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利益的维护

公共利益的维护

八年级思想品德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

判断并改错:

?1、公共场所是人们交往互动的公共生活空间,它一般属于某个特定的集团,只有特定集团内部人员才可以出入、停留和使用。

?(×)?2、居民住宅不属于公共场所。

?(√ )?3、国有企业是公共设施的主要提供者、管理者。

?(×)?4、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与个人无关。

?(×)?5、公共利益与穷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对于富人而言,有无公共利益关系不大。

牧羊人和草地:

?一百亩草地,四个牧羊人,管理者将草地

分为五份,四个牧羊人各一份,第五份为公共场地。结果,四份个人的草地都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和利用,而公共草地却由于过度放牧而严重退化。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对于公共草地应该怎么办?

?同学们能不能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所以:

?公共利益需要维护,否则就会被彻底破坏。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

1、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什么是社会组织?

现代社会以组织化的方式进行管理与运行。学校、企业、政府等都是特定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包括:

?政府

?非政府组织

?其他社会组织

体验:

你了解的政府机构有哪些?

?县政府、乡政府、教育局、卫生局等。

政府的职责:

政府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与维护者,政府只有维护了公共利益,才能从根本上

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公共利益实现得越多,说明政府的执政水平越高,国家和社

会就越文明、越进步。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政府可以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种资源,采取有力措施,维护人民的利益。

举出一个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例子。

冰冻天气使电网联结的多条线路倒杆断线,电力严重不足,使大量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受到严重影响。

公共利益概念及法律界定

公共利益概念及法律界定 公共利益长期以来作为政治、法律领域所争论的核心概念,它往往被 视为权力正当性的来源、行为价值判断的基础、法律保护的目标,而 被人们所广泛引用和信仰。不过,公共利益究竟是什么却一直缺乏明确、一致的观点,它被形容为一个空瓶子,在不同的时期承载着不同 的内容;它的边界和内涵可谓人言人殊,角度不同而见解各异;它更 被视为一个虚空的概念,即没有人相信公共利益的存有,除非它符合 自己的利益。正是因为公共利益的抽象、动态和不确定,使得公共利 益的法律界定成为学界与实务界所争论的一个难点、焦点问题。 不过,目前法学界对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研究多倾向于叙事宏大的价 值分析和逻辑判断,法律实务中的界定角度也往往侧重于定性分析和 规范界定,忽视了对公共利益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界定,这使得公共利 益法律界定的制度设计与运行既缺乏一定合理性,又难以提供一个具 有操作性的立法和司法标淮。 因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体现着对稀缺资源的权属划分,其界定的过 程反映着行为主体的动态博弈,因而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研究不仅需 要概念辨析和价值判断的宏观、静态、定性研究,更加需要进行利益 衡量、行为抉择的微观、动态、定量分析。正如著名公共政策研究学 者休斯所言,"相对于含糊不清的公共行政理论来说,经济学理论是精 确的,具有可预测性的,经验主义的,并且是建立在解释人们如何行 动的激励理论之上的"。据此,本文尝试以法律经济学作为主要分析工 具来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加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为什么要对公共利益进行法律界定 (一)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现状 尽管公共利益一词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众多法律规 范开宗明义地阐明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因为现行法律对公共 利益缺乏清晰界定,使得对公共利益的合法界定成本高昂,障碍众多,

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

论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摘要:作者从分析公共政策的本质出发,提出必须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同时对何谓公共利益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分析了政府利益对公共利益的影响。最后认为要有效地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必须建立有效政府,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间的关系,强化组织建设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等。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利益 一、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公共利益取向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从其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换言之,“一项政策的实质在于通过那项政策不让一部分人享有某些东西而允许另一部分人占有它们”。这一定义突出了3个思想:1.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2.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3.分配的影响力具有权威性。很显然,这种理解是从政治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这里关于“价值”的理解是最宽泛的,它包括了一切有用的资源。但由于“价值”这一概念本身就是比较含糊的,因此“为免于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即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对于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问题,一般有三种观点:第一是公共利益取向,即认为公共政策应代表公共利益;第二是团体利益取向,即认为公共政策是各个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第三则是个人利益取向。 那么公共政策究竟应该致力于哪种利益呢?安德森认为,“政府的任务就在于增进和服务公共利益”。凯尔曼也指出:“政府的功能之一,就是用公共精神教育人,更多地发挥人的主动性,使公共精神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占优势。”有人认为公共政策过程,就是政府针对从利益觉醒到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从利益差距的扩大到新的利益矛盾的产生,不断来调整现实利益关系,实现公平分配以及努力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还有人认为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制度规范,公共政策的存在象其他一切构成相互依存社会关系的公共规范一样,其对社会的凝聚和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有赖于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如果说政策是联结

