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测量误差及其传播律

第1章 测量误差及其传播律

第1章 测量误差及其传播律
第1章 测量误差及其传播律

误差理论试卷及问题详解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试卷一 一.某待测量约为 80m,要求测量误差不超过 3%,现有 1.0 级 0-300m 和 2.0 级 0-100m 的两种测微仪,问选择哪一种测微仪符合测量要求? (本题 10 分) 二.有三台不同的测角仪,其单次测量标准差分别为: 1=0.8′, 2=1.0′, 3=0.5′。若每一台测角仪分别对某一被测角度各重复测量 4 次,并根据上述测得值求得被测角度的测量结果,问该测量结果的标准差为多少? (本题 10 分) 三.测某一温度值 15 次,测得值如下:(单位:℃) 20.53, 20.52, 20.50, 20.52, 20.53, 20.53, 20.50, 20.49, 20.49, 20.51, 20.53, 20.52, 20.49, 20.40, 20.50 已知温度计的系统误差为-0.05℃,除此以外不再含有其它的系统误差,试判 断该测量列是否含有粗大误差。要求置信概率 P=99.73%,求温度的测量结 果。(本题 18 分) 四.已知三个量块的尺寸及标准差分别为: l 1 1 (10.000 0.0004) mm; l 2 2 (1.010 0.0003) mm; l 3 3 (1.001 0.0001) mm 求由这三个量块研合后的量块组的尺寸及其标准差( ij 0 )。(本题 10 分)五.某位移传感器的位移 x与输出电压 y的一组观测值如下:(单位略) x y 1 0.1051 5 0.5262 10 1.0521 15 1.5775 20 2.1031 25 2.6287 设 x无误差,求 y对 x的线性关系式,并进行方差分析与显著性检验。 (附:F0。10(1,4)=4.54,F0。05(1,4)=7.71,F0。01(1,4)=21.2)(本题 15 分) 六.已知某高精度标准电池检定仪的主要不确定度分量有: ①仪器示值误差不超过 0.15v,按均匀分布,其相对标准差为 25%; ②电流测量的重复性,经 9 次测量,其平均值的标准差为 0.05 v; ③仪器分辨率为 0.10v,按均匀分布,其相对标准差为 15% 。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一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物理实验的任务不仅是定性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定量地测量相关物理量。而对事物定量地描述又离不开数学方法和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因此,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课的基础。本章将从测量及误差的定义开始,逐步介绍有关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基本知识。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是一切实验结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误差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误差理论基本的概念和处理方法也有很大发展。误差理论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为其数学基础,研究误差性质、规律及如何消除误差。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其目的是对实验结果做出评定,最大限度的减小实验误差,或指出减小实验误差的方向,提高测量质量,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对低年级大学生,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本课程尽限于介绍误差分析的初步知识,着重点放在几个重要概念及最简单情况下的误差处理方法,不进行严密的数学论证,减小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好物理实验这门基础课程。 第一节测量与误差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以取得物理量数据的表征。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是物理实验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某些物理量的大小进行测定,实验上就是将此物理量与规定的作为标准单位的同类量或可借以导出的异类物理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个比较的过程就叫做测量。例如,物体的质量可通过与规定用千克作为标准单位的标准砝码进行比较而得出测量结果;物体运动速度的测定则必须通过与二个不同的物理量,即长度和时间的标准单位进行比较而获得。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就叫做实验数据。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应包含测量值的大小和单位,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国际上规定了七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则是由以上基本单位按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导出的。因此,除基本单位之外的其余单位均称它们为导出单位。如以上提到的速度以及经常遇到的力、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的单位都是导出单位。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测量可以分为两类。按照测量结果获得的方法来分,可将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类,而从测量条件是否相同来分,又有所谓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根据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就是把待测量与标准量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如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等,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答案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误差的意义是什么?简述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研究误差的意义为: (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小误差; (2)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 (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误差定义、误差来源及误差分类等。 1-2.试述测量误差的定义及分类,不同种类误差的特点是什么? 答:测量误差就是测的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按照误差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大小和符号都按一定规律变化); 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 粗大误差的特点是可取性。 1-3.试述误差的绝对值和绝对误差有何异同,并举例说明。 答:(1)误差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只是说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差别的大小数量,不反映是“大了”还是“小了”,只是差别量; 绝对误差即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指的是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的差值。+多少表明大了多少,-多少表示小了多少。 (2)就测量而言,前者是指系统的误差未定但标准值确定的,后者是指系统本身标准值未定 1-5 测得某三角块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o 00’02”,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 绝对误差等于: 相对误差等于: 1-6.在万能测长仪上,测量某一被测件的长度为 50mm ,已知其最大绝对误差为 1μm ,试 问该被测件的真实长度为多少? 解: 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即: △L =L -L 0 已知:L =50,△L =1μm =0.001mm , 测件的真实长度L0=L -△L =50-0.001=49.999(mm ) 1-7.用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某压力得 100.2Pa ,该压力用更准确的办法测得为100.5Pa ,问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值的误差为多少? 解:在实际检定中,常把高一等级精度的仪器所测得的量值当作实际值。 故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值的误差=测得值-实际值, 即: 100.2-100.5=-0.3( Pa ) 1-8在测量某一长度时,读数值为2.31m ,其最大绝对误差为20m μ,试求其最大相对误差。 21802000180''=-'''o o %000031.010*********.00648002066018021802≈=' '' '''??''=''=o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习题参考答案

