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城道教文化探秘

青城道教文化探秘

青城道教文化探秘
青城道教文化探秘

青城道教文化探秘

青城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吗

据史载,早在三皇五帝时期,蜀就建国。"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这短短的几句话,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一,以蜀国为源头的长江文明,其产生时间绝不晚于黄河文明,其发展状况也绝不弱于黄河文明。否则,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中原部族首领黄帝,决不会到蜀国来找媳妇。二,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相互间很早就有所了解、有所来往。三,按惯例,王侯的子女结婚,其亲家的地位应当门当户对。蜀山氏决非普通平民,应是蜀国之主。四,称蜀地为"蜀山",而不像后世那样称"蜀水",是因为当时还未有都江堰水利工程产生,平原地带水灾频繁,山地才是人们居住、生产和活动的保险地带。经过仔细比较,蜀中众山,没有比青城山更重要的了。此"蜀山",非青城山莫属。五,高阳、帝喾,皆三皇五帝之属,位在黄帝之后,尧舜之前。他们"封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后来,武王伐纣,在中原开战,还请求蜀国派军队支援,共同推翻商朝末期的腐败统治。这表明,华夏南北早就是一家人,中原文化和内地文化,早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更为奇特的是,古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最早并非是建立在成都的。成都建城,是在开明帝九世之后。开明帝之前的望帝,建城在郫邑,即今郫县。望帝之前,有鱼凫、柏灌、蚕丛等王。他们的国都,应为"蜀山"。郫邑在成都西北,青城又在郫邑西北,刚好连成一条西北--东南的路线,也正好,是今天青城山经都江堰、郫县至成都的公路。蜀人的活动,从青城开始,顺着地理形势,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依次向郫邑、成都转移,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秦统一天下后,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编排为序,统一规定祭祀级别。当时全国共有46郡,列为国家祭祀的山川只有18座,蜀郡就独占两座,均在青城山及其附近。青城山一跃成为皇帝敕封的国家级圣地,这不能不使人想道,秦皇为何如此青睐远在内地的青城山?这里面是否藏有十分重大的秘密?

人们历来都把青城山作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照理,伏羲氏是道教始祖,山上庙宇供奉的神像应以伏羲为主。但情况却不是这样。青城山最大的建筑群是天师洞,天师洞最早修建的殿宇是黄帝祠。现在的黄帝祠内,供奉着轩辕黄帝的金身像,祠前走廊上有轩辕黄帝祠碑,殿宇横额上有大书法家于佑任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大金字。蜀国的圣山灵庙,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对待一位中原的领袖?三皇五帝共有8人,为什么要特别为其中的黄帝单独立祠?如果不是因为黄帝和青城山蜀国有着特殊的关系,还能是别的什么原因呢?这层特殊关系,就是儿女亲家关系。当然,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

青城宝图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提起道教文化和道教宗旨,不能不说到《易经》和太极图、无极图。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又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易学在蜀,蜀易在青城山。"青城山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蜀易大师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又是希夷,后人称之为陈抟老祖。陈抟是唐末宋初的四川人,早年出川云游武当山,后归川来到青城山。

在数十年的修炼过程中,陈抟深得易、老、庄、参的大旨,创出太极图和无极图。

陈抟的太极无极图创出后,立即在道教界引起了轰动,并被道教内丹派奉为长生秘诀,在道教界秘密流传。后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安定局面受到严重破坏,太极无极图竟一度失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周敦颐多方打听,努力探寻,终于获得宝图线索。周敦颐派人由湘入川,数经辗转周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天下第五洞天"青城山觅得上图,并将其带回庐山莲花峰。从此,道教秘宝得以重新面世。一代大师黄宗羲承认,宋代理学大师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后来的朱熹等人,均继承了传自陈抟的太极无极

图。太极无极图的重要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周敦颐喜得宝图,又经过数年潜心钻研,在原图基础上发明了理学奥秘,以此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发展程序,概括了人体修炼的要旨,成为后来宋明理学的经典理论。

现在的问题是:一、青城山上的宫观庙洞有数十座,其中哪一座是陈抟初创太极无极图的地方?

二、青城山作为太极无极图的创始地,从常理上讲,不会将陈抟的原图流传出去,周敦颐派人来取的,只会是一摹本。那么,此图的原本是否还在青城山?藏于何处?

三、周敦颐寻访太极无极图的情况,典籍中多有记载,这一事件也正是青城山的风光之处。但奇怪的是,青城山各庙宇及历代高道均绝少提到此事,即使有所涉及,也是含含糊糊的一笔带过,其中似乎藏有隐情,不足为外人道,讳莫如深。这是为什么?

