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欢迎阅读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数据中心作为承载企业业务的重要IT基础设施,承担着稳定运行和业务创新的重任。伴随着数据的集中,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及运维给信息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数据集中就意味着风险集中、响应集中、复杂度集中……”,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因此,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需要着重关注如何尽量减小数据中心出现故障后对企业关键业务造成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要了解企业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类型以及该类型故障产生的影响。影响数据中心的故障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电源

server

网络支撑负担加重

配置和管理难度增加

因此,数据中心的高可用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选用高可靠设备组件、提高网络的冗余性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构架及协议部署的优化,从而实现真正的高可用。设计一个高可用的数据中心网络,可参考类似OSI七层模型,在各个层面保证高可用,最终实现数据中心基础网络系统的高可用,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中心高可用系统设计层次模型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高可用设计

企业在进行数据中心架构规划设计时,一般需要按照模块化、层次化原则进行,避免在后续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再进行大规模的整改,造成时间与投资浪费。

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指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应用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模块之间松耦合,力求在满足业务应用要求的基础上使网络稳定可靠、易于扩展、结构简单、易于维护。

1)

2)

3)

“财务应用区”几类,子分区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逻辑的。如果是逻辑的,可为每个子分区分配一个虚拟防火墙来部署安全策略。在业务系统复杂,服务器数据较多的情况下(>=200台),建议采用物理子分区,每个子分区采用独立的汇聚交换机和安全设备。

层次化设计

数据中心层次化设计包括网络架构分层和应用系统分层两个方面。在当前网络及安全设备虚拟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用系统分层可完全通过设备配置来实现逻辑分层,不影响网络的物理拓扑。

对于网络架构层次化设计,选择三层架构还是二层架构是不少企业进行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时面临的难题。

传统网络中,网络各层的职责大致定义如下:

核心层:主要负责的是数据的交换与路由,不负责处理;

汇聚层:主要负责的是数据的处理,选择和过滤等操作;

接入层:主要负责的是数据的接受与发送,负责端到端的链路建立和释放。

从可靠性的角度来看,三层架构和二层架构均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网络的高可用。近年来随着云

组网。

故障,保证数据中心的可用性。

设备层高可用设计

设备可靠是系统可靠的最基本保证,数据中心核心交换区设备的可靠稳定尤为重要。尽管可以通过架构、策略、配置等的调整和优化等多种手段降低核心设备的故障几率以及影响范围,但若要解决最根本的设备本身的软硬件故障,则必须选用数据中心级的网络设备。

关于数据中心级设备,业界还没有标准的定义,但从目前主流网络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产品可以看出,数据中心级交换机应具备以下特征:

1) 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物理分离

传统的园区网交换机一般采用“Crossbar+共享缓存”的交换架构,引擎板继承担控制平面的工作,同时也承担数据转发平面的工作,跨槽位的流量转发报文需要经背板到引擎板的Crossbar芯片进行转发。这种架构限制了设备的可靠性和性能:

可靠性限制:引擎需要承接数据转发平面的工作,因此在引擎出现主备倒换时必然会出现丢包。此外引擎1+1冗余,也使得Crossbar交换网只能是1+1的冗余,冗余能力无法做的更高。

性能限制:受制于业界当前Crossbar芯片的工艺以及引擎PCB板卡布线等制造工艺,将Crossbar

(一般约

时采用

2)

除了引擎和交换网板的冗余外,此类设备的电源一般均可以配置多块,实现N+M的冗余,保证电源的可靠性更高;另外风扇的冗余也由原来的风扇级冗余,提高到了风扇框冗余,每个独立的风扇框内多个风扇冗余。

3) 虚拟化能力

数据中心的复杂度越来越高,需要管理的设备也越来越多,设备的虚拟化可将同一层面(核心、汇聚、接入)的多台设备虚拟化为一台,进行设备的横向整合,简化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4) 突发大流量的缓冲能力

随着业务整合、资源共享、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及智能分析等业务的部署,数据中心内部和业务服务器之间的横向流量将会越来越多。流量模型的变化会导致多服务器群向一个服务器群的流量、多个应用服务器向同一个数据库服务器的流量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对一的流量模型是一种典型的拥塞模型,如果网络设备的缓存能力不够,将会导致丢包重传,导致业务系统的响应时间变长或中断。

基于CLOS架构的数据中心级设备对端口的缓存容量进行扩容,并采用了新一代的分布式缓存机制,将原有的出方向缓存移至入方向,在同样的端口缓存容量条件下,这种分布式的缓存机制可以更好的缓存多对一的拥塞模型,能够更好的吸收数据中心的突发大流量。如图4所示。

5)

另一

1)

2)

即将

同时实

数据中心网络的协议层高可用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 路由协议部署

数据中心汇聚层到核心层间可采用OSPF等动态路由协议进行路由层面高可用保障。常见连接方式有两种,如图7所示。拓扑1采用了三角形连接方式,从汇聚层到核心层具有全冗余链路和转发路径;拓扑2采用了四边形连接方式,从汇聚层到核心层没有冗余链路,当主链路发生故障时,需要通过路由协议计算获得从汇聚到核心的冗余路径。所以,三角形拓扑的故障收敛时间较短,但

要占用更多的设备端口。

图7 数据中心核心汇聚组网设计

在采用模块化、层次化设计之后,数据中心内部各分区与核心交换区的路由将会大大简化,针对拓扑1的组网方式,可进行IRF2横向整合,对汇聚层、核心层的双机设备进行虚拟化,实现跨设备链路捆绑实现汇聚层上行到核心层的多链路负载分担与备份,在此基础之上,核心层与汇聚层仅需要一个VLAN三层接口互联,直接在此VLAN三层接口上部署静态路由,简化数据中心内部的协议部署。此方式将简化后续运维的复杂度,但对于数据中心外联模块,由于外部路由相对较复杂,可部署OSPF动态路由,提高路由选择的灵活性。数据中心总体路由结构如图8所示。

图8 数据中心总体路由结构图

2)

