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一.概述

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发病最多。病变可侵犯自食管至结肠的全消化道黏膜。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依赖于胃肠壁受浸润的深度和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病变的有无,临床可分为3型。

二.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儿童多见,成人很少能找到与过敏有关的食物,有药物或毒素引起本病的报告。

三.临床表现

1.黏膜型(Ⅰ型)

病变主要侵犯胃肠黏膜组织,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进食特殊过敏食物可使症状加重。体检可发现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部分患者还可因胃肠道出血表现为贫血。病变广泛时出现小肠吸收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贫血等全身性表现,青少年出现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女性可有继发性闭经。

2.肌层型(Ⅱ型)

以肌层病变为主,由于本型胃和小肠壁增厚、僵硬,临床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幽门和小肠梗阻、恶心、呕吐、腹痛,抗酸药或抗胆碱药难以缓解。

3.浆膜型(Ⅲ型)

浆膜下层病变为主,相对少见,占整个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10%左右。可出现腹腔积液,腹腔积液中含大量的嗜酸性细胞,本型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两型并存。

四.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和肌层病变为主的病人(1~2)×109/L,浆细胞病变为主时,可达8×109/L。还可有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增高,血沉增快。

2.粪便检查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粪便检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有的可见到夏科-雷登结晶,便常规检查潜血呈阳性,有些病人有轻中度脂肪泻。Cr标记白蛋白增加,α-抗胰蛋白酶清除率增加,D-木糖吸收试验异常。

3.X线检查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缺乏特异性,X线钡餐可见黏膜水肿,皱襞增宽,呈结节样充盈缺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

4.CT检查

可发现胃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腹腔积液。

5.内镜及活检

适用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镜下可见黏膜皱襞粗大、充血、水肿、溃疡或结节,活检从病理上证实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对确诊有价值。但活检组织对于肌层和浆膜层受累为主的病人价值不大,有时需经手术病理证实。

5.腹腔穿刺

腹腔积液病人必须行诊断性腹腔穿刺,腹腔积液为渗出性,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必须做腹腔积液涂片染色,以区别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6.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下缺乏特异性表现,轻者仅有腹膜充血,重者可类似于腹膜转移癌。腹腔镜检查的意义在于进行腹腔黏膜组织活检,得到病理诊断。

7.手术探查

对于怀疑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般不行剖腹探查术来证实,但当有肠梗阻或幽门梗阻或怀疑肿瘤时才进行手术。

五.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血象、放射学和内镜加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1.Talley标准

①存在胃肠道症状。②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③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以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克罗恩病、淋巴瘤等。

2.Leinbach标准

①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③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六.并发症

青少年期发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并可有闭经。以肌层受累为主时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肠梗阻或幽门梗阻,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偶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食管肌层,引起贲门失弛缓症。以浆膜层受累为主最少见,典型表现为腹腔积液,腹腔积液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七.治疗

1.一般治疗

对于确定或可疑的食物、药物应停止服用,有些特异性食物牛奶、蛋类、肉类鱼虾等,控制进食后症状可减轻。

2.药物治疗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良好的疗效,泼尼松,服药后1~2周症状控制后可减量维持,逐渐停药。色甘酸钠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防止组胺的释放,疗程6周至数月不等,适于激素治疗无效者。

3.手术治疗

当出现幽门梗阻和肠梗阻时,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易复发,术后需用激素维持治疗。

八.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无恶变的报告。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级诊疗

消化病科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肠梗阻及腹水,病变亦可累及肝胆系统,引起黄疸。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类 一、按部位分类 1.局限性:多见于中老年,病变仅累及胃,约占EG26%,此型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胃窦部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等,胃内的肿块可以导致恶变或胃流出道梗阻。 2.弥漫性:多见于中青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及呕吐,发作有规律,可能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约占50%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表现。 二、按浸润程度分类(Klein分型) 1.粘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患者可有过敏性病史及较高的血IgE浓度,其临床表现为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 2.肌层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肌层,其临床表现为梗阻,这种梗阻有时需要手术治疗,另外,还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

管形成; 3.浆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其临床表现为腹痛,且常伴有腹膜炎、腹水等。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化验等做出初步诊断,在尽量保证患者安全前提下尽快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二级医院 接诊病人后做出初步诊断,在安全前提下尽快完善胃肠镜及病理化验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诊断,有腹水患者需行腹水常规、生化、脱落细胞化验。同时嘱患者尽量避免引起胃肠过敏食物,给以维持水电解质热量平衡,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诊断明确后,可给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或抗过敏药物治疗。若发生肠梗阻,除禁饮食、胃肠减压、通便灌肠、抗感染、抑酸、补液等基础治疗外,有经验的医院可行肠梗阻手术切除梗阻的部分胃肠道。手术经验不丰富的医院可转三级医院手术治疗。 三级医院