5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真误差为观测值减去真值。 2、观测误差按性质可分为粗差、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三类。 3、测量误差是由于仪器误差、观测者(人的因素)、外界条件(或环境)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 4、距离测量的精度高低是用_相对中误差___来衡量的。 5、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中误差、相对误差和极限误差和容许误差。 6、独立观测值的中误差和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7、权等于1的观测量称单位权观测。 8、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 9、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1/7488 。 10、用经纬仪对某角观测 4 次,由观测结果算得观测值中误差为± 20″, 则该角的算术平均值中误差为___10″__. 11、某线段长度为300m,相对误差为1/3200, 则该线段中误差为__9.4 mm___。 12、设观测一个角度的中误差为± 8″,则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应为±13.856 ″。 13、水准测量时,设每站高差观测中误差为± 3mm,若1km观测了15 个测站,则1km的高差观测中误差为11.6mm,1公里的高差中误差为11.6 mm 二、名词解释: 1、观测条件测量是观测者使用某种仪器、工具,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观测者视觉鉴别能力和技术水平;仪器、工具的精密程度;观测时外界条件的好坏,通常我们把这三个方面 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 2、相对误差K 是误差m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D的比值。它是一个不名数,常用分子为 1 的分式表示。 3、等精度观测是指观测条件(仪器、人、外界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 4、非等精度观测是指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 5、权是非等精度观测时衡量观测结果可靠程度的相对数值,权越大,观测结果越可靠。 三、选择题: 1、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ABC)。 A、人的原因 B、仪器原因 C、外界条件原因 D、以上都不是 2、系统误差具有的性质是(ABCD)。 A、积累性 B、抵消性 C、可消除或减弱性 D、规律性 3、衡量精度高低的标准有(ABC)。 A、中误差 B、相对误差 C、容许误差 D、绝对误差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习题答案.doc

5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真误差为观测值减去真值。 2、观测误差按性质可分为粗差、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三类。 3、测量误差是由于仪器误差、观测者(人的因素)、外界条件(或环境)三方面的原 因产生的。 4、距离测量的精度高低是用_相对中误差 ___来衡量的。 5、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中误差、相对误差和极限误差和容许误差。 6、独立观测值的中误差和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7、权等于 1 的观测量称单位权观测。 8、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 9、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 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 1/7488 。 10、用经纬仪对某角观测 4 次, 由观测结果算得观测值中误差为±20″, 则该角的算术平均值中误差为 ___10″__. 11、某线段长度为300m,相对误差为 1/3200, 则该线段中误差为 __9.4 mm ___。 12、设观测一个角度的中误差为±8″,则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应为±″ 。 13、水准测量时,设每站高差观测中误差为±3mm,若1km观测 15 个测站,则1km 了 的高差观测中误差为11.6mm,1 公里的高差中误差为11.6 mm 二、名词解释: 1、观测条件 ----测量是观测者使用某种仪器、工具,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 观测者视觉鉴别能力和技术水平;仪器、工具的精密程度;观测时外界条件的好坏, 通常我们把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 2、相对误差 K---- 是误差 m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 D 的比值。它是一个不名数, 常用分子为 1 的分式表示。 3、等精度观测 ----是指观测条件(仪器、人、外界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 4、非等精度观测 ----是指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