青城山为什么没有女娲的地位

女娲是古代的一位神女,又是一位天子、女皇。和女娲同时的还有一位男神,叫伏羲,又称伏羲。伏羲在三皇中排列第一,位于女娲之前,他们是华夏文化的始祖,而阴阳平衡及相互转化则又成为道教文化的核心,并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这样看来,伏羲和女娲便堪称中国文化中以人的形式出现的最早的阴阳代表。

据青城山一位高道介绍,在上清宫左侧偏殿外,原有一石碑,上面刻着女娲伏羲蛇尾交缠的图像。画像上线条古拙,人物形象质朴,具有浓郁的汉代石刻韵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但不知为何,这块石碑画像忽然不知去向,从此不见下落。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诸庙观中设有伏羲女娲的圣像,原不为怪。但现在青城山上只见伏羲,不见女娲。天师洞有三皇殿,供奉着伏羲、神农、轩辕三位圣人,而不是像有的典籍中记载的伏羲、女娲、神农三位先皇。伏羲、神农、轩辕三尊石像,均为唐刻,说明至少在唐代,青城山就已没有女娲的皇位了。

青城山上伏羲女娲画像石碑,为什么会突然不见?为什么伏羲的石像能在庙内安然无恙、伏羲的八卦图形随处可见,而伏氏娲氏交尾的画像就不能见容于人?如果说青城山只容许男性存在,那么青城山乾道与坤道并存、男道士也女道士和睦相处的情况,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什么就独不能见容于那块石碑呢?扬伏氏而删娲氏,似乎也不符合讲究阴阳平衡、阴阳互存的道教学说呀。

爱情悲剧的结局真相

青城山深处,有一山名鸿都山,据史志记载,此处即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咏"临邛道士鸿都客"所居之旧址。

如果真是这样,青城山就和历史上著名的一场爱情悲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了。《长恨歌》说,杨贵妃在马嵬驿自缢身亡。但有研究者声称,杨贵妃并没有自杀,而是被唐明皇悄悄地保护起来了。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且看有关书上记载的观点:

青城山古属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邛崃县又有临邛之称;

早在汉晋时代,鸿都山上即建有鸿都观。观之华丽,为青城第一;

杨贵妃的祖父曾做过青城令;杨贵妃的父亲也在四川做过蜀州(今崇庆)司户,青城山西部即属该县;杨贵妃出生于青城山附近,其出生地至今还有落妃池、妆台等遗址;

杨玉环被召入宫后,被唐玄宗度为女道士,号太真;

安禄山起兵反唐,进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仓皇出逃。逃跑的路线是由陕入川最后在成都住下,并且一住就是一年多。

把以上的这些观点串连起来,分明就是一串完整的故事链,前后衔接,合情合理。

大量的证据都指向青城山。事情的真相十有八九是这样的:唐明皇逃跑路上,在马嵬驿迫于将士们的要求,不得已杀掉了杨国忠。同时,为了掩人耳目,他便叫人从众多宫女中选

出一个与杨贵妃长像相似的人,赐以自缢,以定军心。就这样,杨贵妃被悄悄地带到了成都。在局势未稳的情况下,为了杨贵妃的安全,唐明皇经过慎重考虑,将杨贵妃送到青城山鸿都观隐藏起来。

让我们继续往下推想:一年多后,局势平稳,唐明皇回到长安,杨贵妃仍暂留青城。谁知这一暂就暂了六年,直到唐明皇去世,两人也未再见上面。六年中,杨贵妃自然十分想念自己的心上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唯一的办法便是派人到长安宫中去向唐明皇致意。这位传递信息的人自然非鸿都道士莫属。为了掩人耳目,鸿都道人和皇帝把这一切说成是来自海上仙山太真仙子的消息。睹物思情,回忆当初,怎不叫倒霉的皇帝、多情的才子伤心落泪?"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恐怕不仅是诗人浪漫主义的愿望和想象,而应是唐明皇托嘱鸿都道人带给杨贵妃的回音和第二次誓言了吧。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城山不仅是道教发祥地之一,而且是李杨爱情悲剧的见证和最终结局处。如果将来在山庙某处发现杨贵妃有关珍贵遗物,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

青城山缘何多长寿之人

宋人张不群,人青城山西北部采药,行经多日,途中忽遇一老人,鹤发童颜,步履矫健。张不群感到诧异,上前搭话。老人说,他本是范贤的后代,为避难在此居住,与外界隔绝,子子孙孙,繁衍不息,类似秦人之桃花源。因长寿者多,此处名为老人村。这个故事见《纪胜》一书,其它古籍如《图经》《方舆胜览》《居易录》等也有类似的记载。