试谈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溃疡病的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各种临床病理类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熟悉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熟悉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三型常见肝硬化的区别。熟悉食管癌、胃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变化。 3.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类型、病变特点及并发症。了解食管癌、胃癌、原发性肝癌的病因。 二、作业与练习 【名词解释】 1.肠上皮化生 2.假幽门腺化生 3.消化性溃疡病 4.肝细胞气球样变 5.嗜酸小体 6.毛玻璃样肝细胞 7.点状坏死 8.碎片状坏死 9.桥接坏死10.肝硬化 11.假小叶12.肝性脑病13.革囊胃14.印戒细胞癌

15.krukenberg瘤 【填空】 1.慢性胃炎的类型 有、、 、和。 2.慢性萎缩性胃炎A型属于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 和部,并伴 有;B型病变多发生在 。 3.胃溃疡多发生在,尤其多见 于;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 在部,以靠近幽门环 的最多见。 4.溃疡病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可分 为、、 、四层。 5.溃疡底部由胃液消化造成的病变是和层。 6.溃疡病的并发症及结局包 括、、 、、 。 7.阑尾炎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和。 8.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常合并及。 9.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中,变性包 括,;坏 死,。 10.病毒性肝炎按坏死灶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可分 为、

、、。 11.病毒性肝炎时间质的反应性增生包 括、 及增生。 12.急性普通型肝炎时肝细胞广泛,且 以为主,表现 为和; 而轻微,主要为 。 13.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特点既有大片的,又有肝细胞 。 14.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镜下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 和。 15.肝硬化的病变特点 以,, 三种改变为主,并反复交错进行。 16.门脉性肝硬化早、中期阶段肝体积正常 或,质地正常或;晚期肝体积,重量,表面呈结节状,结节大小,直径一般不超 过。 17.门脉性肝硬化相当于国际纯形态分类中 的;而坏死后性肝硬化相当 于和。 18.肝硬化时较重要的三组侧支循环可分别造 成曲张,曲张 和曲张。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发表时间:2016-04-08T14:26:01.1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作者:谭志洁魏少晶崔健 [导读]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重视血常规检测和消化内镜的多点深挖活检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糖皮质激素对EG的治疗效果肯定。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50022 【摘要】目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itis , EG)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疾病,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例EG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同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3例,腹胀3例,恶心、呕吐3例,肠梗阻1例,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内科保守治疗7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再行内科治疗1例,均治愈。结论重视血常规检测和消化内镜的多点深挖活检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糖皮质激素对EG的治疗效果肯定。 【关键词】嗜酸细胞;胃炎;结肠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itis,EG)是以弥漫性或局限性的嗜酸细胞浸润消化道壁,导致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由于该病临床上较为少见,易误诊或漏诊,故将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39.5岁,其中年龄<30岁2例,30~50岁4例,>50岁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8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4例为阵发性绞痛,2例为胀痛,2例为隐痛;疼痛位于上腹部5例,下腹部3例;腹胀3例;腹泻3例,每日排便3~6次,粘液便2例,稀便1例;肠梗阻1例;4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有明确诱因的2例,进食牛肉1例,进食“咸水鸭”1例;2例患者有过敏性鼻炎病史,1例有皮肤湿疹病史。 1.3 医技检查 查血白细胞(5.3~18.2)×109/L, 嗜酸细胞0.02~0.28;嗜酸细胞计数(1.1~7.8)×109/L,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大便常规:示有红细胞或白细胞的3例,潜血阳性2例。8例均行胃镜检查时:胃粘膜未见明显改变2例,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3例,十二指肠球炎粘膜充血、水肿1例,霜斑样溃疡1例,胃窦部多发散在的疣状隆起1例。8例均行快速尿素酶法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其中6例阳性。行结肠检查5例,结肠镜下未见明显异常2例,示横结肠、降结肠粘膜充血水肿1例,回肠末端肠壁增厚、僵硬,形成结节性息肉样肿块致管腔狭窄1例,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1例。8例患者消化道内镜下多点(6点以上)活检示受累胃肠粘膜有嗜酸细胞浸润7例,1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均示回肠肌层见嗜酸细胞浸润,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伴大量嗜酸细胞浸润,均确诊为EG。 1.4 治疗及预后 行内科保守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再行内科治疗1例。予以波尼松30~40mg (每日1次口服) 治疗2周,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后逐渐减量,(每周减5mg),减至每日5~10mg维持2~4周后停药。1例患者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存在服用波尼松的禁忌症,故应用色甘酸二钠治疗,每次200mg,每日3次,治疗2周后症状逐渐改善,6周后完全缓解,8周后逐渐减量停用。上述病人随访0.5~1年,均未复发。 2 讨论及文献复习 2.1 流行病学 EG的发病率约为1-20/10万〔1〕,由于许多病人没能明确诊断或未经报道,导致实际发病率难以估计。该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在已知病例中从出生25天的婴儿到77岁的老人均有报道,性别差异不明显,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2〕。 2.2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EG的发病迄今未明,一般认为与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引起的机体过敏有关,但就有20%~50%的患者既往有过敏史,发病机制也尚不清楚,部分患者的胃肠道粘膜IgE〔3〕升高 2.3 诊断与临床分型 确诊EG需要符合以下标准〔4〕:存在胃肠道症状;病理活检证实胃肠道一个或多个部位存在嗜酸细胞浸润;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有嗜酸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等。EG分3型:①Ⅰ型:病变主要侵犯胃肠道粘膜组织,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②Ⅱ型:以肌层病变为主,由于本型胃火肠壁增厚、僵硬,临床主要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性幽门梗阻和肠梗阻;③Ⅲ型:以浆膜层病变为主,相对少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水症、腹膜炎。 2.4 预防与治疗 预防本病应避免食用引起胃肠过敏的食物。糖皮质激素对EG的效果肯定,本组资料中因1例存在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而改用色苷酸二钠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色苷酸二钠是否对该病有确定的疗效尚缺乏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证实。