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盗窃罪的认定

论盗窃罪的认定

论盗窃罪的认定
论盗窃罪的认定

论盗窃罪的认定

论盗窃罪的认定

中图分类号:密级:UDC :本校编号: 10652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论盗窃罪的认定研究生姓名:侯陈周学号: 20090301801026 校内指导教师姓名 : 刘湘廉职称: 副教授

校外指导教师姓名 :职务职称 :申请学位等级: 硕士专业方向: 刑法学习形式: 全日制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政法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并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签字日期: 年月日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盗窃罪的认定

The Cognizance of Burglary

作者姓名:侯陈周

指导教师:刘湘廉西南政法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内容摘要

在民主法治社会的今天,私人的合法财产权利不可侵犯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作为侵占型财产犯罪之一的盗窃罪历来都受到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重视, 中外

的刑法学家们也在积极的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 围绕着盗窃案件具体形态的变化

进行研究和论证。盗窃罪之所以倍受关注,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 它对刑法

保护的财产法益的严重侵害性 ; 第二, 它在司法实践中呈现的复杂性和司法操作

的困难性。本文结合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复杂情况, 对盗窃罪认定的主要问题

进行了探讨,全文约为25000 字。

除前言和结语外,全文大致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 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的认定。学界对盗窃罪的对象所应具有的的特

征 , 说法不一 , 有的认为 , 它应具有“ 有体性” , 有的认为 , 它应具有“ 管理可

能性” 、“价值性”等。笔者认为盗窃罪的对象应具有四特征, 即: 可支配性、经

济价值性、法定排除性、只能为动产。同时, 笔者在论述几种特殊物品 ( 如违

禁品等) 能否成为盗窃罪的对象问题时, 认为, 因为一些违禁品本身的法律性质

不同,所以对一些特殊物品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看待。

第二部分, 盗窃罪客观行为的认定。秘密窃取是盗窃罪与其他财产侵占型犯罪相区别的一个主要的行为方式, 本部分在论述盗窃罪的行为方式时, 仍然坚持

秘密窃取这一特点。笔者同时还提出要正确把握秘密窃取的含义及其特征, 如主

观性、时限性、相对性。在后半部分 , 笔者根据《刑法修正案 ( 八 ) 》的精神 ,

对几种特殊的盗窃行为: 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在其内涵和认定方面作

了尽可能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如对“入户”的理解,对“凶器”的界定等。

第三部分, 盗窃罪的主观方面。关于盗窃罪的主观故意问题, 笔者认为, 应

为直接故意。因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在最大区别在于, 意志因素的不同, 所

以那种见到什么就偷什么的心态 , 不能评价为间接故意。问绕着直接故意, 笔者

认为 , 不管是从理论的发展还是从实践的需要来讲 , 都

应对故意的构成要素: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如认识因素包括对犯罪行为的认识, 对

犯罪对象的认识等。对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把握 , , 有利于司法人员准确的认

定盗窃罪。

第四部分 ,盗窃罪的定罪情节。盗窃罪的定罪情节直接影响

着盗窃罪, 罪与

非罪的认定。此部分, 主要从多次盗窃与盗窃数额这两个重要的定罪情节

展开论

述, 笔者认为, 在认定多次盗窃时, 一定要准确的理解“ 次” 以及

“ 多次” 的问

题, 同时在认定数额较大时, 也要对数额的内涵以及作为定罪的最低标准的“数

2

额较大”做出准确的把握。

第五部分 ,盗窃罪的停止形态。学界在关于盗窃既遂的标准

方面存在分歧 , 笔

者在对几种观点加以评说的基础上, 认为“ 控制说” 比较符合盗窃罪既遂

的标准 ;

后半部分, 笔者从盗窃罪未遂与盗窃预备相区分的的关键---- 盗窃着手出发, 重

点论述了: 什么是盗窃罪的着手 , 应该如何认定着手等问题, 并结合普通盗

窃和

特殊的盗窃,如入户盗窃等进行论述。第六部分, 盗窃罪与相关财产犯罪的界分。在司法实践中, 对盗窃罪与其他

财产犯罪的区分和辨别是很重要的, 本部分主要通过选取一些财产型犯罪与

盗窃

罪进行比较, 如诈骗罪、侵占罪、毁坏公私财物罪等。通过这些对比, 希

望司法

工作者在考虑案件复杂性的同时, 也要从个罪本身的特点出发, 去辨析此

罪与彼

罪的不同。

关键词: 盗窃罪犯罪客观方面犯罪故意犯罪着手3

Abstract

In the democratic rule of law society, private lawful property rights, which shall

not be infringed has become universally accepted fact. As the occupation of stealing

the property crime type, burglary has always been taken seriously by all ages and

nations. With the pace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oth foreign and Chinese criminal

law experts are studying and arguing the specific shape changes and verification about

burglary.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e concerning of Stealing: the first is that it

seriously infringe the protection of criminal Legal Interest. The second reason for

concerning is its complexity of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 difficulty of judicial

ope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which

often

appears in judicial

practic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main problems of stealing, about 25000 words in all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full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recogniziation of the object. As the feature, The academic circlehave some different ideas: some people think that it should be tangible, other people

think it should have management possibility and valu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object of stealing should have four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ascedance, the

economic value, the legal exclusion, especially the movable propertyAt the same

time, whether some special items such as contraband, etc can become the object of

theft, the author think we should analyze detailed feather because of legal nature of

contraband itselfThe second part ,the cognizance of the objective behaviors. Secret filch is a main

patterns of behavior which have been used to distinguish theft

and

other property

crimeThis part discuss the theft behavior , and still insist on this feature. 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to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secret filch, such as subjectivity, time limiting , relativity.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spirit of the amendment of criminal law

8 ,discuss a few kinds

of special theft behavior: burglary, carrying weapon theft and pickpocketing. In its

connotation and determination ,the author make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1such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burglary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weapon ", etcThe third part,the subjectivity. The subjective intent on stealing, I think, should be

directly intentionally. Becaus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rect

intentional and indirect intentional is different volition. That who see what will steal

what state of mind, can not evaluate for indirect intentional. About the direct

intentional,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should analysis the

cognitive

and motive factors

which lie in volition , no matter what the theory will develop or the society will need

Such as cognitive factors which include understanding of criminal behavior and object

of crime. Grasping the two factors, 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judicial worker to identify

the stealing

The fourth part, the conviction of plot. The conviction of stealing plot directly

affect the theft, sin and the sin of the determination. This part, we discuss the question

mainly from times and amoun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should be sure to

understand the "times". At the same time, as in a large amount, we also should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mount and make accurate grasp of the "large amount"The fifth part, the crime state of stop. On the standards of accomplishent ,

academic circles forms different views. By addressing several thoughts, the author

thinks the best suitable standards is "control"; Second half

part,

the author attempt to

explain the key point ?the start of crime ,which differs the unaccomplished form

in preparation of stealing .Including the meaning of “start ” and “how to

identify” ,what is more ,Combining “common burglary ” with “special burglary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something about “entering burglary ”

The sixth part, the distinguish of the theft and related property crime. In judicial

practice, this question is very important. By comparing some type of property crime

and theft, such as fraud, corruption, and the crime of destroying public or private

property and so on. We hope the judicial workers not only consider the complexity of

the case, but also base on itself to recognize the related crime of property

Keywords: burglary; objective; intentional; commence2

目录

前言. 1

一、盗窃罪犯罪对象的认定1

(一)盗窃罪犯罪对象的共同特性1 1.学界对盗窃罪对象特征的概说 1 2.本文观点. 2

(二)几种特殊物品能否成为盗窃罪的对象 4

1.违禁品 4

2.借条5

3.他人非法占有的己有物. 6 二、盗窃罪的客观行为的认定 7 (一)对秘密窃取的界定. 7 1.秘密窃取的内涵. 7

2.秘密窃取的特点. 8

(二)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认定. 9

1.入户盗窃. 9

2.携带凶器盗窃11

3.扒窃. 12

三、盗窃罪的主观方面14

(一)盗窃罪是直接故意犯罪14 (二)盗窃故意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 14 1.盗窃罪的认识因素. 14 2.盗窃罪的意志因素. 15 四、盗窃罪的定罪情节 16