的Hello

BFD

如图9

将邻居

1

BFD

3) 不间断转发

在部署了动态路由协议的数据中心网络中,若设备进行主备切换时,将会导致它与邻居关系出现震荡。这种邻居关系的震荡将最终导致路由协议的震荡与重新计算收敛,使得主备切换路由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路由黑洞或者导致邻居将数据业务进行旁路,进而会导致业务出现暂时中断。

为了实现不间断转发,设备本身需要支持数据转发与控制分离,支持双主控设计;同时需要部分保存协议的状态(控制平面),并借助邻居设备的帮助,实现发生主备切换时控制平面的会话连

接不重置、转发不中断的目的。其相应的技术为路由协议的Graceful Restart(平滑重启)扩展,简称GR。

GR机制的核心在于:当某设备的路由协议重启时,能够通知周边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将到该设备的邻居关系和路由保持稳定。该设备路由协议重启完毕后,周边设备协助其进行路由信息同步,使其各种路由信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恢复到重启前的状态。在整个协议重启过程中,网络路由和转发保持高度稳定,报文转发路径也没有任何改变,整个系统可以不间断地转发IP报文。

在数据中心OSPF动态路由部署的区域(广域、外联、园区、互联网等)中,一般按照如图10所示的组网结构部署GR。

使用

1)

检测,

IP

转发实现负载分担、关键业务带宽保证、广域链路捆绑。无需专门的LB设备。如图11所示。

流量控制要求如下:

基本业务分流:生产业务走主链路,办公和视频业务走备用链路。

超负荷流量调度:无论主备链路,超负荷流量走对方链路;备用链路视频业务不要进行超负荷流量分担;纵向出口进行多业务QoS调度。

设计实现

基本业务分流:通过OSPF COST设计,生产业务默认走主链路转发,对办公和视频业务采用策略路由走备链路。

超负荷流量调度:以备链路为例,需要在数据中心广域网的入口进行流量监管CAR,超过10M 的流量结合策略路由调度到左侧路由器。为保证视频流量不会被调度到左侧路由器,必须采用分层CAR实现。

图11 路由器分层CAR技术实现链路负载分担

对于Internet出口链路负载均衡,由于内网用户访问的数据流不固定,特征复杂,很难在L4层

并启

用Internet

时,本地

2)

现:

服务器集群软件

服务器集群软件(如MSCS)一般要求服务器群在同一VLAN内,其它无特殊要求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服务器负载均衡(SLB)设备

依据转发方式的不同,分为NAT式和DR两种部署方式,如图14所示。两者有相同的处理思路:LB设备提供VSIP(虚拟服务IP),用户访问VSIP请求服务后,LB设备根据调度算法分发请求到各个实服务。但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两者仍有所不同。

NAT 方式:LB 设备分发服务请求时,进行目的IP 地址转换(目的IP 地址为实服务的IP),通过路由将报文转发给各个实服务。服务器响应的报文也要经过LB设备进行NAT转换,这种方式LB设备承担的性能压力较大。

DR 方式:LB 设备分发服务请求时,不改变目的IP 地址,而将报文的目的MAC 替换为实服务的MAC 后直接把报文转发给实服务。服务器响应的报文不需要经过LB设备,直接转发到用户,

DR

因此在LB

总结

IT

XX银行数据中心网路规划方案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2015年12月

目录 1 建设背景 (4) 2 项目目标 (4) 3 需求分析 (4) 3.1 业务需求分析 (4) 3.2 其他需求 (5) 3.3 网络架构支持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考虑 (6) 4 网络详细设计目标和需求描述 (6) 4.1 网络整体架构设计 (6) 4.2 网络架构设计需求 (7) 5 网络架构详细设计 (8) 5.1 总体网络架构设计 (8) 5.2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9) 5.3 广域网架构设计 (11) 5.3.1 数据中心互连核心骨干网架构 (11) 5.3.2 数据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互连 (11) 5.3.3 数据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互连 (12) 5.3.4 广域网链路容灾设计 (13) 5.3.5 分支机构广域网架构 (15) 5.3.6 数据分流策略 (16) 5.4 数据中心网络核心架构设计 (16) 5.4.1 数据中心业务区架构设计 (17) 5.4.2 网银区架构设计 (18) 5.4.3 外联区架构设计 (20) 5.4.4 办公互联网区架构设计 (22) 5.4.5 运维管理区架构设计 (24) 5.4.6 托管区架构设计 (27)

1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地为业务发展服务,提供高效、安全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并能够快速、灵活地响应新环境下的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对数据中心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 2项目目标 本次网络规划主要在考虑XX银行三到五年的业务发展需求,总体目标是按照“两地三中心”的业务发展指导建设一个能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高性能、高扩展性及智能化的网络基础架构,以支持业务长期、安全、稳定、快速发展。 3需求分析 3.1业务需求分析 目前主要业务分为生产和OA两大类;生产业务包括核心及相关外围业务,OA是核心业务之外的业务,主要是办公网业务、业务管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非核心业务。生产业务和OA业务部署在数据中心局域网不同的功能区域,物理隔离。 由于未来业务环境的变化,主要的业务需求包括: 业务变化的需求–新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投产对网络的灵活响应、快速的部署响应及支持能力都有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并需要降低对现有应用带来冲击。 业务快速发展带来的大量数据和用户–要求具有高扩展性网络架构,灵活支持不同类型的数据,同时需要平衡功能和成本,以求能够在成本有效的前提下,满足突发业务的传输与用户访问的需求 特殊应用对网络的要求–特殊应用如多媒体应用、集中提回、证券基金、Call Center等,或对网络延迟、传输能力等有要求,必须予以考虑,以保证网络服务质量。 网络安全机制–需要进行网络安全的风险分析,网络安全需要同时考虑网络能够灵活和动态的支持业务的开展,平衡网络安全和业务需要的功能网络管理体系–整体网络管理体系必须要能够基于业务的要求,有效地加

集团云数据中心基础网络-详细规划设计

集团云数据中心基础网络详细规划设计

目录 1前言 (2) 1.1背景 (2) 1.2文档目的 (2) 1.3适用范围 (2) 1.4参考文档 (2) 2设计综述 (3) 2.1设计原则 (3) 2.2设计思路 (5) 2.3建设目标 (7) 3集团云计算规划 (8) 3.1整体架构规划 (8) 3.2网络架构规划 (8) 3.2.1基础网络 (9) 3.2.2云网络 (70)