有梗阻症状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解除梗阻,术后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距相关文献报道,1/3的患者可反复发作EG,复发病例应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有效〔5〕。 3 结论 综上所述EG的临床发病较为少见,缺乏特异性,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嗜酸细胞在胃肠壁浸润的层次〔6〕,多数患者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就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经规范抗生素、抑酸药物及胃粘膜保护剂治疗无效的胃炎,要考虑到EG的可能,应进一步详细询问有无特殊食物史,并尽早行消化内镜检查以助诊断。此外,应重视实验室检查与鉴别诊断,对血常规检查中嗜酸细胞计数与百分比增高的病例既要考虑到EG的可能,又要注意与寄生虫感染、结缔组织病、嗜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笔者认为,目前随着环境因素及食品安全因素的影响,人群中接触各种过敏源的机会逐渐增多,该病的发病率也会增高。胃肠道粘膜病理学检查是EG确诊的关键,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同时重视血常规检查和消化内镜的多点、深挖活检,可提高对该病的确诊率。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进展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06T15:41:10.9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作者:冉艳[导读] 嗜酸性粒细胞最初是由Kaijser等人于1937年提出,据相关数据提示,在所有住院患者中。冉艳 (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重庆 408200)【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常因临床表现不够显著,通常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对患者的病症治疗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主要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临床检查以及临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归纳。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009-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osinophils sex gastroenteritis RanYa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Fengdu County, Chongqing 408200, China 【Abstract】Eosinophils sex gastroenteritis often due to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easily missed diagnosis or misdiagnosis, caused great hidden dangers to patient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scholars, respectively from the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agnostic criteria,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and so on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Eosinophils; Gastroenteritis; The diagnosis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属于临床较为少见的疾病,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或消化不良等病症,临床可见胃肠道内广泛或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一般自食管到直肠均具有浸润表现。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可知,该病在任何年龄均具有一定的发病率。 1.流行病学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最初是由Kaijser等人于1937年提出,据相关数据提示,在所有住院患者中,EG的发病率为1/100000,然而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EG的发病率也大大提高[1]。 EG患者具有十分复杂的发病机制,大部分患者具有食物过敏、哮喘、湿疹、过敏体质或季节性过敏等既往病史,过敏对患者的发病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2.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2.1 临床分型 根据患者病症类型的不同,一般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病症。依据其病症的严重程度,浸润程度以及病变部位,通常可将其分为局限型以及弥漫型。 ①局限型 局限型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且不同性别间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通常发病较急,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痉挛性疼痛等病症,但病程较短,未表现出明显的过敏史。 ②弥漫型 弥漫型属于常见的病症类型,在男女间的发病率具有显著差异,且多发于中年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发病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但临床病症并无规律可循,一般在使用抗酸解痉剂后无法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再依据其病症反应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黏膜型、肌层型以及浆膜型。黏膜型通常表现为腹泻、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等,临床最为常见。据学者研究发现,该类患者有一半以上曾出现过过敏史、哮喘或荨麻疹等病症。肌层型通常表现为逐渐增厚并变硬的胃小肠壁,可累及肌层,但临床并不常见。浆膜型则更为罕见,发病时可引起胸水或腹水,并含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2.2 诊断标准 EG病症首先可通过观察临床表现来对病情进行初诊,进而还可通过血象分析、内镜检查以及放射学检查等进行评估判断。临床通常采用两种诊断标准,其一是Talley在Klein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共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胃肠道反应明显;②经病理学检查可见食管到肠道存在嗜酸粒细胞浸润,在放射学检查下可见异常增多的嗜酸粒细胞在结肠周围显示。③出现了结缔组织病、淋巴瘤、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等因嗜酸粒细胞异常增多而发生的疾病。其二是由Leinbach提出的关于EG的诊断标准,共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异常的胃肠道反应出现在食用某类特殊食物后。②出现异常增多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③经病理组织学结果可见胃肠道浸润或存在异常增多的嗜酸粒细胞 [2]。 3.临床鉴别及检查 对EG病症的检查除了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外,还可对其进行血象检查、CT检查、粪便检查、X射线检查或腹腔穿刺检查等辅助检查措施。也可根据检查的类型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3.1 实验室检查 血象检查、粪便检查等均属于实验室检查。经血压检查可见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且高于600/L时具有EG病症的可能,且根据细胞计数的多少还可将其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的病症类型。然而经不少学者的研究发现,该病所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未直接引起并导致患者的胃肠道病变。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均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然而并不能将该诊断结果作为该病的金标准,还需要进一步辅助内镜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3.2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通常观察患者的黏膜病症程度,评估水肿、充血、溃疡、糜烂或肿块的严重程度。 3.3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X射线检查均为影像学检查,经CT检查可发现患者的胃小肠肠壁存在不规则增厚或出现结节样改变,然而此类影像学特征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其他多类疾病也具有上述表现,例如克罗恩病、淋巴瘤等疾病。还可通过超声检查进行诊断,对于存在消化道内有假肾征或萎缩的患者,一般可作为EG的支持诊断。