4测量误差基本知识(精)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 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 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 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计算其算术平均值x、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x。 表4-1 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α+β+γ-180?,其结果如下:?1=+3",?2=-5",?3=+6",?4=+1",?5=-3",?6=-4",?7=+3",?8=+7",?9=-8";求此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mβ。 图4-1 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α和β,其测角中误差均为m=±20",根据角α和角β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γ,试计算γ角的中误差mγ。 15

16 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64.780m ,求其圆周的长S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5㎜,求其周长的中误差m S 及其相对中误差m S /S 。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a =100m ,a m =±25mm ;按S=4a 计算周长和P=a 计算面积,计算周长的中误差s 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a 1=a 2=a 2=a 4=100m ,m = m = m = m =±25mm ;按 S=1a +2a +3a +4a 计算周长和P=(1a ?2a +3a ?4a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s 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 (1)(1)已知m a =m c =m ,h=a -b ,求h m 。 (2)已知a m =m =±6",β=a -c ,求βm 。 (3)已知a m =b m =m ,S=100(a -b) ,求s m 。 (4)已知D=( ) h S -,s m =±5mm ,h m =±5mm ,求D m 。 (5)如图4-2,已知x a m =±40 mm ,y a m =±30 mm ; S=30.00m ,β=30? 15'10",s m =±5.0mm ,βm =±6"。求P 点坐标的中误差x p m 、y p m 、M (M=m m + )。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 1.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是什么?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有什么区别?在测量工作中,对这二种误差如何进行处理? 3.偶然误差有哪些特征? 4.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组观测结果的精度?中误差与真误差有何区别? 5.什么是极限误差?什么是相对误差? 6.说明下列原因产生的误差的性质和削弱方法 钢尺尺长不准,定线不准,温度变化,尺不抬平、拉力不均匀、读数误差、锤球落地不准、水准测量时气泡居中不准、望远镜的误差、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水准尺立得不直、水准仪下沉、尺垫下沉、经纬仪上主要轴线不满足理想关系、经纬仪对中不准、目标偏心、度盘分划误差、照准误差。 7.什么是误差传播定律?试述任意函数应用误差传播定律的步骤。 8.什么是观测量的最或是值? 9.什么是等精度观测和不等精度观测?举例说明。 10.什么是多余观测?多余观测有什么实际意义? 11.用同一把钢尺丈量二直线,一条为1500米,另一条350米,中误差均为±20毫米,问 两丈量之精度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应采取何种标准来衡量其精度? 12.用同一架仪器测两个角度,A=10°20.5′±0.2′,B=81°30′±0.2′哪个角精度高? 为什么? 13.在三角形ABC中,已测出A=30°00′±2′,B=60°00′±3′,求C及其中误差。 14.两个等精度的角度之和的中误差为±10″,问每一个角的中误差为多少? 15.水准测量中已知后视读数为a=1.734,中误差为m a=±0.002米,前视读数b=0.476米, 中误差为m b=±0.003米,试求二点间的高差及其中误差。 16.一段距离分为三段丈量,分别量得S1=42.74米,S2=148.36米,S3=84.75米,它们的中 误差分别为,m1=±2厘米,m2=±5厘米,m3=±4厘米试求该段距离总长及其中误差m s。 17.在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上,量得两点的长度为L=23.4毫米,其中误差为m1=±0.2mm, 求该二点的实地距离L及其中误差m L。 18.在斜坡上丈量距离,其斜距为:S=247.50米,中误差m s=±0.5厘米,用测斜器测得 倾斜角a=10°30′,其中误差m a=±3″,求水平距离d及其中误差m d=? 19.对一角度以同精度观测五次,其观测值为:45°29′54″,45°29′55″,45°29′ 55.7″,45°29′55.7″,45°29′55.4″,试列表计算该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及其中误 差。 20.对某段距离进行了六次同精度观测,观测值如下:346.535m,346.548,346.520,346.546, 346.550,346.573,试列表计算该距离的算术平均值,观测值中误差及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21.一距离观测四次,其平均值的中误差为±10厘米,若想使其精度提高一倍,问还应观测 多少次? 22.什么叫观测值的权?观测值的权与其中误差有什么关系? 23.用尺长为L的钢尺量距,测得某段距离S为四个整尺长,若已知丈量一尺段的中误差为 ±5毫米,问全长之中误差为多少? 24.仍用23题,已知该尺尺长的鉴定误差为±5毫米,问全长S由钢尺尺长鉴定误差引起的 中误差是多少?两题的结论是否相同?为什么?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的测量。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测量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不可能绝对准确。所以需要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评价,对其误差范围作出估计,并能正确地表达实验结果。 本章主要介绍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在每个实验中都要用到,而且是今后从事科学实验工作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1.1 测量与误差 1.1.1测量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测量就是借助仪器用某一计量单位把待测量的大小表示出来。根据获得测量结果方法的不同,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由仪器或量具可以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称为直接测量。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天平称质量;另一类需依据待测量和某几个直接测量值的函数关系通过数学运算获得测量结果,这种测量称为间接测量。