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化的含义

目前史学界对“近代化”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但传统上认为人类社会的近代化开始于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近代化真正开始迈入的标志性事件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抨击封建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

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与起步阶段相比,进一步拓展此阶段的特点:

(中国近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近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甲午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发生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此后,虽然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近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

19世纪末的清末新政也是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不言而喻应是资本主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模式,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都缺乏本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具体表现:

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一党专政,专制独裁,特务统治,即法西斯统治)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基本特征: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与

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有什么特点?

要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畸形发展。近代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

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

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

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退。

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题目:近代史载文云:“回顾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人们发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步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论述三者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各自做出的主要贡献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

三者贡献:(1)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化打下了基础。它使愚昧的固步自封的观念与传统受到冲击,对人民的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2)维新运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蓝图,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的首次尝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旧制旧法,在社会上起了

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

(3)辛亥革命: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内在联系: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一开始就吸取了洋务运动的教训,在要求“变制”“变法”和反封建方面大大超过了洋务运动。同时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