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导体及芯片产业行业分析

半导体及芯片产业行业分析

半导体及芯片产业行业分析

目录

目录 (1)

一、半导体市场概况和规模 (2)

二、上中下游产业链 (4)

三、半导体市场占有份额 (5)

四、半导体发展状况和我国的机会与挑战 (7)

通过和业内资深朋友探讨,以及行业研究报告查询整理,半导体行业的概况如下:

一、半导体市场概况和规模

半导体,是一种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按照功能来分(国际标准分类方式),主要包括集成电路(IC)、光电子器件(OT)、分立器件(DS)、传感器(Sensors)等四大类,在四类构成中,2018年全球集成电路的市场规模4016亿美元,仍保持在80%以上,出货量占比30%,因此,业内习惯把半导体行业称为集成电路行业,而芯片又是集成电路的载体,所以广义上又将芯片等同于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承担着运算和存储功能,是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覆盖了军工、商用、民用等不同场景下的几乎所有电子设备,特别是在新一轮技术要素(5G、AI、IoT)扩散中将会缔造一个新的半导体产业周期。

2018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达到4687.78亿美元,同比增长13.7%,相比2017年的21.6%增长速度呈放缓趋势。2019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实现销售总收入4090亿美元,同比下降12.8%。

未来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增长情况预测,2020年、2021年、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分别为5280亿美元、5190亿美元、5390亿美元,分别增长2.5%、8.1%、-1.8%、3.8%,市场整体增速进一步放缓。

在全球半导体芯片总消费量中,数字芯片+模拟芯片+射频芯片是最重要的三类芯片,约占88%;光电芯片(用于光通信中的光模块)、传感器芯片及分立器件占余下的12%。

二、上中下游产业链

一个芯片的生产流程,包括上游的设计、设备、材料三个环节,中游的晶圆制造,下游的封装和测试等环节。

不同的环节,对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上游的设计、设备、材料等环节,对技术要求更高;

中游的晶圆制造,前期对资金要求更高,后期随着存储密度的提升,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下游的封装测试,则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环节。

三、半导体市场占有份额

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美国,美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发达和完整的半导体产业生态。

截止2019年10月份,美股市值130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四大行业(机械、汽车、航天军工、IT硬件)上市公司一共有75家。

其中,IT硬件行业以30家公司,占比高达40%排第一。

而在这30家公司里,10家是下游电脑、通信等领域的设备商,20家是上游半导体产业链的公司。

他们包括——

数字芯片:苹果(A 系列芯片)、英特尔、英伟达、IBM(超算芯片)、高通、AMD、赛灵思(数据中心芯片)、美光、西部数据(收购闪迪);

模拟芯片:德州仪器、博通、亚德诺、微芯科技、美信半导体、思佳讯半导体;

设备:应用材料(综合设备)、拉姆研究半导体(晶圆设备)、科磊半导体(检

测设备);

软件:新思科技(IC设计软件)、卡得斯(IC设计软件)。

一共有苹果、英特尔、英伟达、IBM、高通、德州仪器、博通,7家千亿美元级别的顶尖公司

在美国的各大行业中,拥有如此多千亿美元级别公司的,只有软件互联网、半导体和医药三个行业。

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强大毋庸置疑,那么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情况又如何呢?

实际上,在欧洲、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同样有着规模不小的半导体产业,我们再看一下:

欧洲——

设备领域:ASML阿斯迈尔(荷兰飞利浦分拆),占据了80%的光刻机市场。

模拟芯片:恩智浦(荷兰飞利浦分拆)、英飞凌(德国西门子分拆)、意法半导体(法国汤姆逊分拆),占据了30%的模拟芯片市场。

日本——

存储和模拟芯片:东芝(已退出)、富士通(已退出)、NEC+日立+三菱=瑞萨、索尼(CMOS传感器)。

设备领域:尼康+佳能(光刻机,已没落)、东京电子(蚀刻设备)。

材料领域:信越化学(硅晶圆材料)、JSR(光刻胶)、JX(靶材)、日立化成、旭化成、住友化学等数十家公司,占据了50%的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