论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法

论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法 符启林罗晋京 点击:231 【文章编号】CEL10936 【摘要】社会公共利益是比较重要但又很难定义的概念,实践中不乏有借用“社会公共利益”之名侵犯其他利益的事例。经济法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是经济法理论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试从利益的定义及分类、法律与利益的关系、实体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等方面来探讨社会公共利益与经济法的关系问题,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含义、经济法与公益诉讼的关系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法;公益诉讼【正文】 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利益是现代社会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目前法学理论界对此研究并不多,给司法实践也带来不少问题,本文仅从经济法的角度对此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引起学界的更多重视。 一、社会公共利益的内涵 利益,通俗地说即好处,如集体利益、个人利益[1]。也有学者指出,所谓利益,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中人的行为驱动力是人的各种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与对需要满足的欲求相结合,便构成了人们的利益[2]。 利益,根据其主体来划分,可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团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等;根据其内容来划分,又可分为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等。而按照主体来划分,通常成为利益分类的主要方法。 早在古罗马时期,乌尔比安将涉及国家利益,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规范称作公法,而将涉及个人利益,以保护个人利益的法律称为私法。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一直影响至今。 对于利益,学界存在一元论、二元论和三元论等不同观点。 一元论只承认个人利益,否认独立的社会公共利益,也不存在社会公共利益概念问题[3]。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功利主义法学家宣传“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只是一种抽象,它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社会公共利益是许多私人利益的相加,增进私人利益,就增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4]。一元论的观点与亚当·斯密1776年在其《国富论》中所描述的单靠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便能使商品生产自动满足社会需求、个人在对财富的追求过程中不自然而然地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元论是承认个人利益之外还存在超个人利益的利益,至于该利益则有“公共利益”或“社会利益”等的不同称呼。有学者认为,德国法学家耶林是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最早结合而且着重强调“社会利益”的人。他的“社会利益” 学说不仅直接构成了利益法学的思想渊源,而且推动了资本主义法律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教案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政府是提供公共利益的最主要且最重要的主体,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懂得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承担不同责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观察社会、考察社会的方法;学会为他人服务的最基本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公共服务意识,关注社会公共福利。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政府的力量)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阅读资料,引出主体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5 页社会学家做的实验研究结果,自由交流由故事引发的感想。 2.教师:这块公共草地就好比是社会公共利益。照理说,公共利益应由大家共同来维护,但是如何维护,需要有人来负责,否则就会变成人人负责,但又人人都不负责。社会上有很多组织和个人在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义务。(请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提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点出本课的中心思想,故事有趣且寓意深刻,很能反映主题意图。 活动一:政府的力量 1. 教师:在这些所有力量中,政府作为人民授权履行公共管理的责任者,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和最大的维护力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提供政府所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存在就在于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像公共教育、医药卫生、社会福利、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只能依靠政府,或者在政府领导下实现。 2.学生列举反映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事例。 如青藏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如果没有政府投资组织,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无法启动和完成这样重大的项目。