急性胃肠炎首次病程记录

2012年05月31日09:50 首次病程记录 ***,女,33岁,因“腹痛7小时”于2012年05月31日09:50 入院,病史自述,可靠。病例特点:1.中年 女性,急性起病。 2.患者7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 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能忍受,有嗳气,反酸,恶心,欲吐,无放射痛,黄疸,吞咽困难,腹胀,呕血,黑便,粘液脓血便,胸闷,心前区不适,腹部烧灼样不适,双下肢 红肿,就诊于当地医院(具体诊治不详),病情无明显缓解, 病来有乏力,食欲减退,无明显餐后痛及饥饿痛,夜间痛醒现象。于今日就诊于我院作腹部B超示肝,胆,脾未见异常,胰腺显示不清,血常规示WBC13.02×109/l,RBC5.52× 1012/l,HGB120g/l,PLT273×109/l,N86.01﹪. 3.体查:T36.2℃,P60次/分,R20次/ 分,BP107/67mmHg,一般情况可,急性痛苦病容,神清合作,精神萎靡,扶入病房,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无特殊,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 扪及,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查无特殊. 4.辅查:2012年05月31日我院作腹部B超示肝,胆,脾未见异常,胰腺显示不清,血常规示WBC13.02×109/l,RBC 5.52×1012/l,HGB120g/l,PLT273×109/l,N8 6.01﹪. 拟诊讨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腹痛原因:1.急性胃炎2.急性 胰腺炎?患者有腹痛,有嗳气,反酸,恶心,欲吐,体查:上 腹部压痛,结合腹部B超示肝,胆,脾未见异常,胰腺显示不清,血常规示WBC13.02×109/l,N86.01﹪.拟作胃镜及上腹 部CT,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明确. 鉴别诊断:1.急性胆囊炎患者有上腹痛,无放射痛及呕 吐,拟结合腹部B超可除外. 2.心肌梗死患者有上腹痛,无胸痛及心前区不适,暂不考虑此病,必要时作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明 确。 3.消化性溃疡并穿孔患者上腹痛,无明显餐 后痛及饥饿痛,夜间痛醒现象,放射痛及呕吐,暂不考虑此病。拟作立位腹平片明确. 诊疗计划:1.暂禁食,禁饮,观察腹痛情况. 2.予奥美拉唑抑酸,补液支持,头孢噻肟钠, 乳酸环丙沙星抗感染,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止痛. 3.拟作三大常规,血生化及上腹部CT等检查, 密观病情变化,遵执! 上级医师签名: 医师签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病理学题库(100道题)

组织损伤、局循 1.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或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萎缩属于A.营养不良性萎缩 B.压迫性萎缩 C.失用性萎缩 D.去神经性萎缩 E.内分泌性萎缩 2.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变窄,引起脑组织缺乏血液供应而发生萎缩属于A.去神经性萎缩 B.压迫性萎缩 C.失用性萎缩 D.营养不良性萎缩 E.内分泌性萎缩 3.四肢骨折久卧不动后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属于 A.营养不良性萎缩 B.压迫性萎缩 C.失用性萎缩 D.去神经性萎缩 E.内分泌性萎缩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现象称为A.增生 B.化生 C.修复 D.代偿 E.损伤

