。 总结: 三、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用于确定地面高程。完整的水准测量应包括前期准备、确定测量线路、建立起点控制点、建立测量截面、进行水准测量、校正和后处理、绘制高程图、复核和验收等步骤。通过严谨的操作和精确的测量,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为工程建设和测绘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水准测量是一种测量地面高程差异的方法,用于确定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根据精度的要求,水准测量可以分为一、二、三和四等水准。在此, 我们将重点介绍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等水准是一种中等精度要求的水准测量,适用于城市规划、工程建 设及土地调查等方面。它通常采用变换水准法进行测量。变换水准是通过 仪器测量控制点的高程,然后沿着测量线进行测量,将高程值通过计算和 调整传递到目标点。 变换水准测量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高程基准点:在观测区域内选择合适的基准点,其高程已知。 这些基准点可以是水准标志或测量图上的高程点。 2.设置测量线路:根据测量任务的需求,在测量区域内选择测量线路。测量线路应具备避开障碍物、地形较为平坦的特点。 3.布设控制点:根据测量线路的长度和地形的变化,确定适量的控制点,控制点应覆盖整个测量区域,使之与基准点连成闭合回路。 4.进行测量观测:使用水准仪或全站仪,在控制点上进行测量观测, 记录高差和水平距离。 5.数据处理与计算:将观测到的高差和水平距离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得到各控制点的高程值。 6.调整水准回路: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对整个水准回路进行调整, 以消除系统误差和观测误差。常用的调整方法有平差法和最小二乘法。 7.高程传递:将调整后的高程值通过计算沿着测量线路传递到目标点。

四等水准是一种相对精度较低的水准测量,适用于一般土地调查和农 田的高程测量。相对于三等水准,四等水准需要更少的控制点和观测次数,因此成本更低。四等水准采用的是闭合水准测量法。 闭合水准测量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高程基准点:在观测区域内选择一个基准点,其高程已知。这 个基准点可以是水准标志或测量图上的高程点。 2.设置测量线路:根据测量任务的需求,在测量区域内选择测量线路。测量线路应具备地形较为平坦的特点。 3.布设控制点:根据测量线路的长度和地形的变化,确定适量的控制点,控制点应覆盖整个测量区域。 4.进行测量观测:使用水准仪或全站仪,在控制点上进行测量观测, 记录高差和水平距离。 5.数据处理与计算:将观测到的高差和水平距离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得到各控制点的高程值。 6.调整水准回路: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对整个水准回路进行调整, 以消除系统误差和观测误差。 7.高程传递:将调整后的高程值通过计算沿着测量线路传递到目标点。 综上所述,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分别是变换水准法和闭合水准测 量法。在进行水准测量时,需要充分考虑测量的精度要求、测量线路的选 择和控制点的布设等因素,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简述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和方法

