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复习题目

气象学复习题目

气象学复习题目
气象学复习题目

气象学复习题

1.干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氮气,氧气,氩,二氧化碳,臭氧。

2.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按大气

的温度结构,对流(降低),温室气体吸收地球长波辐射,越远离地面,气温越低。平流(升高),吸收太阳短波辐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中间(降低),暖(升高),逸散。

3.写出气象上常用的干空气和湿空气状态方程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P=Prt.物理意义,气体的压强与其密度和温度成正比。

4.解释名词:露点,在空气中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的条件下降温,使水汽相对于水面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所放射的辐射量与被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量之差.阻塞高压,在西风带上发展形成的缓慢移动或呈准静止状态的闭合高压。造成西风带分支, 对天气系统的移动有阻碍作用.切断低压,向低纬方向移动而脱离基本西风气流的冷低压.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者未饱和湿空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温度的降低值。气温日较差,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受纬度、季节、下垫面性质、海拔高

度、天气状况。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与纬度、地表性质、天气情况有关

9.什么是干绝热过程?升降气块内部无水相变化,并且与外部无热量交换的过程。什么是湿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在升降过程中内部有水相变化,与外界无热交换的过程

10.何判定大气的稳定度?

11.什么叫逆温?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大气层结稳定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形成逆温

下沉逆温是如何形成的? 某层空气下沉,气压增大,厚度减小,这样气层顶部下沉的距离比底部下沉的距离大,顶部绝热增温多,形成逆温。

逆温对天气有和影响?

13.写出静力学方程的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大气静力平衡指垂直方向上,向上的气压梯度力与向下的重力达到平衡dp/dz= - pg

14.什么是气压梯度? 气压梯度力?写出其数学表达式.气压梯度力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气压梯度方向有低压指向高压,两者相反。

15.地转偏向力有哪些特点?1、偏向力只能产生于空气运动之后,不能使静止空气运动 2、纬度一定,风速越大,偏向力越大,风速一定,纬度越高,偏向力越大 3、地转偏向力垂直于运动方向,北半球,偏向力指向风向的右边,南半球,偏向力指向风向的左边。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7.什么叫地转风?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运动。什么叫梯度风?非平直等压线条件下自由空气的平衡运动。其风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风向与气压场的关系如何?

18.什么是热层风? 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或者上下两层等压面地转风之差。热层风与温度场的关系如何?

19.埃克曼螺线所表示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有何规律?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0.焚风是如何形成的?焚风现象是由于湿空气越过山脉,在山脉背

风坡一侧下沉时增温,使气团变得又干又热。因而气团所经之地湿度明显下降,气温也会迅速升高。

21什么是气团?气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空气团。

22.什么是锋?大气中冷暖气团相遇后冷暖气团的界面其实是一

个过渡层,这个过渡层叫锋.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24.何为气旋,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占有三度空

间的大尺度涡旋。反气旋?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大尺度涡旋。

25.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说明台风的结构和天气特

点.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2.6m/s台风从外到里气压逐渐降低,到台风眼区迅速降低风速逐渐增加,到台风眼壁达到最大,之后急降甚至静风

26.画图并说明经向三圈环流及其相对应的近地层行星风系

27.说明海陆分布如何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

28.大气活动中心有几个?它们的形成原因如何?它们的强度

和位置位置随季节如何变化?

29.什么是季风?它是如何形成的?说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有何异同?

东亚季风

——热力季风

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和最大的大陆之间,冬夏热力差异最大。

冬季,亚洲大陆受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控制,高压前缘的偏北风成为亚洲东部

的冬季风,风力较强。

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同时西太副高西伸北进,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

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

南亚季风

——行星季风+热力季风

冬季,行星风带南移,赤道低压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高压南

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

夏季,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印度大陆热低压,而南半球澳

大利亚冷高压,由此冷高压北上的气流越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成为亚洲

南部的夏季风

3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活动有何规律?它对我国天

气气候的变化有何影响?

