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翌IC海归看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持久战

张翌IC海归看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持久战

张翌IC海归看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持久战
张翌IC海归看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持久战

张翌_IC海归看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持久战

上海岭芯微电子有限公司CEO

我的父母都是大陆培养的第一届半导体毕业生。与王阳元院士、中国半导体协会的俞忠瑜理事长等是同班同学。我在孩童期间就曾有幸见识过王守武、王守觉等院士的风采,也深为这些大师的学养和谦虚的精神所折服。有这些让我高山仰止的前辈在,本无能力也无胆量来谈论方向性的问题。只是近日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平日闲聊,实实在在感受到本土的集成电路设计圈子中的一种悲观、迷茫、甚至绝望的气氛。不觉想说说自己的一管之见。由于个人从未接触过电力电子或电源管理之外的课题,所述也仅限电源管理IC (以下简称PIC) 的范畴。

中国的IC设计业曾经经历了几家公司冲上纳斯达克前后的小小辉煌,恰似台儿庄之后速胜论的抬头。随后我们听到的仿佛都是坏消息:IC价格下降、人员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税率优惠不再、次级危机影响消费需求等等。偶尔几个敢于投资IC的人都灰头土脸地转去了传统产业,随即有了“宠儿变弃儿”的慨叹。曾经豪情万丈的海归精英们拉到了以前他们看不起的小钱竟成了极值得庆祝的事情。于是微利论、生死年论、回归论充斥。这又极似当年亡国论的兴盛。自觉造成IC设计业移往大陆的基本动因并未改变,只是经历了数年50%以上的高成长后积累的不成熟的因素开始发酵。恰似抗战的前途是光明的,暂时的挫折促使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更平和的心态思考持久的战法。大浪淘沙其实更有利于以后的健康发展。

从全球电源管理IC的市场的份额来看,我们长远的主要对手还主要是欧美公司。要明白我们为什么会赢取最后的胜利,首先要了解欧美公司为什么会输。本人有幸在Semtech公司参与了主机板电源IC线的管理,有着切身的感受。Semtech的主机板电源IC线曾经拥有30%全球的市场,有超过一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当时只有Intersil是主要对手。随后以立錡为代表的台湾电源管理IC开始崛起。台湾公司开始只会作CPU以外的供电IC,且产品性能很一般。但我们还是很快感到了威胁。作为美国公司,我们在台湾的FAE(应用支持工程师)必须英文、技术和沟通能力都极强,由于这样的人才有限,全台20多个大客户,我们仅有两个FAE。而立錡在华硕一家就放了两个。果然,优异的服务和在台湾无孔不入的上下游关系很快使台湾本土的企业发展起来。后来台湾公司不仅做得出,由于天天和他们的客户在一起,立錡甚至还改进了我们产品的定义。当一群服务比你好、价钱比你便宜、甚至东西都有独特优点的本土对手兴起后,美国人看到的是一颗曾经卖$2.5美金的驱动芯片沦落到$0.1!作为一

个曾经将Semtech股票推高了64倍的功勋产品线,在CEO获知毛利已跌至47%以后就断然决定放弃了。一般的欧美公司要不停地扬弃自己去获取高额利润。我在美国亲历了国际整流器公司(IR)从1991年开始的淘汰可控硅专家、补充MOSFET人员的兑变过程。而现在的IR已经几乎变成一个IC公司了。

MTK的蔡明介董事长有一个著名的S型市场理论。也就是避开市场的起步阶段,只在产品上量前进入。美国的商学院流行一种L-shape市场理论。就是说产品开始利润和价格都高,随着时

间的推移,产量逐渐上升,利润和价格都下降,直到该产品被淘汰为止。2007年初,华为要求岭芯的前身拷贝一颗台湾某著名公司的芯片,这颗IC是给DDR2供电的电源芯片。当我们拿到了规格书后,发现这几乎是照搬了我在2002年给Intel定义的一颗,当时由于Intel不能接受单一供应商,Semtech将定义告诉了On-semi,所以我们只知道On-semi在后面六个月抄,不知台湾那家是何时开始抄的。世事无常,有趣的是有人要我们抄一颗我自己定义的东西。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时的价格是$0.8,到华为来寻求替代时,售价只有$0.11。而Semtech作为一个Fabless 公司,我记得当时的成本也就在$0.09左右。这正是本土IC公司的现实。没有哪家系统公司会在它毛利很高时愿意把宝押在本土IC公司上,多半是系统厂商的成本支持不住了才来寻求Cost-down。现在许多电源IC公司都是设计人员创办的,很多甚至不是电源IC圈子里的人,因此做什么多半是看哪个产品在中国的量大。须知产品的需求往往发端于欧美,象一个浪一样,随后涌到韩日、台湾,当这个浪涌到大陆时,量确实很大,但产品周期也快结束了。就如同2007年再去作DDR2(DDR3已经起来了),就算2008年就做出来,你会发现没有量就赚不到钱了。很多人知道在美信有70%毛利时,有近30%来源于生产环节。要想在本土立于不败之地,必需结合生产环节,这样当别的Fabless无以为继时,你还有20-30%利润空间。岭芯的团队之所以要和贝岭和华虹集团合作,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这两年的最大收获远不是区区一亿多的营业额,而是结合华虹四、六、八寸线的特点,建立起来的电源IC的基本模块。只有当每一个建筑单元都有很好的性价比时,最后的IC才能保证提供给客户最好的性价比。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欧美公司有两大致命伤:第一是高额的人员开销不利于做技术上已经成熟的电源管理IC。即使不计算公司上层的股权等收入,一般人员费用也远非大陆可比。我曾经参与编写了一个50人部门的预算,经过裁剪,最后还是有$14M!这其中,应该只有两三个人是真正值得付美国工资

的人。对比一下MPS(或AATI)和Richtek的产值和利润就不难看出。欧美公司可以保持亚洲公司类似的产值增长,但却很难保持净利润的同步增长。今年是第一次全球前十大电源管理IC公司的总产值有所下降,这说明小公司在瓜分这些大公司的传统地盘。当年美国人看不起的立錡,现在已经是超过两亿美金的公司了。但台湾的公司还是以台商为主,大陆公司完全有可能以台湾人击败美国人的方式击败任何本土以外的对手。欧美公司的第二大致命伤是设计的决定权不再是欧美公司独有,越来愈多的OEM改成ODM模式。越来越多产品可以像MTK平台的手机一样,即使不能都达到“农民都可以做”的水品,能够制造完整电子产品的门槛也在降低。个人一直认为电源管理IC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台湾的经验证明谁贴近客户,谁就会赢。

当然,虽然本土的PIC公司这些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没有规模和技术兼备的公司。撇开技术含量,即使从产值来看,本土公司在全球也大多数是千分之一以下的角色。究其原因有人归结为3M(Man, Market & Money),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

先说市场,很多人将市场等同于销售,其实在美国有Strategic Marketing, Product Marketing 和Sales Marketing,这涵盖了从产品定义(公司竞争策略)、研发细节、后端运营、促销到售后服务的整个产业过程。所以一般的PIC公司,市场的头往往就是一条产品线的实际掌门人。比如在Semtech,坐在我隔壁办公室的一个美国人是手提电脑PIC产品线的市场经理,他成功地从美信几乎独占的手提电脑PIC市场中取得了20%多的份额,后来美信花大价钱把他挖了去,Semtech

