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3指导书 交流参数的测定

实验3指导书 交流参数的测定

实验3指导书 交流参数的测定
实验3指导书 交流参数的测定

实验3 交流参数的测定

预习内容

阅读课本中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章节,预习实验的内容,手写预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研究电阻、感抗、容抗与频率的关系,测定其随频率变化的特性曲线。

2.掌握交流数字仪表(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和交流自耦调压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使用交流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即三表法)测量交流电路中的阻抗及元件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单个元件阻抗与频率的关系。

对于电阻元件,根据?∠=0R

R R I U

,其中R I U =R R ,电阻R 与频率无关;

对于电感元件,根据L L L j X I U

= ,其中fL X I U π2L L L ==,感抗X L 与频率成正比;

对于电容元件,根据C

C C j X I U

-= ,其中

fC

X I U π21

C C C ==,容抗X C 与频率成反比。 测量元件阻抗频率特性的电路如图3-1所示,图中的r 是提供测量回路电流用的标准电阻,流过被测元件的电流(I R 、I L 、I C )则可由r 两端的电压U r 除以r 阻值所得,又根据上述三个公式,用被测元件的电流除对应的元件电压,便可得到R 、X L 和X C 的数值。

图3-1 阻抗频率特性测量电路

2.交流电路的参数测量方法。

正弦交流电路中各个元件的参数值,可以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及功率表,分别测量出元件两端的电压U ,流过该元件的电路I 和其所消耗的功率P ,然后通过计算得到元件的各参数值,这种方法称为三表法,是用来测量50Hz 交流电路参数的基本方法。计算的基本公式为:

电阻元件的电阻:R

R I U R =

或2I P

R =

电感元件的感抗:L

L L I U X =

,电感f X L L π2=

电容元件的容抗:C

C C I U X =

,电容C fX C π21

=

串联电路复阻抗的模I U Z =,阻抗角R

X arctg =? 其中,等效电阻2I

P

R =

,等效电抗22

R Z X -=

在RLC 串联电路中,各元件电压之间存在相位差,电源电压应等于各元件电压的向量和,而不能用它们的有效值直接相加。

电路功率用功率表测量,功率表(又称为瓦特表)是一种电动式仪表,其中电流线圈与负载串联(具有两个电流线圈,可串联或并联,以得到两个电流量程),而电压线圈与负载并联,电流线圈和电压线圈的同名端(标有*号)必须连接在一起,如图3-2所示。本实验使用数字式功率表,连接方法与电动式功率表相同,电压、电流量程分别选择450V 和3A 。

图3-2 功率表连接电路

三、实验设备

1.交流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表;

2.自耦变压器; 3.信号源;

4.NEEL-II 型电工电子实验装置。

四、实验内容

1.测量R 、L 、C 元件的阻抗频率特性

实验电路如图3-1所示,图中:r =100Ω,R 、L 、C 选择NEEL -007中的元件。选择信号源正弦波输出作为输入电压u ,调节信号源输出电压幅值,并用交流毫伏表测量,使输入电压u的有效值U =2V ,并保持不变。

用导线分别接通R 、L 、C 三个元件,调节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从1kHz 逐渐增至20kHz (用频率计测量),用交流毫伏表分别测量U R 、U L 、U C 和U r ,将实验数据记入表3-1中。并通过计算得到各频率点的R 、X L 和X C 。

表3-1 R 、L 、C 元件的阻抗频率特性实验数据

2.测量交流电路的参数

实验电路如图3-3所示,功率表的连接方法见图3-2,交流电源经自耦调压器调压后向负载Z供电。

(1)测量电阻的阻值

图3-3电路中的Z为电阻,用自耦调压器调压,使U为220V(用电压表测量),测量电流和功率,记入自拟的数据表格中。

将电压U调至110V,重复上述实验。

(2)测量电容的容抗

将图3-3电路中的Z换成电容(改接电路时必须先断开交流电源),将电压U调至220V,测量电压、电流和功率,记入自拟的数据表格中。

将电压U调至110V,重复上述实验。

(3)测量电感的感抗

将图3-3电路中的Z换成电感(改接电路时必须先断开交流电源),将电压U分别调至180V和90V,测量电压、电流和功率,记入自拟的数据表格中。

(4)测量未知器件的参数(选作)

将图3-3电路中的Z换成NEEL-007中的黑匣子(改接电路时必须先断开交流电源),将电压U分别调至140V和90V,测量电压、电流和功率,记入自拟的数据表格中。

五、实验注意事项

1.通常功率表不单独使用,要同时有电压表和电流表监测,使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不超过功率表的电压和电流量程;

2.注意功率表的正确接线,上电前必须经指导教师检查;

3.自耦调压器在接通电源前,应将其旋柄置于零位上,调节时使其输出电压从零开始逐渐升高。每次改接实验负载或实验完毕,都必须先将其旋柄慢慢调回零位,再断开电源。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安全操作规程。

4.交流毫伏表属于高阻抗电表,测量前必须先调零。

六、实验报告

1.根据表3-1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绘制R、X L、X C与频率关系的特性曲线,并分析它们和频率的关系。

2.根据表3-1实验数据,定性画出R、L、C串联电路的阻抗与频率关系的特性曲线,并分析阻抗和频率的关系。

3.根据实验2-(1)的数据,计算电阻的阻值。

4.根据实验2-(2)的数据,计算电容的容抗和电容值。

5.根据实验2-(3)的数据,计算电感的感抗和电感值。

6.根据实验2-(4)的数据,计算黑匣子的参数。

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实验指导书 黄桂香编著 广西大学农学院园艺系 2013年3月

目录 实验一园艺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3h) (3) (一)果树花粉生活力测定 (3) (二)蔬菜花粉生活力测定 (6) 实验二、三园艺植物开花习性观察及有性杂交育种(6h) (7) (一)果树开花习性观察及有性杂交育种 (7) (二)蔬菜开花习性观察及有性杂交育种 (8) 实验四、园艺植物品种描述及鉴别(3h) (10) (一)番茄品种描述及鉴别 (10) (二)荔枝品种描述及鉴别 (13) 实验五、种胚分离培养技术(3h) (16) 实验六、园艺植物选择育种(3h) (17) 实验七、园艺植物品种调查及育种方案的制订(6h) (20) 实验八、园艺植物花粉单核期观察(3h) (20)