5 月,脊线在15N 以南,华南雨季

6 月,脊线第一次北跳越过20N,江淮梅雨

7 月中上旬,脊线第二次北跳越过25N,梅雨结束,黄淮雨季

7 月底到8 月初,脊线越过30N,华北和东北雨季开始,江淮地区受副高

控制天气酷热少于,而华南地区开始受台风影响

8 月中脊线达到最北,此后开始南退

9 月退至25N 以南,江淮地区秋雨,长江以南天气晴朗

10 月退至20N 以南

36.名词解释:厄尔尼诺,某些年份圣诞节前后南方涛动,ENSO 事件,气候系统,气候反馈机制

EL Nino:某些年份圣诞节前后,沿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太平洋海岸出

现的季节性水温上升现象

南方涛动

(Southern Oscillation):印度洋赤道低压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

两者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ENSO——EL Nino & Southern Oscillation

厄尔尼诺发生的同时有东南太平洋副热带气压下降,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气压

上升的现象,即南方涛动减弱,相应的赤道地区东西向环流减弱。将此现象合称

E N S O

正常年份,东南太平洋有高压,西太印尼地区有低压,形成

Walker 环流,

低层有东风。西太地区空气辐合上升,积雨云降水,东太地区空气下沉辐散,气

候干燥。低层东风的风应力的作用使表层温暖海水向西太地区集中,而南美西海

岸海水辐散,引起冷海水上翻。海水温度东低西高,维持了

Walker 环流的上升

和下沉支。

La Nina 年,低层东风异常强劲,加强了海水上翻,使得东太海区更加寒冷

EL Nino 年,东太气压减弱,西太气压增加,减弱了低层的东风甚至称为西

风。这样的低层风加强了赤道逆洋流,使得东太很大一部分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升

高,抑制了冷海水上翻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1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 (氧) 、氩和(二氧化碳)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长波)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低) ,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温度)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平流)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

农业气象学试题答案

1、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 1. F. 1000百帕 2.760百帕 3.1013百帕 4.4/3百帕 2、摩擦层中,在平直等压线的气压场中出现的风不受以下哪种力的影响()。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惯性离心力 3.摩擦力 4.水平地转偏向力 3、土壤导温率与导热率、热容量的正确关系是()。 1.与导热率、热容量均成正比 2.与导热率、热容量均成反比 3.与导热率成反比,与热容量正比 4.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 4、维持大气温度在地理上的常定分布,主要靠()。 1.季风对于热量的输送 2.海陆风对于热量的输送 3.大气环流对于热量的输送 4.洋流对于热量的输送 5、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是()。 1.凹面的E比平面大

2.冰面的E比纯水面的大 3.纯水面的E比溶液面的小 4.大水滴的E比小水滴小 6、气压一定时,气温越高,气压随高度递减()。 1.越快 2.越慢 3.无法判断 4.不变 7、在陆地上,气压最低的季节是()。 1.秋季 2.夏季 3.春季 4.冬季 8、一般霜冻最轻的地方是()。 1.山顶 2.低地 3.山脚 4.洼地 9、下列词语中,叙说天气的是()。 1.长冬无夏 2.狂风暴雨 3.夏热冬冷

4.四季如春 10、白天,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1. A. + Qs = –R – P + B + LE 2.+ Qs = + R + P – B – LE 3.+ Qs = –R + P + B + LE 4.+ Qs = + R – P – B – LE 11、根据蕾莱分子散射定律,以下哪种光的散射系数最大()。 1.红光 2.蓝光 3.紫光 4.红橙光 12、气温一定时,气压越高,气压随高度递减()。 1.无法判断 2.不变 3.越慢 4.越快 13、不是干洁大气主要成分的气体是()。 1.氮 2.氩 3.氧 4.臭氧 14、根据云的形状、结构和云底高度,可将云分为()。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己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已经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3候,每候5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温度表的发明并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之后,开始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观察研究。随着气象观测网的建立,逐步开展了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研究。农业气象学一方面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R.A.F.de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如:俄国的 A.N.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A.苏潘、德国的W.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加之气候异常引起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使各国政府对粮食生产极为关切,因之农业气象学在