的这条产品线就垮了。在这一行也有些让我极其佩服的对手。有个伊朗人花了五年时间将ADI 的主机板PIC线做到了$75M,又用了两年时间将Intersil的充电PIC线做到了$100M。回头去看,他在Intersil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在Motorola将很多手机转去仁宝时,很早就派了两个FAE去支持。二是在三星决定将所有手机充电芯片改去充电器上时,利用手下一个韩国关系进入了给三星配充电器的最大企业。抓住了全球的老二和老三,一亿美元的产值就起来了。在市场学上,这叫市场的断点。很多人都以为只有LED照明这样革命性的东西叫断点,其实一个很小的设计或地点的改变都是新的机会。国内是很缺设计人才,但可能更缺的是在欧美有过运营整个产线经验的人。一般中国人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我也是因为主机板这个需要华语的特殊的领域才获得了些皮毛的经验,个人始终觉得每个季度和公司最上层开的资源分配会议是最能学到东西的。不过用句粗话说:我们的水平

绝不是“吃过猪肉”,最多是“看过猪跑”的档次。可惜在中国“看过猪跑”的人也不多。其实在美国运营一条产品线难得多,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有全面经营经验的同仁回国来。最好一个公司的每条产品线都有一个高手来掌舵。可惜短期内大家只能指望自己培养这样的人才。

由于电源管理IC的范围极其广泛,选择做什么往往比会不会做更重要。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现在很多公司的策略都是将手机上的东西做做全,能做这样事的人太多,没有独特的优势(比如生产线的支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多半只能苟延残喘。有些年轻的朋友问我如何选择公司,我觉得最应该问的是这个公司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如果面试的人三句话还说不清楚,或只是给你一些诸如我们有海归之类的话,这将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比如岭芯的三个优势是:IDM 模式、亚洲独有的600V工艺和bipolar的强项。高压工艺让我们能够避开大多数亚洲对手而进入照明等量大而又有较高毛利的市场。IDM模式使我们不惧任何对手的价格竞争。现在大多数本土PIC公司尚不能形成自己鲜明的竞争策略。在当今的市场中,事先想清楚的不一定能成功,事先想不清楚的几乎一定不可能太成功。所以我劝大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想想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些优势,如何补强自己的不足。

说到人(Man),几乎大家都认为是设计人员,其实公司不是研究所,能尽快提高和保持高的成品率,处理好库存与销售额的辩证关系,保证财务健康的人才同样重要。这方面我十分感激我的合伙人张征,是他的勤奋支撑着公司日常的沉重负担,让其他人能专心于自己擅长的环节的改善。国内上亿元的PIC公司不多,面临“因做大而做死”威胁的并不多。岭芯在目前产值还很小的情况下就已上了ERP系统,目的就是为了严格控制放账,对库存实现国际通行的ABC管理法,这在大陆现有的众所周知的商业环境中尤为重要。

当然,设计公司的灵魂还是设计人员,好的设计人员即使在硅谷也是太少。要保证好的设计人员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在国内这样人人想做老板的环境下,尤其对设计人员,希望一流的设计汇报给二流设计人员几乎是不可能长期平衡的。因此,创业团队中的设计主管一定要尽量优秀。可惜受大陆改革开放的年限限制,在美国第一流的设计人员中几乎没有大陆出去的。岭芯的设计团队由Dan Agiman带领。Dan不仅从1981年TI公司开始就一直在做PIC设计,而且他在系统上个人独立拥有的专利就有15项,这即使在美国也是属于最顶尖的几个设计大师之

一。这就保证了公司不会由于个人能力限制最优秀的人才的加入。

第二要有实用的录用和人才培养体制。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人人希望暴富的浮躁的年代,事实也的确是盗窃版图直接销售的公司往往好于注重研发的公司。但要能长期立于江湖而且有所发展,就要潜心解决技术问题。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设计者为了便于跳槽,学了很多肤浅的东西,往往表面上什么都知道,而一旦追根究底,连自己做的课题都讲不明白。岭芯注重的是检测和培养工程人员的正确的思考习惯,只有通过严谨的思考才能发现谬误的真正根源。通过和大师级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工作,所学的知识肯定是有限的,但能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将终生受益。

第三要有合适的激励制度。在美国,要成立一家新的IC设计公司多半需要百万美元等级的初期投入(软件、基本设备、租金等等)。在中国“开张”的成本很低。让我意外的是低门槛的直接结果仿佛是在阻止巨型的公司的出现。我看到不少并不大的公司,几个月后就分成了几摊,因为设计总监认为东西都是他做的,销售总监认为东西都是他卖的。于是我们看到生死年公司的数目反而多了。过去的伙伴成了最水火不能相容的死掐对象,多出来的几个老总虽然都过的极苦,但多少有了些许精神上的慰藉。岭芯虽由于和生产线的特殊关系从根本上遏制了分化的可能性,但这不具备普遍性。总的来讲还是利益分配上的问题。史玉柱曾经说过,给员工好的待遇是企业最节省成本的方式。对员工的物质激励,无非是公司股权和日常收入。很多海归都觉得本土员工并不需要股权激励。有个著名的海归公司,公司的第一创始人和第二创始人之间的股权差异已接近十倍,更不要说其他员工了。这一观点的出发点是只有少数几个海归是公司不可或缺的,其他人都是可以随时替换的。个人非常不赞同此理论。岭芯的最高层与普通员工的股权比例之所以定得很低,就是希望告诉每一个员工大家要一起成长。关于日常奖励,美国有很成熟的方法,比如设计师的奖励与其设计产品的毛利挂钩,只有尽快将产品做成熟,才能获取更高的回报。FAE的收入和他们赢得项目的产值挂钩等等。作为管理者,最主要的是掌握奖励的分寸。奖励过多,可能不利于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过少则起不到奖励的效果。

最后请大家不要忽视公司文化对团队的凝聚作用。美国以前有两种风格迥异的公司文化:IBM和INTEL。也许由于中国人数千年的官文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似乎在采用IBM的模式:等级分明,什么级别的人坐什么办公室,甚

至每个中层都有秘书。的确,在中国秘书可以很便宜。但对于一个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IT 行业,大家几乎公认等级文化会阻碍信息的传递。公司的情况往往可能是最底层的销售员心理最清楚,而他的一个及时的反馈可能避免公司的重大损失。个人是INTEL文化的忠实信徒。在岭芯,大家都以“某哥”相称,大家一般叫我“大翌哥”,因为“小义哥”比我早来,名额已被占了。我们甚至希望在新的办公室能像INTEL一样,包括CEO都坐Cubic。只有那些给公司带来一亿以上销售额的设计和销售人员可以坐进办公室。这实际是在鼓励一种奉献的文化,而非人人都想往上爬的官僚文化。

还有一个M是钱。人人都知流动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却很少有公司能控制住要做一个“大公司”的渴望。没有人否认公司的大小最客观的因素是产值和利润,大多数人也都认可微软的“永远比

需求少一人”的理念,但几乎所有的人都用公司的人数判断公司的大小。几年前这个标准是常被当作笑话在硅谷流传的。

在这个行当,说到钱大家就想到融资。首先,几家去了纳斯达克的公司已经证明:华尔街并不适合于以Me-too 为基调的本土IC公司,他们的计算方式一般如此:比如欧美这个行业的本益比是30,对应于50%毛利(较接近实际的数字),那么30%毛利的公司将只有类似于18的本益比。这与大陆设计公司前期40-50,甚至上百的本益比不可同日而语。个人认为大陆的IC 板块会继承台湾的模式:台湾开始的股王是华硕(制造业),随后是MTK(IC设计),现在是多普达(品牌)。事实证明IC设计必然跟随他所需要服务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已如日中天,地缘优势必将创造IC设计业的高涨。要在中国上市,就最好不要保留外资结构并保持三年以上(合资企业还几乎没有批准的先例)。也就是说企业必需尽早决定去哪里上市,一旦做成外资结构,就只能去海外上市,但股值将很难炒高。而做内资结构,融资又极其困难。几乎没有人不认为现在IC 设计企业的融资极其困难。一般有三类风险基金:

1) 欧美基金:大多看到过IC设计企业的辉煌,他们也愿意给予团队主导的地位。不利之处是他们多半会逼你去他们熟悉的纳斯达克。即使同意做合资企业,也并不容易在国内上市。

2) 台湾或亚洲基金:台湾直接投大陆的设计公司仍然是禁止的,所以只能作海外结构,这样又面临本益比远低于大陆的问题。再说亚洲投资者很难给予团队30%以上的股份。

3) 大陆本土基金:倒是合适在本土上市。问题是几乎没有公司懂这个行业,也几乎没有公司有过成功经验。如前所述,少数几个投过都“牺牲

”过一轮了。

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或是很多海归可能已经忘记了上市最基本的功用是融资,而只求将来有个好的名声,大多设计公司都获取了境外资金。这样只能希望政府以后能放宽外资上市的限制了。

说过了我们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还想谈谈政府的作用。其实政府最应该做的是减轻压在IC设计企业身上的三座大山: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由于这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现在的政策无疑是逼迫优秀的企业将销售和营收都建在海外,国家其实未必收得到税,却大大增加了本土企业的负担。另外中国要想让自己的创业板象纳斯达克一样吸引真正的创新企业,必需放开期权、全员持股等方面的限制。柳传志对执行力是这样描述的,“所谓执行力就是选拔合适的人员到恰当的岗位上”。优秀的企业首先要有优秀的激励架构和企业氛围。在此基础上,企业的领导者的主要工作就应当是不断地发现在某方面超越自己的人才,将自己的这部分责任交付给他,并努力帮助其趋于完美。创业板的新规则应当保障高科技企业吸引人才的独特需求。

其次,人所众知如今“分散发钱”方式的弊端。真正做企业的人哪有时间一个口一个口地去跑关系?反之,那些有时间跑的多半看不到他们在市场上的贡献。人们常说中国要经历“自造”、“制造”、“智造”三个阶段。许多国外的VC前几年追捧中国的IC设计业也是看中了中国每年创造的大学生的人数。殊不知“智造”更多的是需要把握市场的脉络、和OEM长久的合作关系、品牌的建立和铺垫等等。这些VC以硅谷的经验,投资了大量所谓“最先进”的项目,不幸大都“最

先进了坟墓”。其实先进的东西瓶颈是优秀的人,正是中国最缺的,干嘛不在硅谷做哪?中国的强项是制造。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个人以为应当放弃那些好高骛远的先进计划,减少对那些没法量产的、只能产生几篇有利升迁的文章的资助。最应当资助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一个真实产品的研发、生产甚至推广过程。让他们成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当中国有了世界级的设计企业,这些公司自然会去探索有用的、新的高度。这比国家去扶持要好得多。国家如能集中财力扶持一些有潜力的企业,也将大大改善整个行业的融资状况。当然,这并不排斥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一些有用的项目,但评审环节最好有企业和市场的人士参加,也应尽量引用真正的“专家”,所谓专家,就是只知道那点东西的人。一味追求名气,其实会让那些并不专精此道的大学问家们疲于奔命而又十分为难。

综上所述,个人觉得至少对于电源

管理IC,本土企业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我们要做的,只是一些理性的改变和坚持。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个人认为制造业的冬天反而可能是本土IC企业的机会,因为制造业主们更用不起外国芯片了。所需要注意的只是控制放账的风险,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监督。对于我们和非本土公司的战争,没有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我们一直在发动进攻,只是进攻速度的问题。

我的父亲张为佐倾尽了一生的精力推动中国电力电子事业的建立和发展。50年前他开始的事业,而今我也做到了第20个年头。就象那个打赢了决赛还在问下一场的巴西球员加查林一样,电源管理已深入我的骨髓。我的合伙人张征说:“他们不理解你对这个行业的热爱”。爱之切则难免感情用事。前述的观点难免有不理智的方面,更可能是管锥之见,不妥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正。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19 2020-2025年中国XXXX 行业调研及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概述 (8) 第一节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报告简介 (8) 第二节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原则与方法 (9) 一、研究原则 (9) 二、研究方法 (10) 第三节研究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11) 一、重要性 (11) (一)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可预见性 (11) (二)有利于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12) (三)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12) (四)有利于促进企业整合资源 (12) 二、企业市场营销的意义 (12) (一)降低客户对市场价格的敏感度 (12) (二)强化企业竞争手段 (12) (三)加强市场壁垒的巩固 (13) (四)有利于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 (13) (五)有效提高市场绩效 (13) 三、小结 (13)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9-2020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5) 第一节电源管理芯片概述 (15) 一、电源芯片的作用和分类 (15) 二、应用领域 (16) 第二节我国电源管理芯片行业监管体制与政策法规 (16) 一、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16) 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16) 三、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18) 第三节2019-2020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9) 一、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情况 (19) (1)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2018年全球贸易额近4,000亿美元 (19) (2)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增长迅速,2019年行业规模达7,562.3亿元 (20) (3)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巨大,近年来国产品牌替代明显 (21) (4)中国集成电路行业中集成电路设计业占比最高,2019年占比40.51% (22) 二、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发展情况 (23) (1)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稳步发展 (23) (2)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快速增长 (24) (3)电源管理芯片下游领域市场空间较大 (25) 第四节2019-2020年我国电源管理芯片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25) 一、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情况 (25) (一)产业重心向中国大陆转移,优秀本土品牌有机会快速替代进口品牌 (25) (二)更贴近客户的设计和服务能力帮助优秀本土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26) 二、行业内的主要企业 (26)

电源管理芯片工作原理和应用 本文主要是关于电源管理芯片的相关介绍,并着重对电源管理芯片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电源管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Power Management Integrated Circuits),是在电子设备系统中担负起对电能的变换、分配、检测及其他电能管理的职责的芯片。主要负责识别CPU供电幅值,产生相应的短矩波,推动后级电路进行功率输出。常用电源管理芯片有HIP6301、IS6537、RT9237、ADP3168、KA7500、TL494等。 基本类型 主要电源管理芯片有的是双列直插芯片,而有的是表面贴装式封装,其中HIP630x系列芯片是比较经典的电源管理芯片,由著名芯片设计公司Intersil设计。它支持两/三/四相供电,支持VRM9.0规范,电压输出范围是1.1V-1.85V,能为0.025V的间隔调整输出,开关频率高达80KHz,具有电源大、纹波小、内阻小等特点,能精密调整CPU供电电压。 应用范围 电源管理芯片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发展电源管理芯片对于提高整机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对电源管理芯片的选择与系统的需求直接相关,而数字电源管理芯片的发展还需跨越成本难关。 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已是片刻也离不开电子设备。电源管理芯片在电子设备系统中担负起对电能的变换、分配、检测及其它电能管理的职责。电源管理芯片对电子系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其性能的优劣对整机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提高性能 所有电子设备都有电源,但是不同的系统对电源的要求不同。为了发挥电子系统的最佳性能,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电源管理方式。 首先,电子设备的核心是半导体芯片。而为了提高电路的密度,芯片的特征尺寸始终朝着减小的趋势发展,电场强度随距离的减小而线性增加,如果电源电压还是原来的5V,产生的电场强度足以把芯片击穿。所以,这样,电子系统对电源电压的要求就发生了变化,