(一)盗窃罪的“数额” 16

1.盗窃数额的界定

2 数额较大

1(二)多次盗窃18

1.次数的判断基准 19

2.多次盗窃的认定 21

五、盗窃罪的停止形态21

(一)盗窃罪的既遂标准 21 1.学界分歧 21

2.本文主张 22

(二)对盗窃罪预备与未遂的分析. 24 1.学界关于“着手”的观点. 24 2.本文的观点. 25

六、盗窃罪与相关财产犯罪的界定. 26 一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26 1.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法律界限27 2.几种常见的盗窃与诈骗交织的案件的定性27

(二)盗窃罪与毁坏公私财物罪 28 1.破坏性盗窃. 28

2.窃取性毁坏财物 29

(三)盗窃罪与侵占罪29

结束语

参考文献31

一、著作类:. 31

二、论文类:. 312 论盗窃罪的认定前言

盗窃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罪名之一。奴隶社会已有之, 战国的李悝在其所著的《法经》中提到“ 王者之政 , 莫急于盗贼” 。这里的盗就具有窃取他人财物的意

思,当然这也是盗窃罪的首次明文规定吧。在古巴比伦制定的《汉莫拉比法典》

中也有关于盗窃罪的记载。在生活中, 盗窃罪是最常见、最易多发、犯罪案件数

量最多, 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一种财产性犯罪。它不仅危害公私财产, 而且对社

会秩序以及对执政者执政都会产生很大的威胁。因此世界各国都对此犯罪极为关

注。作为转型期的中国, 我们现在也面临着严重的盗窃犯罪问题。而且不管是从

理论还是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 , 关于盗窃罪的认定还是存在一定的疑难问题

的。我国刑法学家经过对国外相关国家的学习和借鉴, 再加上 , 在刑法实践中的

积累, 对盗窃罪方面的问题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盗窃罪的表现形式也会具有新的特点, 如网络盗窃等。这些新型犯罪必将会给我

们在认定盗窃罪是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着既要打击犯罪又要保护人权的原

则, 我们认为不管是在立法领域还是在司法运作方面 , 对于如何准确的认定盗窃

罪这个古而不老的财产性犯罪问题就显得很是重要了。因此本文将在“盗窃罪的

认定” 这个主线下着重从盗窃罪的构成及它与其他财产性犯罪的界限、盗窃罪的

犯罪形态等方面展开一定的论述 , 本文的主要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比较法等方

法进行分析。

一、盗窃罪犯罪对象的认定

(一 ) 盗窃罪犯罪对象的共同特性

1 . 学界对盗窃罪对象特征的概说1

按照我国刑法典的规定 , 盗窃罪的犯罪对象为公私财物。那么 , 是不是所

有的财物都均可成为盗窃罪的对象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

1

高铭暄主编: 《新编中国刑法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第 82 页。1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回答应从财物自身的存在形态等因素中去理解。中外刑法学家对财物才具备哪

些特性才能成盗窃罪的犯罪对象这一问题, 也是存在分歧。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

种说法:

(1)有体性说

此观点认为要想成为刑法上的物必须是要具有具体形状的, 如果是没有具体形状则不能成立。如无线电、核能。

(2)持有可能性说

认为一般的财物只有具有可支配性才能成刑法意义上的物, 反之 , 如果某一物不具备事实上的持有可能性, 则不能被评价刑法上的物, 当然这里的支配并不

一定以直接的把握为必要, 只要具有能够被人持有的可能性即为财物。如停放在

院落里的电瓶车等, 即使没有用手握住 , 但它仍具有持有可能性。因为此电瓶车

的支配关系仍然属于财物所有人。

(3)效用说

认为具有用途, 有经济价值的物都是刑法上的财物。依此观点, 刑法上的物

只要具有价值,即使不具备有体性也可为财物,如核能、电能。

2

(4)管理可能性说

管理可能性说又分为物理性可能说和抽象性可能性说。前者认为一个有体

只有具有可管理的特征, 才能成为刑法上的财物, 而后者则认为 , 一个物只要具

有可以被管理的可能, 那么它就是财物。以上各观点从不同方面均看到了作为刑

法意义上的物所应具有的特征 ,但是他们均对此没有进行整合。笔者认为随着

社会的发展对此财物的具体形态的认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可是作为盗窃罪

对象的特征确实比稳定, 因此本文就很有必要对盗窃罪的特征加以整合和解读。

2.本文观点

结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作为盗窃罪对象的财物应具有如下一些共性特征: ?具备可支配性

盗窃罪的实质就是行为人通过窃取的手段 , 在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的基

上, 建立起行为人自身对财物的控制、占有关系。此行为特征决定了只有

可以控

2

转引自董玉庭著: 《盗窃罪研究》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 页。2 论盗窃罪的认定制、支配的物, 才能作为作为盗窃罪的财物。否则的话, 就无法产生盗窃行为了 ,

如阳光、空气等。它们虽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但谁能够去窃取呢??具有经济价

值性

3

关于盗窃罪对象具有经济价值这一特征 , 已为我国刑

法学界所认同。但也

有人认为, 作为盗窃罪对象的财物只要具有价值就行。原因是价值包括客观的范

畴和主观的范畴。前者如经济价值、历史价值等, 后者如情感价值。笔者认为一

般物品如果仅具有主观价值而不具有客观价值 , 那么

该财物缺乏财产的一般属

性, 是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对象的。如一般的情爱信件 (当然对于名人的信件

则另

当别论 , 因为它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客观价值 ) 。而客观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

和生产需要,而经济价值恰好是客观价值的主要内容。

另外我们知道, 作为影响一般盗窃罪的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所谓的

“数

额较大” 。而这里的数额较大 , 很明显是指财物的价格 , 而一个物体既然具有价

格那么, 很明显它会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比如手提电脑等。我们再从犯罪行为

人的角度来看, 如果财物没有经济价值的话, 那么他或者是她为何冒着那么大的

风险行窃呢?同理为什么同样是盗窃行为 (当然这里不谈论特殊盗窃问题 ) , 为什

么刑事处罚却不一样呢, 这里说到底还是数额的问题。而数额的问题 , 不还是在

强调财物的经济价值么?对于一些信件之类的东西,虽然对所有人来说很重要, 可是犯罪行为人却是不会去行窃的。因此, 笔者赞成财物应具有经济价值这一观

点,并且还认为,对财物经济价值大小的判断应坚持客观的的标准。

?是动产而不非不动产

在国外,各国刑法基本上都将动产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而对于不动产,

国外却存有肯定说、否定说、犹豫说等观点, 但总的来说“否定说” 占上风。在

我国, 对不动产能否成为盗窃罪的对象这一问题, 基本上产生了共识, 那

就是持

4

否定态度。不过也有学者把不动产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的。其理由是:第一,

刑法规定的盗窃对象是公私财物, 并没有限制必须为动产。第二, 盗窃罪的本质

是侵害财物的所有权, 行为人窃占不动产后, 虽然没有像动产一样而发生了物理

性的位移, 但原物主已不能使用房屋, 其财产权受到侵犯。这与盗窃动产对法益

的侵害并无本质区别,故应定盗窃罪。

3

赵秉志著: 《侵犯财产罪》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140 页。

4

赵永林著: 《我国刑法中盗窃罪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 页。3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笔者认为, 盗窃罪的对象应为动产。理由如下: 第一, 国外刑事立法大多认

为盗窃罪的对象是动产。如瑞士、巴西、德国等 , 因此把动产作为盗窃罪的对象

这一做法是符合国际立法趋势的。第二, 有违生活常理。通常来说, 让

人们去相

信某某的房子被偷走这一事实 , 是很难的。因为盗窃罪的本质是改变财产的占有

关系, 即使行为人改变了对房子的直接占有关系。可是对房子的所有者来讲,只

要房产证上是他的名字, 他仍然是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所有者。退一步来说, 即使

行为人去房产局改变产权证明,那这又有可能牵涉到诈骗罪了。?具有法定排除性

法定排除性, 是指根据法律规定 , 某特定物品虽具有上述特点, 但由于刑法典明确的规定而使它们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对象。因此即使行为人盗窃了这些特定

物品, 刑法也不把它归以盗窃罪,而另外定罪。如盗伐林木罪, 虽然森林里的树

木也属于财物, 但因为刑法对其特别规定, 因此不应以盗窃罪论处。因为, 此罪

不但侵犯了财产支配关系而且也侵犯了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关系。属于特别法

条与一般的法条相竞合关系, 应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

(二) 几种特殊物品能否成为盗窃罪的对象

1. 违禁品

违禁品, 是指依据国家法律之规定, 除国家特别许可的外 , 不允许任何人随意持有、使用、流通的物品, 当然国家特别许可的除外。像黄色书刊、

假币、枪

支、弹药等都属于这一范畴。此类物品对社会以及对人民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所以国家用法律对它们进行了特别的控制。关于违禁品能否成为盗窃罪的对象的