论行政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摘要在一些行政行为中,公共利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公共利益不同于其它诸如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类的概念,不仅因为公共利益是这些行为的目的所在,更重要的,公共利益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工具,直接关系到这些行为实施的意义。然而,我国宪法和法律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导致行政法律法规与宪法规定出现矛盾,而给了行政机关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导致行政纠纷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应总结各国的经验,在立法和实践中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这将会在行政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公共利益价值土地征收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76-02 如果要选出近期行政法中最热门的词汇,无疑公共利益会高票当选,这是因为有太多的行政纠纷事件与之有关。行政机关以公共利益为合法的幌子,所为的一些行政行为严重的损害了相对人的利益。为了了解公共利益是如何会被利用的,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它的内涵以及特征,弄清它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等概念的区别,从而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法律中对公共利益范围进行界定,应如何对其进行界定。在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的同时,我们还应从功利主义角度把握对公共利益进行的界定对行政实践到底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一、公共利益的概念分析 我国现行《宪法》中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豍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两个法条中所包含的概念公共利益,是法学中一向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只是在我国,在其他国家的宪法中也有所体现。如新南非宪法对财产权有如下规定:除非根据普遍适用的法律,否则不能剥夺任何人的财产。只有因公共目的和为了公共利益,并且以赔偿为条件,才可以征用财产。大韩民国宪法在认定财产权的社会义务性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财产权的行使要适应公共福利的要求,其第37条规定:国民的一切自由和权利只有在需要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持续及维护公共福利的情况下,由法律进行限制。联邦德国基本法第14条继承了魏玛宪法的传统,第2款规定,财产权富有义务,其使用应同时有利于公共利益,而在第3款中规定了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的条件和原则:只有在公共利益必需时,才能征收个人财产为公用;征收必须有补偿,但要在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方面进行平衡。此外,第15条在规定私有土地权中,也有涉及。从上述法例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法律中对公共利益的表述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可以说公共利益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性法律概念。那么公共利益到底是什么?它自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公共利益,英文为public interests,从字面上去理解,不难看出公共利益不确定性所在,表现在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 豎。受益对象对应的概念中的公共,利益内容则对应利益。 公共,顾名思义谓之公众所有,是公共利益重心所在。公共的不确定性可以总结为公众范围的不确定性,一是公众所处的区域难以划分,另外,作为利益载体的公众在人数上也是不容易确定的。一定范围大多数的成员的都具有的利益是相对于少数成员来说的,那么在这个范围内这个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形成了公共利益。然而,把这个范围相对于这范围以外更大的范围来说,这一范围的利益有可能是大范围中少数人的利益。同时,人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某一个范围内占多数的势力集团在时间上可能只是暂时的,经过人口的流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另外的多数集团,公共利益也会随之而改变。由此可以得出,公共是具有相对性的,而这种相对性正是公共利益的不确定的原因所在。 利益,从哲学意义上去理解,它表现为某一特定客体对主体具有意义,并且为主体自己或

如何理解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比较 ——如何理解社会公共利益 【摘要】:经济法属于社会法领域,经济法是社会本位的法律形式,任何人都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或者义务。这就使得作为经济法原则之一的社会公共利益原则越发重要。如何理解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应该是众说纷纭的,笔者则通过比较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来探讨一下何为社会公共利益。 【关键词】: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个人利益 【正文】: 传统上将法律分为两类,即公法与私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法律的发展,对法律有了重新划分,即公法、私法与社会法。何为社会?根据目前学界对社会的理解,社会是人类生存的共同体,是以人为主体,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社会关系为内容,以一定的文化为主要模式组织起来并在各种社会规范控制之下的共同体。①社会法是区别于公法与私法的法律,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倾斜保护的法律。传统上一直强调个人主体、国家主体,而今,“社会”一词频繁出现,与社会相关的词汇、概念、学科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公共利益除了在经济法中被深入探讨,也和民法、刑法、社会学等等息息相关。 一、社会公共利益的定义、特点和内容。 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在刑法中,提到“公共”时,通常是指不特定的或者多数人的。法律中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语义可以理解为社会公众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企求满足的要求、愿望或需求。它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整体性等特征。②李昌麒教授认为,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广大公民的利益。这里的“广大”,一是指范围上的广大。这种“广大”既有全国性的广大,又有地区性的广大,其外延取决于特定法律、法规的使用区域。二是指时间上的“广大”。此种“广大”既包括生活在地球上的当代人、也包括未来将生活与地球上的人们。③ ①薛克鹏,《经济法的定义——社会公共利益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07月第1版 ②冯宪芬,《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7月第29卷第4期 ③李昌麒,《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公共利益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第2框公民的责任教学设计教科版