5.细胞水样变性时胞至内红染细颗粒状物是A.溶酶体 B.凋亡小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E.粗面内质网 6.下列器官(组织)常发生湿性坏疽,除了A.小肠 B.肺 C.子宫 D.阑尾 E.足 7.不属于凋亡特征的是 A.程序性 B.散在、单个细胞发生 C.凋亡小体形成 D.DNA电泳呈梯带状 E.易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8.下列属于稳定细胞的是 A.气管披覆上皮 B.消化道黏膜上皮 C.表皮细胞 D.淋巴造血细胞 E.肝细胞 9.新鲜肉芽组织的主要成份不包括

A.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B.新生的毛细血管 C.血浆渗出液 D.胶原纤维 E.炎症细胞 10.某心衰患者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栓脱落后最有可能引起以下哪种病变? A.脑梗死 B.心肌梗死 C.肺梗死 D.肾梗死 E.肠梗死 11.以下哪项不是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A.血管内血栓形成阻塞管腔 B.血管受压闭塞 C.动脉痉挛 D.无有效的侧枝循环 E.毒物的毒性作用 12.以下哪种类型的梗死一般不是贫血性梗死? A.肾梗死 B.脾梗死 C.脑梗死 D.肠梗死 E.心肌梗死 13.下列哪项不属于病理性充血? A.炎性充血 B.减压后充血

急性胃肠炎病历(韦美丽)

平 果 中 山 医 院 病程记录 姓名:韦美丽 科别:内科 床号:401房1床 住院号:160816 平 果 中 山 医 院 病程记录 姓名:韦美丽 科别:内科 床号:401房1床 住院号:160816 1 2016年8月16日14时30分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韦美丽,女性,53岁。因腹痛、腹泻1天于2016年8月16日14时30分自行入院。 一、病例特点: 1、患者中年女性,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伴呕吐,有食用街边快餐及饮用冷冻水等不洁饮食史。 2、患者1天前出现阵发性上腹部绞痛,无放射痛,解水样大便6次,伴恶心,呕吐6-8次,为胃内容物及水样物,无呕血及黑便。伴头晕、全身无力。无头痛,无出汗,无发热。无胸闷、心悸,小便正常。无抽搐,无意识不清,无尿便失禁。精神一般。曾外院门诊就诊,给予口服 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仍有恶心、呕吐,伴有腹泻、腹胀,无发热。 3、既往体健。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4、体格检查:T :37.1 0C ,P :80次/分,R :20次/分,BP :130/70mmHg 。神志清楚,无脱水貌,查体合作。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0mm ,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脐周部正中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肠鸣音稍 亢进,约7-8次/分。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5、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7.8×109/L ,N 83.9%。 便常规:WBC :8-10/HPF ,无粘液及脓血。

二、初步诊断: 急性胃肠炎 三、诊断依据: 1、患者中年女性,以腹痛、腹泻伴有呕吐为主要症状,有不洁饮食史。 2、体格检查:T:37.1 0C,BP:130/70mmHg。神志清楚,无脱水貌,体查合作。腹软,脐周部正中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约7-8次/分。 3、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7.8×109/L,N 83.9%。 便常规:WBC:8-10/HPF。 四、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两病均有腹痛症状,但急性胰腺炎者腹痛更剧 烈,以左上腹为主,伴有呕吐,发热。大多数有暴饮暴食史, 一般无腹泻症状。必要时查血、尿淀粉酶及腹部CT明确病 情。 2、急性阑尾炎:部分急性阑尾炎者可以腹痛、腹泻为首发表现, 但腹痛以右下腹为主,或者伴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该患者腹 痛以脐周正中为主,无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无压痛。暂 不支持急性阑尾炎,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请外科会诊及行 相关检查明确。 3、急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可以腹痛、腹泻伴有恶心、呕 吐为表现,但多伴有脓血便、粘液便及发热等表现,患者无2222 2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一.概述 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发病最多。病变可侵犯自食管至结肠的全消化道黏膜。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依赖于胃肠壁受浸润的深度和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病变的有无,临床可分为3型。 二.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儿童多见,成人很少能找到与过敏有关的食物,有药物或毒素引起本病的报告。 三.临床表现 1.黏膜型(Ⅰ型) 病变主要侵犯胃肠黏膜组织,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进食特殊过敏食物可使症状加重。体检可发现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部分患者还可因胃肠道出血表现为贫血。病变广泛时出现小肠吸收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贫血等全身性表现,青少年出现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女性可有继发性闭经。 2.肌层型(Ⅱ型) 以肌层病变为主,由于本型胃和小肠壁增厚、僵硬,临床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幽门和小肠梗阻、恶心、呕吐、腹痛,抗酸药或抗胆碱药难以缓解。 3.浆膜型(Ⅲ型)