范贤,即范长生,十六国时人,生于公元三世纪末,卒于公元四世纪初。他晚年携家人青城山深处隐居,不再出来。十六国至宋,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张不群在山中遇见的耄耋老人,不知已是范公的第几代后人了。

老人村为什幺多长寿者?苏东坡有个说法:到青城山老人村,道路既远且险,人迹罕至,外人很难进入。老人村的人,不吃盐和醋。清澈的溪水中,长有很多枸杞。喝了溪中的水,能使人长寿。王溉有一首诗写道:"山前老泽径行路,百岁村翁犹健步。非仙非佛非鬼神,不识人间盐与醋。嗜欲既浅天机深,窟宅宜与仙家邻。"说的是同样的意思。说老人村的人完全不吃盐和醋,可能是言过其实了。真实情况应是少吃咸酸,即所谓"嗜欲浅"。据现代医学理论证明,食味宜清淡而不宜浓重,否则于人的健康不利。按照中医理论,人的生命之本在于精,精的发源处在肾。故养生贵在固精,固精则须护肾。逾千味中药中,最能养肾强精者,莫过于枸杞了。今人多有用枸杞制作的强身健体药,用来养生。这样看来,苏东坡等人的说法,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四十年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青城山居住时,对老人村的事情很感兴趣,还请当地山民带路.去寻找传说中的老人村。终因路迷而未果,引为终身憾事。后来,张大千以青城风貌为依据,画了一幅《老人村》图画。由此可以看出大千先生对老人村的向往之情。

老人村的确切位置究竟在什么地方?老人村现在还有多少人?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少人攀崖越涧,不辞辛劳,进山探寻老人村,但都没有什么结果。

神功剑拳今存否

清雍正年间,有一江湖豪侠,姓刘名忠,因刺杀雍正皇帝事败,流亡他乡,从北京逃到四川。一日,他在青城山下的一处场镇,见一伙流氓调戏一年轻女子并殴打那女子的老父。刘忠不禁怒从心起,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后结识青城山上李老道,与其谈拳论剑,练习武艺。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刘忠了解到,青城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李老道的武功远在自己之上,十分了得。刘忠遂拜李老道为师,学习青城武功。

经李老道的教诲和点拨,刘忠知道,青城武术与少林、武当、峨眉诸派齐名,并富有道家特色。青城剑术有七星剑、飞剑十三剑、二十四剑、阴把八方剑、白虹剑等,拳术有小洪拳、猴拳、鹰拳、蛇拳、八卦拳、神仙拳、意拳等。青城武术的器械,有各种类型的剑,还

有青龙大刀、乾坤圈、铁鞭等。李老道更有一绝,随意在路旁摘下一截树枝,其厉害不下于一柄利剑,甚至能将伸出的食指中指为剑,斩木断铁。此种神功,令刘忠咋舌不已。青城的拳术和剑术,互相渗透影响,拳有"剑拳"之称,剑有"拳剑"之誉,深为武林各派所钦佩。在李老道的指导下,刘忠的武功大长,并创下一套新拳法,称为"绿林豹拳"。

李老道告诉刘忠,"黄帝神功"和"玄斤太极长生功",是青城功法最古老、·武术中水平最高的两套。这两门功法,刘忠曾要求李老道表演和教授,都遭到了婉拒。李老道说:"并非我不愿教你,实在是我道门中师长有训,非道门中人不得观看,非德艺双佳者不得传授。你既非道教中人,又非我青城门徒,我怎敢破坏教规,违背师训?"刘忠问豹拳与黄帝神功和玄斤太极长生功相比,水平如何。李老道沉吟了一会,说道:"打个比方吧,绿林豹拳若为习武之人十年的功夫,那黄帝神功和玄斤太极生长功便为习武修炼百年的水平了。"民国年间,四川武林中的"铁人"马宝,即以豹拳功法大显神威,夺得全省搏击赛的擂主称号。

据记载,黄帝神功和玄斤太极长生功是道家动静双修的上乘功法,包括气功、导引、揉功、静功、推拿槌击、捏弹、扣拍、拳剑等功夫。要练习这两套功法,必须在师傅的单独教导下进行,既要读书,又要实践,不懂《易经》《道德经》,是学不会的。据说,这两套功法记载在两本秘抄本上,收藏在青城山天师洞。更有人说,秘抄本就藏在天师洞古黄帝祠屋檐下的匾额后面或轩辕黄帝的金身肚腹内。