实验一、园艺植物花粉发芽试验及生活力测定 内容一:果树花粉发芽试验及花粉生活力测定 一、目的要求 练习并掌握果树花粉发芽试验及花粉生活力测定技术 二、材料用具 供试花粉、氯化钙、硼酸、琼脂、蔗糖、凹玻片、棉花、染色瓶、蒸馏水、显微镜、计数器、天平、载玻片、盖玻片、烧杯、镊子、水浴锅、玻璃杯、玻棒、冰箱、温箱、干燥器等。联苯胺、α—萘酚、碳酸钠、酒精、过氧化氢、氯化三苯基四氮吡、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量筒、量瓶、滴瓶等。 安全提示:因联苯胺、α—萘酚、氯化三苯基四氮唑为易制毒化学品,操作时要按规范要求,避免人体直接接触,注意安全。 三、说明 在有性杂交工作中,常因杂交亲本组合的花期不遇,或亲本植株异地而必须预先收集父本花粉,花粉应贮藏在低温(0—4℃),干燥(相对湿度0—4%)不受阳光直射(或黑暗)的环境下,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花粉的生活力,经贮藏或外地采来的花粉,在授粉之前,必须检验花粉的生活力,以确定花粉发芽的可靠程度,这对检验杂交后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花粉人工发芽的效果与培养基的配制是否适合有很大关系,培养基常用不同浓度的蔗糖和琼脂1%及蒸馏水配制而成,不同果树的花粉对蔗糖浓度要求不同。一般柑桔花粉要求蔗糖浓度以10—15%为宜;苹果及梨以10—15%为宜,桃以10%为宜。通过控制蔗糖浓度的高低可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压,防止播种的花粉在培养基上发生破裂现象。培养基一般以微酸性为宜,pH值相应调整在6—5.2之间,发芽温度控制在20—25℃,并需要空气和较高的湿度。如在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更可促进花粉发芽。 的硼酸和维生素B 1 测定花粉生活力,同样是检查花粉的质量,因为做花粉发芽试验时,操作较复杂,设备要求较高,需时也较长。为了简易而迅速地测定花粉的生活力,也有用化学染色的方法测定花粉生活力,但此种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有发芽力的花粉究竟有多少,因为即使染上色的花粉也不一定都具有生活力。所以一般常用而且较为可靠的方法仍然是采用花粉发芽试验,而染色法作为一种粗略的快速测定,还是比较简便的。 四、方法和步骤 (一)花粉发芽试验 (1)培养基的配制:在100毫升蒸馏水中,加入琼脂1克,蔗糖(按果树花粉种类不同的比例加入)和0.01g的硼酸共同置于烧杯中加热煮沸,使琼脂和蔗糖等充分溶解于水中,在加热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必须加入失去的水分,才能保持准确的浓度,然后将烧杯置于水浴锅中(或盛热水的烧杯中)备用,以防培养基冷却凝固 (2)发芽床的装置:用玻棒将冷却前(约50℃)的培养基滴入凹玻片的凹孔中(1—2滴),要求培养基表面必须园正,待其凝固后用作播种花粉之发芽床。 (3)播种花粉用接种丝或头发沾上花粉(花粉事先收集使之干燥,贮藏于干燥器中置于冰箱内)少许,均匀地播种于培育基表面,播种时要防止花粉成团堆集

工程测量实验指导书

《工程测量》实验指导书 测量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必须阅读有关教材及本实验指导书,初步了解实验内容、要求与步骤。 2、实验记录书写工整,不可潦草或涂改,并按规定填写实验组号、日期、天气、仪器名称及组员的姓名等。 3、各项记录必须于测量进行时立即记下,不可另以纸条记录,事后抄写。 4、记录者在记录数据时,应向观测者回报读数,以免记错。 5、数据要全,不能省略零位。如水准尺读数 1300, 度盘读数中的“ 0 ” 均应全部填写。 6、记录数字若有错误,不得涂改,也不可用橡皮擦拭,而应在错误数字上划一斜杠,将改正之数记于其旁。 7、简单计算及必要的检验,应在测量进行时算出。按四舍六入、五前单进双舍(或称奇进偶不进)的取数规则进行计算。如数据 2.3235 和 2.3245 进位均为 2.324 。 8、实验结束时,应把实验结果交给指导教师审阅,符合要求并经允许,方可收拾仪器结束实验,并按实验开始时领取仪器的位置,归还仪器与工具。 9、实验完毕后要及时编写实验报告。并在下次实验课前上交实验指导教师批阅。

测量仪器操作细则 1、测量仪器必须爱护,防止振动、日晒、雨淋,不应坐在仪器箱子上。 2、开箱提取仪器 1)先安置三脚架,将各架腿插入土中,使三脚架稳妥。启箱取出仪器前应看清仪器在箱中的位置,以免装箱时发生困难。 2)从箱中取出仪器时,不可握拿望远镜,应双手握住基座或远镜望的支架,取出仪器后小心地安置在三脚架上,并立即旋紧仪器与三脚架的中心连接螺旋。 3、野外作业 1)仪器上的光学部分(如镜头等)严禁用手帕、纸张等物擦试,以免损坏镜头上之药膜。 2)作业时须握住支架转动,不得握住望远镜旋转,使用仪器各螺旋必须十分小心,用力要适度。 3)转动仪器时,应先松开制动螺旋,再平衡转动。使用微动螺旋时,应先旋紧制动螺旋。动作要准确、轻捷,用力要均匀。 4)仪器所在地必须时时有人,做到人不离仪器,并防止其他无关人员使弄仪器。 5)在太阳或细雨下使用仪器时,必须撑伞,特别注意仪器不得受潮。 4、搬移仪器 1)搬移仪器前应使望远镜物镜对向度盘中心。若为水准仪,物镜应向后。 2)搬移仪器时先检查一下连接螺旋,必须一手握住仪器的基座或支架,一手抱住三脚架,竖向稳妥地搬移,不得横放在肩上或横抱在胸前以免损坏仪器,当距离较长时,必须装箱搬移。 3)搬移仪器时须带走仪器箱及有关工具。 5、使用完毕 1)应清除仪器及箱子上的灰尘、脏物和三脚架上的泥土,将基座的脚螺旋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2)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GPS 等电子测量仪器,在野外更换电池时,应先关闭仪器的电源;装箱之前,也必须先关闭电源,才能装箱。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项目时间与进度管理》 实验指导书 编写者:陈倩 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