问题, 一直存有争议。但是因为枪支、弹药等违禁品与毒品、淫秽物品、假币等

物品在法律上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从盗窃罪对象的特

征来看, 枪支、弹药虽然具有可支配性、经济价值性, 但我国刑法已经明确规定

对此类财物的窃取, 不能以盗窃罪定罪而是以它罪处断。当然这本身也符合罪刑

法定的原则。

那么淫秽物品、毒品、假币能否成为盗窃罪的对象呢?这个问题在理论上也

4 论盗窃罪的认定有一定的争论。其中持不赞成的观点认为 :第一, 假币等违禁品不为法律所保

护, 不属于合法的公私财产, 盗窃此违禁品不能视为侵害了犯罪客体。第

二, 盗

5

窃毒品等违禁品侵犯的是国家的其他社会管理秩序。对此观点, 笔者不敢苟同,

认为假币等违禁品是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的。理由如下:

?假币等违禁品具有财产性

首先,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虽然国家对它们明文禁止, 但是它们仍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所谓的地下市场中仍然在流通, 比如黄色碟片, 海

洛因。而且其价格还不菲。因此 , 很难说它们不具有价值性。其次, 虽然私人拥

有对假币等违禁品的占有权,但这并不能否认国家对这些物品的所有权。最

后 ,

从行为人的角度来看, 如果违禁品没有价值的话, 我们很难想象有人会为没有价

值的东西去冒险行窃。

?盗窃毒品、假币等违禁品间接侵犯的才是特定的社会管理秩序

如果说真是侵犯的话, 那也是这些犯罪行为人在占有过程中才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和其他社会管理秩序。当然从间接的角度看,它可能侵害不止一种法益,

但是盗窃罪侵害的最直接客体还是财产的支配关系。综上, 笔者认为 , 在认定盗

窃罪时,对违禁品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论之。2.借条

借条是用来证明债权人借给债务人一定数额的财物的书面凭证。从法律的角度说, 借条能够证明借贷双方法律关系的存在, 能够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当

借条成为唯一证据的情况下, 如果借条一旦失窃, 则债权人的权益就会得不到法

律上的保护。因此从这点来讲, 特定的借条也具有财物的属性。在实践中一些债

务人通过窃走借条, 妄图消灭债务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窃取较大数额的借条

是否应按盗窃罪来处理, 在司法实务中存在不同的说法。有的观点认为: 财产权

利文书、证件不过是证明财产所有权关系、债权关系的凭证, 其本身不像股票等

有价证券那样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所以, 借条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对象。也有观

点认为: 财产权利证书是证明某项财产存在的依据, 如果丢失了此证书, 那么记

5

同注 2,第 30 页。

5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载在此证书上的财产将无法得以证实 ,因此借条可成为盗窃罪的对象。

笔者比较认可后一种观点。从理论上来说, 借条和通常所说的财物确有很大

的区别。借条本身好像不具有财产性 , 但它上面却记载了相关的财产, 特别是在

特定情况下, 证据唯一时, 如果债权人没有了借条, 他就无法保护自己的财产权

益。因此当借条被窃时, 就应该把此时的借条视为债权人的财产权利凭证。因为

窃走本借条就等于窃走了债权人一定数额的财物, 这在本质上没啥区别。同样在

一个相似的案例中, 陈兴良教授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李某欠王某 5 万元, 并写

下借条,某天李某在被害人家时, 见其包里的借条,于是就产生了行窃的念头, 随后将借条窃走并销毁。当借款期限已到, 王某要求李某还钱 , 李某却要求王某

出示借条, 终得以抵赖。陈兴良教授的观点是: 行为人窃取的虽是一借条, 但它

7

是一债权凭证 , 丧失债权一定会损害债权人的合法财

产 , 故应定盗窃罪。不过

同时笔者也认为, 对借条的财产性的认定应是满足一定条件的, 比如窃取发

生在

特定的时空,借条本身也应是合法的等。

3. 他人非法占有的己有物

对窃取他人非法持有的己有物是否构成盗窃这一问题, 学界和司法界也存在分歧。有的认为不构成盗窃, 理由是: ?不符合构成盗窃罪的主观因素。因为按

照盗窃罪的本意, 它是指行为任意图窃取他人的财物并非法占有之。而拿回自己

的财物并非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持有没有合法依据。非法持有者占有他人财

物本身是没有合法依据的, 所以行为人窃走自己的财物, 也不应对之进行违法性

的评价。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构成, 理由是: 行为人的财产一旦被他人非法占有

(如用以购买毒品的毒资 ) ,便失去了对该物的占有权 ,虽然此财物处于非法持

有人的控制之下, 但依据法律规定, 该财物应归国家所有。因此盗窃非

法持有自

8

有物仍然侵害了国家财产所有权。

笔者认为上述两观点都有失偏颇, 应该对他人非法持有自有物时的情况, 进行具体的分析性质,情况不同可能结论也不一样。

第一、盗回他人以违法方式而持有本人财产的, 可不为盗窃。如行为某日看

6

王礼仁著: 《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44 页。

7

陈兴良主编: 《刑事法判解》1999 年第一卷,第 16-17 页。

8

转引自王礼仁著: 《盗窃罪定罪与量刑案例评析》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1 页。6 论盗窃罪的认定到自己失窃的电瓶车, 就秘密的把它骑走, 就不能以盗窃罪论处。因为非法持有

人所获得的占有关系本身就是违法的 , 行为人窃回自己的财物也就是恢复原来的

合法占有关系, 而且这也常理上可以说得通的。因此从法益保护的角度来说, 不

应对非法持有人的“持有”进行保护。

第二、行为人因从事违法行为而把己有物给了他人, 尔后又窃取的, 以盗窃论。如因购买毒品将钱给与他人,后又伺机盗走。按刑法的规定, 犯罪行为人违

法所得的财物是应该加以追缴或退赔的。所以,尽管他人持有该毒资属于违法,

但本人转移该财产也属违法, 应该没收, 归属国家。此时如果原财物所有人将自

己非法给于他人的毒资(应上交国家 )盗取后,就侵害了国家的财产所有权。

二、盗窃罪的客观行为的认定 ( 一 )对秘密窃取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刑法学认为任何犯罪都是主客观的相统一, 而犯罪人的主观特征要通过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来表现出来, 因此研究犯罪行为就显得很重要。只有

通过行为我们才能知道其侵害了何种法益。按照《刑法修正案 ( 八 ) 》的立法规

定, 盗窃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如下几种, 即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和多次

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虽然刑法没有明文规定这些行为方式

为‘ 秘密’ , 但秘密窃取行为作为盗窃罪客观方面的本质特征 ,已为大多数人所

认可。而且秘密窃取行为方式本身也是盗窃罪同其他财产性犯罪相区别的重要方

式。因此 , 笔者认为正确的理解“秘密窃取”对我们准确的认定盗窃罪

有很大的

帮助。

1. 秘密窃取的内涵

盗窃罪的“秘密”在刑法中有着特定的内涵。

? 它是指犯罪行为人主观上自认为不被人发觉而

也就是说, 行为人本以为所有人不知道其盗窃行为, 所以即使财物所有人或

7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持有人知道其窃取行为,对此秘密性也没有影响。例如某小偷晚间入室盗窃, 而

女房主人虽知道却因害怕而不敢声张, 此盗窃行为已被财物所有人发觉, 但

这仍

不影响盗窃秘密性的成立。

? 它仅指当时的财物持有人不知道

如行为人正在公交车上实施扒窃, 其他乘客有的已看到, 那么此时的窃取行

为是否还具有秘密性呢? 换句话说, 第三人的发觉能否成为认定其失去秘密性的

依据呢? 答案是否定的, 也就是说只要被害人没发现则不影

响盗窃行为的秘密性

的成立。因此对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在大家都发觉的场合行窃的行为, 也不一

定就

妨碍盗窃罪秘密性的成立。

? 秘密窃取是指窃取财物当时而言的, 并非指整个过程都是秘密的。

也就是说并不要求秘密性贯穿整个盗取过程。有的观点说: “ 只有悄悄的离

开才是秘密窃取。” 此说有失稳妥。笔者认为, 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窃取财物的

