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

气象学

气象学
气象学

1.什么是气象学P1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基础之一

什么是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百度)

2.农业气象学发展趋势P7

(1)更加关注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波动与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农业气象适应对策和技术方面将取得重要的突破

(2)更加关注农业系统,尤其是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需要加强有关生态恢复与优化的农业气象研究

(3)发展中国家农业气象事业将形成比较完整和具有特色的科技体系,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区域性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广泛开展

(4)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气象研究与业务中广泛应用,全球农业气象观测和业务基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机构转移到农户并部分实现市场化

(5)农业气象研究与现代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并取得重要突破,动物、昆虫和微生物等薄弱领域的生物气象研究明显加强

(6)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成为最优先的业务领域

3.大气污染P12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浓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的容许量,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4.气溶胶粒的主要作用P12

(1)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升高

(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发射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因发射辐射而失去的能量

(3)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4)作为大气中水汽发生凝结的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5.对全球气候的影响P13

(1)酸雨

酸雨是指PH<5.6时的降水

形成原因:酸雨的形成除了与大气中酸性物质浓度大小及其转化条件有关,还与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关。气温高的地区SO2容易转化为硫酸,土壤属酸性,大气中碱性物质含量较少,有利于酸雨形成

影响:河流、湖泊酸化

危害植物生长,双子叶作物受害大于单子叶作物

降低土壤肥力,使土壤酸化

严重腐蚀城市建筑物、机器、桥梁和艺术品

(2)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形成原因:温室气体有CO2、甲烷、水汽等

影响:全球大气变暖,增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南北两极的冰将加快融化中纬度农业区可以向高纬区大幅度推进

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有机物产量

(3)臭氧层破坏

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的10~50km的范围内,15~30km臭氧浓度较大

形成原因:人类制造出来的氯氟烃化合物,氯氟烃化合物化学性质很稳定,在低层大气几乎不分解,最终上升到平流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生cl原子,cl原子将臭氧分解为氧气,从而破坏臭氧

影响:使人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概率增加,伤害植物表皮细胞,抑制植物光合作用的生长速度,使粮食减产,降低海洋生物的繁殖能力。

6.对流的三个特点P21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P41

昼夜交替及其延续时间长度不仅影响作物开花,也影响落叶、休眠和地下块茎等营养贮藏器官的形成。植物对昼夜长短的这些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8.潜热交换P48

在变相过程中,即使没有温度的变化,也同时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这种热量是相对于显热而言的,称为潜热,这种热量交换方式则称为潜热交换

9.大气静力稳定度判断P53

大气层温度垂直梯度=Y Yd=1℃ Ym=0.5℃

Y越小,大气越稳定 Y越大,大气越不稳定

(1)Y> Yd 的气层是绝对不稳定的

(2)Y

(3)Y=Yd 对于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中性的

对于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不稳定

(4)Y= Ym 于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中性的

对于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稳定

(5)Ym

对于干绝热的气团而言,大气是稳定的

对于湿绝热的气团而言,大气是不稳定的

10.对流层P21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1.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和分类P54

逆温现象:(1)一般地,对流层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出现逆温的气层叫做逆温层

(2)当发生逆温时,冷而重的空气在下,暖而轻的空气在上,不易形成对流运动,使气层处于稳定状态,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向上发展,因而在逆温层下部,

长聚集大量的烟尘、水汽凝结物等,使能见度变坏。

分类:(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由于近地气层空气受冷地面影响大,降温较多,而上层空气受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就产生了逆温现象。

(3)下沉逆温

(4)锋面逆温

等类型

12.水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P62

在45S-45N,海水水温的垂直分布一般可分三层

(1)第一层为混合层,一般在大洋表层100m以内,水温均匀,垂直梯度小

(2)第二层为温跃层,在1000—2000m的水层内,水温随着深度增加而急剧降低,水温垂直梯度大

(3)第三层为常温层,2000---6000m深度区,水温2℃左右。

13.植物的三基点温度P63

(1)最适温度

(2)最低温度

(3)最高温度

14.春化作用p66

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

15.露点温度P74

露点温度是在大气压力和水汽压力不变情况下,通过降低温度使未饱和的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简称Td,单位℃

