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备课资料素材库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备课资料素材库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备课资料素材库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备课资料素材库

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

人教版教参补充题

1.两个质量均为m的星体,其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为AB。O为两星体连线的中点,如图6-3-7所示。一个质量为的物体从O沿OA方向运动下去,则它受到的万有引力的合力变化

情况是()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当物体m在O点时,两星体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等大反向,合力为零;

图6-3-7

当物体在无限远处时,两星体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均为零,合力也为零,故物

体从O沿OA方向运动下去,则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选项D正确。

答案:D

2.已知太阳到地球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的比值约为390,月球绕地球旋转的周期约为27天。利用上述数据以及日常的天文知识,可估算出太阳对月球与地球对月球的万有引力的比值约为()

A.0.2

B.2

C.20

D.200

解析:估算太阳对月球的万有引力时,地、月间距忽略不计,认为月球处于地球公转的轨道上。设太阳、地球、月球的质量分别为M 、、,日、地间距为,地、月间距为,地球、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分别为、,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于月球:,其中=①

对于地球:,其中=②

由②式得,

所以=③

由①、③两式得:∶==390×=2.1。

答案:B

3.火星的质量和半径分别约为地球的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

()

A.0.2g

B.0.4g

C.2.5g

D.5g

解析:设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重力加速度为g ,则火星质量为,半径为。由万有引力定律可得:

重力加速度g=G

因此有,

=×4=0.4,选项B正确。

答案:B

其他版本的题目广东教育版

1.

如果已知地球的质量kg,太阳的质量M

=kg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m,那么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多大?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F=G

可得

×

N。

答案:N

2.如图6-3-8所示,有两个质量均匀的小球,质量都为m,半径为R,其间用细杆AB相连,AB长度也为R,有位同学认为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G,请问这位同学的看法对吗?

请说明理由。

解析:两质量分布均匀球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的距离r为两球心之间的距离,

故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G。

答案:不正确理由见解析

山东科技版

1.两艘轮船,质量都是t,相距10 km,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大?请将这个力与轮船所受重力进行比较,看看是重力的多少倍?

图6-3-8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F=G

可得×N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比值:=

答案:N

2.太阳的质量为kg,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为m,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大?比较1、2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F=G

可得×N

天体的质量较大,天体间的万有引力也较大。

答案:N 天体的质量较大,天体间的万有引力也较大。

3.已知地球半径为R,将一物体从地面移到离地面高h处时,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减少到原来的一半,则h 为()

A.R

B.2R

C.R

D.(-1)R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F=G可得

G=2×G

解得:h=(-1)R。

答案:D

4.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轨道半径为r,地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请写出地球质量和地球密度的表达式。

解析: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G=mr

解得地球质量M=

地球的体积为V=

因此地球的密度ρ==

答案:M=ρ=

上海科技教育版

1.两个质量为50 kg的同学,当他们相距1 m时,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大?通过计算你可以知道,平常分析物体受力时,为什么可以不考虑万有引力。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F=G

可得×N

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较小,因此在平常分析物体受力时可以不考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作用。

答案:N

2.已知太阳质量M=kg,地球质量m=kg,太阳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

m,则太阳和地球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大?已知拉断截面积=1 的钢棒需施力=

N,那么太阳吸引地球的力可以拉断截面积多大的钢棒?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F=G

可得×N

钢棒的横截面积S=×1 。

答案:N

3.目前普遍认为,质子、中子都不是点粒子,它们也是有内部结构的。例如,一个质子由两个u夸克和一个d夸克组成。已知一个夸克的质量为kg,那么当两个夸克相距m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多大?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F=G

可得×N。

答案:N

教育科学版

1.既然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当两个人接近时他们不会吸在一起?

答案:两个人间的万有引力很小,所以不会吸在一起。

2.在宇宙天体中,大麦哲伦云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倍,即kg,小麦哲伦云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倍,即kg,两者相距光年,求两者之间的引力。(1光年m)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F=G

可得×N。

答案:N

补充材料

一、卡文迪许历时近五十年测出了引力常量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他就专门设计了好几个实验,想先测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然后来计算地球的质量。可是,因为一般物体之间引力非常弱小,牛顿的实验都失败了。

牛顿去世后,还有一些科学家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其中以卡文迪许的实验最为成功,此时牛顿去世已经一百余年了。