青城山上,男女道士都有习武的传统,人们经常可以见到道士们练拳舞剑的矫健身影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doc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 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密切,中国影在其百年展程中,曾从道教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文化因子,有力地促了影思想内容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神怪片、武侠片、鬼片、僵尸片等影型。道教文化是中国影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成部分,不影响了中国影的影片型、故事内容和情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旨趣。本文道教文化与百年中国影的关系行梳理,探究道教文化中国影展的价和意,并新世中国魔幻影中道教文化的缺失象加以考察,找走出区的合理化策。 一、道教文化概述 道教文化源流,其源可追溯至老庄思想和秦代的神仙方。末年,道教勃,出了声浩大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天道, 由陵于帝在西蜀山立。太平道由角于灵帝立,以《太平青》主要典,并 “黄巾起” 。魏晋南北朝,北魏道士寇之改革天道,使其成官方可的道教正,史称“北天道” 。大与此同,南朝道士修静也在南方天道行改革,史称“南天道” 。在 展程中,道教又先后涌出了上清派、灵宝派、楼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道、明道等不同流派。 道教支派众多,在漫的展程中,新旧教派生更替或融合,彼此教理互相融通,不断完善,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系。道教文化扎根于中国本土,吸伏羲八卦和易学作符号基石,以道家黄老之学和方仙道作思想 渊源,兼采儒墨念作理道德,又采用巫之和之学作“ 数” ,并融合佛教文化,建构起深的神仙信仰和完整的神仙系,展出呼吸吐、存一守思、金丹修等多化的 养方技,并有一系列消灾祈福的符咒法和一整套醮道的科程式。堪称内容深广、蔚大。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既相互争、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各自吸取方的成分。如“《列仙》云 : ‘ 百家之中,以相,得仙者百六十四人,其七十四人在佛。’此可道教之神仙,亦引佛教入之也。”佛教中一些名号、称也来自道教,如“《佛十王》有泰山府君,三魂七魄??《佛修十王》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 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 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 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著作中都有道教的影子?道教的主要目的在于羽化成仙?而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为文学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这种思想而创作的诗、词、赋、小说等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这其中的主要代表?其部分诗也被称为神仙诗。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都各具特色?由此可见都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

丹霞地貌与丹霞文化

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是可以依据岩石性质和构造以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点加以分类的。这其中有一类叫丹霞地貌或丹霞风景区,如福建泰宁的大金湖世界地质公园、广东韶关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江郎山、烂柯山等等都是丹霞景观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的典型特点 丹霞景观或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的砂砾岩层所构成的山地景观。这套岩石距今有65~135百万年,即中生代的白垩纪时形成的。当时气候炎热干燥,沉积在内陆盆地的河湖相的碎屑物质,经过强烈的氧化,其中所含的铁锰物质变成了红色。有的地方,如广东丹霞山这套岩石很鲜艳,尤其是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红色霞光的景象。1928年,地学家冯景兰等在考察丹霞山时把这套红色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939年,地学家陈国达考察该地正式使用“丹霞地形”;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学家引进“地貌”这一名词取代“地形”,故“丹霞地形”也被称之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有四大特点: 一是色红。这在观赏地貌中是很显眼的,也是很少见到。无论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山岩都呈现一派“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壮观景象。 二是多洞穴。丹霞地貌中的洞穴有三多:数量多、形状多、成因多,而且大小不一。但其大型洞穴均为扁平洞,这种洞穴不像石灰岩中的洞穴,不封闭,由于岩层的走向很大,洞的规模很大,长度可达数十米到数百米,高度一般也有七八米到十数米甚至数十米,进深七八米到数十米。这种大型的特殊的扁平洞穴是丹霞地貌中独有的。 三是植被繁茂。丹霞地貌大部分都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这里高温多雨,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都很强烈,丹霞地貌的成土作用表现很显著。加上丹霞地貌沉积岩的水平层理更利于成土作用,即使在很陡的丹霞陡坡上,只要有一点点水份,就可以生长苔藓地衣。再加上丹霞地貌中的砂砾岩的夹层中往往会出现泥质的夹层,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四是“顶平、身陡、麓缓”的独特外形。中山大学的黄进教授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丹霞地貌的外形是“顶平、身陡、麓缓”。这是十分形象和符合实际的。 丹霞地貌与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是什么孕育了道教文化呢?除了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外,丹霞地貌和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道教两个发源地――福建武夷山和江西龙虎山均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区。 江西龙虎山是道教中最有影响的宗派――正一道的诞生和传教的地方。为什么张天师及其后代(至今已传到64代)始终在丹霞地貌中的龙虎山传教布道呢?这可能与丹霞地貌的四大特点密切相关。 道教讲究“炼丹修道”。丹是红色的,而丹霞地貌也是红色的,这种颜色上的相近使得道教的信仰者更加坚信他们的“炼丹修道”。而且丹霞地貌所在地往往山清水秀,风水很好。如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有九曲溪围绕,龙虎山有泸溪河围绕,丹霞山也有锦江相伴。面对丹霞地貌红红的岩石,独特的形状,繁茂的植被,秀美的流水,道教徒很容易产生“成仙”的思想。因此,不少道教把道观建在了丹霞地貌的扁平洞穴中。后来,随着外来宗教――佛教于东汉传入我国,并经400余年终于在隋唐时期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不少道观改为了佛寺,但是,无论是佛寺还是道观,那些建在洞穴中的建筑都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和建筑文化。 在洞穴及岩洞中建筑寺庙一定要考虑洞的特点。如泰宁的甘露岩寺,建于南宋的1146