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已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求出待测电阻的大小。 一个物理量能否直接测量不是绝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改进,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量,现在可以直接测量了。比如车速的测量,可以直接用测速仪进行直接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大多数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1.1.2 误差 绝对误差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理量所具有的客观大小称为真值。测量的目的就是力图得到真值。但由于受测量方法、测量仪器、测量条件以及观测者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即总存在测量误差。设测量值为N ,相应的真值为N 0,测量值与真值之差ΔN ΔN =N -N 0 称为测量误差,又称为绝对误差,简称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测量与误差形影不离,分析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是实验测量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的百分数叫做相对误差。用E表示: %1000 ??=N N E 由于真值无法知道,所以计算相对误差时常用N代替0N 。在这种情况下,N可能是公认 值,或高一级精密仪器的测量值,或测量值的平均值。相对误差用来表示测量的相对精确度,相对误差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1.3 误差的分类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六课后习题第一章答案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 1-1.研究误差的意义是什么?简述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研究误差的意义为: (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小误差; (2)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 (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误差定义、误差来源及误差分类等。 1-2.试述测量误差的定义及分类,不同种类误差的特点是什么? 答:测量误差就是测的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按照误差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大小和符号都按一定规律变化); 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 粗大误差的特点是可取性。 1-3.试述误差的绝对值和绝对误差有何异同,并举例说明。 答:(1)误差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只是说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差别的大小数量,不反映是“大了”还是“小了”,只是差别量; 绝对误差即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指的是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的差值。+多少表明大了多少,-多少表示小了多少。 (2)就测量而言,前者是指系统的误差未定但标准值确定的,后者是指系统本身标准值未定 1-5 测得某三角块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o00’02”,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 绝对误差等于: 相对误差等于: 1-6.在万能测长仪上,测量某一被测件的长度为 50mm,已知其最大绝对误差为 1μm,试问该被测件的真实长度为多少? 解: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即:△L=L-L0已知:L=50,△L=1μm=0.001mm,测件的真实长度L0=L-△L=50-0.001=49.999(mm) 1-7.用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某压力得 100.2Pa,该压力用更准确的办法测得为100.5Pa,问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值的误差为多少? 解:在实际检定中,常把高一等级精度的仪器所测得的量值当作实际值。 故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值的误差=测得值-实际值, 即: 100.2-100.5=-0.3( Pa) 1-8在测量某一长度时,读数值为2.31m,其最大绝对误差为20m μ,试求其最大相对误差。1-9、解: 由 2 12 2 4() h h g T π+ =,得 对 2 12 2 4() h h g T π+ =进行全微分,令 12 h h h =+,并令g,h,T代替dg,dh,dT得 2 180 20 00 180'' = -'' 'o o % 000031 .0 1 0000030864 .0 64800 2 06 60 180 2 180 2 ≈ = '' '' '' ? ? '' = '' = o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答案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误差的意义是什么?简述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研究误差的意义为: (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小误差; (2)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条件下得到 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 (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以便在最经 济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误差定义、误差来源及误差分类等。 1-2.试述测量误差的定义及分类,不同种类误差的特点是什么? 答:测量误差就是测的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按照误差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大小和符号都按一定规律变化); 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 粗大误差的特点是可取性。 1-3.试述误差的绝对值和绝对误差有何异同,并举例说明。 答:(1)误差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只是说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差别的大小数量,不反映是“大了”还是“小了”,只是差别量; 绝对误差即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指的是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的差值。+多少表明大了多少,-多少表示小了多少。