16.降雨的三个条件P84

(1)云滴增大

(2)下降速度大大超过上升气流速度

(3)不因蒸发而将水滴耗尽

17.地转风的形成原理p100

(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速度---地转偏向力---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均衡----匀速直线运动)

地转风:在自由大气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互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地转风

(1)静止的单位质量空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从高压向低压方向运动的过程

(2)运动开始,地转偏向力产生,使运动向右(南左北右)偏转

(3)气压梯度力不断作用下,空气水平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水平地转偏向力使运动向右偏转幅度也越来越大

(4)水平地转偏向力增大到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空气沿着与等压线平行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8.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P104

(1)假设地表面是均匀的(不考虑海陆分布及地形起伏的影响),但考虑了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

(2)南北纬30度上下气流就形成了第一环流圈,称为信风环流圈或热带环流圈a赤道上受热上升的空气自高空向高纬度地带流动,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很小。

b随着纬度增加,地转偏向力增大,气流向纬线圈方向偏转,风速增大,到纬度30附近,水平地转偏向力增大到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形成沿着纬线圈方向移动的西风。

c气流在30度上空堆积并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

d 空气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流向赤道和高纬地区,流向赤道的形成信风

(3)从高空流向极地的气流与下层从极地流向低纬的气流在60-90N地带形成第二环流圈为极地环流圈。

a极地寒冷、空气密度大,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空气从极地高压区向低压低纬地区流出,并向右偏转(北半球)形成偏东风;与此同时,有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北上时亦向右偏转,形成中纬度地区大气低层的偏西风。这两支气流在60N附近汇合,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分别从高空流向极地和副热带。因此,在60N附近,由于气流流出,底层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从高空流向极地的气流与下层从极地流向低纬的气流在60-90N地带形成

(4)自高空流向副热带地区的气流与地面由副热带高压带向高纬度地区流动的气流形成第三环流圈为中纬度环流圈

19.大气活动中心P105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原因使纬向气压带分裂成范围较大的闭合高、低压区,称之为大气活动中心

20.简述影响我国冬季、夏季的气团P111

(1)中国冬季北方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影响,天气寒冷而干燥;南方有时遇热带太平洋气团北上,与南下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相遇,一冷一热,一干一湿造成江南地区冬季下雨雪

(2)夏季主要受热带太平洋气团(副热带高压)影响,给中国大部分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汽,是中国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21.锋P111

当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时,相对暖的气团将沿着相对冷的气团往上爬升,于是在气团交界面形成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区域,该区域称为锋或锋面。

22.全国性寒潮标准P117

(1)凡一次冷空气入侵后,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在48h内降温超过10℃

(2)长江中下游或春秋季的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4℃

(3)陆地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

(4)在中国近海海面上有7级以上大风,即为寒潮

23.台风P120

(1)什么是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平均直径700-900km,大的超过1000km,小的只有200km。中心气压极低,一般在990-870hPa,水平方向表现为一个近似圆形的低压系统,等压线密集。