实验三:资源管理 1学时 2学时 2实验目的与要求 【目的】 了解项目资源管理的内容;掌握使用项目管理软件管理项目资源。包括建立项目资源库、分配资源、识别和解决资源分配中的冲突;了解资源管理中资源调配的主要方法; 【交付成果】实验报告(截图) 【交付时间】下次上课 3实验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 4准备工作 预先安装软件Project,做好项目计划。 5实验内容 (一)资源管理基本操作 1.建立项目资源库 2.为任务分配资源 (二)资源调配 1.延迟任务,解决过度分配 2.让Project自动调配资源 3.控制整个项目周期中的资源可用性 6实验步骤 (一)资源管理基本操作 1.在上一实验的综合案例“征求项目建议书”基础上(文件名为“05_test.mpp”),为项目建立和分配资源,然后分析资源使用状况并加以改进。请按照要求和步骤逐一进行,并将项目文件保存为“06_test.mpp”。 2.按照表1建立项目资源库。 表1

【提交截图】-资源工作表 3.分配资源前确定工时 在分配资源之前,最好先将所有详细任务的工时设定好,这样第一次为任务分配资源时,不会出现因资源单位改变导致工时变化的情况。这步工作在甘特图的工时表中进行,摘要任务无需填写工时,系统会自动计算。 提示:在甘特图编辑区的灰色标题栏上点击右键【插入列】,【域名称】选择“工时”,即可看到“工时”列,按下图输入每项任务的工时: 按照表2,给每个详细任务确定工时。 表2 4.调整任务的类型 任务2.6“最终确定RFP”和3.3“确定具有竞争力的投标商”计划都要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多个部门需要参与讨论工作,但参与讨论的人数多少不能改变工期,所以要将任务类型改为“固定工期”型,如图1。 提示:在任务窗体或任务信息对话框中进行(双击该任务),将任务设为“固定工期”型和“非投入比导向”属性(即工期不会因为资源数量的改变而变化)。

实验一材料硬度测定(综合性) 一、实验内容 1.金属布氏硬度实验。 2.金属洛氏硬度实验。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金属布氏、洛氏、维氏硬度计的使用方法,巩固硬度试验方法的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硬度计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具有踏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 三、实验条件及要求 (一)实验条件 1.布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和显维硬度计,读数放大镜,标准硬度块。 2.推荐试样用材:灰铸铁、经调质处理的45钢、淬火低温回火的T10钢。 (二)要求 制备试样过程中不得使试样因冷、热加工影响试验面原来的硬度。试验面应为光滑的平面,不应有氧化皮及污物,测布氏硬度、洛氏硬度时试验面的粗糙度Ra≤0.8μm。 试验时,应保证试验力垂直作用于试验面上,保证试验面不产生变形、挠曲和振动。试验应在10~35℃温度范围内进行。 不同硬度试验对试样及试验操作尚有具体要求。 四、实验相关知识点 1.硬度试验原理。 2.对试样的要求。 3.硬度试验方法的选择。 4.各种硬度计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试验数据的获得。 6.不同硬度试验方法的关系。 五、实验实施步骤 (一)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金属布氏硬度值是单位压痕表面积所承受的外力。

1.试验规范的选择 布氏硬度试验时应根据测试材料的硬度和试样厚度选择试验规范,即压头材料与直径、F/D2值、试验力F及试验力保持时间t。 (1)压头材料与直径的选择压头为硬质合金球。 球体直径D的选择按GB/T231.1-2009《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有五种,即10mm、5mm、2.5mm、2mm和1mm。压头直径可根据试样厚度选择,见压头直径、压痕平均直径与试样最小厚度关系表。选择压头直径时,在试样厚度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用10mm球体作压头,以便得到较大的压痕,使所测的硬度值具有代表性和重复性,从而更充分地反映出金属的平均硬度。 (2)F/D2、试验力F及试验力的选择 F/D2比值有七种:30、15、10、5、2.5、1.25和1,其值主要根据试验材料的种类及其硬度范围来选择。 球体直径D和F/D2比值确定后,试验力F也就确定了。 试验须保证压痕直径d在(0.24~0.6)D范围内,试样厚度为压痕深度的10倍以上。 (3)试验力保持时间t的选择试验力保持时间t主要根据试样材料的硬度来选择。黑色金属:t=10~15s;有色金属:t=(30±2)s;<35HBW的材料:t=(60±2)s。 2.布氏硬度试验过程 (1)试验前,应使用与试样硬度相近的二等标准布氏硬度块对硬度计进行校对,即在硬度块上不同部位测试五个点的硬度,取其平均值,其值不超过标准硬度块硬度值的±3%方可进行试验,否则应对硬度计进行调整、修理。 (2)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试样安放在试验机工作台上,转动手轮使工作台慢慢上升,使试样与压头紧密接触,直至手轮与螺母产生相对滑动。同时应保证试验过程中试验力作用方向与试验面垂直,试样不发生倾斜、移动、振动。 启动按钮开关,在施力指示灯亮的同时迅速拧紧压紧螺钉,使圆盘随曲柄一起回转,直至自动反向转动为止,施力指示灯熄灭。从施力指示灯亮到熄灭的时间为试验力保持时间,转动手轮取下试样。 (3)用读数显微镜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测量出试样表面的压痕直径d1 。