手段, 至于犯罪行为采取何种方式进入或者离开犯罪现场, 这对认定盗窃行

为的

秘密性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比如行为人冒充医生给他人之妻打电话, 谎称其丈

夫车祸住院了, 从而支走其妻, 然后入室进行盗窃。再比如有的行为人从

某工厂

盗窃成功之后,大摇大摆的走出工厂等。

2. 秘密窃取的特点

从秘密窃取的含义出发,笔者认为秘密窃取具有如下特点:

?主观性特征

就是指行为人自认为不被财物持有人当场发现的心态。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就要求我们从犯罪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方面去把握和认定盗窃罪的“秘密性” 。

?时限性特征

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窃取财物的手段 , 也就是说它不要求整个过程都必须要

秘密进行,只要求着手窃取完成盗窃罪的构成要见就行。

?相对性特征

盗窃罪的秘密窃取主要是针对财物控制人来说的 , 因为在司法实践中, 经常发

生的是 , 一些盗窃行为人即使在被他人发觉的情况下( 只要不被财物控制人发

觉) , 仍然进行窃取行为。如张某公然从小区里用车把几台电视机拉走 , 一些业

8 论盗窃罪的认定主还认为是物业公司拿出去维修呢。我们认为这种窃取行为也应该具有秘密性。

( 二 ) 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认定《刑法修正案(八) 》在刑法 264 条中加入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

扒窃的规定, 并且把它们作为与“数额较大” , “多次盗窃”共同作为认定盗窃罪

的客观情节。立法机关的这一变化也说明了这些特殊的盗窃行为在生活实践中与

一般的盗窃行为的不同, 比如携带凶器盗窃不仅可能损害他人的财物而且对他人

的生命也具有一定的威胁 , 换句话说它有可能侵害两种法益--- 财产所有权和人

身权。因此从司法实践的需要出发点, 作为新增条款, 急需对它进行准确的理解

和把握。

1. 入户盗窃

入户盗窃作为盗窃罪的一种特殊盗窃行为方式之一 , 被明确的写入《刑法修

正案八》中。足见国家对入户盗窃犯罪的重视程度, 那么对于入户盗窃应如何

理解这一问题,则需要一定的详细说明。

?关于“户”的界定我国刑法在抢劫罪加重情节里面规定了

“ 入户抢劫” , 因此从刑法用语的统

一性来看, 盗窃罪的“入户” 也应和抢劫罪的“入户”在认定上具有同一。关于

对“户” 的认定问题, 学界对此观点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 “户” 是指私人的、

独立的住宅或者房屋。因为户的原意就是私人住宅。且私人住宅是公民隐私权、

9

安宁权、财产权得以保护的一个重要基地。因此不应对户做过多的扩大解释。

第二种观点, 户是指他人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生活场所, 包括私人的院落、

牧民的

帐篷等。此为司法解释的观点。2005 年司法解释对“ 户” 进一步界定为 : 集体

宿舍、旅店、临时工棚, 通常来讲不应认定为户, 但如确有供他人生活和与外界

隔绝的特征的话,也可认定为户。

笔者认为, 既然刑法对入户盗窃作出特别规定, 这说明立法机关考虑到此种

9

刘明祥: 《论抢劫罪的加重犯》 ,载《法律科学》2003 年第 1 期。

9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盗窃行为的危害性不同于一般的盗窃行为,即它除了侵害私人所有权的支配关系

外,还可能对私人住宅安宁权造成威胁。考虑到盗窃罪即侵害了多重法益 , 从而

加以特别规定。刑法之所以保护住宅的安宁, 就在于它是个体安定生活的象征和

庇护场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户” 的本质特征应当

界定为能够为个人私生活

提供安全稳定的场所。当然满足这一条件并不等于说此场所一定要具有所谓的典

型的私人住宅的物理特征。换句话说只要它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或者隔离性, 并且

主要具备是为个体长期生活的场所这个功能就行了。但如果一个场所能够让许多

不特定的人自由进出的话, 则不能被界定为刑法意义上的‘户’ 。因此办公地点、

经营场所、会议场等不应视为“ 户” 。而即使是违章建筑或临时性建筑只要属于

个体日常生活居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也属于“户” 。? “入户”的行为方式

对“入户” 的行为方式, 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一些方面去理解: 第一、行为

人入室时是否必须具有盗窃的意思。这又要分情况考量, 如果不需考虑行为人的

主观心态, 意味着只要有入户行为就行, 这属于纯粹客观的判断。如果需要考虑

主观心态, 那么行为人是否构成“入户盗窃” 则必须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明确的犯

罪意思。也就是说把“盗窃的意思” 作为入户盗窃的主观要件。第二、入户的方

式是否必须为非法?

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行为人在入户时不需要具备特定的盗窃犯意, 因为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精神, 入户盗窃主要侵害了财物所有权和住宅安宁权, 而

对行为人来说, 其在入户盗窃时是否具有盗窃的意思,这对于对他人住宅安宁的

侵害并无影响。也就是说只要行为人进入他人家里 , 就会在客观上造成对住宅安

宁权的危害。因此, 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盗窃的意思。其次, 行为人入室的方式应

为违法, 即具有侵扰住宅安宁的方式。如果行为人以合法方式进入他人住宅, 然

后产生犯意, 则不应界定为入户盗窃。一如有的学者所言: 第一, 入户盗窃的“入”

应限定为非法, 若为经允许进入 ,则法律规范的角度来说, 对“ 入”的评价就没

有意义了。假如只对“盗窃” 进行否定性评价, 这就没法和普通的盗窃相区分了。

第二, 从理论上来讲, “入户” 与“盗窃” 为牵连关系, “ 入户” 行为就已触犯了

盗窃罪的概念、特征及认定

盗窃罪的概念、特征及认定 盗窃犯罪是多发性犯罪,也是公安机关负责立案侦查的主要刑事案件之一,发案量占全部刑事犯罪案件的七成左右,历来为打击犯罪的重点。 一、盗窃罪的概念与特征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具有以下特征: (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2)犯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盗窃犯罪侵犯的公私财物,既包括有形的财物,也包括诸如电力、煤气、天然气等无形财物。此外,根据我国刑法第265条的规定,他人的通信线路、电信号码也可以成为盗窃犯罪侵犯的客体。 (4)本罪在客观方面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是秘密窃取的公私财物数额虽然不大,但系多次盗窃。所谓秘密窃取,主要是指行为人采用自认为他人不会察觉或发现的方法取得他人财物,至于他人是否察觉或发现,并不影响其盗窃犯罪的成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乘人不备扒窃他人口袋或拎取他人箱包以及撬门破锁、挖洞人室盗窃等,都是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常见手段。秘密窃取,是盗窃罪区别于其他财产犯罪的主要特征。 根据1997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盗窃公私财物的“数额较大”,是指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百元至两千元以上的;“数额巨大”是指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至两万元以上的;“数额特别巨大”是指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所谓多次盗窃,是指一年内人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的情况。 二、盗窃罪的认定 实践中,正确认定盗窃罪,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盗窃罪在客观方面的最主要特征是秘密窃取的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

多次盗窃如何理解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e815343160.html, 多次盗窃如何理解 我国刑法对盗窃罪的定罪是有一定的盗窃数额规定的,如果达不到数额可能无法定罪,甚至会让不法分子无罪释放,所以,我国刑法中又出现另一种前于盗窃的规定,那就是多次盗窃,多次盗窃规避了盗窃罪的规定漏洞,那么赢了网小编今天跟大家解析一下多次盗窃如何理解。 “多次盗窃”中的“盗窃”应解释为客观上不要求“数额较大”,但是存在致使数额较大财物受到侵害的可能性,且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盗窃数额较大财物目的的行为。“多次”的次数应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的次数为准。故依照现有的《解释》,“多次盗窃”即应认定为两年之内因盗窃受到三次以上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行为人主观上盗窃数额较大财物的目的,客观上存在致使数额较大财物受到侵害可能性的情形。 一、问题提出 案例一:甲平时游手好闲,常在附近一家超市盗窃一些零食吃,今年已偷盗过三次。

案例二:乙是村里的惯偷,经常小偷小摸,村里少鸡少鸭的基本上都是其所为,今年已经先后三次盗窃过邻居家的鸡鸭。 案例三:丙经常入室盗窃,今年已被公安机关处罚过三次。 案例四:丁是惯犯,因盗窃罪已被法院定罪处罚过三次。 上述四个案例中,行为人是否成立“多次盗窃”?“多次盗窃”中的“多次”是如何确认的,是以公安机关或法院有案可查的次数为准,还是以行为人的实际作案次数为准?“多次盗窃”中的“盗窃”又应如何解释和认定,是否需要满足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否需要满足“数额较大”的标准,还是所有的偷盗行为均可认定为“盗窃”? 二、相关司法解释对“多次盗窃”的相关规定 先前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4号),自1998年3月17日起施行(2017年4月4日已经废止)。第四条规定,对于一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最新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法释〔2013〕8号),自2017