浆膜下层病变为主,相对少见,占整个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10%左右。可出现腹腔积液,腹腔积液中含大量的嗜酸性细胞,本型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两型并存。 四.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和肌层病变为主的病人(1~2)×109/L,浆细胞病变为主时,可达8×109/L。还可有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增高,血沉增快。 2.粪便检查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粪便检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有的可见到夏科-雷登结晶,便常规检查潜血呈阳性,有些病人有轻中度脂肪泻。Cr标记白蛋白增加,α-抗胰蛋白酶清除率增加,D-木糖吸收试验异常。 3.X线检查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缺乏特异性,X线钡餐可见黏膜水肿,皱襞增宽,呈结节样充盈缺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 4.CT检查 可发现胃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腹腔积液。 5.内镜及活检 适用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镜下可见黏膜皱襞粗大、充血、水肿、溃疡或结节,活检从病理上证实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对确诊有价值。但活检组织对于肌层和浆膜层受累为主的病人价值不大,有时需经手术病理证实。 5.腹腔穿刺 腹腔积液病人必须行诊断性腹腔穿刺,腹腔积液为渗出性,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必须做腹腔积液涂片染色,以区别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扑朔迷离的腹痛诊断——临床思维浅析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56岁,因“间断腹痛18月”就诊。2014年12月初出现剑突下疼痛,无畏寒、发热,无消瘦、腹泻,于2015年1月就诊解放军175医院,行胃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2016年5月再次出现腹痛,伴消瘦,外院就诊,再次行胃镜、肠镜检查亦无明显异常,2016年7月自觉腹痛加重,伴便秘,2个月体重减轻约5Kg,遂就诊我院。入院查体:剑突及右下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既往无明显阳性病史,无口腔及生殖器溃疡。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L、嗜酸性粒细胞*109/L、白细胞总数*109/L;生化全套、肿瘤指标、甲状腺功能、抗结核抗体均正常,大便潜血弱阳性,血沉 23mm/1h末,结核斑点试验弱阳性;腹部CT提示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管壁增厚,周围渗出性改变,邻近多发稍肿大淋巴结,克罗恩待排(图1);胃镜见胃窦多发粘膜充血、水肿,诊断糜烂性胃炎、HP+,未活检(如图2)。 图1腹部CT平扫 图2胃镜检查 肠镜检查提示回肠末端及回盲部见多发大片状不规则深溃疡,表面附白苔,溃疡性质待定,已活检(如图3),病理结果提示粘膜慢性炎症伴溃疡形成,局

部间水肿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每个高倍镜视野可见约30个嗜酸性粒细胞 (如图4)。 图3肠镜检查 图4肠镜病理结果 结合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该患者诊断是什么如何治疗 病例分析: 对于这样的病例该如何分析,分析的切入点是什么,毫无疑问,溃疡是该患者诊治的切入点。众所周知,引起肠道溃疡的疾病很多,如克罗恩病、肠结核、白塞氏病、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小肠恶性淋巴瘤、回盲部类癌、阿米巴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伪膜性肠炎、大肠癌等。 那么如何从这众多疾病中甄别出最确切的诊断,诊断明确后治疗方案及随访计划如何制定呢 该患者现有的检查比较有价值的阳性发现即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较高、肠镜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深溃疡、腹部CT回盲部管壁增厚、肠周渗出改变以及结核斑点试验阳性。记得2104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进修毛永平主任查房时问我们“推开窗户看到一群鸟在飞,最可能是什么鸟”,当时我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最后毛主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思路

轻度:嗜酸粒细胞数~,计数<×10*9/L 中度:嗜酸粒细胞数~,计数<~×10*9/L 重度:嗜酸粒细胞数~,计数>×10*9/L。继发性 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药物过敏 感染 寄生虫 结核 衣原体 真菌 皮肤病 银屑病 湿疹 剥脱性皮炎 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关节炎 Wegener肉芽肿 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肿瘤