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在农业科学和大气科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气象学也得到相应的迅速发展。国际气象组织于1913年成立了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至1983年已开过8届会议。中国在1953年开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研究和业务工作。

农林气象学试题(1)

农林气象学试题 第一章辐射 一、判断题 1.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 动。(×) 2.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地理纬度等于太阳赤纬。(√) 3.时角表示太阳的方位,太阳在正西方时,时角为90°。(×) 4.北半球某一纬度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同样的纬度上必然是极夜。(√) 5.白天气温升防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 6.光和有效辐射只是生理辐射的一部分。(√) 7.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8.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9.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的气体,对地面辐射也必然吸收很少。(×) 10.北半球热带地区辐射差额昼夜均为正值,所以气温较高。(×) 二、填空题 1.常用的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瓦·米–2)。 2.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3.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多)。 4.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1)。 5.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6.当绝对温度升高一倍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能力间增大(15)倍。 7.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绝对表面温度为6000K,地面温度为 300K,则太阳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为地面的(160000)倍。 8.绝对黑体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变为原来的(二 分之一)。 9.太阳赤纬在春分时为(0°),冬至时为(-23°27')。 10.上午8时的时角为(-60°),下午15时的时角为(45°)。 11.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减慢)。 12.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太阳直接辐射中长波长的比(增加)。 13.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短)。 14.由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可照时间逐渐(延长)。 15.在太阳直射北纬10°时,北半球纬度高于(80°)的北极地区就会出现极昼。 16.在六月份,北京的可照时间比武汉的(长)。 17.湖北省在立夏时太阳升起的方位是(东偏北)。 18.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减少)。 19.武汉(30°N)在夏至、冬至和春秋分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分别为(83°27'), (36°33')和(60°)。 20.当大气透明系数越大时,太阳辐射被削弱的(越少),因此太阳直接辐射(越 强)。 三、单项选择题 1.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__A_____。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力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问答题: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__平行 ___________观测。 第一章地球大气

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 1、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150~4000nm 400~760nm 3000~80000nm 7000~120000nm 2、按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成()。 2类 3类 4类 5类 3、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Qs = + R + P – B – LE –Qs =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 4、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是因为()。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增加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绝热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γ<γd γ=γd γ>γd γ≥γd 6、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是()。 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 气压、温度、风 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

光照、温度、风 7、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普朗克定律 基尔荷夫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8、不同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气温非周期性变化不同 海陆分布不均 9、风由西吹向东,则称为()。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10、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的最基本的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11、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小麦 水稻 油菜 豌豆 12、用密度接近的方法估计的大气上界高度是指()。 散逸层密度与星际气体高度密度接近的800公里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第五章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 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 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 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 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 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 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 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 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 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 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二)多项选择 14、我国是著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 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 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 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重力②浮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水平地转偏向力⑤惯性离心力⑥摩擦力 18、北半球行星风带包括有_____。 ①西北信风带②东北信风带③盛行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⑤极地东风带⑥极地西风带 19、_____ 为地方性风。 ①地转风②梯度风③摩擦风④焚风 ⑤海陆风⑥峡谷风⑦山谷风 20、海拔越高,则_____。 ①气压越高②气压越低③空气密度越大

农业气象学试卷汇总(含答案)