1750年6月的一天,正在着手进行引力测量的卡文迪许得到一个好消息,剑桥大学一名叫约翰·米歇尔的科学家,在研究磁力的时候,使用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测出了力的微小变化,卡文迪许立即赶去向他请教。原来,米歇尔的实验装置是这样的:用一根很细的石英丝把一块条形磁铁横吊起来,然后用一块磁铁慢慢地去吸引它,当磁力开始产生作用的时候,石英丝便会发生偏转,这样磁引力的大小就可清楚地显示出来了。

卡文迪许从中得到启发,也仿照米歇尔的办法做了一套新的实验装置:用一根石英丝横吊着一根细杆,细杆的两端各安着一个小铅球,另外再用两只大球,分别移近两只小球,卡文迪许想,当大球与小球逐渐接近时,由于引力的作用,那两只吊着的小铅球必定会发生摆动,这样就可以测出引力的大小了。

可是,这个实验失败了。卡文迪许陷入沉思,他想,是不是因为两球之间的引力太小,肉眼观测不出来呢?能不能将它放大,变得明显一些呢?

后来,他终于找到一个十分巧妙的办法:在石英丝上安上一面小镜子把一束光照射在镜面上,镜面又把光线反射到一根刻度尺上,这样,只要石英丝一旦有一点点极细微的扭动,镜面上的反射光就会在刻度尺上明显地表示出来,扭动被放大了。1798年他终于测得两球间的引力,求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从而算出了地球的质量为kg。

为了推算地球的质量,卡文迪许几乎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前后花了五十年时间。当他求得这个数值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六十七岁的老人了。后人(麦克斯韦)整理了卡文迪许的遗著,筹建卡文迪许实验室,1874年卡文迪许实验室竣工,之后该实验室成为全世界物理研究的中心,并从这个中心走出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二、重力加速度与高度的关系

假定地球是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距海平面高度为h处(h≥0),由于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由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故有

mg=G①

式中M为地球质量,R为地球半径,G为万有引力常量。因而

g==②

由二项式定理,有

=1-+……

在地面附近,h R,所以的高次项可以忽略不计,于是得到

g=③

式中=为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上式表明,重力加速度随物体所在的位置距海平面的高度h的增

大而减小。这种变化是非常缓慢的。例如,在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 m)上,重力加速度比海平面处减小还不到千分之三。

在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h处,式①不再成立。这是由于质量均匀分布的球壳,对壳内质点的万有引力的合力为0。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低于海平面的竖直距离为h处,由于受地球的引力而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则有

mg=G④

式中M′为半径为(R-h)的球体质量,如将地球看做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则

M′==M⑤

将⑤式代入④式,得到

g==⑥

⑥式表明在低于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随距海平面的高度h的增大而减小,即离地心越近,重力加速度越小。在地心处,h=R,则g=0。设想如果将一个物体放在地心处,由于受到地球各方向的引力作用,其合力必为零,因此物体没有重力,重力加速度自然为零了。

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

第六章 曲线运动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 【学习目标】 编写:温敬霞 审核: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知道它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公式中r 的物理意义 4. 引力常量G 的物理意义及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课堂探究】 一. 万有引力定律提出的背景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行星绕太阳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来提供的,从而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 那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思考: ⑴. 地面上的物体,如苹果,被抛出后总要落回地面,是什么力使得苹果不离开地球呢? ————是否也是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造成的? ————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呢? ⑵. 进一步设想: 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么远,物体是否也会向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 太阳吸引行星的力; 地球吸引月球的力; 是否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循相同的规律? 地球吸引苹果的力; 这个想法的正确性要由事实来检验 二. 万有引力的检验 思考:“月 地检验”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假设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同样遵循F =G 2r Mm 因为 r 月 = r 地 所以 F 月= F 地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所以a 月= g 地

已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r=3.8×108m ,月 T=27.3天,重力加速度28.9s m g 求: 三. 万有引力定律 1.定律内容: 2. 公式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 【典型例题】 例题1. 既然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当两个人接近时他们不会吸在一起?我们通常分析物体的受力时是否考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 例题2. 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是银河系外离地球最近的星系。大麦哲伦云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010倍,即2.0×1040㎏,小麦哲伦云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09倍,两者相距5×104 光年,求它们之间的引力。 g a 月

unit3 A healthy diet 教案设计(含旁注)