《测量学》实验实训指导书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〇七年三月六日

测量实习须知 一、测量实习规定 (1)在测量实验之前,应复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预习实验或实验指导书,明确目的与要求、熟悉实验步骤、注意有关事项,并准备好所需文具用品,以保证按时完成实验任务。 (2)实验分小组进行,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办理所用仪器工具的借领和归还手续。 (3)实验应在规定的时间进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应在指定的场地进行,不得擅自改变地点或离开现场。 (4)必须严格遵守本书列出的“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与使用规则”和“测量记录与计算规则” (5)服从教师的指导,每人都必须认真、仔细地操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要发扬互相协作精神。每项实验都应取得合格的成果并提交书写工整规范的实验报告,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方可交还测量仪器和工具,结束实验。 (6)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纪律,爱护现场的花草、树木和农作物,爱护周围的各种公共设施,任意砍折、踩踏或损坏者应予赔偿。 二、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与使用规则 (一)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 1.在教师指定的地点办理借领手续,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仪器工具。 2.借领时应该当场清点检查。实物与清单是否相符,仪器工具及其附件是否齐全,背带及提手是否牢固,脚架是否完好等。如有缺损,可以补领或更换。 3.离开借领地点之前,必须锁好仪器箱并捆扎好各种工具;搬运仪器工具时,必须轻取轻放,避免剧烈震动。 4.借出仪器工具之后,不得与其他小组擅自调换或转借。

5.实验结束,应及时收装仪器工具,送还借领处检查验收,消除借领手续。如有遗失或损坏,应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赔偿。 (二)测量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1.携带仪器时,应注意检查仪器箱盖是否关紧锁好,拉手、背带是否牢固。 2.打开仪器箱之后,要看清并记住仪器在箱中的安放位置,避免以后装箱困难。 3.提取仪器之前,应注意先松开制动螺旋,再用双手握住支架或基座轻轻取出仪器,放在三脚架上,保持一手握住仪器,一手去拧连接螺旋,最后旋紧连接螺旋使仪器与脚架连接牢固。 4.装好仪器之后,注意随即关闭仪器箱盖,防止灰尘和湿气进人箱内。仪器箱上严禁坐人。 5.人不离仪器,必须有人看护,切勿将仪器靠在墙边或树上,以防跌损。 6.在野外使用仪器时,应该撑伞,严防日晒雨淋。 7.若发现透镜表面有灰尘或其他污物,应先用软毛刷轻轻拂去,再用镜头纸擦拭,严禁用手帕、粗布或其他纸张擦拭,以免损坏镜头。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套好物镜盖。 8.各制动螺旋勿扭过紧,微动螺旋和脚螺旋不要旋到顶端。使用各种螺旋都应均匀用力,以免损伤螺纹。 9.转动仪器时,应先松开制动螺旋,再平衡转动。使用微动螺旋时,应先旋紧制动螺旋。动作要准确、轻捷,用力要均匀。 10.使用仪器时,对仪器性能尚未了解的部件,未经指导教师许可,不得擅自操作。 11.仪器装箱时,要放松各制动螺旋,装人箱后先试关一次,在确认安放稳妥后,再拧紧各制动螺旋,以免仪器在箱内晃动。受损,最后关箱上锁。

飞机观察及模拟实践实验指导书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 中国民航大学 2006.12.30

试验一:直线平飞 本实验是在学习掌握飞行原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直线平飞的操作要领及如何控制飞行姿态、保持高度和速度,通过模拟飞行,使学生掌握如何实现直线平飞、在飞机姿态不变的情况下匀速飞行。 实验目的: 1 了解掌握在直线匀速水平飞行时驾驶员的动作要领及操作; 2 能在飞行操作中进一步了解、掌握运用飞行操纵的技能; 3 了解掌握平飞中油门(转速)和速度的关系并能准确运用; 4 通过飞行了解飞机配平的作用; 5 通过飞行了解飞行仪表的判读; 实验条件: 安装有模拟飞行软件的计算机,每台计算机均配有操纵杆,飞行所选机型为塞斯纳轻型飞机。 所需理论知识: 1 飞机空中四力的平衡 2 副翼、方向舵及升降舵的作用 3 飞行仪表的显示及判读 4 调整片的作用 5 油门及转速与飞行速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 1 首先温习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对本科目将用到的知识能灵活掌握; 2 进入模拟飞行软件,点击进入STUDENT PILOT中的Lesson 1内容,教 师进行演示飞行; 3 学生点击本科目界面最下方的按钮进入实际模拟飞行演练; 4 演练过程中记录相关姿态、仪表数据变化; 5 飞行时间结束后观看飞行过程分析,分析、总结心得; 6 课后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地点、人员、时间,所用软件名称、科目;

2 实验内容及过程,按照飞行过程做好各项数据记录及其变化,主要涉及以 下: 1)飞行高度及偏离; 2)飞行速度及偏离; 3)航向保持及偏离; 4)发动机转速; 5)飞机姿态及配平; 6)其他; 3 飞行结束后分析自己的操作及飞行结果,是否按照要求达到科目要求 4 实验心得体会; 附件: 实验报告 实验科目名称:直线平飞 日期: 内容:

实验3 LED数码管显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巩固Proteus软件和Keil软件的使用方法; 2、学习端口输入输出的高级应用; 3、掌握7段数码管的连接方式和显示原理 4、掌握查表程序和延时等子程序的设计 二、实验内容 1、仿真部分: 用51单片机驱动一个八位一体LED数码管和两个按钮开关,实现:按钮1按下实现八个LED数码管同时循环显示“0,1,2……E,F”的十六进制数。按钮2按下实现八个LED 数码管显示数字“12345678”不变。 2、真机部分: 利用实验箱上的BANK3,在真机上观察到仿真部分的实验现象。BANK3的相关电路图见后(五)。 三、实验原理 1、LED数码管显示原理 LED数码管:“8”字型,7段(不包括小数点)或8段(包括小数点),每段对应一个发光二极管,有共阳极和共阴极两种,见下图1。共阳极数码管的阳极连接在一起,接+5V;共阴极数码管阴极连在一起接地。 图1 8段LED数码管结构及外形 对于共阴极数码管,当某发光二极管阳极为高电平时,发光二极管点亮,相应段被显示。同样,对于共阳极数码管,当某个发光二极管阴极接低电平时,该发光二极管被点亮,相应段被显示。 为使LED数码管显示不同字符,要把某些段点亮,就要为数码管各段提供一字节的二进制码,即字型码(也称段码)。习惯上以“a”段对应字型码字节的最低位。各字符段码见下表所示:

2、LED数码管的静态显示与动态显示 LED数码管有两种显示方式:静态显示和动态显示。 (1)静态显示方式:无论多少位LED数码管,都同时处于显示状态。 多位LED数码管工作于静态显示方式时,各位共阴极(或共阳极)连接在一起并接地(或接+5V);每位数码管段码线(a~dp)分别与一个8位I/O口锁存器输出相连。如果送往各个LED数码管所显示字符的段码一经确定,则相应I/O口锁存器锁存的段码输出将维持不变,直到送入下一个显示字符段码。静态显示方式显示无闪烁,亮度较高,软件控制较易。例如,下图2为4位LED数码管静态显示电路,各数码管可独立显示,只要向控制各位I/O口锁存器送相应显示段码,该位就能保持相应的显示字符。 图2 4位LED静态显示的示意图 这样在同一时间,每一位显示的字符可各不相同。静态显示方式占用I/O口端口线较多。如图2所示电路,要占用4个8位I/O口(或锁存器)。如数码管数目增多,则需增加I/O 口数目。 (2)动态显示方式:实质是以执行程序时间来换取I/O端口减少。 当显示位数较多时,静态显示所占的I/O口多,这时常采用动态显示。为节省I/O口,通常将所有显示器段码线相应段并联在一起,由一个8位I/O口控制,各显示位公共端分别由另一单独I/O口线控制,如下图3所示。其中单片机发出的段码占用1个8位I/O(1)端口,而位选控制使用I/O(2)端口中4位口线。

电子测量原理实验指导书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目录 电子测量实验系统组成原理及操作 (1) 电子计数器原理及应用 (10) 示波器原理及应用 (16) R、L、C参数测量 (24) 逻辑分析仪原理及应用 (31) 交流电压测量 (40)

电子测量实验系统组成原理及操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SJ-8002B电子测量实验系统的原理和组成。 2.学习操作本实验系统并完成一些简单实验。 二、实验内容 1.操作本系统的实验箱内部DDS信号源,产生出多种信号波形,并用外接示波器观察。 2.使用本实验箱内部数字示波器,去观察外部信号源的信号波形。 3.使用本实验箱内部数字示波器,观察内部DDS信号源产生的信号波形。 三、实验器材 1.SJ-8002B电子测量实验箱 1台 2.双踪示波器(20MHz模拟或数字示波器) 1台 3.函数信号发生器(1Hz~1MHz) 1台 4.计算机(具有运行windows2000和图形化控件的能力) 1台 四、实验原理 SJ-8002B电子测量实验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a电子测量实验箱;b系列化的实验板;c微型计算机(含配套的实验软件),如图1-1所示。此外,实验中根据需要可以再配备一些辅助仪器,如通用示波器、信号源等。 图1-1 电子测量实验系统的基本组成 电子测量实验系统的外貌图如图1-2所示。

图1-2 电子测量实验系统 电子测量实验箱主板如图1-3所示。 S102 短路块 62芯插座,实验电路板 AC9V 温度板用电源 EPP 插座,连接计算机 并口 键盘板接口 电位器直流可调电压 S101 短路块 S702 短路块 S602 短路块 采集1通道输入Ain1信号源1输出Aout1 测频输入Fx 采集2通道输入Ain2信号源2输出Aout2 直流电压输入DCin 图1-3 电子测量实验箱主板 短路块名 短路位置 连接说明 使用场合 S101 左边 7109直流电压差分输入端DC -不接地 温度实验时使用

Matlab实验指导书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04年1月

目录 MATLAB实验教学计划 (2) 实验一MATLAB基本操作 (3) 实验二MATLAB图形系统......................................................... . (5) 实验三 MATLAB程序设计 (6) 实验四 MATLAB基本应用领域 (7) 实验五设计性综合实验1---数字信道编译码 (14) 实验六设计性综合实验2---fir滤波器设计................................. . (16) 2

MATLAB实验教学计划 指导教师:郑晓昆薛文玲王竹毅学时数:12学时周4学时2次实验,共3周6次实验,第7—9教学周,每次实验2学时 所用仪器设备:MATLAB7.0实验软件系统 实验指导书:Matlab实验指导书 自编 实验参考书:, 楼顺天等编著, 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06年5月第二版 实验项目: A, MATLAB基本操作 内容:矩阵操作,基本数学函数,逻辑函数操作等; 要求:循序渐进完成P83练习题1—10 B, MATLAB图形系统 内容:图形绘制,图形标注,对数和极坐标,坐标轴控制,颜色控制等要求:循序渐进完成P146练习题1—10 C, MATLAB程序设计 内容:脚本script和函数function认识,流程控制,参数交互输入,基本程序设计技巧练习,程序调试DEBUG等 要求:循序渐进完成P184练习题1—10 D, MATLAB基本应用领域 内容:线性代数,多项式与内插,曲线拟合,数据分析与统计,泛函基础等 要求:循序渐进完成P146练习题1—4,6—19 E, 设计性综合实验----数字信道编译码 内容:1数字通信系统信道编码AMI编译码 2数字通信系统信道编码HDB3编译码 F,设计性综合实验----fir滤波器设计 内容:设计一个有限冲击相应数字滤波器FIR是该滤波器能够滤出规定频率以上的信号,而该频率以下的信号不受影响。 3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黄鹏程、谢勇编写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院(系) 2016 年 3 月