四川青城山旅游景区导游词

四川青城山旅游景区导游词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很多游客慕名来参观旅游,导游可以给游客详细介绍四川景区的特点。下面是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城山导游词,欢迎参考! 青城山导游词篇一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属于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之称,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环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原始而华美,如世桃园,绮丽而又神秘。 青城山旅游最佳时间:一年四季皆适宜旅游,7、8月更是避暑胜地。 青城山导游词篇二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国家5A级景区。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青城山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全山林

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课程简介

RST 5129 2009-2010 道教與中國文化 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 Lecturer :Prof. YAU Chi-on 游子安教授 Departmental Webpage: https://www.doczj.com/doc/e615886461.html,.hk/crs/crs0708/en/index.php Office : HYS 511, 2609 6524 E-mail : yauchion@https://www.doczj.com/doc/e615886461.html,.hk Lecture Time : Tue. 18:30-20:50 Lecture Room : ELB 304 (一)課程簡介 土生土長的道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道教對中國文化與社會有廣泛影響,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等方面。課程內容將會探討神仙信仰與藝術、道教與節令習俗、宮觀建築、善書與道教倫理、道教與養生,及研習道教經典文獻等。除了課堂學習,同學還須參與考察。修畢此課程,可以瞭解道教信仰和生活實踐、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係、道教文化的內涵及其生命力。 (二)課程大綱 1. 1月12日課程介紹 2. 1月19日神仙信仰:考古、圖像藝術的西王母 3. 1月26日神仙信仰:歲時節誕 4. 2月2日神仙信仰:洞天福地與宮觀建築 5. 2月9日呂祖道壇與扶乩 6. 2月23日實地考察(一)扶乩:鼎信仙觀 7. 3月2日道教戒規、善書與生活倫理 8. 3月9日道教與養生、醫療 9. 3月16日實地考察(二)道教與養生(金蘭觀修真實習) 10.3月23日道教與社會:打醮、拜斗以消災祈祥 11.3月30日實地考察(三)省躬草堂 12 4月13日《道德經》、《度人經》諸經典的哲理與感悟 13. 4月20日同學匯報

武夷山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武夷山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摘要:武夷山拥有“碧水丹山”、“奇秀甲天下”的自然风景区和世界同一纬度不可多得的自然保护区。还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素有“道南理窟”、“理学名邦”等雅称。1999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字:武夷山文化遗迹宗教历史名人民俗饮食 一、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 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其境内文化遗产众多,地下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一千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的城址、居址、墓葬、窑址等都很有典型代表性,地面遗存的各类古建筑也是自具特色。其文化遗产主要如下: (一)古越闽文化与其遗迹 闽越是族称,系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族群的一支;闽越也是国名,通常指西汉初年中央王朝在秦闽中故地对先秦延续下来的闽越政权正式册封的异姓诸侯国,历92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10年)。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m2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1."架壑船棺"、"虹桥板" 在武夷山东部绝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是古先民丧葬遗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发现年代最久远、形制最古朴的悬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悬棺葬俗的发祥地,其实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和已消逝的古闽族文化的极为珍贵资料。 2.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汉代闽越王城遗址占地48万m2,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它是中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在创建选址、建筑手法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许多位居全国同类文物的前列,如全国最大的花纹空心砖,全国最长的铁矛头,有全国最重的铁犁,有全国最重的铁门臼、户枢,有全国最早的铁鱼叉、顺形陶水管道、宫中豪华浴池;同时期仅见的铁五齿耙,它们分别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汉代闽越族盛衰及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博大精深的山摩崖石刻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分布广泛,遍布于九曲溪两岸和山北的悬崖峭壁之上,据不完全统计多达460余方,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它们不仅富含历代人政客留下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山川赞词、游记文赋、楹联诗刻、以及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刻词等,更是武夷山璀璨的理学文化、道学文化、佛学文化及其独特的茶文化的具体体现。

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开

公选课:《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课程作业 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 作者:李剑穆寒 学号:3201005070433 代课教师:马治鸾