公民的责任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公德意识,树立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养成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 2.能力目标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作为一名中学生以及社会公民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 教学重点 认识到每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教学难点 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养成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教师准备 搜集近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资料,整理、制作成PPT搜集有关郭明义的照片、视频、文 字等资料,对视频进行剪辑处理,搜集泉城义工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课前了解郭明义以及泉城义工的相关资料。 【呈现课件】展示近年来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简介,如李万君、王峰、支月英、中国女排、郭明义等。 【教师提问】他们为什么能获得“感动中国人物”这一殊荣?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温暖的感动,探寻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榜样的事迹,触发学生心中的温暖与感动,引起学生思考责任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重要性,进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一:爱岗敬业大家谈 【教师引导】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职责的普通劳动者一一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 【呈现课件】展示郭明义在部队和鞍钢的工作情况。 军人郭明义:1977年,郭明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兵5年,郭明义种过菜、喂过猪、做过饭,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干得非常出色。入伍第二年,他就被评为师学雷锋标兵。郭明义在师汽训队当炊事员时,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当炊事员一年下来,他将驾驶理论背 得滚瓜烂熟,凭着记忆就能把汽车电路图画下来。第二年参加驾驶培训后,他又一举夺得理 论和实际操作两项第一。由于专业技能突出,汽训结束后,郭明义被分到师汽车连。一下连 队,连队就放他"单飞”,独立驾车出任务。www-2-1-cnjy-com 工人郭明义:1981年,郭明义从部队退伍回到鞍钢齐大山铁矿,他先后从事过6个不同的工作。 O在做大型生产汽车司机时,他创造了单车年产的新记录; O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期间,他所在的支部成为全矿的标杆; O在宣传部任理论教育干事时,他撰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O在车间做统计员兼人事员期间,他参加了统计员资格全国统考,是当时矿业公司唯一获得资质证书的人; O在齐大山铁矿扩建办任英文翻译。不识“ ABC的他,硬是通过自学考入英语强化班。 进修一年后,担任了电动轮大型矿石转运车的现场组装英文翻译兼驾驶员,24小时为外方 工程技术人员服务。 O采场公路管理员,很多事情坐在办公室里打个电话就可以完成,可他硬要和工人一起干,扎根采场15年,抢着干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儿,制定出的养路技术标准、考核办法等均在国内领先,公路达标合格率 98% 【教师引导】无论是军人还是工人,郭明义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做到“最好”践行着 自己的承诺。 【合作探究】郭明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是如何践行自己的承诺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作为军人,郭明义保家卫国;作为工人,郭明义勤勤肯肯,努力钻研,对技术精益求

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

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 摘要:现实可本文试界定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内涵,通过与相关利益的比较,以论证社会公共利益的独立性,并对保护和实现这种社会公共利益的能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经济法公共利益社会利益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的现代法部门,它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是立足于社会,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这既不同于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传统民法,也区别于以权力为本位的行政法。三个法律部门之所以互相独立,在于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基石,而社会公共利益正是经济法的基石,存在独立的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产生和存在的核心。对于这一社会公共利益本身,我们现有的研究理论似乎尚未能清晰认识,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地深入考察,更准确地界定其内涵。同时,由于现实利益冲突中,社会公共利益往往出现主体缺位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忽视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从而使得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不能得到有效实现,通过界定社会公共利益,才能结合现实的利益冲突,从而找到使其得以真正实现的出路。 一、社会公共利益及其属性 虽然学界很多学者认同,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它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但对于社会公共利益涉及不多,对其内涵理解也含糊不清,常将其与相关概念相混淆。澄清社会公共利益的概念,界定社会公共利益的外延,从而区分不同的相关利益,是认识经济法本质的必要和前提。 (一)何为“利益” 如果存在着社会公共利益,那么必然存在着与其并列的其他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与这些利益在本质属性都是一种利益,它们只不过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标准所作出的分类。 关于利益,大致存在着客观说、主观说、主客观统一说三类观点。主观说认为,利益是意识的属性,是人们对于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志指向。这种观点实际上把需要和利益与人的意识、意志相混淆,抹煞了需要的客观属性,也否认了利益的客观属性,这样使得利益成为不确定的现象,从而导致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客观说认为,利益从形式到内在都是客观的东西,它是意识、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利益是人们同他人周围显示中能帮助他人作为一定地社会成员而生存、发展的对象和现象的客观关系的表现。”该观点完全否定利益在形式上和内在上的客观性,忽视作为利益基础的需要,其本身包含的主观因素的属性对利益的直接影响。而主客观统一说则认为,利益是主观与客观环境相统一的东西。“利益具有客观的制约性,但它的体现始终是人。所以利益是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的统一。”客观性和主观性在决定利益的属性上并非处于对等的位置,其中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利益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由于利益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需要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利益的性质,这正是认识利益属性的切入点。首先,不容置疑的一点是,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纯粹主观的;其次,人的需要实际上一种有意识的能动的需要,它的实现需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可见,人的需要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因此,笔者认为,利益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这一观点更确切地描述了利益本身的属性,认为利益是指以一定的社会形式存在,用以满足社会主体需要的客观对象。 (二)何为“社会公共利益” 何为社会公共利益?对此,法学界尚有争论。当代社会法学派代表人物庞德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公共利益”(此处相当于国家利益)相对应,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利益学说,把社会利益理解为“包含在文明社会生活中并基于这种生活的地位二提出的各种要求、需要或愿望”。有学者把社会公共利益视为“经济秩序”的代名词,认为社会公共利益“就是指包括产业利益