《农业气象学》模拟试题(一) 二.填空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气; 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 3.在地面辐射差额 R = (S'+ D)(1 - α) - r 公式中, α为反射率 , r 为地面有效辐射 ; 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的导热率和土壤温度, 同时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的影响; 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 6.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大; 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和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 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 9.农业气候三要素是光、热、水; 10.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处; 三.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 ____ 指向 ____ ;A A.地面;空气 B.空气;地面 C.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 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 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 _____ ;C A.短波辐射 B.中波辐射 C.长波辐射 D.超长波辐射 3.在北半球 0 - 66.5° N 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 ____ 日;B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 ____ ;A A.距平 B.平均变率 C.极差 D.相对变率 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 ___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 ____ ;A A.高;小 B.低;小 C.高;大 D.低,大 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 ____ 倍的地方;B A. 1 B. 3 C. 4 D. 6 7.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 ____ ,低压在 ____ ;C A.右前方;左前方 B.右前方;左后方 C.右后方;左前方 D.右后方;左后方 8.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 ____ 气候型;B A.草原 B.地中海 C.季风 D.高山 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 ___ ,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 ____ A A.大;大 B.小;大 C.大;小 D.小;小 10.下述的几种风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 ____ ;C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焚风 四.判断题: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你认为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标"对",不对的标"错") 1.地球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农业气象学(园艺10级)考试试卷A卷答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农业气象学》课程考试试卷(A 卷)答案 专业:园艺 年级:10级 考试方式:闭卷 学分:3.0 考试时间:110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答案写在下面表中) 1、气候与天气的区别下列不正确的是 。A 、天气是对气象要素瞬间的描述,气候是对气象要素长时 间变化特点描述 B 、一个地方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而气候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C 、一个地方天气长期异常会导致这个地方气候异常 D 、天气是可以改造的,而一个地方的气候是不可以改造的 2、天气预报中的气温预报都有潜在条件,一般是指 条件下的空气温度。 A 、绿色矮小植被覆盖地面上1.5米高处 B 、水泥地面上1.5米高处 C 、绿色矮小植被覆盖地面1.0米高处 D 、水泥地面上1.0米高处 3、一天之中,城市早晨空气中污染程序最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早晨汽车排放的尾气最多 B 、城市早晨风速一般很小,污染扩散慢 C 、早晨气温低、逆温层最厚,没有空气对流 D 、早晨辐射小,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概率低。 4、若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北移速度偏快,可能造成 。 A 、黄河流域的汛期提前 B 、东北地区的雨季滞后 C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消失 D 、南部沿海严重干旱 5、在综合考虑光的敏感性和空气温度对生育期影响的前提下,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 。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6、早晨太阳周围之所以呈红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 较多的结果。 A 、吸收 B 、散射 C 、反射 D 、透射 7、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表面绝对温度为6000K ,地面温度为300K ,则太阳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是地表面的 倍。 A 、20 B 、400 C 、160000 D 、3200000 8、假设地轴比现在更加倾斜,黄赤交角增大,地球上将出现 。 A 、极昼极夜范围缩小 B 、热、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C 、中高纬度气温年较差增大 D 、赤道气温升高

2011农业气象学试题A卷(1)

以下各题中未注明单位的各物理量均为标准国际单位制。 1.C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A 19.B 20.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共20分) 1.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对农业生产最有利。 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 2.露点温度表示()。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 3.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A、γ<γm B、γ=γm C、γ>γm D、γ≤γm 4.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于()。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切变线是指()急剧变化的界线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 6.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个气压带。 A、2 B、3 C、4 D、5 7.下面霜冻最轻的是()。 A、谷地 B、洼地 C、山顶 D、坡地 8.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A、5780 K B、6500 K C、6000 K D、6300 K 9.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 B、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 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10.在北球,冬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 A、昼弧增长 B、夜弧增长 C、昼弧夜弧相等 D、昼弧变短 11.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玉米 C、烟草 D、水稻 12.积雨云属于()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层状云 任课教师: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1、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150~4000nm 400~760nm 3000~80000nm 7000~120000nm 2、按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成()。 2类 3类 4类 5类 3、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Qs = + R + P – B – LE –Qs =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4、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是因为()。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增加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绝热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γ<γd γ=γd γ>γd γ≥γd 6、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是()。 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 气压、温度、风

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 光照、温度、风 7、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普朗克定律 基尔荷夫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8、不同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气温非周期性变化不同 海陆分布不均 9、风由西吹向东,则称为()。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10、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的最基本的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11、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小麦 水稻 油菜 豌豆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 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 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 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 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 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 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 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 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 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 C、碳氧化合物:CO、CO2 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称 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水 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方 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 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 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的 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 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编

农业气象学答案

农业气象学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农业气象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题一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臭氧层分布在B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2、黑体表面辐射具有最大能量波长与黑体表面温度C O A、呈指数规律 B、成正比 C、成反比 3、地表垂直与阳光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与大气透明系数及 有关。 A、太阳高度角 B、太阳方位角 C、大气量 4、某地某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决定于该地纬度、太阳赤纬及A