实验3:外部中断实验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研究) 实验要求:(必修√、选修) 一、实验目的 1. 理解中断的概念及其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2. 熟悉LPC1700系列CortexM3 微控制器的NVIC的配置; 3. 熟悉LPC1700系列CortexM3 微控制器外部中断的控制。 二、实验内容 在EasyARM1768开发板的硬件平台上,基于流水灯显示实验,结合向量中断控制器NVIC和外部中断,设计并实现外部中断实验。要求实现三种方式的流水灯实现,并且通过三个按键利用通过外部中断实现三种不同方式的切换。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中断对嵌入式系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利用中断,可以开发出很接近产品的嵌入式系统。市场上大部分的不带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都采用了“前后台系统”来实现产品功能,这其中的前台就是中断机制。故我们要理解中断的概念,并且能够应用中断到实际的嵌入式系统中来。 图1 前后台系统

图2 中断处理流程示意图 1、 中断向量控制器(NVIC ) 嵌套向量中断控制器(NVIC )是 Cortex-M3 处理器的一个内部器件,它与 CPU 内核紧密耦合,共同完成对中断的响应,降低了中断延时,使得最新发生的中断可以得到高效处理。 它能够管理中断的各种事务,比如使能或禁止外设中断源的中断,设置外设中断源的优先级,挂起中断,查看外设中断源的中断触发状态等。然后把中断信号给ARM 内核。NVIC 的应用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3 NVIC 的作用

安全人机工程实验指导书 ——视野范围测试实验 一、实验简介 视野是指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观察到的空间范围通常以角度表示。人的视野范围,在垂直面内,最大固定视野为115°,扩大的视野范围为150°;在水平面内,最大固定视野为180°,扩大的视野为190°。 人眼最佳视区上下,左右视野均为只有1.5°左右;良好视野范围,位于在垂直面内水平视线以下30°和水平面内零线左﹑右两侧各15°的范围内;有效视野范围,位于垂直面内水平视线以上25°,以下35°,在水平面内零线左右各35°的视野范围。 在垂直面内,实际上人的自然视线低于水平视线,直立时低15°,放松站立时低30°,放松坐姿时低40°,因此,视野范围在垂直面内的下界限也应随放松坐姿,放松立姿而改变。 色觉视野,不同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所以视野也不同。白色视野最大,黄﹑蓝﹑红﹑绿的视野依次减小。 仪器名称:BD-Ⅱ-108型彩色分辨视野计。 本仪器用于测定各种彩色和白色的视野范围。 组成与技术规格: 1﹑一个可以转动的黑色半圆弧。直径480mm,弧长+90°—–90°。弧的背面有以中点为0°,左、右分别有10、20、…、90°刻度,表示视点位置。 2、视点:位于在弧上能滑动的装置中。可分别呈现不同大小和颜色。试点直径:10、6、5、 3、1.5mm,颜色:红、黄、绿、蓝及白色。 3、在弧的中心有一黄色注视点。 4、固定头部的下巴支架。被试的左或右眼固定于中心位置。 5、一个与弧同轴的圆盘位于视野计的背面,圆盘上有放视野图纸的装置。并附有记录用的标尺。 6、视野图纸有以中点为0°,左、右分别标有10、20、…、90°的同心圆,并有标有0-360°位置的放射线。随机附视野图纸10张。 二、实验程序 1、把视野图纸安放在视野计背面圆盘上,学习在图纸上做记录的方法。(记录时与被试

《测量学》 实验教学指导书 课程编号: XXXXXXX 撰写人: 刘正才 审核人: 湘潭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前言 一、实验总体目标 《测量学》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 重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关于工程测量上的测、算、绘等基本技能。《测量学》实验教学共包括十二个实验, 其中验证性实验8个, 演示性实验2个和综合性实验2个, 涵盖了《测量学》课程的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全站仪及GPS的使用、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建筑施工测量等知识面的主要的实验性教学环节, 是实习前必须的教学过程。 二、适用专业年级 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第二年级( 第4学期) 的学生。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画法几何、大学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工程数学等。 四、实验项目及课时分配

五、实验环境 根据我校招生规模, 每届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6个班, 约200人。以分2个批次进行测量学实验为原则, 需配备: DJ6级光学/或电子经纬仪30台, 其中实时可用的20台, 备用10台; DS3级水准仪30台, 其中实时可用者20台, 备用10台; 供演示用的全站仪多套, GPS接收机一套; 应配备带空调和抽湿机等电器设备的仪器室和仪器维修室, 还应有其它配套工具和设备等。 六、实验总体要求 经过实验教学, 达到以下几点总体要求: 1、让学生掌握常见测量仪器( 经纬仪、水准仪等) 的使用、记录和手薄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常见测量仪器的检验校正方法; 3、让学生掌握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地形测量等基本方法、操作程序和限差要求; 4、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筑物轴线交点的放样的基本方法、操作程序和限差要求。 七、本课程实验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实验的重点: 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常见测量仪器的操作和使用。 本课程实验的难点: 经纬仪的操作、地形测量和建筑物轴线的测设。 教学方法建议: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增加一些现场常见的仪器, 如全站仪、GPS接收机等;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绘—溴化钾压片法制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熟悉红外光谱仪的主要应用领域。 3、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时粉末样品的制备及红外透射光谱测试方法。 4、熟悉化合物不同基团的红外吸收频率范围.学会用标准数据库进行图谱检索 及化合物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谱分析是研究分子振动和转动信息的分子光谱。当化合物受到红外光照射,化合物中某个化学键的振动或转动频率与红外光频率相当时,就会吸收光能,并引起分子永久偶极矩的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频率的透射光强度减弱。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振动频率不同,会吸收不同频率的红外光,检测并记录透过光强度与波数(1/cm)或波长的关系曲线,就可得到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反映了分子化学键的特征吸收频率,可用于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定量测定。 根据实验技术和应用的不同,我们将红外光划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0.75~2.5μm;13158~40001/cm),中红外区(2.5~25μm;4000~4001/cm)和远红外区(25~1000μm;400~101/cm)。分子振动伴随转动大多在中红外区,一般的红外光谱都在此波数区间进行检测。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主要由红外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检测器、计算机和记录系统五部分组成。红外光经迈克尔逊干涉仪照射样品后,再经检测器将检测到的信号以干涉图的形式送往计算机,进行傅立叶变换的数学处理,最后得到红外光谱图。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波数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材料科学、生物学、物理、环境科学、煤结构研究、橡胶工业、石油工业(石油勘探、润滑油、石油分析等)、矿物鉴定、商检、质检、海关、汽车、珠宝、国防科学、农业、食品、生物医学、生物化学、药学、无机和配位化学基础研究、半导体材料、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物证检验等)、气象科学、染织工业、日用化工、原子能科学技术、产品质量监控(远距离光信号光谱测量:实时监控、遥感监测等)等众多方面。 三、仪器和试剂 1、Nicolet 5700 FT-IR红外光谱仪(美国尼高力公司) 2、压片机(日本岛津公司) 3、压片模具(日本岛津公司) 4、玛瑙研钵(日本岛津公司) 5、KBr粉末(光谱纯,美国尼高力公司) 6、苯甲酸(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样品的制备(溴化钾压片法)