二0一三年五月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 一、青城山旅游资源概况 1、独特的地质地貌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青城山古名天仓山、丈人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名青城,谓之青城山。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在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全山有36座山峰,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青城前山是景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青城后山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 青城山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适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等职务生长。1994 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拥有高等植物2500 种,其中珍稀植物69 种。有木本植物730 余种,分属110 个科,有多种名贵树种,其中银杏树和水杉树被称为活化石; 草本植物上千种; 药用植物837 种,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因地貌独特,林木清幽,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陆栖脊椎动物280 余种,野生两栖类动物和爬行动物10 余种,鱼类20余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野牛、牛羚、白鹤等。虫鸟种类繁多,山鹊画眉,黄莺紫鹃,四时鸣啼不绝。

中国传统文化平时作业讲评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1)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 常见错误:同学回答此题时,容易将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混淆。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汉语的特点。 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时,常常漏掉“语法方面”的分析。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道教与道家的区别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道家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而这有很大的区别。 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三、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四、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五、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着道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的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世人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

南平武夷山导游词

南平武夷山导游词 经历了2个多小时,大家终于爬上天游峰的山顶了。大家看看脚下 的风景,有没有觉得这2个多小时是十分值得的呢,大家休息一下观观 景拍拍照,我们30分钟后就要准备下山了啊 各位来自山东青岛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在这里,我谨代表我们 华厦旅行社,欢迎大家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来到我们海峡西岸、有着“福建粮仓”之称的——南平旅游观光,今天,有幸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我感到非常的高兴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地方,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它位于福建省的北部,面积2802.8平方公里,人口22万。是我国 茶叶生产基地之一。武夷山茶久负盛名,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就 是我们参观的对象。相信各位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看到传说中的茶王。究 竟是什么样的?那就随小×的脚步一同去拜偈这位茶王。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岩,长数百丈,高千仞,名灵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边这个灵岩洞,中间这个是 风洞,右边这个是伏羲洞。现在请随我从伏羲洞进入岩内。由于岩内较 黑暗,请大家注意走好。现在我们已到达岩内的深处,请大家抬头看, 岩顶有一裂罅,就象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 中漏进天光一线,宛若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之奇”的 一线天。

关于一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 出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则认为,武夷山 的红色岩层,是由砂岩、砾岩和页岩交间成层的。岩性比较松脆。在地 壳抬升的过程中,岩层由于受到不均匀的应压力的影响,就会产生轻微 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节理”。这种垂直的节理,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 溶解和侵蚀下,就逐渐地扩大、延长。而岩层底部质地松软的页岩,也 就逐渐侵蚀而去,成为扁浅的岩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线天的自然景 观就出现了。 好了,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度过一段愉快的旅行,美丽的大自然欢迎你们的到来,也希望优美的武夷山给你留下美好 的回忆。 从伏羲洞观赏完一线天,沿石罅前行数十步,就可折入风洞,进入 风洞,大家会感觉到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即便是盛夏酷暑时节到此,只要稍坐片刻,就会感到肌骨透凉。洞口石壁上的“风洞”二字,系宋 景定元年廿六日建安郡人省斋徐自强所书。出风洞,再绕过一道石廊, 就是灵岩洞。相传先前有个性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称葛仙洞。洞内这口古井,叫圣水井。 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千米,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主要 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台、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 六崖和七十二峰等,构成一幅瑰丽无比的丹青画卷。 武夷山是世界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俗话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你们真的很荣幸能够一睹武夷