淋巴瘤 各种实体肿瘤 内分泌疾病 Adison病 垂体功能不全 免疫缺陷病 IgA缺乏症 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间质性肾病 克隆性 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本身为恶性克隆的组成部分 许多血液系统肿瘤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特发性 特发性:不能找出其确定的病因时(IHES) 克隆性与IHES的鉴别要点是找到克隆性增生的依据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导致的常见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肺炎(PIE) 表现为干咳、低热,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肺X线检查呈游走性斑片影,多于四周内痊愈,不伴心脏、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损害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常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并与某种食物有关;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重者可发生梗阻,少数出现脱水;胃镜可见粘膜皱襞粗大,呈乳头状或息肉样改变;活检显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Churg-Strauss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血管炎) 男性多于女性;早期为反复鼻窦炎和哮喘;逐渐出现发热、关节肌肉疼痛,呼吸道症状加重,为血管炎期;X线检查为斑片状或结节状浸润,可形成空洞;皮肤、肾脏和神经均可受累;pANCA阳性 嗜酸性粒细胞性心内膜炎 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引起心内膜增厚、心肌纤维化和附壁血栓,导致心脏扩大、心律不齐和顽固性心力衰竭;嗜酸性粒细胞性肌痛综合征;为误服色氨酸所致,临床表现为骨骼肌疼痛

急性胃肠炎病历(韦美丽)

2016年8月16日14时30分首次病程记录患者韦美丽,女性,53岁。因腹痛、腹泻1天于2016年8月16日14时30分自行入院。 一、病例特点: 1、患者中年女性,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伴呕吐,有食用街边快餐及饮用冷冻水等不洁饮食史。 2、患者1天前出现阵发性上腹部绞痛,无放射痛,解水样大便6次,伴恶心,呕吐6-8次,为胃内容物及水样物,无呕血及黑便。伴头晕、全身无力。无头痛,无出汗,无发热。无胸闷、心悸,小便正常。无抽搐,无意识不清,无尿便失禁。精神一般。曾外院门诊就诊,给予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仍有恶心、呕吐,伴有腹泻、腹胀,无发热。 3、既往体健。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4、体格检查:T:37.10C,P:80次/分,R:20次/分,BP:130/70mmHg。神志清楚,无脱水貌,查体合作。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0mm,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脐周部正中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肠鸣音稍亢进,约7-8次/分。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5、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7.8×109/L,N 83.9%。 便常规:WBC:8-10/HPF,无粘液及脓血。二、初步诊断: 急性胃肠炎

三、诊断依据: 1、患者中年女性,以腹痛、腹泻伴有呕吐为主要症状,有不洁饮食史。 2、体格检查:T:37.10C,BP:130/70mmHg。神志清楚,无脱水貌,体查合作。腹软,脐周部正中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约7-8次/分。 3、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7.8×109/L,N83.9%。 便常规:WBC:8-10/HPF。 四、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两病均有腹痛症状,但急性胰腺炎者腹痛更剧 烈,以左上腹为主,伴有呕吐,发热。大多数有暴饮暴食史, 一般无腹泻症状。必要时查血、尿淀粉酶及腹部CT明确病 情。 2、急性阑尾炎:部分急性阑尾炎者可以腹痛、腹泻为首发表现, 但腹痛以右下腹为主,或者伴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该患者腹 痛以脐周正中为主,无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无压痛。暂 不支持急性阑尾炎,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请外科会诊及行 相关检查明确。 3、急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可以腹痛、腹泻伴有恶心、呕 吐为表现,但多伴有脓血便、粘液便及发热等表现,患者无 上述表现,便常规中未见红细胞及脓细胞等改变,建议行便 培养以进一步明确。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标准与讨论?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7.07.001 通信作者: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zjxiao@https://www.doczj.com/doc/e82681084.html, ;王建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wangjx@https://www.doczj.com/doc/e82681084.html,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a (2017)Leukemia and Lymphom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Xiao Zhijian,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zjxiao @https://www.doczj.com/doc/e82681084.html,;Wang jianxiang,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wangjx @https://www.doczj.com/doc/e82681084.html,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基础上,最终达成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1-6]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 。 2.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 ):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 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3.HE 的分类:分为遗传性(家族性)HE (HE FA )、继发性(反应性)HE (HE R )、原发性(克隆性)HE (HE N )和意义未定(特发性)HE (HE US )的四大类。 (1)HE FA :发病机制不明,呈家族聚集,无遗传性 免疫缺陷症状或体征,无HE R 和HE N 证据。 (2)HE R :主要可能原因有:①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异位性皮炎、花粉症等;②皮肤病(非过敏性):Wells 综合征等;③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痉挛剂;④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⑤胃肠道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肠道炎症性疾病、慢性胰腺炎、乳糜泄等;⑥脉管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⑦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hulman 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⑧呼吸道疾病:L ǒeffler 综合征、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⑨肿瘤:实体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等;⑩其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leich 病等。 (3)HE N :是指嗜酸粒细胞起源于血液肿瘤克隆。主要包括:①髓系和淋系肿瘤伴PDGFRA 、PDGFRB 、FGFR1重排或PCM1-JAK2、ETV6-JAK2或BCR-JAK2融合基因[7-9];②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 ),包括那些伴ETV6-ABL1、ETV6-FLT3或其他激酶融合基因;③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CML-Eo );④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CMML-Eo );⑤慢性髓性白血病加速期或急变期(偶见);⑥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急变期(偶见); ⑦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ML-Eo ),特别是伴t (8;21)(q22;q22)或inv (16)(p13.1q22)(仅偶见);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果证实嗜酸粒细胞来源于恶性克隆;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证实为克隆性)。 (4)HE US :查不到上述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发或继发原因。 4.HE 相关的器官受损[1,5]:器官功能受损,伴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广泛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且至少有以下1条:①纤维化(肺、心脏、消化道、皮肤和其他脏器组织);② 血栓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ZHANG Li, FU Xiao-xia.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dogy NO.252 of PLA,Bao ding,071000,China 【Abstract】 eosinophilic gastricoenteritis is a rare diseas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eosinophile granulocyte excessively infiltrating. The etiopathogesis is not distinct.Since the first case was reported in 1937,there were only about 300 cases in the world. The features of cases were diversified, and it s easily misdiagnosed. The text describ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Key words】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Clinical manifestatio;Diagnosis;Therapy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icoenteritis,EG) 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 浸润为特征。通常累及胃窦部和近端空肠,累及结肠以盲肠和升结肠多见,也 可以累及腹膜,甚至累及食管、肝胆系统(罕见)等[1]。临床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部分患者有特殊食物过敏史。EG任 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30~50岁,男女比例为2:1[1]。自1937年 Kajiser[2]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仅有300余例报道,且报道的病例特点不一,具有临床多样性,容易造成误诊,许多EG患者被误诊或未报告,故评估其发病率较困难。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由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引起的变 态反应所致。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庭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等病史;部分患者的症状可由某些食物如牛奶、蛋类、羊肉、海虾或某些药物诸如