(2)就测量而言,前者是指系统的误差未定但标准值确定的,后者是指系统本身标准值未定 1-5 测得某三角块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o 00’02”,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 绝对误差等于: 相对误差等于: 1-6.在万能测长仪上,测量某一被测件的长度为 50mm ,已知其最大绝对误差为 1μm ,试问该被测件的真实长度为多少? 解: 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即: △L =L -L 0 已知:L =50,△L =1μm =0.001mm , 测件的真实长度L0=L -△L =50-0.001=49.999(mm ) 1-7.用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某压力得 100.2Pa ,该压力用更准确的办法测得为100.5Pa ,问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值的误差为多少? 解:在实际检定中,常把高一等级精度的仪器所测得的量值当作实际值。 故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值的误差=测得值-实际值, 即: 100.2-100.5=-0.3( Pa ) 1-8在测量某一长度时,读数值为2.31m ,其最大绝对误差为20m μ,试求其最大相对误差。 1-9、解: 由2122 4() h h g T π+=,得 21802000180' '=-'''o o %000031.010*********.00648002066018021802≈=' '' '''??''=''=o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7版)》费业泰 习题答案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七版) 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5 测得某三角块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o 00’02”,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 绝对误差等于: 相对误差等于: 1-8在测量某一长度时,读数值为2.31m ,其最大绝对误差为20m μ,试求其最大相对误差。 % 108.66 % 1002.31 1020 100% max max 4-6 -?=??=?= 测得值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 1-10检定2.5级(即引用误差为2.5%)的全量程为100V 的电压表,发现50V 刻度点的示值误差2V 为最大误差,问该电压表是否合格? %5.22%100%100 2 100% <=?= ?= 测量范围上限 某量程最大示值误差 最大引用误差 该电压表合格 1-12用两种方法分别测量L1=50mm ,L2=80mm 。测得值各为50.004mm ,80.006mm 。试评定两种方法测量精度的高低。 相对误差 L 1:50mm 0.008%100%5050 004.501=?-= I L 2:80mm 0.0075%100%80 80 006.802=?-= I 21I I > 所以L 2=80mm 方法测量精度高。 1-13 多级弹导火箭的射程为10000km 时,其射击偏离预定点不超过0.lkm ,优秀射手能在距离50m 远处准确地射中直径为2cm 的靶心,试评述哪一个射 21802000180''=-'''o o %000031.010*********.00648002066018021802≈=' '' '''??''=''=o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习题答案(2)