韩国——

三星、SK海力士,占据了80%的存储芯片市场。

台湾——

台积电、日月光,占据了50%的晶圆制造和下游封测市场。

联发科是第二大独立手机芯片公司,稳懋是全球最大砷化镓化合物半导体公司……

四、半导体发展状况和我国的机会与挑战

第一代半导体元件,叫电子管。

第二代半导体元件:晶体管。

晶体管用固体材料封装,取代了玻璃,质量更稳定、体积更小、功能也更丰富。

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发明。其后来下海经商,培养了一帮徒弟,其中有两个创办了英特尔公司,一个创办了AMD公司,这便是硅谷的源头。

晶体管时代,有几个重点的分支要详细展开一下。

第一个分立器件。

分立器件,主要是功率半导体,在今天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份额占比不大,只有5%左右,200亿美元的规模。

在这个领域,目前的四大龙头分别是欧洲的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和日本的瑞萨电子。

第二个传感器件。

传感器件包括光敏、声敏、压敏、热敏、气敏、磁敏、湿敏、流体传感器等等。

这个领域的传统市场规模并不大,全球只有100亿美元左右,大约是功率半导体的一半。

不同传感器+微机械动力的结合,可以升级为MEMS传感器,即微机电系统,这可就厉害了!

你可知道,在无人驾驶汽车时代,一辆车想要获得安全的行驶,前提是什么?

除了芯片+操作系统,就是5G通信+传感器了,前者给车赋予了大脑,后者给车赋予了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缺一不可。

燃油车升级到新能源车时代,最大的受益者是功率半导体,而从新能源车升级到无人驾驶时代,最大的受益者则是芯片和传感器。

汽车传感器这个领域,大部分的市场也是被前面说到的几个欧洲、日本厂商垄断,没办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技术太深厚了。

2016年,耐威科技7亿元收购了瑞典的Silex,这是全球排名第五的MEMS 晶圆代工企业,今年已经上升到行业第三。

目前我国最大的两家MEMS传感器公司,分别是电声领域的瑞声科技和歌尔股份。

第三个板块是光电器件。

光电器件又可以分成两类:光转电、电转光。

光转电:光伏电池、光纤光缆、CCD和CMOS(相机、摄像机)……

电转光:LED照明、平板显示、激光设备、红外遥感等……

试问最近十年,我国哪个板块的十倍股最多?毫无疑问就是光电器件了。从隆基股份到亨通光电、烽火通信、中天科技,从三安光电、利亚德、华灿光电到大族激光,十倍股简直是层出不穷!

为什么光电板块如此火热?

很重要的一点,来自最近20年的半导体材料革命。

最早的半导体材料,叫锗,不过由于自身的缺陷:储量少,生产成本高,化学特性活泼,质量不稳定。导致其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后来,硅被用到了半导体材料中,很快就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直到今天,半导体器件和芯片市场上,95%以上的材料仍然用的是硅,硅几乎和芯片画上了等号。

那么,硅有没有缺点呢?

当然有,硅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光电转换、高频、高功率性能上的表现比较差。

于是最近20年,越来越多的化合物材料开始出现,比如砷化镓、氮化镓、碳化硅。

硅表现不佳的领域,化合物材料得以大显身手,在光电器件、功率器件、射频器件领域大放光彩,技术革命层出不穷。

举个简单的例子,砷化镓二极管可以发出红光,磷化镓二极管发绿光,碳化硅二极管发黄光,氮化镓二极管发蓝光。

可以说,整个LED产业都是建立在化合物材料基础之上的。

目前的光伏电池,晶硅材料是主流,主要的优势是低成本,但就光电转换效率而言,并不如建立在化合物材料基础上的薄膜电池;