A、时角 B、大气量 C、高度 5、气温直减率越小,大气层结越A O A、稳定 B、不稳定 C、无影响 6、下列因子中,B 对气温日较差无影响。 A、高度 B、经度 C、纬度 7、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时,饱和差随温度降低而B。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8、在对流层中,绝对湿度一般随高度增加而B o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9、自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B o A、地转风 B、梯度风 C、摩擦风 10、影响乱流交换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地面粗糙度和 C O A、气压 B、气温 C、大气稳定度 11、辐照度的单位是_C_。 22 A、瓦/米 B、米/秒 C、瓦/米 12、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_A_。 A、增长 B、变短 C、无变化 13、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

Bo A、正 B、负 C、零 14、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_A_。 A、增长 B、变短 C、无变化 15、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Bo A、正 B、负 C、零 二、填空题 1、地球大气是经过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演变而成的。 2、根据大气性质,可将其分为不同层次,其中最底层叫对流层,中纬度地区,其高度为10-12公里。 3、一般海拔高度越高,太阳直接辐射越强,天空散射辐射越弱。 4、在土壤蒸发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为了保境,应分别采取松

农业气象学复习

农业气象学 题型;名词解释. 判断. 选择简答论述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补充: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2)、氩和(3)。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主要内容: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 (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六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 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 I = Io exp(-kF) 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即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光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如前所述,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补偿点,在这一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时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 对于水稻、小麦等C3植物,光饱和点为3-5万勒克斯,C4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3植物高。.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单叶为高。 光能利用率是投身到作物表层的太阳光能或光合有交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三基点温度与受害、致死温度:不论对于哪种温度,仅就其生理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本点,即通常所说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或称为下限温度,最适温度、上限温度。对于作物的生长,下限温度是指在一定低温影响的一定时间内,作物不能继续生长,最适温度是指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上限温度是指作物处于一定高温的一定时间内,不能继续生长,但也不受伤害的温度。 就某一项生理过程而言,也有三基点温度。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存在三基点温度,一般地说,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40-50℃,对呼吸作用,则分别为-10℃、36-40℃、50℃。不同作物及品种,作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的三基点温度也有变化,而,光照强度、CO2浓度,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会影响三基点温度值的大小。 如果温度高于上限温度或低于下限温度,作物就会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此时称为受害高温或受害低温,温度进一步升高或降低,则会使作物受害致死,称为致死高温或致死低温,结合上面所讲的三基点温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基点温度或七基点温度。 界限温度的农业意义 农作物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基本温度是农业界限温度,又叫指标温度。它表明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开始终止的温度,所谓“界限”,完全是从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关系上划定

农业气象学试题(A)

园林系农业气象学试题 1.天气: 2.焚风: 3. 光合有效辐射: 4. 日平均温度: 5. 逆温: 6. 三基点温度: 7.气团: 8.寒潮:。 9.锋: 10.海陆风: 二、判断题:(1*20) 1. 臭氧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3. 每年的终霜冻是春季的最后一次霜冻。 4.由于冷空气密度比暖空气大,所以锋面总是向冷空气一方倾斜。 5.青藏高原是我国冰雹最多的地区。 6. 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7.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8. 风速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9.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10.当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某一地区交馁时,常能引起剧烈地天气变化过程。 11. 寒冷时期,灌水保温,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12.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3. 对同一作物而言,其生物学下限温度高于其活动温度,更高于有效温度。 14. 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 15.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 16. 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 17. 顾名思义,季风就是季节性的风,如春季为春季风,夏季为夏季风等。 18. 一团湿空气从海平面沿一山坡上升,其温度必然会升高。 19. 出现霜时必定有霜冻,而出现霜冻时不一定有霜。 20. 低压与气旋是同一种天气系统的不同名称。 三、填空题(1*20) 1.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2.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 3.凡在锋运行的方向上,暖气团逐渐代替了冷气团的位置,称为。 4.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