盗窃罪量刑|盗窃罪释义范文

一、本罪的概念及其犯罪构成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的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一般是指动产而言,但不动产上之附着物,可与不动产分离的,例如,田地上的农作物,山上的树木、建筑物上之门窗等,也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另外,能源如电力、煤气也可成为本罪的对象。 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这里的所有权一般指合法的所有权,但有时也有例外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的财物必须是依据五官的功能可以认识的有形的东西。控制和占有是事实上的支配。这种支配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的有形的支配。有时占有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观念,必须考虑到物的性质,物所处的时空等,要按照社会上的一般观念来决定某物有没有被占有。有时即使在物理的或有形的支配达不到的场合,从社会观念上也可以认为是占有。例如,在自已住宅的范围内一时找不到的手表、戒指,仍没有失去占有。如没有回到主人住所和主人身边习惯的牲畜即使离开了主人的住所,仍属主人占有。震灾发生时,为了暂时避难而搬出去放置在路边的财物,仍归主人由有。放养在养殖场的鱼和珍珠贝归养殖人出有。这里所说的手表、戒指、牲畜、鱼等仍可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物也能够被人们所控制,也就能够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如电力、煤气、大哥大码号等。不能被人们控制的阳光、风力、空气、电波、磁力等就不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是客观的,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如有价证券等。具有主观价值及几乎无价值的东西。就不能成为我国盗窃罪侵犯的对象。盗窃行为人如果将这些无价值的财物偷出去后,通过出售或交换,获得了有价值的财物,且数额较大,则应定盗窃罪。能够被移动。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上的附着物都可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如开采出来的石头,从自然状态下运回的放在一定范围内的砂子,放在盐厂的海水,地上的树等。不动产不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盗卖不动产,是非所有人处理所有权,买卖关系无效,属于民事上的房地产纠纷,不能按盗窃罪处理。他人的财物。盗窃犯不可能盗窃自己的财物,他所盗窃的对象是“他人的财物”。虽然是自己的财物,但由他人合法占有或使用,亦视为“他人的财物”。如寄售、托运、租借的物品。但有时也有这种情况,由自己合法所有、使用、处分的财物,也应视为“他人的财物”。如在主人的店里出售物品的雇员在现实中监视、控制、出售的物品,仓库管理员领取的库存品,旅客借用旅馆的电视等。遗忘物是遗忘人丢失但知其所在的财物,大多处于遗忘人支配力所及的范围内,其所有权或占有权仍属于遗忘人,亦视为“他人的财物”,遗失物是失主丢失而又不知其所在的财物。行为人拾得遗失物,应按《民法通则》处理,一般不构成犯罪,无主物是被所有人抛弃的财物、无人继承的遗产等。占有无主物,不构成犯罪。被人抛弃的财物归先占者所有。占有无人继承的遗产应退还给国家或集体。埋藏物、隐藏物不是无主物。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盗掘墓葬,盗取财物数额较大,以盗窃罪论处。《文物保护法》规定“私自挖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以

对两高关于盗窃罪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对两高关于盗窃罪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江苏苏源律师事务所刘绍奎律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已于2013年3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1次会议、2013年3月1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次会议通过,自2013年4月4日起施行。作为司法实践中犯罪数量最多的行为,解释对于认定和处理盗窃罪中的诸多问题作出新规定、新说明。深入研究和学习“解释”对于正确处理盗窃行为具有重要意见。本文结合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4号)(以下简称“98解释”)和刑法修正案(八)的相关规定,作出以下理解。 一、盗窃罪的起刑点升中有降,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从总体情况来讲,《解释》将盗窃罪的起刑点从“98解释”的盗窃公私财务人民币五百元至二千元,大幅提高至人民币一千元至三千元。与此起刑点相适应,盗窃罪“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从原来的“五千元至二万元”,提高至“三万元至十万元”;“数额特别巨大”的认定标准从原来的“三万元至十万元”提高至“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就前述规定来看,认定构成一般的盗窃罪的数额标准大幅度提高。 在提高构成一般的盗窃罪的数额标准的同时,《解释》第二条对于一些特殊的盗窃行为,降低了数额标准。《解释》第二条规定,对于以下八类盗窃行为,认定盗窃罪的起刑点,即“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解释》第一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一)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的;(二)一年内曾因盗窃受过行政处罚的;(三)组织、控制未成年人盗窃的;(四)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在事件发生地盗窃的;(五)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六)在医院盗窃病人或者其亲友财物的;(七)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八)因盗窃造成严重后果的。该条规定反映了司法机关在考虑对盗窃行为是否入罪的时候,将盗窃行为的后果、对象、主观恶意程度和社会危害性等作为评判因素,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要说明,对于《解释》第二条中规定的八种行为,是关于起刑点的标准,并非在量刑中从重的标准。 另外,对于一些影响恶劣的盗窃行为,《刑法》未规定其在构成盗窃罪数额上的起刑点,而是以从事特定行为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九条对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修改规定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等等。从前述规定可以看出,只要出现“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均可以构成盗窃罪。对于对述规定,有必要在此明确。 还有,同样出于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影响等考虑,《解释》增加规定了对特殊盗窃行为中“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认定标准。《解释》第

浅析盗窃罪的部分问题(一)

浅析盗窃罪的部分问题(一) 内容摘要: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了盗窃罪的概念及刑罚,但盗窃罪未遂的形态,由于难以确认盗窃数额或无实际盗窃数额,往往被认为无实际损害结果,社会危害性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盗窃防范意识的增强,盗窃未遂现象呈上升趋势,客观上对人们心理造成不小的压力,对社会治安和公私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盗窃罪未遂是行为人已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盗窃行为。但是对于此行为的界定,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比较权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控制说”。认为只要盗窃者已实际控制所窃财物为盗窃既遂,反之构成未遂;二是“失控说”。认为只要物主已失去对其财物的实际控制为盗窃既遂,反之为未遂;三是“失控十控制说”。认为构成犯罪既遂,不仅物主已失去对其财物的实际控制,而且财物必须在盗窃者的控制之下,否则为盗窃未遂。本文认为只要物主失去对其财物的控制是因盗窃行为所致,则盗窃者必定控制物主的财物,而这种控制并无时间长短要求。对此行为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处罚,即对实行终了的盗窃罪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盗窃罪未遂进行区别对待。关于单位盗窃,我国《刑法》并没规定,有关的司法解释中虽然有规定,但矛盾不少,因而建议修改司法解释或修改刑法。 关键词:盗窃罪、盗窃未遂罪、刑法、单位犯罪。 盗窃罪是刑法中规定的一般罪型。尽管《刑法》给予了较详尽了的规定,严厉的处罚,但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盗窃罪的认识仍有不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相同的情况由于认识不同致使处理结果不同,从而有背于公平性。本文从两个方面的问题对盗窃罪进行论述,以期社会的认可。 一、关于盗窃罪未遂的法律问题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了盗窃罪的概念及刑罚,但盗窃罪未遂的形态,由于难以确认盗窃数额或无实际盗窃数额,往往被认为无实际损害结果,社会危害性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盗窃防范意识的增强,盗窃未遂现象呈上升趋势,客观上对人们心理造成不小的压力,对社会治安和公私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盗窃行为,一般首先分析的是盗窃行为的形态;其次是定罪量刑问题。如果是盗窃未遂,那么在法律上能否治罪?如能定罪又如何量刑,因此,笔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盗窃未遂的界定及定罪量刑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盗窃罪未遂的意义 盗窃罪未遂是犯罪未遂的一种。刑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对犯罪未遂的定义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这是对犯罪未遂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总的原则性界定。这一原则性界定也同样适用于盗窃罪未遂,即盗窃者实施盗窃时在客观上“已经着手”,但又“未得逞”,是盗窃未遂。 (二)对于盗窃罪未遂的界定 盗窃未遂在客观方面“未得逞”的表现毕竟有其特殊性,围绕盗窃未遂的界定这一问题,理论界存在争议,但比较权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控制说”。认为只要盗窃者已实际控制所窃财物为盗窃既遂,反之构成未遂;二是“失控说”。认为只要物主已失去对其财物的实际控制为盗窃既遂,反之为未遂;三是“失控十控制说”。认为构成犯罪既遂,不仅物主已失去对其财物的实际控制,而且财物必须在盗窃者的控制之下,否则为盗窃未遂。 笔者认为,要正确界定盗窃未遂,首先应正确把握“控制”的含义以及控制与失控之间的时空关系。 所谓控制,是指对财物的直接把握或者在自己力量范围内对财物的制约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将财物放在自己身上且仅凭自己的意愿便能处分财物,就是“直接把握”;虽然财物不放在身上,但将财物放在自己的房屋内或公共场所某处自己能够辨认并取回的地方,就

