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元文化文字内容

蒙元文化文字内容

蒙元文化文字内容1.哈达

哈达(hǎ dá)是蒙古族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

哈达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

藏文的“哈”是“口”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哈达”两个字直译出来: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因为一般人在会见的时候,不是随便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送的;但又不能只是用口说,就以这种丝织品的“哈达”来代一匹马了。

2.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俄罗斯图瓦地区也能听到这种歌唱方式。

3.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4.狼图腾

5.搏克

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

6.蒙古族的靴子文化

蒙古族自古以游牧为主,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历史状况,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服饰文化。蒙古靴作为蒙古族服饰的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它不仅融合了诸多民族手

工技艺和智慧,也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

蒙古靴造型精致,做工考究,种类很多。根据季节的变化有皮靴、布靴、毡靴几种。皮靴多用牛皮、马皮、羊皮制作,结实耐用。

目前流行在民间的蒙古靴式样有七、八种,主要有军样靴、抓地虎、皂样靴、武步员、大仙靴、三抱靴、八宝靴、皮马靴、布绣花靴等。蒙古族由于部落的不同,靴子的穿着有着不同的习俗。

鄂尔多斯不论男女都爱穿军样靴和抓地虎靴,军样靴多为皮靴,抓地虎靴一般是布靴较多,靴靿绣有云纹和彩条,靴内套布袜子,女子穿的抓地虎靴,靴靿较矮,靴帮绣的图案较丰富,或贴或绣,蝴蝶、梅花等各种图案跃然靴面,花色也多,显得蕴容大方。

乌拉特男子穿长筒圆头马靴的比较普遍,还有大翘尖的军样靴、小翘尖的三抱靴,女子穿布靴的比较多,在平绒面料上用绿线勾勒图案。蒙古族穆斯林、和硕特人穿牛皮矮靿靴子,靴帮镶三棱鼻梁,秀气大方。

喀尔喀人由于地处戈壁大漠,为了适应环境,骑驼、骑马行走方便,穿大翘尖靴子的比较多,达尔汗、茂明安人也同样如此,男女区别不大。土尔扈特人穿的靴子为小尖头,和蒙古袍搭配起来很英俊。杜尔伯特男子穿的蒙古皮靴,尖头和圆头都有,靴帮、靴靿镶彩色压条。

乌珠穆沁、苏尼特以及东部地区,因冬天气候寒冷,一般牧民们放牧时都喜欢穿军样靴和毡靴,毡靴是用羊毛和驼毛擀制而成,俗称毡疙瘩,毡靴轻便保暖,不沾雪又结实。科尔沁、翁牛特、巴林女子穿的矮靿靴子,是蒙古靴子里最漂亮和鲜艳的一种,靴帮、靴靿绣满各种花卉,与服饰搭配,十分的养眼。

蒙古靴子除了有穿着便捷,走路舒适的明显优点之外,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如:骑马踩脚镫时舒适,冬天保暖小腿和踝骨,夏天防止蚊虫叮咬,在草丛中步行时还能避免让毒蛇咬伤等等。所以蒙古人用“冷风吹不着小腿,灰尘

刮不进裤腿,跳跃时不会开线,用力时更加稳健”等语言来赞美自己的靴子。古代蒙古靴子在缝制技术中,只有衬单层夹条儿的工艺。元朝以后由于审美需求的缘故,蒙古靴子的缝接处普遍有三层夹条儿。这与蒙古人崇尚“三”为圣数的观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在蒙古人眼里,靴子是口子向上的物品,能够盛住财富和运气,一双好靴子可以算得上是上等的礼物。所以广泛用于庆典、婚宴、当作吉祥的礼品。尤其是出嫁的新娘必须给新郎亲手做一双靴子,以此证明爱情的纯真和手艺的高超。如果在那达慕竞技比赛中,第一名得到一匹马奖励,那么第二名或第三名可能就是一双精美的靴子。

7.苏鲁锭

苏鲁锭的蒙语意思是“长矛”,是蒙古的象征,是战神的标志。一般是黑白两色,分别叫做“哈喇苏鲁锭”和“查干苏鲁锭”,就是“黑”和“白”的意思,黑色象征着战争与力量,白色象征着和平和权威。据耶律楚材自转记载,公元1162年农历7月铁木真出生的时候,手中握着一块胎血,掰开后发现,是一个两头尖尖的菱形图案。后人说成吉思汗手握着“苏鲁锭”出世,是上苍派来拯救蒙古民族的英雄,“铁木真”是铁之变化的意思。后来由金国来到蒙古的金帐第一谋士耶律楚材派俘获的俄罗斯能工巧匠按此图案打造了一个标志物,取名苏鲁锭,设在成吉思汗金帐的顶部,并作为蒙古军队的军旗和军徽图案。从此,苏鲁锭代表着战神,代表着成吉思汗,表示着至高无上。

8.勒勒车

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民族使用的

传统交通运输工具。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米多。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牧民们拉水、拉牛粪、到场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等多离不开它。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草原列车"之称。解放后逐渐改用轴承胶皮铁轮。过去,勒勒车是牧民必备的家当,现已被拖拉机、汽车所代替。

勒勒车为蒙古式牛车,为草原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车子成为其交通必需。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凿刻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车子的岩画。据有关学者考证:“其式样与北魏车型很相似,为双辕双轮,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

9.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

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2]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3]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10.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贞地区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报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笼一堆火,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中,人们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心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和幸福。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

11.蒙古包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1]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12.火不思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

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