6下 Unit3单元分析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结构breakfast/lunch/dinner. He/she likes______. He/she doesn’t like____. He /she only eats/drinks_______________ _______.3 组完善并修改你的 thinking map,选出一个最棒的全班展示,并把组仍未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全班讨论。 10 min Step4 Task 2呈现 刺激材料,活 用结构 Let’s debate Which food is healthier, Western food or Chinese food ? Group work: 1 小组确定辩题Western food /Chinese food. 2 组员每人给出一个理由。 若组员在表达上有困难,大 家可以帮助他组织语言。 3 组长记录整理论据。 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 生更喜闻乐见。通过问 题的追问,更快的理解 文本。达成目标2 12 min Step5 Task 3 引发期待行为,强化结构Give some suggestions(建议) Group work: 1 小组每人给一个建议,注意 提建议的句型结构。 2 组员如果在表达上有困难, 大家可以帮他组织语言,或纠 正语法错误。 2 组长以关键词的形式把建议 整理下来,并汇报。 通过为他们提建议,巩 固本节课所学的单词、 词组、句型,分清几个 修饰副词的正确用法。 达成目标3 Step6 Post task提供反馈评价,巩固结构Practice time Healthy diet In a healthy diet ,there is_______fruit and v____.There is also ______rice and bread .You can have _______meat and fish in your meals .You can have _____milk every Group work: 1 四人一小组,组讨论,确定 话题。 2 创设情景,人物,时间,地 点等。 3 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同学,要 给予帮助,或安排容较少的句 子。 4 小剧容要涉及healthy diet 容。 通过学习,理解意思, 明白道理。高年级的学 习不仅仅是就文本而 文本,在理解这些的基 础上,能有更高的要 求,会用自己的语言说 说收获,让学生的语言 学以致用。达成目标4

景阳冈备课素材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素材 景阳冈: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第九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躲”。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梢棒。作者写到梢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请看:“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一个“挨”字,可以说比用任

unit3-A-healthy-diet-教案(含旁注)

6下Unit3单元分析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结构breakfast/lunch/dinner. He/she likes______. He/she doesn’t like____. He /she only eats/drinks_______________ _______.3 组完善并修改你的 thinking map,选出一个最棒的全班展示,并把组仍未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全班讨论。 10 min Step4 Task 2呈现 刺激材料,活 用结构 Let’s debate Which food is healthier, Western food or Chinese food ? Group work: 1 小组确定辩题Western food /Chinese food. 2 组员每人给出一个理由。 若组员在表达上有困难,大 家可以帮助他组织语言。 3 组长记录整理论据。 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 生更喜闻乐见。通过问 题的追问,更快的理解 文本。达成目标2 12 min Step5 Task 3 引发期待行为,强化结构Give some suggestions(建议) Group work: 1 小组每人给一个建议,注意 提建议的句型结构。 2 组员如果在表达上有困难, 大家可以帮他组织语言,或纠 正语法错误。 2 组长以关键词的形式把建议 整理下来,并汇报。 通过为他们提建议,巩 固本节课所学的单词、 词组、句型,分清几个 修饰副词的正确用法。 达成目标3 Step6 Post task提供反馈评价,巩固结构Practice time Healthy diet In a healthy diet ,there is_______fruit and v____.There is also ______rice and bread .You can have _______meat and fish in your meals .You can have _____milk every Group work: 1 四人一小组,组讨论,确定 话题。 2 创设情景,人物,时间,地 点等。 3 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同学,要 给予帮助,或安排容较少的句 子。 4 小剧容要涉及healthy diet 容。 通过学习,理解意思, 明白道理。高年级的学 习不仅仅是就文本而 文本,在理解这些的基 础上,能有更高的要 求,会用自己的语言说 说收获,让学生的语言 学以致用。达成目标4