(2)形成和消失:a台风形成需要温度26.5℃以上的广阔的洋面

b低层存在热带扰动

c足够大的水平地转偏向力

d基本气流垂直切变要小,有暖心结构

a暖心结构消失

(3)特点:a垂直方向分为三层流入层:从地面到3km左右,空气边旋转边辐合流入

中层:3-7.6km,气流急剧旋转并强烈上升

流出层:从中层到台风顶部,气流向外辐散

b水平方向分为三区第一是外围大风区,半径约200-300km

第二是台风涡旋风雨区,绕中心10-20km宽,风速分布不均

第三是台风眼区,半径5-30km风速下降,气流下沉,天气晴好

(4)危害和防御a风灾b雨涝灾c风暴潮灾d严重时冲垮海堤,使海水倒灌,农田淹没

a监测b预报c警报服务d建立相应的防御机构,制定应急预案

24.现代天气预报的组成

(1)收集数据

(2)数据同化

(3)数据天气预报

(4)输出处理

(5)展示

25.气候带P132

气候带是根据气候成因和气候要素的相似性而划分的与纬度大致平行的带状气候区域。

人们从低纬到高纬按顺序将全球分为十一个气候带,每个半球为五个半气候带,即赤道、热带、副热带、冷热带和极地气候带

26.无霜期P140

无霜期是从春季终爽日期至秋季初霜日期之间的持续日期。

27.小气候形成因素

(1)太阳辐射

(2)地气层乱流交换

(3)地表层蒸发耗热

(4)土中热交换

28.温室小气候特点

(1)太阳辐射:室内的光照强度比室外弱

(2)温度:室内温度通常比室外高

(3)湿度:室内湿度大于室外,常导致室内植物受病害影响(4)CO2: 白天室内小于室外要补充CO2,提高光合作用

晚上室内大于室外

计算题P32 P71 P93

1.名词解释5题15分

2.判断题10 10

3.选择10 20

4.填空15 15

5.简答 5 20

6.计算 1 8

7.论述 1 12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 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仅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meteor):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 ●气候: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 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 ●天气与气候简析。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 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个不同概念: ● a.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态。 ●例如:三亚市某日的最高气温30°C,最低气温20°C ,午后有雷阵雨 ● ● b.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某市年平均气温为25°C, 昆明四季如春,这些都属于气候现象。 ● ●气候学研究任务: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

●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大气的圈层组成及各圈层特点 ●饱和水汽压(E)与温度(t)按指数规律变化。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比湿(q) ●混合比(γ) ●露点(T d)当 ●风(wind) ●云: ●降水变率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T v, ●思考题: 1.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 e、E、 f、t 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用()表示。 2.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应用气象学》课程复习提纲

知识点准备(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Chap1 绪论 1、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意义 2、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3、科学系统的行业气象指标,应具有的“三性”和“二化”主要是什么? Chap2 农业气象 1、农业气象学概念 2、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太阳辐射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几个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 5、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三基点温度、五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温 周期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6、水分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作物的需水规律、大气降水的影响、土壤水分类型及 其有效性、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水分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7、CO2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农田上CO2 的日变化和垂直变化 8、农业上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各灾害的分类 9、农业气候指标的表达形式及举例 Chap3 建筑工程气象 1、风与城市规划, 2、如何改善建筑日照条件 3、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4、采暖区划的气象指标 5、全国集中采暖区划标准及我国划分情况 6、采暖室外计算标准 7、冻胀划分及其强弱的表示方法 8、气象信息,天气预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9、基本雪压、基本风速、基本风压定义 10、外场施工的天气影响 11、风速、风压在非规定高度处的计算 Chap4 交通运输与气象 1、飞行湍流、飞机积冰、海洋气象导航、公路翻浆、温度力、锁定轨温、飞机颠簸等定义 2、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及气温、风、气压对飞行的影响 3、高原机场跑道与一般机场跑道哪个更长?为什么? 4、影响飞机飞行的气象要素以及机场关闭的标准 5、低空风切变定义及各类低空风切变对飞机飞行、起飞、降落的影响

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

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推荐表 推荐类别:青年气象英才 推荐人选刘维成 专业领域:天气预报 工作单位:兰州中心气象台 推荐单位:甘肃省气象局 填报日期:2020年7月20日 中国气象局制 2020年7月

推荐人选承诺 本人在气象“十百千”人才计划推荐评审过程中诚实守信,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及所提供的材料都是真实客观、准确有效的。如有任何不实或隐瞒,本人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并按有关规定接受处理。 推荐人选签名: 日期:年月日