盗窃罪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颁布日期】19980317 【实施日期】199803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 的解释》已于1997年11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4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3月17日起施行。 【章名】全文 为依法惩处盗窃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一)盗窃数额,是指行为人窃取的公私财物的数额。 (二)盗窃未遂,情节严重,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盗窃目标的,应当定罪处罚。 (三)盗窃的公私财物,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等。 (四)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 第二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条规定的“以牟利为目的”,是指为了出售、出租、自用、转让等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第三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 大”的标准如下: (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 (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 第四条对于一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第五条被盗物品的数额,按照下列方法计算: (一)被盗物品的价格,应当以被盗物品价格的有效证明确定。对于不能确定的,应当区别情况,根据作案当时、当地的同类物品的价格,并按照下列核价方法,以人民币分别计算: 1、流通领域的商品,按市场零售价的中等价格计算;属于国家定价的,按国家定价计算;属于国家指导价的,按指导价的最高限价计算。 2、生产领域的产品,成品按本项之1规定的方法计算;半成品比照成品价格折算。 3、单位和公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物品,原则上按购进价计算

论盗窃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论盗窃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摘要]盗窃罪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是常见多发的犯罪,其认定也是我国刑事理论和司法界的难题之一。相对于犯罪构成的其他方面,主观要件的认定更是重中之重,同时对犯罪行为人主观心理的把握也是一大难题。文章旨在以“张艳胜案”为例,分析盗窃罪的主观要件即犯罪故意,希望对我国盗窃罪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盗窃罪;犯罪故意;张艳胜 张艳胜是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庞家寨村80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他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但是他竟然在无意中惹了一场官司:在捡到一张中国移动的SIM卡后,将其插在电脑的无线网卡盒内上网,然而7个月的上网数据流量费高达25万余元。公众和学界围绕张艳胜是否构成盗窃罪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其是否符合盗窃罪的主观要件,即其是否具有盗窃罪要求的犯罪故意。盗窃罪作为侵犯财产型犯罪中最常见、最多发的犯罪,可谓司法实践中“最大户之一”,再加上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盗窃罪的形式也千变万化,给刑法学界和刑事司法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犯罪形式的变化又源于主观心理的指导,所以研究盗窃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盗窃罪犯罪故意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我国刑法并没有明确给出盗窃罪的定义,结合我国的刑法理论,笔者认为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1]。另外,根据学界通说,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这几种因素。 根据《刑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据以上盗窃罪的定义和《刑法》关于犯罪故意的规定可知,盗窃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具体来说,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实施危害行为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才能认定他具有犯罪的故意而构成故意犯罪。 (一)盗窃罪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认识因素是犯罪的首要条件或称前提条件,犯罪内容的认识因素包括认识内容与认识程度两层涵义“[2]。简单来说,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种明知就是认识方面的因素。这种明知包括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对犯罪对象的认识。 1.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在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中,要求犯罪行为人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行为人的

论盗窃罪

论盗窃罪 内容摘要 现代刑法中的盗窃罪一词,源于古代刑法中的“窃盗”,我国现行刑法对盗窃罪表述一般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其主体要素为16岁以上,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但是行为人如果具有特殊身份则又可能对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具有一定意义,若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则构成贪污罪,若窃取的近亲属财物则视其具体情况定罪量刑。 盗窃罪的主观方面是非法占有他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认识因素。其认识因素是明知秘密窃取会引起他人失去数额较大的财物。(二)意志因素。意志因素是故意犯罪在意志方面的特征,这一特征表明行为人是通过自觉选择的行为来追求(或放任)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盗窃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即犯罪分子采取自认为不被财物所有者、保管者发现的办法,暗中窃取财物,笔者认为秘密窃取是相对财物持有人而言,至于其它人是否知道在所不论。秘密窃取是行为人自我意识的客观上是否真的不被物主发现,对盗窃罪的成立没有影响,秘密窃取是指窃取财物当时而言的,是就盗窃行为而言的,对进入和离开现场的方式、手段对认定是否秘密没有意义。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笔者认为,盗窃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持有权,持有权依附于所有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盗窃

行为的实质在于秘密地排除他人对财物的控制,建立自己的非法控制,盗窃罪侵犯财产权利无不以排除持有权为前提,因此,持有权应该成为盗窃罪侵犯的直接客体。 ; 一、盗窃罪概念和分类 (一)盗窃罪概念 盗窃一词,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出现过,是秦汉以前侵犯财产罪的概称。盗与窃的意见相近,都有非法取财之意,但二者又微胡差别。盗,本写作盗由“次”与“皿”二字构成。《说文解字》:“次通欲”,贪的意见;“皿”即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次皿便是盗。本义为因贪而取得他人器皿中的食物。窃,据《说文·通训定声》,表示虫私食米。虫私信米不易为人所觉察,引申乘人不知而得非份食物。 从字义上看,盗,着重于因“贪”而取;窃,则强调“乘人不知”。窃与盗实际上是种与属的关系。盗为贪利取财,公开还是秘密,暴力或是非暴力均可。而窃则有限定,必须是乘人不知而取,其外延较盗要小得多。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盗窃连用取概括之意,在表示具体行为时,要么作“窃”,要么作“盗”。如《尚书·费誓》:“逾垣墙,窃马牛”。再如秦简中的“群盗”指抢劫,而“盗采人桑嚅”、“盗马牛”,则指窃取。盗的要领直到张裴给晋委作注才得以明确。《晋律注》:“取非其有谓之盗”。《唐律疏议》又进一步对“盗”予以划分,曰:“强盗,谓以威若力”。“窃盗,谓潜形隐面而取。”唐律所下的定义,直接为《宋刑统》、《大明律》和《大清律例》所承继。

浅议—盗窃罪—的完善本科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浅议“盗窃罪”的完善 专业___法学本科_____ 年级_____12春____ __ 学号1232101200992 学生姓名____俞年兵______ 指导教师____储海平___ 论文完成日期2014 年 5 月

目录 1引言 (3) 2盗窃罪概述 (4) 2.1盗窃罪的概念 (4) 2.2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4) 2.3盗窃罪的分类 (5) 2.4盗窃罪的量刑 (6) 3 盗窃罪的认定 (7) 3.1盗窃罪与非罪的界限 (8) 3.2盗窃既遂与未遂 (9) 4新型盗窃行为分析 (11) 4.1网络盗窃 (11) 4.2 利用手机进行盗窃 (12) 4.3 ATM盗窃 (13) 5盗窃罪存在的缺陷 (14) 5.1对盗窃罪犯人的惩处力度不够 (14) 5.2关于盗窃罪的法律不完善 (15) 5.3盗窃罪的刑罚设置不合理 (15) 6关于完善盗窃罪的若干思考 (16) 6.1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16) 6.2普及反盗窃知识,提高公众警惕性和自我保护能力 (16) 6.3改变单一的以数额作为量刑依据的做法 (17) 结束语 (18) 参考文献 (19)

浅议“盗窃罪”的完善 【摘要】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大幅上升。但是,在国家与社会各界积极创造和谐社会的同时却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盗窃则是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敏感性问题。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盗窃犯罪一度呈现上升和蔓延趋势,并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盗窃犯罪,如计算机盗窃、盗打电话等等,这些新型的犯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国刑法传统的盗窃理论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严重危害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呼唤着盗窃犯罪研究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盗窃犯罪的研究,不论是对我国刑法关于盗窃犯罪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盗窃犯罪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盗窃罪问题完善