《皇帝的新装》备课素材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的最令人欢欣的地方。”①因此,阅读教学落实“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一课程目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能不面对的共同课题。 虽然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教育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上这个看法远不如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而秦晓静老师不仅在理论上认同思维能力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路径,《皇帝的新装》一课就是她在这方面的一次有意的探索。 一、将学生从已知引向未知 我们知道,只有教学生不会的才能给学生带来可学的。《皇帝的新装》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又是学生课上已经学习过的文章,秦老师如果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思考“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探究“一个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些内容有的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有的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重复学生会的虽然可以带来顺畅的教学流程、默契的师生配合,但这种“虚假的繁荣”,并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仅仅是消耗时间,浪费生命。 秦老师基于对学情的把握,以学生“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不敢说,都夸色彩和花纹很美丽”这个破绽为起点开始了她的教学。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所有的成人都在说假话”“体会成人说假话时的纠结”“探寻所有成人说假话的原因”完成“为什么所有的成人都说假话”的探究,得来“人性的弱点——自私、虚伪、虚荣使人说假话;皇帝使用的错误考核规则,让所有人不敢讲真话”的结论。这样的阅读结论突破了学生对文本原有的认知(其实也突破了语文教师对文本原有的认知),把学生从他们的已知领域引向未知领域,并使学生从无所知变得有所知。 不仅如此,秦老师将一个更大的难题抛给了学生:“怎样让长大后的小孩说真话?”但是,秦老师不是简单地将这样一个问题交给学生去解答,因为“就思维而言认为它起于现成的问题,起于凭空捏造的问题或起因于真空之中,这种看法是虚假的。实际上,这种所谓的‘问题’只不过是一种指定的作业。本来就没有一种情境在起初同问题一齐出现”②。也就是说,将教师发现的问题交由学生解答,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为题目中有关于阅读结论的暗示,这样的阅读结论本来应该由学生通过探究文本得来,现在却由教师提供给了学生,然后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证据去证明。可见,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是在培养学生答阅读题的能力,是“用嘴”考试,是隐身的应试教育。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素材 unit3(教学反思)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教学反思 本课时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3 Section A。本课主要围绕学习用品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关于学习用品的新名词,学会用“Is this / that…?”来询问物品的所属并能用“Yes,it is./ No, it isn’t.”来回答。通过讨论物品归属,培养学生爱护学习用品并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质。 反思本课的课堂实际教学,本堂课存在以下可取及有待改进之处: 一、可取之处 1、本课我通过运用实物(学习用品)问,学生回答来复习句型“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 How do you spell it?”来引出本单元需要掌握的新词,情景真实自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即复习已知又有助于下一步课堂教学活动的推进。 2、词汇教学部分关注学习策略(文具归类),使用图片、真实物品游戏操练词汇。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更轻松地记忆。 3、“this / that”为本课的重难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区分开来,我运教室里现有的物品位置的远近,并结合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this / that的区别及用法不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区别记忆。 4、创设情景,通过归还学生物品与学生自然对话,引入难点一般疑问句的句式特点及其回答,通过PPT中陈述句与一般疑问句的对比,让学生自己理解一般疑问句的句式特点。 二、有待改进之处: 1、我觉得学习英语首先要把基本的单词学会,并且要求学生做到会读.,会写,理解意义,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虽然单词的学习效果很好,但是耽误了太多有效地课堂时间,以后在单词教学上应该有所取舍,在课前预习上多下功夫。 2、在操练句型上活动单一,操练的时间不够,导致仍有部分同学没有区分开来人称代词的用法。 3、学生活动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教授,应设计多种合作方式或活动内容,多思考怎样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说话,每个任务都有话说。 4、本课对于知识的运用拓展仍然不够,还停留在课本上。 5、由于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本课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来设

《太阳能》备课素材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3节太阳能 方式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太阳。 师: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活动都无法离开太阳。这个发光发热的大火球已经存在了50亿年之久。你是否了解太阳?人类是否能够从距离地球 1.5亿千米远处的太阳上获取所需的能源?本节我们来研究——太阳能。 方式二【问题导入】 师:万物生长靠太阳,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们了解关于太阳的多少知识呢? 师生讨论: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没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过渡语:没有太阳我们将无法生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太阳的知识。 方式三【情景导入】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家庭中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它方便、节能、高效,深得人们的青睐。你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 多媒体播放视频:太阳能汽车。 师: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近年来许多国家争相研究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荷兰大学生最近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快的太阳能汽车,这种利用太阳能而不需要加油的未来型汽车早已存在,但是由于车速较慢,专家很少认真看待它们。荷兰大学生研制的新型太阳能汽车时速可达160 km/h,你知道它的关键部件是什么吗?