可以说,过去的百年,是硅的时代,而未来的百年,有可能是化合物半导体的时代。

而在这个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公司是三安光电。

2014年5月,三安光电投资30亿元成立三安集成,主要从事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业务,已布局完成6寸的砷化镓和氮化镓生产线。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五大化合物半导体研发中心,拥有一千多件芯片专利积累。

2017年12月,三安光电投资333亿元的“泉州芯谷”项目启动,预计全部项目五年内投产,七年内满产,主要从事的就是化合物芯片、激光器、射频、滤波器、功率器件的设计和制造。

预计项目满产后,总营收规模将是当前的3倍。

正如我们讲到,半导体的核心材料是硅,在晶体管时代,越来越多的硅元器件被化合物材料取代了,但有一个领域,它或许永远也无法取代硅的核心位置。

这便是集成电路。

然,我们前面也说过,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技术是建立在化合物材料之上的,但因为后者的生产成本较高,有可能在数十年内都无法取代硅的地位,因此只能在高性能计算机、国防通信等不差钱的地方应用。

集成电路,英文缩写IC,简称芯片,就是把大量的晶体管压缩、集成到一块半导体晶片之上,然后封装而成。

第一代芯片,叫模拟芯片。

包括两类——

通用芯片(运算放大器、数据转换器、滤波器);

专用芯片(信号处理芯片、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

这个行业的龙头是美国的德州仪器和博通,得益于二战以来,美国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产业的庞大需求,积累深厚,我国在这块目前有亮点的种子选手不多,就不展开了。

第二代芯片,叫数字芯片。

又分成两大类: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

先说逻辑芯片,这个行业在二战以来,巨头不断涌现,可以说是半导体革命的主流战场。

从大型计算机时代的IBM power系列芯片,个人计算机时代的英特尔、AMD,手机时代的苹果A系列、高通。

数字时代,计算能力的迭代演进是主旋律,技术门槛极高,也因此一直都被美帝占据着武林霸主的地位。

那么,中国有没有机会呢?

在传统芯片领域,技术已经成熟和完善,我国想追上,其实是很难的,几乎不存在机会。

但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传统的技术架构已经陈旧,注定难以适应,新的机会其实非常多。

比如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数据训练,英伟达的GPU芯片得以广泛被应用,股价在过去3年暴涨了14倍。

另一家公司赛灵思,他的FPGA芯片被广泛用在数据中心上,在云计算的云端领域占到先机,股价3年翻倍。

还有一家以色列公司Mobileye,其芯片在智能驾驶辅助芯片上占有了90%的市场份额,2017年被英特尔以150亿美元收购,收购前同样是3年翻倍。

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是海量的,应用市场却是分散的,几乎每个应用领域都需要定制化的专用芯片。

这就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机会。

除了我们前面说到的一些美国的新兴公司,中国近几年也是层出不穷。

比如寒武纪的芯片架构,被集成到了华为海思芯片里,成为世界上第一款人工智能专用通讯芯片。

比如比特大陆,其区块链芯片技术垄断了这个行业80%的市场,独步全球。

比如独角兽创业公司地平线的无人驾驶芯片、云知声的语音识别芯片。

特别说一下,目前我国在人脸识别算法领域的几个独角兽公司,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目前的估值都超过了150亿元,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中的几个。

由于我国政府的重视、资本的泛滥、和下游巨大的应用市场,在人工智能的芯片研发和算法上,中国AI行业龙头纷纷获得了超额估值,发展速度强劲,在金融、安防、手机、汽车等不同行业都极为繁荣。

相反,美国的科技行业由于被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facebook五大巨头垄断,创业公司得到的资金扶持其实在减少,创新动能趋弱。

目前美国AI行业的创业公司,获得高估值的并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以及相关的芯片、软件、零部件。

两国在业界上的地位,已经不分伯仲。

回到A股市场上,由于龙头AI公司普遍都还没有上市,因此值得关注的主要是一些垂直细分领域的公司,比如做智能音箱芯片的全志科技、做安防视频芯片的富瀚微、做指纹识别芯片的汇顶科技。