Yuming电子知识系列 Power Management Power Management 电源管理 IC Yuming Sun Jul, 2011 Jul2011 yuming924@https://www.doczj.com/doc/e717844089.html,

CONTENTS 础知识 ?基础知识 ?LDO Regulator ?Switching Regulator (DC-DC) ?Charge Pump(电荷泵) Ch P ?W-LED Driver ?Voltage Reference (电压参考/基准源) Voltage Reference( ?Reset IC (Voltage Detector) ?MOSFET Driver ?PWM Controller

基础知识

Portable Device

便携电子产品常用电源

电力资源-电源管理IC-用电设备 IC :5、3.3、2.5、1.8、1.2、0.9V 等;电力用电电 源管马达:3、6、12V ;LED 灯背光;资源 设备理 IC LCD 屏:12、-5V ;AC Rectifier/PWM IC )AC :110、220V DC C t 升降压DC DC Ch P 等整流:PWM IC (3843或VIPER12)、开关电源DC 或电池 DC Converter :LDO 、升降压DC-DC 、Charge Pump 等。Reset IC 或电压检测:如808、809。电池管理:保护IC 、充电管理(4054Fuel Gauge 等。电池管理保护、充电管理)、g 等DC 或电池AC Inverter/逆变:for CCFL …… (比喻:电荷-水、电流-水流、电容-水桶、电压-水压。)

近5年来市场增速首次跌至20%以下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会涉及到电源|稳压器管理,而电源管理市场也直接受到电子整机产品产量的影响。近5年来,在下游电子产品整机产量高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从2003到2007年,市场复合增长率达到25%,然而2007年市场增长率仅为15%,5年首次跌至20%之下,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其市场增长开始明显放缓,赛迪顾问认为,直接的原因就是下游整机产量的增长率相对前几年有所减缓,在中国市场上,随着国际电子产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趋势的减缓,多种电子产品的产量增长率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下降,甚至部分产品产量有所下滑。产量的降低接造成了对上游芯片需求量的下降。此外,库存因素和电源管理芯片价格下降因素也是影响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主要因素。 产品种类众多,发展趋势多样化 为了应对不同的需求,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种类众多,而且从各种产品的市场份额来看,市场结构显得比较分散,份额最大的LDO也只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其次是DC-DC、Driver和PMU,市场份额均不到15%,其它产品的份额都在10%以下。从市场发展来看,LDO虽然是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上份额最大的产品,但由于参与竞争厂商较多,价格持续下降,因此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由于手机等便携产品的大量需求,PMU和电池管理芯片成为2007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两个产品。 随着电源管理芯片技术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Fabless芯片设计公司开始涉及该领域,尤其是台湾和中国内地厂商,近年来发展快速,已经在中低端电源管理管理芯片领域取得较大成功,然而这也造成中低端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虽然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国际领先厂商仍然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中低端领域的产品,新进入厂商已经开始影响到这些国际大厂,在很多中低端产品市场中,往往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争取客户。目前,由于价格的影响以及上游芯片生产材料价格的上涨,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持续压缩。 从产品的发展来看,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多样化,包括同时提供多个不同的供电电压趋势、数字电源管理趋势、产品设计周期缩短趋势、产品面积缩小趋势以及低成本趋势等等,然而最值得一提的仍然是集成化趋势,众

半导体芯片行业全梳理(附股) 去年开始,半导体芯片行业得到了资金的认可,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上市公司被持续爆炒。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是资源,堪比新经济的石油;5G是道路,决定信息的传输速度;芯片是核心,是数据分析的大脑。不管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影音娱乐、汽车数码,新产业的发展都要围绕这三个行业进行,所以大数据、5G 和半导体芯片是工业4.0的根基,是所有新兴行业的根本。今天聊半导体!长期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都是逆差,严重依赖国外进口,每年进口芯片超2000亿美元。2014年9月,千亿规模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以下简称“大基金”) 成立,扮演着产业扶持与财务投资的双重角色。目前大基金已成为11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东,而且大基金还将参与多家公司的增发而获得股权。大基金代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方向,其投资的上市公司值得投资者关注,下面梳理一下大基金持股A股公司情况。国科微:持股15.79%,二股东;三安光电、兆易创新、通富微电、北斗星通:持股超10%;长电科技:9.54%晶方科技:9.32%北方华创:7.5%长川科技:7.5%纳斯达:4.29%同时,大基金将参与长电科技、通富微电、万盛股份、景嘉微、雅克科技、耐威科技的增发,增发完成后,大基金持股情况如下:长电科技:19%通富微电:15.7%

万盛股份:7.41%雅克科技:5.73%此外大基金还投资了华天科技的子公司,入股士兰微生产线,与巨化股份合作发展电子化学材料。大基金加持的A股公司可以重点关注,但半导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行业,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半导体分为四类产品,分别是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和传感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到2,753 亿美元,占半导体市场的81%,所以有时大家会把半导体行业跟集成电路混为一谈。从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来看:半导体产业链上中下游全梳理:上游:IC设计、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一、IC设计重点关注:兆易创新:国内存储器及MCU 芯片产业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存储芯片是国家战略支持的IC细分方向。大基金战略入股,公司将成为国家存储器战略落地的产业平台之一。韦尔股份:模拟芯片龙头。公司是国内鲜有的同时具备强大半导体设计和IC分销实力的公司,业务模式独特。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分立器件、电源管理IC 等半导体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车载电子、安防、网络通信、家用电器等领域。国科微: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长期致力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研发及销售。在广播电视芯片市场,公司长期保持直播卫星市场的龙头地位,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弘信电子:高速成长的国内柔性印制电路板(FPC)龙头。公司当前主营FPC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等业务,

一、功能概述 低启动电流和工作电流 内置前沿消隐(LEB) 内置峰值电流补偿和同步斜坡补偿 内置抖频功能可以降低EMI 逐周期限制电流 空载或轻载时降频和跳周期工作模式 异常过流保护 过压、欠压、开环、过载、过温、输出短路等保护; 二、特性描述 TM5101是一款高集成度、高性能的PWM 的电流型开关电源控制器。适用于充电器、电源适配器等各类小功率的开关电源。采用DIP8和SO-8封装,完善的保护功能,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待机功率低,符合“能源之星”等待机功耗标准要求。 三、典型应用

四、产品封装形式及引脚功能 采用SOP-8和DIP-8封装 管脚序号 名称 功能描述 1 FB 电压反馈引脚,通过连接光耦到地来调整占控比。 2、6、7 NC 空脚。 3 VDD 电源供电输入脚 4 GATE 驱动输出脚,外接MOSFET 5 CS 电流检测引脚(MOS 源极),外接电阻来检测MOS 电流 8 GND 接地引脚 GND CS NC NC VDD FB NC

五、内部框图 六、极限参数及推荐值 注意:极限参数是定义芯片的工作的极限值,超过这些工作条件时将会使电路功能失常,甚至造 成损坏,因此,实际的应用中必须低于推荐值。 符号参数推荐值极限值单位 V DD供电电压10~23 30 V V FB FB引脚输入电压0~5.5 -0.3~ 7.0 V V CS CS引脚输入电压-0.3 ~ 5.0 V θJC热阻(结点到外壳) 82.5 °C/W T J工作结点温度-40 ~ +150 °C T STG 存储温度范围-40~ +150 °C °C +130 -40~ T A工作环境温度 -20~+80 T L焊接温度(10秒) 260 °C 人体模式, JESD22-A114 2.0 ESD 抗静电能力 kV 机器模式, JESD22-A115 0.2