《第六课 公共利益的维护》习题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国家为发展教育事业采取了多项惠民措施: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寄宿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中小学校舍;为职业学校和技校生提供助学金等,这说明() ①国家富裕了,国力增强了 ②教育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国家和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守护者 ④我国政府在以前根本没有重视教育这一公共利益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部分游客在公共场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大声喧哗,吸烟酗酒等,对这种行为的评价正确的是() A、这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别人无权说三道四 B、这种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C、这是有钱财大气粗的表现 D、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公共利益,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表现 3、2009年1月美俄卫星在太空相撞,我国航天人积极参与到收集太空相撞卫星碎片的工作中去,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①我国想获得有关美俄卫星相撞的内幕 ②我国积极参与人类公共利益的维护,清扫太空垃圾 ③我国在履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 ④没有必要,自己的事情还关不过来呢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4、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的主要目标以及财政支出,均做了详细阐述,这充分说明() A、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唯一维护者 B、国家重视民生,我们的政府在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迈进 C、个人也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D、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有条件将国家的主要工作转向民生 5、目前,一些市民热衷于养宠物狗,傍晚时分,市民们牵着自己的狗在大街小巷、公园路旁拉屎撒尿,此种现象() A、反映了市民拥有高雅的生活情趣 B、生活富足了 C、拥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 D、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6、今年学雷锋日,小东积极清扫公共楼道的卫生,妈妈见状朝小东吼道:“傻瓜,凭你自己做再多的好事也对社会风气的好转没什么作用,像雷锋那种一心为公的人没有了!”,妈妈的话() ①是对当今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 ②没有正确认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③没有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④是错误的,公共利益需要每个人的维护才能得到保证和实现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在公交车道,一辆崭新的宝马车呼啸而过,将公交车司机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你在场,你会() ①记住车牌号码,向有关部门举报 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③学习这司机的高超的开车技术 ④谴责宝马车驾驶者侵犯公共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简答题 8、某县是著名的“西瓜之乡”,所产西瓜享誉全国各地。去年,部分瓜农为追求产量,不惜在生存西瓜的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来追求个人利润的最大化,他们的钱袋迅速故了起来。好景不长,该县的西瓜很快因毒害过大而丧失了市场信誉,今年该县所有西瓜滞销,瓜农利益全都受到了惨重损失。 (1)简要谈谈你对部分瓜农做法的认识。

2020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二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二课时《维护公共利益》教学设计

人教社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 《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 教材分析 “公共生活靠大家”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由《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和《我参与我奉献》三课组成。本单元遵循从认知到行为,从“共享共维护”“共建”到“共参与”的编写思路,引导学生形成对公共生活的整体了解,懂得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做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我们的公共生活》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体会公共生活需要共建,公共利益需要共享。同时,认识到公共空间不同于私人空间,在公共空间需要慎重行事,帮助学生树立关注并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责任意识。在教材的设计中,通过多样的活动方式、开放式的讨论交流,方法体验,调查采访,实验活动,行为指导,故事分享等引领学生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材始终。《我们的公共生活》分两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让学生懂得只有每个人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的美好,成为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基础不一、智力因素和认知水平也有差异,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基本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有些家长、学生认为是小学科,学不学无关紧要,因此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课前预习不够充分。 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多样的公共空间,知道每个人都离不开公共生活。 2.提高公共意识,懂得只有共同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 3.能够在公共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示良好形象,做到遵守社会公德。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维护公共利益 教学内容 “维护公共利益” 课时目标 1.知道人们离不开公共生活,要学会共同维护公共利益。