1前言 1.1背景 集团信息中心中心引入日趋成熟的云计算技术,建设面向全院及国网相关单位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电力科研云,支撑全院各个单位的资源供给、数据共享、技术创新等需求。实现云计算中心资源的统一管理及云计算服务统一提供;完成云计算中心的模块化设计,逐渐完善云运营、云管理、云运维及云安全等模块的标准化、流程化、可视化的建设;是本次咨询规划的主要考虑。 1.2文档目的 本文档为集团云计算咨询项目的咨询设计方案,将作为集团信息中心云计算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 1.3适用范围 本文档资料主要面向负责集团信息中心云计算建设的负责人、项目经理、设计人员、维护人员、工程师等,以便通过参考本文档资料指导集团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具体建设。 1.4参考文档 《集团云计算咨询项目访谈纪要》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20988-2007) 《OpenStack Administrator Guide》(https://www.doczj.com/doc/e0592682.html,/) 《OpenStack High Availability Guide》(https://www.doczj.com/doc/e0592682.html,/) 《OpenStack Operations Guide》(https://www.doczj.com/doc/e0592682.html,/) 《OpenStack Architecture Design Guide》(https://www.doczj.com/doc/e0592682.html,/)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设计方案范本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设计方案

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 数据中心作为承载企业业务的重要IT基础设施,承担着稳定运行和业务创新的重任。伴随着数据的集中,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及运维给信息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数据集中就意味着风险集中、响应集中、复杂度集中……”,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因此,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需要着重关注如何尽量减小数据中心出现故障后对企业关键业务造成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要了解企业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类型以及该类型故障产生的影响。影响数据中心的故障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硬件故障 软件故障 链路故障 电源/环境故障 资源利用问题 网络设计问题 本文针对网络的高可用设计做详细的阐述。 高可用数据中心网络设计思路

数据中心的故障类型众多,但故障所导致的结果却大同小异。即数据中心中的设备、链路或server发生故障,无法对外提供正常服务。缓解这些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冗余设计,能够经过对设备、链路、Server提供备份,从而将故障对用户业务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可是,一味的增加冗余设计是否就能够达到缓解故障影响的目的?有人可能会将网络可用性与冗余性等同起来。事实上,冗余性只是整个可用性架构中的一个方面。一味的强调冗余性有可能会降低可用性,减小冗余所带来的优点,因为冗余性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如下缺点: 网络复杂度增加 网络支撑负担加重 配置和管理难度增加 因此,数据中心的高可用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选用高可靠设备组件、提高网络的冗余性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构架及协议部署的优化,从而实现真正的高可用。设计一个高可用的数据中心网络,可参考类似OSI七层模型,在各个层面保证高可用,最终实现数据中心基础网络系统的高可用,如图1所示。

【金融保险类】银行网络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金融保险)银行网络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2、系统设计总体方案XX银行全国数据集中工程

目录 第1章前言8 第2章概述9 第3章网络设计原则10 第4章总体架构设计11 4.1结构设计11 4.1.1结构设计策略11 4.1.2分区模块设计11 4.1.3分层设计12 4.1.4物理部署设计12 4.2上海全国数据中心局域网拓朴13 4.3网络核心层14 4.4生产区14 4.5运行管理区15 4.6MIS区16 4.7广域接入区16 4.8OA接入控制区17 4.9生产外联17 4.10设备选型推荐18

4.10.1S8500简介20 4.10.2AR28-80简介27 第5章服务器接入设计32 第6章VLAN和SPANNINGTREE设计33 6.1VLAN简述33 6.2VLAN注册协议(GVRP)34 6.3VLAN设计36 6.4STP设计36 6.5VRRP37 第7章IP地址设计38 第8章路由选择和设计40 8.1路由协议选择40 8.2路由边界40 8.3路由协议设计(OSPF)41 8.3.1OSPFArea设计41 8.3.2OSPFProcessID42 8.3.3OSPFRouterID43 8.3.4OSPF链路Metric43 8.3.5OSPFMD5认证43 8.3.6选路规划44

8.4静态路由44 第9章QOS设计44 9.1Q O S服务模型45 9.1.1Best-Effortservice45 9.1.2Integratedservice45 9.1.3Differentiatedservice46 9.1.4服务模型选择47 9.2Q O S实现技术48 9.2.1报文分类48 9.2.2拥塞管理48 9.2.3拥塞避免50 9.2.4流量监管和整形51 9.3农行数据中心Q O S设计52 第10章可靠性设计55 10.1可靠性概述55 10.2设备级可靠性设计56 10.2.1引擎(含主控及交换网)57 10.2.2电源61 10.2.3模块和端口61 10.2.4系统软件62

数据中心和网络机房基础设施规划指南

避免数据中心和网络机房基础设施因过度规划造成的资金浪费

典型数据中心和网络机房基础设施最大的、可以避免的成本就是过度规划设计成本。数据中心或 网络机房中的物理和供电基础设施利用率通常在50%-60%左右。未被利用的容量就是一种原本可以避免的投资成本,这还代表着可以避免的维护和能源成本。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与过度规划设计有关的情况和统计数据。接下来,讨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后,介绍避免这些成本的新的架构和实现方法。 任何从事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产业的人都曾见过未被利用的数据中心空间、功率容量以及数据中心中其他未加利用的基础设施。为了对这种现象进行量化,对讨论中用到的术语进行定义是很重要的。 表1中定义了本文中有关过度规划设计的术语: 建模假设 为了收集并分析过度规划设计的相关数据,施耐德电气对用户进行了调查,并开发了一个简化模型来描述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容量规划。该模型假设: ?数据中心的设计寿命为 10 年; ?数据中心规划有最终的设计容量要求和估计启动IT 负载要求; ?在数据中心典型生命周期过程中,预期负载从预期的启动负载开始呈线性增长,在预期生命周期一半的时候,达到预期最终容量。 由以上定义的模型得出下面图 1 显示的规划模型。我们假定,它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步到位”模式的系统规划模型。 简介有关过度规划设计的情况和统计数据表1 过度规划的相关定义