姓名刘维成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411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工作单位(填写法人单位) 甘肃省气象局 兰州中心气象台 参加工作时间200606 身份证号 现职称(资格时间)高级工程师 (201612) 岗位级别 (聘任时间) 专技六级 (202007) 现工作岗位预报服务手机 近3年年度考核情况2017年:优秀2018年:良好2019年:优秀是否为国家人才工程人选否入选年份 是否为原“双百”计划人选否入选年份 是否为原气象部门青年英才否入选年份 是否为原气象部门西部优秀 青年人才津贴获得者 否入选年份 主要学习经历教育类型起止时间校(院)、系及专业学历学位全日制20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 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 程专业 大学本科学士在职学习20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 学院气象学专业 —硕士

二、专业能力和业绩成果

(二)获得奖励和荣誉情况(仅填写科技、人才、业务技术个人奖励和荣誉,限填5项。其中气象领军人才、首席气象专家推荐人选应填写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青年气象英才和西部、东北优秀气象人才推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 由此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Moisture 水汽(滴)② Impurity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③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N2):氮气(①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②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③ 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水 ,含量极少。~60km 垂直:55 ,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25km 20 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12 ~ 10km向上,逐渐增加;从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a.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b. 温作用。 CO2) 二氧化碳(④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①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气象杰出名人

气象杰出名人

————————————————————————————————作者: ————————————————————————————————日期:

涂长望 (1906—1962),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知名教育家,中国科协和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建人、杰出领导人和中国近代长期天气预报的开拓者。1906年10月28日出生在湖北武汉。 竺可桢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同时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造者。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赵九章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陈联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科学家,1934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舟山定,1950年毕业于定海县立初级中学(后与舟山中学合并),1952年上海市立格致中学高中毕业,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央气象台工作。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西太平洋台风概论》,填补国内空白,引起亚太经社理事会(ESCAP)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美国和我国港台等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和重视。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这称为气 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 压=760mmHg=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 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3.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 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5.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6.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 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7.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 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8.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9.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0.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 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11.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2.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 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3.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14. 15. 16.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2019应用气象学专业怎么样、学什么、前景好吗

2019应用气象学专业怎么样、学什么、前景好吗 应用气象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大气科学类,其中大气科学类共2个专业,应用气象学专业在大气科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43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应用气象学专业怎么样、学什么、前景好吗,供大家参考! 1、应用气象学专业简介 应用气象学是将气象学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农业、水文、航海、航空、军事、医疗等方面,同各个专业学科相结合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研究和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这一领域很重视,多所高校都设有应用气象学专业。 2、应用气象学专业主要课程 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产业工程气象学、气象信息服务、应用气象学方法、农业气象学、遥感原理及应用、气候资源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微气象学等。 3、应用气象学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的教学层次。培养掌握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农业气象、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产业工程气象、城市气象、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业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思维、科学实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和基础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坚实的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工程的实用气象技术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调控以及解决气象学在有关领域中应用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4、应用气象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应用气象学的就业方向在农业气象及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信息分析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工作。 5、应用气象学专业比较不错的大学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1. 南京大学A+ 2. 中山大学A+ 3. 兰州大学A+ 4. 中国农业大学A+ 5. 中国海洋大学A+ 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A 7. 沈阳农业大学A 城市就业指数 应用气象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舟山。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36个]、南京[9个]、无锡[9个]、广州[7个]、上海[5个]、成都[3个]、杭州[3个]、深圳[3个]、南昌[2个]、朝阳[2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舟山[12499元]、芜湖[10299元]、湘潭[8999元]、无锡[7929元]、佛山[7521元]、上海[7498元]、深圳[7123元]、北京[7102元]、徐州[6999元]、厦门[6674元]、大连[6276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应用气象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大气科学类,其中大气科学类共2个专业,