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现状与趋势 近5年来市场增速首次跌至20%以下 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会涉及到电源|稳压器管理,而电源管理市场也直接受到电子整机产品产量的影响。近5年来,在下游电子产品整机产量高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从2003到2007年,市场复合增长率达到25%,然而2007年市场增长率仅为15%,5年来首次跌至20%之下,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其市场增长开始明显放缓,赛迪顾问认为,直接的原因就是下游整机产量的增长率相对前几年有所减缓,在中国市场上,随着国际电子产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趋势的减缓,多种电子产品的产量增长率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下降,甚至部分产品产量有所下滑。产量的降低直接造成了对上游芯片需求量的下降。此外,库存因素和电源管理芯片价格下降因素也是影响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主要因素。 产品种类众多,发展趋势多样化 为了应对不同的需求,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种类众多,而且从各种产品的市场份额来看,市场结构显得比较分散,份额最大的LDO也只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其次是DC-DC、Driver和PMU,市场份额均不到15%,其它产品的份额都在10%以下。从市场发展来看,LDO虽然是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上份额最大的产品,但由于参与竞争厂商较多,价格持续下降,因此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由于手机等便携产品的大量需求,PMU和电池管理芯片成为2007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两个产品。 随着电源管理芯片技术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Fabless(芯片设计公司)开始涉及该领域,尤其是台湾和中国内地厂商,近年来发展快速,已经在中低端电源管理管理芯片领域取得较大成功,然而这也造成中低端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虽然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国际领先厂商仍然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中低端领域的产品,新进入厂商已经开始影响到这些国际大厂,在很多中低端产品市场中,往往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争取客户。目前,由于价格的影响以及上游芯片生产材料价格的上涨,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持续压缩。 从产品的发展来看,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多样化,包括同时提供多个不同的供电电压趋势、数字电源管理趋势、产品设计周期缩短趋势、产品面积缩小趋势以及低成本趋势等等,然而最值得一提的仍然是集成化趋势,众所周之,集成化是半导体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电源管理芯片也不例外,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PMU产品,已经在手机等多种产品中广泛应用,一个PMU可能集成了多个LDO和DC-DC等产品,能够实现多种电源管理管理,是集成化趋势最明显的例子。此外,随着各种芯片产品功能的集成度不断提高,很多芯片产品内部集成了电源管理功能,这样系统厂商就可以不必在外围搭配相应的电源管理芯片。然而,集成化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一个PMU往往只能针对某类应用,甚至某个产品,从某个角度来说有些类似ASSP(专用标准产品),其扩展应用性不如分离解决方案,而且分离解决方案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电源管理芯片,可以达到最高的能效,由于分离和集成各有优势,因此,集成化和分离的解决方案将会一直长期存在。 通信、网络和计算机仍然是主要应用领域 消费、网络通信和计算机一直是电源管理芯片市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三大领域依然占据了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从发展速度来看,计算机领域是2007年增长速度最慢的领域,整机产量的下降是直接原因,虽然笔记本电脑依然保持了高增长率,但是,其它产品增长率都有较大程度的放缓,有的产品产量甚至出现下滑。2007年市场最大的亮点在于汽车电子类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取得了超过40%的高增长率,虽然电源管理芯片市场2007年的发展有所减缓,但是在各种汽车电子整机产量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该领域的电源管理芯片市场持续了近年来的高增长率。然而还应该看到的是,用于汽车电子领域的电源管理芯片所占的份额较小,其高速增长无法带动电源管理芯片整体市场的增长。 从未来的应用趋势看,汽车电子领域将是未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但增长速度将会逐渐减缓,其它领域则会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速度,而三大领域中网络通信领域将会随着各种网络应用的不断升级而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

电源管理芯片引脚定义 1、VCC 电源管理芯片供电 2、VDD 门驱动器供电电压输入或初级控制信号供电源 3、VID-4 CPU与CPU供电管理芯片VID信号连接引脚,主要指示芯片的输出信号,使两个场管输出正确的工作电压。 4、RUN SD SHDN EN 不同芯片的开始工作引脚。 5、PGOOD PG cpu内核供电电路正常工作信号输出。 6、VTTGOOD cpu外核供电正常信号输出。 7、UGATE 高端场管的控制信号。 8、LGATE 低端场管的控制信号。 9、PHASE 相电压引脚连接过压保护端。 10、VSEN 电压检测引脚。 11、FB 电流反馈输入即检测电流输出的大小。 12、COMP 电流补偿控制引脚。 13、DRIVE cpu外核场管驱动信号输出。 14、OCSET 12v供电电路过流保护输入端。 15、BOOT 次级驱动信号器过流保护输入端。 16、VIN cpu外核供电转换电路供电来源芯片连接引脚。 17、VOUT cpu外核供电电路输出端与芯片连接。 18、SS 芯片启动延时控制端,一般接电容。 19、AGND GND PGND 模拟地地线电源地 20、FAULT 过耗指示器输出,为其损耗功率:如温度超过135度时高电平转到低电平指示该芯片过耗。 21、SET 调整电流限制输入。

22、SKIP 静音控制,接地为低噪声。 23、TON 计时选择控制输入。 24、REF 基准电压输出。 25、OVP 过压保护控制输入脚,接地为正常操作和具有过压保护功能,连VCC丧失过压保护功能。 26、FBS 电压输出远端反馈感应输入。 27、STEER 逻辑控制第二反馈输入。 28、TIME/ON 5 双重用途时电容和开或关控制输入 29、RESET 复位输出V1-0v跳变,低电平时复位。 30、SEQ 选择PWM电源电平轮换器的次序:SEQ接地时 5v输出在3.3v之前。SEQ接REF上,3.3v 5v各自独立。SEQ接v1上时 3.3v输出在5v之前。 31、RT 定时电阻。 32、CT 定时电容。 33、ILIM 电流限制门限调整。 34、SYNC 振荡器同步和频率选择,150Khz操作时,sync连接到GND, 300Khz时连接到REF上,用0-5v驱使sync 使频率在340-195Khz. 35、VIN 电压输入 36、VREFEN 参考电压 37、VOUT 电压输出 38、VCNTL 供电