5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真误差为观测值减去真值。 2、观测误差按性质可分为粗差、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三类。 3、测量误差是由于仪器误差、观测者(人的因素)、外界条件(或环境)三方面的原因 产生的。 4、距离测量的精度高低是用_相对中误差_来衡量的。 5、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中误差、相对误差和极限误差和容许误差。 6、独立观测值的中误差和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称为_误差传播定律。 7、权等于1的观测量称单位权观测。 8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 9、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1/7488。 10、用经纬仪对某角观测4次,由观测结果算得观测值中误差为土20〃,则该角的算术 平均值中误差为10〃? 11、某线段长度为300m,相对误差为1/3200,则该线段中误差为9.4 mm 。 12、设观测一个角度的中误差为土8〃,则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应为土13.856 〃。 13、水准测量时,设每站高差观测中误差为土3mm若1km观测了15个测站,则1km 的高差观测中误差为11.6mm 1公里的高差中误差为11.6 mm 二、名词解释: 1、观测条件----测量是观测者使用某种仪器、工具,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 观测者视觉鉴别能力和技术水平;仪器、工具的精密程度;观测时外界条件的好坏,通常我们把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 2、相对误差K----是误差m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D的比值。它是一个不名数,常用分子为1的分式表示。 3、等精度观测----是指观测条件(仪器、人、外界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 4、非等精度观测----是指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 5、权----是非等精度观测时衡量观测结果可靠程度的相对数值,权越大,观测结果越可靠。 三、选择题: 1、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ABC )。 A、人的原因 B、仪器原因 C、外界条件原因 D、以上都不是 2、系统误差具有的性质是(ABCD )。 A、积累性 B、抵消性 C、可消除或减弱性 D、规律性

第一章测量误差数据处理不确定度的评定

第一章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我们每做一个物理实验,都是先对这个实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然后通过相应的测量获得一些实验数据,最后经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得到最终的实验结果。除了通过正确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外,用正确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是获得合理的实验结果的关键。本章主要介绍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其内容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的主要内容是有效数字及其运算、实验误差的特点及克服方法、不确定度概念及其初步评定方法等。 第二部的主要内容是列表法、作图法、逐差法等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1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一、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我们知道,量度物质的属性或描述物质的运动状态所用的各种量值叫做物理量,如长度、速度、热量、功、电流强度等。测量是用实验方法获得物理量量值(测量值)的过程。按照测量值获得方法的不同,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 1.直接测量: 是指不需要对被测量与其它实测量进行函数关系的辅助计算,直接从仪器或量具上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例如:用直尺测量长度;以秒表计时间;用天平称质量;用电流表测电流等。这些用直接测量得到量值的物理量叫做直接测得量。 2.间接测量 是指从一个或几个直接测量结果按一定的函数关系计算出来的的过程。而用间接测量得到量值的物理量叫做间接测得量。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用电流表直接测量流过待测电阻的电流I,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然后欧姆定律R=U/I计算电阻的阻值R的过程,就是间接测量。在这里,电流I和电压U是直接测得量,而电阻R是间接间接

测得量。 二、有效数字的定义 由于种种原因,用任何实验仪器直接测量的数值都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的误差,因此,测得的数据都只能是近似数。由这些近似数通过计算而得到的间接测量值也一定是近似数。显然,几个近似数的运算不可能使运算结果更加准确,而只会使其误差增大。因此近似数的表示和计算都必须遵循一些规则,以便确切地表示和记录运算结果的近似性。这些规则就是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从仪器上读出的数字,通常都要尽可能估计到仪器最小刻度的下一位。以如图1-1所示的 图1-1 用米尺测量钢棒的长度为例,我们可以读出4.26cm,4.27cm或4.28cm,前二位“4.2”可以从米尺上直接读出来,是准确数字,而第三位数“6”,“7”或“8”是测量者估读出来的,估读的结果因人而异,因此这一位是有疑问的,叫做存疑数字(又叫做不可靠数字)。由于第三位已经存疑,因此已没有必要估计它以后的各位数了。 我们把仪器上直接读出的数字和最后一位估读的存疑数字,全部记录下来,叫做有效数字。也就是说,有效数字包括从仪器上直接读出的准确数字和最后一位存疑数字,即 有效数字=准确数字+存疑数字 而且也只有最后一位数字是存疑数字。测量结果用并且只用它的有效数字表示。 上面所说的钢棒长度的测量值4.26cm,4.27cm或4.28cm包含三位有效数字。也就是说,有效数字的位数等于准确数字的位数加上存疑数字的位数(存疑数字的位数只能为1)。在以下的表述中,存疑数字下面有下滑线。 例:2.365(四位);0.21008(五位);0.0024(二位);0.260(三位);0.01230(四位)。三、有效数字的特点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答案.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答案 第13题答案:90°±3.6″ 第15题答案: 1.258±0.0036 第16题答案: S S1S2S342.74148.3684.75275.85 m mS mS1mS2mS3254 6.7 cm 第17题答案: 该二点间的实地距离为L:L=500×I=500×0.0234=11.70 m L的中误差为:mL5000.2100 mm0.1 m 实地距离最后结果为:11.70.1 m 第18题答案: 水平距离为:d=S×cosa=247.50×cos(10o34)=243.303 m 水平距离的中误差为: 222222 m2md(cosa)2mS(S sina)2a3438 2223[cos(1034)]0.005[247.50sin(1034)]3438 4.0 cm22 第19题答案: 该角度的最或然值为: [L]452954.0452955.0452955.7452955.4 452955.02 x n4 各观测值的最或然误差(改正数)为: v1=x-L1=1.02, v2=x-L2=0.02, v3=x-L3=-0.68, v4=x-L4=-0.38 角度观测中误差为:m[vv]0.74 n 1 m0.37 n该角度最或然值的中误差为:mx 第20题答案: 该距离的算术平均值(最或然值)为: x[L]346.535346.548346.520346.546346.550346.573346.545 m n6 各观测值的最或然误差(改正数)为: v1=x-L1=+0.0103, v2=x-L2=-0.0027, v3=x-L3=+0.0253, v4=x-L4=-0.0007 v5=x-L5=-0.0047, v6=x-L6=-0.0277 距离观测中误差为:m[vv] 1.8 cm n 1 m n7.3 mm 该距离最或然值的中误差为:mx 第23题答案:10mm 第24题答案:20mm