1.“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讲解素材 在讲解“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时,可适时插播有关“太阳能能源”的视频片段。(见所附视频文件) 2.“太阳能的利用”讲解素材 在讲解“太阳能的利用”时,可适时插播有关“太阳能汽车”的视频片段。(见所附视频文件) [考点小说]本节内容中,太阳能的利用是中考的热点,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集热器,以及其中的能量转化问题,中考中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七年级英语下人教版 Unit3 教学设计

Why do you like Koalas?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会描述动物 2. 学会表达喜好并陈述原因 二.语言目标: 1.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 I like … 2.Why do you like dolphins ? Because they are … 3.Where are they from ? They are from … 三.学习策略:调动已有知识参与实践;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四.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 五.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粉笔 六.教学过程计划课时:4课时,每课时一个任务。 七.本单元主要完成的任务: Task 1. 可爱的动物 Task 2. 为动物找家族 Task 3. 介绍自己喜爱的动物 Task 4.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吗? Task 5. Reading and writing 八.教学过程: Task 1. 可爱的动物 1.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名称。 2.多媒体幻灯显示各种动物,然后学习这些动物名称。

3.Ask and answer , Do you like animals? 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Why do you like it? 4.Listen and finish exercise. Task 2. 为动物找家族。 1. 让学生将动物按指定的要求进行分类。如:1)。按照生长地(海、陆、空等)进行分类。2)。按照所吃的食物(肉、草、其他等)进行分类。3)按照本身具有的能力(会飞、会跑、会游泳等)进行分类。(课前设计制作好表格发给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表格式样: tiger, bird, elephant, koala, penguin, lion, giraffe, panda, dolphin, cat, dog, fish… These animals can run: These animals can swim: These animals can fly: These animals can run and swim: 2. 小组内核对答案。 3.各小组代表公布本组的答案。 4. Ask and answer, Where are lions from? What do lions eat? 5. Do exercises Task 3. 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课前任务:搜集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的相关材料,用来向同伴介绍。 课上任务: 1。向同伴介绍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讲讲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吃什么?为什么喜欢他们? 2.Guessing game. 请同学介绍自己准备的小动物的材料,同伴或全班同学猜是什么动物。

2 第2课时 备课素材

2 频率的稳定 第2课时抛硬币试验 情景导入置疑导入归纳导入复习导入类比导入悬念激趣 置疑导入抛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硬币落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正面朝上,正面朝下. 问题:你认为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可能性相同吗?(板书课题) [说明与建议] 说明:猜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建议:利用问题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学生通过试验,会发现硬币落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并猜测若硬币是均匀的,则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若硬币不均匀,则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相同,还可能与抛的力度有关,顺利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活动内容: 1.(1)举例说明什么是必然事件; (2)举例说明什么是不可能事件; (3)举例说明什么是随机事件. 2.(1)明天会下雨是什么事件?可能性多大? (2)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什么事件?可能性大吗? (3)如果随机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会是7吗?这是什么事件?可能性大吗? 图6-2-3 [说明与建议] 说明:使学生回顾学过的三类事件,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既复习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也为本节课知识的展开做好了铺垫.建议:学生回顾学过的三类事件,对生活中熟悉的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直接地猜测和判断,教师不予评价,让学生自省,使学生对这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命题角度1] 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 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而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和1之间. 例 [泰州中考] 事件A :打开电视,正在播广告;事件B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朝上的点数小于7;事件C :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 ℃时冰融化.3个事件的概率分别记为P (A ),P (B ),P (C ),则P (A ),P (B ),P (C )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B) A .P (C )

选修六UNIT3READING 教案

Unit 3 A healthy life Ⅰ.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人教版选修六Unit 3 A healthy life 中的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部分。Warming up部分主要围绕健康问题展开讨论,并提供了几个有关健康的话题(cigarette smoking/Drinking alcohol/Drug taking/Physical fitness/Sexual health/Stress),同时展示了几张图片,使学生能联想现实中的健康话题,更好引入阅读。Pre-reading部分通过看标题预测文章大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Reading部分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爷爷写给孙子的一封信,信中82岁的爷爷以亲身体会向孙子介绍了上瘾的原因、抽烟的危害和戒烟的方法,告诫孙子把烟戒掉。第二部分是有关戒烟的网页,详细列举了戒烟的六种方法:l.制订计划;2.下定决心;3.破除旧习;4.学习自我放松;5.必要时请求帮助;6.坚持不懈。Comprehending 部分设计了三个练习,讨论部分可以激活学生在读前部分学过的内容,以便对抽烟这一话题作深入讨论。表格填空主要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短语,句型,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式。 II.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A healthy life”为课堂教学材料,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发展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本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了图片展示,采用了学生预测文章内容、复述、讨论、学生自读及教师指导阅读等形式,使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III. 学习任务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时“健康生活”,在阅读这部分,主要谈到了爷爷通过自己抽烟及戒烟的亲身经历对孙子提出很多建议。讨论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去保护非抽烟者免受二手烟的侵害,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又会遇到什么困难,也是学生较为感兴趣并且很想了解的东西,而文章正式给我们解释了这一问题,而且阅读的难易程度适中,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热情。