盗窃罪

盗窃罪 马永顺律师推荐来源:未知作者:admin 一、概念及其构成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一般是指动产而言,但不动产上之附着物,可与不动产分离的,例如,田地上的农作物,山上的树木、建筑物上之门窗等,也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另外,能源如电力、煤气也可成为本罪的对象。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这里的所有权一般指合法的所有权,但有时也有例外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规定:“盗窃违禁品,按盗窃罪处理的,不计数额,根据情节轻重量刑。盗窃违禁品或犯罪分子不法占有的财物也构成盗窃罪。”盗窃罪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这种公私财物的特征是:(1)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的财物必须是依据五官的功能可以认识的有形的东西。控制和占有是事实上的支配。这种支配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的有形的支配。有时占有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观念,必须考虑到物的性质,物所处的时空等,要按照社会上的一般观念来决定某物有没有被占有。有时即使在物理的或有形的支配达不到的场合,从社会观念上也可以认为是占有。例如,在自已住宅的范围内一时找不到的手表、戒指,仍没有失去占有。如没有回到主人住所和主人身边习惯的牲畜即使离开了主人的住所,仍属主人占有。震灾发生时,为了暂时避难而搬出去放置在路边的财物,仍归主人由有。放养在养殖场的鱼和珍珠贝归养殖人出有。这里所说的手表、戒指、牲畜、鱼等仍可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物也能够被人们所控制,也就能够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如电力、煤气、大哥大码号等。不能被人们控制的阳光、风力、空气、电波、磁力等就不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2)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是客观的,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如有价证券等。具有主观价值(如有纪念意义的信件)及几乎无价值的东西。就不能成为我国盗窃罪侵犯的对象。盗窃行为人如果将这些无价值的财物偷出去后,通过出售或交换,获得了有价值的财物(相当于销赃数额),且数额较大,则应定盗窃罪。(3)能够被移动。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上的附着物都可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如开采出来的石头,从自然状态下运回的放在一定范围内的砂子,放在盐厂的海水,地上的树等。不动产不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盗卖不动产,是非所有人处理所有权,买卖关系无效,属于民事上的房地产纠纷,不能按盗窃罪处理。(4)他人的财物。盗窃犯不可能盗窃自己的财物,他所盗窃的对象是“他人的财物”。虽然是自己的财物,但由他人合法占有或使用,亦视为“他人的财物”。如寄售、托运、租借的物品。但有时也有这种情况,由自己合法所有、使用、处分的财物,也应视为:“他人的财物”。如在主人的店里出售物品的雇员在现实中监视、控制、出售的物品,仓库管理员领取的库存品,旅客借用旅馆的电视等。遗忘物是遗忘人丢失但知其所在的财物,大多处于遗忘人支配力所及的范围内,其所有权或占有权仍属于遗忘人,亦视为“他人的财物”,遗失物是失主丢失而又不知其所在的财物。行为人拾得遗失物,应按《民法通则》处理,一般不构成犯罪,无主物是被所有人抛弃的财物、无人继承的遗产等。占有无主物,不构成犯罪。被人抛弃的财物归先占者所有。占有无人继承的遗产应退还给国家或集体。埋藏物、隐藏物不是无主物。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盗掘墓葬,盗取财物数额较大,以盗窃罪论处。《文物保护法》规定:“私自挖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以盗窃论处。”(5)一些特殊的财物尽管具备上述四个特征,仍不能成为盗窃对象。如枪支、弹药,正在使用的变压器等。不同的财物或同一财物处于不同的位置、状态,它所表现的社会关系不同,作为犯罪对象时,它所代表的犯罪客体也不同。如盗窃通讯线路上的电线构成破坏通讯设施罪,盗窃仓

对盗窃罪分析

对盗窃罪分析之我见 摘要:盗窃犯罪发案数量大,影响面广,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但易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还容易引发暴力犯罪案件,造成人身伤亡,虽然盗窃本身并不具有暴力因素,但当盗窃作案被发觉、被追捕的时候,盗窃犯罪分子往往为抗拒抓捕、隐藏赃物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丧心病狂地杀伤或杀死他人以求脱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本文主要介绍了盗窃罪的概念、中国古代盗窃罪的产生、成立及处罚以及我国关于盗窃罪本质的学说。介绍了盗窃罪的对象,对财物进行了概述和分类,并介绍了盗窃罪的保护法益和学说发展趋势。 关键词:盗窃罪;占有;对象;保护法益 前言:现代刑事法治在现代化法治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刑事法律学科也相应地为国家所重视,成为公认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发展、繁荣最为显著的主要法学学科领域之一。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刑事法学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盗窃法规在刑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中盗窃罪的概念与盗窃对象更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进一步认识的。 《左传》转述周公所言:“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

器为奸”。盗窃罪可谓是刑事司法领域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犯罪,也是最古老的一种犯罪形态。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财产的私有制,有了物质生活条件的剩余,就出现了盗窃犯罪。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维持统治,总是把盗窃犯罪当作打击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盗窃罪仍然是最为普遍的犯罪现象,在各级人民法院所审理的刑事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刑法修正案八当中,对盗窃罪相关刑罚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解决了一些司法实践中的争议,但是由于盗窃犯罪的具体情况极为复杂,新型盗窃行为层出不穷,盗窃罪相关司法实践仍然存在着众多疑难,这也是刑法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由于不同的盗窃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差别巨大,主客观要件高度复杂性,因此,刑法学理论衍生出了博大精深的盗窃罪相关理论,由于从事司法实践工作,笔者对盗窃罪的相关理论问题也颇有兴趣。在对盗窃罪相关理论的研习中,笔者发现,我国刑法理论对盗窃罪概念的界定,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盗窃犯罪行为,也无法有效地区分盗窃罪与其他相关罪名的界限,而盗窃罪的概念是盗窃罪理论中的基础,如果盗窃罪的概念不准确、不科学,那么,盗窃罪理论就会建立在错误的逻辑基础之上,对盗窃罪的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还可能导致盗窃罪理论和其他刑法理论的混淆。因此,深入研究盗窃罪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笔者从盗窃罪的概念研究着手,对该罪概念中的争议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希望其对刑法理论的完善

浅论侵占型财产罪的占有

浅论侵占型财产罪的占有关系 ——基于判例的简单思考 目录 引言:问题的提出 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前者属于委托物侵占,后者属于侵占脱离占有物。 另外比较重要的一项侵占型财产罪名是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行为。这一罪名与前者的区别在于侵占对象是公有资产或财物。 关于侵占罪名的成立,司法实践中有各种不同的情形。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间断的争论。除了关于侵占对象的质疑外,对于笔者而言,关于“占有”这一词汇的外围理解上存在更大的疑问。本文简单用一个初级法律人的视角对侵占罪名的占有成立做一分析。“占有关系”的讨论方面包括占有的行为、方式、主体。 本文所引用案例皆为自己在网上找到的相对更有代表性的案例,其间存在争论,本文就想努力将其思路理清,解开自己对于“占有关系”的疑惑。 一.立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第二百七十一条:[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盗窃罪上诉状

盗窃罪上诉状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男,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码:,汉族,湖北**人,住。上诉人别服湖北省**区人民法院()咸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书,现提出上诉。上诉请求:1、撤销()咸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书。2、依法予以改判,减轻对上诉人的量刑。事实和理由:一、原审判决认定上诉人涉案数额(6000元)过高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咨询题的解释》第五条第(十)项:“对已陈旧、残损或者使用过的被盗物品,应当结合作案当时、当地同类物品的价格和被盗时的残旧程度,按本条第(九)项的规定办理。”《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咨询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九)项:“被盗物品价格别明或价格难以确定的,应当按国家打算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治理方法》的规定,托付指定的估价机构估价。” 本案被盗物品是苹果笔记本电脑,属于高档消费品,价格变化巨大,新电脑的出售价格较高,一旦进入日子领域,其价格就急剧下落。上诉人认为价格认证中心对被盗物品的估价并未结合作案当时、当地同类物品的价格和被盗时的残旧程度进行合理、公正估价,估价过高,应予依法核减。二、上诉人具有从轻、减轻情节(一)全部退赃:上诉人盗窃笔记本电脑已追回退还,从这一事实来看,并未造成实际的损失,则在量刑上予思考。(二)系初犯,偶犯:上诉此前无犯罪记录,也无其它违法违纪行为。(三)自愿认罪:上诉人自愿认罪,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侦查,具有悔罪表现,情愿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四)未造成公私财产的实际损失:由于上诉人的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损失已全部挽回,并未造成公私财产的实际损失,社会危害性较小。(五)上诉人家属现正积极筹集钞票款,愿积极主动向法院交纳罚金。三、上诉人关于一审判决认定盗窃“数额较大”没有异议,但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咨询题的解释》的第六条第(二)项规定,可别作为犯罪处理(一)上诉人涉案金额仅属“数额较大” 依照《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湖北省公安厅<对于确定我省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的通知>》(**高法发[1998]15号):“(二)盗窃公私财物‘ 数额巨大’的起点,其他地区为10000元。”本案上诉人的盗窃数额为6000元,未达到“数额巨大”标准,仅达到“数额较大”的盗窃罪量刑标准。(二)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咨询题的解释>》第六条:“审理盗窃案件,应当依照案件的具体情形认定盗窃罪的情节:(二)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别作为犯罪处理:2、全部退赃、退赔的;5、其他情节轻微、危害别大的。” 上诉人已全部退赃,且未造成公私财产的损失,主观恶性别大,自愿认罪,具有悔罪表现,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咨询题的解释>》第六条之规定,上诉人的情节别重,危害也别大,一审法院的判决量刑畸重,有违罪责刑相一致原则。四、恳请二审法院依法减轻量刑,并适用缓刑依照最高法、最高检和司法部颁布的《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九条对于“人民法院对自愿认罪的被告人,酌情予以从轻处罚”之规定,上诉人认为:其认罪态度彻底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恳请二审法院在对其量刑时予以充分思考。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第二条:“宣告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能够依法宣告缓刑;犯罪情节轻微,别需要判处刑罚的,能够免予刑事处罚。” 综上所述,上诉人认为主观恶性小,社会危害性别大;全部退赃,并情愿积极主动交纳罚金;自愿认罪,具有悔罪表现,本案上诉人存在诸多从轻减轻的情节。所以上诉人认为原判量刑过重,应该减轻量刑,并适用缓刑,恳请二审法院予以采用。此致**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人:年月日