电磁场理论实验三 1、 利用Matlab 模拟亥姆霍兹线圈磁场分布; 2、 利用Matlab 模拟匝线圈产生的磁场; 3、 利用Matlab 模拟直流环等效磁偶极子。 以上实验在内容上相差不多,每位同学自选其中一个实验。三个实验的内容都是与毕奥-萨伐尔定律相关,这次实验只要是为了加深大家对毕奥-萨伐尔定律的认识。实验相关内容都可以在网上找得到。 一、 利用Matlab 模拟亥姆霍兹线圈磁场分布 1、 理论基础 亥姆霍兹线圈(如图1)是一对彼此平行且连通的共轴圆形线圈。两线圈内的电流方 向一致,大小相同。线圈之间距离d 正好等于圆形线圈的半径R 。亥姆霍兹线圈轴线附近的磁场大小分布十分均匀,而且都沿x 方向。基于Matlab 软件对亥姆霍兹线圈轴线磁场均匀分布的现象进行验证和动态仿真,以便于更形象地体现出来。 图1亥姆霍兹线圈结构 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一个通电圆圈的磁场分布可以积分得到。在通过圆心而且垂直于线圈平面的轴线上,距离圆心X 处,磁场大小为2 /322 2 0) (2/X R NI R B +=μ。其 中I 为电流大小,R 为圆圈半径,0μ为一个常数。从上面已知亥姆霍兹线圈是两个彼此平行且连通的共轴圆形线圈,它的磁场分布是两个通电圆圈磁场的叠加。

假设两个线圈的半径为R ,各有N 匝,每匝中的电流均为I ,且流向相同(如图1)。两线圈在轴线上各点的场强方向均沿轴线向右,在圆心1O 、2O 处磁感应强度相等,大小都是: R NI R NI NIR R NI B 003/2 22 2 000667 .0)2 211(2) R (R 22μμμμ=+ = ++ = 两线圈间轴线上中点P 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R NI R NI R NIR B p 002 /3222 0716 .0)2 211(558])2 ([22 μμμ=+ = += 此外,在P 点两侧各4R 处的1Q 、2Q 两点处磁感应强度都等于: R NI R NI R NIR R NIR B Q 033 3/2302 /3222 02 /3222 00.712)54174(2])4 3R ( [2])4 R ([2μμμμ=+=++ += 在图1假设左边线圈为A ,右边的线圈为B ,把观测区域聚在两线圈之间的小范围内。 B 生成的线圈左边的磁场就等于A 线圈的右边磁场,因此,A ,B 两线圈在中间部分合成磁场等于A 线圈的右磁场与左磁场平衡Rh 后的和。因此,只要观测A 线圈的左右区间x=[-Rh,Rh]内的磁场就可以。在建立了亥姆霍兹线圈产生的磁场数学模型后,依据上面的分析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在Matlab 环境下编制可仿真,可执行的仿真程序。 二、 利用Matlab 模拟匝线圈产生的磁场 基本原理 截流导线产生磁场的基本规律为:任一电流元→ dl I 在空间任一点P 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 → B d 是下列向量叉乘积: 3 04r r l Id B d → →→ ?? =πμ(1) 式中→ r 为电流元到P 点的矢径,l d → 为导线元的长度矢量。P 点的总磁场可沿截流导体全长积分产生的磁场来求得。 若将→ B d 视为一小段电流l d → 在→ r 处产生的磁场,则上式可写为

本课程,本课程是大学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介绍真菌分类现状、分类方法(包括传统与现代分类方法的比较)、分类依据及其原则。本课程的教学不限于介绍研究的成果,重在介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基本掌握真菌分离、鉴定的方法,并应用于真菌其它领域的研究。 本指导书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

1、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3 2、实验报告基本内容要求 ???????????????????????????????????????????????????????????????????????????????????????????7 3、实验报告格式????????????????????????????????????????????????????????????????8

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实验学时:18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选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和真菌鉴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采集植物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然后对分离样品的内生真菌,并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原理 根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等分子证据对分离到真菌进行归类和鉴定。 (二)实验手段和方法 1、内生真菌分离纯化方法 1.1样品的表面消毒及预处理 分别取根、茎、叶、果实,用洗涤剂在自来水下洗净。 老树皮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用镊子取出,于酒精灯上烧灼15秒至表面焦糊,切成1×1cm2大小置于PDA固体培养基上。 对于根、茎、叶、果实按下列程序进行表面消毒: 75%的酒精漂(浸)洗2-3min→无菌水冲洗4-6次→0.1%升汞不同的消毒时间(共设置7个梯度)→无菌水冲洗4-6次→用灭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无菌刀片将材料切成小块 将根、茎的表皮、韧皮部、木质部大致分开,并切成0.5×0.5cm2大小。将果实的外种皮去掉,消毒之后将内种皮去掉。 灭菌时,沥干的植物材料转放到烧杯中,记好时间,倒入消毒溶液,不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以促进材料各部分与消毒溶液充分接触,驱除气泡,使消毒彻