MTK CPU的芯片资料概述,MT6516还是算比较强的2011-02-18 15:36联发科技是全球IC 设计领导厂商,专注于无线通讯及数位媒体等技术领域。本公司提供的晶片整合系统解决方案,包含无线通讯、高解析度电视、光储存、DVD及蓝光等相关产品,市场上均居领导地位。联发科技成立于1997 年,已在台湾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股票代号为2454。公司总部设于台湾,并设有销售及研发团队于中国大陆、新加坡、印度、美国、日本、韩国、丹麦及英国。} 产品介绍: 手机基频晶片组Baseband MT Series MT6223,MT6225,MT6226,MT6226M,MT6227,MT6228,MT6229,MT6230,MT6235,MT6238, MT6239(往下看就知道这款是什么了),MT6253,MT6268,MT6516 资料② MTK过往各型号的探究与对比(资料源于网络) MTK平台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概念,是基础Nucleus OS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同样的MTK 平台的手机,却会有不同的功能,速度也会不一样,所支持的软件也会不一样,这一切都是因为芯片组的原因。可以用WM系统来对比,WM相当于MTK,经常刷ROM的都应该知道WMROM的内核版本,比如23001,23004,23009之类的,因此MTK里的芯片组6227,6229,6235就类似于WM里的内核版本(只是举例,其实是有区别的)。 由于手机所采用的MTK芯片的不同,产生手机功能上的差异。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手机的版本号呢?只要直接在你的手机键盘上输入*#66*#这几个字符(各机型有所不同),如果是MTK平台的手机,就会进入手机的工程界面。这时候我们在“VERSION”也就是“版本信息”这个栏目,往下翻动,点击“BB CHIP”这一项,就会显示出主板的芯片型号。 从大的方面来说,MTK的芯片组有三种: 第一种是电源芯片。目前MTK有两种电源芯片,分别是MT6305和MT6318。 第二种是射频芯片。目前所有MTK机型的射频芯片,都是使用MT6129和MT6139芯片来实现信号接收和发射。 第三种是CPU芯片,也叫做主控芯片。而我们通常所说的MTK的芯片,指的就是CPU芯片。 MT6205、MT6217、MT6218、MT6219、MT6225、MT6226、MT6227、MT6228均为基带芯片,所以芯片均采用ARM7的核。 MTK的前期CPU,如6205、6217、6218、6219等FLASH资料没有加密,后期的CPU如6223、6225、6226BA、6228、6230等都是加密的FLASH资料。在这里,资料加密的意思就是同型号的手机互相不兼容。这些芯片组也是由一开始的粗简,一步步走向成熟甚至出色: MT6205为MTK最早的芯片方案,只支持GSM的基本功能,不支持GPRS、W AP、MP3等功能。这个时候的MTK仅仅只是手机而已,没有任何第三方的扩展。 MT6218慢慢发展,在MT6205基础上增加GPRS、WAP、MP3等一些基本的娱乐功能。MT6217为MT6218的低成本方案,与MT6128针脚也完全相容,只是软件不同而已,另外MT6217支持16bit数据。

电源管理芯片引脚定义 1 VCC 电源管理芯片供电 2 VDD 门驱动器供电电压输入或初级控制信号供电源 3 VID0- 4 CPU与cpu供电管理芯片VID信号连接引脚,主要指示芯片的输出信号, 使两个场管输出正确的工作电压。 4 RUN SD SHDN EN 不同芯片的开始工作引脚 5 PGOOD PG cpu内核供电电路正常工作信号输出 6 VTTGOOD cpu外核供电正常信号输出 7 UGATE 高端场管的控制信号 8 LGATE 低端场管的控制信号 9 PHASE 相电压引脚连接过压保护端 10 VSEN 电压检测引脚 11 FB 电流反馈输入即检测电流输出的大小 12 COMP 电流补偿控制引脚 13 DRIVE cpu 外核场管驱动信号输出 14 OCSET 12v供电电路过流保护输入端 15 BOOT 次级驱动信号器过流保护输入端 16 VIN cpu外核供电转换电路供电来源芯片连接引脚 17 VOUT cpu外核供电电路输出端与芯片连接 18 SS 芯片启动延时控制端,一般接电容 19 AGND GND PGND 模拟地地电源地 20 FAULT 过耗指示器输出,为其损耗功率:如温度超过135.c时由高电平转到低电平指示该芯片过耗. 21 SET 调整电流限制输入 22 SKIP 静音控制,接地为低噪声 23 TON 计时选择控制输入 24 REF 基准电压输出 25 OVP 过压保护控制输入脚,接地为正常操作和具有过压保护功能,连vcc丧失过压保护功能。 26 FBS 电压输出远端反馈感应输入 27 STEER 逻辑控制第二反馈输入 28 TIME/ON 5 双重用途定时电容和开或关控制输入 29 RESET 复位输出vl-0v跳变,低电平时复位 30 SEQ 选择pwm电源电平转换器的次序 SEQ接地时5v输出在3.3v之前 SEQ 接REF上,3.3v 5v 各自独立 SEQ 接vl上时 3.3v输出在5v之前 31 RT 定时电阻 32 CT 定时电容 33 ILIM 电流限制门限调整 34 SYNC 振荡器同步和频率选择,150khz操作时,sync连接到gnd 300khz时 连接到ref上,用0-5v驱使sync 使频率在340-195khz

DC/DC和LDO的区别 LDO :LOW DROPOUT VOLTAGE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故名思意,为线性的稳压器,仅能使用在降压应用中。也就是输出电压必需小于输入电压。 优点:稳定性好,负载响应快。输出纹波小 缺点:效率低,输入输出的电压差不能太大。负载不能太大,目前最大的LDO 为5A(但要保证5A的输出还有很多的限制条件) DC/DC:直流电压转直流电压。严格来讲,LDO也是DC/DC的一种,但目前DC/DC多指开关电源。 具有很多种拓朴结构,如BUCK,BOOST。等。。 优点:效率高,输入电压范围较宽。 缺点:负载响应比LDO差,输出纹波比LDO大。 DC / DC 和LDO的区别是什么? DC/DC 转换器一般由控制芯片,电杆线圈,二极管,三极管,电容构成。DC/DC 转换器为转变输入电压后有效输出固定电压的电压转换器。DC/DC转换器分为三类:升压型DC/DC转换器、降压型DC/DC转换器以及升降压型DC/DC转换器。根据需求可采用三类控制。PWM控制型效率高并具有良好的输出电压纹波和噪声。PFM控制型即使长时间使用,尤其小负载时具有耗电小的优点。PWM/PFM转换型小负载时实行PFM控制,且在重负载时自动转换到PWM控制。目前DC-DC转换器广泛应用于手机、MP3、数码相机、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等产品中。 LDO是low dropout voltage regulator的缩写,整流器. DC-DC,其实内部是先把DC直流电源转变为交流电电源AC。通常是一种自激震荡电路,所以外面需要电感等分立元件。 然后在输出端再通过积分滤波,又回到DC电源。由于产生AC电源,所以可以很轻松的进行升压跟降压。两次转换,必然会产生损耗,这就是大家都在努力研究的如何提高DC-DC效率的问题。 1.DCtoDC包括boost(升压)、buck(降压)、Boost/buck(升/降压)和反相结构,具有高效率、高输出电流、低静态电流等特点,随着集成度的提高,许多新型DC-DC 转换器的外围电路仅需电感和滤波电容;但该类电源控制器的输出纹波和开关噪声较大、成本相对较高。 2.LDO: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突出优点是具有最低的成本,最低的噪声和最低的静态电流。它的外围器件也很少,通常只有一两个旁路电容。新型LDO可达到以下指标:30μV 输出噪声、60dB PSRR、6μA 静态电流及100mV 的压差。LDO 线性稳压器能够实现这些特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调整管采用了P 沟道场效应管,而不是通常线性稳压器中的PNP 晶体管。P 沟道的场效应管不需要基极电流驱动,所以大大降低了器件本身的电源电流;另一方面,在采用PNP 管的结构中,为了防止PNP 晶体管进入饱和状态降低输出能力,必须保证较大的输入