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经挑选,调整和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是 具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 2.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3.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4.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 5.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 6.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 7.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8.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和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是倍数系列。(╳) 9.产品的经济性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10.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11.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 ) (绝对、相对测量: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12.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 13.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1-6等,0-k 级 ) 14.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 ) 15.0~25mm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的。( √ ) 16.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 × ) 17.某仪器单项测量的标准偏差为σ=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误差=X-X0 0.006mm )。 18.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 的。( × ) 19.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 ) 20.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 √ ) 二、选择题(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____ABD_______ A、测量误差δ往往未知,残余误差γ可知。 B、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和应趋于零。 D、当|γ|>3σ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应该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度的目的出发,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_______ A、直接测量 B、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_______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4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 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 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计算其算术平均值 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表4-1 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 结果如下:1=+3 , 2=- 5 , 3=+6 , 4=+1 , 5=- 3 , 6=- 4 , 7=+3 , 8=+7 , 求此三角 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 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a和B,其测角中误差均为20,根据角 a和角B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丫,试计算丫角的中误差 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 m x。 X、 + + -180 ,其 9=-8 ; m= ±

已知 m a = m b = m , S=100(a- b),求 m s 。 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 64.780m ,求其圆周的长 S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 其周长的中误差m s 及其相对中误差m S /S 。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 a =100m ,m a = 25mm ;按S=4a 计算周长和 P= a' 计算周长的中误差 m s 和面积的中误差 m p 。 计算面积,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 S=a i + a 2+ a 3+ a 4计算周长和 的中误差m p 。 a i =a 2=a 2=a 4=l00m , m a = m ^ = m a i = m a J = 25mm ; P= ( a a 2+ a 3 a 4)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 按 m s 和面积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 (1) (1)已知 m a =m c = m , h=a-b ,求 m h 。 (2) 已知 m a = m c = 6 =a-c ,求 m 。 (4)已知 D= s' h , m s = 5mm , m h = 5mm ,求 m D 。 (5)如图 4-2,已知 m xa = 40 mm , m = 6。求P 点坐标的中误差 m xp 、 m ya = m yp 、 30 mm ;S=30.00m, =30 15 10 , m s = 5.0mm , M ( M= J £ 3 \ m xp m yp )。 (3)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复习题及答案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测量误差按性质分为_____误差、_____误差和_____误差,相应的处理手段为_____、_____和_____。 答案:系统,粗大,随机,消除或减小,剔除,统计的手段 2.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对称性、单峰性、有界性、抵偿性 3. 用测角仪测得某矩形的四个角内角和为360°00′04″,则测量的绝对误差为________,相对误差________。 答案:04″,3.1*10-5 4.在实际测量中通常以被测量的、、 作为约定真值。 答案:高一等级精度的标准给出值、最佳估计值、参考值 5.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条件包括:、、 、、。 测量人员,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材料、测量环境 6. 一个标称值为5g的砝码,经高一等标准砝码检定,知其误差为0.1mg,问该砝码的实际质量是________。 5g-0.1mg 7.置信度是表征测量数据或结果可信赖程度的一个参数,可用_________和