道教文化与旅游

道教文化与旅游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很多学者都探讨过的问题,但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则论述不多。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学者们对其现代意义和价值已经有了不少论述,其中一些文章也谈到了道家、道教与旅游相结合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力图有所深化,尝试从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本质的看法来论述其所具有的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丰富资源。 一、道家、道教文化的旅游观 旅游业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后者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人文资源的主体内容是既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是世界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也是商贸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原因如下: 首先,除某些具有特殊魅力的自然资源以外,旅游经济的繁荣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经济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寻找立足点,赋予过去的静态文化以动态的时代特色,一改过去把传统文化视为无用之物或历史包袱的错误观点,把它转变为发展现代旅游经济、商品经济的优势,进而把东方文明的精华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紧密结合,用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意识融会贯通,生成一种中西合璧、富有活力的新型文化。这既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路子,也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与搞好现代化二者得兼的现实路子。这样的新型文化,能够为发展旅游业和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其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离不开文化的渗透与帮助。一脉相承的乡间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凭着它的定势和惯性孕育着当地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取向,而朝气蓬勃的现代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乡上民族文化及异族海外文化相结合,无疑会给经济灌注强有力的生机,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再次,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创新,发展新的人文景观提供了经济基础,展示了新的机遇。此外,在旅游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的相互交流,既提高了旅游者的文化素养,也增进了不同民族间人们的相互了解,促使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并实现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多角度、多层次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更深一层地说,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单纯的山水即使再漂亮,也难以长久地吸引游人,只有把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山水才有灵性,才有内容。或者说,只有把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内容统一起来,山水才能改变在人的眼睛中稍纵即逝的命运而进入人的心中,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从而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调节人的身心,旅游的价值才会得以彰显[1](P5-8)。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是旅游的本质。 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庄子在《知北游》中曾赞叹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道家、道教从保存人的生命之光出发,引导人们对自然作深邃的思索和审美,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庄子·知北游》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生活于道教世家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所之娱,信可乐也。”人融入自然之中,是为了怡情冶性,为了畅神,为了放松形骸从而调整心态、调理身体、体养生息。移情与意触作用的结合,是人向往自然之情与大自然之形神的契合,这种旅游观可以称为“情感说”。它注重个性情感价值,既出世又入世,站在人生的边缘,动态、灵活地审视一切。它的实质是为心灵争取一份在俗世之中难以获得的自由。 因此,道家、道教的旅游是“逍遥游”。徐复观认为,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而“精神的自由解放,是以一个‘游’字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1

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山以人名,人以文名。文之著于天地间而流传千古者,莫过于镌刻在苍崖翠壁上的摩崖石刻了。它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和灵魂,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畅游名山大川的千古逸兴和雅趣。若把武夷山的秀美山川比做一个美女的话,如果没有了蕴涵着深刻人文理趣和深邃历史文化的摩崖石刻,那么她也就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冷面美人,虽有悦目之色,却无赏心之情。若把武夷山的湖光山色看成是造化所赐的一幅巨大的天然山水画的话,那么刻石描红的摩崖石刻就是这幅山水画上的题画诗和钤印,这样才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分布广泛,遍布于九曲溪两岸和山北的悬崖峭壁之上,据不完全统计多达500余方,但主要集中在丹峰环列、碧水萦绕的九曲溪两岸。九曲溪山环水绕、流光溢彩,如同横亘于群山之中的一条丹青彩带,又象是穿梭于历史时空的一道文化长廊。武夷山的摩崖石刻源远流长。历唐宋元明清以迄现当代,代有佳作,历时1500多年。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寄寓人生哲理和处世情怀的格言警句,有赞美山川秀丽和造化神工的刻辞,有记载寻幽览胜和逸兴别趣的游记,有即景生情、因情抒怀的楹联,有直书名胜、装点山水的题名,还有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等等。 一、xxxx石刻研究的现状 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不仅是武夷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武夷文化研究的重要参照系,它是武夷文化的活化石。 在对武夷山摩崖石刻与武夷文化的前期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的检索发现: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对某一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的名山大川的摩崖石刻进行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国内《趣谈中国摩崖石刻》一书,系一本关于国内摩崖石刻介绍的通俗读物,内容偏重于各地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的欣赏,书中的所谓“文化意趣”亦多为对书法艺术文化意趣的阐发。该书对享有世界双遗产地美誉的武夷山摩崖石刻竟然只字未提。

关于青城山的导游词

关于青城山的导游词 导读: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青城山的导游词,欢迎阅读! 关于青城山的导游词篇一:青城山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所以有人形象地说,青城山既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才女。美女的特征是一个字——“幽”,才女的灵魂是一个字一一“道”。先说幽。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它象清丽脱俗的仙女,写一下这个“幽”字,就是“山”里藏着“丝丝”,意思就是说,青城山里蕴藏着丝丝不断、连绵不绝的生命力呀。‘多年来,青城山的平均气温一直都是15摄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湿润:也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青城山风景区的林木总面积达2350公顷,可以说是植被繁茂,晶类众多,仅木本植物就达110余科、730余种,既有挺立在庙观旁的参天大树,又有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壮观秀丽的大面积人工林,其中的古树名木有银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树种之一,俗称白果树,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师洞银杏,传说是张天师手植的,高50多米,径围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被四川省林业厅正式封为“天府树王”,它有很多白果笋密集下