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发展趋势 2012-03-30 近5年来市场增速首次跌至20%以下 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会涉及到电源|稳压器管理,而电源管理市场也直接受到 电子整机产品产量的影响。近5年来,在下游电子产品整机产量高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从2003到2007年,市场复合增长率达到25%,然而2007年市场增长率仅为15%,5年来首次跌至20%之下,在 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其市场增长开始明显放缓,赛迪顾问认为,直接的原因就是下游整机产量的增长率相对前几年有所减缓,在中国市场上,随着国际电子产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趋势的减缓,多种电子产品的产量增长率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下降,甚至部分产品产量有所下滑。产量的降低直接造成了对上游芯片需求量的下降。此外,库存因素和电源管理芯片价格下降因素也是影响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主要因素。 产品种类众多,发展趋势多样化 为了应对不同的需求,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种类众多,而且从各种产品的市场份额来看,市场结构显得比较分散,份额最大的LDO也只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其次是DC-DC、Driver和PMU,市场份额均不到15%,其它产品的份额都在10%以下。从市场发展来看,LDO虽然是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上份额最大的产品,但由于参与竞争厂商较多,价格持续下降,因此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由于手机等便携产品的大量需求,PMU和电池管理芯片成为2007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 上增长最快的两个产品。 随着电源管理芯片技术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Fabless(芯片设计公司)开始涉及该领域,尤其是台湾和中国内地厂商,近年来发展快速,已经在中低端电源管理管理芯片领域取得较大成功,然而这也造成中低端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虽然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国际领先厂商仍然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中低端领域的产品,新进入厂商已经开始影响到这些国际大厂,在很多中低端产品市场中,往往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争取客户。目前,由于价格的影响以及上游芯片生产材料价格的上涨,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持续压缩。 从产品的发展来看,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多样化,包括同时提供多个不同的供电电压趋势、数字电源管理趋势、产品设计周期缩短趋势、产品面积缩小趋势以及低成本趋势等等,然而最值得一提的仍然是集成化趋势,众所周之,集成化是半导体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电源管理芯片也不例外,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PMU产品,已经在手机等多种产品中广泛应用,一个PMU可能集成了多个LDO和DC-DC等产品,能够实现多种电源管理管理,是集成化趋势最明显的例子。此外,随着各种芯片产品功能的集成度不断提高,很多芯片产品内部集成了电源管理功能,这样系统厂商就可以不必在外围搭配相应的电源管理芯片。

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现状与趋势 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现状与趋势 ? ???近5年来市场增速首次跌至20%以下 ? 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会涉及到电源|稳压器管理,而电源管理电源管理市场也直接受到电子整机产品产量的影响。近5年来,在下游电子产品整机产量高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电源管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从2003到2007年,市场复合增长率达到25%,然而2007年市场增长率仅为15%,5年来首次跌至20%之下,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其市场增长开始明显放缓,赛迪赛迪顾问认为,直接的原因就是下游整机产量的增长率相对前几年有所减缓,在中国市场上,随着国际电子产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趋势的减缓,多种电子产品的产量增长率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下降,甚至部分产品产量有所下滑。产量的降低直接造成了对上游芯片需求量的下降。此外,库存因素和电源管理芯片价格下降因素也是影响中国电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芯片市场的主要因素图1 2003-2007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及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08,01 产品种类众多,发展趋势多样化 ? 为了应对不同的需求,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种类众多,而且从各种产品

的市场份额来看,市场结构显得比较分散,份额最大的LDO也只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其次是DC-DC、Driver和PMU,市场份额均不到15%,其它产品的份额都在10%以下。从市场发展来看,LDO虽然是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上份额最大的产品,但由于参与竞争厂商较多,价格持续下降,因此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由于手机等便携产品的大量需求,PMU和电池管理芯片成为2007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两个产品。图22007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08,01 随着电源管理芯片技术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Fabless(芯片设计公司)开始涉及该领域,尤其是台湾和中国内地厂商,近年来发展快速,已经在中低端电源管理管理芯片领域取得较大成功,然而这也造成中低端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虽然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国际领先厂商仍然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中低端领域的产品,新进入厂商已经开始影响到这些国际大厂,在很多中低端产品市场中,往往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争取客户。目前,由于价格的影响以及上游芯片生产材料价格的上涨,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持续压缩。 从产品的发展来看,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多样化,包括同时提供多个不同的供电电压趋势、数字电源管理趋势、产品设计周期缩短趋势、产品面积缩小趋势以及低成本趋势等等,然而最值得一提的仍然是集成化趋势,众所周之,集成化是半导体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电源管理芯片也不例外,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PMU产品,已经在手机等多种产品中广泛应用,一个PMU可能集成了多个LDO和DC-DC等产

中国电源管理IC发展之路 本期专家:张翌博士 我的父母都是大陆培养的第一届半导体毕业生。与王阳元院士、中国半导体协会的俞忠瑜理事长等是同班同学。我在孩童期间就曾有幸见识过王守武、王守觉等院士的风采,也深为这些大师的学养和谦虚的精神所折服。有这些让我高山仰止的前辈在,本无能力也无胆量来谈论方向性的问题。只是近日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平日闲聊,实实在在感受到本土的集成电路设计圈子中的一种悲观、迷茫、甚至绝望的气氛。不觉想说说自己的一管之见。由于个人从未接触过电力电子或电源管理之外的课题,所述也仅限电源管理IC (以下简称PIC) 的范畴。 中国的IC设计业曾经经历了几家公司冲上纳斯达克前后的小小辉煌,恰似台儿庄之后速胜论的抬头。随后我们听到的仿佛都是坏消息:IC价格下降、人员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税率优惠不再、次级危机影响消费需求等等。偶尔几个敢于投资IC的人都灰头土脸地转去了传统产业,随即有了"宠儿变弃儿"的慨叹。曾经豪情万丈的海归精英们拉到了以前他们看不起的小钱竟成了极值得庆祝的事情。于是微利论、生死年论、回归论充斥。这又极似当年亡国论的兴盛。自觉造成IC设计业移往大陆的基本动因并未改变,只是经历了数年50%以上的高成长后积累的不成熟的因素开始发酵。恰似抗战的前途是光明的,暂时的挫折促使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更平和的心态思考持久的战法。大浪淘沙其实更有利于以后的健康发展。 从全球电源管理IC的市场的份额来看,我们长远的主要对手还主要是欧美公司。要明白我们为什么会赢取最后的胜利,首先要了解欧美公司为什么会输。本人有幸在Semtech公司参与了主机板电源IC线的管理,有着切身的感受。Semtech的主机板电源IC线曾经拥有30%全球的市场,有超过一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当时只有Intersil是主要对手。随后以立錡为代表的台湾电源管理IC 开始崛起。台湾公司开始只会作CPU以外的供电IC,且产品性能很一般。但我们还是很快感到了威胁。作为美国公司,我们在台湾的FAE(应用支持工程师)必须英文、技术和沟通能力都极强,由于这样的人才有限,全台20多个大客户,我们仅有两个FAE。而立錡在华硕一家就放了两个。果然,优异的服务和在台湾无孔不入的上下游关系很快使台湾本土的企业发展起来。后来台湾公司不仅做得出,由于天天和他们的客户在一起,立錡甚至还改进了我们产品的定义。当一群服务比你好、价钱比你便宜、甚至东西都有独特优点的本土对手兴起后,美国人看到的是一颗曾经卖$2.5美金的驱动芯片沦落到$0.1!作为一个曾经将Semtech股票推高了64倍的功勋产品线,在CEO获知毛利已跌至47%以后就断然决定放弃了。一般的欧美公司要不停地扬弃自己去获取高额利润。我在美国亲历了国际整流器公司(IR)从1991年开始的淘汰可控硅专家、补充MOSFET人员的兑变过程。而现在的IR已经几乎变成一个IC公司了。 MTK的蔡明介董事长有一个著名的S型市场理论。也就是避开市场的起步阶段,只在产品上量前进入。美国的商学院流行一种L-shape市场理论。就是说产品开始利润和价格都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逐渐上升,利润和价格都下降,直到该产品被淘汰为止。2007年初,华为要求岭芯的前身拷贝一颗台湾某著名公司的芯片,这颗IC是给DDR2供电的电源芯片。当我们拿到了规格书后,发现这几乎是照搬了我在2002年给Intel定义的一颗,当时由于Intel不能接受单一供应商,Semtech将定义告诉了 On-semi,所以我们只知道On-semi在后面六个月抄,不知台湾那家是何时开始抄的。世事无常,有趣的是有人要我们抄一颗我自己定义的东西。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时的价格是$0.8,到华为来寻求替代时,售价只有$0.11。而Semtech作为一个Fabless 公司,我记得当时的成本也就在$0.09左右。这正是本土IC公司的现实。没有哪家系统公司会在它毛利很高时愿意把宝押在本土IC公司上,多半是系统厂商的成本支持不住了才来寻求Cost-down。现在许多电源IC公司都是设计人员创办的,很多甚至不是电源IC圈子里的人,因此做什么多半是看哪个产品在中国的量大。须知产品的需求往往发端于欧美,象一个浪一样,随后涌到韩日、台湾,当这个浪涌到大陆时,量确实很大,但产品周期也快结束了。就如同2007年再去作DDR2(DDR3已经起来了),就算2008年就做出来,你会发现没有量就赚不到钱了。很多人知道在美信有70%毛利时,有近30%来源于生产环节。要想在本土立于不败之地,必需结合生产环节,这样当别的Fabless无以为继时,你还有20-30%利润空间。岭芯的团队之所以要和贝岭和华虹集团合作,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这两年的最大收获远不是区区一亿多的营业额,而是结合华虹四、六、八寸线的特点,建立起来的电源IC的基本模块。只有当每一个建筑单元都有很好的性价比时,最后的IC才能保证提供给客户最好的性价比。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欧美公司有两大致命伤:第一是高额的人员开销不利于做技术上已经成熟的电源管理IC。即使不计算公司上层的股权等收入,一般人员费用也远非大陆可比。我曾经参与编写了一个50人部门的预算,经过裁剪,最后还是有$14M!这其中,应该只有两三个人是真正值得付美国工资的人。对比一下MPS(或AATI)和Richtek的产值和利润就不难看出。欧美公司可以保持亚洲公司类似的产值增长,但却很难保持净利润的同步增长。今年是第一次全球前十大电源管理IC公司的总产值有所