_________来表示。 标准差 极限误差 8.指针式仪表的准确度等级是根据_______误差划分的。 引用 9.对某电阻进行无系差等精度重复测量,所得测量列的平均值为100.2Ω,标准偏差为0.2Ω,测量次数15次,则平均值的标准差为_______Ω,当置信因子K =3时,测量结果的置信区间为_______________。 0.2/sqrt(15),3*0.2/sqrt(15) 10.在等精度重复测量中,测量列的最佳可信赖值是_________ 。 平均值 11.替代法的作用是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 消除恒定系统误差,不改变测量条件 12.对某电压做无系统误差等精度独立测量,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已知被测电压的真值U 0 =79.83 V ,标准差σ(U )= 0.02V ,按99%(置信因子 k = 2.58)可能性估计测量值出现的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830.02 V*2.58 13.R 1 =150 , R 1 = 0.75 ;R 2 =100 , R 2 = 0.4 ,则两电阻并联后总电阻的绝对误差为_________________。 36.0)100150(150)(16.0)100150(100)(222212122 2 221221=+=+=??=+=+=??R R R R R R R R R R R=R1*R2/(R1+R2), R=264.04.0*36.075.0*16.022 11±=+=???+???R R R R R R

误差理论习题答疑(合肥工业大学,费业泰主编分解

误差理论习题答疑 目录 1. 绪论 2. 误差基本原理 3. 误差的合成与分解 4. 最小二乘法原理 5. 回归分析 绪论 绪论1-4 -4 在测量某一长度时,读数值为2.31m, 其最大绝对误差为20um,试求其最大相对误差。 解:最大相对误差≈(最大绝对 误差)/测得值, 绪论1-5 1-5 使用凯特摆时,由公式。给定。今测出长度给定。今测出长度 为(1.042300.00005)m , 振动时间T为(2.04800.0005)s 。试求g 及最大相 对误差。如果测出为(1.042200.0005)m ,为了使g的误差能小于,T的测量必须精确到多少? 解:由得对进行 全微分,令,得 ,从而的最大相对误差为: 由得 ,所以,。 绪论1-7 1-7 为什么在使用微安表时,总希望指针在全量程的2/3范围内使用?

,解:设微安表的量程为,测量时指针的指示值为X,微安表的精度等级为S,最大 误差,相对误差,一般故当X越接近相对误差就越小,故在使用微安表时,希望指针在全量程的2/3范围内使用。 绪论1-9 ,1-9 多级弹导火箭的射程为10000km时,其射击偏离预定点不超过0.1km,优秀选手能在距离50m远处准确射中直径为2cm的靶心,试评述哪一个射击精度高? 解:火箭射击的相对误差:选手射击的相对误差: 所以,相比较可见火箭的射击精度高。 绪论1-10 ,1-10若用两种测量方法测量某零件的长度L1=100mm,其测量误 差分别为而用第三种方法测量另一零件的长度L2 =150mm ,其测量误差为,试比较三种测量方法精度的高低. 解:第一种方法测量的相对误差为: 第二种方法测量的相对误差为: 第三种方法测量的相对误差为: 相比较可知:第三种方法测量的精度最高,第一种方法测量的精度最低。 第二章:误差基本原理 算术平均值 标准差及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测量结果表达方式 粗大误差判断及剔除 误差基本原理2-2 , 2-2测量某物体共8次,测得数据(单位为g)为236.45,236.37,23.51,236.34,236.39,236.48,236.47,236.40。试求算术平均值及其标准差. , 解:算术平均值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