中兴通讯的芯片设计总监陈宁也感受到了这一波浪潮。2014年,他找到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校友田第鸿,共同创建了云天励飞,研发安防领域的AI芯片,很快,他们与华为和深圳龙岗区共同打造的安防项目“深目”上线,协助公

安破案、寻人。

地平线、云从科技、寒武纪、肇观电子等等,无数AI芯片企业在2015至2016年成立,分别向通用型AI芯片、AI视觉等领域发展,他们的创始人大多来自中科大、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拥有着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工作背景。

很少有一个风口,聚集了如此多的“高精尖”。

2018年,深鉴科技被美国的赛灵思收购,后者是深鉴科技的A轮投资方和芯片底层架构提供者。深鉴科技与云天励飞、寒武纪和地平线共同被称为“天寒地鉴”的中国AI芯片四小龙,因而,这一收购在行业内引起高度关注与讨论。

AI芯片概念发展数年来,基本被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用于云端服务器的芯片,一类是用于终端的AI芯片。

两者对比,云端芯片的门槛更高,无论是对半导体工艺、封装技术和配套软件都有很高要求,一旦成型,其他企业亦很难进入,可以形成竞争壁垒。同时,这个领域更为通用,前景更广,是让企业真正有希望成为“中国英伟达”的方向。

但云端芯片也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生态支持,高门槛使得大多数创业公司几乎加入无望。尤其是在华为与阿里巴巴两大巨头下场,并先后推出云端芯片之后,如今,寒武纪几乎是唯一一家仍在坚持云端芯片方向的AI创业公司。

可这个方向同样困难重重。一位芯片从业者分析说,寒武纪的确拥有不错的研发技术能力,但是做云端服务器的条件是拥有生态资源。“比如你需要有数据库资源,要训练自己的芯片,这对于大厂是天然的,可是创业公司没有,要花巨资去购买。”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寒武纪招股书显示的亏损金额分别为3.8亿、4.1亿和11.8亿元。在财务方面,这不是一家表现良好的企业,除了亏损,在

2017年至2019年三年中,寒武纪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样为负,并在2019年从千万元级别扩大至亿元级别。

高投入是芯片研发的特质,而在AI芯片这一细分领域上,显得尤为明显。根据亿欧智库调查,以28nm制程为例,国内AI芯片的开发费用约为2500万美元,AI协处理器开发费用约为800万美元。

芯片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发周期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这是一段几乎没有收入的时间,“烧钱”是所有企业的共性。

在招股书公布后,行业对于寒武纪未来的看法更加两极化,支持者强调着这家公司的技术能力与前景,而看衰者则着重考虑持续亏损、竞争力低于巨头等因素,对其充满疑虑。

与寒武纪相对,大多国内的AI芯片企业则集中在进入门槛较低的终端AI芯片方面,例如,云天励飞、肇观电子等企业,均以研发智能视觉芯片为主,也有一些企业在集中研究智能语音芯片。

另外一方面,由于自动驾驶等技术尚未实际落地,也限制了AI芯片产业的发展。“这是现在AI芯片企业落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蓝宝王这样理解,“因为在自动驾驶这样的场景下,对AI芯片的需求是很大的,等到场景爆发的那天,AI芯片还会迎来一波机会。”

根据全球市场洞察公司的最新报告显示,在2019年,AI芯片组市场规模约为8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700亿美元。

但并非每家企业都有能力去瓜分这块蛋糕。

数字芯片的另一个领域,是存储芯片。

这是我们今天的重头戏,也是这一轮轰轰烈烈的中国半导体投资浪潮的主战

场。

为什么主战场会是在这里呢?

