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案例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案例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案例

【篇一: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案例】

浅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摘要】随着港口建设的发展,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分析,得出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以方便工作中运用。

在预定作用和预期的维护与使用条件下,结构及其部件能在预定的

期限内维持其所需的最低性能要求的能力,称之为混凝土结构的耐

久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沿海城市正在进行大规模

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改革开放的30 年中,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以海港城市为例,由于受潮汐区、浪溅区干

湿交替及海水冲刷,负温及冻融循环等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中的

钢筋混凝土的腐蚀破坏严重。港口、码头和桥梁一般10~20 即需大修,且费用高昂。例如山东青岛栈桥始建于1892年,之后陆续进

行大修、改建、重建工程,年份分别为1901 年、1931 1942年、1952 年、1977 年、1984 年和1998 年,其中1998 费为350万元。目前,破坏又十分明显。

按照钢筋混凝土腐蚀的“五倍定律”,建设中如果不当节省1美元,

那么发现锈蚀时采取措施需要花费5 美元,顺筋开裂时采取措施需

要花费25 美元,严重破坏时采取措施则需要花费125 美元。对于

基础设施工程,考虑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并且严格执行,工程的初始

造价可能增加1%~5%。如果不考虑或不重视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维护和大修等费用可能高达工程造价的5~10 另外,由于维护和大修

影响使用,浪费了资源、时间、能源,又会产生废料,对环境和社

会都十分不利。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6000 亿元,其中钢筋混凝土腐蚀损失每年超过1000 亿元;我国的腐蚀

损失占gdp 的比例已经接近6%。据专家预测,不久的将来(10 年

~20 年)将迎来混凝土结构破坏的高峰期,届时我国将难以承受维修

和重建的任务。

普通混凝土不能满足耐久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混凝土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可得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途径。

为了满足混凝土水量大、水灰比高的施工要求,因而导致混凝土的

孔隙率很高,约占水泥总体积的25%~40%,特别是其中毛细孔占

相当大部分,毛细孔是水分、氧气、二氧化碳、各种侵蚀介质及其

它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的通道,引起混凝土耐久性的不足。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时刻在向混凝土的内部扩散,与混凝土中的

氢氧化钙等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盐或者其他物质,从而使水泥石原

有的强碱性降低;硫酸盐溶液与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及水化铝酸钙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石膏和硫铝酸钙,产生体积膨胀,使混凝土瓦解;当水中溶有一些酸类时,水泥石就受到浸析和化学溶解双重作用,

使混凝土的侵蚀明显加速。酸溶液与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作用生成

水和可溶性钙盐,同时能直接与硅酸盐、铝酸盐作用使之分解,使

混凝土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水化物中还有数量很大的游离石灰,它的强度极低、稳定性极差,在侵蚀条件下,是首先被侵蚀的部分。要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就必须减少或消除这些稳定性低的组分,特别是游离石灰。

3.1对处于海水环境水位变动区、浪溅区和大气区的混凝土构件宜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也可同时采用其他防腐蚀措施。2012 日起实施的《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2011)将“耐久性规定”

作为特定的章节,将耐久性的要求得以强化。要求浪溅区的钢筋混

凝土最低强度等级不低于c40,并且加大了最小保护层厚度的要求。

3.2选用低水化热、含碱量低的水泥。避免采用早强水泥和铝酸三钙含量高的水泥。

3.3加减水剂,控制外界加水量,降低水灰比。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流动性的同时,加入减水剂可以降低用水量,降低水灰比,使

混凝土的总孔隙,特别是毛细管孔隙率大幅度降低。另外低水灰比

的混凝土有很好的不透水性,故有助于延缓碱——集料反应物吸水

膨胀的速度。

3.4选用优质的骨料。骨料应选用质地坚固耐久,具有良好级配的天然河砂、碎石或卵石。

3.5加入高效活性矿物掺料,改善水化胶凝物质的组成,消除游离石灰的目的,使水泥石结构更为紧密。比如优质粉煤灰等。

3.6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的拌和用水的氯离子含量不宜大于200mg/l。

3.7掺优质引气剂,以增加混凝土内部的含气量,避免出现缝隙。

3.8注意胶凝材料的最高限量。

3.9由于目前在施工过程中,不能通过现场检验工程结构中已浇筑的混凝土的实际水灰比进行验收,只能通过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检测进

行验收,因此有必要规定不同暴露部位按耐久性要求的水灰比最大

允许值所对应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以便对混凝土质量进行双另外,在进行设计工作时也要采取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有利的结构形式(2)混凝土结构应有利于通风,避免水汽集聚。减少沟、槽等结构

设计,并且有良好的排水设施。

(5)结构形式应便于对关键部位进行检测和维修,应适当设置检测、维护和采取补充保护措施的通道。

〔3〕《委员:混凝土破坏严重基础设施难以承受维修之痛》(人民网2011-05-03). 〔4〕《混凝土

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1-2004).

【篇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案例】

筑龙网以1040万会员的建筑社区为基础,为建筑师、工程师及相关

人员提供建筑行业资讯、技术资料下载、招聘求职、技能培训、建

材查询等服务,同时也是建筑人展示自我,增加业务合作与交流的

平台

【篇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案例】

摘要:通过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提高混凝土耐久

性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