2019年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9月

目录 一、电源管理IC是模拟芯片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应用广泛 (4) 二、电源管理IC发展趋势:需求多元化,前景看好 (6) 1、通信市场:最主要的电源管理IC市场 (9) 2、消费电子市场:有望持续受益TWS耳机推广 (12) 3、AIoT市场:电源管理芯片有望受益于设备数量的大幅增长 (15) 4、汽车市场:电动汽车是主要的驱动力 (17)

电源管理IC是模拟芯片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模拟芯片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电源管理IC、信号链IC和数模转换器。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以出货量计算的话,2019年电源管理模拟器件预计将占IC总量的21%,排名所有种类的IC的第一名,出货量预计为639.69亿颗,预计将超过排名第二和第三名类别出货量的总和。 电源管理芯片在电子产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手机为例,由于每个模块需要的工作电压不同,电池直接供电的电压无法满足各个模块的需求,所以采用电源管理芯片调节电压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源管理芯片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和设备中,应用广泛。电源管理芯片主要应用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等领域,此外,汽车电子领域虽然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 看好电源管理芯片未来在通信、消费电子、AIoT以及汽车电子等领域全新应用驱动下的成长动能: 1. 通信市场:最主要的电源管理IC市场。通信市场主要分为智能手机市场和通信基站市场。智能手机方面,我们认为将有两个因素驱动手机电源管理IC市场的发展:手机出货量的增长以及单部手机电源管理IC数量的增长;而基站方面,受益于5G基站数量的大幅增长以及单个基站通道数增加等因素驱动,电源管理IC市场空间广阔。 2. 消费电子市场:有望持续受益TWS耳机推广。消费电子市场是电源管理芯片的主要市场之一,随着近年来采用蓝牙技术的TWS

2009上半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现状与趋势 根据CSIA的初步统计,2009年上半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销售额为139.2亿元,与2008年同期的161.3亿元销售额相比下滑13.7%,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首次出现大幅下滑,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和行业不景气的双重影响之后,2009年上半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遭受了更为直接的下游整机产品产量大幅下滑的打击。 受金融危机和行业不景气影响,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首次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在3G拉动下网络通信类降幅最小。 2009年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及全球电子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规模继续大幅缩减,使得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遭受沉重打击,如果说前几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只是受到下游电子制造业整机产品产量增速下降的影响的话,那么2009年上半年,则直接遭受了多数下游电子产品产量大幅下滑的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的台式机、打印机、DC、DV、手机和DVD等诸多电子产品的产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此外,在需求明显下降的环境下,电源管理芯片提供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2009年上半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发展速度。 目前的电源管理芯片市场有八成以上是被IDM厂商所占据,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没有改变,仍然是国外厂商占统治地位,而且这些厂商全部都属于IDM企业,包括TI、NS、飞兆半导体公司、安森美、ST、Maxim及凌力尔特等,这些国外厂商仍然在市场和技术上都占有较大优势。但是2009年上半年这些国际厂商也遭受了巨大打击,从财务报表来看,截止到一季度,TI的模拟业务同比下滑36%,NS销售额同比下滑39%, ST销售额同比下滑33%,安森美表现较好,但销售额同比也下滑超过10%。由此可以看出2009年上半年国际领先的电源管理芯片厂商几乎全部出现了业务大幅下滑的局面。

2020年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1月

目录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5) 1、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5)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6) 二、行业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8) 1、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情况 (8) (1)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2018年全球贸易额近4,000亿美元 (9) (2)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增长迅速,2018年行业规模达6,532亿元 (10) (3)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巨大,近年来国产品牌替代明显 (10) (4)中国集成电路行业中集成电路设计业占比最高,2018年占比38.57% (11) 2、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发展情况 (13) (1)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稳步发展 (13) (2)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快速增长 (13) (3)电源管理芯片下游领域市场空间较大 (14) ①智能家电市场 (14) ②标准电源市场 (15) ③移动数码市场 (16) ④工业驱动市场 (17) 3、行业技术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18) (1)高效低耗化 (18) (2)集成化 (19) (3)内核数字化 (19) (4)智能化 (20) 三、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情况 (21) 1、产业重心向中国大陆转移,优秀本土品牌有机会快速替代进口品牌 (21)

2、更贴近客户的设计和服务能力帮助优秀本土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21) 四、行业主要企业情况 (22) 1、德州仪器(TI) (22) 2、MPS (22) 3、PI (23) 4、矽力 (23) 5、昂宝电子 (24) 6、士兰微 (24) 7、上海贝岭 (24) 8、富满电子 (25) 9、圣邦股份 (25) 10、晶丰明源 (25) 五、行业发展态势、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26) 1、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驱动产业繁荣发展 (26) 2、电源管理芯片下游应用领域需求扩大 (26) 3、国内电源管理芯片进口替代效应增强 (27) 4、晶圆制造的关键设备和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 (27) 5、单一企业规模均较小,尚未形成领军企业 (28) 6、未形成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高端复合型人才紧缺 (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