急性胃肠炎病历模板84787

入院记录 主诉:呕吐、腹泻2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液体及其他异样。呕吐后症状减轻。渐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疼痛引起腹泻,腹泻后疼痛减轻,为黄色稀水样便,无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每天4-5次。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查以“急性胃肠炎”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食欲减退,无口干、口渴。 即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结核、伤寒”及其他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曾在外地务工,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未到过疫区。无烟酒等其它不良嗜好。 家族史:父母均健在,否认家族中有遗传性及传传染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 36.8℃ W 25 K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醒,精神差,急性面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五官正常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血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唇无苍白、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79次/分,心音有力,节律整齐,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活跃,未触及明显包块。肝区无压痛叩击痛。肝脾肋缘未触及。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活跃,未触及明显包块。肝区无压痛叩击痛,肝脾肋缘未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

消化内科常用药

消化内科常用药(转载) 1.抗酸、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药 ⑴中和胃酸抑制分泌药 ①抗酸药:是一类弱碱性物质,口服能中和胃酸 碳酸氢钠:0.5g/片治疗胃酸过多,代谢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 用法:餐前服用 注意事项:静脉滴注时应防止渗漏,应注意给药速度,5%碳酸氢钠为高张性溶液,滴注过快会抑制心脏,使血压骤降,不利于心脏复苏;对血钾过低者不宜立即应用,忌与酸性药物配伍,除普鲁卡因胺外,不宜与其他常用的心肺复苏药物合用;口服易产生CO2,将要穿孔的溃疡患者忌用 铝碳酸镁(胃达喜):500mg/片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 用法:每次1~2片,3次/日,餐后1~2小时或睡前咀嚼服用 注意事项:大剂量服用可能有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和软糊状便,肾功能不全者长期服用应定期监测血中的铝含量,可影响四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吸收。

磷酸铝(洁维乐凝胶):20g/包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食管炎,胃酸过多等 用法:用前先摇匀,挤出凝胶直接服用,也可就水服用,成人每天2次,每次1包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可见恶心、呕吐、便秘、大剂量可致肠梗阻;长期服用可致骨软化、脑病、痴呆及小红细胞性贫血,本品可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 大黄苏打:0.3g/片有健胃、制酸作用,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酸过多 用法:每次1~3片,3次/日 ②H2受体阻断剂: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 雷尼替丁Ranitidine:针剂50mg/支胶囊0.15g/粒 注意事项:部分患者有过敏反应,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甚用,8岁以下儿童禁用,能减少肝血流量,当与药物伍用时,如华法林、利多卡因、环孢素、地西泮、普萘洛尔(心得安)等,可增加上述药物的血浓度,延长其作用时间和强度,有可能增加某些药物的毒性,值得注意 西咪替丁cimetidine(泰胃美):400mg/800mg 用法:口服,活动期:每晚一次,每次800MG,睡前服或每日两次,早晚个一次,每次400MG,连服4-6 周;预防溃疡复发:每日一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