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

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政府利益的内涵也在随之而改变。但是不变的是最大的实现公共利益始终应该放在实现政府利益之前。这是政府利益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政府利益的首要前提,是实现政府利益最大化的坚强基石。当代政府的发展,是以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型政府为变革发展方向,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共互动机制,达到一种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服务型政府,是协调好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最有效方式。建设符合人民需求的服务型政府是21世纪政府变革的潮流,是政府改革的必然历史趋势。 关键字:政府利益;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 一,什么是政府,什么是政府利益? 1,政府:政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狭义政府指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检察权,人民政府自动行使行政权。一般我们使用狭义的政府概念。政府有以下特点:(1)从行为目标看,政府行为一般以公共利益为服务为目标,在阶级社会里,它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服务目标;(2)从行为领域看,政府行为主要发生在公共领域;(3)从行为方式看,政府行为一般以强制手段(国家暴力)为后盾,具有凌驾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之上的权威性和强制力;(4)从组织体系看,政府机构具有整体性,它由执行不同职能的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严密的系统,彼此之间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政府利益:政府利益往往指的是中央及地方的各级行政机关自身的利益。从国家和政府的历史看,政府应该代表最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但是政府本身作为一个组织,也有自身的利益。政府的自身利益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著名经济学家斯诺在研究国家理论时就引入过国家利益的概念。斯诺认为,国家有两种职能,一是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二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两个职能是互相矛盾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诺斯悖论。诺斯根据不同国家在两个职能的侧重点不同,把国家分为三种,即中性的国家、契约的国家和掠夺的国家。他认为,前两种国家以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己任、专心的提供有效地产权制度安排、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不偏不倚;而掠夺国家则以错金统治者利益最大化为己任、无心提供有效地产权制度安排、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更倾向于利益强势集团。在这个分析框架中,斯诺承认了国家有着自身的利益。而国家利益的代表就是政府。所以,从斯诺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除了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之外,也有着自身的利益。 二,什么是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特定多数人普遍享有的、不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营利性的共同利益。人们对什么是公共利益,现实中是否存在一种符合每一个人或多数人利益的公共利益,并没有普遍一致的标准和意见。但是,

浅析合同法中的公共利益原则

浅析合同法中的公共利益原则 [摘要] “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和“权利不可滥用”的辨证统一性。“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意味着民事主体在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则和法律不禁止的条件下,可自愿选择满足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权利不可滥用”意味着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时,其行为应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并不损害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一般的公共秩序要求。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评价主体行为时,公共利益原则可以限制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及权利滥用。公共利益作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由“遵守法律”和“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两个概念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利益原则作为对法律规则的补充,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司法审判中来。本文分析了公共利益的概念、历史沿革、重要意义以及进一步的认识,并对此原则在司法审判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公共利益;司法审判;建议 一、公共利益原则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一)公共利益原则的基本理论依据 “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和“权利不可滥用”的辨证统一性。“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意味着民事主体在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则和法律不禁止的条件下,可自愿选择满足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权利不可滥用”意味着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时,其行为应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并不损害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一般的公共秩序要求。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评价主体行为时,公共利益原则可以限制合同主体的意思自

治及权利滥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一贯注重“德行教化”的作用,并以此造就了中华法系偏重伦理性的法律精神,这为公共利益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市民社会生活与订立合同的行为日趋繁荣与复杂,这又为公共利益原则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公共利益来源于民事法律调整的固有缺陷,即市民社会生活交往的广泛性、复杂性、不稳定性与法律的不可穷尽性之间的矛盾。公共利益原则的任务则是解决这一矛盾,以弥补法律的不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义。 (二)公共利益原则的含义及重要性 公共利益作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由“遵守法律(包括行政法规)”和“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两个概念构成的。《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遵守法律,主要指的是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基本上涉及的是社会公共利益,一般都纳入行政法律关系或者刑事法律关系。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是国家通过强制手段来保障实施的那些规定,譬如纳税、工商登记,不得破坏竞争秩序等规定。法律的任意性规定,是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或者排除适用的规定,基本上涉及的是当事人的个人利益或者团体利益。当然,法律的任意性规定,不是永远不能适用。依照合同法的规定,对合同的某个问题,当事人有争议,或者发生合同纠纷后,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达不成补充协议,又没有交易习

公共利益的维护教案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教案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 节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政府是提供公共利益的最主要且最重要的主体,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懂得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承担不同责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观察社会、考察社会的方法;学会为他人服务的最基本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公共服务意识,关注社会公共福利。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阅读资料,引出主体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5页社会学家做的实验研究结果,自由交流由故事引发的感想。 教师:这块公共草地就好比是社会公共利益。照理说,

公共利益应由大家共同来维护,但是如何维护,需要有人来负责,否则就会变成人人负责,但又人人都不负责。社会上有很多组织和个人在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义务。点出本课的中心思想,故事有趣且寓意深刻,很能反映主题意图。 活动一:政府的力量1.教师:在这些所有力量中,政府作为人民授权履行公共管理的责任者,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和最大的维护力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提供政府所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存在就在于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像公共教育、医药卫生、社会福利、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只能依靠政府,或者在政府领导下实现。 学生列举反映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事例。 如青藏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如果没有政府投资组织,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无法启动和完成这样重大的项目。 教师:政府履行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职责,首先采用的方式是制定法律,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法律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有力的武器。 教师列举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森林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中有关条文,说明我国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共利益。