垂,极为壮观,是青城山的镇山之宝,是中国道教诞生、发展的见证。另外,青城山还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树、珙桐等珍稀树种,青城山的花卉资源也非常丰富,青城幽兰驰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态、科研、旅游价值,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植被丰茂,林木有情,空气自然也就十分新鲜有灵气。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的野生动物有197科50多种。禽鸟约200余种,鱼类品种有20余种,野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20多种,属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还有青城玉鸦、红嘴相思鸟、杜鹃鸟、娃娃鱼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诗圣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诗中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后陆游赞叹青城说“坐观山水气幽清”,近人吴稚晖更是直接说:“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嵋皆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这就是常说的“青城天下幽”的来历。 青城山与道教的关系,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可以看到道教的整个发展历史。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脉鹤鸣山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据说他“会三界万神于青城黄帝坛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将当时的四川及汉中的部分地区划分为二十四个教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 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通常那种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自然 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认为天地间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 第一周:第一课概述 1、何谓道家——道家产生之断代讨论 2、道家与道教之讨论——信仰与追求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3、道家的入世与出世(无为地入世,逍遥地游世) 入世就是参与俗世的活动,道家讲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庄子反对出世与入世,却爱游世。游,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也,介乎“避”与“入”之间。 4、道家之前时代——上古思想与工艺水平讨论 5、道家与当代文化资源讨论 第二周:第二课道家与上古文化 1、新石器时代——无文字时代之神巫崇拜(神为主体时代) 神话自然观是对自然的神话式的认识,核心是万物有灵和神灵崇拜 2、夏、商、周之神观念(神人交接,人渐为主体,王者为神时代) 天、地、人神系——殷商甲骨文的龟卜 《诗经》、《尚书》中的天——天神 《易经》中的宇宙秩序 3、春秋战国时代的方士与神仙修炼(鬼神观念的转化——道家人格追求神仙的 转化) 4、转化中的基础理论——养生学与中医学(黄帝内经) 道家养生学从广义上说包括道教生命观,神仙理论以及成仙的方术,从狭义上说道家养生学是指通过禁忌,服食,气功,武术等种种具体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使人在身心平和的状态下尽享天年。通常所说的道家养生学指狭义上的养生学。理论基础:道家养生学是以道教的宇宙观为理论基础,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的产物,因此只有符合道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合一,处於自然的生存状态,才是最佳生存状态。-饮食调养-2---适应环境3-男女双修功法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传说已在武夷山盛行。武夷山神话传云:受尧帝封为彭城侯的长寿之神?铿率子彭武、彭夷来山中垦荒浚河、驱兽植茗,山遂以两子之名"武夷"称之。又据古代《武夷山志》记载:相传秦时有神仙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受玉帝 命,统录诸地仙,于是以"武夷"名山。并传云:武夷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会聚武夷山。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平定闽越王馀善叛乱后,摧毁武夷山闽越王城,并听从越巫勇之奏言,在朝廷的郊祀盛典中,把山民奉之为神的武夷君列在黄帝、天乙、地乙、泰乙……诸神之后。于是,"武夷君"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武夷君享受朝廷郊祀的殊荣延续79年之久,至汉成帝二年(前31)才停祀。此后,汉朝廷还派遣使者在武夷山幔亭峰腰的巨石上祭祀武夷君,留下汉祀坛遗址。汉朝之后,历代朝廷对武夷君也屡祀不辍。随着道家信仰和神仙传说的盛行,秦时刘少公和魏王子骞等十三道人及潘遇等相继在武夷山选择崖壁洞穴修炼。东汉时期,中国道教初建,进山修炼的道士渐多。唐宋时,由于官府倡导,道教盛行,宫观、道士活动增多。北宋道教名篇《云笈七谶》记载:武夷山荣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称"第十六洞天",名曰"升真元化之洞"。 武夷山目前有留下的道教遗迹有: 止止庵 建于晋代,位于大王峰下水光石后。晋、唐、宋都有名道在此修炼。南宋名道白玉蟾曾任止止庵住持。名相李纲曾到此访道。宋明清代多有修葺、扩建,并屡有道众驻足。民国3 0年曾改庵为“墨三(顾祝同)图书馆”。现保存完整的石砌墙基和石刻“止止壶天”。为研究武夷山道教文化兴衰史提供资料。 三清殿 三清殿,建于唐代,位于大王峰下,原属万年宫古建筑群体中之组成部分。民国时将其改为他用,称“中山堂”。景区开发后重修并恢复旧观。为研究武夷山道教文化兴衰史提供资料。 投龙洞 建于宋代,位于大王峰顶,实为峰顶约1m宽的石罅,深不可测。宋时,朝廷确定武夷山为全国10个投送金龙玉简洞天之一,遣使在此投送金龙玉简,祈求武夷山神灵护国济民,自北宋乾兴至熙宁末(1022~1031)的50多年中,共遣使投送金龙玉简20余次。为研究武夷山道教文化兴衰史提供资料 凝云道院 凝云道院建于明代,位于山北马头岩,明隆庆初建, 原称凝云庵或凝庵,清代改为凝云道院,内有凝云阁、息机窝、呜球亭、涌翠台、莲池、橘隐石等,占地10亩。林则徐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