上图显示了一个典型的规划周期。在传统的设计方案中,供电和冷却设备的安装容量与设计容量相等。换句话说,系统从一开始就完全建成。根据计划,数据中心或网络机房的预期负载将从30% 开始,逐步增加到最终预期负载值。但是,实际启动负载通常小于预期启动负载,并且逐步增长到最终实际负载;最终实际负载有可能大大小于安装容量(注意:由于冗余或用户希望的额定值降低余量,实际安装设备的额定功率容量会大于计划安装容量)。 第143号白皮书《数据中心项目:成长模型》详细讨论了数据中心的规划以及制定一个有效的成长计划战略的关键要素。 实际安装数据收集 为了了解实际安装的情况,施耐德电气从许多客户那里收集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是通过实际安装设备调查和客户访谈获得的。结果发现,预期启动负载通常只有最终设计容量的 30%,预期最终负载只有预期设计容量的80%-90%(留有安全余量)。进一步发现,实际启动负载通常只有最终设计负载的20%,而且实际最终负载通常为设计容量的 60% 左右。图 1 汇总了这些数据。根据设计值,通常的数据中心最终的容量设计比实际需要大 1.5 倍。在刚刚安装或调试过程中,超大规模设计甚至更加显著,通常在 5 倍左右。 与过度规划设计相关的额外成本 与过度规划设计相关的生命周期成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 图 1 阴影部分指出了与投资相关的额外成本。阴影部分代表平均安装设备中未利用的系统设计容量的部分。额外容量可直接导致额外的投资成本。额外投资成本包括额外供电设备和冷却设备的成本,以及包括布线和管路系统的设计开销和安装成本。 对于一个典型的 100 kW 数据中心,供电和冷却系统有550万人民币(55元人民币/W )左右的资本成本。分析表明,这个投资的 40% 左右被浪费掉了,相当于 220万人民币。在使用早期,这个浪费甚至更大。算进资金周转的时间成本之后,由于过度规划设计导致的损失几乎等于数据中心50%的投资成本。也就是说,单单原始资本的利息几乎就能够满足实际资本一般的需求。 与过度规划设计有关的额外生命周期成本还包括设施运行的开支。这些成本包括维护合同、消耗品和电力。如果设备按制造商的说明进行维护,年维护费用一般是系统成本(投资成本)的10%左右,因此,数据中心或网络机房的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维护成本几乎等于投资成本。由于过度规划设计会产生未充分利用的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必须加以维护,所以会浪费很大一部分的维护成本。以 100 kW 数据中心为例,系统生命周期过程中浪费的成本约为 950万人民币。 0% 20% 40% 60%80%100%120% 012345678910 容量百分比数据中心运行年份 图1 数据中心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设计容量和预期负载要 求

大型数据中心网络体系规划设计与实现方案

技术与应用 echnology & Application T 53 2009年3 月 ■文/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 戴春辉 窦 彤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与实现 数 据集中后,所有银行业务和网点都依赖网络来支持其对数据中心中主机的访问。此外,未来的新型应用, 如网上培训、IP 电话、可视电话等应用也对网络提出高带宽、高服务质量以及支持多点广播等要求。因此,数据中心的网络建设必须能够最大化满足上述要求,适应未来新业务和技术的发展。 一、数据中心网络设计原则 网络的可靠性。银行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网络必须有极高的可用性,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各业务系统正常运行。在网络设计上,合理组织网络架构,做到设备冗余、链路冗余,保证网络具有快速故障自愈能力,实现网络通讯不中断。 网络具有良好的可用性、灵活性。支持国际上各种通用的网络协议和标准,支持大型的动态路由协议及策略路由功能,保证与其他网络(如公共数据网、金融网络等)之间的平滑连接。 网络的可扩展性。根据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变化,在不变动现有网络架构的前提下,可以平滑地扩展和升级。 网络安全性。制订统一的网络安全策略,整体考虑网络平台的安全性。 网络可集中管理。对网络实行集中监测、分权管理,构建网络管理平台,提供故障自动报警,具有对设备、端口等的管理和流量统计分析功能。 保证网络服务质量。保证对统一的网络带宽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当网络拥塞发生时,保障银行关键业务和用户数据的传输。提供对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QoS)和优先级控制等,以保证骨干网上各类业务的QoS。 二、数据中心网络实现 1.网络技术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实现的技术基础如下。(1)路由交换技术 目前,在银行的网络设计中,绝大部分网络通信都是基于TCP/IP 协议及相关技术的。路由交换技术是构建IP 网络的基础技术,是网络互联的基础。在数据中心网络中,大面积使用高性能、高可靠的三层交换机,用以构建多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分区间相互隔离,通过1G/10G 接口连接高速的核心交换区。 网络互联路由协议主要有OSPF、RIPv2和BGP。在数据中心局域网中主要使用OSPF 路由协议,以达到快速收敛的目的;而在边界或与分支机构广域互联,通常使用BGP 路由协议,以实现对网络的有效管理。 (2)负载均衡技术 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负载均衡技术主要有软/硬件负载均衡,本地/全局负载均衡。在数据中心主要使用硬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 (3)防火墙技术 当前银行网络主要使用状态检测型防火墙,集成了包过滤防火墙、电路层防火墙和应用防火墙三种技术,只有符合安全规则的网络连接和访问才可以通过防火墙,有效隔离各个安全区域,保障核心数据的安全性。 (4)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IDS)从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中收集、分析信息,检测任何企图破坏计算机资源完整性、机密性和