实验一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按“节距法”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二、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 对于很小表面的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常按“节距法”,应是将被测平面分为若干段,用小角度度量仪(水平仪、自准直仪)测出各段对水平线的倾斜角度,然后通过计算或图解来求得轮廓线的直线度误差。本实验用合像水平仪。 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将被测表面全长分为n段,每段长l=L/N应是桥板的跨距。将桥板置于第一段,桥板的两支承点放在分段点处,并把水平仪放在桥板上,使两者相对固定(用橡皮泥粘住)记下读数a1(单位为格)。然后将桥板沿放测表面移动,逐段测量下去,直至最后一段(第n段)。如图1每次移l,并要使支承点首尾相接,记下每段读数(单位为格)a1、a2、……a n。最后按下列步骤(见例)列表计算出各测量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Δh i,并取最大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作为所求之直线度误差。 [例]设有一机床导轨,长2米(L=2000mm),采用桥板跨距l=250mm,用分度值c=0.02mm/m的水平仪,按节距法测得各点的读数a i(格)如表1。 表1

也可用作图法求出直线度误差,如图2。 作图法是在坐标纸上,以导轨长度为微坐标,各点读数累积为纵坐标,将测量得到的各点读数累积后标在坐标上,并将这些坐标点连成折线,以两端点连线作为评定基准,取最大正偏差与最大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再换算为线值(μ),即为所求之直线度误差。 测量导轨直线度误差时,数据处理的根据,可由下图看出:(图3) A i — 导轨实际轮廓上的被测量点(i =0、1、2、……、n ); a i — 各段上水平仪的读数(格); Y i — 前后两测量点(i -1,i )的高度差; h i — 各测点(A i )到水平线(通过首点A 0)的距离(μ),显然 1 'i n i i h y == ∑

混凝土基本理论及钢桁架静力测试试验指导书

试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试验 一、试验目的 1.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2.观察了解受弯构件受力和变形过程的三个工作阶段及适筋梁的破坏特征; 3.测定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验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试件、试验仪器设备 1.试件特征 (1).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纵向受力钢筋强度等级I级。 (2). 试件尺寸及配筋如图1所示,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为15mm 。 (3). 梁的中间500mm 区段内无腹筋,其余区域配有 6@60的箍筋,以保证不发生斜 截面破坏。 (4). 梁的受压区配有两根架立筋,通过箍筋与受力筋绑扎在一起,形成骨架,保证受力钢筋处在正确的位置。 2.试验仪器设备 (1). 静力试验台座、反力架、支座及支墩 (2). 20T 手动式液压千斤顶 (3). 读数显微镜及放大镜 (4). 位移计(百分表)及磁性表座 三、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1.试验装置见图2 (1). 在加荷架中,用千斤顶通过分配梁进行两点对称加载,使简支梁跨中形成长 500mm 的纯弯曲段(忽略梁的自重)。 (2). 构件两端支座构造应保证试件端部转动及其中一端水平位移不受约束,基本符 合铰支承的要求。 2.测点布置 梁的跨中及两个对称加载点各布置一位移计f 3~f 5,量测梁的整体变形,考虑在加载的过程中,两个支座受力下沉,支座上部分别布置位移测点f 1和f 2,以消除由于支座下沉对挠度测试结果的影响。 图1 试件尺寸及配筋图

实验三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正截面受弯破坏试验 一、试验目的 1.掌握制定结构构件试验方案的原则,设计简支梁受弯破坏试验的加荷方案和测试方案,并根据试验的设计要求选择试验测量仪器仪表。 2.观察钢筋混凝土受弯试件从开裂,受拉钢筋屈服,直至受拉区混凝土被压碎这三个阶段的受力与破坏全过程,掌握适筋梁受弯破坏各个临界状态截面应力应变图形的特点。 3.能够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对使用荷载作用下受弯构件的强度,刚度以及裂缝宽度等进行正确评估。 二、使用设备和仪表 序 仪器名称数量序号仪器名称数量 号 1 静载反力实验装置1套9 X—Y函数记录仪1台 2 20t液压千斤顶配高压油泵1台10 电测位移计1台 3 荷载分配梁1根11 千分表6块 4 20t或10t荷载传感器1个12 百分表8块 5 滚动和铰支座若干13 附着式应变计的标脚16个 6 支撑架2个14 附着式应变计的测杆8个 7 静态电阻应变仪2台15 磁性表座7个 8 动态电阻应变仪1台16 螺丝刀、导线等器材和工具 三、试验方案 1.试件设计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钢筋为Ⅰ、Ⅱ级,试件配筋详见图4-1。

图4-1 简支梁结构图 2.加荷方案 (1)利用静载反力试验台上液压设备和荷载分配梁系统,对梁跨三分点处施加集中荷载,以便在跨中形成纯弯段.荷载装置如图4_2所示.试验荷载理论计算和试验设备强度验算应在正式试验前完成。 (2)荷载分级原则上是以正常使用阶段荷载标准值的20%为一级,开裂荷载附近加载量应适当减少,不宜大于正常使用阶段荷载标准值的5%.超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以后,每级加载量减少至荷载标准值的10%,接近极限承载能力时,每级荷载不宜大于5%。 图4-2 加荷布置图 3.测试方案 (1)根据简支梁的内力和变形特点,一般应在最大应力截面和最大挠度截面处布置测点。由于本试验采用了三分点加载方式,跨中纯弯段内梁的弯矩最大,且该区段内个截面最大应力相等。因此,在纯弯段内任选两个截面,沿梁截面高度上分别布置四个混凝土应变测点,以观测该截面处混凝土压应变和中和轴的变化情况。在梁纯弯段内受拉钢筋的五个截面处布置了10个应变测点,以观测钢筋的应变状态。为了解试件的变形情况,沿梁长(包括梁的跨中和两个集中力作用点处)布置了一定数量的位移传感器。考虑到支座处可能也有下沉,在支座处也安装了千分表。具体测点布置方案如图4-3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