大气科学专业导论报

大气科学专业导论报 望着书桌上的草稿纸和笔,我的确想不出一个很棒的框架将自己专业的导论报告写的很动美,因为大气科学专业,对于我这个来自西藏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生词,对它几乎毫无了解。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不怎么关注,我更没想到我选的专业竟然连我自己都不怎么了解。在刚开学,那段时间,我曾害怕过,我曾也迷茫过,因为我对此专业毫无了解,万一这个专业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内容不符合我的特长,不符合我的兴趣爱好呢?如果事情真成这样,我应该怎么办呢?转专业对于我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是一名定向生,定向生是不容许转专业的,我问过我认识的学姐,还到图书管去看了相应的书,才知道了此专业的主要要学习的内容,之后不久开展了大气科学专业导论课,让我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了解到大气科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目前的发展领域,与它所相连的主要的其他专业。 我在老师讲课中知道了,传统的‘气象学’分支学科主要为气象和气候学,1960年以来,随着‘气象学’研究内容的迅速扩展,人们广泛采用‘大气科学’这个术语,其分支学科主要有:大学探测,动力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等,知道了大气科学专业并不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而是与其他多种专业相互交融。由于气候变化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和岩石圈这五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气候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这五大圈层,现代气候研究已将大气圈与地球系统中的其他圈层相互联系在一起,并且提出了全球气候系统和地球系统的概念,大学科学开始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理解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运动和过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因此,现代大气科学已经与地球科学的其他有关分支相互交融,成为了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 此外还发现大气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测,新观测事实的揭示不断推动着大气科学的发展。大气科学观测一直是学科本身发展的第一关键要素,从20世纪半叶开始,观测平台已经从单一陆地平台,向地基,天基和空基,仪器实地观测和主动,被动遥感综合探测多平台发展,到20 世纪末,大气科学观测与圈层观测开始走向一体化,即综合的和跨学科观测开始成为主流。随着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大气科学观测的范围从大气圈向气候系统其他圈层扩展。 还有数值天气预报是气象预报预测的基础,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是二世纪大气科学最重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卫星资料同化对提高数值预报准确率和延长预报时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数值天气预报水平迫切需要气象卫星提高分辨率和高精确度温,湿,风等全球大气垂直探测资料。现代数值天气和模拟的理论突破,以20世纪初皮叶克泥厮的工作为标志,而以电子计算机为运算工具的现代数值天气预报和模拟研究实验,则起源于194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项目中的气象项目。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化应用,则最早在1954年9月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研究所的气象家完成。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数值天气预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获得飞速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20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以人工预报为主,数值天气预报逐渐有参考的价值到二者效果和作用相当。一直到大约从80年代开始,由于短期数值天气预报技巧的持续稳定提高而在业务预报逐渐占剧主导过程,今天数值天气预报的成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课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课程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周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总学时 讲课 实验 实验2 报名 讨论 开课学院 形势与政策 公共基础课 公共(必) 2.0-0.0 2.0 122 应用气象学院 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性课程 实践(必) 6.0-0.0 2.0 2周

应用气象学院 高等数学 Ⅰ-1 1 公共基础课 公共(必) 6.0-0.0 3.0 数理学院 形势与政策0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2.0-0.0 2.0 122 122 应用气象学院 暑期社会实践0 实践性课程实践(必) 6.0-0.0 2.0 2周应用气象学院 高等数学Ⅰ-1 1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6.0-0.0 3.0 75 45 3 5 12 10 数理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1 1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2.0-0.0 2.0 50 30 10 2 8 数理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2.0-1.0 3.0 75 32 16 18 2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心 职业生涯规划1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2.0-0.0 0.5 25 16 6 3 公共管理学院 大学英语1 1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4.0-0.0 4.0 100 54 2 4 15 25 语言文化学院 体育1 1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2.0-0.0 1.0 50 30 4 6 10 体育部 计算机基础1 学科基础课学科(选) 2.0-0.0 2.0 50 22 10 18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认识实习1 实践性课程实践(必) 0.0-0.0 1.0 1周应用气象学院 入学教育1 实践性课程实践(必) 0.0-0.0 0.5 0.5周应用气象学院 植物生理学Ⅰ1 学科基础课学科(必) 3.0-0.0 3.0 75 48 10 7 10 应用气象学院 高等数学Ⅰ-2 1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6.0-0.0 3.0 75 45 3 5 10 12 数理学院 大学物理1 2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4.0-0.0 4.0 100 64 2 4 30 数理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2 2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0.0-2.0 2.0 50 30 10 2 8 数理学院 军训2 实践性课程实践(必) 0.0-0.0 1.0 1周人武部 高等数学Ⅰ-4 2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6.0-0.0 3.0 75 46 2 5 5 20 数理学院 军事理论2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0.0-0.0 1.0 25 16 2 3 4 人武部 大学英语2 2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4.0-0.0 4.0 100 62 2 6 5 25 语言文化学院 地球科学概论2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2.0-0.0 2.0 50 32 4 4 10 应用气象学院 高等数学Ⅰ-3 2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6.0-0.0 3.0 75 51 3 2 5 14 数理学院 C语言程序设计2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3.0-1.0 4.0 100 48 16 16 4 16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体育2 2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2.0-0.0 1.0 50 32 18 体育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2.0-0.0 2.0 50 26 6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心 大气探测学Ⅱ3 学科基础课学科(必) 2.0-0.0 2.0 50 32 8 10 大气物理学院 概率统计3 公共基础课公共(必) 3.0-0.0 3.0 75 46 4 6 19 数理学院