银行网络建设方案

网络建设方案 参考国内外同行业的组网模型,按照标准化、模块化、结构的原则进行生产中心的升级,改变现状生产中心过于扁平化、安全性低的现状,可以将生产中心规划为: 核心交换区、生产服务器区、前置机区、网银区、运行管理区、楼层接入区、办公服务器区、广域网接入区、灾备中心互联区、中间业务外联区等功能模块。 在各分区边界部署防火墙,确保访问的安全,实现生产中心的高性能、高安全、高扩展和易管理。 核心交换区:为生产网络的各功能子区提供核心路由交换。 生产核心区:部署天津商行生产服务和生产小机。 前置机服务器区:连接各种业务前置机专用区域 楼层接入区(迁移):负责本地办公用户的接入。 网银区(迁移):部署网上银行业务的服务器。 DWDM区:连接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的广域传输系统区域。 广域网接入区:部署下联各省市分行、天津各区县支行、分理处的骨干网路由器。 中间业务外联区:通过专线连接监管单位、合作伙伴,为第三方机构提供外联服务。 运行维护区:部署网络和系统管理及维护的业务系统。 4.1设计概述 4.1.1东丽数据中心整体结构 东丽数据中心主要需要建立IP网络和存储网络。在IP网络中,按业务功能和安全需要分为不同的网络区域,各个网络区域有独立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防火墙等)连接相应的主机、服务器、pc机等设备,每个网络区域的汇聚/接入交换机再连接到IP网的核心交换机上;每个网络区域内部可以根据需要再分为不同的控制区域。 IP网络主要分为以下网络区域:核心交换区、生产核心区、前置机服务器区、楼层接入区、开发测试区、网银区、DWDM区、广域网接入区、中间业务外联区、运行维护区,如图:

4.1.2 VLAN规划 在模块化网络架构中可以看到,数据中心首先是被划分为网络分区,然后基于每个应用对各自架构的QOS需求,再进一步将网络分区划分为逻辑组。为了完成以上阐述的模块化架构,需要在网络的第2层创建VLAN。在不同分区之间互联点和分区内部上行连接点上,都需要创建VLAN。 4.1.3路由设计 在数据内部,交换核心区域和其他功能区域的汇聚交换机之间运行OSPF骨干区域AREA 0,其他区域内部分别运行OSPF和静态路由。

数据中心建设架构设计

数据中心架构建设计方案建议书 1、数据中心网络功能区分区说明 1.1 功能区说明 图1:数据中心网络拓扑图 数据中心网络通过防火墙和交换机等网络安全设备分隔为个功能区:互联网区、应用服务器区、核心数据区、存储数据区、管理区和测试区。可通过在防火墙上设置策略来灵活控制各功能区之间的访问。各功能区拓扑结构应保持基本一致,并可根据需要新增功能区。 在安全级别的设定上,互联网区最低,应用区次之,测试区等,核心数据区和存储数据区最高。 数据中心网络采用冗余设计,实现网络设备、线路的冗余备份以保证较高的可靠性。 1.2 互联网区网络 外联区位于第一道防火墙之外,是数据中心网络的Internet接口,提供与Internet 高速、可靠的连接,保证客户通过Internet访问支付中心。 根据中国南电信、北联通的网络分割现状,数据中心同时申请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各1条Internet线路。实现自动为来访用户选择最优的网络线路,保证优质的网络访问服务。当1条线路出现故障时,所有访问自动切换到另1条线路,即实现线路的冗余备份。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来一定会有中国移动接入的需求,互联区网络为未来增加中国移动(铁通)链路接入提供了硬件准备,无需增加硬件便可以接入更多互联网接入链路。 外联区网络设备主要有:2台高性能链路负载均衡设备F5 LC1600,此交换机不断能够支持链路负载,通过DNS智能选择最佳线路给接入用户,同时确保其中一条链路发生故障后,另外一条链路能够迅速接管。互联网区使用交换机可以利用现有二层交换机,也可以通过VLAN方式从核心交换机上借用端口。 交换机具有端口镜像功能,并且每台交换机至少保留4个未使用端口,以便未来网络入侵检测器、网络流量分析仪等设备等接入。 建议未来在此处部署应用防火墙产品,以防止黑客在应用层上对应用系统的攻击。 1.3 应用服务器区网络 应用服务器区位于防火墙内,主要用于放置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所有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可以通过F5 BigIP1600实现服务器负载均衡。 外网防火墙均应采用千兆高性能防火墙。防火墙采用模块式设计,具有端口扩展能力,以满足未来扩展功能区的需要。 在此区部署服务器负载均衡交换机,实现服务器的负载均衡。也可以采用F5虚拟化版本,即无需硬件,只需要使用软件就可以象一台虚拟服务器一样,运行在vmware ESXi上。 1.4 数据库区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中心计算机机房建设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 二○○六年七月二十日

目录 前言 (1) 1.目标 (1) 2.建设原则 (1) 第一章选址与分区 (3) 1.1机房选址 (3) 1.2机房分区 (4) 第二章装饰装修 (4) 2.1一般规定 (4) 2.2吊顶 (5) 2.3隔断 (5) 2.4墙面 (5) 2.5地面、地板 (6) 2.6门窗 (6) 第三章电气系统 (7) 3.1一般规定 (7) 3.2供配电 (8) 3.3照明 (9) 3.4静电防护 (10) 3.5接地 (11) 3.6防雷 (11) 第四章综合布线 (12) 4.1一般规定 (12) 4.2综合布线技术要求 (12) 第五章空调及通风系统 (13) 5.1一般规定 (13) 5.2空调 (14) 5.3新风 (15) 5.4消防排风 (15) 第六章消防系统 (16) 6.1一般规定 (16) 6.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6) 6.3自动灭火系统 (17) 第七章监控系统 (17) 7.1一般规定 (17) 7.2机房环境 (18) 7.3安防监控 (19) 第八章工程质量控制 (20) 8.1一般规定 (20) 8.2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20) 8.3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0)

8.4工程变更 (21) 第九章测试验收 (21) 9.1一般规定 (21) 9.2装饰装修工程验收 (22) 9.3电气系统验收 (23) 9.4综合布线系统验收 (23) 9.5空调及新风系统验收 (24) 9.6消防系统验收 (25) 9.7监控系统验收 (25) 9.8综合验收报告 (26) 附录: (26) 1.本指引参考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26) 2.机房供配电参考方案示意图 (28) 3.综合测试报告 (31) 4.竣工验收报告 (32)