判断“公共利益”的六条标准

判断“公共利益”的六条标准 1982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的最大亮点是人权入宪。在受到宪法和法律保护的人权中,作为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之一的财产权,是长期被轻视、极易受损害的一类基本权利。今年3月14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二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如果行政机关真正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而采取强制规划、征收、征用等特殊行政措施,以公共利益为由来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财产权是基本权利之一),当属实质法治主义的一种体现,似乎无可厚非。但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大量典型案例和经验教训表明,“公共利益”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这一弊端特别为人诟病。例如在土地和财物的规划、征收、征用、强拆等方面出现的大量恶劣案例,往往是某些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说到底是某些掌控公共权力的人)假借“公共利益”之名而行损害民众利益之实,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社会危害性很大。公共利益作为一个高度抽象、易生歧义和弊端的概念,如果不严格限定,极易出现滥用现象。笔者认为在理解和运用公共利益这个概念时,应坚持如下六条判断标准:第一,合法合理性。财产权是公民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只有在法定条件下才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依法对基本权利加以克减和限制,故须坚持法定与合法原则,也即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各国立法中关于公共利益的表述,主要有概括规定、列举规定、概括与列举相结合的规定等三种方式,其共性是必须具有“公众的或与公众有关的使用”之内涵。此外,关于公共利益的考虑,还应符合比例原则,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如果征收征用之目的可通过其他代价较小的方式实现,则无必要征收征用。 第二,公共受益性。纵观各国立法和行政实务,许多国家对于公共利益之“公共性”的理解都日益宽泛,凡国家建设需要、符合一般性社会利益的事业,都被认为具有公共性,例如国民健康、教育、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公共福利、文物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公共利益的受益范围一般是不特定多数的受益人,而且该项利益需求往往无法通过市场选择机制得到满足,需要通过统一行动而有组织地提供。政府就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公共利益提供者,它运用公共权力征收征用土地为全社会提供普遍的公益性服务。 第三,公平补偿性。运用公共权力追求公共利益必然会有代价,这就造成公民权利的普遍牺牲(损害)或特别牺牲(损害)。有损害必有救济,特别损害应予特别救济,才符合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这是现代法治的一个要义。这种救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

课题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学习目标: 1、懂得政府是提供公共利益的最主要且最重要的主体,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懂得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承担不同责任。 2、初步学会观察社会、考察社会的方法;学会为他人服务的最基本的方法。 3、形成公共服务意识,关注社会公共福利。 学习重点: 了解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学习难点 了解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举例法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动嘴说,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本课的学习。P45案例。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重点要了解的内容。 三: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P45内容,并讨论以下问题: 1、谁来维护公共利益?怎样维护公共利益? 2、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与守护者?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四:师生互动,深化理解 1、阅读课本P46-48内容,回答:政府怎样维护公共利益? 2、学生自读P48-49,完成以下内容: ⑴、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⑵、非政府组织的性质: ⑶、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对象: ⑷、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五:课堂训练,评价总结 1、社会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百亩草地、四个牧羊人,管理者将草地分为五份,四个牧羊 人各一份,第五份草地为公共草地。实验结果:四份个人所有的草地都得到了很好的管理与利用,二公共草地却由于过度放牧而严重退化。这说明() ①公共利益不能自动实现②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道德的约束、法律的调节和制度保障 ③公共利益不需要个人维护④公共利益不需要社会维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政府执政为民、履行职责的基本准则是() A、依法办事 B、依法治国 C、依法行政 D、执法必严 3、我国政府通过规定休渔期、休牧期等,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草场资源。这种手段属于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 A、法律手段 B、经济手段 C、行政手段 D、教育手段 4、下列属于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维护公共利益的选项是() A、投资兴建三峡工程 B、政府规定在沿河地区进行休鱼、休牧 C、政府依法保障公民应有的权利 D、加大对社会公德的教育宣传力度,如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牌 5、非政府组织在谋求经济公平与社会正义,维护社会个人利益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旗帜下开展活动。非政府组织是() A、营利性组织 B、一种道义性、公益性的社会力量 C、为政府服务的社会力量 D、一种超越国家权力的社会力量 6、对学校、医院、工厂、银行、商店等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认识,正确的是() A、是政府组织,是公共利益的最大提供者和维护者 B、不具有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和义务 C、是非政府组织,代表超越国家利益的公共利益 D、通过发挥相应的社会功能来维护公共利益 7、关于“公共利益应该有谁来维护”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社会生活中,维护公共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B、政府是公共利益的最大提供者和守护者 C、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作用不大 D、其他社会组织如学校、医院、商店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结语:人类的公益事业是伟大的事业,任何组织——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都是保障人类公共利益的强大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政府和企业力量的补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参与和从事这些组织的活动的人们更需要有奉献精神。 教学后记: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解与适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解与适用-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解与适用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无效为我国立法的一贯观点,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立法的共同做法。但在国外,通常没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法国民法典第6条规定:任何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之法律。日本民法典第90条规定:以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事项为标的的法律行为,为无效,;俄罗斯民法典第169条规定:以违反法律秩序的基本原则和道德为目的而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 学者认为,按照我国民事立法的惯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相当于国外民法的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同,学者总结有以下10种:(1)危害国家公共秩序的行为,如将从事犯罪或者帮助犯罪的行为作为内容的合同,以及规避课税的合同;(2)危害家庭关系的行为,如约定断绝亲子关系的合同、婚姻关系中的违约金的约定等;(3)违反性道德的行为,如对婚外同居人所作出的赠与和遗赠的合同等;(4)非法射幸,如赌博合同;(5)违反人格或者人格尊严的行为,如以债务人的人身为抵押的约定、规定企业有权对顾客或雇员搜身检查的标准合同条款;(6)限制经济自由的行为,如限制职业自由的条款;(7)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如拍卖或招标中的串通行为、以贿赂方法诱使对方的雇员或代理人与自己订立的合同等;(8)违反消费者保护的行为,如利用欺诈性的交易方法致消费者重大损害等;(9)违反劳动者保护的行为,如规定工伤概不负责的合同,以及规定女雇员一旦结婚立即辞退的合同;(1)暴利行为。