中尺度气象学习题集

中尺度气象学习题集 一、填空题 1.中尺度气象学主要包括以下学科:(1)、(2)、(3)和(4)。 【答案】: (1)中尺度气象学包括中尺度天气学 (2)中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 (3)中尺度天气的短期和甚短期预报 (4)中尺度大气物理学。 2.在Orlanski对中尺度运动进行的分类中,依照水平尺度由小到大分别为(1)、(2)、(3),对应的水平尺度为(4)、(5)、(6)。 【答案】: (1)γ中尺度 (2)β中尺度 (3)α中尺度 (4)2~20km (5)20~200km (6)200~2000km 3.中尺度运动的基本特征有(1)、(2)、(3)、(4)。 【答案】: (1)空间尺度小,生命期短 (2)气象要素梯度大 (3)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及强的垂直运动 (4)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 4.滞弹性近似与包辛内斯克近似的比较,滞弹性近似的连续性方程形式为(1)无辐散,而包辛内斯克近似的连续性方程形式为(2)无辐散;滞弹性近似中密度的变化不仅考虑热膨胀效应,而且也考虑(3)效应;对于适用范围,滞弹性近似可应用于(4)对流运动,而包辛内斯克近似只能应用于(5)对流运动。 【答案】:

(1)质量 (2)速度 (3)压缩 (4)深 (5)浅 5.对称不稳定,从物理上看,就是在垂直方向上为(1)和水平方向上为(2)的环境中,空气 作倾斜上升运动时仍然可能发生的一种不稳定。其不稳定判据等(3)面斜率小于等(4)面斜率。 【答案】: (1)对流稳定 (2)惯性稳定 (3)绝对动量 (4)位温 6.在CISK过程中,大尺度流场通过(1)的抽吸作用,对积云对流提供了必须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积云对流释放的(2)又为驱动大尺度扰动提供了能量,于是小尺度积云对流与大 尺度流场演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发展。如(3)提供了CISK过程中启动积云对流的上升运动,则称之为波型第二类条件不稳定(Wave—CISK)。 【答案】: (1)摩擦边界层 (2)凝结潜热 (3)大气中的内波尤其是重力内波 7.中纬度地区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有三类:(1)(普通单体雷暴和局地强风暴),(2)(如飑线)及近于圆形团状结构的(3)(MCC)。 【答案】: (1)局地对流系统 (2)二维线状(带状)对流系统 (3)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8.局地强风暴被认为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中尺度环流,其环境场最重要的特征是强(1)和强(2)。 【答案】: (1)位势不稳定 (2)垂直风切变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1—2章 1)简述气候系统。 答:气候系统就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雪圈与生物圈在内得,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与气候变化得统一物理系统。 太阳辐射就是气候系统得能源。在太阳辐射得作用下,气候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复杂得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得时间尺度上与不同得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得相互作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复杂得、有机联系得气候系统。 2)名词解释: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天气预报、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密度、比辐射率 答: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与大气现象得综合。 大气状态:大气得气压、气温与湿度等。 大气现象:大气中得风、云、雨、雪等现象。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与人类活动得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得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得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得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系统:指引起天气变化与分布得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典型特征得大气运动系统。 天气过程:天气系统得发生、发展、消失与演变得全过程。 天气预报:人们根据对天气演变规律得认识,利用多种观测及模拟手段,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作出主、客观得判断。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就是指表示大气属性与大气现象得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与能见度等等。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得辐射能量称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就是W/m2。 比辐射率就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得一个重要参数,与物质得结构、成份、表面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方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 3)哪些自然现象能证实大气圈得存在? 答:a、蓝色得天空。这就是由于大气中得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得直径较阳光得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得散射量较之于其她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地被选择散射。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b、白云。如果形成散射粒子得形状就是球形得,而且其直径并不比阳光得波长小,所有得波长都就是平均地被散射得,这种散射称迈耶散射。因此,云就是白色得。c、风。有风就说明有物质得存在,因为风就是由于大气不同部位得压力差别造成得。如果在真空中就不会有风了。d、流星。流星就就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其速度太快,与大气摩擦产生热使陨石燃烧起来。否则我们得地球也与月球一样“千疮百孔”。 4)大气圈各层得主要物理特性就是怎样得? 答:a、对流层 厚度: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 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得75%。