银行数据中心IT运维服务-体系建设最佳实践

银行数据中心IT运维服务体系建设最佳实践

银行省级数据中心IT 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应包含运维服务制度、流程、组织、队伍、技术和对象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结合银行的业务特色,整合运维服务资源,规范运维行为,确保服务质效,形成统一管理、集约高效的一体化运维体系,从而保障银行数据集中条件下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持续运行。 一、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运维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完善的运维服务制度、流程为基础。为保障运行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制定相对完善、切实可行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规范,确定各项运维活动的标准流程和相关岗位设置等,使运维人员在制度和流程的规范和约束下协同操作。 二是以先进、成熟的运维管理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统一、集成、开放并可扩展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各类运维事件的全面采集、及时处理与合理分析,实现运行维护工作的智能化和高效率。

三是以高素质的运维服务队伍为保障。运维服务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运维服务人员,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运维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和工具,做好各项运维工作。 二、运维服务体系的总体架构 运维服务体系由运维服务制度、运维服务流程、运维服务组织、运维服务队伍、运维技术服务平台以及运行维护对象六部分组成,涉及制度、人、技术、对象四类因素,其总体架构如图1 所示。制度是规范运维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流程建立的基础。运维服务组织中的相关人员遵照制度要求和标准化的流程,采用先进的运维管理平台对各类运维对象进行规范化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操作。 1. 运维服务制度和流程 为确保运维服务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协调地进行,需要根据管理内容和要求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覆盖各类运维对象,包括从投产管理、日常运维管理到下线管理以及应急处理的各个方面。此外,为实现运维服务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需要制定流程规范,确定各流程中的岗位设置、职责分工以及流执行过程中的相关约束。

银行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管理

灾难恢复管理管理程序 数据中心应将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管理纳入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建立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和流程。 1、风险分析与评估 数据中心应统筹规划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工作,通过业务影响分析识别和评估业务运营中断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明确业务连续性管理重点,明确灾难恢复策略、预案并及时更新。根据业务重要程度实现差异化管理,确定各业务恢复优先顺序和恢复等级。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三年开展一次全面业务影响分析,并形成业务影响分析报告。 2、灾备等级划分 针对不同等级的灾难事件分别制定应急处理流程,明确紧急情况发生时的紧急处理流程和业务恢复机制等。根据系统的重要程度和场景,建立不同等级的灾难备份环境(建立同城备份或异地备份),从而提高银行数据中心对较大规模灾难事件的抵御能力。 3、确定RTO和RPO 应当综合分析重要业务运营中断可能产生的损失与业务恢复成本,结合业务服务时效性、服务周期等运行特点,确

定重要业务恢复时间目标(业务RTO)、业务恢复点目标(业务RPO)。原则上,重要业务恢复时间目标≦4h,重要业务恢复点目标≦0.5h。 4、建立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预案 银行应当根据本行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经营规模以及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和风险偏好,确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战略。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指挥小组和工作人员组成及联系方式、汇报路线和沟通协调机制、灾难恢复资源分配、基础设施与信息系统的恢复优先次序、灾难恢复与回切流程及时效性要求、对外沟通机制、最终用户操作指导,及第三方技术支持和应急响应服务等内容。5、灾难恢复资源与培训 数据中心为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包括基础设施、网络通信、运维及技术支持人力资源、技术培训等。 6、建立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有效性测试验证机制 针对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的预案、流程进行测试验证,验证的内容包括支持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系统的硬件环境、系统环境、业务功能、业务数据等验证。 7、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演练 数据中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重要信息系统专项灾备切换演

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

数据中心高可用网络系统设计 数据中心作为承载企业业务的重要IT基础设施,承担着稳定运行和业务创新的重任。伴随着数据的集中,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及运维给信息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数据集中就意味着风险集中、响应集中、复杂度集中……”,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因此,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需要着重关注如何尽量减小数据中心出现故障后对企业关键业务造成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要了解企业数据中心出现故障的类型以及该类型故障产生的影响。影响数据中心的故障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 硬件故障 ?????????? 软件故障 ?????????? 链路故障 ?????????? 电源/环境故障 ?????????? 资源利用问题 ?????????? 网络设计问题 本文针对网络的高可用设计做详细的阐述。 高可用数据中心网络设计思路 数据中心的故障类型众多,但故障所导致的结果却大同小异。即数据中心中的设备、链路或server发生故障,无法对外提供正常服务。缓解这些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冗余设计,可以通过对设备、链路、Server提供备份,从而将故障对用户业务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但是,一味的增加冗余设计是否就可以达到缓解故障影响的目的?有人可能会将网络可用性与冗余性等同起来。事实上,冗余性只是整个可用性架构中的一个方面。一味的强调冗余性有可能会降低可用性,减小冗余所带来的优点,因为冗余性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如下缺点: ?????????? 网络复杂度增加 ?????????? 网络支撑负担加重 ?????????? 配置和管理难度增加 因此,数据中心的高可用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选用高可靠设备组件、提高网络的冗余性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构架及协议部署的优化,从而实现真正的高可用。设计一个高可用的数据中心网络,可参考类似OSI七层模型,在各个层面保证高可用,最终实现数据中心基础网络系统的高可用,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中心高可用系统设计层次模型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高可用设计 ?????? 企业在进行数据中心架构规划设计时,一般需要按照模块化、层次化原则进行,避免在后续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再进行大规模的整改,造成时间与投资浪费。 模块化设计 ?????? 模块化设计是指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应用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模块之间松耦合,力求在满足业务应用要求的基础上使网络稳定可靠、易于扩展、结构简单、易于维护。

XXXX银行XX级数据中心机房设计说明-29页文档资料

XXXX银行XXXX X级数据中心机房 设 计 方 案 说 明 XXXX银行XXXX行2010年9月

目录: 1.概述 (4) 1.1工程概况 (4) 1.3 设计原则 (7) 1.4 设计重点 (8) 2.装饰方案 (8) 2.1本设计总体构思 (8) 2.2 装饰设计 (8) 2.3 技术场地的特殊处理 (11) 3.供配电系统 (11) 3.1 机房配电柜 (11) 3.2 UPS系统 (13) 3.3 机房照明 (14) 3.4 机柜供配电 (15) 3.5 UPS输出分配电柜 (17) 3.6 空调、新风系统 (18) 3.7 市电辅助插座 (19) 3.8 桥架 (19) 4.门禁系统 (20) 5 机房的防雷接地 (20) 6 机房集中监控系统 (21) 6.1 概述 (21)