老山界备课素材

6老山界 导入一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陆定一的《老山界》(板书),进一步感受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导入二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很多,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下面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1.开篇入题,描写困难 文章在开端写道:“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一句话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行军的目的——翻越老山界,老山界是一座怎样的山呢?有“30里高”,部队行军翻山的困难显而易见。 2.叙之有序,张弛交错 《老山界》作为一篇记叙文,采用顺叙法,在一天半时间里,红军战士翻越了一座30里高的瑶山,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记叙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确,做到了行文脉络清晰,地点转换巧妙,情节跌宕,是顺叙文章中的典范之作。 文章所写的是战争题材,当时的情况是后有追兵,前有高山,红军战士连日行军,非常疲惫,并且粮食供给缺乏,伤员较多,部队的处境十分险恶。但作者叙述起来,没有豪言壮语,如话家常,不急不躁,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转换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虽多为平实的叙写,但情感却寄寓其中,含蓄而又感人。如:“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色晚了……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与瑶民攀谈)。”紧张的行军中,又要“歇”,还“与瑶民攀谈”,无不流露出革命队伍克服困难的豪情。 3.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队伍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老山界这座山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特别陡峭。又如,前面只写决定要爬老山界,又说非夜里行军不可,又要队伍第二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只知其“急”,处处都是悬念。直到将近山顶,听到枪声,说在队伍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可见敌军追击之紧,回过来再读,就加深了理解。 4.议论结尾,意味深长 本文以记叙为主,但以议论结尾。这就告诉我们表达方式虽然与文体相关,但是,不是一种文体只用一种表达方式,往往综合运用,这样,文章才富有变化。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活力,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意味深长。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许许多多困难,红军在长征中体现出了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

2 第2节 万有引力定律

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形成脉络 1. 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 2.能利用开普勒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 与行星之间的引力表达式. 3.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内容、含义及适用条件. 4.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能应用万有引力 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 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m r2. 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在引力的存在与性质上,太阳和行星的地位相同,因此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相同(设太阳质量为m太),即F′∝ m太 r2. 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F′,所以有F∝ mm太 r2,写成等式就是F =G mm太 r2. 二、月—地检验 1.猜想: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物体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遵从“平方反比”的规律. 2.推理: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大约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的 1 602.3.结论:计算结果与预期符合得很好.这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太阳、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相同的规律. 三、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2.表达式:F=G m1m2 r2. 3.引力常量G: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测量得出,常取G=6.67×10-11N·m2/kg2. 思维辨析

(1)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天体之间,也存在于普通物体之间.() (2)引力常量是牛顿首先测出的.() (3)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它们间的距离成反比.() (4)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可知,质量一定的两个物体若无限靠近,它们间的万有引力趋于无限大.() 提示:(1)√(2)×(3)×(4)× 基础理解 (1)如何通过天文观测计算月球绕地球转动时的向心加速度呢? (2)如图所示,天体是有质量的,人是有质量的,地球上的其他物体也是有质量的. ①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吗?为什么通常两个物体间感受不到万有引力,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可以使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②地球对人的万有引力与人对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相等吗? 提示:(1)通过天文观测我们可以获得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以及月球的公转周期,所 以我们可以利用a n=4π2 T2r计算月球绕地球运动时的向心加速度. (2)①任意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但由于地球上物体的质量一般很小(与天体质量相比),地球上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远小于地面对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通常感受不到,但天体质量很大,天体间的引力很大,对天体的运动起决定作用. ②相等.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理解 问题导引 如图所示,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1)为什么行星会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3)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3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知识讲解

教案 一、背景 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话的学习程序。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来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其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课题: 八年级英语(新目标)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 Section A (1a—2c)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以“不明飞行物到达时你在做什么?”导入,围绕“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这个这个话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语言素材看图说话、句型操练、实际描述、对话表演,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讲故事。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本单元的教材特点是话题集中,但句型不多。主要语法内容为when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及过去进行时。 我选取的是本单元的第一个课时,本课出现了大量的地点名词(短语);一些实意动词;学习过去进行时及when和while 的用法。 四、教学方法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体,以小组活动,两人协作为依托。以游戏、听力、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为载体开展教学。根据材料的信息,课后完成小短文来检查巩固这节课的知识。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目标:1. Master the key words and phrases . 2.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past events. 3. Learn to tell a story using the past and past progressive tense. 教学重难点:1.Learn to talk about the past events,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2.Master the same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hen and while. 3.Can talk about things and tell stories by using the past and past .progressive tense.