简述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和方法 四等水准路线是指按照国家测绘标准,级别最低的用于测量地形高差、地面高程等参数的一类测量路线。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和方法。 一、四等水准路线观测方法 四等水准路线使用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测法和闭合路线观测法。其中直接观测法是将测量点按照线路顺序逐一连接形成直线路线,然后逐个观测测点高程值,最终计算出该路线的高程差;闭合路线观测法则是将测点进行环形连接,利用闭合环形路线观测测点的高程值,然后计算出闭合环形路线的高程差。 二、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 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一般是根据路线的实际情况从起点到终点依次进行观测,并且始终应该保持一定的顺序性和连续性。具体而言,其观测顺序为:起点高程-》第1测点高程-》第2测点高程-》……-》第n-1测点高程-》终点高程。 三、四等水准路线中的观测参数 在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过程中需要测量的参数主要包括高程、测站坐标、记录时间、温度、气压等。其中高程是四等水准路线观测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而测站坐标等参数则主要用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计算之中。 四、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前准备 在进行观测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需要确定好观测路线和测点位置,然后进行现场勘测和测站的校正。还需要检查观测仪器的性能,并对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所测量的数据准确可靠。 五、四等水准路线的现场观测步骤 在现场进行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时,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安装观测仪器,设置观测参数,进行观测测点,记录观测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处理。 六、四等水准路线观测前的测试 在进行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前,需要进行一些测试以确保仪器的性能与精度。这些测试包括检查气泡稳定度,测量重新布线错误,检查温度、气压数据的正确性等。 七、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精度和误差控制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 第一步:基准点的选择 在四等水准测量中,需要选择一个高程稳定、易于观测的基准点。通常会选择已经建好的基准点或具有准确高程的设施作为起点,如测绘局的基准点、天文台的点等。 第二步:测量线路的规划 根据需要确定测量的起始点和终点,并规划中间的测量路线。测量路线应尽量沿水平方向展开,避免过多的上下坡,以减小高差观测误差。 第三步:观测与记录 1.基准点观测:首先,在起点的基准点上设置水准仪,并进行观测和记录。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仪器的水平调整和读数的准确性。 2.测量点观测:然后,在顺着测量路线的各个测点上设置水准仪,进行观测和记录。观测时要保持水准仪的平稳,避免外力的干扰。 3.高差观测:在每个测点上,需要用水准仪的水平丝丝进行正反两次读数,得到各观测点的正反两次测量结果。 第四步:计算与平差 1.高差计算:根据观测的正反两次测量结果,计算出各个观测点的高差。一般采用平均差法或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 2.平差处理:对计算得到的高差进行平差处理,以减小误差。常用的平差方法有闭合差法和最小二乘平差法。平差后得到各个观测点的最终高差。

第五步:检查与验收 1.检查计算结果:对计算和平差的结果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在明显的错误或异常。如果发现有问题,应及时修正。 2.验收报告: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后,需要编制测量报告,将测量结果详细记录,并附上观测记录、计算和平差表格。同时,需要对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和说明。 以上为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仪器的校准、环境的影响、观测误差的估计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和改正。只有仔细、准确地完成每个步骤,才能得到可靠、准确的测量结果。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是常用的高精度水准测量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包括其定义、测量原理、具体步 骤以及应用领域等。 1.定义 2.测量原理 三等水准测量主要借助自动水准仪进行,通过水准差的观测来确定地 面各点的高差。在具体测量过程中,先选择基点和目标点,然后设置测点,并进行水准仪的观测,最后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得到目标 点的高差值。 3.具体步骤 (1)测量点的选择:选择基点和目标点,并设置适当数量的测点, 以确保测量精度和数据的可靠性。 (2)水准仪的架设: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水准仪进行架设, 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校准。 (3)观测水准差:通过水准仪进行观测,记录各测点的水准差。 (4)数据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以得到测点的高差值。 (5)精度评定: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判断测量精度是否 满足要求。 4.应用领域

三等水准测量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的工程测量和地理测量中,例如大型桥梁、隧道、高楼大厦等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高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高程数据采集等工作。 1.定义 2.测量原理 四等水准测量与三等水准测量类似,也是通过水准差的观测来确定地面各点的高差。不同的是,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 3.具体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与三等水准测量基本相同,包括选择测点、架设水准仪、观测水准差、数据处理和精度评定等。 4.应用领域 四等水准测量主要应用于一般工程测量和土地测量等领域,例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高程控制、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等工作。 总结: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测量中的高精度水准测量方法。通过选择测点、架设水准仪、观测水准差、数据处理和精度评定等步骤,可以得到地面各点的高差值,并为工程建设和地理测量提供高程数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测量精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水准测量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 黑面测得的高差 (15)=(3)—(6) 红面测得的高差(16)=(8)—(7) 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 (17)=(15)—[(16)±0.100] 或 (17)=(14)—(13) 三等≯3mm,四等≯5mm 高差的平均值(18)= [(15)+(16)±0.100]/2 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十0.100,反之,取—0.100。 3、每页计算校核 ①高差部分 在每页上,后视红、黑面读数总和与前视红、黑面读数总和之差,应等于红、黑面高差之和。 对于测站数为偶数的页: 2[(3)+(8)]—2[(6)+(7)]=∑[(15)+(16)]=2∑(18 ) 对于测站数为奇数的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