6.2 系统架构 (22) 6.3各监控子系统功能 (23) 7 KVM集中控制系统 (26) 8 房气体灭火系统: (26)

1.概述 根据总行要求,结合XXXX行今后的发展规划,需新建一个XXX级数据中心机房;位于XX路的XXX原始环境好,建筑物承重参数大,符合GB 2887-89《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及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中关于机房选址的要求,是新建XXX级数据中心机房的理想场所,故拟所在建筑物的一、二层为新建机房地址;建成后,该机房将做为XXXX行日常业务数据储存及交换的核心基地,因此对该机房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机房的建设融合了装修、暖通、电力、综合布线、安全防范等多方面因素,是系统化、智能化的工程。本方案根据XX行业务需求,按照计算机机房的设计标准,在设计中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力求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机房系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和实用。 1.1工程概况 项目地址:本工程位于XX省XX市XX路人行XXXX行; 工程面积:机房工程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以实际面积为准。 机房建设各子系统名称: A、机房装饰工程; B、机房市电配电工程; C、机房UPS配电工程; D、机房防雷、接地工程; E、机房KVM系统工程;

银行数据中心网络项目设计方案

银行数据中心网络项目设计方案

目录 1、数据中心建设分析 (4) 1.1 背景 (4) 1.2 银行网络现状 (4) 1.3 建设重点 (5) 2、数据中心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6) 2.1可靠性和可用性 (6) 2.2可扩展性 (7) 2.3灵活性 (7) 2.4高性能 (7) 3、数据中心分区设计思想 (7) 3.1 区域划分 (7) 3.2分区设计的优点 (8) 4、数据中心技术架构设计 (8) 4.1设计概述 (8) 4.1.1 VLAN规划 (11) 4.1.2 路由设计 (12) 4.2核心交换区设计 (12) 4.2.1 具体设计 (12) 4.2.2 VLAN划分 (12) 4.2.3 路由规划 (13) 4.3生产核心区规划 (15) 4.3.1拓扑 (15) 4.3.2 VLAN规划 (15) 4.3.3 路由规划 (16) 4.4前置机区规划 (16) 4.4.1 拓扑 (16) 4.4.2 VLAN规划 (16) 4.4.3 路由规划 (16) 4.5广域网接入区规划(分行接入) (17) 4.5.1 路由规划 (20) 4.6 QoS设计 (20) 4.6.1 QoS设计原则 (20) 4.6.2 QoS服务模型选择 (20) 4.6.3 QoS规划 (21) 4.7 ARP攻击防御 (23) 4.7.1 ARP攻击原理 (23) 4.7.2 ARP攻击的类型 (24) 4.7.3 ARP攻击解决方案 (27) 4.7.4 其他技术 (34) 5、数据中心管理 (35) 5.1数据中心管理设计原则 (35) 5.2网络管理 (36)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方案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方案

目录 1、数据中心建设分析 (3) 1.1 背景 (3) 1.2 建设重点 (3) 2、数据中心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4) 2.1可靠性和可用性 (4) 2.2可扩展性 (5) 2.3灵活性 (5) 2.4高性能 (5) 3、数据中心分区设计思想 (5) 3.1 区域划分 (5) 3.2分区设计的优点 (6) 4、数据中心架构设计 (6) 4.1设计概述 (6) 4.1.1 VLAN规划 (8) 4.1.2 路由设计 (8) 4.2核心交换区设计 (8) 4.2.1 具体设计 (8) 4.2.2 VLAN划分 (8) 4.2.3 路由规划 (9) 4.3生产前置区规划 (10) 4.3.1拓扑 (10) 4.3.2 VLAN规划 (10) 4.3.3 路由规划 (10) 4.4 广域网接入区规划(分行接入) (11) 4.5.1 路由规划 (13) 4.6 QoS设计 (13) 4.6.1 QoS设计原则 (13) 4.6.2 QoS服务模型选择 (14) 4.6.3 QoS规划 (15) 4.7 ARP攻击防御 (17) 4.7.1 ARP攻击原理 (17) 4.7.2 ARP攻击的类型 (17) 4.7.3 ARP攻击解决方案 (20) 4.7.4 其他技术 (27) 5、数据中心管理 (28) 5.1数据中心管理设计原则 (28) 5.2网络管理 (29) 5.3网络监控 (31) 6、产品与关键技术 (33) 6.1 万兆以太网与100G平台技术的考虑 (33) 6.1.1以太网发展进入100G时代 (33) 6.1.2服务器万兆互联成为主流趋势 (34)

银行网络建设方案

银行网络建设方案

网络建设方案 参考国内外同行业的组网模型,按照标准化、模块化、结构的原则进行生产中心的升级,改变现状生产中心过于扁平化、安全性低的现状,能够将生产中心规划为: 核心交换区、生产服务器区、前置机区、网银区、运行管理区、楼层接入区、办公服务器区、广域网接入区、灾备中心互联区、中间业务外联区等功能模块。 在各分区边界部署防火墙,确保访问的安全,实现生产中心的高性能、高安全、高扩展和易管理。 ?核心交换区:为生产网络的各功能子区提供核心路由交换。 ?生产核心区:部署天津商行生产服务和生产小机。 ?前置机服务器区:连接各种业务前置机专用区域 ?楼层接入区(迁移):负责本地办公用户的接入。 ?网银区(迁移):部署网上银行业务的服务器。 ?DWDM区:连接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的广域传输系统区域。 ?广域网接入区:部署下联各省市分行、天津各区县支行、分理处的骨干网路由器。 ?中间业务外联区:经过专线连接监管单位、合作伙伴,为