3 第2课时 备课素材

3 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2课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情景导入置疑导入归纳导入复习导入类比导入悬念激趣 情景导入活动:(看视频)当今科技的发展,不再一味求高求大,我们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科技变革,这个变革的主角竟是当前最小的材料——纳米材料.什么是纳米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认识它吧! 图1-3-3 [说明与建议] 说明:以新颖的科技变革的情景为引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引入课题.建议:多媒体展示纳米材料的相关视频,通过新颖的科技变革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置疑导入1.科学记数法的定义. 2.做一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400000000;(2)69600000;(3)300000000.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上面的数的时候,10的指数与原数的整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4.下列各数如何表示呢? (1)细胞的直径只有1微米,即0.000001米. (2)某种计算机完成一次基本运算的时间约为1纳秒,即0.000000001秒. (3)维持我们生命的氧气的氧原子的质量只有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 kg. 以上较小的数是否也能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较小的数. [说明与建议]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同时通过生活中较小的数,让学生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书写的复杂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借助前面的经验来自主探索更为简便的表示方法.建议:先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科学记数法的相关知识,再设置疑问,进而引入新课.

万有引力定律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发现的过程及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推证了万有引力的一般规律的思路与方法.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 【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首先通过前面知识 的回顾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对引力是否同一性质的探 究兴趣。 问题设置:师提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 【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演示3: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Unit3TheEarthCulturecorner+Listening素材-牛津深圳版(广州沈阳通用)七年级英语上册备课资源(课文翻译+思维导图+课文解析+配套习题+单词短语)

★教材原文 The story of the ten suns A long time ago, there were ten suns in the sky. The weather was very hot. Plants could not grow. Animals could not live long. He shot nine suns out of the sky. There was a man. His name was Houyi. In the end, only one sun remained. The weather got cooler. Plants could grow. People were happy. 十个太阳的故事[来源:学科网]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天气很热,植物无法生长,动物也活不长。有一个人,名叫后羿,他射掉了九个太阳,最后,天上只剩下一个太阳。天气凉快了,植物可以生长了,人们都很开心。 ★巩固提升 阅读回答 A long time ago, there were ten suns in the sky. The weather was very hot. Plants could not grow. Animals could not live long. There was a man. His name was Houyi. He shot nine suns out of the sky. In the end, only one sun remained. The weather got cooler. Plants could grow. People were happy. 61. How many suns were there in the sky a long time ago? 62.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a long time ago? 63. Could animals live long a long time ago? 64. Who shot nine suns out of the sky? 65. How did people feel (感觉)when there were only one sun? 61. Ten/10. 62. It was very hot. 63. No. 64. Houyi. 65. They were happy.

19蝉备课素材

第 1 页19蝉 导入一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先出个谜语,请大家来猜一猜。这是一首诗,打一种动物。“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同学们猜到了吗?对,谜底就是“蝉”。 大家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法国有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了解蝉这种动物。(板书课题《蝉》) 导入二同学们,你们当中有熟悉法布尔这位作家的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找学生介绍法布尔)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他的《昆虫的故事》(《昆虫记》)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品。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著作,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蝉》就选自这部作品。(板书课题《蝉》) 导入三“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大家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不知道没有关系,我来告诉大家,这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名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蝉》就是法布尔的作品。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吧!(板书课题《蝉》) 本文以小标题的形式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仅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二、三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四至七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8~11):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这一层次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实物发展顺序进行的。第八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九、十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仅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 第 2 页明的。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12~13):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14~17):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蝉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18~24):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第二十四段写幼虫钻到地穴后“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以后,蝉要到四年之后才能被发现,这就是课文第二段开头所写的“蝉的初次出现”。这样,课文就把蝉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衔接起来并连成一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