气象科普知识集锦

气象科普知识集锦 1、什么气象条件使春雷响彻天际? 在惊蛰以后,明显增强的暖湿空气与负隅顽抗的冷空气激烈对峙,引发了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当潮湿的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高大的积雨云,云中强烈的电场使正负电荷发生碰撞而放电,从而使万钧雷霆骤然发生。可见此时雷电的发生不仅与近地面层气温回升有关,与冷空气活动有关,与此时空中的水汽明显增多更加有关。 所以,人们总结出:冬季大气干冷,则无雷;春季水汽渐起,则 初雷;夏季高温潮湿,则雷盛;秋季水汽渐去,则雷潜。春季到了,伴随着暖湿空气势力的增强,有了充沛的水汽,高耸的雷雨云系得以发展,春雷才得以响彻天际。 2、“春捂秋冻”有益健康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随着气温的回暖,人们也将脱下冬装,换 上春服。在此之际,年轻爱美的人们迫不及待的穿上裙装和西服衬衫,然而,年长的中老人们还要穿的多一些,暖一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那么,春季到了,天气转暖了,人们为何要“春捂”呢?大家都知道,春天和秋天都是过度季节,但它们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一般以3—5月为春季,9—11月为秋季。根据多年气候资料统计,春季最高温度的平均值高于秋季,而春季的最低气温平均值却反而低于秋季。北京地区气候资料显示,春季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8.9?,秋季则为18.2?,春季高于秋季0.7?;春季平均最低 气温为6.1?,秋季平均最低气温为6. 7?,春季比秋季反而低 0. 6?。这说明:虽然在春季白天温度高一些,但一早一晚温度还是

比较低的。屋里的温度有一定的保守性,春季是回暖期,屋里的温度回暖不如屋外,所以在屋外感觉很热,一进入屋里就感觉很凉;秋季则相反,是一个降温季节,屋外气温虽然下降了,但屋里却是温暖的。因此,如果春季不注意保暖,天一热就急忙脱衣服,就会不能完 全适应早晚与屋外的温度,稍不注意就会着凉感冒发烧。还有,虽然春季天气已回暖,但冷空气活动次数仍多于秋季,还时常有寒潮入侵,往往出现倒春寒天气,很容易让人们不适应。为此,春季一定不要轻易减少衣服,多注意保暖,多“捂一点”比较好,搞好春季保健才能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3、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4、春季养生重在防“肝火” 发表时间:2009年2月12日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时期,气候变化多端,时有风寒温湿交 替侵袭人体。这一季节以肝气为令,冬天蓄积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如果遇到阳气骤升,内外两阳碰撞,易引动内热而生肝火,继而诱发多种疾病,此时需调养

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名单(大气科学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 1.巢纪平 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 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 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 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生于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 大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 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 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 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