第三方机构提供外联服务。 ?运行维护区:部署网络和系统管理及维护的业务系统。 4.1设计概述 4.1.1东丽数据中心整体结构 东丽数据中心主要需要建立IP网络和存储网络。在IP网络中,按业务功能和安全需要分为不同的网络区域,各个网络区域有独立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防火墙等)连接相应的主机、服务器、pc机等设备,每个网络区域的汇聚/接入交换机再连接到IP 网的核心交换机上;每个网络区域内部能够根据需要再分为不同的控制区域。 IP网络主要分为以下网络区域:核心交换区、生产核心区、前置机服务器区、楼层接入区、开发测试区、网银区、DWDM区、广域网接入区、中间业务外联区、运行维护区,如图:

NIKE 项目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方案

NIKE 项目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方案 1.概述 (2) 2.系统需求分析 (2) 3.企业网络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2) 4.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2) 5.系统技术实现细节 (3) 5.1 网络拓扑图 (3) 5.2 Nike项目服务器技术实现细节 (4) 5.2.1双机备份方案 (4) 5.2.1.1.双机备份方案描述 (4) 5.2.1.2.双机备份方案的原理 (4) 5.2.1.3.双机备份方案的适用范围 (4) 5.2.1.4.双机备份的方式及优缺点 (4) 5.2.1.5双机方案建议 (4) 5.2.1.6磁盘阵列备份模式示意图 (5) 5.2.1.7双机方案网络拓扑图 (5) 5.2.1.8双机热备工作原理 (6) 6.备份 (6) 7.建议配置方案及设备清单..................................................7-8 1.概述 21世纪世界竞争的焦点将是信息的竞争,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系统需求分析 由于此方案是专为NIKE项目数据中心设计,此数据中心是为数据信息提供传递、处理、存储服务的,为了满足企业高效运作对于正常运行时间的要求,因此,此数据中心在通信、电源、冷却、线缆与安全方面都必须要做到非常可靠和安全,并可适应不断的增长与变化的要求。 3.系统设计思路 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为企业业务的发展服务,综合考虑公司信息系统当前背景和状况,其建设设计主要应达到如下目标: 1) 系统的设计应能满足公司对公用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满足3PL及客户查询数据的共享需求,并为实现公用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概括而言之就是能让相关人员顺利流畅的访问数据中心的Nike XpDX Server及我司的TMS等相关系统。与此同时,系统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到投入和产出两者间的关系,注意强调成本节约,提高效费比的问题。 2) 系统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建成后系统的管理维护问题。为此设计应强调系统的统一集中管理,尽量减少资源的分散管理,注重提高信息系统平台运营维护的工作效率。 3) 系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建成后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必须保证建成系统资源主要服务于设定需求,保证设计数据流量在网络中流畅通行。因此,必须保证只有设计的数据流

中国人民银行省级数据中心IT运维总体架构方案

中国人民银行省级数据中心IT运维总体架构方案

目录 一、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3) 二、运维服务体系的总体架构 (4) 1.运维服务制度和流程 (4) 2.运维服务组织和队伍 (5) 3.运维服务工作流程 (5) 4.运维技术服务平台 (5) 三、运维的范围 (5) 1.全国集中的核心应用系统 (5) 2.分行部署的核心应用系统 (6) 3.分行自建系统 (6) 四、运维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 (6) 1.运维管理制度建设 (6) 2.运维技术服务平台 (7) (1)整合分行IT监控平台 (7) (2)运维事件响应中心 (7) (3)运维服务管理系统 (7) (4)运维知识库建设 (8) (5)运维辅助分析系统 (8) 3.运行维护管理流程 (8) (1)事件管理 (9) (2)问题管理 (9) (3)变更管理 (10) (4)配置管理 (11) 4.运维项目管理流程 (11) 5.运维知识库系统 (12) 6.运行维护队伍建设 (13) 7.运行维护制度建立 (13)

中国人民银行省级数据中心IT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应包含运维服务制度、流程、组织、队伍、技术和对象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结合人民银行的业务特色,整合运维服务资源,规范运维行为,确保服务质效,形成统一管理、集约高效的一体化运维体系,从而保障人民银行数据集中条件下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持续运行。 一、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运维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完善的运维服务制度、流程为基础。为保障运行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制定相对完善、切实可行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规范,确定各项运维活动的标准流程和相关岗位设置等,使运维人员在制度和流程的规范和约束下协同操作。 二是以先进、成熟的运维管理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统一、集成、开放并可扩展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各类运维事件的全面采集、及时处理与合理分析,实现运行维护工作的智能化和高效率。 三是以高素质的运维服务队伍为保障。运维服务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运维服务人员,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运维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和工具,做好各项运维工作。

云数据中心网络设计方案

云数据中心网络设计方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2) 二、工程概述 (2) 三、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4) (一)网络结构 (4) 1、链路接入区 (4) 2、互联网接入区 (5) 3、互联网服务资源区 (5) 4、专网接入区 (6) 5、专网服务资源区 (6) 6、核心网络区 (7) 7、内网服务资源区 (7) 8、存储资源区 (8) 9、运维管理区 (9) 10、指挥中心接入区 (9) 11、物理整合区 (10) (二)虚拟化组网 (10)

一、项目背景 根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2014年11月我区启 动了智慧城市战略发展顶层设计与规划工作。经过几个月的 努力,通过一系列调研、分析、设计与研讨,《智慧城市建 设总体规划与三年行动计划》文稿形成(以下简称“《规划》”), 并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若干次的专题讨论。根据各方意见修改 《规划》于2015年4月中旬经区长办公会研究原则通过。后, 《规划》中指出“新建智慧城市云平台,与现有的“智 慧华明”云平台共同支撑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按照“集约建 设、集中部署”的原则,将新建的智慧应用系统直接部署在 云平台,将各部门已建的非涉密业务系统和公共服务类应用 系统逐步迁移至云平台,实现智慧应用在基础层面集中共享、 信息层面协同整合、运行维护层面统一保障,有利于充分整 合和利用信息化资源。” 根据《规划》中的目标和原则,在“智慧城市”首期项 目中与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同步进行云计算数据中心工 程建设,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的总体建设提供基于云计算技 术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的各类业务应用提供稳定 可靠的运行环境。 二、工程概述 云计算数据中心与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选址为同一 地点,位于城市开发区津塘路与五经路交口处的“帝达东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