参照国外规定和学者意见,我们认为,下述合同属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应根据合同法确认无效: (1)在履行上违反刑法的合同; (2)在履行上构成侵权的合同; (3)在履行上构成限制贸易或限制竞争的合同; (4)不违反法律但违反公共道德的合同; (5)破坏家庭关系的合同; (6)妨碍司法的合同; (7)故意规避法律的合同; (8)妨害他人的合同关系的合同。 总之,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凡我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基础、社会秩序、道德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均可列入其中。实践中典妻、代理母亲(出租肚皮)、人体器官买卖、追索赌债、嫖资等都属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并不需要法律、行政法规明确具体地禁止,法院和仲裁机构可直接援引合同法第52条第(4)项认定无效。

第六课 公共利益的维护 教案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教案 www.5y kj.co m第六课 公共利益的维护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政府是提供公共利益的最主要且最重要的主体,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懂得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承担不同责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观察社会、考察社会的方法;学会为他人服务的最基本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公共服务意识,关注社会公共福利。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政府的力量)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阅读资料,引出主体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5页社会学家做的实验研究结果,自由交流由故事引发的感想。 2.教师:这块公共草地就好比是社会公共利益。照理说,公共利益应由大家共同来维护,但是如何维护,需要有人来负责,否则就会变成人人负责,但又人人都不负责。社会上有很多组织和个人在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义务。(请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提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点出本课的中心思想,故事有趣且寓意深刻,很能反映主题意图。 活动一:政府的力量 .教师:在这些所有力量中,政府作为人民授权履行公共管理的责任者,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和最大的维护力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提供政府所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存在就在于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像公共教育、医药卫生、社会福利、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只能依靠政府,或者在政府领导下实现。 2.学生列举反映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具有

独特优势的事例。 如青藏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如果没有政府投资组织,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无法启动和完成这样重大的项目。 3.教师:政府履行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职责,首先采用的方式是制定法律,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法律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有力的武器。 4.教师列举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森林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中有关条文,说明我国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共利益。 5.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新加坡利用法律治理环境的阅读资料,并交流课前查找的我国政府有关利用法律保护公共利益的事例,或者是法律制裁破坏公共利益的案件等。 6.教师:除了法律之外,政府还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公共利益。 7.学生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一些行政措施,说说利用行政手段维护公共利益的优势。如:教科书中“休渔期”的行政手段;目前国家为控制住房价格过高而采取行政手段控制房价。 8.教师:经济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如我国政府通过投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通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