论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

论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 马长贝 摘要:“多次盗窃”是指一年以内实施三次以上盗窃行为。犯罪数额不影响“多次盗窃”认定,数额只是“多次盗窃”的量刑标准;行为人不是在一年内实施三次以上盗窃行为的,应适用数额较大的标准;“多次盗窃”可以包含“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已被行政处罚的盗窃行为可以纳入“多次盗窃”进行评价;应以时间是否相同或者连续、空间是否相对同一、对象是否同一这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作为“多次盗窃”判断标准。 关键词:多次盗窃保护法益累计数额

论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 导言 “多次盗窃”中的“盗窃”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入户盗窃和在公共场所扒窃”,也包括其他形式的盗窃在内;在“多次”的理解上,应当从自然观察的角度来看,进行形式的理解,而没有必要比照有关“多次抢劫”的司法解释中的类似规定,对其进行实质解释;理解累计盗窃数额的“多次盗窃”,应当在司法解释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从保护法益、维护正常的财产秩序的立场出发,进行合理妥当的处理。现行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明确地将“多次盗窃”和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并列,作为盗窃罪的成立要件。但是,何谓“多次”?“多次盗窃”中的“盗窃”与盗窃“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中的“盗窃”是否一回事?均不明确,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1997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对于一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同时,还在第五条第(十二)项中规定:“多次盗窃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诉的,或者最后一次盗窃构成犯罪,前次盗窃行为在一年以内的,应当累计其盗窃数额”,对“多次盗窃”的标准及其应用进行了说明。但是,争论并没有就此而结束,以上《解释》反而平添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多次盗窃”中的“次”该如何认定?“多次盗窃”是否就是仅指“入户盗窃”和“公共场所扒窃”?同时,“多次盗窃”需要累计数额的该如何计算?这些问题成为新的争议焦点。本文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情况,从刑法保护法益、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多次盗窃”的涵义 要界定“多次盗窃”的涵义,就必须首先理解什么叫“多”。汉语中的“多”有着不同的涵义,有表数量大的,也有表数目在二以上的,有表示比一定数目大的,也有表示程度或者疑问的。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对《刑法》中的多人、多次的

盗窃罪共同犯罪如何认定

盗窃罪共同犯罪如何认定 摘要:盗窃罪共同犯罪案例?盗窃罪共同犯罪如何认定?无锡刑事律师在线咨询、欢迎阅读: 盗窃罪专题:盗窃罪共同犯罪案例、盗窃罪共同犯罪如何认定? 如果遇到刑事辩护相关法律问题,可以到法律直通车找专业无锡刑事律师在线咨询、 盗窃罪共同犯罪案例 案情:廖某和范某约好于2005年8月21晚凌晨到高某家中盗窃,廖某和范某顺利盗得财物后准备逃走,范某正要离开时即被被害人抓住,范某为了挣脱逃跑,暴力击伤被害人后逃跑。 分析:本案中根据刑法第269条规定,范某的行为构成抢夺罪,但是廖某的行为不构成抢夺罪,只构成盗窃罪,因为在本案中,廖某和范某都有盗窃的故意,但是没有抢劫的故意,范某为了抗拒抓捕而实施的暴力行为廖某并不知情,也没有提供任何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范某的行为是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综上,对廖某的行为应该谨以盗窃罪定罪处罚,不应转化为抢劫罪。 相关知识: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抢劫罪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凡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构成抢劫罪的主体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财物的行为。数额较大是构成盗窃罪的要件之一,对于偶尔一两次进行盗窃,且财物数额未达到较大的,一般不能以盗窃罪判处。《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中的“犯盗窃、诈骗、抢奇罪”,并不要求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构成犯罪,只要行为人实施三类行为之一,均可成为转化型抢劫的前提,因为“两高”在《关于如何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批复》中指出:“在司法局实践中,有的被告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虽未达到数额较大,但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严重的,可按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条抢劫罪定罪处罚。本案本条中的“当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实施盗窃、抢夺或诈骗行为的现场;二是指一离开现场就被及时发觉而立即追捕,在追捕过程中行为人使用暴力亦为“当场”使用暴力。 事实上每个案件都是各不相同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刑事辩护方面的问题不明白时,可以找我们的刑事辩护律师进行律师免费咨询,他们会为您解决相关问题。

浅谈盗窃罪的若干问题(一)

浅谈盗窃罪的若干问题(一) 摘要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社会实践表明,侵犯财产的犯罪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中盗窃罪案件所占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就盗窃罪的概念、主要特征及犯罪的认定和处理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列举了盗窃犯罪与其他财产性犯罪不同案例并作了翔实的阐述,对盗窃犯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所涉及的学说也作了认真分析,并作了适当的评价,并在最后提出了完善这些学说力争达到统一的希望。 关键词:盗窃犯罪主体认定既遂与未遂 前言 我国宪法总纲、刑法总则第二条,将保护公私财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规定,盗窃行为的多发性,盗窃手段的多样性,盗窃发生的隐蔽性等,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对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本质是秘密窃取,为了最大限度的起到惩罚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新《刑法》将1979年刑法规定在一个条文中的盗窃、诈骗、抢夺罪从定罪到量刑档次都作了明确规定。本文仅就盗窃罪的相关问题谈些看法。 我国宪法总纲、刑法总则第2条,将保护公私财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规定。社会实践表明,侵犯财产的犯罪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有比例最大,其中盗窃犯罪案件所占比例也呈上升趋势。盗窃得为的多发性,盗窃手段的多样性,盗窃发生的隐蔽性等,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对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起到惩罚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新《刑法》将1979年刑法规定在一个条文中的盗窃、诈骗、抢夺罪从定罪到量刑档次都作了明确规定。这样,不仅使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盗窃犯罪受到应有的制裁,而且更有利于我们同盗窃犯罪做斗争,从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公序良俗。 一、本罪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本罪的四个主要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本罪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即国家、集体所有或者公民个人所有的各种财物。这里的“财物”,具有以下特点:(1)财产本身必须是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物品。(2)从财物的形态上看,主要是有形的物品,但盗窃电力、煤气、天然气、热气、冷气等虽属无形财产,因其本身既有经济价值,又有使用价值,而且能为人们所掌握和控制,因此亦构成盗窃罪。(3)人们能够控制和享有。否则,即使具有经济价值,而不能为人们所控制,也不能视为盗窃意义9659上的财产,例如无线电波等。(4)一般是动产。不动产不能成为本罪的对象,但与不动产可以分离,而又不丧失原物价值的附着物,如盗窃房屋上的瓦、门、窗,土地上生长的零星树木、庄稼、果实等,仍可成为本罪的对象,数额较大的,也应构成盗窃罪。(5)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盗窃某些特定的对象,构成其他犯罪的,应按刑法分则的有关规定处罚。如盗窃枪支、公文、证件、印章等,因此应根据刑法关于盗窃这些特定物品的具体规定分别定罪处罚。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具体讲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其主观上认为不会被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者经手人发觉的方法,暗中窃取,从而取走财物。其主要特征有:首先,秘密窃取是指取得财物时没被发觉,暗中进行。如果取财是在暗中进行的,但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