两个原因:一是强烈的需求,二是我国政府看到了机会

总结一下:

内存行业在半个世纪的演进过程中,市场格局天翻地覆。

日本通过进入时间早、资本投入大,在早期建立起了完整的内存产业生态;

韩国则通过资本补贴、打价格战的方式,在资本密集型的内存中下游市场上崛起,吃掉了日本公司的份额;

台湾则通过分工专业化,在芯片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单点突破,尤其是晶圆制造、封测两个环节上崛起为行业龙头;

欧洲的ASML,在光刻机领域的崛起,同样是通过分工专业化实现的;

进入早,并通过高资本投入崛起,我国并不缺少案例,比如LED产业、光伏、光纤宽带、新能源汽车,都是如此;

当下的化合物半导体、人工智能芯片,也正在走着这条路;

而存储芯片产业,我国进入的时间显然不算早了,能够学习的路径只有两条:韩国的资本补贴战略和台湾的分工专业化战略。

对于这两条战略,稍有常识的都清楚,我国政府与企业正是此中高手。

2014年,“中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俗称大基金,募资金额超过1300亿元,正式拉开了我国半导体战略的冲锋号。

2017年,中国芯片进口2600亿美元,其中存储芯片进口总额886.17亿美元,占比三分之一,同比增长38.8%,是增速最快的部分。

其中,韩国产芯片的进口规模达463.48亿美元,同比大增51.3%,在总进口

中占52.3%。这里面,储存芯片的双龙头,韩国的三星和SK海力士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018年,中国存储芯片进口额达1230亿美元,同比猛增1188.9%,势头不减。

强劲的需求增长和国家安全考虑,让存储芯片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成长的主战场,其中闪存NAND FLASH又是关键。

我们看下面这个表:

注:晶圆厂条形图标注时间为投建开始时间与首次投产/量产

这是我国当下半导体产业的主要投资项目和规划。

可以看到,规模最庞大的是以下几个项目:紫光+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中芯国际。

其中——

中芯国际做的是纯晶圆代工,由于和台积电技术差距太大(中芯14纳米,台积电7纳米),长期来看只能跟着喝点汤;

福建晋华和台湾晶圆厂第二名的联电合作,进军技术门槛较低的消费电子内存产品,市场前景有限;

最值得关注的是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两大项目。

先说合肥长鑫。

长鑫做的是手机内存产品,成长性不如长江存储进军的闪存业务。

不过,就市场格局而言,内存主要由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垄断,巨头们有很强烈的控价意愿,所以跌价风险较低,只要产能规模上来,技术差距不大,就有可能实现长期盈利。

长鑫的DRAM内存项目投资超过72亿美元(495亿人民币),分三期建设,整合了合肥政府、大基金、兆易创新等三方力量。

目标2019年三季度推出8Gb LPDDR4,到2019年年底,产能达到2万片一个月;2020年开始规划二厂建设;2021年完成17纳米技术研发。

进度顺利的话,19nm内存2020年12.5万片月产能满产,预计占全球内存产能8%,年产值50亿美元。

再说长江存储。

如果说长鑫只是地方队的话,长江存储则是真正的国家队,整合了大基金、紫光集团的力量。

论规模,长江存储预计投资240亿美元(1600 亿人民币),比长鑫项目大三倍,同样是分三期建设,包括武汉、南京、成都三座工厂;

论技术,长江存储实力最雄厚,拥有1000人的研发团队,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到2000人以上,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0亿美元。

进度也是最快的,目前已经发布了全新3D NAND架构Xtacking,将I/O速度提升到3Gbps(目前业界最先进的速度值是1.4Gbps)。

按照计划,长江存储将在2019年下半年量产64层128G产品,月产能2万片;

到2023年,长江存储的目标是实现64层3d闪存30万片月产能满产,年产值100亿美元以上,预计占全球闪存产值的20%以上,并在技术上发布128层256G 的业界最先进产品。

综合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的投资计划,2020年是个关键时点。

之前,主要是工厂建设、设备采购、研发测试;之后,将进入到大规模量产和良率爬升、技术超越的阶段。

如果说,下游的晶圆厂投资是个苦生意,靠的是资金补贴+熬时间实现,是国家的强力意志体现;

那么,下游需求扩张推动下的上游需求——设备与材料,就是我们投资者的最大机会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